TWI427352B - 定焦鏡頭 - Google Patents
定焦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7352B TWI427352B TW099133373A TW99133373A TWI427352B TW I427352 B TWI427352 B TW I427352B TW 099133373 A TW099133373 A TW 099133373A TW 99133373 A TW99133373 A TW 99133373A TW I427352 B TWI427352 B TW I42735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fixed focus
- group
- lens group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定焦鏡頭(fixed-focus lens)。
目前市售小型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投影機亮度僅一百流明,若要提高投影機亮度又不增加LED之功率,則必需使用大光圈鏡頭以提高光使用效率,從而達到提升小型LED投影機之亮度的目的。
論到大光圈(例如f數(f-number)<2)鏡頭的設計,像差一直是設計者難以克服的一個難題。其中改善像差的方法例如是使用非球面鏡片。舉例而言,美國專利第5920433號便揭露了兩片非球面透鏡的鏡頭。不過上述鏡頭共使用了10片透鏡,且鏡頭總長大於75毫米(mm),故整體體積較大。
另外,美國專利第7397610號也揭露包括兩片非球面透鏡或至少一片模造玻璃透鏡的鏡頭。然而,由於上述鏡頭將透鏡分為三群,且藉由移動第二群透鏡群來變焦,故使得製造成本增加許多。除此之外,上述鏡頭的f-number僅1.74~2.16。因此,若要節省成本而不使用非球面鏡片,且同時希望達到改善像差的效果,則會需要使用更多的透鏡,例如美國專利第7173766號便使用15片透鏡達到改善像差的效果。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1011337
號也揭露一種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組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中均使用了非球面鏡片,但是上述鏡頭的f-number為3.24,光圈較小。
本發明提供一種定焦鏡頭,其兼具較低成本與較佳的光學特性。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定焦鏡頭,其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且第一透鏡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包括一第二透鏡,且第二透鏡為一非球面透鏡,且定焦鏡頭的f數≦2。定焦鏡頭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以對焦,且定焦鏡頭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5<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總長、BFL為定焦鏡頭的背焦長。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包括以下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中之一。由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定焦鏡頭包括兩片非球面透鏡,且定焦鏡頭之整體架構滿足上述條件式,故具
有較大的光圈且可修正像差,以達到良好的成像品質。另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由於使用較少透鏡且對焦方式簡單,可簡化機構設計並降低組裝困難度,故具有較低的成本。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1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110及一第二透鏡群120。第一透鏡群110包括一透鏡112,且透鏡1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1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1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120包括一透鏡122,且透鏡122為一非球面透鏡。
在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1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以對焦,且定焦鏡頭1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5<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100之焦距(focal length)、f1為第一透鏡群110之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f2為第二透鏡群1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1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100的背焦長(back focal length)。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1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110更包括一透鏡114,其中透鏡114配置於透鏡112與第二透鏡群120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鏡114亦可配置於放大側與透鏡112之間。除此之外,透鏡1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100滿足0.1<|fasp1/f1|<11的條件。透鏡1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112的屈光度為負。
除此之外,定焦鏡頭100更包括一孔徑光欄130。孔徑光欄130配置於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群120更包括透鏡124與透鏡126,且透鏡124與透鏡1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透鏡124與透鏡1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122之間。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114為一雙凸透鏡,透鏡1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126為一雙凸透鏡,且透鏡122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100的第一透鏡群110的透鏡112與第二透鏡群120的透鏡1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三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第一透鏡群110的透鏡112與第二透鏡群120的透鏡1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彗
差(coma)、畸變(distortion)和像散(astigmatism),而第二透鏡群120中透鏡的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1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126能有效降低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color aberration)。
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透鏡122為第二透鏡群1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且定焦鏡頭100還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
一般而言,於縮小側可設置有一影像處理元件140(image processing device)。在本實施例中,影像處理元件140例如是光閥(light valve),而光閥例如為一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一矽基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LCOS panel)或一穿透式液晶面板(transmissive liquid crystal panel,transmissive LCD)。此外,本實施例中之定焦鏡頭100適於將影像處理元件140所提供的影像成像於放大側。另外,影像處理元件140前方還可配置一玻璃蓋150以保護影像處理元件140。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100更包括一光學元件160。光學元件160配置於第二透鏡群120與影像處理元件140之間,其中光學元件160例如為一內部全反射稜鏡(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prism,TIR prism),其可應用於投影裝置中。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1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一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一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
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一中,表面S1為透鏡1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1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1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124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126的兩表面,表面S9、S10為透鏡122的兩表面。表面S11、S12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9、S10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sag),c是密切球面(osculating sphere)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conic constant),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aspheric coefficient),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9、S10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100之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例如為14.79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2,視場角(2 ω)例如為55.6度。
圖2A至圖2C為圖1之定焦鏡頭1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2A至圖2C,其中圖2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field curvature)與畸變(distortion)的圖形,圖2B為球面像差圖(spherical aberration),而圖2C為橫向色差圖(lateral color)。在場曲圖形中,橫軸為與焦平面的距離,而縱軸代表場的大小,其從0至最大場1。在畸變的圖形中,橫軸代表畸變的百分比,而縱軸為從0至最大場1。在球面像差圖中,橫軸為與近軸近似焦平面相差的距離,縱軸為0到1的場。在圖2C橫向色差圖中,在此是以綠光來進行模擬,其中橫軸為與綠光之距離,而縱軸為從0至1的場。由圖2A至圖2C所顯示出的圖形顯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1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3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3,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2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
一第一透鏡群210及一第二透鏡群220。第一透鏡群210包括一透鏡212,且透鏡2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2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2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220包括一透鏡222,且透鏡2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2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210與第二透鏡群2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222具有負屈光度,且透鏡222為第二透鏡群220中最靠近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200滿足0.2<| f/f1 |<1、0.3<| f/f2 |<1,以及1.5<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2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2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2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2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200的背焦長。第一透鏡群210的透鏡2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2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2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0.5<| fasp1/f1 |<3。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2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210包括兩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210更包括透鏡214,其中透鏡214配置於透鏡212與第二透鏡群220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2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224與透鏡226。透鏡224與透鏡226配置於透鏡222與縮小側之間。另外,透鏡224與透鏡2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224與透鏡2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220更包括一透鏡228。
透鏡228配置於透鏡226與縮小側之間,且透鏡228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222、透鏡224、透鏡226與透鏡228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負、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214為一雙凸透鏡,透鏡222為凹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凸凹透鏡,透鏡2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226為一雙凸透鏡,且透鏡228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200的透鏡212與透鏡2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四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212與透鏡2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2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2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226、228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224與透鏡2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可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雙膠合透鏡其中之一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例如透鏡226,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2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三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三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三中,表面S1為透鏡2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2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2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222的兩表
面。表面S7為透鏡2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8為透鏡224與透鏡226的相連表面,表面S9為透鏡2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0、S11為透鏡228的兩表面。表面S12、S13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5、S6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四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5、S6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2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5.9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2,視場角(2 ω)例如為55.6度。
圖4A至圖4C為圖3之定焦鏡頭2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4A至圖4C,其中圖4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4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4C為橫向色差圖。由於圖4A至圖4C所顯示出的圖形均在標準的範圍內,因此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2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5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3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310及一第二透鏡群320。第一透鏡群310包括一透鏡312,且透鏡3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3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3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320包括一透鏡322,且透鏡3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3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310與第二透鏡群3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322具有負屈光度,且透鏡322為第二透鏡群320中最靠近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300滿足0.2<| f/f1 |<1、0.3<| f/f2 |<1,以及1.5<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300之焦
距、f1為第一透鏡群3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3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3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300的背焦長。第一透鏡群310的透鏡3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3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3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300滿足0.5<| fasp1/f1 |<3。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3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310包括三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310更包括透鏡314與透鏡316,其中透鏡314與透鏡316配置於透鏡312與第二透鏡群320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2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324與透鏡326。透鏡324與透鏡326配置於透鏡322與縮小側之間。另外,透鏡324與透鏡3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324與透鏡3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320更包括一透鏡328。透鏡328配置於透鏡326與縮小側之間,且透鏡328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322、透鏡324、透鏡326與透鏡328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負、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314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凸凹透鏡,透鏡31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322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凸凹透鏡,透鏡3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326為一雙凸透鏡,且透鏡328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300的透鏡312與透鏡3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五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
中透鏡312與透鏡3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3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3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328能有效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324與透鏡3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3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五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五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五中,表面S1為透鏡3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3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3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316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322的兩表面。表面S9為透鏡3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0為透鏡324與透鏡326的相連表面,表面S11透鏡3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328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7、S8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7、S8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3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4.94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2,視場角(2 ω)例如為55.6度。
圖6A至圖6C為圖5之定焦鏡頭300的成像光學模擬
數據圖。請參照圖6A至圖6C,其中圖6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6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6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6A至圖6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3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7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7,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4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410及一第二透鏡群420。第一透鏡群410包括一透鏡412,且透鏡4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4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4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420包括一透鏡422,且透鏡4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4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410與第二透鏡群4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4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422為第二透鏡群4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4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4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4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4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4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4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410的透鏡4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4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4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400
滿足0.1<| fasp1/f1 |<11。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4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310包括三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410更包括透鏡414與透鏡416,其中透鏡414與透鏡416配置於透鏡412與第二透鏡群420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鏡412亦可配置於透鏡414與透鏡416之間。亦即,透鏡412可為第一透鏡群410中從放大側數來第一片或第二片透鏡。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4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424與透鏡426。透鏡424與透鏡4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422之間。另外,透鏡424與透鏡4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424與透鏡4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420更包括一透鏡428。透鏡428配置於透鏡426與透鏡422之間,且透鏡428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424、透鏡426、透鏡428與透鏡4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414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凸凹透鏡,透鏡41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4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42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428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400的透鏡412與透鏡4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五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412與透鏡4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4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4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
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414、426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424與透鏡4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426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4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七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七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七中,表面S1為透鏡4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4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4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416的兩表面。表面S7為透鏡4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8為透鏡424與透鏡426的相連表面,表面S9為透鏡4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0、S11為透鏡428的兩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422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12、S13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八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12、S13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4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4.74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2,視場角(2 ω)例如為55.6度。
圖8A至圖8C為圖7之定焦鏡頭4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8A至圖8C,其中圖8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8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8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8A至圖8C所顯示出的圖形均顯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4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9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9,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5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510及一第二透鏡群520。第一透鏡群510包括一透鏡512,且透鏡5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5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5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520包括一透鏡522,且透鏡5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5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510與第二透鏡群5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5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522為第二透鏡群5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5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5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5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5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5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5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510的透鏡5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5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5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500滿足0.1<| fasp1/f1 |<11。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5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510包括四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510更包括由放大側至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
514、透鏡516與透鏡518,其中透鏡514、透鏡516與透鏡518配置於透鏡512與第二透鏡群520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鏡512亦可配置於透鏡514與透鏡516之間。亦即,透鏡512可為第一透鏡群510中從放大側數來第一片或第二片透鏡。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5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524與透鏡526。透鏡524與透鏡5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522之間。另外,透鏡524與透鏡5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524與透鏡5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520更包括一透鏡528。透鏡528配置於透鏡526與透鏡522之間,且透鏡528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524、透鏡526、透鏡528與透鏡5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514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凸凹透鏡,透鏡516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凹凸透鏡,透鏡518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凹凸透鏡。透鏡5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52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528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500的透鏡512與透鏡5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六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512與透鏡5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5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5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526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
差。透鏡524與透鏡5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526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5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九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九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九中,表面S1為透鏡5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5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5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516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518的兩表面。表面S9為透鏡5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0為透鏡524與透鏡526的相連表面,表面S11透鏡5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528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透鏡522的兩表面。表面S16、S17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14、S15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6
、A7
為0。表十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14、S15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5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4.69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2,視場角(2 ω)例如為55.6度。
圖10A至圖10C為圖9之定焦鏡頭5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10A至圖10C,其中圖10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10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10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10A至圖10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5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1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1,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6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610及一第二透鏡群620。第一透鏡群610包括一透鏡612,且透鏡6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6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6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620包括一透鏡622,且透鏡6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6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610與第二透鏡群6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6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622為第二透鏡群6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6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6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6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6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6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6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610的透鏡6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6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6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0.1<| fasp1/f1 |<11。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610的屈光度例如為負,且第一透鏡群610包括二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610更包括透鏡614,其中透鏡612配置於透
鏡614與第二透鏡群620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鏡614亦可配置於透鏡612與第二透鏡群620之間。亦即,非球面透鏡(透鏡612)可為第一透鏡群610中從放大側數來第二片或第一片透鏡。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6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624與透鏡626。透鏡624與透鏡6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622之間。另外,透鏡624與透鏡6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624與透鏡6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620更包括透鏡628與透鏡629。透鏡628與透鏡629配置於透鏡626與透鏡622之間,且透鏡628與透鏡629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624、透鏡626、透鏡628、透鏡629與透鏡6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614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凹凸透鏡。透鏡6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62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628為一雙凸透鏡,透鏡629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600的透鏡612與透鏡6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五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612與透鏡6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6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6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628或629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624與透鏡6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
面像差與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6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十一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十一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十一中,表面S1為透鏡614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614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612的兩表面。表面S5為透鏡6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6為透鏡624與透鏡626的相連表面,表面S7透鏡6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8、S9為透鏡628的兩表面,表面S10、S11為透鏡629的兩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622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3、S4、S12、S13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
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為0。表十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3、S4、S12、S13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6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7.95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5,視場角(2 ω)例如為46.2度。
圖12A至圖12C為圖11之定焦鏡頭6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12A至圖12C,其中圖12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12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12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12A至圖12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6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3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3,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7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710及一第二透鏡群720。第一透鏡群710包括一透鏡712,且透鏡7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7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7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720包括一透鏡722,且透鏡7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7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710與第二透鏡群7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7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722為第二透鏡群7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7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7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7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7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7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7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710的透鏡7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7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7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0.1<| fasp1/f1 |<11。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7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710包括四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710更包括由放大側之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714、透鏡716與透鏡718,其中透鏡714、透鏡716與透
鏡718配置於透鏡712與第二透鏡群720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7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724與透鏡726。透鏡724與透鏡726配置於第一透鏡群710與透鏡722之間。另外,透鏡724與透鏡7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724與透鏡7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720更包括一透鏡728。透鏡728配置於透鏡726與透鏡722之間,且透鏡728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724、透鏡726、透鏡728與透鏡7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71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716為一凹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凹凸透鏡,透鏡718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平凸透鏡。透鏡7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72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728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700的透鏡712與透鏡7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六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712與透鏡7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7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7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726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724與透鏡7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726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7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十三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
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十三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十三中,表面S1為透鏡7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7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7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716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718的兩表面。表面S9為透鏡7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0為透鏡724與透鏡726的相連表面,表面S11透鏡7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728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透鏡722的兩表面。表面S16、S17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14、S15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
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十四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14、S15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7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4.02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5,視場角(2 ω)例如為60度。
圖14A至圖14C為圖13之定焦鏡頭7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14A至圖14C,其中圖14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14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14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14A至圖14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7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5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
圖。請參照圖15,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8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810及一第二透鏡群820。第一透鏡群810包括一透鏡812,且透鏡8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8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8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820包括一透鏡822,且透鏡8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8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810與第二透鏡群8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8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822為第二透鏡群8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8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8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8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8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8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8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810的透鏡8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8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8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定焦鏡頭800滿足0.1<| fasp1/f1 |<11。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8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810包括三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810更包括由放大側之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814與透鏡816,其中透鏡814與透鏡816配置於透鏡812與第二透鏡群820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8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
依序排列之透鏡824與透鏡826。透鏡824與透鏡8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822之間。另外,透鏡824與透鏡8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824與透鏡8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820更包括透鏡828與透鏡829。透鏡828與透鏡829配置於透鏡826與透鏡822之間,且透鏡828與透鏡829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824、透鏡826、透鏡828、透鏡829與透鏡8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814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凸凹透鏡,透鏡81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8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826、透鏡828、透鏡829皆為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800的透鏡812與透鏡8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六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812與透鏡8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8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8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814、826或829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824與透鏡8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826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8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十五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
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十五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十五中,表面S1為透鏡8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8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8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816的兩表面,表面S7為透鏡8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8為透鏡824與透鏡826的相連表面,表面S9為透鏡8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0、S11為透鏡828的兩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829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透鏡822的兩表面。表面S16、S17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14、S15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為0。表十六所
列出的是表面S1、S2、S14、S15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8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3.76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5,視場角(2 ω)例如為60度。
圖16A至圖16C為圖15之定焦鏡頭8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16A至圖16C,其中圖16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16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16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16A至圖16C所顯示出的圖形顯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8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7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
圖。請參照圖17,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910及一第二透鏡群920。第一透鏡群910包括一透鏡912,且透鏡912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920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910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920包括一透鏡922,且透鏡922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900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910與第二透鏡群920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22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922為第二透鏡群920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900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900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910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920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900總長、BFL為定焦鏡頭900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910的透鏡912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912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912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900滿足0.1<| fasp1/f1 |<11。
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910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910包括四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910更包括由放大側之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914、透鏡916與透鏡918,其中透鏡914、透鏡916與透鏡918配置於透鏡912與第二透鏡群920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920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
依序排列之透鏡924與透鏡926。透鏡924與透鏡926配置於孔徑光欄130與透鏡922之間。另外,透鏡924與透鏡926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924與透鏡926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920更包括透鏡928與透鏡929。透鏡928與透鏡929配置於透鏡926與透鏡922之間,且透鏡928與透鏡929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本實施例之第二透鏡群920包括五片透鏡,且透鏡924、透鏡926、透鏡928、透鏡929與透鏡922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1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16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18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凹凸透鏡。透鏡924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26、透鏡928、透鏡929皆為雙凸透鏡。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900的透鏡912與透鏡922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七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912與透鏡922能有效改善球面像差、彗差、畸變和像散,而第二透鏡群920中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900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926或929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924與透鏡926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926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900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十七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
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十七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十七中,表面S1為透鏡912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912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914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916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918的兩表面。表面S9為透鏡924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0為透鏡924與透鏡926的相連表面,表面S11透鏡926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2、S13為透鏡928的兩表面,表面S14、S15為透鏡929的兩表面,表面S16、S17為透鏡922的兩表面。表面S18、S19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16、S17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
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為0。表十八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16、S17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900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3.94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5,視場角(2 ω)例如為60度。
圖18A至圖18C為圖17之定焦鏡頭800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18A至圖18C,其中圖18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18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18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18A至圖18C所顯示出的圖
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9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9,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a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910a及一第二透鏡群920a。第一透鏡群910a包括一透鏡912a,且透鏡912a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920a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910a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920a包括一透鏡928a,且透鏡928a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900a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910a與第二透鏡群920a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28a具有負屈光度,且透鏡928a為第二透鏡群920a中最靠近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900a滿足0.2<| f/f1 |<1、0.3<| f/f2 |<1,以及1.5<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900a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910a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920a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900a總長、BFL為定焦鏡頭900a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910a的透鏡912a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912a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912a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定焦鏡頭900a滿足0.5<| fasp1/f1 |<3。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910a的屈光度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910a包括四片透鏡。詳細來說,
第一透鏡群910a更包括透鏡914a、透鏡916a與透鏡918a,其中透鏡914a、透鏡916a與透鏡918a配置於透鏡912a與第二透鏡群920a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920a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924a、透鏡926a與透鏡922a。透鏡924a、透鏡926a與透鏡922a配置於透鏡928a與縮小側之間且透鏡922a的屈光度為正。另外,透鏡924a與透鏡926a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924a與透鏡926a構成一雙膠合透鏡,且雙膠合透鏡是位於孔徑光欄130後的第二片。由此可知,本實施例之第二透鏡群920a包括四片透鏡,且透鏡928a、透鏡924a、透鏡926a與透鏡922a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負、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14a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16a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18a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24a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26a為一雙凸透鏡,且透鏡928a為一雙凸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900a的透鏡912a與透鏡928a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六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912a與透鏡928a能有效改善畸變和像散,其他球面透鏡的正、負屈光度組合可以降低球面像差、慧差與場曲。而第二透鏡群920a中整體負、正屈光度組合可降低定焦鏡頭900a之彗差與畸變。另一方面,藉由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926a能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透鏡924a與透鏡926a構成之雙膠合透鏡
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一片透鏡,例如透鏡926a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能有效降低色差。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900a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十九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十九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十九中,表面S1為透鏡912a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912a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914a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透鏡916a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透鏡918a的兩表面。表面S9、S10為透鏡928a的兩表面。表面S11為透鏡924a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2為透鏡924a與透鏡926a的相連表面,表面S13透鏡926a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4、S15為透鏡922a的兩表面。表面S16、S17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1、S2、S9、S10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二十所列出的是表面S1、S2、S9、S10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900a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3.69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5,視場角(2 ω)例如為60度。
圖20A至圖20C為圖19之定焦鏡頭900a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20A至圖20C,其中圖20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20B為球面像差圖,而
圖20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20A至圖20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a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21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21,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b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且包括從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鏡群910b及一第二透鏡群920b。第一透鏡群910b包括一透鏡912b,且透鏡912b為一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920b具有正屈光度,且配置於第一透鏡群910b與縮小側之間。第二透鏡群920b包括一透鏡922b,且透鏡922b為一非球面透鏡。定焦鏡頭900b藉由移動第一透鏡群910b與第二透鏡群920b以對焦。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22b具有正屈光度,且透鏡922b為第二透鏡群920b中最遠離孔徑光欄130之一透鏡。除此之外,定焦鏡頭900b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定焦鏡頭900b之焦距、f1為第一透鏡群910b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920b之有效焦距、L為定焦鏡頭900b總長、BFL為定焦鏡頭900b的背焦長。另外,第一透鏡群910b的透鏡912b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透鏡912b的屈光度為負。詳細來說,透鏡912b的有效焦距為fasp1,且0.1<| fasp1/f1 |<11。
如圖21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群910b的屈光度
例如為正,且第一透鏡群910b包括五片透鏡。詳細來說,第一透鏡群910b更包括透鏡914b,其中透鏡914b位於放大側與透鏡912b之間。亦即,透鏡912b為第一透鏡群910b中從放大側數來的第二片透鏡。另外,第一透鏡群910b更包括透鏡916b、透鏡918b與透鏡919b,其中透鏡916b、透鏡918b與透鏡919b配置於透鏡912b與第二透鏡群920b之間。透鏡916b與透鏡918b構成一雙膠合透鏡,且位於透鏡912b與孔徑光欄130之間。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16b與透鏡918b所構成的雙膠合透鏡位於非球面透鏡(透鏡912b)的下一片。
另一方面,第二透鏡群920b更包括由放大側往縮小側依序排列之透鏡924b與透鏡926b。透鏡924b與透鏡926b配置第一透鏡群910b與透鏡922b之間。另外,透鏡924b與透鏡926b的屈光度分別為負與正,且透鏡924b與透鏡926b構成一雙膠合透鏡。除此之外,第二透鏡群920更包括一透鏡928b。透鏡928b配置於透鏡926b與透鏡922b之間,且透鏡928b的屈光度為正。由此可知,透鏡924b、透鏡926b、透鏡928b與透鏡922b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正與正。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透鏡914b為一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凸凹透鏡。透鏡916b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18b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19b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24b為一雙凹透鏡,透鏡926b為一雙凸透鏡,透鏡928b為一雙凸
透鏡。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組成定焦鏡頭900b的透鏡912b與透鏡922b為非球面透鏡,且其餘七片透鏡皆為球面透鏡。其中透鏡912b與透鏡922b能有效改善畸變和像散。透鏡中的正負組合可降低慧差與畸變。第二透鏡群920b中透鏡924b與透鏡926b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與色差,其中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926b或924b能有效降低大光圈鏡頭不易消的色差。第一透鏡群910b中透鏡916b與透鏡918b構成之雙膠合透鏡能有效降低場曲與色差。使用低色散材料製作透鏡914b或922b能降低色差。第一透鏡群910b與第二透鏡群920b各包含一組雙膠合透鏡能降低球面像差、慧差與場曲。
以下內容將舉出定焦鏡頭900b之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二十一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二十一中,曲率半徑是指每一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於光軸O上之直線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厚度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
此外,在表二十一中,表面S1為透鏡914b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2為透鏡914b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3、S4為透鏡912b的兩表面。表面S5為透鏡916b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6為透鏡916b與透鏡918b的相連表面,表面S7透鏡918b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8、S9為透鏡919b的兩表面。表面S10為透鏡924b的面向放大側的表面,表面S11為透鏡924b與透鏡926b的相連表面,表面S12為透鏡926b面向縮小側的表面。表面S13、S14為透鏡928b的兩表面,表面S15、S16為透鏡922b的兩表面,表面S17、S18為光學元件160的兩表面。
再者,上述之表面S3、S4、S15、S16為非球面,而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處的曲率半徑(如表格內S1、S2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上距光軸O的垂直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1
~A7
為非球面係數,其中係數A1
、A7
為0。表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3、S4、S15、S16的參數值。
本實施例中,定焦鏡頭900b之有效焦距例如為14毫米(mm),f數(f-unmber)例如為1.8,視場角(2 ω)例如為58.4度。
圖22A至圖22C為圖21之定焦鏡頭900b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22A至圖22C,其中圖22A中由左至右依序為場曲與畸變的圖形,圖22B為球面像差圖,而圖22C為橫向色差圖。由圖22A至圖22C所顯示出的圖形所示,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900b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表二十三是第一實施例至第十一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相關數據資料,下述表二十三所列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包括以下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中之一。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由於定焦鏡頭可僅使用五片透鏡,因此相較於習知的鏡頭,本發明之定焦鏡頭具有減少透鏡數量以簡化機構設計的優點。再者,由於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定焦鏡頭使用兩片非球面透鏡,因此能夠有效修正定焦鏡頭的像差,且除此之外其他的透鏡可皆為球面透鏡,以使製造成本有效地降低。另外,本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f數≦2,其大光圈的特性能提高光使用效率。由此可知,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提供的定焦鏡頭兼具較低成本、較小體積與較佳的光學特性。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
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900a、900b‧‧‧定焦鏡頭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910a、910b‧‧‧第一透鏡群
112、114、122、124、126、212、214、222、224、226、228、312、314、316、322、324、326、328、412、414、416、422、424、426、428、512、514、516、618、522、524、526、528、612、614、622、624、626、628、629、712、714、716、718、722、724、726、728、812、814、816、822、824、826、828、829、912、914、916、918、922、924、926、928、929、912a、914a、916a、918a、922a、924a、926a、928a、914b、912b、916b、918b、919b、922b、924b、926b、928b‧‧‧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920a、920b‧‧‧第二透鏡群
130‧‧‧孔徑光欄
140‧‧‧影像處理元件
150‧‧‧玻璃蓋
160‧‧‧光學元件
O‧‧‧光軸
S1~S18‧‧‧表面
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A至圖2C為圖1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3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4A至圖4C為圖3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5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6A至圖6C為圖5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7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8A至圖8C為圖7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9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
圖。
圖10A至圖10C為圖9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11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2A至圖12C為圖11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13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4A至圖14C為圖13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15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6A至圖16C為圖15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17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8A至圖18C為圖17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19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0A至圖20C為圖19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圖21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定焦鏡頭的結構示
意圖。
圖22A至圖22C為圖21之定焦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100‧‧‧定焦鏡頭
110‧‧‧第一透鏡群
112、114、122、124、126‧‧‧透鏡
120‧‧‧第二透鏡群
130‧‧‧孔徑光欄
140‧‧‧影像處理元件
150‧‧‧玻璃蓋
160‧‧‧光學元件
O‧‧‧光軸
S1~S12‧‧‧表面
Claims (20)
- 一種定焦鏡頭,配置於一放大側與一縮小側之間,該定焦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且該第一透鏡為一非球面透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度,配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縮小側之間,該第二透鏡群包括一第二透鏡,且該第二透鏡為一非球面透鏡,其中該定焦鏡頭的f數≦2,且該定焦鏡頭藉由移動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以對焦,且該定焦鏡頭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5<L/BFL<3.5,其中f為該定焦鏡頭之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L為該定焦鏡頭總長、BFL為該定焦鏡頭的背焦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更包括一第三透鏡,配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或該放大側與該第一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定焦鏡頭滿足0.1<| fasp1/f1 |<11,其中fasp1為該第一透鏡的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凸面朝向放大側的一彎月透鏡,且該第一透鏡的屈光度為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 第一透鏡群更包括由該放大側往該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配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且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構成一雙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屈光度為負,且該第四透鏡的屈光度為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由該放大側往該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且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構成一雙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屈光度為負,且該第六透鏡的屈光度為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焦鏡頭,更包括一孔徑光欄,配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度,且該第二透鏡為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該孔徑光欄之一透鏡,其中該定焦鏡頭滿足0.2<| f/f1 |<1、0.3<| f/f2 |<1,以及1.5<L/BFL<3.5,其中f為該定焦鏡頭之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L為該定焦鏡頭總長、BFL為該定焦鏡頭的背焦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第一透鏡群中最靠近該放大側之一透鏡,該定焦鏡頭滿足0.5<| fasp1/f1 |<3,其中fasp1為該第一透 鏡的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二片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由該放大側往該縮小側依序排列之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配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縮小側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且構成一雙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第七透鏡,配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縮小側之間,且該第七透鏡的屈光度為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度,且該第二透鏡為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遠離該孔徑光欄之一透鏡,其中該定焦鏡頭滿足0.1<| f/f1 |<1、0.2<| f/f2 |<1.5,以及1.8<L/BFL<3.5,其中f為該定焦鏡頭之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L為該定焦鏡頭總長、BFL為該定焦鏡頭的背焦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二片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第五透鏡與一第六透鏡,配置於該孔 徑光欄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且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構成一雙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屈光度分別為負、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定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三片透鏡,且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該孔徑光欄之透鏡的屈光度為負,而其餘透鏡的屈光度皆為正。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33373A TWI427352B (zh) | 2010-09-30 | 2010-09-30 | 定焦鏡頭 |
US13/094,838 US8373935B2 (en) | 2010-09-30 | 2011-04-27 | Fixed-focus len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33373A TWI427352B (zh) | 2010-09-30 | 2010-09-30 | 定焦鏡頭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3925A TW201213925A (en) | 2012-04-01 |
TWI427352B true TWI427352B (zh) | 2014-02-21 |
Family
ID=45889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3373A TWI427352B (zh) | 2010-09-30 | 2010-09-30 | 定焦鏡頭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3935B2 (zh) |
TW (1) | TWI42735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70874B2 (en) | 2015-01-09 | 2016-10-18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Fixed-focus lens |
US11966012B2 (en) | 2020-07-28 | 2024-04-23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lens including four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27352B (zh) * | 2010-09-30 | 2014-02-21 | Young Optics Inc | 定焦鏡頭 |
JP2013101201A (ja) * | 2011-11-08 | 2013-05-23 | Sanyo Engineer & Construction Inc | 波長選択光スイッチ装置 |
CN103969790B (zh) * | 2013-12-09 | 2016-05-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
KR101558139B1 (ko) | 2013-12-24 | 2015-10-12 | 주식회사 코렌 |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
TWI574037B (zh) | 2015-01-30 | 2017-03-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US10302918B2 (en) * | 2015-02-06 | 2019-05-28 | Sony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unit |
TWI586998B (zh) | 2015-08-11 | 2017-06-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553341B (zh) | 2015-08-11 | 2016-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688056B2 (ja) * | 2015-11-30 | 2020-04-28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6634273B2 (ja) * | 2015-11-30 | 2020-01-22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6959499B (zh) * | 2016-01-11 | 2020-12-29 |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TWI695993B (zh) * | 2017-04-27 | 2020-06-1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定焦鏡頭 |
TWI629531B (zh) | 2017-10-25 | 2018-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7035839B2 (ja) * | 2018-06-19 | 2022-03-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結像レンズ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735013B (zh) * | 2019-07-26 | 2021-08-01 |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定焦取像鏡頭 |
TWI828879B (zh) * | 2020-03-16 | 2024-01-1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
TWI806454B (zh) * | 2022-03-01 | 2023-06-21 |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定焦取像鏡頭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87254U (en) * | 2009-10-09 | 2010-08-21 |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Miniature picture capture device |
CN101833165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
US20120081799A1 (en) * | 2010-09-30 | 2012-04-05 | Young Optics Inc. | Fixed-focus le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10166B2 (ja) | 1996-07-31 | 2005-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大口径広角テレセントリックレンズ |
JP4322567B2 (ja) | 2003-06-20 | 2009-09-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映像拡大投写システム及びビデオプロジェクタ、並びにそのビデオプロジェクタを用いたリア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マルチビジョンシステム |
JP2005300619A (ja) | 2004-04-06 | 2005-10-27 | Canon Inc | ズームレンズとそれを有する画像投射装置 |
TW201011337A (en) | 2008-09-05 | 2010-03-16 | Asia Optical Co Inc | Wide-angle lens |
-
2010
- 2010-09-30 TW TW099133373A patent/TWI427352B/zh active
-
2011
- 2011-04-27 US US13/094,838 patent/US837393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33165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
TWM387254U (en) * | 2009-10-09 | 2010-08-21 |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Miniature picture capture device |
US20120081799A1 (en) * | 2010-09-30 | 2012-04-05 | Young Optics Inc. | Fixed-focus lens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70874B2 (en) | 2015-01-09 | 2016-10-18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Fixed-focus lens |
US11966012B2 (en) | 2020-07-28 | 2024-04-23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lens including four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3925A (en) | 2012-04-01 |
US20120081799A1 (en) | 2012-04-05 |
US8373935B2 (en) | 2013-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7352B (zh) | 定焦鏡頭 | |
TWI742038B (zh) | 光學鏡頭 | |
TWI598658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81762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0172B (zh) | 光學鏡頭 | |
TWI611201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598657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664439B (zh) | 光學鏡頭 | |
TWI435137B (zh) |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 | |
TWI424215B (zh) | 取像用光學系統 | |
TWI83436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39722B (zh) | 定焦鏡頭 | |
TWI440920B (zh) | 取像攝影鏡頭組 | |
TWI443407B (zh) | Miniature projection lens | |
TWI59863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二) | |
TWI408435B (zh) | 投影鏡頭 | |
US11520128B2 (en) | Zoom projection lens | |
TWI403755B (zh) | 定焦鏡頭 | |
TW201805682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80577B (zh) | 廣角鏡頭 | |
US20080239516A1 (en) | Photographing lens unit including plurality of lenses and imag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 |
TWI80721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23773B (zh) | Fixed focus projection lens | |
US10073250B2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
TW201500760A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