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I465108B -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5108B
TWI465108B TW099144186A TW99144186A TWI465108B TW I465108 B TWI465108 B TW I465108B TW 099144186 A TW099144186 A TW 099144186A TW 99144186 A TW99144186 A TW 99144186A TW I465108 B TWI465108 B TW I4651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solution
low
module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4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8375A (en
Inventor
Yi Ting Chou
Shuo Yen Ho
Original Assignee
Benq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q Corp filed Critical Benq Corp
Priority to TW099144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51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8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8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108B/zh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與影像擷取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能夠自動拍攝出具有「淺景深」效果之照片的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
近年來,隨著影像科技不斷地進步以及攝影器材持續地推陳出新,各種不同類型及規格的數位相機已廣為一般消費大眾運用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需求上,成為消費市場上一項相當普及的電子產品。
在拍攝照片時,拍攝者為了能夠清楚掌握拍攝的主體,時常希望能夠拍攝出「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照片,也就是所謂「淺景深」(shallow depth of field)的效果。一般而言,在相機的操作上,若想要達到「淺景深」的效果,通常需要同時滿足下列幾項重要的條件:大光圈、長焦距、被攝主體與背後及前面的景物之間均需保持一定的距離。
然而,由於一般消費性數位相機的「實體焦距」比起傳統單眼相機而言仍小了很多,並且若數位相機欲使用大光圈的鏡頭,其價格勢必相當昂貴,因此,一般的消費者仍難以輕易地透過消費性數位相機拍攝出具有「淺景深」效果的照片。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以解決前述先前技術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為一種影像擷取裝置。於此實施例中,影像擷取裝置包含影像擷取模組、計算模組及影像處理模組。影像擷取模組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影像,並將每張影像分別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以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計算模組從該等影像中選取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並計算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當計算模組所得到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影像處理模組對第一影像、第二影像或由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所合成之合成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
於實際應用中,影像擷取裝置可進一步包含儲存模組、顯示模組及強度選擇模組。其中,儲存模組係用以儲存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當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在顯示模組上顯示有對焦框。至於對焦框顯示於顯示模組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計算模組可以只計算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中位於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強度選擇模組係用以供使用者選擇影像處理模組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當使用者透過強度選擇模組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計算模組從該等影像中所選取之第二影像係為與第一影像之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當使用者透過強度選擇模組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計算模組從該等影像中所選取之第二影像係為與第一影像之對焦長度差異相近者。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為一種應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於此實施例中,該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驟:首先,該方法在預覽模式中執行一自動對焦程序,並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其次,該方法分別將每張低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該方法拍攝一張高解析度影像。其中,高解析度影像係對應於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之第一低解析度影像,並且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一低解析度影像具有相同的對焦長度及相同數量的格子區。然後,該方法從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選取不同於上述對焦長度的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並計算第一低解析度影像與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當上述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該方法對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亦為一種應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於此實施例中,該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驟:首先,該方法於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拍攝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其次,該方法將每張高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接著,該方法從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選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第一高解析度影像及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並計算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當上述差值大於預設值時,該方法對第一高解析度影像、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或由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所合成之合成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
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係將自動對焦程序中所擷取之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或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所拍攝之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後,再自動根據計算結果對高解析度影像或其合成影像的部分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使得拍攝者在拍攝時不需進行複雜的操作步驟,而影像擷取裝置亦不需額外執行其他繁複的處理程序,即可透過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輕易地拍攝出具有「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之照片。
此外,透過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亦可讓使用者在預覽模式下即能事先觀看到最後拍攝出之照片的淺景深效果,並透過觸控螢幕或按鈕的方式進行細部的調整,藉以使得最後拍攝出之照片達到最佳的「淺景深」效果。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為一種影像擷取裝置。於實際應用中,該影像擷取裝置可以是一台具有拍照功能的數位相機、手機或其他電子裝置,並無特定之限制。請參閱圖1,圖1係繪示該影像擷取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如圖1所示,影像擷取裝置1包含影像擷取模組10、計算模組12、影像處理模組14、儲存模組16、顯示模組18及強度選擇模組20。其中,計算模組12耦接影像擷取模組10;影像處理模組14耦接計算模組12;儲存模組16耦接影像擷取模組10及計算模組12;顯示模組18耦接影像處理模組14及計算模組12;強度選擇模組20耦接影像處理模組14。
接下來,將分別就影像擷取裝置1的各模組所具備之功能進行詳細的說明。
於此實施例中,影像擷取模組10係用以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影像,並將每張影像分別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以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需說明的是,上述的複數張影像可以是影像擷取模組10在預覽模式中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所擷取之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也可以是影像擷取模組10在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所拍攝之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儲存模組16可以是DRAM或其他任何型式的記憶體,用以儲存該些低解析度影像或該些高解析度影像,並無特定之限制。
實際上,上述的低解析度影像可以是具有較低解析度(640x480)的VGA格式影像;上述的高解析度影像可以是具有較高解析度的影像格式,例如解析度為(1920x1080)的1080p格式影像,但不以此為限。
假設該等影像是影像擷取模組10在預覽模式中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所擷取之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於自動對焦程序中,影像擷取裝置1將會自動地由最遠的無限大(∞)焦距長度開始進行掃瞄至最近的焦距長度0,並決定出此時最佳的焦距長度為何。舉例而言,如圖2所示,影像擷取模組10即會分別在某些焦距長度下擷取具有低解析度(VGA格式)的第一幀影像(焦距長度=∞)L1、第二幀影像(焦距長度=5公尺)L2、第三幀影像(焦距長度=1公尺)L3及第四幀影像(焦距長度=50公分)L4,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影像擷取模組10即會將該些低解析度影像L1~L4分別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分別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低解析度影像所分割成之該等格子區的數量為9n 個,n為正整數。如圖3所示,低解析度影像L1係被分割成92 =81個格子區G,但不以此為限。實際上,影像擷取模組10究竟要將該些低解析度影像L1~L4分割為多少個格子區端視拍攝者實際需求而定,當然若將格子區分割得愈細,最後得到的影像效果可能會愈細緻,但影像擷取模組10亦需相對耗費較長的時間及較多的資源進行處理。
需注意的是,由於計算模組12後續還會進一步對於不同幀影像的相對應格子區進行銳利值之比對工作,故影像擷取模組10需將該些低解析度影像L1~L4均分割為相同數目及大小的格子區,以利後續程序之進行。
完成上述自動對焦程序後,若上述的最佳焦距長度為1公尺,剛好對應於具有低解析度的第三幀影像L3,影像擷取模組10將會依據最佳焦距長度(1公尺)拍攝一張高解析度影像並將其分割為與第三幀影像L3相同數量的格子區,故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三幀影像L3具有相同的對焦長度及相同數量的格子區。
當影像擷取模組10計算完該些低解析度影像L1~L4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後,計算模組12將會從第一幀影像L1、第二幀影像L2、第三幀影像L3及第四幀影像L4中選取對應於最佳焦距長度的第三幀影像L3以及其他三幀影像中之任一幀影像(亦即第一幀影像L1、第二幀影像L2或第四幀影像L4),並計算第三幀影像L3與另一幀影像(第一幀影像L1、第二幀影像L2或第四幀影像L4)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舉例而言,假設計算模組12所選取的是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計算模組12將會計算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其計算結果請參照圖4。如圖4所示,所有的格子區包含以斜線填滿的格子區K以及無填滿的格子區N,其中,以斜線填滿的格子區K所代表的是該些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亦即位於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的格子區K內的影像相似度較低;至於無填滿的格子區N所代表的是該些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小於或等於預設值,亦即位於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的格子區N內的影像相似度較高。實際上,上述的預設值的大小可依照實際需求而定,並無特定之限制。
由於格子區N內的影像相似度較高且格子區K內的影像相似度較低,代表格子區N內的影像很可能是欲清晰化的拍攝主體,而格子區K內的影像很可能是欲模糊化的背景或前景,因此,影像處理模組14即會根據圖4所繪示的計算結果對高解析度影像中對應於背景或前景的格子區K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使其變得較為模糊,而至於高解析度影像中對應於拍攝主體的格子區N則維持原本的清晰度不變。
承上例,計算模組12並不一定要計算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如圖5所示,當影像擷取裝置1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在影像擷取裝置1的顯示模組18上顯示有對焦框180,計算模組12可以只計算第三幀影像L3與第二幀影像L2中位於對焦框180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故可節省部分運算的時間及資源。於實際應用中,對焦框180顯示於顯示模組18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均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舉例而言,對焦框180可以是傳統的方形框或是任意形狀的框,並無特定之限制。
至於強度選擇模組20則是用以供使用者選擇影像處理模組14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透過強度選擇模組20來控制影像處理模組14將照片中的背景或前景模糊化的程度高低。當使用者透過強度選擇模組20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時,代表使用者希望讓照片中的背景或前景變得非常模糊,因此,計算模組12將會選取對應於最佳焦距長度的第三幀影像L3以及與第三幀影像L3之對焦長度差異最大的第一幀影像L1,以計算兩者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反之,當使用者透過強度選擇模組20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時,代表使用者並不希望讓照片中的背景或前景變得太模糊,因此,計算模組12將會選取對應於最佳焦距長度的第三幀影像L3以及與第三幀影像L3之對焦長度差異相近的第二幀影像L2或第四幀影像L4,以計算兩者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綜上所述,影像擷取裝置1係將自動對焦程序中所擷取之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後,再自動根據計算結果對高解析度影像的部分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此外,使用者在預覽模式下即能事先觀看到低解析度影像拍攝出之照片的淺景深效果,並透過觸控螢幕或按鈕的方式進行細部的調整,藉以使得最後拍攝出高解析度影像之照片達到最佳的「淺景深」效果。
於另一例中,假設影像擷取模組10係在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拍攝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並將每張高解析度影像分別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以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接著,計算模組12將會從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選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第一高解析度影像及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並計算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或位於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當計算模組12所得到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影像處理模組14即會對第一高解析度影像、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或由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所合成之合成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也就是說,最後具有「淺景深」效果的照片並不一定是影像處理模組14直接對該兩張高解析度影像之一進行模糊化處理的結果,也可以是先將該兩張高解析度影像加以合成之後,再進行模糊化處理的結果。同樣地,使用者亦可透過強度選擇模組20來控制影像處理模組14將照片中的背景或前景模糊化的程度高低,於此不另行贅述。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為一種影像處理方法。於此實施例中,該影像處理方法係應用於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影像擷取裝置,例如具有拍照功能的數位相機、手機或其他電子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6,圖6係繪示該影像處理方法之流程圖。首先,該方法執行步驟S10,使用者透過影像擷取裝置選擇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
接著,該方法執行步驟S12,在預覽模式中執行自動對焦程序,並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實際上,當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在影像擷取裝置之顯示螢幕上顯示有對焦框,並且對焦框顯示於顯示螢幕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
然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14,分別將每張低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實際上,低解析度影像所分割成之該等格子區的數量可以是9n 個,n為正整數,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當自動對焦程序完成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16,拍攝一張高解析度影像。需說明的是,該高解析度影像係對應於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之第一低解析度影像,其中該高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一低解析度影像具有相同的對焦長度以及相同數量的格子區。
之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18,從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選取不同於第一低解析度影像之對焦長度的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並計算第一低解析度影像與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實際上,於步驟S18,該方法並不一定要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亦可只計算第一低解析度影像與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中位於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此外,需說明的是,由於在步驟S10中,使用者已透過影像擷取裝置選擇了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在步驟S18中所選取之第二低解析度影像應為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與第一低解析度影像的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在步驟S18中所選取之第二低解析度影像應為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與第一低解析度影像的對焦長度相近者。
當步驟S18所得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該方法執行步驟S20,對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也就是說,當某些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代表該些格子區內的影像相似度較低,很可能是欲模糊化的背景或前景,因此,該方法即會根據類似圖4的計算結果對高解析度影像中對應於背景或前景的該些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使其變得較為模糊,而至於高解析度影像中對應於拍攝主體的格子區則維持原本的清晰度不變。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亦為一種影像處理方法。於此實施例中,該影像處理方法係應用於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影像擷取裝置,例如具有拍照功能的數位相機、手機或其他電子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7,圖7係繪示該影像處理方法之流程圖。首先,該方法執行步驟S30,使用者透過影像擷取裝置選擇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
接著,當影像擷取裝置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32,拍攝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實際上,當影像擷取裝置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在影像擷取裝置之顯示螢幕上將會顯示有對焦框,並且對焦框顯示於顯示螢幕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均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
然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34,分別將每張高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實際上,高解析度影像所分割成之該等格子區的數量可以是9n 個,n為正整數,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該方法執行步驟S36,從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選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第一高解析度影像及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並計算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實際上,於步驟S36,該方法並不一定要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亦可只計算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位於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此外,需說明的是,由於在步驟S30中,使用者已透過影像擷取裝置選擇了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在步驟S36中所選取之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應為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與第一高解析度影像的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在步驟S36中所選取之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應為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與第一高解析度影像的對焦長度相近者。
當步驟S36所得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該方法執行步驟S38,對第一高解析度影像、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或由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所合成之合成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也就是說,當某些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時,代表該些格子區內的影像相似度較低,很可能是欲模糊化的背景或前景,因此,該方法即會根據計算結果對該兩張高解析度影像之一或其合成影像中對應於背景或前景的該些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使其變得較為模糊,而至於其他對應於拍攝主體的格子區則維持原本的清晰度不變。
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係將自動對焦程序中所擷取之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或完成自動對焦程序後所拍攝之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後,再自動根據計算結果對高解析度影像或其合成影像的部分格子區執行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使得拍攝者在拍攝時不需進行複雜的操作步驟,而影像擷取裝置亦不需額外執行其他繁複的處理程序,即可透過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輕易地拍攝出具有「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之照片。
此外,透過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以及應用於該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亦可讓使用者在預覽模式下即能事先觀看到最後拍攝出之照片的淺景深效果,並透過觸控螢幕或按鈕的方式進行細部的調整,藉以使得最後拍攝出之照片達到最佳的「淺景深」效果。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S10~S20、S30~S38...流程步驟
1...影像擷取裝置
10...影像擷取模組
12...計算模組
14...影像處理模組
16...儲存模組
18...顯示模組
20...強度選擇模組
L1...第一幀影像
L2...第二幀影像
L3...第三幀影像
L4...第四幀影像
G...格子區
K...銳利值之差值大於預設值的格子區
N...銳利值之差值小於或等於預設值的格子區
180...對焦框
圖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2係繪示在預覽模式中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擷取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之示意圖。
圖3係繪示影像擷取模組將低解析度影像L1分割為81個格子區之示意圖。
圖4係繪示計算模組計算第三幀影像與第二幀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的結果。
圖5係繪示當影像擷取裝置執行自動對焦程序時,在顯示模組上顯示有對焦框之示意圖。
圖6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的影像處理方法之流程圖。
圖7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的影像處理方法之流程圖。
1...影像擷取裝置
10...影像擷取模組
12...計算模組
14...影像處理模組
16...儲存模組
18...顯示模組
20...強度選擇模組

Claims (14)

  1. 一種應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在預覽模式中執行一自動對焦程序,並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b)分別將每張該低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c)完成該自動對焦程序後,拍攝一張高解析度影像,該高解析度影像係對應於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之一第一低解析度影像,其中該高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一低解析度影像具有相同的對焦長度以及相同數量的格子區;(d)從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選取不同於步驟(c)對焦長度的一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並計算該第一低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以及(e)當步驟(d)的該差值大於一預設值時,對該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一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其中,在步驟(a)中,當執行該自動對焦程序時,在該影像擷取裝置之一顯示螢幕上顯示有一對焦框,該對焦框顯示於該顯示螢幕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在步驟(d)中,只計算該第一低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中位於該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在步驟 (b)中,該低解析度影像所分割成之該等格子區的數量為9n 個,n為正整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在執行步驟(a)之前,使用者可透過該影像擷取裝置選擇該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在步驟(d)中,該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係為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與步驟(c)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在步驟(d)中,該第二低解析度影像係為該等低解析度影像中與步驟(c)對焦長度相近者。
  6. 一種應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完成一自動對焦程序後,拍攝複數張高解析度影像;(b)將每張該高解析度影像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並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c)從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選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一第一高解析度影像及一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並計算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以及(d)當步驟(c)的該差值大於一預設值,對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或由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 與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所合成之一合成高解析度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一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其中,在執行步驟(a)之前,當執行該自動對焦程序時,在該影像擷取裝置之一顯示螢幕上顯示有一對焦框,該對焦框顯示於該顯示螢幕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在步驟(c)中,只計算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與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中位於該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在步驟(b)中,該高解析度影像所分割成之該等格子區的數量為9n 個,n為正整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在執行步驟(a)之前,使用者可透過該影像擷取裝置選擇該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執行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在步驟(c)中,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係為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與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之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影像處理方法,其中若使用者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在步驟(c)中,該第二高解析度影像係為該等高解析度影像中與該第一高解析度影像之對焦長度相近者。
  11. 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包含: 一影像擷取模組,用以同時擷取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影像,並將每張該影像分別分割為複數個格子區,以計算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一計算模組,耦接至該影像擷取模組,用以從該等影像中選取一第一影像及一第二影像,並計算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中之每個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一影像處理模組,耦接至該計算模組,當該計算模組所得到之該差值大於一預設值時,該影像處理模組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或由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所合成之一合成影像的對應格子區執行一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一儲存模組,耦接至該影像擷取模組,用以儲存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一顯示模組,耦接至該影像處理模組,當執行該自動對焦程序時,在該顯示模組上顯示有一對焦框,該對焦框顯示於該顯示模組上之大小、形狀或位置可依使用者操作而選定;以及一強度選擇模組,耦接至該影像處理模組,用以供使用者選擇該影像處理模組執行該模糊化影像處理程序後所產生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的強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計算模組只計算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中位於該對焦框範圍外的格子區的銳利值之差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當使用 者透過該強度選擇模組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高,則該計算模組從該等影像中所選取之該第二影像係為與該第一影像之對焦長度差異最大者;當使用者透過該強度選擇模組所選擇之影像模糊化效果為低,則該計算模組從該等影像中所選取之該第二影像係為與該第一影像之對焦長度差異相近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等影像係為該影像擷取模組在預覽模式中執行一自動對焦程序並同時擷取之分別對應於不同對焦長度的複數張低解析度影像。
TW099144186A 2010-12-16 2010-12-16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TWI4651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4186A TWI465108B (zh) 2010-12-16 2010-12-16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4186A TWI465108B (zh) 2010-12-16 2010-12-16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375A TW201228375A (en) 2012-07-01
TWI465108B true TWI465108B (zh) 2014-12-11

Family

ID=46933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4186A TWI465108B (zh) 2010-12-16 2010-12-16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510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0108A (en) * 2007-10-19 2009-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auto-focus method for the same
TW200928544A (en) * 2007-12-19 2009-07-01 Altek Corp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 depth of field
TW201023627A (en) * 2008-12-12 2010-06-16 Altek Corp Method for stimulating the depth of field of an ima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0108A (en) * 2007-10-19 2009-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auto-focus method for the same
TW200928544A (en) * 2007-12-19 2009-07-01 Altek Corp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 depth of field
TW201023627A (en) * 2008-12-12 2010-06-16 Altek Corp Method for stimulating the depth of field of an im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375A (en) 201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8436B (zh) 影像擷取裝置及影像處理方法
JP5036599B2 (ja) 撮像装置
US8194158B2 (en) Image process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digital camera,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8335393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9578260B2 (en)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WO2017045558A1 (zh) 景深调节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7016050A1 (zh) 一种图像的预览方法、装置及终端
TWI538512B (zh) 調整對焦位置的方法及電子裝置
TWI602152B (zh) 影像擷取裝置及其影像處理方法
JP5262417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950678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83229A1 (zh) 图像处理方法、电子装置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00007759A1 (en) Image processor,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4867125B (zh) 获取图像的方法以及装置
KR20190068618A (ko) 단말기를 위한 촬영 방법 및 단말기
JP201601281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WO2017037978A1 (ja)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検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2991245A (zh) 双摄虚化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TWI516113B (zh) 攝像裝置及其影像合成方法
TWI520604B (zh) 攝像裝置及其影像預覽系統及影像預覽方法
JP5117889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WO2018196854A1 (zh) 一种拍照方法、拍照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17143354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1239267A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1259053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