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5708B -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 Google Patents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95708B TWI395708B TW97146245A TW97146245A TWI395708B TW I395708 B TWI395708 B TW I395708B TW 97146245 A TW97146245 A TW 97146245A TW 97146245 A TW97146245 A TW 97146245A TW I395708 B TWI395708 B TW I39570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tube
- nanotube film
- stretching
- elastic support
- carb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奈米材料膜的拉伸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CNT)係一種新型碳材料,1991年由日本研究人員Iijima在實驗室製備獲得(請參見,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Nature,V354,P56~58(1991))。奈米碳管的特殊結構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性質,如高抗張强度和高熱穩定性;隨著奈米碳管螺旋方式的變化,奈米碳管可呈現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等。由於奈米碳管具有理想的一維結構以及在力學、電學、熱學等領域優良的性質,其在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已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包括場發射平板顯示,電子器件,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針尖,熱傳感器,光學傳感器,過濾器等。
雖然奈米碳管性能優異,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由於奈米碳管為奈米級,大量奈米碳管易團聚,不易分散形成均勻的宏觀的奈米碳管結構,從而限制了奈米碳管在宏觀領域的應用。有鑒於此,如何獲得宏觀的奈米碳管結構係奈米領域研究的關鍵問題。
為了製成宏觀的奈米碳管結構,先前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生長法、噴塗法或朗繆爾.布洛節塔(Langmuir Blodgett,LB)法。其中,直接生長法一般通過控制反應條
件,如以硫磺作為添加劑或設置多層催化劑等,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直接生長得到奈米碳管薄膜結構。噴塗法一般通過將奈米碳管粉末形成水性溶液並塗覆於一基材表面,經乾燥後形成奈米碳管薄膜結構。LB法一般通過將一奈米碳管溶液混入另一具有不同密度之溶液(如有機溶劑)中,利用分子自組裝運動,奈米碳管浮出溶液表面形成奈米碳管薄膜結構。
然而,上述製備奈米碳管結構的方法通常步驟較為繁雜,且通過直接生長法或噴塗法獲得的奈米碳管薄膜結構中,奈米碳管往往容易聚集成團,導致薄膜厚度不均。奈米碳管在奈米碳管結構中為無序排列,不利於充分發揮奈米碳管的性能。
為克服上述問題,申請人於2002年9月16日申請的2008年8月20日公告的專利號為ZL02134760.3中國專利中揭示了一種簡單的獲得有序的奈米碳管結構的方法。該奈米碳管結構為一連續的奈米碳管繩,其為直接從一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所製備的奈米碳管繩中的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繩的長度不限。其寬度與奈米碳管陣列所生長的基底尺寸有關。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繩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片段,每個奈米碳管片段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每個奈米碳管片段由多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構成,奈米碳管片段兩端通過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
Baughma,Ray,H.等人2005於文獻“Strong,
Transparent,Multifunctional,Carbon Nanotube Sheets”Mei Zhang,Shaoli Fang,Anvar A.Zakhidov,Ray H.Baughman,etc..Science,Vol.309,P1215-1219(2005)中揭示了一種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所述奈米碳管膜同樣可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製備。該奈米碳管陣列為一生長在一基底上的奈米碳管陣列。所述奈米碳管膜的長度不限。然而,上述兩種方式製備的奈米碳管膜或繩的寬度均受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生長基底的尺寸的限制(先前的用於生長奈米碳管陣列的基底一般為4英寸),無法製備大面積奈米碳管膜。另外,所製備的奈米碳管膜的透光度不够好。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實為必要,該拉伸方法可製備大面積且具有較好的透光度的奈米碳管膜。
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及至少一彈性支撑體;將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至少部分固定設置於該至少一彈性支撑體;以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所述拉伸奈米碳管膜的方法為通過將奈米碳管膜至少部分固定設置在一彈性支撑體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該拉伸方法簡單、成本較低。其二,本技術方案提供的拉伸後的奈米碳管膜具有較好的透光度,可廣泛應用於對透光度具有較高要求的裝置中,如
觸摸屏等。其三,所述奈米碳管膜具有較好的拉伸性能,故所述奈米碳管膜可用於彈性可拉伸元件及設備中。其四,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可用於製備大尺寸奈米碳管膜,進而有利於擴大奈米碳管膜在大尺寸裝置中的應用。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及其拉伸方法。
請參閱圖1至圖4,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一種奈米碳管膜10。該奈米碳管膜10包括多個奈米碳管100。該奈米碳管中的部分奈米碳管首尾相連形成一奈米碳管線102。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中的奈米碳管可沿奈米碳管線的軸向排列,且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連接。所述奈米碳管膜10包括多個並排且間隔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奈米碳管線102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連接。所述奈米碳管線102均勻分布在奈米碳管膜10中且沿第一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為D1方向。相鄰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104。該部分奈米碳管104的排列方向不限。該部分奈米碳管104可與至少兩個相互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接觸。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可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104。所述多個奈米碳管線102之間有間距106,且相鄰兩個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在受力後發生變化。所述多個奈米碳管線102和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形成一具有自支撑
結構的奈米碳管膜10。所謂自支撑結構的奈米碳管膜10即所述奈米碳管膜10無需通過一支撑體支撑,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狀或只需部分設置在一支撑體上即可維持其膜狀結構,且奈米碳管膜10本身的結構不會發生變化。如將所述奈米碳管膜10設置在一框架或兩個間隔設置的支撑結構上,位於中間未與框架或支撑結構接觸的奈米碳管膜10可懸空設置。
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垂直於奈米碳管線102的方向上受力後發生形變。該垂直於奈米碳管線102的方向為D2方向。該D2方向垂直於D1方向。當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被拉伸時,奈米碳管膜10發生形變,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隨奈米碳管膜10形變率的增加而增大。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的形變率小於等於300%。所述相鄰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大於0微米且小於等於50微米。該相鄰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隨奈米碳管膜10的形變率的增加而增大。所述多個奈米碳管線102可形成一奈米碳管束。
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長度、寬度及厚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求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優選為大於等於0.5奈米且小於等於1毫米。所述奈米碳管膜10中的奈米碳管100的直徑大於等於0.5奈米且小於等於5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100的長度為大於等於50微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
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與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有關。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愈大,其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愈大。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形變率與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有關。在一定含量範圍內,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越多,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越大。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小於等於300%。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為50奈米,其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可達到150%。
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光透過比率)與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有關。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越大,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越小。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與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及相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有關。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越大,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越少,則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越大。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大於等於60%且小於等於95%。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當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為50奈米時,拉伸前該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為大於等於67%且小於等於82%。當其形變率為120%時,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為大於等於84%且小於等於92%。以波長為550奈米的綠光為例,拉伸前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為78%,當形變率為120%時,該奈米碳
管膜10的透光度可達89%。
由於所述奈米碳管膜10具有較好的拉伸性能,其可在D2方向發生形變,故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廣泛應用於彈性可拉伸元件和設備中。另外,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碳管膜10的拉伸方法避免了採用繁雜的工序和昂貴的設備如雷射器對奈米碳管膜10進行後續處理來提高奈米碳管膜10透光度的步驟,其可廣泛應用於對透光度具有較高要求的裝置中,如觸摸屏等。另外,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用於發聲裝置中,且碳奈米膜10在拉伸過程中不影響發聲效果。
請同時參閱圖5及圖6,本技術方案實施例進一步提供一種拉伸奈米碳管膜10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10及至少一彈性支撑體20。
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優選地,該陣列為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
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可為化學氣相沈積法。也可為石墨電極恒流電弧放電沈積法、雷射蒸發沈積法等。
其次,採用一拉伸工具從所述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一奈米碳管膜10。
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a)從上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個或具有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
接觸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一個或具有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b)以一定速度拉伸該選定的奈米碳管,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多個奈米碳管片段,以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膜10。
在上述拉取過程中,該多個奈米碳管片段在拉力作用下沿拉伸方向逐漸脫離基底的同時,由於凡德瓦爾力作用,該選定的多個奈米碳管片斷分別與其它奈米碳管片斷首尾相連地連續地被拉出,從而形成一奈米碳管膜10。本實施例中,該奈米碳管膜10的寬度與奈米碳管陣列所生長的基底的尺寸有關,該奈米碳管膜10的長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求制得。該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與選取的奈米碳管片段有關,其厚度範圍為0.5奈米~100微米。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為50奈米。
圖3為奈米碳管膜10放大500倍的掃描電鏡照片。該奈米碳管膜10包括多個奈米碳管線102並排且間隔設置。奈米碳管線102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所述奈米碳管線102均勻分布在奈米碳管膜10中且沿第一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為奈米碳管膜的拉取方向,即D1方向。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104。該部分奈米碳管104的排列方向不限。該部分奈米碳管104可與至少兩個相鄰的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接觸。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可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104。所述多個奈米碳管線102之間有距離,且該距離在受力後發生變化。所述多個奈米碳管線102和奈
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形成一具有自支撑結構的奈米碳管膜10。
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光透過比率)與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有關。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及密度越大,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越小。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與相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及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有關。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越大,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奈米碳管104的含量越少,則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透光度越大。請參閱圖7,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該直接製備的奈米碳管膜10的厚度為50奈米,其透光度大於等於67%且小於等於82%。
所述彈性支撑體20具有較好的彈性。所述彈性支撑體20的形狀和結構不限,其可為一平面結構或一曲面結構。所述彈性支撑體20包括一彈性橡膠、彈簧及橡皮筋中的一種或幾種。該彈性支撑體20可用於支撑並拉伸所述奈米碳管膜10。
步驟二:將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10至少部分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彈性支撑體20。
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直接設置並貼合在彈性支撑體20的表面,此時,所述彈性支撑體20為具有一表面的基體。另外,所述奈米碳管膜10也可部分設置在所述彈性支撑體20的表面。如鋪設在兩個彈性支撑體20之間。由於奈米碳管具有極大的比表面積,在凡德瓦爾力的作用下,
該奈米碳管膜10本身有很好的黏附性,可直接設置在彈性支撑體20上。可以理解,為提高奈米碳管膜10與彈性支撑體20之間的結合力,所述奈米碳管膜10也可通過黏結劑固定於所述彈性支撑體20上。另外,可將所述多個奈米碳管膜10沿同一方向重叠鋪設,形成一多層奈米碳管膜。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10中的第一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相同。當所述奈米碳管膜為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拉取的奈米碳管膜時,多個奈米碳管膜可沿拉取方向重叠設置。重叠設置的奈米碳管膜具有較大的厚度,可提高奈米碳管膜的形變率。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將拉取獲得的一奈米碳管膜10直接設置於兩個彈性支撑體20上。請參閱圖6,所述兩個彈性支撑體20平行且間隔設置。所述兩個彈性支撑體20均沿D2方向設置。所述奈米碳管膜10通過黏結劑設置在所述彈性支撑體20表面。該黏結劑為一層銀膠。所述奈米碳管膜10沿D1方向的兩端分別固定於該兩個彈性支撑體20上。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設置時,奈米碳管膜10中的奈米碳管線102沿一個彈性支撑體20至另一個彈性支撑體20的方向延伸。
步驟三:拉伸該彈性支撑體20。
具體地,可通過將上述彈性支撑體20固定於一拉伸裝置(圖未示)中,通過該拉伸裝置拉伸該彈性支撑體20。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可分別將兩個彈性支撑體20的兩端分別固定於拉伸裝置上。
所述拉伸速度不限,可根據所要拉伸的奈米碳管膜10具體進行選擇。拉伸速度太大,則奈米碳管膜10容易發生破裂。優選地,所述彈性支撑體20的拉伸速度小於10厘米每秒。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所述彈性支撑體20的拉伸速度為2厘米每秒。
所述拉伸方向與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10中的奈米碳管線102的排列方向有關。當所述奈米碳管膜10為直接拉取獲得的一層奈米碳管膜10或沿同一方向重叠設置的多層奈米碳管膜時,所述拉伸方向為沿垂直於奈米碳管線102的方向或垂直於奈米碳管膜10的拉取方向,即D2方向。
由於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10固定在所述彈性支撑體20上,故在拉力的作用下,隨著所述彈性支撑體20被拉伸,該奈米碳管膜10也隨之被拉伸。當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被拉伸時,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隨奈米碳管膜10形變率的增加而增大。由於碳奈米線102之間有距離,且奈米碳管線102之間有至少一個奈米碳管104,故被拉伸過程中,所述奈米碳管線102和其之間的奈米碳管104之間可維持凡德瓦爾力連接,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增大。其中,拉伸前所述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大於0微米且小於10微米,拉伸後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最大可達50微米。所述奈米碳管膜10仍維持膜狀結構。當所述多個奈米
碳管膜10重叠設置形成一多層奈米碳管膜時,由於該多層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100分布更均勻、密度更大,故當對該多層奈米碳管膜進行拉伸時,可獲得更高的形變率。所述奈米碳管膜10的形變率小於等於300%,且可基本維持奈米碳管膜10的形態。即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在原有尺寸的基礎上增加300%。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10為單層奈米碳管膜,拉伸方向為沿垂直於奈米碳管線102的方向,即D2方向。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D2方向上的形變率可達150%。圖4為奈米碳管膜10拉伸120%時放大500倍的掃描電鏡照片,從圖中可以看出拉伸後的奈米碳管膜10相對拉伸前的奈米碳管膜10,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變大。從圖7中可以看出,當形變率為120%時,所述奈米碳管膜10對波長大於190奈米且小於900奈米的光的透光度可達84%至92%。在拉伸過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10在拉伸方向上的電阻不發生變化。
進一步地,當形變率小於60%時,所述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最大可達20微米。該拉伸後的奈米碳管膜10可在反向拉力的作用下逐漸回復為拉伸前的奈米碳管膜10。在回復的過程中,所述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逐漸减小,並排設置的奈米碳管線102之間的距離逐漸减下。故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在拉力的作用下實現伸縮。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廣泛應用於可伸縮的裝置中。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10及其拉伸方
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設置在一彈性支撑體20上被拉伸,進而製備大面積奈米碳管膜,且該奈米碳管膜的尺寸不受生長基底的限制。其二,所述拉伸奈米碳管膜10的方法為通過將所述奈米碳管膜10設置在至少一彈性支撑體20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20,該拉伸方法簡單、成本較低。其三,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碳管膜10的拉伸方法避免了採用繁雜的工序和昂貴的設備(如雷射裝置)對奈米碳管膜10進行後續處理來提高奈米碳管膜10透光度的步驟,其可廣泛應用於對透光度具有較高要求的裝置中,如觸摸屏等。其四,由於所述奈米碳管膜10具有較好的拉伸性能,其可在垂直於奈米碳管線102的方向上被拉伸,故所述奈米碳管膜10可用於彈性可拉伸元件及設備中。其五,本技術方案拉伸奈米碳管膜10的方法有利於製備大尺寸奈米碳管膜,進而有利於擴大奈米碳管膜在大尺寸裝置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奈米碳管膜‧‧‧10
奈米碳管‧‧‧100
奈米碳管線‧‧‧102
奈米碳管線之間的奈米碳管‧‧‧104
間距‧‧‧106
彈性支撑體‧‧‧20
圖1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奈米碳管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圖1中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拉伸前奈米碳管膜的掃描電
鏡照片。
圖4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拉伸後奈米碳管膜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5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流程圖。
圖6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奈米碳管膜的拉伸示意圖。
圖7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奈米碳管膜拉伸前後透光度對比示意圖。
Claims (20)
- 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及至少一彈性支撑體;將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至少部分固定設置於該至少一彈性支撑體;以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直接設置並貼合在所述至少一彈性支撑體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通過黏結劑至少部分固定設置於所述至少一彈性支撑體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為直接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進一步包括將拉取獲得的至少一奈米碳管膜直接設置於所述至少一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多個奈米碳管膜可沿拉取方向重叠設置,形成一多層奈米碳管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拉伸彈性支撑體的方向與奈米碳管膜的拉取方向垂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彈性支撑體包括彈簧、彈性橡膠及橡皮筋中的一種或幾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彈性支撑體為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兩個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設置在兩個彈性支撑體之間並通過該兩個彈性支撑體支撑,且奈米碳管膜的設置方向為沿一個彈性支撑體向另一個彈性支撑體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彈性支撑體的拉伸速度小於10厘米每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彈性支撑體的拉伸速度為2厘米每秒。
- 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線並排且間隔設置,且相鄰奈米碳管線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線之間的距離受力後發生變化;提供至少一彈性支撑體,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至少部分固定設置在該至少一彈性支撑體上;以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彈性支撑體為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兩個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設置在兩個彈性支撑體之間並通過該兩個彈性支撑體支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線沿一個彈性支撐体向另一個彈性支撐体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相鄰的奈米碳管線之間的距離大於0微米且小於等於50微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拉伸彈性支撑體的方向为沿垂直於所述奈米碳管線的方向。
- 一種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線並排且間隔設置,該奈米碳管線包括多个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相鄰奈米碳管線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且該多個奈米碳管線之間的距離受力後發生變化;提供至少一彈性支撑體,所述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至少部分固定設置在該至少一彈性支撑體上;以及拉伸該彈性支撑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其中,所述拉伸彈性支撑體的方向为沿垂直於所述奈米碳管線的方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46245A TWI395708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46245A TWI395708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0204A TW201020204A (en) | 2010-06-01 |
TWI395708B true TWI395708B (zh) | 2013-05-11 |
Family
ID=44832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46245A TWI395708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957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3587B (zh) | 2014-04-14 | 2017-05-17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
CN104973584B (zh) | 2014-04-14 | 2018-03-02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方法及碳纳米管结构的制备方法 |
CN104973585B (zh) | 2014-04-14 | 2017-04-05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
CN104973586B (zh) * | 2014-04-14 | 2017-06-06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
CN104973583B (zh) | 2014-04-14 | 2017-04-05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方法及碳纳米管结构的制备方法 |
CN105271105B (zh) | 2014-06-13 | 2017-01-25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方法及碳纳米管结构的制备方法 |
CN105329872B (zh) | 2014-06-16 | 2017-04-12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方法及碳纳米管结构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81983A1 (en) * | 2002-02-27 | 2005-04-21 | Yoshikazu Nakayama | Conductive material using carbon nano-tub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20080087646A1 (en) * | 2006-04-14 | 2008-04-17 | Tsinghua University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material |
-
2008
- 2008-11-28 TW TW97146245A patent/TWI39570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81983A1 (en) * | 2002-02-27 | 2005-04-21 | Yoshikazu Nakayama | Conductive material using carbon nano-tub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20080087646A1 (en) * | 2006-04-14 | 2008-04-17 | Tsinghua University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material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Kai Liu, et., "Controlled Growth of Super-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Spinning Continuous Unidirectional Sheets with Tunable PhysicalProperties", Nano Letters 2008 Vol.8,No.2 700-705. * |
Mei Zhang. et,"Strong, Transparent, Multifunctional, Carbon Nanotube Sheets", SCIENCE VOL 309 * |
Xiaobo Zhang, et. , "Spinning and Processing Continuous Yarns from 4-Inch EWafer Scale Super-Alir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Adv. Mater. 2006,18,1505-151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0204A (en) | 2010-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78865B (zh) | 奈米碳管膜 | |
CN101734644B (zh) | 碳纳米管膜的拉伸方法 | |
CN101734645B (zh) | 碳纳米管膜 | |
TWI395708B (zh) |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 |
CN101734646B (zh) | 碳纳米管膜 | |
TWI478866B (zh) | 奈米碳管膜 | |
TWI452012B (zh) | 石墨烯-奈米碳管複合膜結構 | |
CN101870465B (zh) |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 |
TWI464111B (zh) |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 |
CN102452647B (zh) | 碳纳米管膜承载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
JP2018535130A (ja) | 接着剤と1つ又は複数のナノファイバーシートとを備える複数層複合材 | |
TWI679273B (zh) | 疏水鏡子以及使用該疏水鏡子的汽車 | |
TW201704014A (zh) | 一種金屬奈米線膜的製備方法以及導電元件 | |
JP2009091240A (j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477442B (zh) | 奈米碳管膜之製備方法 | |
TW201932881A (zh) | 疏水鏡子以及使用該疏水鏡子的汽車 | |
TWI730216B (zh) | 疏水膜 | |
CN101676452A (zh) | 碳纳米管纱的制备方法 | |
CN109957345B (zh) | 疏水膜 | |
TWI585039B (zh) | 透明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 |
CN109958379B (zh) | 疏水窗户以及使用该疏水窗户的房子和汽车 | |
TWI462872B (zh) |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 |
KR20110046102A (ko) | 탄소나노튜브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I344981B (en) | Conductive tap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TWI557062B (zh) |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