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2271A - 可撓性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撓性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02271A TW202002271A TW107120381A TW107120381A TW202002271A TW 202002271 A TW202002271 A TW 202002271A TW 107120381 A TW107120381 A TW 107120381A TW 107120381 A TW107120381 A TW 107120381A TW 202002271 A TW202002271 A TW 20200227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ing
- wires
- flexible substrate
- electronic device
- wi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50—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f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e.g. power bus, number of lead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2—Protection against mechanical da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撓性電子裝置,其包括可撓性基板、多個緩衝層以及多條第一導線。可撓性基板具有彎折區以及與該彎折區相連接的元件區,其中可撓性基板於彎折區具有彎曲軸線。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上,且第一導線自元件區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彎折區,其中位於彎折區的第一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1,且1°≦θ1≦30°。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撓性電子裝置。
隨著携帶式顯示器被廣泛地應用,針對可撓性顯示器之開發也越趨積極,以實現於不同曲面下仍可顯示之目的。另外,為了美觀上的需求,顯示面板大多訴求具有較大的顯示面積,也因此窄邊框技術逐漸受到重視。舉例來說,可藉由將外接線路彎折至顯示面板的背面來實現窄邊框設計。
然而,外接線路彎折至顯示面板的背面會受彎折時所產生之拉應力影響,致使其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舉例來說,彎折後之顯示面板在彎折半徑為0.25 mm的情況下,位於彎折處之導線易產生斷線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性電子裝置,其可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包括可撓性基板、多個緩衝層以及多條第一導線。可撓性基板具有彎折區以及與該彎折區相連接的元件區,其中可撓性基板於彎折區具有彎曲軸線。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上,且第一導線自元件區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彎折區,其中位於彎折區的第一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1,且1°≦θ1≦30°。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中,由於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且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上,其中位於彎折區的第一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1,且1°≦θ1≦30°。如此一來,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之第一導線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進而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將參照本實施例之圖式以更全面地闡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亦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體現,而不應限於本文中所述之實施例。圖式中的層與區域的厚度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相同或相似之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下段落將不再一一贅述。另外,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的上視示意圖。圖1B為圖1A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圖1C為圖1A中的區域R1之立體放大圖。圖1D為圖1A中的區域R2之立體放大圖。
請同時參照圖1A和圖1B,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可包括可撓性基板S、多個緩衝層BL以及多條第一導線M1。在本實施例中,可撓性電子裝置100例如是可撓性顯示器,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可撓性基板S可具有彎折區102、元件區104以及外接電路區106,其中彎折區102可設置於元件區104和外接電路區106之間,且元件區104與彎折區102可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可撓性基板S於彎折區102中可具有彎曲軸線BA,如此可以彎曲軸線BA為基準,將可撓性基板S的外接電路區106彎折至可撓性基板S的背面,以實現窄邊框設計。舉例來說,對於彎折之後的可撓性電子裝置100而言,元件區104與外接電路區106在垂直於可撓性基板S的方向相互重疊。可撓性基板S的材料例如是聚亞醯胺(polyimide,PI)。
在本實施例中,元件區104可為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的顯示區。也就是說,元件區104可包括畫素陣列(未繪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畫素陣列可包括多條掃描線、多條資料線、多個畫素電極和多個主動元件,其中掃描線、資料線和畫素電極可分別電性連接至主動元件。舉例來說,掃描線、資料線和畫素電極可分別與主動元件之閘極、源極和汲極電性連接。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畫素陣列可包括發光二極體和主動元件。發光二極體例如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微型發光二極體(μLED)或其組合。主動元件可採用薄膜電晶體(TFT),例如底閘型電晶體、頂閘型電晶體、立體型電晶體或其它合適的電晶體。底閘型的電晶體之閘極位於半導體層之下方,頂閘型電晶體之閘極位於半導體層之上方,而立體型電晶體之半導體層通道延伸非位於一平面。半導體層可為單層或多層結構,且其材料包含非晶矽、微晶矽、奈米晶矽、多晶矽、單晶矽、有機半導體材料、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奈米碳管/桿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
應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是以圓形輪廓之元件區104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元件區104也可依據設計呈現矩形、三角形或是其他任何形狀之輪廓。
在本實施例中,緩衝層BL可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S上。如此一來,可降低位於彎折區之緩衝層BL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以改善緩衝層BL於彎折處易產生裂縫的問題,進而避免形成於緩衝層BL上之走線(例如後述將提到的第一導線M1或第二導線M2)在彎折時產生斷線的問題。緩衝層BL的材料可以是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其組合。舉例來說,無機材料可以是氧化矽(SiOx
)、氮化矽(SiNx
)或其組合;而有機材料可以是聚醯亞胺(polyimide, PI)、聚醯胺酸(polyamic acid, PAA)、聚醯胺(polyamide, P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聚乙烯醇肉桂酸酯(polyvinyl cinnamate, PVCi)、其他適合的光阻材料或其組合。緩衝層BL的厚度例如是大於等於500Å且小於等於10000Å。在本實施例中,緩衝層BL可以是由SiOx
和SiNx
所構成之複合材料,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緩衝層BL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先於可撓性基板S上形成緩衝材料層(未繪示),之後再圖案化上述緩衝材料層,以於可撓性基板S上形成分離設置的緩衝層BL。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採用微影(lithography)的方式圖案化所述緩衝材料層,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環境中的水氣或氧氣進入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的內部,進而影響設置在元件區104中之元件(例如上述所提到之主動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緩衝層BL可分為兩個部分,例如緩衝層BL的其中一個部分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S的彎折區102上;而緩衝層BL的另一個部分則整面地覆蓋於可撓性基板S的元件區104之上,如此可藉由緩衝層BL具有良好的阻水氧表現來避免水氣或氧氣進入元件區104中。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可藉由選擇性地對設置在彎折區102上的緩衝材料層進行圖案化製程,使得緩衝層BL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S的彎折區102之上並整面覆蓋於可撓性基板S的元件區104之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M1可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BL上,其中第一導線M1自元件區104沿第一方向D1延伸至彎折區102(如圖1A所示),其中位於彎折區102的第一導線M1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為θ1,且1°≦θ1≦30°。如此一來,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102之第一導線M1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以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即便在彎折後之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的彎折半徑小於0.25 mm的情況下,位於彎折區102的第一導線M1也不易產生斷線的問題。也就是說,可藉由進一步降低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的彎折半徑來實現更窄之邊框設計。
在本實施例中,元件區104中的元件可藉由第一導線M1電性連接至設置在外接電路區106的驅動電路DC。第一導線M1的材料可為導電材料,例如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氮氧化物或其組合。舉例來說,第一導線M1的材料可以是鋁(Al)、鈦(Ti)、鉬(Mo)、Ti/Al/Ti或Mo/Al/Mo。第一導線M1的厚度例如是大於等於500Å且小於等於8000Å。第一導線M1的形成方法例如是物理氣相沉積法(PVD)。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M1是以斜直線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導線M1也可為鋸齒狀(zigzag)、網狀或其組合,以提升第一導線M1所能夠承受之應力,進而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彎折區102的第一導線M1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θ1可大於等於2.9°且小於等於26.6°(例如圖1C所示之距離A與距離B之比例為2:1),如此可進一步降低位於彎折區102之第一導線M1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並且還可使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具備微型化設計。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B或圖1C所示,位於彎折區102的緩衝層BL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為θ2,且θ2約等於θ1。換句話說,對於彎折區102而言,緩衝層BL與第一導線M1具有相似之圖案。舉例來說,對於彎折區102而言,緩衝層BL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第一導線M1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或者是緩衝層BL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為第一導線M1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等比例放大0 μm至2 μm。在此實施例中,可藉由先於可撓性基板S上依序形成緩衝材料層和第一導線材料層,之後再藉由圖案化製程來同時移除第一導線材料層和位於其下之緩衝材料層,以形成圖案相似且呈現上下疊置的第一導線M1和緩衝層BL。
如圖1A所示,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可選擇性地包括多條第二導線M2,其中第二導線M2可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第一導線M1上,且第二導線M2自元件區104沿第二方向D2(第二方D2向不同於第一方向D1)延伸至彎折區102,使得元件區104中的元件可分別藉由第一導線M1和第二導線M2電性連接至外接電路區106中的驅動電路DC,如此更能實現窄邊框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線M1與第二導線M2可於彎折區102中相互交錯。換句話說,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可相互交錯。第二導線M2的材料可為導電材料,例如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氮氧化物或其組合。舉例來說,第二導線M2的材料可以是鋁(Al)、鈦(Ti)、鉬(Mo)、Ti/Al/Ti或Mo/Al/Mo。第二導線M2的厚度例如是大於等於500Å且小於等於8000Å。第二導線M2的形成方法例如是物理氣相沉積法。
如圖1A所示,第二導線M2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可為θ3,且1°≦θ3≦30°,如此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102之第二導線M2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以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即便在彎折後之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的彎折半徑小於0.25 mm的情況下,位於彎折處之第二導線M1也不易產生斷線的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彎折區102的第二導線M2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θ3可大於等於2.9°且小於等於26.6°(例如圖1D所示之距離A與距離B之比例為2:1),如此可進一步降低位於彎折區102之第二導線M2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並且還可使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具備微型化設計。
如圖1B所示,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可更包括多個第一絕緣層ILD,其中第一絕緣層ILD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導線M1與第二導線M2之間,以避免第一導線M1與第二導線M2相互導通而造成短路。第一絕緣層ILD的材料可以是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第一絕緣層ILD的厚度例如是大於等於500Å且小於等於10000Å。在本實施例中,緩衝層BL可以是由SiOx
和SiNx
所構成之複合材料,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D所示,第一絕緣層ILD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可為θ4,且θ4約等於θ3。換句話說,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絕緣層ILD與第二導線M2可具有相似之圖案。舉例來說,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絕緣層ILD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第二導線M2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或者是第一絕緣層ILD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為第二導線M2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等比例放大0 μm至2 μm。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C所示,第一絕緣層ILD與第一導線M1也可具有相似之圖案。舉例來說,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絕緣層ILD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第一導線M1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1B所示,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絕緣層ILD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第一導線M1和第二導線M2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也就是說,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導線M1和第二導線M2所構成之圖案可相似於第一絕緣層ILD的圖案。
如圖1B所示,可撓性電子裝置100可選擇性地包括至少一第二絕緣層OBP,其中第二絕緣層OBP覆蓋於第一導線M1或第二導線M2之上。第二絕緣層OBP的材料可以是有機絕緣材料、無機絕緣材料或其組合。有機絕緣材料可以是聚醯亞胺(polyimide, PI)、聚醯胺酸(polyamic acid, PAA)、聚醯胺(polyamide, P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聚乙烯醇肉桂酸酯(polyvinyl cinnamate, PVCi)、其他適合的光阻材料或其組合。無機絕緣材料可以是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第二絕緣層OBP的厚度例如是大於等於1 μm且小於等於10 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於彎折區102而言,第二絕緣層OBP可整個覆蓋於第一導線M1和第二導線M2之上。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OBP可包括多個第二絕緣層OBP(如圖1B所示),且上述的第二絕緣層OBP分別覆蓋於相對應的第一導線M1之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OBP與第一絕緣層ILD可具有相似的圖案。舉例來說,對於彎折區BA而言,第一絕緣層ILD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第二絕緣層OBP於可撓性基板S上的垂直投影(如圖1B所示)。
基於上述,在上述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100中,由於緩衝層BL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S上,而第一導線M1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BL上,並且位於彎折區102的第一導線M1與彎曲軸線BA的夾角為θ1,且1°≦θ1≦30°。如此一來,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之第一導線M1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進而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
圖2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的上視示意圖,其中可撓性電子裝置200與可撓性電子裝置100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元件區204之輪廓為矩形,且彎折區202設置在元件區204的四周,其餘相同或相似元件使用相同或相似標號,並且相同或相似元件的連接關係、材料及其製程已於前文中進行詳盡地描述,故於下文中不再重複贅述。另外,為了清楚起見,圖2中省略了圖1A中的外接電路區106。
請參照圖2,可撓性電子裝置200可包括可撓性基板S、多個緩衝層BL、多條第一導線M1以及多條第二導線M2。
可撓性基板S可具有多個彎折區202、元件區204以及外接電路區,其中彎折區202設置在元件區204和外接電路區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元件區204之輪廓為矩形,且彎折區202設置在元件區204的四邊,其中元件區204與彎折區202相連接。可撓性基板S於彎折區202可具有彎曲軸線BA。在本實施例中,每個彎折區202都可具有彎曲軸線BA,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每個彎折區202的彎曲軸線BA當作基準,將可撓性基板S的外接電路區彎折至可撓性基板S的背面(例如元件區204與外接電路區相互重疊),以實現窄邊框設計。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M1以及第二導線M2分別設置於不同的彎折區202中,如此可降低彎折後之可撓性電子裝置200的厚度。舉例來說,第一導線M1設置在元件區204一側的彎折區202中;而第二導線M2設置在元件區204另一側的彎折區202中。
下文將以實驗例1、實驗例2、實驗例3和實驗例4以及比較例1和比較例2來更具體地描述本發明的特徵。雖然描述了以下實施例,但是在不逾越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可適當地改變所用材料、形成方法、處理細節以及處理流程等等。因此,不應由下文所述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出限制性地解釋。
實驗例
1
實驗例1之疊層是於可撓性基板上依序形成緩衝層、導線和絕緣層,其中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上;絕緣層分別覆蓋於相對應的導線之上(如圖1C或圖1D所示)。也就是說,由緩衝層、導線和絕緣層所構成之疊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另外,實驗例1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30度(如圖1C或圖1D所示,距離A與距離B的比例為3:1)。
實驗例
2
實驗例2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實驗例2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26.6度(如圖1C或圖1D所示,距離A與距離B的比例為2:1)。
實驗例
3
實驗例3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實驗例3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2.9度(如圖1C或圖1D所示,距離A與距離B的比例為20:1)。
實驗例
4
實驗例4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實驗例4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1度(如圖1C或圖1D所示,距離A與距離B的比例為60:1)。
比較例
1
比較例1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1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90度。
比較例
2
比較例2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2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45度(如圖1C或圖1D所示,距離A與距離B的比例為1:1)。
比較例
A
比較例A之疊層與實驗例1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A的緩衝層整面覆蓋於可撓性基板上。
比較例
B
比較例B之疊層與比較例A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B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26.6度。
比較例
C
比較例C之疊層與比較例A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C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2.9度。
比較例
D
比較例D之疊層與比較例A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D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1度。
比較例
E
比較例E之疊層與比較例A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E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90度。
比較例
F
比較例F之疊層與實驗例A之疊層相似,其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F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約為45度。
實驗
1
實驗例1至實驗例4以及比較例1、2和比較例A~F的疊層以彎折半徑(R)為0.25 mm來測試各疊層的應力,測試結果如下表1所示,其中距離A和距離B可參照圖1C或圖1D。
[表1]
由表1可知,當彎折區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大於等於1度且小於等於30度的情況下,位於彎折區之導線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應力明顯降低。另外,當彎折區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大於等於2.9度且小於等於26.6度的情況下,位於彎折區之導線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更低。除此之外,相較於緩衝層整面覆蓋於可撓性基板上之疊層(比較例A至比較例F),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之導線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
實驗
2
在不同彎折半徑下對實驗例1至實驗例4和比較例2進行拉伸應變(tensile strain)測試,實驗結果顯示於表2。
[表2]
由表2可知,即便彎折半徑從0.25 mm減小至0.1 mm,彎折區的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在大於等於1度且小於等於30度的情況下,仍可將拉伸應變控制在約0.05%至-0.2%之間,由其是夾角在大於等於2.9度且小於等於26.6度的情況下,更可良好地將拉伸應變控制在約0%至-0.2%之間。反觀,比較例2之疊層不管是在彎折半徑0.25 mm或是0.1 mm,其拉伸應變都遠大於在相對應之彎折半徑的實驗例1至實驗例4。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中,由於緩衝層分離設置於可撓性基板上,而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緩衝層上,並且位於彎折區的第一導線與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1,且1°≦θ1≦30°。如此一來,可明顯降低位於彎折區之第一導線在彎折時所承受之拉應力,進而改善導線易於彎折處產生斷線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撓性電子裝置102‧‧‧彎折區104‧‧‧元件區106‧‧‧外接電路區S‧‧‧可撓性基板BA‧‧‧彎曲軸線BL‧‧‧緩衝層M1‧‧‧第一導線M2‧‧‧第二導線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C‧‧‧驅動電路ILD‧‧‧第一絕緣層OBP‧‧‧第二絕緣層A、B‧‧‧距離θ1、θ2、θ3、θ4‧‧‧夾角R1、R2‧‧‧區域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1B為圖1A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C為圖1A中的區域R1之立體放大圖。 圖1D為圖1A中的區域R2之立體放大圖。 圖2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性電子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100‧‧‧可撓性電子裝置
102‧‧‧彎折區
104‧‧‧元件區
106‧‧‧外接電路區
BA‧‧‧彎曲軸線
M1‧‧‧第一導線
M2‧‧‧第二導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C‧‧‧驅動電路
θ1、θ3‧‧‧夾角
R1、R2‧‧‧區域
Claims (11)
- 一種可撓性電子裝置,包括: 一可撓性基板,具有一彎折區以及與該彎折區相連接的一元件區,其中該可撓性基板於該彎折區具有一彎曲軸線; 多個緩衝層,分離設置於該可撓性基板上;以及 多條第一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該緩衝層上,該些第一導線自該元件區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至該彎折區,其中位於該彎折區的該些第一導線與該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1,且1°≦θ1≦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2.9°≦θ1≦26.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位於該彎折區的該些緩衝層與該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2,且θ2實質上等於θ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對於該彎折區而言,該些緩衝層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該些第一導線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或者是該些緩衝層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為該些第一導線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等比例放大0至2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更包括: 多條第二導線,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第一導線上,其中該些第二導線自該元件區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至該彎折區,且該第二方向不同於該第一方向,位於該彎折區的該些第二導線與該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3,且1°≦θ3≦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2.9°≦θ3≦26.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於該彎折區相互交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更包括: 多個第一絕緣層,分別設置於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之間,其中該些第一絕緣層與該彎曲軸線的夾角為θ4,且θ4實質上等於θ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對於該彎折區而言,該些第一絕緣層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相同於該些第二導線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或者是該些第一絕緣層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為該些第二導線於該可撓性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等比例放大0至2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更包括: 至少一第二絕緣層,覆蓋於該些第一導線之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可撓性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絕緣層包括多個第二絕緣層,且該些第二絕緣層分別覆蓋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導線之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20381A TWI679763B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可撓性電子裝置 |
CN201811056624.XA CN109273411B (zh) | 2018-06-13 | 2018-09-11 | 柔性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20381A TWI679763B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可撓性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9763B TWI679763B (zh) | 2019-12-11 |
TW202002271A true TW202002271A (zh) | 2020-01-01 |
Family
ID=65189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0381A TWI679763B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可撓性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273411B (zh) |
TW (1) | TWI6797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68702B (zh) * | 2019-07-24 | 2022-03-2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可挠性显示器 |
US11264447B2 (en) | 2019-07-26 | 2022-03-01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display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30021B2 (ja) * | 2006-10-31 | 2009-09-09 |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KR101796812B1 (ko) * | 2013-02-15 | 2017-11-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CN106129096B (zh) * | 2016-08-29 | 2019-08-20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
CN106205394B (zh) * | 2016-09-05 | 2020-05-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
CN107331686A (zh) * | 2017-06-30 | 2017-11-0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Oled显示面板、线路结构及oled显示设备 |
CN107863000A (zh) * | 2017-11-30 | 2018-03-30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108054188B (zh) * | 2017-12-20 | 2020-11-20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
2018
- 2018-06-13 TW TW107120381A patent/TWI679763B/zh active
- 2018-09-11 CN CN201811056624.XA patent/CN10927341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73411B (zh) | 2020-07-14 |
CN109273411A (zh) | 2019-01-25 |
TWI679763B (zh) | 2019-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90162A1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
CN108022942B (zh) | 一种阵列基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 |
US1079034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4216153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母板 | |
US20240290800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2654698B (zh) | 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液晶显示器 | |
WO2021217841A1 (zh) |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JP2019522224A (ja) |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パネル、フレキシブル表示パネルを有する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9105086A1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WO2019144610A1 (zh) | 扇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 |
US11004926B2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 |
TW201245827A (en) | Lead lin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 |
US20180226611A1 (en) | Display device | |
TWI555183B (zh) | 薄膜電晶體以及畫素結構 | |
WO2015096381A1 (zh) |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
WO2013139135A1 (zh)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16173012A1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I482239B (zh) | 主動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 |
JP2020160305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パネル装置 | |
TW202002271A (zh) | 可撓性電子裝置 | |
TWI700535B (zh) | 畫素陣列基板 | |
TWI582945B (zh) | 畫素結構及顯示面板 | |
US20150206982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for a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 |
CN110068971B (zh) | 显示面板 | |
TW201241528A (en) | Signal line stru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