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3403A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Google Patents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13403A TW201413403A TW102147756A TW102147756A TW201413403A TW 201413403 A TW201413403 A TW 201413403A TW 102147756 A TW102147756 A TW 102147756A TW 102147756 A TW102147756 A TW 102147756A TW 201413403 A TW201413403 A TW 20141340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er
- pump
- developer supply
- supply container
-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supply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eveloper supply roll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從前,藉由設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側的送氣用泵與抽吸用泵作成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的顯影劑排出的構成,所以藉由伴隨著送氣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內壓上升使顯影劑被壓縮。亦即,要由顯影劑補給容器適切地抽吸顯影劑變難,應該補給的顯影劑之量會不足。於顯影劑補給容器設波紋管狀之泵,使此泵藉由從影像形成裝置側輸入的驅動力,使透過排出口之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交互反覆切換地構成。亦即,將顯影劑充分揉開變成可能,可以適切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可裝拆於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及具有這些之顯影劑補給系統。此顯影劑補給容器或顯影劑補給系統,例如可以於複印機、傳真機、印表機、及具備複數這些功能之複合機等影像形成裝置使用。
從前,於複印機等電子照相方式之影像形成裝置使用微粉末之顯影劑。在這樣的影像形成裝置,成為伴隨著影像形成而由顯影劑補充容器補充被消費的顯影劑的構成。
作為這樣之從前的顯影劑補充容器,例如有日本實開昭63-6464號公報所記載者。
在實開昭63-6464號公報所記載之裝置,採用由顯影劑補給容器往影像形成裝置統括使顯影劑落下補給之方式。具體而言,於被收容於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凝固結塊的狀況下,以可以無剩餘地由顯影劑補給容器往影像形成裝置補給顯影劑的方式,使顯影劑補給容器之一部分為波紋管狀。總之,係成為為了使在顯影劑補給容器內凝
固結塊的顯影劑往影像形成裝置側推出,而藉由使用者按壓數次顯影劑補給容器使波紋管狀的部位伸縮(往復動作)的構成。
如此般,在實開昭63-6464號公報所記載之裝置,為必須藉由使用者以手動進行使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波紋管狀的部位伸縮的動作之構成。
另一方面,在特開2002-72649號公報所記載之裝置,採用由顯影劑補給容器往影像形成裝置使用泵自動地抽吸顯影劑之方式。具體而言,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側與收吸用泵一起設置送氣用泵,成為被形成分別連接於這些泵的抽吸口與送氣口之噴嘴被插入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參照特開2002-72649號公報之圖5)。接著,成為通過被插入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噴嘴,交互進行往顯影劑補給容器送氣之動作與從顯影劑補給容器抽吸的動作之構成。此外,在特開2002-72649號公報,敘及藉由送氣用泵送入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的空氣在通過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層時,會使顯影劑流動化。
如此般,在特開2002-72649號公報記載之裝置,因為係由顯影劑補給容器使顯影劑自動排出之構成,所以可減輕使用者操作上的負荷,但仍有後述問題之顧慮。
具體而言,在特開2002-72649號公報所記載之裝置,因為是藉由送氣用泵對顯影劑補給容器內送入空器的構成,所以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的壓力(以下,稱為內壓)會上升。
總之,在這樣的構成的場合,即使被送入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的空氣在通過顯影劑層時可以暫時使顯影劑擴散,也由於伴隨著此送氣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內壓上升使顯影劑層再度被壓縮。
亦即,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的流動性降低,於接著進行的抽吸步驟要由顯影劑補給容器排出顯影劑會變難,而導致應該補給的顯影劑之量變得不足。
在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藉由使用泵部使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內壓為負壓狀態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在於提供藉由進行使用泵部透過顯影劑補給容器之排出口進行吸氣動作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在於提供藉由氣流發生機構交互反覆發生透過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的目的可以透過參照附圖並閱讀以下之詳細說明而理解。
第1發明,係可裝拆於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特徵為具有: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排出
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之排出口、由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內壓以交互反覆替換於比大氣壓更低的狀態與更高的狀態的方式進行動作之泵部。
第2發明,係具有顯影劑補給裝置、與可裝拆於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具有可拆除地安裝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安裝部、由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接受顯影劑之顯影劑接受部、及往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賦予驅動力之驅動部;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具有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使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朝向前述顯影劑接受部排出之排出口、從前述驅動部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內壓以交互反覆替換於比大氣壓更低的狀態與更高的狀態的方式進行動作之泵部。
第3發明,係可裝拆於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特徵為具有: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排出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之排出口、由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透過前述排出口之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交互反覆進行的方式進行動作之泵部。
第4發明,係具有顯影劑補給裝置、與可裝拆於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
特徵為: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具有可拆除地安裝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安裝部、由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接受顯影劑之顯影劑接受部、及往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賦予驅動力之驅動部;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具有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使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朝向前述顯影劑接受部排出之排出口、由前述驅動部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透過前述排出口的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以交互反覆進行的方式進行動作之泵部。
第5發明,係可裝拆於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特徵為具有:收容具有4.3×10-4(kg.m2/s2)以上4.14×10-3(kg.m2/s2)以下之流動性能量的顯影劑之顯影劑收容部,容許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的排出之開口面積為12.6(mm2)以下之針孔,由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輸入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通過前述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交互反覆發生之氣流發生機構。
第6發明,係具有顯影劑補給裝置、與可裝拆於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具有可拆除地安裝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安裝部、由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接受顯影劑之顯影劑接受部、及往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賦予驅動力之驅動部;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具有收容具4.3×10-4(kg.m2/s2)以上4.14×10-3(kg.m2/s2)以下之流動性能量
的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容許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的排出之開口面積為12.6(mm2)以下之針孔,由前述驅動部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通過前述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交互反覆發生之氣流發生機構。
1‧‧‧顯影劑補給容器
8‧‧‧顯影劑補給裝置
40‧‧‧交換用前蓋
100‧‧‧複印機本體(裝置本體)
100c‧‧‧前面蓋
101‧‧‧原稿
102‧‧‧原稿台玻璃
103‧‧‧光學部
104‧‧‧感光體
105~108‧‧‧卡匣
105A~108A‧‧‧給送分離裝置
109‧‧‧搬送部
110‧‧‧暫存輥
111‧‧‧轉印帶電器
112‧‧‧分離帶電器
113‧‧‧搬送部
114‧‧‧固定部
115‧‧‧排出反轉部
116‧‧‧排出輥
117‧‧‧排出托盤
118‧‧‧拍擊器(flapper)
119、120‧‧‧給送搬送部
201‧‧‧顯影器
202‧‧‧清潔器部
203‧‧‧一次帶電器
Ln‧‧‧透鏡
M‧‧‧反射鏡
S‧‧‧紙張
圖1係影像形成裝置之一例之剖面圖。
圖2係圖1之影像形成裝置之立體圖。
圖3係顯影劑補給裝置之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4係從其他角度來看的圖3之顯影劑補給裝置之立體圖。
圖5為圖3之顯影劑補給裝置之剖面圖。
圖6係顯示控制裝置的功能構成之方塊圖。
圖7係供說明補給動作的流程之流程圖。
圖8係顯示無漏斗(hopper)的顯影劑補給裝置與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安裝狀態之剖面圖。
圖9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0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一實施例之剖面圖。
圖11係連接排出口與傾斜面的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
圖12(a)係在測定流動性能量的裝置所使用的槳葉(blade)之立體圖,(b)為測定裝置之模式圖。
圖13係顯示排出口的直徑與排出量的關係之圖。
圖14係顯示容器內之填充量與排出量的關係之圖。
圖15係顯示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的動作狀態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16係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之立體圖。
圖17係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之剖面圖。
圖18係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之剖面圖。
圖19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1之顯影劑收容部的內壓的變遷之圖。
圖20(a)係使用於驗證實驗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實施例1)之方塊圖,(b)係顯示在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產生的現象之概略圖。
圖21(a)係使用於驗證實驗之顯影劑補給系統(比較例)之方塊圖,(b)係顯示在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產生的現象之概略圖。
圖22係實施例2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
圖23為圖22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
圖24係實施例3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
圖25係實施例3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
圖26係實施例3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
圖27係實施例4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
圖28係實施例4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立體圖。
圖29係實施例4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部分剖面圖。
圖30係實施例4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剖面圖。
圖31(a)係安裝部之正面圖,(b)係安裝部內部之部分擴大立體圖。
圖32(a)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5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立體圖,(b)係顯示排出口周邊的模樣之立體圖,(c)、(d)係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的安裝部的狀態之正面圖及剖面圖。
圖33(a)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5之顯影劑收容部之部分立體圖,(b)係顯示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立體圖,(c)為顯示凸緣(flange)部的內面之剖面圖、(d)為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
圖34(a),(b)係根據在相關於實施例5的顯影劑補給容器之泵部的吸排氣動作時的模樣之剖面圖。
圖35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cam)溝形狀之展開圖。
圖36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37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38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39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40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41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凸輪溝形狀之1例之展開圖。
圖42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內壓變化的變遷之圖。
圖43(a)係相關於實施例6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44係相關於實施例7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45(a)係相關於實施例8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c)係凸輪齒輪之立體圖,(d)為凸輪齒輪的旋轉卡合部之部分擴大圖。
圖46(a)係相關於實施例9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47(a)係相關於實施例10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48(a)~(d)係顯示驅動變換機構的動作之圖。
圖49(a)係相關於實施例11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c)係顯示驅動變換機構的動作之圖。
圖50(a)係相關於實施例12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立體圖,(b),(c)係顯示根據泵部之吸排
氣動作的模樣之剖面圖。
圖51(a)係相關於實施例12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其他例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耦合部之圖。
圖52(a)係相關於實施例13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立體圖,(b),(c)係顯示根據泵部之吸排氣動作的模樣之剖面圖。
圖53(a)係相關於實施例14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剖面立體圖,(c)為顯影劑收容部端部的構成之圖、(d),(e)為泵部的吸排氣動作時的模樣。
圖54(a)係相關於實施例15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凸緣部的構成之立體圖,(c)係圓筒部的構成之立體圖。
圖55(a),(b)係根據相關於實施例15的顯影劑補給容器之泵部的吸排氣動作的模樣之剖面圖。
圖56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15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泵部的構成之圖。
圖57(a),(b)係相關於實施例16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概略剖面圖。
圖58(a),(b)係相關於實施例17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圓筒部及凸緣部之立體圖。
圖59(a),(b)係相關於實施例17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部分剖面立體圖。
圖60係相關於實施例17的泵的動作狀態與旋轉遮擋板(shutter)之開閉計時之關係之時間圖。
圖61係相關於實施例18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部分剖面立體圖。
圖62(a)~(c)係相關於實施例18之泵部的動作狀態之部分剖面圖。
圖63係相關於實施例18的泵的動作狀態與隔閥之開閉計時的關係之時間圖。
圖64(a)係相關於實施例19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部分立體圖,(b)係凸緣部之立體圖,(c)為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
圖65(a)係相關於實施例20的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立體圖。
圖66係相關於實施例20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之部分剖面立體圖。
圖67(a)~(d)係相關於比較例的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之剖面圖,供說明顯影劑補給步驟的流程之圖。
圖68係相關於其他比較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之剖面圖。
以下,具體說明相關於本發明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
影劑補給系統。又,於以下,在沒有特別記載的情況下,可以置換為發明之思想範圍內與顯影劑補給容器之種種構成發揮同樣功能的公知之其他構成。亦即,在沒有特別註明的情況下,本發明並不限於後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
首先,說明影像形成裝置之基本構成,接著依序說明構成被搭載於此影像形成裝置之顯影劑補給系統之顯影劑補給裝置與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構成。
作為顯影劑補給容器(亦即所謂的碳粉匣)被安裝為可裝拆(可拆卸)的顯影劑補給裝置被搭載之影像形成裝置之一例,使用圖1說明採用電子照相方式之複印機(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構成。
於該圖,100為複印機本體(以下,稱為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或裝置本體)。此外,101為原稿,被置於原稿台玻璃102之上。接著,藉由光學部103之複數反射鏡M與透鏡Ln把因應於原稿的影像資訊之光像,成像於電子照相感光體104(以下,稱為感光體)上而形成形成靜電潛像。此靜電潛像藉由乾式之顯影器(1成分顯影器)201而使用作為顯影劑(乾式粉體)之碳粉(1成分磁性碳粉)而被可視化。
又,在本例,作為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補給的顯影劑係使用1成分磁性碳粉之例來進行說明,但是不僅限於這樣之例,亦可以採後述之構成。
具體而言,在使用以1成分非磁性碳粉進行顯影之1成分顯影器的場合,作為顯影劑補給1成分非磁性碳粉。此外,使用以混合磁性載體與非磁性碳粉之2成分顯影劑進行顯影之2成分顯影器的場合,作為顯影劑補給非磁性碳粉。又,在此場合,作為顯影劑與非磁性碳粉共同一併補給磁性載體的構成亦可採用。
105~108為收容記錄媒體(以下,亦稱為「紙張(sheet)」)S的卡匣。這些卡匣105~108所裝載的紙張S之中,根據由複印機之液晶操作部來之操作者(使用者)輸入的資訊或原稿101之紙張尺寸而選擇最適切的卡匣。此處作為記錄媒體不以紙為限,例如可以適宜使用、選擇投影片等。
接著,使藉由給送分離裝置105A~108A搬送的1枚紙張S,經由搬送部109搬送至暫存輥110,使與感光體104的旋轉,與光學部103的掃描之計時同步而進行搬送。
111、112為轉印帶電器、分離帶電器。此處,藉由轉印帶電器111使被形成於感光體104的顯影劑之像轉印至紙張S。接著,藉由分離帶電器112,使被轉印顯影劑像(碳粉像)之紙張S由感光體104分離。
此後,藉由搬送部113搬送的紙張S,於固定部114
藉由熱與壓力固定紙張上的顯影劑像之後,於單面複印的場合,通過排出反轉部115,藉由排出輥116往排出托盤117排出。
此外,在雙面複印的場合,紙張S通過排出反轉部115,一度藉由排出輥116使一部份往裝置外排出。接著,此後,紙張S的終端通過拍擊器(flapper)118,於仍被挾持於排出輥116的計時控制拍擊器118同時使排出輥116反轉,再度往裝置內搬送。接著,此後,經由再給送搬送部119、120搬送至暫存輥110後,採與單面複印的場合同樣的路徑往排出托盤117排出。
於前述構成之裝置本體100,於感光體104的周圍被設置作為顯影手段之顯影器201、作為清潔手段之清潔器部202、作為帶電手段之一次帶電器203等影像形成程序機器。又,顯影器201係藉由對根據原稿101之影像資訊藉由光學部103而被形成於感光體104的靜電潛像賦予顯影劑,而進行顯影者。此外,一次帶電器203,係供在感光體104上形成所要的靜電像之用而使感光體表面均一帶電者。此外,清潔器部202係供除去殘留於感光體104的顯影劑之用者。
圖2係影像形成裝置之外觀圖。操作者打開影像形成裝置之外裝蓋的一部分之交換用前蓋40時,出現後述之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一部分。
接著,藉由對此顯影劑補給裝置8內插入顯影劑補給容器1,而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設定為可往顯影劑補給
裝置8補給顯影劑的狀態。另一方面,操作者交換顯影劑補給容器1時,藉由進行與安裝時相反的操作而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取出顯影劑補給容器1,再度設定新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即可。此處,交換用前蓋40係供裝拆(交換)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用的專用蓋,僅供裝拆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用而被開閉。又,裝置本體100之維修,係藉由開閉前面蓋100c而進行的。
其次,使用圖3、圖4、圖5說明顯影劑補給裝置8。圖3為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概略立體圖。圖4為由圖3之背側所見的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概略立體圖。圖5為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概略剖面圖。
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設有可拆卸(可裝拆)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安裝部(安裝空間)8f。進而,設有供接受由後述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口(排出孔)1c排出的顯影劑之用的顯影劑接受口(顯影劑接受孔)8a。又,顯影劑接受口8a的直徑,因儘可能防止安裝部8f內被顯影劑弄髒之目的,以約略等同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口1c為較佳。這是因為顯影劑接受口8a與排出口1c之直徑相同的話,可以防止分別之口之內面以外的地方附著顯影劑而弄髒。
在本例,顯影劑接受口8a,配合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口1c,做成微細口(針孔,pinhole),被設定為
約 2mm。
進而,設有供固定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位置之用的L字形之定位導件(保持構件)8b,以藉由此定位導件8b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往安裝部8f的安裝方向成為A方向的方式構成。又,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由安裝部8f拆卸的方向,係與A方向相反的方向。
此外,顯影劑補給裝置8,於其下部設有暫時貯留顯影劑之漏斗(hopper)8g。於此漏斗8g內,如圖5所示設有往顯影器201的一部分之顯影劑漏斗部201a搬送顯影劑之用的搬送螺桿11,及與顯影劑漏斗部201a連通之開口8e。此外,於本實施例漏斗8g之容積為130cm3。
圖1所示之顯影器201,係如前所述,使用顯影劑把根據原稿101之影像資訊而被形成於感光體104上的靜電潛像予以顯影者。此外,於顯影器201,除了顯影劑漏斗部201a以外,設有顯影輥201f。
於此顯影劑漏斗部201a,設有供攪拌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補給的顯影劑之用的攪拌構件201c。接著,藉由此攪拌構件201c攪拌的顯影劑,藉由搬送構件201d往搬送構件201e側運送。
接著,藉由搬送構件201e、201b依序被搬送來的顯影劑,被担持於於顯影輥201f,最終被供給往感光體104。
此外,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如圖3、圖4所示,具有作為驅動後述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驅動機構而發揮功
能的卡止構件9與齒輪10。
此卡止構件9,係以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部8f時,與作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驅動輸入部而發揮功能的卡止部3卡止的方式被構成的。
此外,此卡止構件9,被游嵌於形成在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部8f的長孔部8c,對安裝部8f,為可在圖中的上下方向移動之構成。此外,此卡止構件9,考慮到與後述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卡止部3(參照圖9)之插入性其先端設有漸細(taper)部9d,成為圓棒形狀。
進而,此卡止構件9之卡止部9a(與卡止部3卡合之卡合部位),連接於圖4所示之軌部9b,軌部9b係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導引部8d使其兩側端被保持,而可在圖中的上下方向移動之構成。
接著,於軌部9b,設有齒輪部9c,與齒輪10卡合。此外,此齒輪10與驅動馬達500連結。亦即,成為藉由被設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控制裝置600進行使驅動馬達500之旋轉方向週期性地反轉之控制,而使卡止構件9可以沿著長孔8c在圖中的上下方向往復動作之構成。
其次,使用圖6、圖7說明根據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顯影劑補給控制。圖6係顯示控制裝置600的功能構成之方塊圖,圖7係說明補給動作的流程之流程圖。
在本例,以伴隨著後述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吸氣動作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側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以顯影劑不逆流的方式,限制於漏斗8g內暫時貯留的顯影劑之量(劑面之高度)。接著,在本例,設有檢測出被收容於漏斗8g內的顯影劑之量的顯影劑感測器8k(參照圖5)。接著,如圖6所示,以藉由因應於該顯影劑感測器8k之輸出控制裝置600進行使驅動馬達500動作/非動作之控制,使漏斗8g內不收容一定量以上之顯影劑的方式構成。針對其控制流程進行說明。首先如圖7所示,顯影劑感測器8k檢查漏斗8g內的顯影劑殘留量(S100)。接著,藉由顯影劑感測器8k檢測出的顯影劑收容量被判定為未滿特定量的場合,亦即藉由顯影劑感測器8k未檢測出顯影劑的場合、驅動驅動馬達500,執行一定期間,顯影劑之補給(S101)。
結果,藉由顯影劑感測器8k檢測出的顯影劑收容量被判定為達到特定量的場合,亦即藉由顯影劑感測器8k檢測出顯影劑的場合、關閉驅動馬達500的驅動,停止顯影劑之補給動作(S102)。藉由此補給動作之停止,結束一連串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這樣的顯影劑補給步驟,係伴隨著影像形成顯影劑被消耗而漏斗8g內的顯影劑收容量變成未滿特定量時,反覆被執行的構成。
又,在本例,係作為把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排出的顯影劑,暫時貯留於漏斗8g內,其後,往顯影器進行補給
之構成,但亦可採用如下述之顯影劑補給裝置的構成。
特別是裝置本體100為低速機的場合,被要求本體之精簡化,低成本化。在此場合,最好是如圖8所示採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把顯影劑直接補給至顯影器201的構成。具體而言,為省略前述之漏斗8g,而採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往顯影器201直接補給顯影劑的構成。此圖8,係作為顯影劑補給裝置使用2成分顯影器201之例。於此顯影器201,具有被補給顯影劑的攪拌室與往顯影輥201f供給顯影劑之顯影室,於攪拌室與顯影室被設置顯影劑搬送方向互為逆向之螺桿201d。接著,攪拌室與顯影室於長邊方向兩端部相互連通,成為2成分顯影劑被循環搬送於此2室內的構成。此外,於攪拌室被設置檢測出碳粉濃度之磁性感測器201g,成為根據此磁性感測器201g的檢測結果控制裝置600控制驅動馬達500的動作之構成。此構成的場合,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補給的顯影劑,為非磁性碳粉,或者非磁性碳粉及磁性載體。
在本例,如後述般,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僅藉著重力作用幾乎不會由排出口1c排出,因為顯影劑係藉由根據泵2的排氣動作而排出,所以可抑制排出量的差異。因此,即使是省略漏斗8g之如圖8之例,也同樣可適用後述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
其次,使用圖9、圖10說明相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顯
影劑補給容器1。圖9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此外,圖10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剖面圖。
如圖9所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具有作為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而發揮功能的容器本體1a。又,圖10所示之1b,顯示容器本體1a內之被收容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空間。總之,在本例,作為顯影劑收容部而發揮功能的顯影劑收容空間1b,為包含容器本體1a以及後述之泵2的內部空間。在本例,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6μm之乾式粉體之1成分碳粉被收容於顯影劑收容空間1b。
此外,在本例,作為泵部,採用其容積可變之容積可變型泵2。具體而言,作為泵2,採用被設有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驅動力而可伸縮的波紋管狀之伸縮部(蛇腹部,伸縮構件)2a者。
本例之波紋管狀之泵2,如圖9、10所示,係週期性交戶設有山折部與谷折部,沿著其折痕(以其折痕為基點),可以被折疊或伸長。亦即,如本例這樣,採用波紋管狀之泵2的場合,可以使相對於伸縮量之體積變化量的差異減少,所以可進行安定的可變容積動作。
此處於本實施例,顯影劑收容空間1b之全容積為480cm3,其中,泵部2的容積為160cm3(伸縮部2a為自然長時)在本例為使泵部2由自然長度往伸張的方向進行泵送(pumping)動作之設定。
此外,泵部2的伸縮部2a之伸縮導致之容積變化量被設為15cm3,泵部2的最大伸張時之全容積被設定為
495cm3。
又,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填充240g之顯影劑。
此外,控制裝置600藉由控制驅動卡止構件9的驅動馬達500,使容積變化速度被設定成為90cm3/s。又,容積變化量、容積變化速度可以鑑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側之要求排出量而適當設定。
又,本例之泵2,係採用波紋管狀者,但只要可以是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的空氣量(壓力)改變之泵,亦可以採其他構成。例如,作為泵部2,亦可使用單軸偏芯螺桿泵之構成。在此場合,另外需要根據單軸偏芯螺桿泵而進行吸排氣之用的開口,有必要設置為了防止由該開口漏出顯影劑之用的過濾器等機構。此外,驅動單軸偏芯螺桿泵所需要的扭矩非常高所以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負荷會增大。亦即,不具有這樣的弊害之波紋管狀之泵是比較好的。
此外,亦可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僅為泵部2的內部空間之構成。亦即,在此場合,泵部2同時也作為顯影劑收容部1b而同時發揮功能。
此外,泵部2之接合部2b與容器本體1a之被接合部1i藉由熱溶接而一體化,以顯影劑不由此洩漏的方式且以保持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氣密性的方式被構成。
進而,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設有被設為可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機構卡合,作為由此驅動機構驅動泵部2之用的驅動力被輸入的驅動輸入部(驅動力接受部,驅
動連結部,卡合部)而設置卡止部3。
具體而言,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卡止構件9與可卡止之卡止部3,係藉由黏接劑而被安裝於泵部2的上端。此外,於卡止部3,如圖9所示,於中央被形成卡止孔3a。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安裝部8f(參照圖3)時藉由於此卡止孔3a插入卡止構件9,而使兩者實質上一體化(考慮到插入性而有些微的間隙)。藉此,如圖9所示,對伸縮部2a的伸縮方向之p方向、q方向卡止部3與卡止構件9之相對位置被固定。又,泵部2與卡止部3,例如使用射出成形法或吹塑成形法等而被一體形成者用起來更佳。
如此進行使與卡止構件9實質上一體化的卡止部3,由卡止構件9被輸入使泵部2的伸縮部2a伸縮之用的驅動力。結果,伴隨著卡止構件9的上下動作,可以追從其動作而使泵部2的伸縮部2a伸縮。
總之,泵部2,作為藉由作為驅動輸入部而發揮功能的卡止部3所接受的驅動力,而交互反覆發生使通過排出口1c往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內部之氣流與由顯影劑補給容器朝向外部之氣流之氣流發生機構而發揮功能。
又,在本例,顯示使用圓棒形狀的卡止構件9與圓孔形狀的卡止部3使二者實質上被一體化之例,但只要對伸縮部2a的伸縮方向(p方向、q方向)相互的相對位置可固定,亦可以為其他構造。例如,也使卡止部3為棒狀構件而卡止構件9為卡止孔之例,或卡止部3與卡止構件9
之剖面形狀為三角形或四角形等多角形,或是橢圓或星形等其他形狀亦為可能。此外,採用與從前公知的不相同之其他的卡止構成亦可。
此外,於容器本體1a的下端部的凸緣部1g,被形成容許在顯影劑收容空間1b處的顯影劑之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外排出之排出口1c。針對排出口1c將於稍後詳述。
此外,如圖10所示,容器本體1a的下部朝向排出口1c被形成傾斜面1f,成為被收容於顯影劑收容空間1b之顯影劑會藉由重力而滑落傾斜面1f聚集往排出口1c附近的形狀。在本例,此傾斜面1f的傾斜角度(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設置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之與水平面的夾角),被設定為比顯影劑之碳粉的安息角(angle of repose,靜止角)更大的角度。
又,針對排出口1c周邊部的形狀,除了如圖10所示使排出口1c與容器本體1a之接續部的形狀成為平坦形狀(圖10中之1W)以外,亦有如圖11所示連接傾斜面1f與排出口1c之形狀。
在圖10所示之平坦形狀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高度方向之空間效率很好,在與圖11所示之傾斜面1f接續的形狀因殘留於傾斜面1f的顯影劑被導往排出口1c所以有殘量很少的優點。如以上所述針對排出口1c周邊部的形狀可以因應需要而適當選擇。
在本實施例,選擇圖10所示之平坦形狀。
此外,顯影劑補給容器1僅有排出口1c與顯影劑補
給容器1外部連通,除了排出口1c外為實質上密閉。
其次,使用圖3、圖10、說明開閉排出口1c之遮擋板(shutter)機構。
為了防止輸送顯影劑補給容器1時之顯影劑洩漏,以包住排出口1c的周圍的方式用彈性體形成的密封構件4黏接固定於凸緣部1g的下面。此密封構件4以被壓縮於與凸緣部1g的下面之間的方式,設置密閉排出口1c之用的遮擋板(shutter)5。此遮擋板5,成為藉由按壓構件之彈簧(未圖示)而總是被按壓往閉鎖方向的狀態(以彈簧的伸張力按壓)。
此遮擋板5,連動於安裝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動作,係以藉由抵接在被形成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抵接部8h(圖3)的端部,使彈簧壓縮,而進行開封的方式被構成。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凸緣部1g,被插入顯影劑補給裝置8側之定位導件8b與抵接部8h之間,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側面1k(參照圖9)抵接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制動器(stopper)部8i。結果,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安裝方向(A方向)之位置被決定(參照圖17)。
如此般,凸緣部1g被導引於定位導件8b同時完成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插入動作的時間點,排出口1c與顯影劑接受口8a的位置一致。
此外,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插入動作結束的時間點,排出口1c與接受口8a之間藉由密封構件4(圖17),以顯影劑不漏至外部的方式被密封。
接著,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插入動作,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卡止部3之卡止孔3a被插入卡止構件9,使二者一體化。
此外,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與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方向(A方向)直交的方向(於圖3為上下方向)的位置也藉由定位導件8b的L字部來決定。亦即,作為定位部之凸緣部1g也發揮防止顯影劑補給容器1在上下方向(泵2的往復動作方向)上移動的功能。
到此為止,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一連串的安裝步驟。總之,在操作者關閉交換用前蓋40而結束安裝步驟。
又,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拆卸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步驟,只要以與前述安裝步驟相反的順序進行操作即可。
具體而言,打開交換用前蓋40,把顯影劑補給容器1由安裝部8f取出即可。此時,解除抵接部8h所致之干涉狀態,藉由彈簧(未圖示)使遮擋板5被閉鎖。
此外,在本例,以特定的週期交互反覆地使容器本體1a(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變化於比大氣壓(外氣壓)還要低的狀態(減壓狀態、負壓狀態),與比大氣壓還要高的狀態(加壓狀態、正壓狀態)。此處大氣壓(外氣壓),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設置的環境之氣壓。如此般,成為藉由使容器本體1a的內壓改變,而由排出口1c排出顯影劑的構成。在本例,係在480cm3~495cm3之間以約0.3秒之週期使其改變(往復動作)之構成。
作為容器本體1a的材質,以採用具有對內壓的變化不會大幅潰縮,或大幅膨脹的程度之剛性者較佳。
此處,在本例,作為容器本體1a的材質採用聚苯乙烯樹脂,作為泵2的材質使用聚丙烯樹脂。
又,關於使用的材質,容器本體1a只要是可以耐得住壓力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使用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樹脂。此外,亦可為金屬製。
此外,關於泵2的材質,只要是以可以發揮伸縮功能藉由容積變化而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改變的前提之材料即可。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聚苯乙烯、聚酯、聚乙烯等以薄厚度形成者亦可。此外,使用橡膠或其他伸縮性材料等亦為可能。
又,進行調整樹脂材料的厚度等,只要容器本體1a、泵2分別滿足前述功能的話,使用以相同材質例如使用射出成形法或吹塑成形法一體地成形容器本體1a與泵2者亦無妨。
此外,在本例,顯影劑補給容器1,與外部僅通過排出口1c連通,為除排出口1c以外與外部之間實質上被密閉的構成。總之,因為採用藉由泵2加壓、減壓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而由排出口1c排出顯影劑的構成,所以被要求保持安定的排出性能的程度之氣密性。
另一方面,搬運(特別是空運)顯影劑補給容器1時或是長期間保存時,會有由於環境的激烈變動而使容器的
內壓也激烈變動之虞。例如在標高較高的地域使用的場合,把在氣溫低的場所保管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帶進氣溫高的室內使用的場合等,會有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對外氣而言成為加壓狀態之虞。變成這樣的情形時,可能會產生容器變形,或是在開封時顯影劑噴出等問題。
此處,在本例,作為其對策,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形成直徑為3mm之開口,於此開口設過濾器。作為過濾器,具備防止往外部洩漏顯影劑同時容許容器內外通氣的特性,使用日東電工株式會社製造之TEMISH(登錄商標名)。又,在本例,施以這樣的對策,但是對於藉泵2透過排出口1c進行吸氣動作及排氣動作的影響可以忽視,事實上,可以說是保持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氣密性。
在本例,針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口1c,被設定為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補給顯影劑的姿勢時,僅藉著重力作用是無法充分排出的程度之大小。總之,排出口1c的開口尺寸,被設定為小到僅有重力作用時,來自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的排出會變成不充分的程度(亦稱為微細口(針孔,pinhole))。換言之,排出口1c係以藉顯影劑實質上被閉塞的方式設定其開口的大小。藉此,可以期待以下之效果。
(1)顯影劑很難從排出口1c漏出
(2)可以抑制開放排出口1c時之顯影劑的過剩排
出。
(3)可以使顯影劑的排出支配性地依存於根據泵部的排氣動作。
此處,本案發明人等,針對僅靠重力不能充分排出的排出口1c應該設定為多大,進行了驗證實驗。以下說明該驗證實驗(測定方法)與其判斷基準。
準備於底部中央被形成排出口(圓形狀)的特定容積之長方體容器,於容器內填充200g顯影劑後,密閉填充口在塞住排出口的狀態充分振盪容器使顯影劑充分揉開。此長方體容器,容積約1000cm3,大小為長90mm×寬92mm×高120mm。
其後,以可及的速度使排出口朝向鉛直下方的狀態開啟排出口,測定由排出口排出的顯影劑之量。此時,此長方體容器,除排出口以外是維持完全密閉的狀態。此外,驗證實驗是在溫度24℃,相對濕度55%的環境下進行的。
依前述步驟,改變顯影劑的種類與排出口的大小而測定排出量。又,在本例,排出的顯影劑之量在2g以下的場合,其量是可以忽視的程度,判斷該排出口係僅藉重力作用不能夠充分排出的大小。
使用於驗證實驗的顯影劑顯示於表1。顯影劑的種類,有1成分磁性碳粉、使用於2成分顯影器的2成分非磁性碳粉、使用於2成分顯影器的2成分非磁性碳粉與磁性載體之混合物。
作為表示這些顯影劑的特性之物性值,除了顯示流動性的安息角(angle of repose,靜止角)以外,藉由流體流動性分析裝置(Freeman Technology公司製造之粉體流速計(powder rheometer)FT4),針對顯示顯影劑層的揉開容易性之流動性能量進行測定。
使用圖12說明此流動性能量之測定方法。此處圖12為測定流動性能量的裝置之模式圖。
此粉體流動性分析裝置之原理,係在粉體樣品中使槳葉移動,而測定該槳葉在粉體中移動所必要的流動性能量。槳葉為螺旋槳型,旋轉的同時也在旋轉軸方向移動所以槳葉的先端為描繪螺旋。
螺旋槳型槳葉51(以下,稱為槳葉),使用直徑48mm,反時針旋轉平順轉緊的SUS製槳葉(型號:C210)。詳言之,於48mm×10mm之槳葉的中心對槳葉的旋轉面在法線方向上存在旋轉軸,槳葉板之兩最外緣部(由旋轉軸起算24mm的部分)之扭轉角為70°,由旋轉軸起12mm的部分之扭轉角為35°。
流動性能量,係指於粉體層中使如前述螺旋狀旋轉的槳葉51侵入,時間積分槳葉在粉體層中移動時所得到的旋轉扭矩與垂直荷重之總和所得到之總能量。此直代表顯影劑粉體層之揉開容易度,流動性能量大的場合表示很難揉開,流動性能量小的場合意味著容易揉開。
在本次的測定,如圖12所示,係於此裝置之標準零件之為50mm的圓筒容器50(容積200cm3,圖12之L1=50mm)使各顯影劑T成為粉面高度70mm(圖12之L2)的方式進行填充。填充量係配合測定的鬆密度(bulk density)而調整。進而,使標準零件之 48mm之槳葉51侵入粉體層,顯示在侵入深度10~30mm間所得到之能
量。
作為測定時之測定條件,使槳葉51的旋轉速度(tip speed,槳葉的最外緣部之線速度)為60mm/s,此外,往粉體層之鉛直方向的槳葉進入速度,係以移動中的槳葉51的最外緣部描出的軌跡與粉體層表面之夾角θ(helix angle,以後稱為夾角)成為10°之速度。對粉體層之垂直方向的進入速度為11mm/s(對粉體層之鉛直方向之槳葉進入速度=槳葉的旋轉速度×tan(夾角×π/180))。此外,針對此測定也是在溫度24℃,相對濕度55%的環境下進行的。
又,測定顯影劑之流動性能量時之顯影劑的鬆密度(bulk density),接近於檢驗顯影劑的排出量與排出口的大小關係之實驗時之鬆密度,作為可以使鬆密度的變換減少安定地測定之鬆密度調整為0.5g/cm3。
針對如此進行具有被測定的流動性能量之顯影劑(表1),進行檢驗實驗的結果顯示於圖13。圖13係顯示各個顯影劑的種類之排出口的直徑與排出量的關係之圖。
由圖13所示之驗證結果,針對顯影劑A~E,若排出口的直徑為4mm(開口面積為12.6mm2,圓周率以3.14來計算,以下皆同)以下的話,可確認由排出口排出之量變成2g以下。排出口的直徑比4mm更大的話,被確認到不管哪種顯影劑排出量都急激增多。
總之,顯影劑的流動性能量(鬆密度為0.5g/cm3)為4.3×10-4(kg.m2/s2(J))以上4.14×10-3(kg.m2/s2
(J))以下時,排出口的直徑只要在4mm(開口面積為12.6(mm2))以下即可。
此外,針對顯影劑的鬆密度,在此驗證實驗使顯影劑充分揉開在流動化的狀態下進行測定,係比在通常使用環境所假設的狀態(被放置的狀態)鬆密度更低,在排出更為容易的條件下進行測定。
其次,由圖13之結果使用排出量最多的顯影劑A,把排出口的直徑固定於4mm,使容器內的填充量在30~300g之間,進行同樣的驗證實驗。該驗證結果顯示於圖14。由圖14之驗證結果,確認了即使改變顯影劑之填充量,由排出口排出之量也幾乎不改變。
由以上的結果,藉由使排出口為 4mm(面積12.6mm2)以下,確認了不管顯影劑的種類或鬆密度狀態,在使排出口朝下的狀態(假設對顯影劑補給裝置201之補給姿勢),由排出口僅靠重力作用不能充分排出。
另一方面,作為排出口1c的大小之下限值,最好被設定為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補給的顯影劑(1成分磁性碳粉、1成分非磁性碳粉、2成分非磁性碳粉、2成分磁性載體)至少可以通過之值。總之,以設定為比顯影劑補給容器1所收容的顯影劑的粒徑(碳粉的場合為平均粒徑,載體的場合為個數平均粒徑)更大的排出口為較佳。例如,於補給用之顯影劑包含2成分非磁性碳粉與2成分磁性載體的場合,以使其成為比較大者的粒徑,亦即2成分磁性載體的個數平均粒徑更大的排出口為較佳。
具體而言,補給用之顯影劑含有2成分非磁性碳粉(體積平均粒徑為5.5μm)以及2成分磁性載體(個數平均粒徑為40μm)的場合,排出口1c之直徑以設定為0.05mm(開口面積0.002mm2)以上為較佳。
但是,把排出口1c的大小設定為接近顯影劑的粒徑的大小時,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排出所要的量所需要的能量,亦即使泵2動作所需要的能量會變大。此外,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製造上也會有產生限制的情形。使用射出成形法於樹脂零件形成排出口1c時,對於形成排出口1c的部分之模具零件之耐久性要求更為嚴格。由以上情形,排出口1c的直徑以設定為0.5mm以上為較佳。
又,在本例,排出口1c的形狀為圓形狀,但並未限定為這樣的形狀。總之,只要是具有相當於直徑4mm的場合之開口面積之12.6mm2以下的開口面積之開口即可,可以變更如正方形、長方形、橢圓、或組合直線與曲線之形狀等。
但是,圓形狀的排出口,在開口面積相同的場合,比起其他形狀來顯影劑附著而弄髒的開口邊緣的周長最小。因此,連動於遮擋板(shutter)5的開閉動作而擴開之顯影劑的量也很少,不易弄髒。此外,圓形狀的排出口,排出時的阻力也少,排出性最高。亦即,排出口1c的形狀,考慮排出量與污染防止之平衡以最優的圓形狀為更佳。
由以上,針對排出口1c的大小,在使排出口1c朝向
鉛直下方的狀態(假設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補給姿勢),僅靠重力作用無法充分排出的大小為較佳。具體而言,排出口1c的直徑,最好設定於0.05mm(開口面積0.002mm2)以上4mm(開口面積12.6mm2)以下之範圍。進而,排出口1c的直徑,更好是設定於0.5mm(開口面積0.2mm2)以上4mm(開口面積12.6mm2)以下之範圍。在本例,由以上之觀點來看,使排出口1c為圓形狀,其開口之直徑設定於2mm。
又,在本例,使排出口1c之數目為1個但不以其為限,以分別之開口面積滿足前述開口面積的範圍的方式,設置複數個排出口1c的構成亦可。例如,可以是對直徑為2mm之1個顯影劑接受口8a,設置2個直徑為0.7mm的排出口1c之構成。但是,在此場合,顯影劑的排出量(每單位時間)會有降低的傾向,所以設置1個直徑為2mm的排出口1c之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15~18、說明根據泵2之顯影劑補給步驟。圖15係泵2之伸縮部2a縮起的狀態之概略立體圖。圖16係泵2之伸縮部2a伸張的狀態之概略立體圖。圖17係泵2之伸縮部2a縮起的狀態之概略剖面圖。圖18係泵2之伸縮部2a伸張的狀態之概略剖面圖。
在本例,如後述般,係以交互反覆進行吸氣步驟(透過排出口1c之吸氣動作)與排氣步驟(透過排出口1c之
排氣動作)的方式,藉由驅動變換機構進行旋轉力之驅動變化的構成。以下,針對吸氣步驟與排氣步驟依序詳細說明。
首先,說明使用泵之顯影劑的排出原理。
泵2之伸縮部2a的動作原理如前所述。再度言之,係如圖10所示,伸縮部2a的下端被接合於容器本體1a。此外,此容器本體1a透過下端之凸緣部1g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定位導件8b,使成為被阻止往p方向、q方向(因應需要參照圖9)之移動的狀態。因此,與容器本體1a接合的伸縮部2a的下端,成為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被固定的狀態。
另一方面,伸縮部2a的上端透過卡止部3,被卡止於卡止構件9,藉由此卡止構件9上下動作,使往p方向、q方向往復動作。
亦即,泵2的伸縮部2a,係在下端被固定的狀態,所以變成比其更為上側的部分進行伸縮動作。
其次,說明泵2的伸縮部2a的伸縮動作(排氣動作及吸氣動作)與顯影劑排出之關係。
首先,說明透過排出口1c之排氣動作。
伴隨著卡止構件9往下方移動,伸縮部2a的上端藉由往p方向位移(伸縮部縮起),而進行排氣動作。具體而言,伴隨此排氣動作顯影劑收容空間1b之容積也跟著
減少。此時,容器本體1a的內部除了排出口1c外係被密閉的,直到顯影劑被排出為止,排出口1c係實質上以顯影劑閉塞的狀態,所以藉由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的容積的減少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跟著上升。
此時,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比漏斗8g內的壓力(與大氣壓幾乎同等)更大,所以如圖17所示,顯影劑藉由顯影劑收容空間1b與漏斗8g之壓力差,而藉空氣壓壓出。總之,顯影劑T由顯影劑收容空間1b往漏斗8g排出。圖17之箭頭,顯示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之往顯影劑T作用的力的方向。
其後,與顯影劑一起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的空氣也被排出,所以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跟著降低。
其次,說明透過排出口1c之吸氣動作。
伴隨著卡止構件9往上方移動,泵2之伸縮部2a的上端藉由往q方向位移(伸縮部伸張),而進行吸氣動作。具體而言,伴隨此吸氣動作顯影劑收容空間1b之容積也跟著增大。此時,容器本體1a的內部除排出口1c外成為密閉的狀態,排出口1c成為實質上以顯影劑塞住的狀態。因此,伴隨著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的容積增加,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跟著減少。
此時,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變成比漏斗8g的內壓(與大氣壓幾乎同等)更小。因此,如圖18所示,漏
斗8g內的上部之空氣藉由顯影劑收容空間1b與漏斗8g之壓力差,而通過排出口1c往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移動。圖18之箭頭,顯示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之往顯影劑T作用的力的方向。此外,圖18之橢圓所示之Z,係模式顯示由漏斗8g取入的空氣。
此時,通過排出口1c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側取入空氣,所以可以揉開位於排出口1c附近的顯影劑。具體而言,對於位於排出口1c附近的顯影劑,藉由使含有空氣而使鬆密度降低,可以使顯影劑流動化。
如此般,藉由使顯影劑流動化,於次一排氣動作時,顯影劑能夠不閉塞地由排出口1c排出。亦即,由排出口1c排出的顯影劑T之量(每單位時間)可以跨長期間,維持於幾乎一定。
其次,針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內壓究竟是如何變化的進行了驗證實驗。以下,針對此驗證實驗進行說明。
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收容空間1b為顯影劑所充滿的方式填充顯影劑之後,測定使泵2以15cm3之容積變化量進行伸縮時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的變遷。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之測定,係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連接壓力計(株式會社KEYENCE製造,型號:AP-C40)而進行的。
打開填充顯影劑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遮擋板5使排
出口1c為可與外部之空氣連通的狀態下,使泵2伸縮動作時之壓力變化的變遷顯示於圖19。
於圖19,橫軸顯示時間,縱軸為對大氣壓(基準(0))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相對壓力(+為正壓側,-為負壓側)。
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容積增加,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對外部的大氣壓變成負壓時,藉由其氣壓差由排出口1c取入空氣。此外,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容積減少,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對大氣壓變成正壓時,對內部的顯影劑施加壓力。此時,隨著顯影劑及空氣被排出而緩和內部的壓力。
藉由此驗證實驗,確認了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容積增加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對外部的大氣壓變成負壓,藉由其氣壓差使空氣被取入。此外,確認了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容積減少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對大氣壓變成正壓,藉由對內部的顯影劑施加壓力而使顯影劑被排出。在此驗證實驗,負壓側之壓力的絕對值為1.3kPa,正壓側的壓力的絕對值為3.0kPa。
如此般,確認了若為本例之構成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話,伴隨著根據泵2之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在負壓狀態與正壓狀態間交互切換,可以適切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
如以上所說明的,在本例,藉由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設置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的簡易泵,可以得到根據空
氣而揉開顯影劑的效果,同時可安定地進行根據空氣之顯影劑的排出。
總之,若為本例之構成,即使排出口1c的大小非常地小的場合,也因為可以使顯影劑在鬆密度很小的流動化的狀態通過排出口1c,所以不會對顯影劑施加大的應力,可以確保高的排出性能。
此外,在本例,因為係把容積可變型泵2的內部作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利用之構成,所以使泵2的容積增大而減壓內壓時,可以形成新的顯影劑收容空間。亦即,即使泵2內部為顯影劑所填滿的場合,也可以藉簡單的構成,使顯影劑含有空氣,而可以使鬆密度降低(可以使顯影劑流動化)。因而,可以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填充比從前更高密度之顯影劑。
又,如以上所述,不把泵2的內部空間作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使用,而採用藉由過濾器(可以通過空氣但碳粉不能通過之過濾器)區隔泵2與顯影劑收容空間1b之間的構成亦可。但是,在泵之容積增大時可以形成新的顯影劑收容空間這一點,以前述之實施例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針對在吸氣步驟之透過排出口1c的吸氣動作之顯影劑的揉開效果進行驗證。又,伴隨著透過排出口1c的吸氣動作之顯影劑的揉開效果越大,就可以以更小的排氣壓(很少的泵容積變化量),於次一排氣步驟立刻
開始進行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的排出。亦即,本驗證,顯示若是本例之構成的話,顯著提高顯影劑之揉開效果。以下詳細說明之。
於圖20(a)、21(a)簡易顯示使用於驗證實驗的顯影劑補給系統的構成之方塊圖。圖20(b)、21(b)係在顯影劑補給容器內產生的現象之概略圖。又,圖20係與本例同樣的方式的場合,於顯影劑補給容器C與顯影劑補給收容部C1共同被設置泵部P。接著,藉由泵部P的伸縮動作,透過顯影劑補給容器C的排出口(與本例同樣之排出口1c(未圖示))交互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而對漏斗H排出顯影劑者。另一方面,圖21為比較例之方式的場合,係把泵部P設於顯影劑補給裝置側,藉由泵部P的伸縮動作交互進行往顯影劑收容部C1之送氣動作與來自顯影劑收容部C1之抽吸動作,而對漏斗H排出顯影劑者。又,於圖20、圖21,顯影劑收容部C1、漏斗H為相同內容積,泵部P也成為相同的內容積(容積變化量)。
首先,對顯影劑補給容器C填充200g之顯影劑。
接著,假設顯影劑補給容器C之物流配送後的狀態跨15分鐘施加振盪後,接續至漏斗H。
接著,使泵部P動作,作為於排氣步驟立刻使顯影劑開始排出所必要的吸氣步驟的條件,測定吸氣動作時達到的內壓的峰值。又,圖20的場合顯影劑收容部C1的容積為480cm3的狀態,圖21的場合漏斗H的容積為480cm3
的狀態作為分別為使泵部P開始動作的位置。
此外,在圖21的構成的實驗,因為兼具圖20的構成與空氣容積的條件,所以預先對漏斗H填充200g的顯影劑之後再進行。此外,顯影劑收容部C1及漏斗H的內壓,係分別連接壓力計(株式會社KEYENCE製造,型號:AP-C40)而進行測定的。
驗證的結果,在圖20所示之與本例同樣的方式,吸氣動作時的內壓峰值(負壓)的絕對值至少為1.0kPa的話,於接下來的排氣步驟可以使顯影劑立刻開始排出。另一方面,在圖21所示之比較例的方式,送氣動作時的內壓峰值(正壓)至少要達到1.7kPa以上,於接下來的排氣步驟才可以使顯影劑立刻開始排出。
總之,若是圖20所示與本例同樣的方式的話,確認了伴隨著泵部P的容積增加而進行吸氣所以可使顯影劑補給容器C的內壓處在比大氣壓(容器外的壓力)更低之負壓側,顯著提高顯影劑之揉開效果。這是因為如圖20(b)所示,伴隨著泵部P的伸張顯影劑補給容器C之容積也增加,以致於顯影劑層T上部的空氣層R對大氣壓成為減壓狀態所致。因此,藉由此減壓作用力量往顯影劑層T之體積膨脹的方向作用(波浪線箭頭),可以有效率地揉開顯影劑層。進而,於圖20之方式,藉由此減壓作用,變成往顯影劑補給容器C內由外部取入空氣(白色箭頭)此空氣在往空氣層R移動時也使顯影劑層T揉開,可說是非常優異的系統。對於顯影劑補給容器C內之顯影
劑被揉開的證據,係在本實驗確認了吸氣動作時顯影劑補給容器C內的顯影劑全體的外觀體積增加的現象(顯影劑之上面往上移動的現象)。
另一方面,在圖21所示之比較例的方式,伴隨著往顯影劑收容部C1的送氣動作顯影劑補給容器C的內壓提高成為比大氣壓更高之正壓側而使顯影劑凝集,所以未認為有顯影劑之揉開效果。這是因為如圖21(b)所示,由顯影劑補給容器C之外部強制性送入空氣,以致於顯影劑層T上部的空氣層R對大氣壓成為加壓狀態所致。因此,藉由此加壓作用,力量往顯影劑層T之體積收縮的方向作用(波浪線箭頭),使顯影劑層T被壓密化所致。實際上,在本比較例吸氣動作時無法確認到顯影劑補給容器C內的顯影劑全體之外觀體積增加的現象。亦即,於圖21之方式,藉由顯影劑層T之壓密化,無法適切地進行其後之顯影劑排出步驟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為了防止前述空氣層R成為加壓狀態導致顯影劑層T之壓密化,在相當於空氣層R的部位設置洩氣用的過濾器等,減低壓力上升的方法也被考慮,但是過濾器等的透氣阻力會使空氣層R的壓力上升。此外,假使沒有壓力的上升,也無法得到使前述之空氣層R成為減壓狀態所導致的揉開效果。
由以上所述,藉由採用本例之方式,確認了伴隨著泵部的容積增加而發揮「透過排出口的吸氣作用」的效果很大。
如以上所述,藉由使泵部2交互反覆進行排氣動作與吸氣動作,可以有效率地進行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口1c之顯影劑的排出。總之,在本例,不是同時併行排氣動作與吸氣動作,而是交互反覆進行的構成,所以可以使顯影劑的排出所需要的能量儘可能的減少。
另一方面,如從前那樣於顯影劑補給裝置側分別設置送氣用泵與抽吸用泵的場合,有控制2個泵的動作之必要,特別是要迅速交互切換送氣與吸氣並非易事。
亦即,在本例,可以使用1個泵有效率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所以可以簡化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
又,如前所述可以藉由交互反覆進行泵的排氣動作與吸氣動作以有效率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但在途中暫時停止排氣動作、吸氣動作,而再度使其動作亦可。
例如,不一口氣進行泵的排氣動作,而是使泵的壓縮動作在途中暫時停止,其後再度壓縮而排氣亦可。吸氣動作也同樣。進而,在滿足排出量及排出速度的前提下,使各動作分多階段進行亦可。但是,終究是泵的動作在分割為多階段的排氣動作之後,還是要進行吸氣動作,基本上反覆進行排氣動作與吸氣動作還是不變的。
此外,在本例,藉由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為減壓狀態而由排出口1c取入空氣揉開顯影劑。另一方面,在前述之從前例,藉由從顯影劑補給容器1外部往顯影劑收容空間1b送入空氣而揉開顯影劑,但進行之際,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成為加壓狀態,顯影劑會凝
集。總之,作為揉開顯影劑的效果以可使顯影劑在不易凝集的減壓狀態下揉開的本例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22、23說明實施例2的構成。圖22係顯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概略立體圖,圖23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概略剖面圖。又,在本例,僅泵的構成與實施例1不同,其他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亦即,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如圖22、圖23所示,替代實施例1那樣波紋管狀的容積可變型泵,而使用柱塞(plunger)型泵。此柱塞型泵,於內筒部1h的外周面附近設有對內筒部1h可相對移動的外筒部6。此外,於外筒部6的上面,與實施例1同樣,被黏接、固定卡止部3。總之,被固定於外筒部6的上面之卡止部3,藉著被插入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卡止構件9,使二者實質上一體化,外筒部6可與卡止構件9一起上下動作(往復動作)。
又,內筒部1h,與容器本體1a接續,其內部空間作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而發揮功能。
此外,為了防止由此內筒部1h與外筒部6之間隙漏出空氣(藉由保持氣密性以避免顯影劑漏出),有彈性密封件7黏接、固定於內筒部1h的外周面。此彈性密封件7係以被壓縮於內筒部1h與外筒部6之間的方式被構
成。
亦即,對被不動地固定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容器本體1a(內筒部1h),可以藉由使外筒部6往p方向、q方向往復動作以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內的容積改變。總之,可以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交互反覆變化於負壓狀態與正壓狀態。
如此般,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又,在本例,針對外筒部6的形狀為圓筒形狀之例進行說明,但例如剖面亦可為四角形等其他形狀。在此場合,內筒部1h的形狀也最好對應於外筒部6的形狀。此外,不限於柱塞(plunger)型泵,使用活塞泵亦可。
此外,使用本例之泵的場合,為了防止內筒與外筒之間隙漏出顯影劑之用的密封件構成是有必要的,其結果構成變得複雜而且會使供驅動泵部的驅動力變大,所以仍以實施例1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24、25說明實施例3的構成。圖24為本實施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泵12伸張的狀態之外觀立體圖,圖25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泵12收縮的狀態之
外觀立體圖。又,在本例,僅泵的構成與實施例1不同,其他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亦即,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如圖24、25所示,替代如實施例1那樣波紋管狀之附有折痕的泵,而使用無折痕,可膨脹與收縮的膜狀泵12。此泵12之膜狀部為橡膠製。又,作為泵12的膜狀部的材質,不僅可用橡膠,亦可使用樹脂膜等柔軟材料。
此膜狀之泵12,與容器本體1a接續,其內部空間作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而發揮功能。此外,於此膜狀之泵12,與前述實施例同樣,於其上部被黏接、固定卡止部3。亦即,伴隨著卡止構件9的上下動作,泵12可以交互反覆進行膨脹與收縮。
如此般,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本例的場合,如圖26所示,於泵12的膜狀部的上面安裝比膜狀部剛性更高的板狀構件13,於此板狀構件13設置卡止部3者為較佳。藉由這樣構成,可以抑制起因於泵12的卡止部3之僅其附近變形,而導致泵12的容積變化量變少的情形。總之,變成可以提高對卡止構件9的上下動作之泵12的追隨性,可以效率佳地進行泵
12的膨脹、收縮。總之,可以提高顯影劑的排出性。
其次,參照圖27~29說明實施例4的構成。圖27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外觀立體圖,圖28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立體圖,圖29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部分剖面圖。又,在本例,僅顯影劑收容空間的構成與實施例1不同,其他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亦即,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27、28所示,本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係由容器本體1a及泵2的部分X與圓筒部14之部分Y之2個要素所構成。又,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部分X的構造,係與實施例1所說明者幾乎相同,省略詳細說明。
在本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與實施例1不同,係於部分X(也被稱為被形成排出口1c的排出部)的側方透過接續部14c被接續著圓筒部14的構造。
此圓筒部(顯影劑收容旋轉部)14,長邊方向一端側被塞住,另一方面與部分X的開口接續之側的另一端側為開口,其內部空間成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亦即,在本例,容器本體1a的內部空間、泵2的內部空間、圓筒部14的內部空間全部成為顯影劑收容空間1b,可以收容大
量的顯影劑。又,在本例,作為顯影劑收容旋轉部之圓筒部14的剖面形狀為圓形,但亦可不是圓形。例如,只要是在顯影劑搬送時不阻礙旋轉運動的範圍,亦可以使顯影劑收容旋轉部的剖面形狀為多角形形狀等,非圓形形狀。
接著,此圓筒部14的內部設有螺旋狀之搬送突起(搬送部)14a,此搬送突起14a,具有伴隨著圓筒部14往R方向旋轉,而使被收容的顯影劑朝向部分X(排出口1c)搬送的功能。
此外,於圓筒部14的內部,使藉由搬送突起14a搬送來的顯影劑,伴隨著圓筒部14之往R方向的旋轉(旋轉軸線為約略水平方向),往部分X側收送的收送構件(搬送部)16被立設於圓筒部14的內部。此收送構件16,有掬起顯影劑的板狀部16a,與使藉由板狀部16a掬起的顯影劑朝向部分X搬送(導引)的傾斜突起16b被設於板狀部16a的兩面。此外,於板狀部16a,為提高顯影劑的攪拌性,而被形成容許顯影劑往來之貫通孔16c。
進而,於圓筒部14的長邊方向一端側(顯影劑搬送方向下游端側)之外周面被黏接、固定著作為驅動輸入部之齒輪部14b。此齒輪部14b,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時,與作為被設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機構而發揮功能的驅動齒輪300相卡合。亦即,來自驅動齒輪300的旋轉驅動力被輸入至作為旋轉力接受部之齒輪部14b時,圓筒部14往R方向(圖28)旋轉。又,不限於這樣的齒輪部14b的構成,只要是可以使圓筒
部14旋轉的話,也可已採用例如用皮帶或摩擦輪者等,其他之驅動輸入機構。
接著,如圖29所示,於圓筒部14之長邊方向一端側(顯影劑搬送方向下游端側),設有發揮與部分X之接續管的作用之接續部14c。又,前述之傾斜突起16b之一端係以延伸出至此接續部14c的附近的方式被設置。亦即,可以盡可能的防止藉由傾斜突起16b搬送的顯影劑,再度往圓筒部14的底面側落下,以可適切地往接續部14c側收送的方式被構成。
此外,如以上所述相對於圓筒部14進行旋轉,與實施例1同樣,容器本體1a或泵2係中介著柱塞部1g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成為不動的方式(往圓筒部14的旋轉軸線方向以及往旋轉方向的移動被阻止的方式)被保持著。因此,圓筒部14係可對容器本體1a相對自由旋轉地被接續著。
此外,圓筒部14與容器本體1a間設有環狀的彈性密封件15,此彈性密封件15在圓筒部14與容器本體1a之間被特定量壓縮以進行密封。藉此,防止在圓筒部14之旋轉中由其漏出顯影劑。此外,藉此也保持住氣密性,所以可以對顯影劑無浪費地產生根據泵2之揉開作用與排出作用。總之,作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除了排出口1c以外沒有實質上連通內部與外部之開口。
其次,說明顯影劑補給步驟。
操作者把顯影劑補給容器1插入、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時,與實施例1同樣地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卡止部3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卡止構件9卡止,同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齒輪部14b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卡合。
其後,藉由與旋轉驅動用不同之驅動馬達(未圖示)旋轉驅動驅動齒輪300,同時使卡止構件9藉由前述之驅動馬達500驅動於上下方向。如此一來,圓筒部14往R方向旋轉,伴此,內部之顯影劑藉由搬送突起14a而朝向收送構件16搬送。接著,伴隨著圓筒部14之往R方向的旋轉,收送構件16掬起顯影劑同時往接續部14c搬送。接著,由接續部14c往容器本體1a內搬送來的顯影劑,與實施例1同樣,伴隨著泵2的伸縮動作,由排出口1c排出。
以上,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一連串的安裝~補給步驟。又,交換顯影劑補給容器1時,操作者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取出顯影劑補給容器1,再度插入、安裝新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即可。
如實施例1~實施例3那樣顯影劑收容空間1b在鉛直方向為長的縱型之容器構成的場合,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容積增大增加填充量的話,由於顯影劑的自身重量在排出口1c附近重力作用會更為集中。結果,排出口1c附近之顯影劑容易被壓密,而妨礙透過排出口1c之吸氣/排
氣。結果,要以來自排出口1c之吸氣來揉開被壓密的顯影劑,或者要以排氣排出顯影劑,必須要藉由泵2的容積變化量的增加而使顯影劑收容空間1b的內壓(負壓/正壓)更大。但是,該結果,會有使供驅動泵2之驅動力也增加,而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負荷變成過大之虞。
對此,在本實施例,因為使容器本體1a及泵2的部分X與圓筒部14的部分Y在水平方向上並排設置,所以對圖9所示之構成,可以使容器本體1a內之排出口1c上的顯影劑層的厚度設定為很薄。藉此,不容易藉由重力作用而使顯影劑被壓密,所以其結果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施加負荷,可以達成安定的顯影劑的排出。
如以上所述,若是本例的構成的話,藉由設置圓筒部14可以不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施加負荷而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大容量化。
此外,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
又,作為圓筒部14之顯影劑搬送機構,也不限於前述之例,使用振動或搖動顯影劑補給容器1或使用其他的方式之構成亦可。具體而言,例如圖30那樣的構成亦可。
總之,如圖30所示,圓筒部14自身係實質上不動(有些微的間隙)地被固定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構成,且替代搬送突起14a,以對圓筒部14進行相對旋轉而搬送顯影劑的搬送構件17被內裝於圓筒部內。
搬送構件17,係由軸部17a與被固定於軸部17a的可撓性搬送翼17b所構成。此外,此搬送翼17b,具有先端側對軸部17a的軸線方向傾斜的傾斜部S。因此,可以攪拌圓筒部14內的顯影劑同時朝向部分X進行搬送。
此外,於圓筒部14的長邊方向一端面設有作為旋轉力接受部之耦合部14e,此耦合部14e係藉由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耦合構件(未圖示)驅動連結而被輸入旋轉驅動力的構成。接著,此耦合部14e,與搬送構件17的軸部17a係同軸地結合,為對軸部17a傳達旋轉驅動力的構成。
亦即,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耦合構件(未圖示)賦予的旋轉驅動力使被固定於軸部17a的搬送翼17b旋轉,圓筒部14內的顯影劑被朝向部分X搬送同時被攪拌。
但是,在圖30所示之變形例,於顯影劑搬送步驟會有對顯影劑提供的應力變大之傾向,此外驅動扭矩也變大,所以如本實施例這樣的構成為較佳。
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其次,使用圖31~33說明實施例5的構成。又,圖
31之(a)為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安裝方向來看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正面圖,(b)係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內部之立體圖。圖32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全體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排出口21a周邊之部分擴大圖,(c)~(d)係將顯影劑補給容器1安裝於安裝部8f的狀態之正面圖及剖面圖。圖33之(a)係顯影劑收容部20之立體圖,(b)係顯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內部之部分剖面圖,(c)為凸緣(flange)部21的剖面圖、(d)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圖。
在前述之實施例1~4說明使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卡止構件9上下動作以使泵伸縮之例,但在本例,顯影劑補給容器1僅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旋轉驅動力這一點是大不相同的。針對其他的構成,對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具體而言,在本例,係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輸入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泵往復動作之力,而將此傳達至泵的構成。
以下,針對顯影劑補給裝置8、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構成依序詳細進行說明。
首先,使用圖31說明顯影劑補給裝置8。
顯影劑補給裝置8,具有可拆卸(可裝拆)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安裝部(安裝空間)8f。顯影劑補給容器1,
如圖31(b)所示,為對安裝部8f安裝於M方向的構成。總之,係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長邊方向(旋轉軸線方向)大致與此M方向一致的方式被安裝於安裝部8f。又,此M方向,與後述之圖33(b)之X方向實質上為平行。此外,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由安裝部8f取出的方向,係與此M方向相反的方向。
此外,於安裝部8f,如圖31(a)所示,設有藉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時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凸緣部21(參照圖32)抵接而限制凸緣部21之往旋轉方向的移動之用的旋轉方向限制部(保持機構)29。進而,於安裝部8f,如圖31(b)所示,設有藉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時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凸緣部21卡止而限制凸緣部21之往旋轉軸線方向的移動之用的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保持機構)30。此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係伴隨著與凸緣部21之干涉而彈性變形,其後,在與凸緣部21之干涉被解除的階段進行彈性歸位而卡止凸緣部21之樹脂製的彈簧鎖(snap lock)機構。
此外,安裝部8f,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時,與後述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排出口21a(參照圖32)連通,具有供接受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排出的顯影劑之用的顯影劑接受口31。接著,顯影劑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排出口21a通過顯影劑接受口31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供給。又,於本實施例,顯影劑接受口31的直徑,因儘可能防止安裝部8f內被顯影劑弄髒之目的,與排出口21a
同樣,被設定為約2mm。
進而,安裝部8f,如圖31(a)所示,具有作為驅動機構(驅動部)而發揮功能的驅動齒輪300。此驅動齒輪300,具有由驅動馬達500透過驅動齒輪列傳達旋轉驅動力,對被設定於安裝部8f的狀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賦予旋轉驅動力的功能。
此外,驅動馬達500,如圖31所示,成為藉由控制裝置(CPU)600控制其動作之構成。
又,於本例,驅動齒輪300,為了簡化驅動馬達500的控制,而被設定為僅在一方向上旋轉。總之,控制裝置600,係針對驅動馬達500,而僅控制其打開(動作)/關閉(非動作)之構成。亦即,與使驅動馬達500(驅動齒輪300)在正方向與逆方向週期性反轉而得到的反轉驅動力賦予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構成相比,可以謀求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驅動機構的簡化。
其次,使用圖32、圖33說明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構成。
顯影劑補給容器1,如圖32(a)所示,具有在被形成為中空圓筒狀的內部具備收容顯影劑的內部空間之顯影劑收容部20(亦稱為容器本體)。在本例,圓筒部20k與泵部20b作為顯影劑收容部20而發揮功能。進而,顯影劑補給容器1,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長邊方向(顯影
劑搬送方向)一端側具有凸緣部21(亦稱為非旋轉部)。此外,顯影劑收容部20被構成為可對此凸緣部21相對旋轉。
又,在本例,如圖33(d)所示,作為顯影劑收容部而發揮功能的圓筒部20k的全長L1被設定為約300mm,外徑R1為約70mm。此外,泵部20b的全長L2(使用上可伸縮的範圍中最伸長的狀態時)為約50mm,凸緣部21的齒輪部20a被設置的區域的長度L3為約20mm。此外,作為顯影劑收容部而發揮功能的排出部21h被設置的區域之長度L4為約25mm。進而,泵部20b的最大外徑R2(使用上可伸縮的範圍中最伸長的狀態時)為約65mm,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可收容顯影劑的全容積為約1250cm3。又,在本例,與作為顯影劑而發揮功能的圓筒部20k與泵部20b一起,排出部21h也成為可收容顯影劑的區域。
此外,在本例,如圖32、33所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時圓筒部20k與排出部21h係以在水平方向上並排地被構成。總之,圓筒部20k,其水平方向長度比其鉛直方向長度更充分地長,騎水平方向一端側為與排出部21h接續的構成。亦即,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時以使圓筒部20k位於排出部21h的鉛直上方的方式構成的場合相比,可以圓滑地進行吸排氣動作。因為,存在於排出口21a的碳粉量變少,所以排出口21a附近的顯影劑很難被
壓密。
於此凸緣部21,如圖32(b)所示,被設有供暫時貯留由顯影劑收容部內(顯影劑收容室內)20所搬送來的顯影劑之用的中空的排出部(顯影劑排出室)21h(因應需要參照圖33(b),(c))。於此排出部21h的底部,被形成供容許顯影劑排出往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外的,亦即供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補給顯影劑之用的小的排出口21a。此排出口21a的大小如前述所示。
此外,排出部21h內(顯影劑排出室內)的底部之內部形狀,為了儘可能減低殘留的顯影劑之量,設為朝向排出口21a而縮小直徑的漏斗狀(因應需要參考圖33(b),(c))。
進而,於凸緣部21設有開閉排出口21a之遮擋板26。此遮擋板26,係以伴隨著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安裝部8f的安裝動作,而與設於安裝部8f的抵接部8h(因應需要可參考圖31(b))抵接的方式被構成的。亦即,遮擋板26,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往安裝部8f的安裝動作,而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往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軸線方向(與M方向相反方向)相對滑動。結果,排出口21a由遮擋板26露出而結束開封動作。
在此時間點,排出口21a與安裝部8f之顯影劑接受口31的位置一致所以成為相互連通的狀態,成為可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補給顯影劑的狀態。
此外,凸緣部21,係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
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部8f時,成為實質上不動的方式被構成。
具體而言,凸緣部21,如圖32(c)所示,係藉由設於安裝部8f的旋轉方向限制部29而不往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軸線周圍的方向旋轉的方式被限制(阻止)。總之,凸緣部21係以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成為實質上不能旋轉的方式被保持(可以有游隙程度之些微的可忽視的旋轉)。
進而,凸緣部21,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安裝動作而被卡止於設在安裝部8f的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具體而言,凸緣部21,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安裝動作途中抵接於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而使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彈性變形。其後,凸緣部21,藉抵接於設在安裝部8f的制動器(stopper)之內壁部28a(參照圖32(d))而結束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安裝步驟。此時,與安裝結束幾乎同時,根據凸緣部21之干涉的狀態被解除,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的彈性變形被解除。
結果,如圖32(d)所示,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藉由與凸緣部21之邊緣部(作為卡止部發揮功能)卡止,而成為實質上被阻止(限制)往旋轉軸線方向(顯影劑收容部20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狀態。此時,可以有間隙程度之些微的可忽視的移動。
如以上所述,在本例,凸緣部21,以不自行往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方式,藉由顯影劑補
給裝置8的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來保持。進而,凸緣部21,以不自行往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方向旋轉的方式,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旋轉方向限制部29來保持。
又,藉由操作者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由安裝部8f取出時,藉由來自凸緣部21的作用使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彈性變形,被解除與凸緣部21之卡止。又,顯影劑收容部20之旋轉軸線方向,與齒輪部20a(圖33)之旋轉軸線方向幾乎一致。
亦即,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被設於凸緣部21的排出部21h,也成為被實質上阻止往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軸線方向及旋轉方向之移動的狀態(容許間隙程度的移動)。
另一方面,顯影劑收容部20不會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受到往旋轉方向之限制,成為於顯影劑補給步驟進行旋轉的構成。但是,顯影劑收容部20,成為藉由凸緣部21,而實質上被阻止往旋轉軸線方向之移動的狀態(容許間隙程度的移動)。
接著,使用圖33、圖34說明伴隨著往復動作其容積可變的泵部(可往復動作之泵)20b。此處,圖34(a)係泵部20b於顯影劑補給步驟在使用上之最大限度伸張的狀態,圖34(b)係泵部20b於顯影劑補給步驟在使用上
之最大限度壓縮的狀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圖。
本例之泵部20b,係作為交互透過排出口21a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之吸排氣機構而發揮功能。
泵部20b,如圖33(b)所示,設於排出部21h與圓筒部20k之間,被接續、固定於圓筒部20k。總之,泵部20b係可與圓筒部20k共同地一體旋轉。
此外,本例之泵部20b,其內部為可收容顯影劑的構成。此泵部20b內的顯影劑收容空間,如後述般,擔任在吸氣動作時之顯影劑流動化的重要任務。
接著,在本例,作為泵部20b,採用伴隨著往復動作其容積可變之樹脂製的容積可變型泵(波紋管狀泵)。具體而言,如圖33(a)~(b)所示,採用波紋管狀之泵,週期性交互被形成複數「山折痕」部與「谷折痕」部。亦即,此泵部20b,可以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所接受的驅動力,而交互反覆進行壓縮、伸張。又,在本例,泵部20b之伸縮時的容積變化量被設定於15cm3(cc)。如圖33(d)所示,泵部20b的全長L2(使用上可伸縮的範圍中最伸長的狀態時)為約50mm,凸緣部2b的最大外徑R2(使用上可伸縮的範圍中最伸長的狀態時)為約65mm。
藉由採用這樣的泵部20b,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顯影劑收容部20以及排出部21h)的內壓,在比大氣壓更高的狀態與比大氣壓更低的狀態,以特定的週期(在本例為約0.9秒),交互反覆地使其變化。此大氣壓,係
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設置的環境之氣壓。其結果,可以由小徑(直徑約2mm)的排出口21a把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效率佳地排出。
此外,泵部20b,如圖33(b)所示,排出部21h側的端部在壓縮被設於凸緣部21的內面之環狀的密封構件27的狀態下,對排出部21h以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固定。
藉此,泵部20b,因與密封構件27滑動同時旋轉,於旋轉中也不會漏出泵部20b內的顯影劑,此外,氣密性也被保持。總之,透過排出口21a之空器的進出可適切的進行,可以使補給中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泵部20b、顯影劑收容部20、排出部21h)之內壓為所期望的狀態。
接著,說明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供使搬送部20c旋轉之用的旋轉驅動力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接受驅動機構(驅動輸入部、驅動力接受部)。
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如圖33(a)所示,設有可作為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作為驅動機構而發揮功能)卡合(驅動連結)的接受驅動機構(驅動輸入部、驅動力接受部)而發揮功能的齒輪部20a。此齒輪部20a被固定於泵部20b的長邊方向一端側。總之,齒輪部20a、泵部20b、圓筒部20k係可一體旋轉之構成。
亦即,係由驅動齒輪300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
驅動力透過泵部20b被傳達往圓筒部20k(搬送部20c)的結構。
總之,在本例,此泵部20b,作為把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往顯影劑收容部20之搬送部20c傳達的驅動傳達機構而發揮功能。
亦即,本例之波紋管狀的泵部20b,係使用在不阻礙其伸縮動作的範圍內,具備對旋轉方向的扭轉有高強度的特性之樹脂材來製造的。
又,在本例,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長邊方向(顯影劑搬送方向)一端側,亦即排出部21h側之一端設有齒輪部20a,但並不以這樣之例為限,例如,亦可設於顯影劑收容部2的長邊方向之另一端側,亦即設於最後尾側。在此場合,變成在對應的位置設置驅動齒輪300。
此外,在本例,作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驅動輸入部與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部間的驅動連結機構使用齒輪機構,但不限於這樣之例,例如亦可使用公知之耦合機構。具體而言,亦可作成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長邊方向一端之底面(圖33(d)之右側的端面)作為驅動輸入部設非圓形狀之凹部,另一方面,作為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部設置與前述凹部對應形狀之凸部,而這些相互驅動連結之構成。
其次,說明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驅動變換機構(驅動
變換部)。
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設有供使齒輪部20a受到的使搬送部20c旋轉之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泵部20b往復動作的方向之力之驅動變換機構(驅動變換部)。又,在本例,如後述般,說明作為驅動變換機構採用凸輪機構之例,但不僅限於這樣之例,亦可採用在實施例6以後所說明之其他構成。
總之,在本例,係採使供驅動搬送部20c與泵部20b之用的驅動力以1個驅動輸入部(齒輪部20a)來接受的構成,而且是把齒輪部20a所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側變換為往復動力的構成。
這樣,與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分別設置2個驅動輸入部的場合相比,可以簡化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驅動輸入機構的構成。進而,因為是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1個驅動齒輪來接受驅動的構成,所以對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驅動機構的簡化亦可以有所貢獻。
此外,使其為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往復動力的構成的場合,會有如前所述之,顯影劑補給裝置8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間之驅動連結沒有適切地進行,而變成無法驅動泵部20b之虞。具體而言,把顯影劑補給容器1從影像形成裝置100取出後,要再度安裝此容器的場合,會有無法使泵部20b適切地往復動作之疑慮。
例如,在泵部20b比自然長更被壓縮的狀態下停止對泵部20b的驅動輸入的場合,取出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
話,泵部20b會自己還原而成為伸張的狀態。亦即,即使影像形成裝置100側的驅動輸出部的停止位置保持在原位置,泵部20b用之驅動輸入部的位置也會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取出時改變掉。結果,影像形成裝置100側之驅動輸出部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側之泵部20b用之驅動輸入部之驅動連結無法適切地進行,變成不能使泵部20b往復動作。如此一來,變成不進行顯影劑補給,有陷於不能進行其後的影像形成的狀況之疑慮。
又,這樣的問題,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取出時,由使用者改變泵部20b的伸縮狀態的場合也同樣會發生。
此外,這樣的問題,在對新品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進行交換時也同樣會發生。
若是採本例之構成,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以下詳細進行說明。
於顯影劑收容部20之圓筒部20k的外周面,如圖33、34所示,於周方向以實質上取等間隔的方式,設置複數作為旋轉部而發揮功能的凸輪突起20d。具體而言,於圓筒部20k的外周面使2個凸輪突起20d以約180°對向的方式被設置。
此處,對於凸輪突起20d的配置個數,只要至少設置1個即可。但是,藉由泵部20b的伸縮時之抗力在驅動變換機構等產生力矩,會有無法平順地進行往復動作之虞,所以與後述之凸輪溝21b之形狀之關係最好是以無破綻的方式設置複數個為較佳。
另一方面,於凸緣部21的內周面,作為此凸輪突起20d嵌入的從動部而發揮功能的凸輪溝21b係跨全周而被形成的。針對此凸輪溝21b使用圖35進行說明。於圖35,箭頭A顯示圓筒部20k的旋轉方向(凸輪突起20d的移動方向),箭頭B為泵部20b的伸張方向,箭頭C為泵部20b的壓縮方向。此外,圓筒部20k之對旋轉方向A之凸輪溝21c的夾角為α,凸輪溝21d的夾角為β。此外,凸輪溝21b的泵部20b的伸縮方向B、C之振幅(=泵部20b的伸縮長度)為L。
具體而言,此凸輪溝21b,如將此展開之圖35所示,係成為由圓筒部20k側往排出部21h側傾斜的溝部21c,與由排出部21h側往圓筒部20k側傾斜的溝部21d,交互地被連結之構造。在本例,設定為α=β。
亦即,在本例,此凸輪突起20d與凸輪溝21b作為往泵部20b之驅動傳達機構而發揮功能。總之,此凸輪突起20d與凸輪溝21b,係作為把來自驅動齒輪300之齒輪部20a所接受到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泵部20b往復移動的方向上之力(往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方向之力),將此傳達往泵部20b的機構而發揮功能。
具體而言,成為藉由從驅動齒輪300對齒輪部20a輸入的旋轉驅動力使泵部20b與圓筒部20k共同旋轉,伴隨此圓筒部20k的旋轉凸輪突起20d也進行旋轉。亦即,藉由與此凸輪突起20d有卡合關係的凸輪溝21b,泵部20b與圓筒部20k一起往旋轉軸線方向(圖33之X方向)往
復移動。此X方向,為與圖31、32之M方向幾乎平行的方向。
總之,此凸輪突起20d與凸輪溝21b,以泵部20b伸張的狀態(圖34之(a))與泵部20b收縮的狀態(圖34之(b))被交互反覆的方式,變換由驅動齒輪300輸入的旋轉驅動力。
亦即,在本例,如前所述般係以泵部20b與圓筒部20k一起旋轉的方式被構成,所以圓筒部20k內的顯影劑經過泵部20b內時,可以藉由泵部20b的旋轉而攪拌顯影劑(揉開)。總之,因把泵部20b設於圓筒部20k與排出部21h之間,所以可對往排出部21h送入的顯影劑施以攪拌作用,可以說是更好的構成。
此外,在本例,如前所述般係使圓筒部20k與泵部20b一起往復動作的方式被構成,所以藉由圓筒部20k的往復動作,可以攪拌(揉開)圓筒部20k內的顯影劑。
在本例,驅動變換機構,係以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而往排出部21h搬送的顯影劑搬送量(每單位時間),比由排出部21h藉由泵作用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排出的量(每單位時間)還要多的方式進行驅動變換。
這是因為,相對於往排出部21h之根據搬送部20c的顯影劑搬送能力而言根據泵部20b之顯影劑排出能力比較大時,存在於排出部21h的顯影劑之量會逐漸減少的緣
故。總之,係為了防止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顯影劑補給所需要的時間變長。
此處,本例之驅動變換機構,把往排出部21h之根據搬送部20c的顯影劑搬送量設定為2.0g/s,把根據泵部20b之顯影劑的排出量設定為1.2g/s。
此外,在本例,驅動變換機構,以圓筒部20k一次旋轉時泵部20b往復動作複數次的方式,進行驅動變換。這是因為以下之理由。
使圓筒部20k在顯影劑補給裝置8內旋轉的構成的場合,驅動馬達500最好是設定於供總是使圓筒部20k安定地旋轉所必要的輸出。但是,為了儘可能削減影像形成裝置100之消耗能量,所以最好採使驅動馬達500的輸出極小化之方法。此處,驅動馬達500所必要的輸出,可由圓筒部20k的旋轉扭矩與旋轉數來算出,要使驅動馬達500的輸出減少,最好是把圓筒部20k的旋轉數設定為儘可能地低。
但是,本例的場合,若使圓筒部20k的旋轉數減少的話,每單位時間之泵部20b的動作次數也會減少,所以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排出的顯影劑的量(每單位時間)也會減少。總之,要在短時間內滿足由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所要求的顯影劑之補給量,會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所排出的顯影劑之量有所不足之虞。
此處,如果增加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的話,可以增加泵部20b的每一週期之顯影劑排出量,所以可以因應於
來自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之要求,但這樣的對應方法會有以下之問題。
亦即,增加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的話,排氣步驟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正壓)的峰值變大,所以使泵部20b往復動作所需要的負荷也增大。
由這樣的理由,在本例,係在圓筒部20k旋轉一次的期間使泵部20b動作複數週期。藉此,與圓筒部20k旋轉一次的期間僅使泵部20b動作1週期的場合相比,可以不增大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而增加每單位時間之顯影劑的排出量。接著,此可以增加顯影劑排出量的部分,使減低圓筒部20k的旋轉數變成可能。
此處,針對圓筒部20k旋轉一次的期間使泵部20b動作複數週期所伴隨的效果進行驗證實驗。實驗方法,係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填充顯影劑,測定顯影劑補給步驟之顯影劑的排出量與圓筒部20k之旋轉扭矩。接著,由圓筒部20k的旋轉扭矩與預先設定的圓筒部20k之旋轉數,算出圓筒部20k的旋轉所必要的驅動馬達500的輸出(=旋轉扭矩×旋轉數)。實驗條件,為圓筒部20k每旋轉一次泵部20b動作次數為2次,圓筒部20k的轉速為30rpm,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為15cm3。
驗證實驗的結果,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排出量為約1.2g/s。此外,圓筒部20k的旋轉扭矩(定常時之平均扭矩)為0.64N.m,驅動馬達500的輸出被算出為約2W(馬達負荷(W)=0.1047×旋轉扭矩(N.m)×旋轉數
(rpm),0.1047為單位換算係數)。
另一方面,把圓筒部20k每旋轉一次泵部20b動作次數設定為1次,圓筒部20k的轉速為60rpm,而其他條件與前述相同,進行了比較實驗。總之,與前述之驗證實驗顯影劑的排出量為相同,為約1.2g/s。
如此一來,比較實驗的場合,圓筒部20k的旋轉扭矩(定常時之平均扭矩)為0.66N.m,驅動馬達500的輸出被算出為約4W。
由以上結果,確認了圓筒部20k旋轉一次的期間使泵部20b動作複數週期的構成為較佳。亦即,確認了即使把圓筒部20k的旋轉數維持於被減低的狀態,也可以維持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排出性能。亦即,藉由作成如本例之構成,可以使驅動馬達500設定在更小的輸出,所以有所貢獻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之消耗能量的削減。
在本例,如圖33、圖34所示,把驅動變換機構(藉由凸輪突起20d與凸輪溝21b構成的凸輪機構)設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外部。亦即,以使驅動變換機構,不與被收容於圓筒部20k、泵部20b、凸緣部21的內部之顯影劑接觸的方式,設在與圓筒部20k、泵部20b、凸緣部21之內部空間隔開的位置。
藉此,可以解消把驅動變換機構設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內部空間的場合所應該會有的問題。亦即,可以防
止由於顯影劑往驅動變換機構的滑擦處所侵入,對顯影劑之粒子施加熱與壓力使其軟化而一些粒子彼此附著成為大的團塊(粗粒),或是由於顯影劑被咬入變換機構而增大扭矩。
其次,使用圖34、說明根據泵部之顯影劑補給步驟。
在本例,如後述般,係以交互反覆進行吸氣步驟(透過排出口21a之吸氣動作)與排氣步驟(透過排出口21a之排氣動作)的方式,藉由驅動變換機構進行旋轉力之驅動變化的構成。以下,針對吸氣步驟與排氣步驟依序詳細說明。
首先,說明吸氣步驟(透過排出口21a之吸氣動作)。
如圖34(a)所示,藉由前述之驅動變換機構(凸輪機構)使泵部20b往ω方向伸張,進行吸氣動作。總之,伴隨此吸氣動作,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可收容顯影劑的部位(泵部20b、圓筒部20k、凸緣部21)的容積增大。
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除排出口21a外成為密閉的狀態,進而,排出口21a成為實質上以顯影劑T塞住的狀態。因此,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可收容顯影
劑T的部位的容積增加,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減少。
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變得比大氣壓(外氣壓)還低。因此,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外之空氣,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外之壓力差,通過排出口21a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移動。
此時,通過排出口21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1外取入空氣,所以可以揉開位於排出口21a附近的顯影劑T(使其流動化)。具體而言,對於位於排出口21a附近的顯影劑,藉由使含有空氣而使鬆密度降低,可以適切地使顯影劑T流動化。
此外,此結果,使空氣透過排出口21a被取入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所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不拘於其容積增加而往大氣壓(外氣壓)附近變遷。
如此般,藉由使顯影劑T流動化,於後述之排氣動作時,顯影劑T能夠不塞在排出口21a,而可以使顯影劑平滑地由排出口21a排出。亦即,由排出口21a排出的顯影劑T之量(每單位時間)可以跨長期間,維持於幾乎一定。
其次,說明排氣步驟(透過排出口21a之排氣動作)。
如圖34(b)所示,藉由前述之驅動變換機構(凸輪機構)使泵部20b被壓縮於γ方向,以進行排氣動作。具
體而言,伴隨此排氣動作,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可收容顯影劑的部位(泵部20b、圓筒部20k、凸緣部21)的容積減少。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除排出口21a外被實質密閉,直到顯影劑被排出為止,排出口21a成為實質上以顯影劑T塞住的狀態。亦即,因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可收容顯影劑T的部位的容積減少而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上升。
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變成比大氣壓(外氣壓)更高,如圖34(b)所示,顯影劑T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外之壓力差,而由排出口21a被壓出。總之,顯影劑T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往顯影劑補給裝置8排出。
其後,與顯影劑T一起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空氣也被排出,所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降低。
如以上所述,在本例,可以使用1個往復動作式泵有效率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所以可以簡化顯影劑排出所需要的機構。
其次,使用圖36~圖41說明凸輪溝21b的設定條件之變形例。圖36~圖41均為顯示凸輪溝21b之展開圖。使用圖36~圖41所示之凸緣部21之展開圖,說明變更凸輪溝21b的形狀的場合對泵部20b的運轉條件造成的影響。
此處,於圖36~圖41,箭頭A顯示顯影劑收容部20
的旋轉方向(凸輪突起20d的移動方向),箭頭B為泵部20b的伸張方向,箭頭C為泵部20b的壓縮方向。此外,凸輪溝21b之中,使泵部20b壓縮時使用的溝為凸輪溝21c,使泵部20b伸張時使用的溝為凸輪溝21d。進而,使顯影劑收容部20之對旋轉方向A的凸輪溝21c之夾角為α,凸輪溝21d的夾角為β,凸輪溝之泵部20b的伸縮方向B、C之振幅(=泵部20b的伸縮長度)為L。
首先,說明泵部20b的伸縮長度L。
例如,使伸縮長度L縮短的場合,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減少,所以對外氣壓之可產生的壓力差也變小。因此,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施加的壓力減少,結果泵部之每1週期(=使泵部20b往復伸縮1次)之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排出的顯影劑之量減少。
由此情形,如圖36所示,在角度α、β一定的狀態使凸輪溝的振幅L’設定為L’<L的話,對圖35的構成,可以使泵部20b往復1次時所排出的顯影劑之量減少。相反的,設定為L’>L的話,當然可以使顯影劑的排出量增加。
此外,關於凸輪溝的角度α、β,例如增大角度的場合,若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速度為一定的話,顯影劑收容部20旋轉一定時間時移動的凸輪突起20d的移動距離會增加,所以結果會使泵部20b的伸縮速度增加。
另一方面,凸輪突起20d在移動凸輪溝21b時由凸輪溝21b所受到的阻力變大,所以結果會使旋轉顯影劑收容
部20所需要的轉矩增加。
由此情形,如圖37所示,伸縮長度L為一定的狀態下,凸輪溝21c的角度為α′,凸輪溝21d的角度為β′,而設定為α′>α及β′>β的話,可以對圖35的構成增加泵部20b的伸縮速度。其結果,可以使顯影劑收容部20之每1次旋轉之泵部20b的伸縮次數增加。進而,因為由排出口21a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進入的空器的流速增加,所以存在於排出口21a周邊的顯影劑的揉開效果會提高。
相反地,被設定為α′<α及β′<β的話可以使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扭矩減少。此外,例如使用流動性高的顯影劑的場合,伸長泵部20b時,容易藉由從排出口21a進入的空氣而使存在於排出口21a周邊的顯影劑被吹散。結果,在排出部21h內變成不能充分貯留顯影劑,有使顯影劑的排出量降低的可能性。在此場合,若藉由本設定減少泵部20b的伸張速度的話,可以藉由抑制顯影劑之吹散而提高排出能力。
此外,如圖38所示之凸輪溝21b那樣,設定為角度α<角度β的話,可以使泵部20b之伸張速度對壓縮速度增大。相反的,如圖40所示設定為角度α>角度β的話,可以使泵部20b之伸張速度對壓縮速度減小。
例如,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在高密度狀態的場合,使泵部20b壓縮時泵部20b的動作力會比使泵部20b伸張時還要大。結果,使泵部20b壓縮時容易使顯影
劑收容部20的旋轉扭矩變高。但是,這個場合,若把凸輪溝21b設定為圖38所示之構成,可以對圖35的構成增加泵部20b伸張時之顯影劑的揉開效果。進而,壓縮時凸輪突起20d由凸輪溝21b所受到的阻力變小,可以抑制泵部20b壓縮時之旋轉扭矩的增加。
又,如圖39所示,亦可於凸輪溝21c、21d間設置對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方向(圖中箭頭A)為實質平行的凸輪溝21e。在此場合,凸輪突起20d通過凸輪溝21e時不發生凸輪作用,所以可設置泵部20b停止伸縮動作的過程。
藉此,例如,在泵部20b伸張的狀態下設置動作停止的過程的話,於排出口21a周邊總是存在顯影劑的排出初期,在動作停止之期間,因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減壓狀態被維持所以顯影劑之揉開效果更為提高。
另一方面,於排出末期,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變少時,藉由從排出口21a進入的空氣使存在於排出口21a周邊的顯影劑被吹散,會使顯影劑無法充分貯留於排出部21h內。
總之,會有顯影劑的排出量逐漸減少的傾向,在此場合藉由在伸張的狀態停止動作,而於其間旋轉顯影劑收容部20繼續搬送顯影劑的話,可以使排出部21h充分填滿顯影劑。亦即,直到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顯影劑耗空為止都可以維持安定的顯影劑排出量。
此外,於圖35的構成,要使泵部20b之每1週期的
顯影劑排出量增加的場合,可以如前所述藉由把凸輪溝的伸縮長L設定為很長而達成。但是,這個場合,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會增加,所以對外氣壓所可以產生的壓力差也變大。因此,會有使供驅動泵部20b之驅動力也增加,而在顯影劑補給裝置8所必要的驅動負荷變成過大之虞。
此處,為了不產生前述弊害,而使泵部20b之每1周期的顯影劑排出量增加,如圖40所示之凸輪溝21b那樣,藉由設定為角度α>角度β,使泵部20b的壓縮速度對伸張速度增大亦可。
此處,針對圖40的構成的場合進行驗證實驗。
驗證方法,係對圖40所示之具有凸輪溝21b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填充顯影劑,以壓縮動作→伸張動作之順序使泵部20b改變容積而進行排出實驗,測定當時之排出量。此外作為實驗條件,把泵部20b之容積變化量設定為50cm3,泵部20b之壓縮速度為180cm3/s,泵部20b之伸張速度為60cm3/s。泵部20b之動作周期為約1.1秒。
又,針對圖35的構成的場合,也同樣測定顯影劑的排出量。但是,泵部20b的壓縮速度及伸張速度,均設定為90cm3/s,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與泵部20b之1周期所花的時間,與圖40之例為相同。
針對驗證實驗結果進行說明。首先,於圖42(a)顯示泵20b之容積變化時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變化之變遷。於圖42(a),橫軸顯示時間,縱軸為對大氣壓(基準(0))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的相對壓力(+為正
壓側,-為負壓側)。此外,實線為圖40所示,虛線為圖35所示之具有凸輪溝21b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壓力變遷。
首先,於泵部20b之壓縮動作時,兩例均隨著時間經過而升高內壓,於壓縮動作結束時達到峰值。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對大氣壓為以正壓變遷,所以對內部的顯影劑施加壓力而顯影劑由排出口21a排出。
接著,泵部20b的伸張動作時,泵部20b的容積增加,所以兩例均是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減少。此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對大氣壓由正壓變成負壓,所以直到空氣由排出口21a取入為止,對內部的顯影劑繼續施加壓力,所以顯影劑由排出口21a排出。
總之,於泵部20b的容積變化時,顯影劑補給容器1在正壓狀態,亦即對內部的顯影劑施加壓力的期間顯影劑會被排出,所以泵部20b之容積變化時之顯影劑的排出量,因應於壓力的時間積分量而增加。
此處,如圖42(a)所示,泵20b之壓縮動作結束時之到達壓,在圖40之構成為5.7kPa,在圖35的構成為5.4kPa,所以即使泵部20b的容積變化量為相等,也以圖40之構成到達壓會變高。這是因為藉由增大泵部20b的壓縮速度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迅速被加壓,被壓力按壓而顯影劑迅速聚集於排出口21a使得顯影劑由排出口21a排出時的排出阻力變大所致。兩例排出口21a均被設定為小直徑,所以其傾向更為顯著。亦即,如圖42(a)所
示,兩例在泵部之1周期所花的時間為相同,壓力的時間積分量以圖40之例為較大。
其次,於表2顯示泵部20b之每1周期之顯影劑的排出量之實測值。
如表2所示,在圖40的構成為3.7g,在圖35的構成為3.4g,以圖40之構成排出較多。由此結果與圖42(a)之結果,另行確認了泵部20b之每1周期之顯影劑排出量,因應於壓力的時間積分量而增加。
如以上所述,如圖40那樣,把泵部20b之壓縮速度設定為比伸張速度更大,在泵部20b之壓縮動作時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到達更高的壓力,可以增加泵部20b之每1周期的顯影劑排出量。
接著,說明增加泵部20b之每1周期的顯影劑排出量之其他方法。
在圖41所示之凸輪溝21b,與圖39同樣,在凸輪溝21c與凸輪溝21d間設置對顯影劑收容部20的旋轉方向
為實質平行的凸輪溝21e。但是,在圖41所示之凸輪溝21b,凸輪溝21e係設於在泵部20b的1周期之中,於泵部20b的壓縮動作之後壓縮泵部20b的狀態下,使泵部20b動作停止的位置。
此處,同樣地,針對圖41的構成的場合,也同樣測定顯影劑的排出量。驗證實驗方法,係把泵部20b的壓縮速度及伸張速度設定為180cm3/s,其他則與圖40所示之例設為相同。
針對驗證實驗結果進行說明。於圖42(b)顯示泵20b之伸縮動作中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變化之變遷。此處,實線為圖41所示,虛線為圖40所示之具有凸輪溝21b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壓力變遷。
於圖41的場合,也是於泵部20b之壓縮動作時係隨著時間經過而內壓上升,於壓縮動作結束時達到峰值。此時,與圖40同樣,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在正壓狀態下變遷,所以內部的顯影劑被排出。又,圖41之例之泵部20b的壓縮速度與圖40之例設定為相同,所以泵部20b之壓縮動作結束時之到達壓為5.7kPa,與圖40之時為相同。
接著,在壓縮泵部20b的狀態下停止動作的話,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會緩慢減少。這是因為在泵部20b的動作停止後,也會殘留因泵部20b的壓縮動作而產生的壓力,所以藉由其作用使內部的顯影劑與空氣被排出。但是壓縮動作結束後,即刻開始伸張動作時,內壓還是可以維
持於高的狀態,所以於其間顯影劑會有更多被排出。
進而,其後開始伸張動作時,與圖40之例同樣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會逐漸減少,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由正壓變換為負壓為止時,對於內部之顯影劑仍然持續施加壓力所以顯影劑仍被排出。
此處,於圖42(b)比較壓力之時間積分值的話,兩例在泵部20b之1周期所花的時間均為相同,所以泵部20b之動作時維持於高內壓者,壓力之時間積分量以圖41之例為較大。
此外,如表2所示,泵部20b之每1周期之顯影劑排出量之實測值,在圖41的場合為4.5g,比在圖40的場合(3.7g)排出更多。由圖42(b)與表2之結果,另行確認了泵部20b之每1周期之顯影劑排出量,因應於壓力的時間積分量而增加。
如此般,圖41之例,係以泵部20b的壓縮動作後,在壓縮泵部20b的狀態下停止動作的方式設定之構成。因此,泵部20b之壓縮動作時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內到達更高的壓力,且藉由使該壓力維持在儘可能地高的狀態,而可以使泵部20b之每1周期的顯影劑排出量更為增加。
如以上所述,藉由變更凸輪溝21b的形狀,可以調整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排出能力,所以可以適宜地對應於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所要求的顯影劑之量或是使用的顯影劑的物性等。
又,於圖35~圖41,係為根據泵部20b交互切換排氣
動作與吸氣動作之構成,但使排氣動作或吸氣動作於其途中暫時中斷,而經過特定時間後再開始排氣動作或吸氣動作的方式亦可採用。
例如,不一口氣進行根據泵部20b的排氣動作,而是使泵部的壓縮動作在途中暫時停止,其後再度壓縮而排氣亦可。吸氣動作也同樣。進而,在可以滿足顯影劑的排出量或排出速度的範圍內,使排氣動作或吸氣動作分為多階段地進行亦可。如此般,即使是把排氣動作或吸氣動作分別分割為多階段而執行的方式構成,對於「交互反覆進行排氣動作與吸氣動作」也是沒有改變的。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在本例,供使搬送部(螺旋狀的凸部20c)旋轉之用的驅動力與供使泵部(波紋管狀的泵部20b)往復動作之用的驅動力係以1個驅動輸入部(齒輪部20a)來接受的構成。亦即,可以簡化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驅動輸入機構的構成。此外,因為是藉由設於顯影劑補給裝置的1個驅動機構(驅動齒輪300)來往顯影劑補給容器賦予驅動力的構成,所以對於顯影劑補給裝置的驅動機構的簡化亦可以有所貢獻。此外,作為對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定位機構亦可採用簡易者。
此外,根據本例的構成,可以使由顯影劑補給裝置所接受的使搬送部旋轉之用的旋轉驅動力,藉由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驅動變換機構來進行驅動變換之構成,而可以使泵部適切地往復動作。總之,可以避免顯影劑補給容器由顯影劑補給裝置接受往復驅動力的輸入之方式不能夠適切地進行泵部的驅動的問題。
其次,使用圖43(a)~(b)說明實施例6之構成。圖43(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圖43(b)係泵部20b伸張的狀態之概略剖面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旋轉軸線方向在分斷圓筒部20k的位置設置泵部20b以及驅動變換機構(凸輪機構)這一點與實施例5大不相同。其他之構成與實施例5大致相同。
如圖43(a)所示,在本例,伴隨著旋轉使顯影劑朝向排出部21h搬送的圓筒部20k,係藉由圓筒部20k1與圓筒部20k2所構成。接著,泵部20b設於此圓筒部20k1與圓筒部20k2之間。
在與此泵部20b對應的位置設置作為驅動變換機構而發揮功能的凸輪凸緣(cam flange)部15。於此凸輪凸緣部15的內面,與實施例5同樣,跨全周被形成凸輪溝
15a。另一方面,於圓筒部20k2的外周面,被形成以嵌入凸輪溝15a的方式被構成之作為驅動變換機構發揮功能的凸輪突起20d。
此外,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形成與旋轉方向限制部29(因應需要可參照圖31)同樣的部位,藉由作為凸輪凸緣部15之保持部而發揮功能以實質上不可旋轉的方式被保持。進而,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形成與旋轉軸線方向限制部30(因應需要可參照圖31)同樣的部位,藉由作為凸輪凸緣部15之保持部而發揮功能以實質上不可移動的方式被保持。
亦即,於齒輪部20a被輸入旋轉驅動力時,圓筒部20k2與泵部20b共同往ω方向與γ方向往復動作(伸縮)。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即使把泵部20b的設置位置設在分斷圓筒部的位置,也與實施例5同樣,可以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而使泵部20b往復動作。
又,對於被貯留於排出部21h的顯影劑效率佳地施以根據泵部20b之作用這一點,以泵部20b直接地被接續於排出部21h的實施例5之構成為較佳。
進而,必須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以成為實質不動的方式來保持之凸輪凸緣部(驅動變換機構)15變成另外必要的構件。此外,變形另外必須要有在顯影劑補給裝置8側限制凸輪凸緣部15移動於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方向之機構。亦即,考慮到如此般機構之複雜化,以利用凸緣部21之實施例5的構成為較佳。
因為,在實施例5,供使排出口21a的位置為實質不動之用的凸緣部21成為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保持的構成,著眼於這一點而把構成驅動變換機構之一方的凸輪機構設於凸緣部21之故。總之,因為要謀求驅動變換機構的簡化。
其次,使用圖44說明實施例7的構成。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搬送方向上游側的端部設置驅動變換機構(凸輪機構)這一點,即使用攪拌構件20m搬送圓筒部20k內的顯影劑這一點與實施例5大不相同。其他之構成與實施例5大致相同。
在本例,如圖44所示,於圓筒部20k內設置對圓筒部20k相對旋轉的作為搬送部之攪拌構件20m。此攪拌構件20m,具有對以不可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圓筒部20k,藉由齒輪部20a受到的旋轉驅動力,
因相對旋轉而攪拌顯影劑同時朝向排出部21h搬送於旋轉軸線方向的功能。具體而言,攪拌構件20m,為具備軸部、及被固定於此軸部的搬送翼部的構成。
此外,在本例,作為驅動輸入部之齒輪部20a,被設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長邊方向一端側(圖44之右側),成為此齒輪部20a與攪拌構件20m同軸地結合之構成。
進而,以與齒輪部20a同軸地旋轉的方式與齒輪部20a一體化的中空的凸輪凸緣部21i被設於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長邊方向一端側(於圖44之右側)。於此凸輪凸緣部21i,在圓筒部20k的外周面上約180°對向的位置設置2個與凸輪突起20d嵌合的凸輪溝21b,跨全周被形成於內面。
此外,圓筒部20k其一端側(排出部21h側)被固定於泵部20b,進而泵部20b其一端部(排出部21h側)被固定於凸緣部21(分別藉由熱融接法使二者固定)。亦即,在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泵部20b與圓筒部20k係對凸緣部21成為實質上不能旋轉。
又,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同樣,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時,凸緣部21(排出部21h)成為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阻止往旋轉方向以及旋轉軸線方向之移動的狀態。
亦即,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對齒輪部20a輸入旋轉驅動力時,攪拌構件20m與凸輪凸緣部21i一起旋轉。結
果,凸輪突起20d藉由凸輪凸緣部21i之凸輪溝21b而受到凸輪作用,藉由圓筒部20k往旋轉軸線方向進行往復移動,使得泵部20b進行伸縮。
如此般,隨著攪拌構件20m旋轉而顯影劑被往排出部21h搬送,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20b之吸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之構成,也與實施例5~6同樣,藉由齒輪部20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內藏於圓筒部20k的攪拌構件20m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
又,本例之場合,在圓筒部20k之顯影劑搬送步驟會有對顯影劑提供的應力變大之傾向,此外驅動扭矩也變大,所以還是實施例5或6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45(a)~(d)說明實施例8之構成。圖45(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c)~(d)為凸輪部之擴大立體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
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泵部20b以不能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旋轉的方式被固定住這一點大為不同,其他構成與實施例5幾乎相同。
在本例,如圖45(a)、(b)所示,中繼部20f被設於泵部20b與顯影劑收容部20之圓筒部20k之間。此中繼部20f係於其外周面在約180°對向的位置設有2個凸輪突起20d,其一端側(排出部21h側)被接續、固定於泵部20b(藉由熱融接法固定二者)。
此外,泵部20b,其一端部(排出部21h側)被固定於凸緣部21(藉由熱融接法固定二者),在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為實質上不能旋轉。
接著,以在圓筒部20k與中繼部20f之間有密封構件27被壓縮的方式被構成,圓筒部20k係以可對中繼部20f相對旋轉的方式被一體化。此外,於圓筒部20k的外周部,設有供由後述之凸輪齒輪部7接受旋轉驅動力之用的旋轉接受部(凸部)20g。
另一方面,以覆蓋中繼部20f的外周面的方式,設有圓筒形狀之凸輪齒輪部7。此凸輪齒輪部7係對凸緣部21在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方向上實質不動(容許間隙程度的移動)的方式卡合,且以對凸緣部21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
於此凸輪齒輪部7,如圖45(c)所示,設有作為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輸入旋轉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部之齒輪部
7a,及與凸輪突起20d卡合之凸輪溝7b。進而,於凸輪齒輪部7,如圖45(d)所示,設有與旋轉接受部20g卡合而隨著圓筒部20k旋轉之用的旋轉卡合部(凹部)7c。總之,旋轉卡合部(凹部)7c,容許對旋轉接受部20g往旋轉軸線方向之相對移動,同時,往旋轉方向也成為可以一體地旋轉之卡合關係。
說明本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齒輪部7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接受旋轉驅動力而使凸輪齒輪部7旋轉時,凸輪齒輪部7藉由旋轉卡合部7c而與旋轉接受部20g處於卡合關係,所以圓筒部20k也一起旋轉。總之,旋轉卡合部7c與旋轉接受部20g,發揮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輸入至齒輪部7a的旋轉驅動力,往圓筒部20k(搬送部20c)傳達的任務。
另一方面,與實施例5~7同樣,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時,凸緣部21係以成為不能旋轉的方式被保持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結果,被固定於凸緣部21的泵部20b與中繼部20f也變成不能旋轉。此外於同時,凸緣部21也成為其旋轉軸線方向的移動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阻止的狀態。
亦即,凸輪齒輪部7旋轉時,在凸輪齒輪部7之凸輪溝7b與中繼部20f之凸輪突起20d之間產生凸輪作用。總之,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輸入至齒輪部7a的旋轉驅動力,被變換為使中繼部20f與圓筒部20k往(顯影劑收
容部20之)旋轉軸線方向往復動作之力。結果,在凸緣部21其往復動作方向一端側(圖45(b)之左側)之位置被固定的狀態之泵部20b,連動於中繼部20f與圓筒部20k之往復動作而伸縮,變成進行泵動作。
如此般,隨著圓筒部20k旋轉而顯影劑藉由搬送部20c被往排出部21h搬送,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20b之吸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在本例,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到的旋轉驅動力,同時變換、傳達為使圓筒部20k旋轉的力與使泵部20b往旋轉軸線方向往復動作(伸縮動作)之力。
亦即,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7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圓筒部20k(搬送部20c)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
其次,使用圖46(a)、(b)說明實施例9之構成。圖46(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
明。
在本例,係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機構300所接受到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供使泵部20b往復動作之用的往復驅動力之後,把該往復驅動力變換為旋轉驅動力而使圓筒部20k旋轉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5有很大不同。
在本例,如圖46(b)所示,中繼部20f被設於泵部20b與圓筒部20k之間。此中繼部20f係於其外周面在各個約180°對向的位置設有2個凸輪突起20d,其一端側(排出部21h側)被接續、固定於泵部20b(藉由熱融接法固定二者)。
此外,泵部20b,其一端部(排出部21h側)被固定於凸緣部21(藉由熱融接法固定二者),在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為實質上不能旋轉。
接著,以在圓筒部20k之一端部與中繼部20f之間有密封構件27被壓縮的方式被構成,圓筒部20k係以可對中繼部20f相對旋轉的方式被一體化。此外,於圓筒部20k的外周部,使2個凸輪突起20i被設置於各個約180°對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以覆蓋泵部20b或中繼部20f的外周面的方式,設有圓筒形狀之凸輪齒輪部7。此凸輪齒輪部7係對凸緣部21在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方向上不動的方式卡合,且以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被設置。此外,於此凸輪齒輪部7,與實施例8同樣,設有作為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輸入旋轉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部之齒輪部7a,及與凸輪突
起20d卡合之凸輪溝7b。
進而,以覆蓋圓筒部20k或中繼部20f的外周面的方式,設有凸輪凸緣部15。凸輪凸緣部15,係以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部8f時,成為實質上不動的方式被構成。此外,於此凸輪凸緣部15,被設有與凸輪突起20i卡合之凸輪溝15a。
其次,說明本例之顯影劑補給步驟。
齒輪部7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接受旋轉驅動力而使凸輪齒輪部7旋轉。如此一來,泵部20b與中繼部20f被不能旋轉地保持於凸緣部21,所以在凸輪齒輪部7之凸輪溝7b與中繼部20f之凸輪突起20d之間起凸輪作用。
總之,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輸入至齒輪部7a的旋轉驅動力,被變換為使中繼部20f往(圓筒部20k之)旋轉軸線方向往復動作之力。結果,在凸緣部21其往復動作方向一端側(圖46(b)之左側)之位置被固定的狀態之泵部20b,連動於中繼部20f之往復動作而伸縮,變成進行泵動作。
進而,中繼部20f往復動作時,凸輪凸緣部15之凸輪溝15a與凸輪突起20i之間起凸輪作用,往旋轉軸線方向的力被變換為往旋轉方向的力,此被傳達往圓筒部20k。結果,變成圓筒部20k(搬送部20c)進行旋轉。因而,隨著圓筒部20k旋轉而顯影劑藉由搬送部20c被往排出部21h搬送,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
20b之吸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在本例,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到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泵部20b往旋轉軸線方向往復動作(伸縮動作)之力後,使該力變換、傳達為使圓筒部20k旋轉之力。
亦即,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8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圓筒部20k(搬送部20c)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
但是,本例之場合,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輸入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往復驅動力之後必須再度變換為旋轉方向之力,驅動變換機構的構成變得複雜化,所以不需要再變換的實施例5~8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47(a)~(b),圖48(a)~(d)說明實施例10之構成。圖47(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圖48(a)~(d)為驅動變換機構之擴大圖。又,圖48(a)~(d)係在後述之齒輪環60、及旋轉卡合部60b的
動作說明上,模式表示該部位總是位於上面的狀態之圖。此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作為驅動變換機構使用傘齒齒輪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大為不同。
如圖47(b)所示,中繼部20f被設於泵部20b與圓筒部20k之間。此中繼部20f,被設有後述之連結部62進行卡合之卡合突起20h。
此外,泵部20b,其一端部(排出部21h側)被固定於凸緣部21(藉由熱融接法固定二者),在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為實質上不能旋轉。
接著,以在圓筒部20k的排出部21h側之一端部與中繼部20f之間有密封構件27被壓縮的方式被構成,圓筒部20k係以可對中繼部20f相對旋轉的方式被一體化。此外,於圓筒部20k的外周部,設有供由後述之齒輪環60接受旋轉驅動力之用的旋轉接受部(凸部)20g。
另一方面,以覆蓋圓筒部20k的外周面的方式,設有圓筒形狀之齒輪環60。此齒輪環60被設為可對凸緣部21相對旋轉。
於此齒輪環60,如圖47(a)、(b)所示,設有供對後述之傘齒齒輪61傳達旋轉驅動力之用的齒輪部60a,及與旋轉接受部20g卡合而隨著圓筒部20k旋轉之用的旋轉卡合部(凹部)60b。旋轉卡合部(凹部)60b,容許對旋轉接受部20g往旋轉軸線方向之相對移動,同
時,往旋轉方向也成為可以一體地旋轉之卡合關係。
此外,於凸緣部21的外周面,傘齒齒輪61係以可對凸緣部21旋轉的方式被設置。進而,傘齒齒輪61與卡合突起20h藉由連結部62接續。
其次,說明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顯影劑收容部20之齒輪部20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接受旋轉驅動力而使圓筒部20k旋轉時,圓筒部20k因旋轉接受部20g而與齒輪環60處於卡合關係,所以齒輪環60也與圓筒部20k一起旋轉。總之,旋轉接受部20g與旋轉卡合部60b,發揮把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往齒輪環60傳達的任務。
另一方面,齒輪環60旋轉時,其旋轉驅動力由齒輪部60a傳達至傘齒齒輪61,使傘齒齒輪61旋轉。接著,此傘齒齒輪61之旋轉驅動,如圖48(a)~(d)所示,透過連結部62被變換為卡合突起20h之往復動作。藉此,具有卡合突起20h的中繼部20f被往復動作。結果,泵部20b,連動於中繼部20f的往復動作而伸縮,變成進行泵動作。
如此般,隨著圓筒部20k旋轉而顯影劑藉由搬送部20c被往排出部21h搬送,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20b之吸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
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9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圓筒部20k(搬送部20c)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
又,使用傘齒齒輪的驅動變換機構的場合,零件數目變多,所以仍以實施例5~9之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49(a)~(c)說明實施例11之構成。圖49(a)係驅動變換機構之擴大立體圖,(b)~(c)係由上方所見之驅動變換機構之擴大圖。又,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又,圖49(b)、(c)係在後述之齒輪環60、及旋轉卡合部60b的動作說明上,模式表示該部位總是位於上面的狀態之圖。
在本例,作為驅動變換機構使用磁鐵(磁場產生手段)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大為不同。
如圖49(因應需要參照圖48)顯示,於傘齒齒輪61設置長方體狀之磁鐵63,同時在中繼部20f之卡合突起20h以一方之磁極朝向磁鐵63之方式設置棒狀的磁鐵64。長方體狀之磁鐵63為在長邊方向一端側為N極另一端側為S極,與傘齒齒輪61的旋轉一起改變其方向之構
成。此外,棒狀之磁鐵64為位於容器外側之長邊方向一端側為S極另一端側為N極,可以往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構成。又,磁鐵64,係以由於被形成於凸緣部21的外周面的長圓形狀之導引溝而不能旋轉的方式被構成。
在此構成,藉由傘齒齒輪61的旋轉使磁鐵63旋轉時,與磁鐵64相對的磁極會替換,所以那時候交互反覆進行磁鐵63與磁鐵64之吸引作用與互斥作用。結果,使被固定於中繼部20f的泵部20b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往復動作。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之構成,也與實施例5~10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搬送部20c(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
又,在本例,針對在傘齒齒輪61設置磁鐵之例進行說明,但只要是利用磁力(磁場)作為驅動變換機構的構成,不是本例這種構成亦可。
此外,考慮到驅動變換的確實性時,以前述之實施例5~10的構成為較佳。此外,被收容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為磁性顯影劑的場合(例如1成分磁性碳粉、2
成分磁性載體),有顯影劑被磁鐵附近的容器內壁部分捕捉之虞。總之,因為有殘留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之量變多的疑慮,所以仍以實施例5~10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50(a)~(c),圖51(a)~(b)說明實施例12之構成。又,圖50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之剖面立體圖,(b)係泵部20b於顯影劑補給步驟在使用上之最大限度伸張的狀態,(c)係泵部20b於顯影劑補給步驟在使用上之最大限度壓縮的狀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圖。圖51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之概略圖,(b)係圓筒部20k的後端側之部分立體圖。又,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將泵部20b設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先端部這一點,及不使泵部20b擔任使由驅動齒輪300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往圓筒部20k傳達的功能/作用這一點,與前述之實施例大不相同。總之,在本例,係在根據驅動變換機構之驅動變換路徑以外,亦即,係在由驅動齒輪300之接受旋轉驅動力的耦合部20a(參照圖51(b))起至往凸輪溝20n之驅動傳達路徑之外設置泵部20b。
這是因為,在實施例5之構成,由驅動齒輪300輸入的旋轉驅動力,透過泵部20b往圓筒部20k傳達後被變換為往復動力,所以顯影劑補給步驟中對泵部20b總是作用
著往旋轉方向之力。因此,於顯影劑補給步驟中,有泵部20b被扭轉於旋轉方向而有損害泵功能之虞。以下詳細進行說明。
如圖50(a)所示,泵部20b,其一端部(排出部21h側)之開放部被固定於凸緣部21(藉由熱融接法固定),在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為,與凸緣部21同樣實質上不能旋轉。
另一方面,以覆蓋凸緣部21或圓筒部20k的外周面的方式,設有作為驅動變換機構發揮功能的凸輪凸緣部15。於此凸輪凸緣部15的內周面,如圖50所示,使2個凸輪突起15a以約180°對向的方式被設置。進而,凸輪凸緣部15,被固定於泵部20b之一端部(排出部21h側之相反側)之被閉鎖之側。
另一方面,於圓筒部20k的外周面作為驅動變換機構發揮功能的凸輪溝20n跨全周被形成,成為於此凸輪溝20n嵌入凸輪突起15a的構成。
此外,在本例,與實施例5不同,如圖51(b)所示,在圓筒部20k之一端面(顯影劑搬送方向上游側)被形成作為驅動輸入部而發揮功能的非圓形(在本例為四角形)之凸狀耦合部20a。另一方面,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為了與凸狀之耦合部20a驅動連結,賦予旋轉驅動力,所以被設置非圓形(四角形)之凹狀的耦合部(未圖示)。此凹狀的耦合部,與實施例5同樣,成為藉由驅動馬達500驅動的構成。
進而,凸緣部21,與實施例5同樣,成為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被阻止往旋轉軸線方向及旋轉方向之移動的狀態。另一方面,圓筒部20k與凸緣部21具有透過密封部27相互接續的關係,此外圓筒部20k係以可對凸緣部21相對旋轉的方式被設置的。作為此密封部27,係採用以使由圓筒部20k與凸緣部21之間之空氣(顯影劑)之出入在不會對使用泵部20b的顯影劑補給造成不良影響的範圍內予以防止,同時容許圓筒部20k的旋轉的方式被構成之滑動型密封。
其次,說明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後,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凹狀的耦合部接受旋轉驅動力使圓筒部20k旋轉時,凸輪溝20n也伴隨此而進行旋轉。
亦即,藉由與此凸輪溝20n具有卡合關係的凸輪突起15a,對於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阻止往旋轉軸線方向的移動的方式被保持之圓筒部20k以及凸緣部21,變成凸輪凸緣部15往旋轉軸線方向往復移動。
接著,凸輪凸緣部15與泵部20b因為被固定住,所以泵部20b與凸輪凸緣部15共同進行往復動作(ω方向、γ方向)。結果,泵部20b,如圖50(b)、(c)所示,連動於凸輪凸緣部15之往復動作而進行伸縮,變成進行泵送(pumping)動作。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
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1同樣,藉由採用使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所接受的旋轉驅動力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變換為使泵部20b動作的方向之力的構成,而可以適切地使泵部20b動作。
此外,藉由使其為使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不透過泵部20b而進行變換為往復動力的構成,也可以防止泵部20b之由於往旋轉方向的扭轉而破損。亦即,沒有使泵部20b的強度過大的必要性,所以可以使泵部20b的厚度更薄,或是其材質可以選用更為廉價的材料。
進而,在本例之構成,不如實施例5~11的構成那樣把泵部20b設置於排出部21h與圓筒部20k之間,而設置於排出部21h之離開圓筒部20k之側,所以可以減少殘留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之量。
又,如圖51(a)所示,不把泵部20b的內部空間作為顯影劑收容空間來使用,而是藉由過濾器65區隔泵部20b與排出部21h之間的構成亦可採用。此過濾器,係具備空氣可以容易通過而碳粉實質上不能通過的特性者。藉由採用這樣的構成,可以防止泵部20b的「谷折痕」部被壓縮時對存在於「谷折痕」部內的顯影劑提供應力。但是,由泵部20b的容積增大時可以形成新的顯影劑收容空
間這一點,亦即形成顯影劑可移動的新的空間而使顯影劑變成更易揉開這一點來看,以前述之圖50(a)~(c)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52(a)~(c)說明實施例13之構成。圖52。(a)~(c)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又,於圖52(a)~(c),除泵以外之構成,與圖50及圖51所示之構成幾乎相同,關於同樣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
在本例,不是如圖52所示之周期性交互形成複數「山折痕」部與「谷折痕」部之波紋管狀之泵,而是採用如圖52所示的,實質上沒有折痕的可膨脹與收縮之膜狀的泵12。
在本例作為此膜狀之泵12使用橡膠製者,但不僅限於這樣之例,亦可使用樹脂薄膜等柔軟材料。
於這樣的構成,凸輪凸緣部15往旋轉軸線方向往復移動時,膜狀泵12也與凸輪凸緣部15一起往復動作。結果,膜狀泵12,如圖52(b)、(c)所示,連動於凸輪凸緣部15之往復動作(ω方向、γ方向)而進行伸縮,成為進行泵送(pumping)動作。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12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
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2同樣,藉由採用使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所接受的旋轉驅動力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變換為使泵部12動作的方向之力的構成,而可以適切地使泵部12動作。
其次,使用圖53(a)~(e)說明實施例14之構成。圖53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c)~(e)為驅動變換機構之概略擴大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使泵部往復動作於與旋轉軸線方向直交的方向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大不相同。
在本例,如圖53(a)~(e)所示,於凸緣部21,亦即於排出部21h的上部被接續著波紋管形式之泵部21f。進而,於泵部21f的上端部被黏接、固定作為驅動變換部而發揮功能的凸輪突起21g。另一方面,於顯影劑收容部20的長邊方向一端面,被形成凸輪突起21g嵌入的關係之作為驅動變換部而發揮功能的凸輪溝20e。
此外,顯影劑收容部20,如圖53(b)所示,排出部21h側的端部在壓縮被設於凸緣部21的內面之密封構件
27的狀態下,對排出部21h以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固定。
此外,在本例,也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安裝動作,而成為排出部21h的兩側面部(與旋轉軸線方向X直交的方向之兩端面)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保持的構成。亦即,顯影劑補給時,成為排出部21h的部位以實質不旋轉的方式被固定的狀態。
此外,伴隨著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安裝動作,成為設於排出部21h的外底面部的凸部21j藉由設在安裝部8f的凹部而被卡止的構成。亦即,顯影劑補給時,成為排出部21h以實質不往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方式被固定的狀態。
此處,凸輪溝20e的形狀,如圖53(c)~(e)所示般成為橢圓形狀,沿著此凸輪溝20e移動的凸輪突起21g,係以改變顯影劑收容部20之與旋轉軸線的距離(往徑方向之最短距離)的方式被構成。
此外,如圖53(b)所示,設有把由圓筒部20k藉由螺旋狀的凸部(搬送部)20c搬送來的顯影劑,往排出部21h搬送之用的板狀之區隔壁32。此區隔壁32,係以約略2分割顯影劑收容部20之一部分區域的方式設置的,為與顯影劑收容部20共同一體地旋轉之構成。接著,於此區隔壁32在其兩面被設有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旋轉軸線方向傾斜的傾斜突起32a。此傾斜突起32a被接續於排出部21h之入口部。
亦即,藉由搬送部20c搬送來的顯影劑,連動於圓筒部20k的旋轉藉由此區隔壁32由重力方向下方往上方梳起(comb upwards)。其後,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進行藉由重力由區隔壁32表面上滑落,不久藉由傾斜突起32a而往排出部21h側收送。此傾斜突起32a,以圓筒部20k每轉半圈就有顯影劑往排出部21h送入的方式,設於區隔壁32的兩面。
其次,說明本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在藉由操作者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時,凸緣部21(排出部21h)成為藉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而被阻止往旋轉方向以及旋轉軸線方向之移動的狀態。此外,泵部21f與凸輪突起21g被固定於凸緣部21,所以同樣地,成為被阻止往旋轉方向及旋轉軸線方向的移動的狀態。
接著,藉由從驅動齒輪300(參照圖32、圖33)往齒輪部20a輸入的旋轉驅動力使顯影劑收容部20旋轉,凸輪溝20e也旋轉。另一方面,以不旋轉的方式被固定的凸輪突起21g由凸輪溝20e受到凸輪作用,所以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被變換為使泵部21f在上下方向往復移動之力。此處,圖53(d),顯示凸輪突起21g位於凸輪溝20e之橢圓與其長軸La之交點(圖53(c)之Y
點)而泵部21f最為伸張的狀態。另一方面,圖53(e),顯示凸輪突起21g位於凸輪溝20e之橢圓與其短軸Lb之交點(圖53(c)之Z點)而泵部21f最被壓縮的狀態。
如此般,藉由使圖53(d)與圖53(e)之狀態交互以特定的周期反覆,而進行根據泵部21f之吸排氣動作。總之,顯影劑之排出動作係平滑地進行。
如此般,隨著圓筒部20k旋轉而顯影劑藉由搬送部20c及傾斜突起32a被往排出部21h搬送,排出部21h內的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21f之吸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3同樣,藉由齒輪部20a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搬送部20c(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1f之往復動作雙方。
此外,如本例般,界使把泵部21f設於排出部21h之重力方向上部(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時),與實施例5相比,可以儘可能地減少殘留於泵部21f內的顯影劑之量。
又,在本例,作為泵部21f採用波紋管狀之泵,但把在實施例13說明的膜狀泵採用作為泵部21f亦可。
此外,在本例把作為驅動傳達部之凸輪突起21g以黏接劑固定於泵部21f的上面,但不把凸輪突起21g固定於泵部21f亦可。例如,使用從前公知的髮夾、或使凸輪突起3g成為圓棒狀,於泵部3f設可嵌入圓棒狀的凸輪突起3g的圓孔形狀等構成亦可。即使這樣之例也可以發揮同樣的效果。
其次,使用圖54~圖56說明實施例15的構成。圖54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概略立體圖,(b)係凸緣部21之概略立體圖,(c)為圓筒部20k之概略立體圖,圖55(a)、(b)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擴大剖面圖,圖56為泵部21f之概略圖。在本例,關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例,使泵部不把旋轉驅動力變換為朝向復動作的方向之力而變換為朝向往動作的方向之力之點,與前述實施例大不相同。
在本例,如圖54~圖56所示,於凸緣部21之圓筒部20k側之側面,設有波紋管形式之泵部21f。此外,於此圓筒部20k的外周面齒輪部20a係跨全周被設置。進而,於圓筒部20k的排出部21h側之端部,藉由圓筒部20k之旋轉而與泵部21f抵接使泵部21f被壓縮之壓縮突起201
在約180°對向的位置被設置2個。這些壓縮突起20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形狀,為了減輕往泵部21f抵接時之衝擊,以使泵部21f徐徐被壓縮的方式做成錐形(taper)狀。另一方面,壓縮突起20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形狀,為了使泵部21f藉由自己的彈性復原力而瞬間伸張,以與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方向成為實質平行的方式作成與圓筒部20k之端面垂直之面形狀。
此外,如與實施例10同樣,於圓筒部20k內,設有把藉由螺旋狀的凸部20c搬送來的顯影劑往排出部21h搬送之用的板狀之區隔壁32。
其次,說明本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顯影劑補給步驟。
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後,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之驅動齒輪300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使顯影劑收容部20之圓筒部20k旋轉,壓縮突起201也旋轉。此時,壓縮突起201與泵部21f抵接時,如圖55(a)所示,泵部21f被壓縮於箭頭γ的方向,藉此進行排氣動作。
另一方面,進而圓筒部20k的旋轉進行,而壓縮突起201與泵部21f之抵接被解除時,如圖55(b)所示,泵部21f藉由自己復原力伸張於箭頭ω方向而回復原來形狀,藉此進行吸氣動作。
如此般,藉由使圖55(a)與(b)之狀態交互以特定的周期反覆,而進行根據泵部21f之吸排氣動作。總
之,顯影劑之排出動作係平滑地進行。
如此般,隨著圓筒部20k旋轉藉由螺旋狀的凸部(搬送部)20c及傾斜突起(搬送部)32a(參照圖53)而使顯影劑往排出部21h搬送。接著,排出部21h內之顯影劑最終藉由根據泵部21f之排氣動作而由排出口21a排出。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4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1f之往復動作雙方。
又,在本例,泵部21f係藉由與壓縮突起201之抵接而被壓縮,在抵接被解除時藉由泵部21f之自己復原力而伸張的構成,但亦可為相反的構成。
具體而言,係以泵部21f抵接於壓縮突起201時雙方卡止的方式構成,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進行泵部21f被強制伸張。接著,進而圓筒部20k之旋轉進行而卡止被解除時,泵部21f藉由自己復原力(彈性復原力)回復原來的形狀。為藉此而交互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之構成。
此外,本例之場合,泵部21f因為跨長期間反覆進行複數次伸縮動作而有泵部21f的自身復原力降低之虞,所以前述之實施例5~14之構成為較佳。此外,藉由採用圖
56所示的構成,可以對付這樣的問題。
如圖56所示,於泵部21f之圓筒部20k側之端面被固定著壓縮板20q。此外,在凸緣部21之外面與壓縮板20q之間,作為按壓構件而發揮功能的彈簧20r係以覆蓋泵部21f的方式被設置。此彈簧20r,係以總是對泵部21f施加往伸張方向的按壓的方式被構成的。
藉由採這樣的構成,可以補助壓縮突起201與泵部21f之抵接被解除時之泵部21f之自己復原,所以即使跨長期間進行複數次泵部21f之伸縮動作的場合,也可以確實執行吸氣動作。
又,在本例,把作為驅動變換機構發揮功能的壓縮突起201以約180°對向的方式設置2個,但針對設置個數並不以這樣之例為限,設置1個的場合或設置3個的場合等亦可。此外,替代設1個壓縮突起,而作為驅動變換機構採用如下的構成亦可。例如,在使與圓筒部20k的泵部21f對向的端面之形狀,不若本例這樣為垂直於圓筒部20k的旋轉軸線之面而使其為對旋轉軸線傾斜之面的場合。此場合,因為此傾斜面係以作用於泵部21f的方式被設置,所以可施加與壓縮突起同等的作用。此外,例如,在由與圓筒部20k的泵部21f對向的端面之旋轉中心起朝向泵部21f往旋轉軸線方向延伸出軸部,而於此軸部設對旋轉軸線傾斜之斜板(圓盤狀之構件)的場合。此場合,因為此斜板係以作用於泵部21f的方式被設置,所以可施加與壓縮突起同等的作用。
其次,使用圖57(a)~(b)說明實施例16之構成。圖57之(a)~(b)係模式顯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圖。
在本例,為把泵部21f設於圓筒部20k,此泵部21f與圓筒部20k共同旋轉的構成。進而,在本例,為藉由設於泵部21f之錘20v,使泵部21f伴隨著旋轉而進行往復動作之構成。本例之其他構成,與實施例14(圖53)相同,藉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57(a)所示,作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收容空間,有圓筒部20k、凸緣部21、泵部21f發揮功能。此外,泵部21f被接續於圓筒部20k之外周部,以根據泵部21f的作用產生於圓筒部20k與排出部21h的方式被構成。
其次,說明本例之驅動變換機構。
於圓筒部20k之旋轉軸線方向一端面被設置作為驅動輸入部發揮功能之耦合部(四角形狀之凸部)20a,此耦合部20a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旋轉驅動力。此外,於泵部21f之往復動作方向一端之上面被固定著錘20v。在本例,此錘20v作為驅動變換機構而發揮功能。
總之,伴隨著泵部21f與圓筒部20k共同一體地旋轉,泵部21f藉由錘20v的重力作用而於上下方向進行伸縮。
具體而言,圖57(a)顯示錘20v比泵部21f位於重力方向上側,而藉由錘20v的重力作用(白色箭頭)使泵部21f收縮的狀態。此時,進行由排出口21a排氣,亦即顯影劑的排出(黑色箭頭)。
另一方面,圖57(b)顯示錘20v比泵部21f位於重力方向下側,而藉由錘20v的重力作用(白色箭頭)使泵部21f伸張的狀態。此時,進行由排出口21a吸氣氣(黑色箭頭),顯影劑的被揉開。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5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1f之往復動作雙方。
又,本例的場合,泵部21f為以圓筒部20k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構成,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安裝部8f的空間變大,裝置會大型化,所以實施例5~15的構成為較佳。
其次,使用圖58~60說明實施例17的構成。此處圖58之(a)係圓筒部20k之立體圖,(b)係凸緣部21之立體圖。圖59之(a)~(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部分
剖面立體圖,特別是(a)為旋轉遮擋板打開的狀態,(b)為旋轉遮擋板關閉的狀態。圖60係顯示泵部21f的動作計時與旋轉遮擋板的開閉計時的關係之時間圖。又,於圖60,「收縮」代表根據泵部21f之排氣步驟,「伸張」代表根據泵部21f之吸氣步驟。
本例,於泵部21f之伸縮動作中將排出室21h與圓筒部20k之間設置區隔機構這一點,與前述之實施例大不相同。總之,在本例,以圓筒部20k與排出部21h之中伴隨著泵部21f的容積變化之壓力變動是選擇性地產生於排出部21h的方式區隔圓筒部20k與排出部21h之間的方式構成。
又,排出部21h內如後述般具有作為接受由圓筒部20k內搬送來的顯影劑之顯影劑收容部的功能。本例之前述各點以外之構成,與實施例14(圖53)大致相同,針對同樣的構成藉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58(a)所示,圓筒部20k之長邊方向一端面,具有作為旋轉遮擋板的功能。總之,於圓筒部20k的長邊方向一端面,被設有供往凸緣部21排出顯影劑之用的連通開口20u與密閉部20h。此連通開口20u為扇形形狀。
另一方面,於凸緣部21,如圖58(b)所示,設有供接受來自圓筒部20k的顯影劑之用的連通開口21k。此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同樣成為扇形,與連通開口21k同一面上之其他的部分成為被封閉的的密閉部21m。
圖59(a)~(b)係組裝前述之圖58(a)所示的圓
筒部20k與圖58(b)所示的凸緣部21的狀態。連通開口20u、連通開口21k的外周面以壓縮密封構件27的方式被接續,以對圓筒部20k被固定的凸緣部21成為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被接續。
於這樣的構成,藉由齒輪部20a接受的旋轉驅動力而使圓筒部20k相對旋轉時,圓筒部20k與凸緣部21之間的關係交互切換於連通狀態與非連通狀態。
總之,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圓筒部20k的連通開口20u成為與凸緣部21之連通開口21k位置一致而連通的狀態(圖59(a))。接著,伴隨著圓筒部20k之進一步旋轉,圓筒部20k的連通開口20u的位置不與凸緣部21之連通開口21k的位置一致,凸緣部21被區隔而被切換為使凸緣部21為實質上密閉空間之非連通狀態(圖59(b))。
如此般,設置至少於泵部21f之伸縮動作時使排出部21h隔離的區隔機構(旋轉遮擋板)係有以下之理由。
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的排出,係藉由使泵部21f收縮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壓比大氣壓還高而進行的。亦即,如前述實施例5~15那樣沒有區隔機構的場合,成為其內壓變化的對象的空間不僅有凸緣部21的內部空間也包含圓筒部20k的內部空間,所以不得不使泵部21f之容積變化量增大。
這是因為,內壓依存於泵部21f結束收縮之後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內部空間對泵部21f收縮之前之顯影劑補
給容器1的內部空間的容積之容積的比例。
對此,設置區隔機構的場合,沒有空氣由凸緣部21往圓筒部20k之移動,所以只要以凸緣部21的內部空間為對象即可。總之,若是要使成為相同的內壓值,原來的內部空間之容積量比較小者可以使泵部21f的容積變化量減小的緣故。
在本例,具體而言,以旋轉遮擋板使被區隔的排出部3h的容積為40cm3,而使泵部3f之容積變化量(往復移動量)為2cm3(在實施例5的構成為15cm3)。即使是這般少的容積變化量,與實施例5同樣,可以進行根據充分的吸排氣效果之顯影劑補給。
如此般,在本例,與前述實施例5~16的構成相比,可以儘可能地縮小泵部21f的容積變化量。結果,使泵部21f的小型化成為可能。此外,縮短(縮小)使泵部21f往復動作的距離(容積變化量)成為可能。特別是為了增多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的填充量而增大圓筒部20k的容量的構成的場合,設置這樣的區隔機構相當有效。
其次,說明本例之顯影劑補給步驟。
顯影劑補給容器1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在凸緣部21被固定的狀態由驅動齒輪300對齒輪部20a輸入驅動以使圓筒部20k旋轉,凸輪溝20e也旋轉。另一方面,與凸緣部21一起不可旋轉地被保持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泵部21f上所被固定的凸輪突起21g係由凸輪溝
20e接受凸輪作用。亦即,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泵部21f往上下方向往復動作。
於這樣的構成,使用圖60說明泵部21f的泵送動作(吸氣動作、排氣動作)之計時與旋轉遮擋板的開閉計時。圖60係圓筒部20k旋轉1圈時之計時圖。又,於圖60,「收縮」顯示泵部21f之進行收縮動作(根據泵部21f之排氣動作)時,「伸張」係進行泵部21f之伸張動作(根據泵部21f之吸氣動作)時。此外,「停止」係顯示泵部21f停止動作時。此外,「連通」係旋轉遮擋板打開時,「非連通」係旋轉遮擋板關閉時。
首先,如圖60所示,驅動變換機構,在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的位置一致成為連通狀態時,以停止根據泵部21f之泵送動作的方式,變換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具體而言,在本例,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於連通的狀態時,以即使圓筒部20k旋轉泵部21f也不動作的方式,以使由圓筒部20k的旋轉中心至凸輪溝20e為止的半徑距離為同一的方式被設定。
此時,因為旋轉遮擋板位於開位置,所以進行由圓筒部20k往凸緣部21之顯影劑的搬送。具體而言,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顯影劑藉由區隔壁32梳起,其後藉由重力由傾斜突起32a上滑落,使顯影劑通過連通開口20u與連通開口21k往凸緣部21移動。
其次,如圖60所示,驅動變換機構,在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的位置分歧而成為非連通狀態時,以
進行根據泵部21f之泵送動作的方式,變換被輸入至齒輪部20a的旋轉驅動力。
總之,伴隨著圓筒部20k之進一步旋轉,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之旋轉相位會分歧,而藉由密閉部20h使連通開口21k被密閉,凸緣部21的內部空間被隔離而成為非連通狀態。
接著,此時,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在被維持非連通狀態的情況下(旋轉遮擋板位於閉位置),使泵部21f往復動作。具體而言,藉由圓筒部20k的旋轉使凸輪溝20e也旋轉,對該旋轉由圓筒部20k的旋轉中心起至凸輪溝20e為止的半徑距離也改變。藉此,受到凸輪作用泵部21f進行泵送動作。
其後,圓筒部20k進而旋轉的話,再度使連通開口21k與連通開口20u的旋轉相位重疊,圓筒部20k與凸緣部21成為連通的狀態。
反覆進行以上之流程,而進行來自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補給步驟。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藉由齒輪部20a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
部21f之吸排氣動作雙方。
進而,根據本例之構成,使泵部21f的小型化成為可能。此外,縮小泵部21f的容積變化量(往復移動量)成為可能,結果,縮小使泵部21f往復動作所需要的負荷成為可能。
此外,在本例,不作成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另行接受旋轉遮擋板旋轉動作的驅動力之構成,而利用供搬送部(圓筒部20k、螺旋狀之凸部20c)之用而接受的旋轉驅動力,所以也可以謀求區隔機構的簡化。
此外,泵部21f之容積變化量,不依存於包含圓筒部20k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全容積,可以藉由凸緣部21的內部容積來設定係如前所述。亦即,例如,製造顯影劑填充量不同的複數種類之顯影劑補給容器時,改變應對應於此之圓筒部20k的容量(直徑)的場合,也可以預期成本降低的效果。總之,以包含泵部21f的凸緣部21構成作為共通的單元,藉由使此單元作為對複數種類之圓筒部20k共通地組裝的構成,可以削減製造成本。總之,與不共通化的的場合相比,沒有必要增加模具的種類,可以削減製造成本。又,在本例,係於圓筒部20k與凸緣部21在非連通狀態時,使泵部21f往復動作1周期之例,但亦可與實施例5同樣,於此期間使泵部21f往復動作複數周期。
此外,在本例,係於泵部的收縮動作及伸張動作之間,一直隔離排出部21h的構成,但亦可為如下述般之構
成。總之,只要可以達成泵部21f的小型化或是縮小泵部21f的容積變化量(往復移動量)的話,在泵部的收縮動作及伸張動作之間,僅稍微開放排出部21h亦可。
其次,使用圖61~63說明實施例18的構成。此處圖61為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部分剖面立體圖。圖62之(a)~(c)係顯示區隔機構(區隔閥35)的動作狀況之部分剖面圖。圖63係顯示泵部21f的泵送動作(吸收動作、伸張動作)之計時與後述之區隔閥35的開閉計時之時間圖。又,於圖63,「收縮」顯示泵部21f之進行收縮動作(根據泵部21f之排氣動作)時,「伸張」係進行泵部21f之伸張動作(根據泵部21f之吸氣動作)時。此外,「停止」係顯示泵部21f停止動作時。此外,「開放」係區隔閥35打開時,「閉鎖」係區隔閥35關閉時。
本例,於泵部21f之伸縮時作為區隔排出部21h與圓筒部20k之間的機構而設置區隔閥35這一點,與前述之實施例大不相同。本例之前述各點以外之構成,與實施例12(圖50及51)大致相同,針對同樣的構成藉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又,在本例,對圖50及51所示之實施例12的構成,被設有相關於實施例14的圖53所示之板狀的區隔壁32。
在前述之實施例17採用了利用圓筒部20k的旋轉之區隔機構(旋轉遮擋板),但在本例採用了利用泵部21f
的往復動作之區隔機構(區隔閥)。以下詳細進行說明。
如圖61所示,排出部3h被設於圓筒部20k與泵部21f之間。接著,於排出部3h的圓筒部20k側被設有壁部33,進而由壁部33往圖中左側的下方設有排出口21a。接著,被設有作為開閉被形成於此壁部33的連通口33a(參照圖62)之區隔機構而發揮功能的區隔閥35與彈性體(以下,稱為密封件)34。區隔閥35被固定於泵部21f之內部的一端側(與排出部21h相反之側),伴隨著泵部21f的伸縮動作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旋轉軸線方向上往復移動。此外,密封件34,被固定於區隔閥35,伴隨著區隔閥35的移動而一體地移動。
其次,使用圖62(a)~(c)詳細說明(因應必要參照圖63)顯影劑補給步驟之區隔閥35的動作。
圖62(a)顯示泵部21f最大限度伸張的狀態,區隔閥35由被設於排出部21h與圓筒部20k之間的壁部33隔開。此時,圓筒部20k內的顯影劑,伴隨著圓筒部20k的旋轉,藉由傾斜突起32a透過連通口33a往排出部21h內收送(搬送)。
其後,泵部21f收縮時,成為圖62(b)所示的狀態。此時,密封件34抵接於壁部33,成為閉鎖連通口33a的狀態。總之,成為排出部21h被由圓筒部20k隔離的狀態。
由此,進而,泵部21f收縮時,如圖62(c)所示泵部21f成為最大限度收縮的狀態。
由圖62(b)所示的狀態到圖62(c)所示的狀態為止之間,密封件34維持抵接於壁部33,所以排出部21h的內壓被加壓成為比大氣壓更高的正壓狀態,顯影劑由排出口21a排出。
其後,伴隨著泵部21f的伸張動作,由圖62(c)所示的狀態到圖62(b)所示的狀態為止之間,密封件34維持抵接於壁部33,所以排出部21h的內壓被減壓成為比大氣壓更低的負壓狀態。總之,透過排出口21a進行吸氣動作。
泵部21f進而伸張時,回到圖62(a)所示的狀態。在本例,藉由反覆進行以上之動作,進行顯影劑補給步驟。如此般,在本例,利用泵部的往復動作使區隔閥35移動,所以泵部21f的收縮動作(排氣動作)的初期與伸張動作(吸氣動作)之後期的期間區隔閥成為打開的狀態。
此處,詳述密封件34。此密封材34,藉由抵接於壁部33而確保排出部21h的氣密性,係伴隨著泵部21f的收縮動作而被壓縮者,所以最好使用兼具密封性與柔軟性之材質為較佳。於本例,使用具備這樣的特性之發泡聚氨酯(polyurethane)(株式會社Inoac Corporation製造,商品名:moltoprene SM-55;厚度5mm),以泵部21f之最大收縮時的厚度成為2mm(壓縮量3mm)的方式被設定。
如此般,針對根據泵部21f之對排出部21h的容積變
動(泵作用),僅限於實質上密封件34抵接於壁部33後被壓縮3mm為止之間,但可以藉由區隔閥35而限定於受限的範圍內使泵部21f作用。因此,即使如此般使用區隔閥35,也可以安定地排出顯影劑。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7同樣,藉由齒輪部20a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1f之吸排氣動作雙方。
進而,與實施例17同樣,達成泵部21f的小型化或是縮小泵部21f的容積變化量成為可能。此外,可以預見泵部共通化所致之降低成本的利益。
此外,在本例,不作成另行由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使區隔閥35動作之驅動力,而利用泵部21f的往復動力,所以可謀求區隔機構的簡化。
其次,使用圖64(a)~(c)說明實施例19之構成。此處圖64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部分剖面立體圖,(b)係凸緣部21之立體圖,(c)係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剖面圖。
本例,在排出室21h與圓筒部20k之間設置作為區隔機構之緩衝部23這一點,與前述之實施例大不相同。本例之前述各點以外之構成,與實施例14(圖53)大致相同,針對同樣的構成藉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64(b)所示,緩衝部23,係於凸緣部21,在成為不可旋轉地被固定之狀態下被設置的。於此緩衝部23,設有於上方開口的接受口23a,及與排出部21h連通的供給口23b。
這樣的凸緣部21,如圖64(a)、(c)所示,以緩衝部23位於圓筒部20k內的方式,被組裝於圓筒部20k。此外,圓筒部20k對不可移動地被保持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凸緣部21,以可相對旋轉的方式被接續於凸緣部21。於此接續部,被組入環狀的密封件,成為防止空氣或顯影劑洩漏的構成。
此外,在本例,如圖64(a)所示,因為朝向緩衝部23的接受口23a搬送顯影劑,所以傾斜突起32a被設置於區隔壁32。
在本實施形態,直到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顯影劑補給動作結束為止,顯影劑收容部20內的顯影劑係配合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的旋轉而藉由區隔壁32以及傾斜突起32a由開口部23a往緩衝部23內收送。
亦即,如圖64(c)所示,緩衝部23的內部空間可以維持於以顯影劑充滿的狀態。
結果,以充滿緩衝部23的內部空間的方式存在的顯
影劑,變成實質遮住空氣由圓筒部20k往排出部21h之移動,緩衝部23達成作為區隔機構的任務。
亦即,泵部21f進行往復動作時,至少變成可以使排出部21h成為與圓筒部20k隔離的狀態,泵部的小型化或減少泵部的容積變化量成為可能。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8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搬送部20c(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1f之往復動作雙方。
進而,與實施例17~18同樣,達成泵部的小型化或是縮小泵部的容積變化量成為可能。此外,可以預見泵部共通化所致之降低成本的利益。
此外,在本例,利用顯影劑作為區隔機構,所以可謀求區隔機構的簡化。
其次,使用圖65~66說明實施例20的構成。此處,圖65之(a)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立體圖,(b)係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剖面圖,圖66為顯示噴嘴部47之剖面立體圖。
在本例,於泵部20b接續噴嘴部47而於此噴嘴部47使暫時吸入的顯影劑由排出口21a排出,此構成與前述之實施例大不相同。至於本例之其他構成,與前述之實施例14幾乎相同,藉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65(a)所示,顯影劑補給容器1係由凸緣部21與顯影劑收容部20所構成。此顯影劑收容部20係由圓筒部20k所構成。
於圓筒部20k內,如圖65(b)所示,作為搬送部發揮功能的區隔壁32,係跨旋轉軸線方向之全區域設置的。於此區隔壁32之一端面,傾斜突起32a在旋轉軸線方向的不同位置被設置複數個,成為由旋轉軸線方向一端側往另一端側(接近於凸緣部21之側)搬送顯影劑的構成。此外,傾斜突起32a,於區隔壁32的另一端面,也同樣設置複數個。進而,於相鄰的傾斜突起32a間設有容許顯影劑通過的貫通口32b。此貫通口32b係供攪拌顯影劑之用者。又,作為搬送部的構成亦可如在其他實施例所示的,在圓筒部2k內組入螺旋狀的突起2c與對凸緣部3內送入顯影劑之用的區隔壁6而成者。其次,詳細說明包含泵部20b之凸緣部21。
凸緣部21係中介著小徑部49、及密封構件48以可對圓筒部20k相對旋轉地被接續。凸緣部21於被安裝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的狀態,係以成為不可移動的方式(不能進行旋轉動作及往復動作的方式)被保持於顯影劑補給裝置8。
進而,於凸緣部21內,如圖66所示,設有接受從圓筒部20k搬送的顯影劑之補給量調整部(以下也稱為流量調整部)52。進而,於補給量調整部52內設有由泵部20b朝向排出口21a方向延伸的噴嘴部47。此外,藉由把齒輪部20a所接受的旋轉驅動變換為往復動力之驅動變換機構使泵部20b被驅動於上下方向。亦即,噴嘴部47,為伴隨著泵部20b的容積變化,在吸入補給量調整部52內的顯影劑的銅時將此由排出口21a排出的構成。
其次,說明本例之往泵部20b之驅動傳達的構成。
如前所述,使來自驅動齒輪300的旋轉驅動,以設在圓筒部20k的齒輪部20a接受,藉以使圓筒部20k旋轉。進而,透過設於圓筒部20k的小徑部49之齒輪部42傳達旋轉驅動至齒輪部43。此處,於齒輪部43設有與齒輪部43一體旋轉的轉軸(shaft)部44。
轉軸部44之一端被可旋轉地軸撐於腔體(housing)46。此外,在轉軸部44的相對於泵部20b的位置設有偏心凸輪45,藉由被傳達的旋轉力使偏心凸輪45以使從旋轉中心(轉軸44的旋轉中心)起算之距離為不同的軌跡進行旋轉,而壓下泵部20b(縮小容積)。藉由此壓下,噴嘴部47內的顯影劑通過排出口21a被排出。
此外,根據偏心凸輪45壓下之力消失後,藉由泵部20b的復原力使泵部20b回到原來的位置(容積增大)。藉由此泵部之復原(容積增加),透過排出口21a進行吸氣動作,可以對位於排出口21a附近的顯影劑施以揉開作
用。
成為藉反覆進行以上動作,藉由泵部20b的容積變化而有效率地排出顯影劑的構成。又,如前所述,採用於泵部20b設置彈簧等按壓構件,進行復原時(或者壓下時)之支撐的構成亦為可能。
接著,進而詳述中空的圓錐狀之噴嘴部47。於噴嘴部47,在外周部設開口53,此外,於噴嘴部47,成為於其先端部具有朝向排出口21a吐出顯影劑的吐出口54之構成。
進行顯影劑補給步驟時,噴嘴部47之至少開口53作出侵入補給量調整部52內的顯影劑層中的狀態,以發揮使藉由泵部20b產生的壓力有效率地作用於補給量調整部52內的顯影劑之效果。
總之,補給量調整部52內(噴嘴47周圍之)顯影劑,因為達成與圓筒部20k之區隔機構的任務,所以可以使泵部20b之容積變化的效果發揮於補給量調整部52內之被限定的範圍。
藉由這樣的構成,與實施例17~19之區隔機構同樣,噴嘴47可以達成同樣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於本例,也可以藉由1個泵進行吸氣動作與排氣動作,所以可以使顯影劑排出機構的構成簡單化。進而,藉由透過排出口21a的吸氣動作可以使顯影劑補給容器內成為減壓狀態(負壓狀態),所以可效率佳地揉開顯影劑。
此外,於本例,也與實施例5~19同樣,藉由從顯影劑補給裝置8接受的旋轉驅動力,可以進行顯影劑收容部20(圓筒部20k)之旋轉動作與泵部20b之往復動作雙方。此外,與實施例17~19同樣,也可以預見根據包含泵部20b或噴嘴部47之凸緣部21的共通話所致之成本利益。
又,在本例,如實施例17~18之構成那樣顯影劑與區隔機構不成為相互滑擦的關係,可以避免對顯影劑之損傷。
其次,使用圖67說明比較例。圖67(a)係對顯影劑補給容器150送入空氣的狀態之剖面圖,圖67(b)係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排出空氣(顯影劑)的狀態之剖面圖。此外,圖67(c)係由貯留部123往漏斗8g搬送顯影劑的狀態之剖面圖,圖67(d)係由漏斗8g往貯留部123取入空氣的狀態之剖面圖。此外,在本比較例,針對發揮與前述實施例同樣功能者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本比較例,設置不在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側,而在顯影劑補給裝置180側進行吸排氣的泵,具體而言,為容積可變型之泵122。
本比較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50係由在實施例1所說明的圖9所示的顯影劑補給容器1省略泵2、卡止部3,
取而代之,為塞住與泵2之接續部亦即容器本體1a的上面的構成。總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具備容器本體1a、排出口1c、凸緣部1g、密封構件4、遮擋板5。(在圖67省略)
此外,本比較例之顯影劑補給容器180,係由在實施例1所說明的圖3、5所示的顯影劑補給容器8省略卡止構件9或驅動此卡止構件9之用的機構,取而代之,追加後述之泵、貯留部、閥機構等之構成。
具體而言,於顯影劑補給裝置180,設有暫時貯留位於進行吸排氣的容積可變型之波紋管狀泵122、顯影劑補給容器150與漏斗8g之間而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排出來的顯影劑之貯留部123。
於此貯留部123,被連結著供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50進行接續之用的補給管部126,及供與漏斗8g進行接續之補給管部127。此外,泵122,藉由被設於顯影劑補給裝置180的泵驅動機構進行往復動作(伸縮動作)。
進而,顯影劑補給裝置180,具有被設於貯留部123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側的補給管部126之連結部的閥125,及被設於貯留部123與漏斗8g側的補給管部127之連結部的閥124。這些閥124、125,為電磁閥,藉由被設於顯影劑補給裝置180的閥驅動機構進行開閉動作。
如此般,說明於顯影劑補給裝置180側設置泵122的本比較例之構成之顯影劑排出步驟。
首先,如圖67(a)所示,使閥驅動機構動作關閉閥
124,另一方面打開閥125。在此狀態,藉由泵驅動機構使泵122收縮。此時,由於泵122的收縮動作使貯留部123的內壓上升,空氣由貯留部123往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內送入。結果,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內的排出口1c附近的顯影劑被揉開。
接著,如圖67(b)所示,維持閥124被關閉,且閥125被打開的狀態,藉由泵驅動機構使泵122伸張。此時,由於泵122的伸張動作使貯留部123的內壓降低,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內的空氣層之壓力相對提高。接著,藉由貯留部123與顯影劑補給容器150之壓力差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內的空氣往貯留部123排出。伴隨此,顯影劑與空氣一起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的排出口1c排出,暫時地貯留於貯留部123。
接著,如圖67(c)所示,使閥驅動機構動作打開閥124,另一方面關閉閥125。在此狀態,藉由泵驅動機構使泵122收縮。此時,由於泵122的收縮動作使貯留部123的內壓上升,貯留部123內的顯影劑往漏斗8g內搬送、排出。
其次,如圖67(d)所示,維持閥124被打開,且閥125被關閉的狀態,藉由泵驅動機構使泵122伸張。此時,由於泵122的伸張動作使貯留部123的內壓降低,由漏斗8g取出貯留部123內的空氣。
藉由反覆進行以上說明之圖67(a)~(d)之步驟,可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50內的顯影劑流動化,且使顯影劑
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的排出口1c流出。
然而,此比較例的構成的場合,變成有必要設置如圖67(a)~(d)所示的閥124、125及控制這些閥的開閉之閥驅動機構。總之,此比較例之構成的場合,閥的開閉控制會複雜化。此外,在閥與此閥抵接的壁部之間顯影劑被咬入,對顯影劑提供應力而產生凝集塊的可能性很高。變成這樣的狀態的話,變成不能適切地進行閥的開閉動作,結果,變成無法跨長期間安定地進行顯影劑的排出。
此外,在此比較例伴隨著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的外部供給空氣使顯影劑補給容器150的內壓成為加壓狀態而使顯影劑凝集,所以如在前述之驗證實驗所示(圖20與圖21之比較),揉開顯影劑的效果極小。總之,以能夠充分揉開顯影劑而且使其由顯影劑補給容器排出之前述的實施例1~20為較佳。
此外,如圖68所示,替代泵122,而使用單軸偏芯泵400,藉由轉子401的正逆旋轉而進行吸排氣的方法亦可考慮。但是,在此場合,對由顯影劑補給容器150排出的顯影劑,由於轉子401與定子402之滑擦提供應力而產生凝集塊,有對畫質造成影響之疑慮。
如以上所述,把進行吸排氣的泵設於顯影劑補給容器1之前述各實施例的構成,與前述之比較例相較,可以簡化利用空氣之顯影劑排出機構。此外,前述之各實施例的構成,與圖68所示之比較例相較,可以減小對顯影劑施加的應力。
根據第1及第2發明的話,可以藉由使用泵部使顯影劑補給容器的內壓為負壓狀態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
根據第3及第4發明的話,可以藉由使用泵部透過顯影劑補給容器的排出口進行吸氣動作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
根據第5及第6發明的話,可以藉由氣流發生機構交互反覆發生透過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而可以適切將顯影劑補給容器內之顯影劑揉開。
1‧‧‧顯影劑補給容器
1a‧‧‧容器本體
1g‧‧‧凸緣部
1k‧‧‧側面
2‧‧‧泵
2a‧‧‧伸縮部
3‧‧‧卡止部
3a‧‧‧卡止孔
5‧‧‧遮擋板
Claims (10)
- 一種顯影劑補給容器,係可裝拆於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特徵為具有:收容具有4.3×10-4(kg.m2/s2)以上4.14×10-3(kg.m2/s2)以下之流動性能量的顯影劑之顯影劑收容部,容許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的排出之開口面積為12.6(mm2)以下之針孔,由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輸入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通過前述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交互反覆發生之氣流發生機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中前述泵部具有伴隨著往復運動其容積為可變之容積可變型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中係以伴隨著前述泵部的容積增加而成為前述顯影劑收容部內成為負壓狀態的方式使前述排出口被顯影劑實質閉塞的方式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中前述泵部具有可伸縮的波紋管(bellows)狀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之任一項之顯影劑補給容器,其中前述驅動輸入部以接受旋轉驅動力的方式被構成,具有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旋轉驅動力使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排出口搬送之搬送 部,及使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前述泵部動作之力的驅動變換部。
- 一種顯影劑補給系統,係具有顯影劑補給裝置、與可裝拆於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之顯影劑補給容器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補給裝置,具有可拆除地安裝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之安裝部、由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接受顯影劑之顯影劑接受部、及往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賦予驅動力之驅動部;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具有收容具4.3×10-4(kg.m2/s2)以上4.14×10-3(kg.m2/s2)以下之流動性能量的顯影劑的顯影劑收容部、容許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的排出之開口面積為12.6(mm2)以下之針孔,由前述驅動部輸入驅動力之驅動輸入部,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驅動力使通過前述針孔朝向內部的氣流與朝向外部的氣流交互反覆發生之氣流發生機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中前述泵部具有伴隨著往復運動其容積為可變之容積可變型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中係以伴隨著前述泵部的容積增加而成為前述顯影劑收容部內成為負壓狀態的方式使前述排出口被顯影劑實質閉塞的方式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中前 述泵部具有可伸縮的波紋管(bellows)狀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9項之任一項之顯影劑補給系統,其中前述驅動部被構成為往前述驅動輸入部賦予旋轉驅動力,前述顯影劑補給容器,具有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旋轉驅動力使被收容於前述顯影劑收容部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排出口搬送之搬送部,及使前述驅動輸入部接受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使前述泵部往復動作之力的驅動變換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82077 | 2009-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3403A true TW201413403A (zh) | 2014-04-01 |
TWI494715B TWI494715B (zh) | 2015-08-01 |
Family
ID=42828437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1123A TWI643039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TW099109802A TWI550368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TW107132006A TW201923493A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TW102147756A TWI494715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TW104115240A TWI598705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1123A TWI643039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TW099109802A TWI550368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TW107132006A TW201923493A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15240A TWI598705B (zh) | 2009-03-30 | 2010-03-30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Country Status (24)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9229368B2 (zh) |
EP (5) | EP2966511B1 (zh) |
JP (4) | JP5623109B2 (zh) |
KR (4) | KR20150043527A (zh) |
CN (6) | CN104238315B (zh) |
AU (5) | AU2010232165A1 (zh) |
BR (2) | BRPI1014731B1 (zh) |
CA (4) | CA2757332C (zh) |
DE (1) | DE112010001464B4 (zh) |
DK (1) | DK2966511T3 (zh) |
EA (2) | EA029787B1 (zh) |
ES (2) | ES2872375T3 (zh) |
HK (6) | HK1165565A1 (zh) |
HR (1) | HRP20181812T1 (zh) |
MX (5) | MX349187B (zh) |
MY (1) | MY160050A (zh) |
PL (1) | PL2966511T3 (zh) |
PT (1) | PT2966511T (zh) |
RU (4) | RU2564515C2 (zh) |
SI (1) | SI2966511T1 (zh) |
TR (1) | TR201816169T4 (zh) |
TW (5) | TWI643039B (zh) |
UA (1) | UA103919C2 (zh) |
WO (1) | WO201011415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815281B2 (en) | 2014-07-24 | 2017-11-14 | Avision Inc. |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member and digital machine therewith |
US10611161B2 (en) | 2014-07-24 | 2020-04-07 | Avision Inc. |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member and laser printer using the sam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757332C (en) | 2009-03-30 | 2018-04-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and developer supplying system |
TWI698724B (zh) | 2009-03-30 | 2020-07-1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JP5836736B2 (ja) | 2010-09-29 | 2015-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7469B2 (ja) * | 2010-09-29 | 2015-09-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6083954B2 (ja) | 2011-06-06 | 2017-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5836704B2 (ja) * | 2011-08-29 | 2015-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5865288B2 (ja) * | 2012-04-27 | 2016-0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US9327350B2 (en) | 2012-08-16 | 2016-05-03 | Stratasys, Inc. |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for printing three-dimensional parts with printed receiving surfaces |
JP5744830B2 (ja) * | 2012-12-19 | 2015-07-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1699B2 (ja) | 2013-03-11 | 2016-11-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6128908B2 (ja) | 2013-03-19 | 2017-05-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キット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1701B2 (ja) | 2013-03-19 | 2016-11-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6025631B2 (ja) | 2013-03-22 | 2016-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US9152088B1 (en) * | 2013-05-01 | 2015-10-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method |
JP6186942B2 (ja) * | 2013-06-27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38624B2 (ja) * | 2013-07-31 | 2017-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0661B2 (ja) * | 2013-08-12 | 2017-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6385251B2 (ja) * | 2014-11-10 | 2018-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90932A (ja) | 2014-11-10 | 2016-05-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9597B2 (ja) | 2014-11-10 | 2018-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6245151B2 (ja) * | 2014-11-25 | 2017-12-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 |
JP6512864B2 (ja) | 2015-02-27 | 2019-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JP6584228B2 (ja) | 2015-08-27 | 2019-10-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2017083559A (ja) * | 2015-10-26 | 2017-05-18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808331B2 (ja) * | 2016-02-29 | 2021-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TWI634020B (zh) * | 2016-03-09 | 2018-09-01 |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碳粉補充瓶其使用其之組合 |
JP6316368B2 (ja) * | 2016-10-05 | 2018-04-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7005249B2 (ja) | 2017-09-21 | 2022-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7051347B2 (ja) | 2017-09-21 | 2022-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7039226B2 (ja) * | 2017-09-21 | 2022-03-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6552663B2 (ja) * | 2018-03-27 | 2019-07-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6862388B2 (ja) | 2018-04-19 | 2021-04-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US11526123B2 (en) * | 2018-05-24 | 2022-12-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articulate delivery container |
CN108614399B (zh) * | 2018-07-17 | 2023-07-07 | 北京新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 粉筒增压装置及粉筒 |
EP3765914A4 (en) * | 2018-08-30 | 2022-01-1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MBINED CARTRIDGE |
EP3680720B1 (en) * | 2019-01-14 | 2022-05-18 | Jiangxi Kilider Technology Co., Ltd.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
SG11202113334PA (en) * | 2019-06-12 | 2021-12-30 | Canon Kk | Drum unit, drive transmission unit,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4730148A (zh) | 2019-09-17 | 2022-07-08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剂供应装置和成像设备 |
CA3191660A1 (en) | 2019-09-17 | 2021-03-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1422484B2 (en) * | 2019-10-11 | 2022-08-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supply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494013B2 (ja) | 2020-05-28 | 2024-06-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2253432A (zh) * | 2020-10-26 | 2021-01-22 | 南京伶机宜动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自驱动腔体的流体输运机构及装置 |
JP2022096094A (ja) | 2020-12-17 | 2022-06-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4310597A1 (en) | 2021-03-16 | 2024-01-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
JP2024002832A (ja) *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51539A (en) | 1974-10-15 | 1976-04-20 | Xerox Corporation | Electrostatic reproduction machine with improved toner dispensing apparatus |
US4460354A (en) * | 1980-07-08 | 1984-07-17 | Snyder Laboratories, Inc. | Closed wound suction evacuator |
US4418643A (en) * | 1981-08-03 | 1983-12-06 | Ragen Precision Industries, Inc. | Feed hopper assembly for particulate material and printer |
JPS636464A (ja) | 1986-06-27 | 1988-01-12 | Nec Corp | ワイヤ−レスプロ−ブ |
JPS636464U (zh) | 1986-06-30 | 1988-01-16 | ||
JPH0830464B2 (ja) | 1988-06-23 | 1996-03-2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 揺動板型可変容量圧縮機 |
FR2643045B1 (fr) * | 1989-02-14 | 1991-06-07 | Oreal | Flacon doseur |
SE8902090D0 (sv) * | 1989-06-07 | 1989-06-07 | Array Printers Ab | Saett att foerbaettra utskriftsprestanda foer skrivare samt anordningar foer genomfoerande av saettet |
JPH03245172A (ja) | 1990-02-19 | 1991-10-31 | Nippon Kentek Kaisha Ltd | 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を固定する装置 |
JPH04143781A (ja) * | 1990-10-04 | 1992-05-18 | Canon Inc | 複写機の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H05347272A (ja) | 1991-01-26 | 1993-12-27 | Sharp Corp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H0636464A (ja) | 1992-07-21 | 1994-02-10 | Sony Corp | デジタルデータ記録ディスク |
JPH0655157U (ja) * | 1992-12-28 | 1994-07-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補給用トナーボトル |
US5816720A (en) | 1994-03-15 | 1998-10-06 | Interbold | Printer mechanism for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
JPH08185208A (ja) | 1994-12-28 | 1996-07-16 | Toshiba Syst Technol Kk | プラント制御装置 |
JPH08185028A (ja) * | 1994-12-28 | 1996-07-16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H09222795A (ja) * | 1996-02-15 | 1997-08-2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72500B2 (ja) | 1996-08-21 | 2004-10-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
US5794107A (en) * | 1996-09-09 | 1998-08-11 | Xerox Corporation | Toner container with molded spring |
UA23129A (uk) | 1997-01-17 | 1998-06-30 | Медичне Акціонерне Товариство Закритого Типу "Маяк" |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обробки фотоматеріалів |
JPH10276389A (ja) | 1997-03-28 | 1998-10-13 | Xing:Kk | カラオケ映像再生装置 |
JP3568383B2 (ja) | 1998-02-23 | 2004-09-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319694A (ja) * | 1997-05-16 | 1998-12-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75064A (ja) | 1999-12-16 | 2001-06-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67807B2 (ja) * | 2000-03-10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3741599B2 (ja) | 2000-09-01 | 2006-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剤移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597883B2 (en) * | 2001-02-13 | 2003-07-22 | Ricoh Company, Ltd. | Powder pump capable of effectively conveying pow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powder pump |
RU2210387C2 (ru) | 2001-07-13 | 2003-08-20 | Парфенова Татьяна Аркадьевна | Дезинфицирующ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
US6922540B2 (en) * | 2001-10-03 | 2005-07-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kit |
US7133629B2 (en) * | 2002-04-12 | 2006-11-0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
JP2005017787A (ja) | 2003-06-27 | 2005-01-20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4256731B2 (ja) | 2003-07-30 | 2009-04-22 | 株式会社東芝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4330962B2 (ja) * | 2003-09-18 | 2009-09-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52159A (ja) * | 2004-06-10 | 2005-12-22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4456957B2 (ja) | 2004-08-06 | 2010-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5216B2 (ja) | 2005-01-17 | 2009-09-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用粉体トナーの移送方法並びに移送装置、充填方法、充填装置 |
CN100520627C (zh) * | 2005-01-17 | 2009-07-29 | 株式会社理光 | 粉末调色剂传输方法及传输装置、填充方法及填充装置 |
CN100555107C (zh) | 2005-04-27 | 2009-10-28 | 株式会社理光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
JP2007058034A (ja) | 2005-08-26 | 2007-03-08 | Ricoh Co Ltd | 現像剤移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48576B2 (ja) * | 2005-10-18 | 2011-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21581B2 (ja) | 2006-08-02 | 2010-02-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060003B2 (en) | 2006-10-20 | 2011-1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a setting unit sets an interval of imag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a size of a recording medium |
US8050597B2 (en) * | 2006-11-09 | 2011-11-01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03828B2 (ja) | 2006-11-09 | 2011-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A23129U (en) | 2006-12-11 | 2007-05-10 | Kharkiv Med Acad Postgraduate | Method for complex treatment of retinal degeneration |
US7925188B2 (en) | 2007-03-15 | 2011-04-12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development device |
JP2008257213A (ja) | 2007-03-15 | 2008-10-23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37232B2 (ja) | 2007-06-12 | 2012-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20302A (ja) * | 2007-07-12 | 2009-01-29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US8050595B2 (en) | 2007-12-19 | 2011-11-01 | Xerox Corporation | Replenishment carrier injection system |
CA2757332C (en) * | 2009-03-30 | 2018-04-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and developer supplying system |
TWI698724B (zh) | 2009-03-30 | 2020-07-1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顯影劑補給容器 |
-
2010
- 2010-03-30 CA CA2757332A patent/CA2757332C/en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CN CN201410398228.0A patent/CN104238315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EA EA201690279A patent/EA029787B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3-30 PT PT15173073T patent/PT2966511T/pt unknown
- 2010-03-30 TW TW106121123A patent/TWI643039B/zh active
- 2010-03-30 MY MYPI2011004633A patent/MY160050A/en unknown
- 2010-03-30 WO PCT/JP2010/056134 patent/WO201011415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30 EP EP15173073.6A patent/EP2966511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MX MX2016000067A patent/MX349187B/es unknown
- 2010-03-30 RU RU2011143798/28A patent/RU2564515C2/ru active
- 2010-03-30 ES ES10758918T patent/ES2872375T3/es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TR TR2018/16169T patent/TR201816169T4/tr unknown
- 2010-03-30 EP EP10758918.6A patent/EP2416223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RU RU2015137323A patent/RU2616067C1/ru active
- 2010-03-30 UA UAA201112684A patent/UA103919C2/ru unknown
- 2010-03-30 EP EP15173072.8A patent/EP296651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3-30 BR BRPI1014731-4A patent/BRPI101473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3-30 EA EA201171192A patent/EA024828B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3-30 KR KR20157008294A patent/KR20150043527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30 TW TW099109802A patent/TWI550368B/zh active
- 2010-03-30 DE DE112010001464.7T patent/DE112010001464B4/de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MX MX2011010251A patent/MX2011010251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3-30 EP EP21168594.6A patent/EP3882709A1/en active Pending
- 2010-03-30 KR KR20157008293A patent/KR20150043526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3-30 KR KR1020197014392A patent/KR2019005744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3-30 CN CN201080022874.7A patent/CN102449558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CA CA2995963A patent/CA29959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3-30 KR KR1020117024918A patent/KR10170538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3-30 BR BR122015017781A patent/BR122015017781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3-30 SI SI201031751T patent/SI2966511T1/sl unknown
- 2010-03-30 TW TW107132006A patent/TW201923493A/zh unknown
- 2010-03-30 TW TW102147756A patent/TWI494715B/zh active
- 2010-03-30 AU AU2010232165A patent/AU201023216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3-30 CN CN201410397848.2A patent/CN104238312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CN CN201410398210.0A patent/CN104238314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EP EP15173075.1A patent/EP296651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3-30 CN CN201410398645.5A patent/CN104238316A/zh active Pending
- 2010-03-30 CA CA2892185A patent/CA2892185C/en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CN CN201410397852.9A patent/CN104238313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TW TW104115240A patent/TWI598705B/zh active
- 2010-03-30 JP JP2010078294A patent/JP56231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CA CA2891998A patent/CA2891998C/en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DK DK15173073.6T patent/DK2966511T3/en active
- 2010-03-30 ES ES15173073.6T patent/ES2690244T3/es active Active
- 2010-03-30 PL PL15173073T patent/PL2966511T3/pl unknown
-
2011
- 2011-09-27 US US13/246,293 patent/US92293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9-29 MX MX2019002226A patent/MX2019002226A/es unknown
- 2011-09-29 MX MX2015008490A patent/MX336098B/es unknown
- 2011-09-29 MX MX2015008493A patent/MX336095B/es unknown
-
2012
- 2012-06-27 HK HK12106278.6A patent/HK1165565A1/zh unknown
-
2014
- 2014-05-16 AU AU2014202684A patent/AU2014202684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17 JP JP2014189088A patent/JP2015028650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3-24 HK HK15102980.1A patent/HK1202647A1/zh unknown
- 2015-03-24 HK HK15102978.5A patent/HK1202645A1/zh unknown
- 2015-03-24 HK HK15102981.0A patent/HK1202648A1/zh unknown
- 2015-03-24 HK HK15102979.4A patent/HK1202646A1/zh unknown
- 2015-03-24 HK HK15102977.6A patent/HK1202644A1/zh unknown
- 2015-06-12 US US14/737,646 patent/US101914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23 AU AU2015205893A patent/AU20152058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05 JP JP2015197972A patent/JP60620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19 AU AU2016216686A patent/AU20162166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4 JP JP2016242525A patent/JP628233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04 RU RU2017111211A patent/RU2657346C1/ru active
-
2018
- 2018-05-22 RU RU2018118791A patent/RU2018118791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8-10-26 AU AU2018253609A patent/AU201825360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10-31 HR HRP20181812TT patent/HRP20181812T1/hr unknown
-
2019
- 2019-01-08 US US16/242,312 patent/US109488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10 US US16/566,027 patent/US2020000417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1
- 2021-02-03 US US17/166,124 patent/US11487221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815281B2 (en) | 2014-07-24 | 2017-11-14 | Avision Inc. |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member and digital machine therewith |
US10611161B2 (en) | 2014-07-24 | 2020-04-07 | Avision Inc. |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member and laser printer using the same |
US11130346B2 (en) | 2014-07-24 | 2021-09-28 | Avision Inc. | Combination including carbon powder replenishing bottle and carbon powder storage member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4715B (zh)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
TWI439825B (zh) |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 |
TWI843616B (zh) | 顯像劑補給容器 | |
JP5836736B2 (ja) | 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TW202435014A (zh) | 顯像劑補給容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