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201322787A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2787A
TW201322787A TW101135226A TW101135226A TW201322787A TW 201322787 A TW201322787 A TW 201322787A TW 101135226 A TW101135226 A TW 101135226A TW 101135226 A TW101135226 A TW 101135226A TW 201322787 A TW201322787 A TW 2013227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division duplex
uplink
down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5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Chi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Innovative 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vative 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vative 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22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278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此方法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此方法更包括根據動態排程判定衝突子訊框。

Description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無線通訊網路,且特別係有關於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隨著在行動通訊裝置上傳輸大量數據的需求迅速增加,傳統行動語音通訊網路進化為藉由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al,IP)數據封包在網路上傳輸。藉由傳輸網際網路協定(IP)數據封包,可提供行動通訊裝置之使用者IP電話、多媒體、多重廣播以及隨選通訊的服務。
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為一種常用之網路架構。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存取網路(E-UTRAN)系統可以提供高速傳輸以實現上述IP電話、多媒體之服務。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存取網路(E-UTRAN)系統之規格係為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規格組織所制定。為了進化和完善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之規格,許多改變常在原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規格及骨幹上提出及考慮。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此方法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 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一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Downlink-to-Uplink)切換點週期;此方法更包括根據動態排程判定衝突子訊框。
下文為介紹本發明之最佳實施例。各實施例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但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之範圍當以後附之權利要求項為準。
100‧‧‧存取網路
104、106、108、110、112、114‧‧‧天線
116‧‧‧存取終端
118‧‧‧反向鏈路
120‧‧‧前向鏈路
122‧‧‧存取終端
124‧‧‧反向鏈路
126‧‧‧前向鏈路
210‧‧‧發送器系統
212‧‧‧數據源
214‧‧‧發送數據處理器
220‧‧‧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
222a~222t‧‧‧發送器
224a~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數據源
238‧‧‧發送數據處理器
242‧‧‧接收數據處理器
240‧‧‧解調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252r‧‧‧天線
254a~254r‧‧‧接收器
260‧‧‧接收數據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通訊裝置
302‧‧‧輸入裝置
304‧‧‧輸出裝置
306‧‧‧控制電路
308‧‧‧中央處理器
310‧‧‧記憶體
312‧‧‧執行程式碼
314‧‧‧收發器
400‧‧‧應用層
402‧‧‧第三層
404‧‧‧第二層
406‧‧‧第一層
500‧‧‧流程圖
505、510‧‧‧步驟
600‧‧‧流程圖
605、610‧‧‧步驟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發送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終端機或使用者設備)之方塊圖。
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4圖係根據此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流程圖。
第6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流程圖。
本發明在以下所揭露之無線通訊系統、元件和相關的方法係使用在無線通訊的寬頻服務中。無線通訊廣泛的用以提供在不同類型的傳輸上,像是語音、數據等。這些無線通訊系統根據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時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3GPP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存取、3GPP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3GPP2超行動寬頻(Ultra Mobile Broadband,UMB)、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或其它調變技術來設計。
特別地,以下敘述之範例之無線通訊系統、元件,和相關方法可用以支援由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之一或多種標準,其中包括了文件號碼3GPP TS 36.213 V10.2.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存取網路;實體層程序(第10版)”(“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0)”);R1-112106“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TDD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上述之標準及文件在此引用並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所述之多重存取無線通訊系統之方塊圖。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100包括複數天線群組,一群組包括天線104和106、一群組包括天線108和110,另一群組包括天線112和114。在第1圖中,每一天線群組暫以兩個天線圖型為代表,實際上每一天線群組之天線數量可多可少。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116與天線112和114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12和114透過前向鏈路(forward link)120發送資訊給存取終端116,以及透過反向鏈路(reverse link)118接收由存取終端116傳出之資訊。存取終端122與天線106和108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06和108透過前向鏈路126發送資訊至存取終端122,且透過反向鏈路124接收由存取終端122傳出之資訊。在一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統,反向鏈路118、124及前向鏈路120、126可使用不同頻率通信。舉例說明,前向鏈路120可用與反向鏈路118不同之頻率。
每一天線群組及/或它們設計涵蓋的區塊通常被稱為存取網路的區塊(sector)。在此一實施例中,每一天線群組係設計為與存取網絡100之區塊所涵蓋區域內之存取終端進行通訊。
當使用前向鏈路120及126進行通訊時,存取網路100中的傳輸天線可能利用波束形成(beamforming)以分別改善存取終端116及122的前向鏈路信噪比。而且相較於使用單個天線與涵蓋範圍中所有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來說,利用波束形成技術與在其涵蓋範圍中分散之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可降低對位於鄰近細胞中之存取終端的干擾。
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可以是用來與終端設備進行通訊的固定機站或基地台,也可稱作接入點、B節點(Node B)、基地台、進化基地台、進化B節點(eNode B)、或其他專業術語。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也可稱作係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無線通訊裝置、 終端、存取終端、或其他專業術語。
第2圖係顯示一發送器系統210(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250(可視為存取終端或使用者設備)應用在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統200中之方塊圖。在發送器系統210中,數據源212提供所產生之數據流中的流量數據至發送(TX)數據處理器214。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數據流係經由個別之發送天線發送。發送數據處理器214使用特別為此數據流挑選之編碼法將流量數據格式化、編碼、交錯處理並提供編碼後的數據數據。
每一編碼後之數據流可利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FDM)調變來和引導數據(pilot data)作多工處理。一般來說,引導數據係一串利用一些方法做過處理之已知數據模型,引導數據也可用作在接收端估算頻道回應。每一多工處理後之引導數據及編碼後的數據接下來可用選用的調變方法(二元相位偏移調變BPSK、正交相位偏移調變QPSK、多級相位偏移調變M-PSK、多級正交振幅調變M-QAM)作調變(亦即符元對應,symbol mapped)。每一數據流之數據傳輸率、編碼、及調變係由處理器230所指示。
所有數據流產生之調變符號接下來被送到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以繼續處理調變符號(例如,使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FDM))。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接下來提供N T 調變符號流至N T 發送器(TMTR)222a至222t。在某些狀況下,發射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會提供波束形成之比重給數據流之符號以及發送符號之天線。
每一發送器222a至222t接收並處理各自之符號流及提供一至多個類比信號,並調節(放大、過濾、下調)這些類比信號,以提供適合以多重輸入多重輸出頻道所發送的調變信號。接下來,由發送器222a至222t送出之N T 調變後信號各自傳送至N T 天線224a至224t。
在接收器系統250端,傳送過來之調變後信號在NR天線252a至252r接收後,每個信號被傳送到各自的接收器(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a至254r將調節(放大、過濾、下調)各自接收之信號,將 調節後之信號數位化以提供樣本,接下來處理樣本以提供相對應之「接收端」符號流。
N R 接收符號流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至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收數據處理器260將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之N R 接收符號流用特定之接收處理技術處理,並且提供N T 「測得」符號流。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下來對每一測得符號流作解調、去交錯、及解碼之動作以還原數據流中之流量數據。在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所執行的動作與在發射系統210內之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及發射數據處理器214所執行的動作互補。
處理器270週期性地決定欲使用之預編碼矩陣(於下文討論)。處理器270制定一由矩陣索引(matrix index)及秩值(rank value)所組成之反向鏈路訊息。
此反向鏈路訊息可包括各種通訊鏈路及/或接收數據流之相關資訊。反向鏈路訊息接下來被送至發射數據處理器238,由數據資料源236傳送之數據流也被送至此匯集並送往調變器280進行調變,經由接收器254a至254r調節後,再送回發送器系統210。
在發送器系統210端,源自接收器系統250之調變後信號被天線224接收,在收發器222a至222t被調節,在解調器240作解調,再送往接收數據處理器242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統250端所送出之反向鏈路訊息244。處理器230接下來即可決定欲使用決定波束形成之比重之預編碼矩陣,並處理提取出之訊息。
接下來,參閱第3圖,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在第3圖中,通訊裝置300可用以具體化第1圖中之使用者設備(UE)(或存取終端(AT))116及122,並且此通訊系統以一長期演進技術(LTE)系統,一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TE-A),或其它與上述兩者近似之系統為佳。通訊裝置300可包括一輸入裝置302、一輸出裝置304、一控制電路306、一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308、一記憶體310、一程式碼312、一收發器314。控制電路306在記憶體310中透過中央處理器308執行程式碼312,並以此控制在通 訊裝置300中所進行之作業。通訊裝置300可利用輸入裝置302(例如鍵盤或數字鍵)接收使用者輸入訊號;也可由輸出裝置304(例如螢幕或喇叭)輸出圖像及聲音。收發器314在此用作接收及發送無線訊號,將接收之信號送往控制電路306,以及以無線方式輸出控制電路306所產生之信號。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312之簡化功能方塊圖。此實施例中,執行程式碼312包括一應用層400、一第三層402、一第二層404、並且與第一層406耦接。第三層402一般執行無線資源控制。第二層404一般執行鏈路控制。第一層406一般負責實體連接。
在一般情況下,如在3GPP TS 36.213 V10.2.0中所討論,採用一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係藉由聚合平行傳輸及接收的多個細胞以改善使用者設備的數據速率。如R1-112106中所討論的,增強載波聚合的一目的係允許不同跨頻帶載波聚合的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而優點為系統可與目前3G網路共存且更容易針對不同的需求來部署。
由於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可被聚合,因此有可能某些子訊框之子訊框的類型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在某些細胞中,子訊框屬於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其他細胞中的子訊框屬於上行鏈路子訊框,其可被視為是相互衝突的子訊框。而另一有趣的問題係是否允許支援不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分時雙工使用者設備同時執行傳送(Transmission,TX)及接收(Reception,RX)。關於這個問題,有幾種選擇(如R1-112106所示)如下:
-非同時傳送和接收
■衝突子訊框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類型是固定的。例如,遵照主服務細胞(Primary Cell,PCell)。
■衝突子訊框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類型是可改變的。
◆透過(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配置
◆透過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動態改變
-同時傳送和接收
當支援同時傳送和接收時,衝突子訊框可以共存。
對於非同時傳送和接收的情況下,一衝突子訊框將被視為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且上述方案提供不同的規則以作出決定。舉例來說,在遵照主細胞(Primary Cell,PCell)的情況下,此子訊框將被視為與主細胞有相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類型。此外,在透過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的情況下,每一子訊框將由無線電資源控制配置來指示是否其屬於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此外,在透過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動態地改變的情況下,每一子訊框將由排程動態地判定其是否屬於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
如R1-112106中所述,目前有七個不同的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的組態,如下方的表格1所示:
如R1-112106中所討論,上行鏈路傳輸通常是在下行鏈路接收之前用以允許進化B節點調整使用者設備之間抵達的時間,以防止彼此 間的干擾和非正交。時間差一般由進化B節點維持且被稱為時間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
一般來說,對於具有不同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的載波聚合(舉例來說,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1和組態5),特殊子訊框將有可能與下行鏈路子訊框碰撞。當在衝突中的一特殊子訊框被判定為下行鏈路子訊框時,將禁止此特殊子訊框的上行鏈路部分。
相反地,當此特殊子訊框在衝突情況下被判定為子訊框類型時,在下行鏈路子訊框中細胞的預期行為將被表列出並描述如下:
-假設衝突子訊框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類型是固定或可配置的
-不允許接收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顯然效率不高。
-僅允許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由於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僅佔了前兩個符元,因此並不影響同時傳送/接收。
-允許部分的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
當特殊子訊框組態在一些符號上允許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時,則下行鏈路子訊框可以應用某一個細胞的特殊組態(例如,細胞本身或主要細胞),而丟棄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的一些符元且使用不同的傳輸區塊(Transport.Block,TB)表格。
-假設衝突子訊框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類型是動態變化的。
-當具有特殊子訊框的細胞不具有排程(例如,探測參考信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時,則沒有上行鏈路傳輸,因此完整的子訊框可被用於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接收。
-當具有特殊子訊框的細胞具有排程(例如,探測參考信號)時,則有上行鏈路傳輸,因此只有部分的子訊框可被用於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接收。
然而,當探測參考信號透過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而觸發且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未被偵測時,則進化B節點假設部分子訊框用於實 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而使用者設備假設完整子訊框用於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且解碼將會失敗。對於使用者設備而言,也可能試圖解碼兩種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的類型(例如,一個假設完整的子訊框和另一個假設部分的子訊框)。不過複雜性高且需佔用更多的記憶體,甚至隨重新傳輸的次數增加而以指數增加。
一解決方案是利用一限制使得一具有不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切換點週期的細胞無法聚合在一起。另一種選擇是,根據預定規則(例如,固定或是依據組態變動的)第七子訊框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或一特殊子訊框,而對於其他的子訊框,衝突子訊框之子訊框類型的判定可能透過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動態地改變。另一種可能是,對於第七子訊框之子訊框類型為下行鏈路的細胞而言,無論排程為何在子訊框中的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將僅使用部分的子訊框。
此外,以一組合為例(如下表格2所示):
對於第八子訊框而言,子訊框被判定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然而,當上行鏈路傳輸提早發生時,在第八子訊框後方的上行鏈路子訊框可能會與第八子訊框發生碰撞。此外,若判定是基於動態排程而決定,當使用者設備依據是否之後具有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傳輸而考慮完整或部分的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的子訊框時,也有可能會盲解碼第八子訊框。
在一般情況下,一種解決方案是任一子訊框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時,先前的特殊子訊框將為一特殊子訊框(若此特殊子訊框具有一衝 突時)且在上行鏈路子訊框及此特殊子訊框之間的子訊框將為上行鏈路子訊框。舉例來說,,當子訊框8是一上行鏈路子訊框,則子訊框6將為一特殊子訊框和子訊框7將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另一種可能為,對於具有下行鏈路子訊框與之後上行鏈路子訊框重疊的細胞而言,僅部分的子訊框將被使用於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傳輸。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流程圖500。在步驟505中,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細胞具有一相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Downlink-to-Uplink,DL-to-UL)切換點週期。在步驟510中,根據動態排程判定衝突子訊框。在一實施例中,具有不同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的細胞無法聚合在一起。此外,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在一實施例中,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再者,上述細胞具有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Downlink-to-Uplink,DL-to-UL)切換點週期。此外,根據一預定規則,一第七子訊框為一衝突子訊框且被判定為一特殊子訊框或下行鏈路,以及根據動態排程判定其他衝突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在另一實施例中,此預定規則為第七子訊框被判定為一特殊子訊框。此外,此預定規則可能為一進化B節點(evolved Node B,eNB)指示第七子訊框被判定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或一特殊子訊框。再者,此預定規則可能為第七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與一主服務細胞(Primary Serving Cell,PCell)之第七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第七子訊框為一衝突子訊框,並包括一具有一下行鏈路子訊框類型的細胞之一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以及無論排程為何第七子訊框僅佔用一部份子訊框。此外,由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所佔用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的數目係由一特殊細胞之特殊子訊框組態所判定,其中此特殊細胞係一在特殊子訊框中具有最小數目下行鏈路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之細胞。
參考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用者設備300包括一儲存於記憶體310內之程式碼312。在一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器308可執行程式碼 312以(i)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一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Downlink-to-Uplink,DL-to-UL)切換點週期,(ii)根據動態排程判定其他衝突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
第6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流程圖600。在步驟605中,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在步驟610中,判定一衝突子訊框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再者,當在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特殊子訊框係一衝突子訊框時,則判定先前子訊框為特殊子訊框,以及判定介在先前子訊框及該上行鏈路子訊框之間的子訊框為上行鏈路子訊框。此外,當在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子訊框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則先前下行鏈路子訊框使用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傳輸之部份訊框。再者,由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所佔用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的數目是由此特殊細胞之特殊子訊框組態所判定,而此特殊細胞為一在特殊子訊框中具有最小數目下行鏈路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之細胞。
參考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用者設備300包括一儲存於記憶體310內之程式碼312。在一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器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以(i)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以及(ii)判定一衝突子訊框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
此外,中央處理器308也執行程式碼312以呈現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動作和步驟,或其它在說明書中內容之描述。
以上實施例使用多種角度描述。顯然這裡的教示可以多種方式呈現,而在範例中揭露之任何特定架構或功能僅為一代表性之狀況。根據本文之教示,任何熟知此技藝之人士應理解在本文呈現之內容可獨立利用其他某種型式或綜合多種型式作不同呈現。舉例說明,可遵照前文中提到任何方式利用某種裝置或某種方法實現。一裝置之實施或一種方式之執行可用任何其他架構、或功能性、又或架構及功能性來實現在前文所討論的一種或多種型式上。再舉例說明以上觀點,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 基於脈衝重複頻率所建立。又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也可基於脈波位置或偏位所建立。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時序跳頻建立。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脈衝重複頻率、脈波位置或偏位、以及時序跳頻建立。
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將了解訊息及信號可用多種不同科技及技巧展現。舉例,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之數據、指令、命令、訊息、信號、位元、符號、以及碼片(chip)可以伏特、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光場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組合所呈現。
熟知此技術之人士更會了解在此描述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處理器、裝置、電路、以及演算步驟與以上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用的電子硬體(例如用來源編碼或其他技術設計之數位實施、類比實施、或兩者之組合)、各種形式之程式或與指示作為連結之設計碼(在內文中為方便而稱作「軟體」或「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組合。為清楚說明此硬體及軟體間之可互換性,多種具描述性之元件、方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在以上之描述大致上以其功能性為主。不論此功能以硬體或軟體型式呈現,將視加注在整體系統上之特定應用及設計限制而定。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可為每一特定應用將描述之功能以各種不同方法作實現,但此實現之決策不應被解讀為偏離本文所揭露之範圍。
此外,多種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以及在此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實施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存取終端、存取點;或由積體電路、存取終端、存取點執行。積體電路可由一般用途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場可編程閘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編程邏輯裝置、離散閘(discrete gate)或電晶體邏輯(transistor logic)、離散硬體元件、電子元件、光學元件、機械元件、或任何以上之組合之設計以完成在此文內描述之功能;並可能執行存在於積體電路內、積體電路外、或兩者皆有之執行碼或指令。一般用途處理器可能是微處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規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可由電腦設備之組合所構成,例如: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及一微電腦之組合、多組微電腦、一組至多組微電腦以及一數位訊號處理 器核心、或任何其他類似之配置。
在此所揭露程序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純為一舉例之方式。基於設計上之偏好,必須了解到程序上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可在此文件所揭露的範圍內被重新安排。伴隨之方法權利要求以一示例順序呈現出各種步驟之元件,也因此不應被此所展示之特定順序或階層所限制。
本發明之說明書所揭露之方法和演算法之步驟,可以直接透過執行一處理器直接應用在硬體以及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結合上。一軟體模組(包括執行指令和相關數據)和其它數據可儲存在數據記憶體中,像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唯讀記憶體(ROM)、可抹除可規化唯讀記憶體(EPROM)、電子可抹除可規劃唯讀記憶體(EEPROM)、暫存器、硬碟、可攜式應碟、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或在此領域習之技術中任何其它電腦可讀取之儲存媒體格式。一儲存媒體可耦接至一機器裝置,舉例來說,像是電腦/處理器(為了說明之方便,在本說明書以處理器來表示),上述處理器可透過來讀取資訊(像是程式碼),以及寫入資訊至儲存媒體。一儲存媒體可整合一處理器。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一使用者設備則包括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換句話說,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以不直接連接使用者設備的方式,包含於使用者設備中。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任何適合電腦程序之產品包括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其中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包括一或多個所揭露實施例相關之程式碼。而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腦程序之產品可以包括封裝材料。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00‧‧‧流程圖
505、510‧‧‧步驟

Claims (23)

  1.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跨頻帶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方法,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一相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Downlink-to-Uplink,DL-to-UL)切換點週期;以及根據動態排程判定衝突子訊框,其中具有不同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之細胞無法聚合在一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3.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跨頻帶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方法,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一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以及根據一預定規則,一第七子訊框係一衝突子訊框且被判定為一特殊子訊框或下行鏈路子訊框,以及根據一動態排程判定其他衝突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預定規則為上述 第七子訊框被判定為一特殊子訊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預定規則為上述第七子訊框被判定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預定規則為一進化B節點(evolved Node B,eNB)指示上述第七子訊框被判定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或一特殊子訊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預定規則為上述第七子訊框的上述子訊框類型與一主服務細胞(Primary Serving Cell,PCell)之第七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相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第七子訊框為一衝突子訊框,並包括一具有一下行鏈路子訊框類型的細胞之一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以及無論排程為何上述第七子訊框僅佔用一部份子訊框。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由上述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所佔用之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元的數目係由一特殊細胞之特殊子訊框組態所判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 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特殊細胞係一在特殊子訊框中具有最小數目下行鏈路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之細胞。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12.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跨頻帶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一通訊裝置,上述通訊裝置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設置於上述控制電路中;以及一記憶體,設置於上述控制電路中並耦接與上述處理器;其中上述處理器配置用以執行一儲存於上述記憶體之程式碼,以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其中,上述細胞具有不同的下行鏈路至上行鏈路切換點週期;以及根據一預定規則,一第七子訊框係一衝突子訊框且被判定為一特殊子訊框或下行鏈路子訊框;以及根據一動態排程判定其他衝突子訊框的子訊框類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一通訊裝置,其中上述第七子訊框為一衝突子訊框,且包括具有一下行鏈路子訊框 類型的一細胞之一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以及無論排程為何上述第七子訊框僅佔用一部份子訊框。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一通訊裝置,其中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15.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跨頻帶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方法,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以及判定一衝突子訊框為一上行鏈路(Uplink,UL)子訊框。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細胞由於一不同時傳送或接收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所聚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當在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特殊子訊框係一衝突子訊框時,則判定上述先前子訊框為特殊子訊框,以及判定介在上述先前子訊框及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間的子訊框為上行鏈路子訊框。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 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當在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子訊框係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則上述先前下行鏈路子訊框使用部份訊框進行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傳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由上述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所佔用之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元的數目係由一特殊細胞之特殊子訊框組態所判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其中上述特殊細胞係一在特殊子訊框中具有最小數目下行鏈路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之細胞。
  21.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跨頻帶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一通訊裝置,上述通訊裝置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設置於上述控制電路中;以及一記憶體,設置於上述控制電路中並耦接與上述處理器;其中上述處理器配置用以執行一儲存於上述記憶體之程式碼,以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包括:聚合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的細胞;以及判定一衝突子訊框為一上行鏈路(Uplink,UL)子訊框。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一通訊裝置,其中當在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特殊子訊框係一衝突子訊框時,判定上述先前子訊框為特殊子訊框,以及判定介在上述先前子訊框及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間的子訊框為上行鏈路子訊框。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一通訊裝置,其中當在上述上行鏈路子訊框之前的一子訊框係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上述先前下行鏈路子訊框使用部份訊框進行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傳輸。
TW101135226A 2011-09-26 2012-09-26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TW2013227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39202P 2011-09-26 2011-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2787A true TW201322787A (zh) 2013-06-01

Family

ID=479925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5044A TW201322681A (zh) 2011-09-26 2012-09-25 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通道狀態資訊之方法和通訊設備
TW101135226A TW201322787A (zh) 2011-09-26 2012-09-26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5044A TW201322681A (zh) 2011-09-26 2012-09-25 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通道狀態資訊之方法和通訊設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20130083706A1 (zh)
TW (2) TW20132268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627B (zh) 2011-03-24 2016-08-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9414249B2 (en) * 2011-10-27 2016-08-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Providing enhanced CSI coverage by reporting the same measure in multiple sub-frames
CN103095433B (zh) * 2011-11-04 2018-06-1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WO2013068386A1 (en) * 2011-11-07 2013-05-1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channel state indicators colliding in same subframe
JP5873708B2 (ja) * 2011-12-19 2016-03-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5227266B (zh) * 2012-01-12 2019-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3176531A1 (ko) * 2012-05-25 2013-11-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5932554B2 (ja) * 2012-08-02 2016-06-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US9544801B2 (en) 2012-08-03 2017-01-10 Intel Corporation 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systems
CN103581891B (zh) * 2012-08-06 2019-0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003452B2 (en) * 2012-11-09 2018-06-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on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of time division duplex cells
US9319188B2 (en) * 2013-01-17 2016-04-1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973391A (zh) * 2013-01-24 2014-08-0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汇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US9699675B2 (en) * 2013-02-04 2017-07-04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in TDD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749652B2 (en) 2013-04-12 2020-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mploying multiple subframe configurations for HARQ operations
CN106165329A (zh) * 2013-08-09 2016-11-2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tdd系统中ul控制信道的物理资源分配
BR112016009736B1 (pt) 2013-11-01 2022-06-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de acesso randômico,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estação base
JP5739027B1 (ja) * 2014-01-22 2015-06-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115742A1 (ko) * 2014-01-29 2015-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측정 수행 방법
US9900074B2 (en) 2014-08-12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request procedure in LTE/LTE-A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US9876623B2 (en) 2014-12-22 2018-0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ells
US10986658B2 (en) 2015-08-14 2021-04-20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Uplink/downlink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497861B1 (en) * 2016-08-11 2022-10-0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Latency reduction in tdd systems with carrier aggragation
WO2018058599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iabl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MX2019013073A (es) 2017-05-02 2019-12-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s y aparatos para detectar canales de control en sistemas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WO2019016950A1 (ja) * 2017-07-21 2019-01-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9905207B (zh) 2017-12-08 2021-07-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及基站
US10790955B2 (en) * 2018-01-11 2020-09-29 Mediatek Inc. Reservation of HARQ-ACK resources i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3955498A4 (en) * 2019-04-16 2022-04-2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291035B (zh) * 2019-07-25 2024-03-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US11889502B2 (en) * 2020-02-24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stage feedback procedures
US11558862B2 (en) * 2020-04-24 202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point scrambling for a non-coherent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95253B2 (en) * 2009-02-05 2012-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ACK transmission for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lease in LTE
US8194603B2 (en) * 2009-08-18 2012-06-05 Motorola Mobility, Inc. Subframe component reduction and notific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112013003622A2 (pt) * 2010-08-16 2016-08-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ó de posicionamento,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métodos dos mesmos
US20120113827A1 (en) * 2010-11-08 2012-05-10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ynamic simultaneous pucch and pusch switching for lte-a
US9036491B2 (en) * 2011-08-12 2015-05-1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s for converting a downlink subfr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83748A1 (en) 2013-04-04
TW201322681A (zh) 2013-06-01
US20130083706A1 (en) 201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22787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CN110366250B (zh) 考虑跨载波调度缓存下行链路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TWI524788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通道狀態資訊測量的方法及裝置
TWI479852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非週期性探測參考符元的方法及裝置
TWI584621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傳輸時間區間集束傳輸之方法和設備
TWI500307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和通訊設備
JP6113846B2 (ja) ハイブリッド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TWI482519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重新配置半持續性操作的方法及裝置
JP6046087B2 (ja) 異なるシステム帯域幅上でユーザ機器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591927B2 (ja) 送信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た物理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pucch)リソース・マッピ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908481B2 (ja)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リソースのマッピング
KR20210133212A (ko) 절전 모드에서 물리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할당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366251A (zh) 无线通信中考虑交叉载波调度下波束指示的方法和设备
CN112385160A (zh) 使用多个收发点增强数据信道可靠性的方法和系统
JP201914066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割り込み送信指示を監視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WO2017031646A1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TW201320796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提前時序群組變更的方法及裝置
CN108092757A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重复传输的资源分配
US10602489B2 (en) Self-contained uplink for reduced duration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JP2012170085A (ja) Mimo−ofdm復調器のパケットフォーマットに応じた選択の方法
CN104885548A (zh) 在多tti调度消息中的非连续子帧
CN102948247A (zh) 基于争用的无线传输
KR101788435B1 (ko) 안테나 스위치 다이버시티를 위한 동적 트리거 알고리즘
CN107079508A (zh) 一种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方法及装置
TW201521475A (zh) 下行鏈路-上行鏈路的干擾管理及流量適應的方法及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