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43491Y -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43491Y CN2643491Y CNU032757107U CN03275710U CN2643491Y CN 2643491 Y CN2643491 Y CN 2643491Y CN U032757107 U CNU032757107 U CN U032757107U CN 03275710 U CN03275710 U CN 03275710U CN 2643491 Y CN2643491 Y CN 264349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fuel cell
- section
- guiding groove
- flow gu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3—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having meandering or serpentine path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5—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nnels having varying cross s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6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having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e.g. heaters or coolant flow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是在该燃料电池的极板表面形成有一气体入口、一气体出口、一相邻于该气体入口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以及相邻于该气体出口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及第二气体导流凹槽各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一部分地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该气体槽道的一端连通于该气体入口,而另一端向着第二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向着第一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连通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燃料电池的结构设计,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燃料电池极板的流场结构。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种借着电化学反应,直接利用含氢燃料和空气产生电力的装置。由于燃料电池具有低污染、高效率、高能量密度等优点,故成为近年来各国研发和推广的对象。在各种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简称为PEMFC)的操作温度较低、激活迅速、体积与重量的能量密度较高,因而最具产业价值。
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为例,其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一电池单体的结构包含位于中央的一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其两侧各设一层催化剂,其外侧再各设置一层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最外侧则分别设一阳极板与一阴极板,将此等构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后,及形成一基本的电池单体。
在该燃料电池的结构中,两个邻接电池单体中的阳极与阴极的电极板通常使用双极板(Bipolar Plate)的结构,该双极板的两面设有多数沟槽式的气体通道,其藉以输送反应用的气体,如氢气与含氧气的空气,并排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如水滴或水气。
该燃料电池在操作时,必需工作在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条件下,方能发挥其最佳效能。故在该燃料电池的结构中,除了阳极气体通道及阴极气体通道的外,通常都会在该双极板中设计冷却通道,以使该燃料电池的温度得以控制在一适当的温度条件下。
至于该阳极板与阴极板的流场设计方面,传统的流场结构通常都是以多数条气体通道由该极板的气体入口连通至气体出口,而为了考虑气体(如氢气与空气)能均匀流通至每一气体通道、尽可能使流场中每一通道的路径长度相同、气体流通于每一通道能与催化剂(如阳极催化剂与阴极催化剂)反应均匀、以及气体的流量足够产生所需的电能等因素,故在目前所使用的流场设计中,大都是以预定回绕路径的方式布设在该极板的表面。而在冷却极板的流场设计方面,亦必须要考虑是否为更有效地冷却效果的因素。
然而,在传统的燃料电池的极板流场结构设计中,虽然该气体通道经过回绕路径的方式布设在极板表面,确能达到路径长度相同、气体与催化剂反应均匀等目的,但实际使用时却发现该气体通道有可能会因为异物(例如外界杂物、水滴凝结等)等原因而受到堵塞,而使该条气体通道无法顺利输送气体,如此将会造成该燃料电池的工作效能受到大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以使气体均匀流通至该燃料电池的极板的每一气体通道以及使气体流通于每一通道与催化剂反应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即一种结构简化的燃料电池极板流场结构,在该燃料电池极板只要配合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及气体导流凹槽即可提供该极板的气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包括至少一极板及形成在该极板的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以及形成在该极板的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该极板的至少一表面形成多数条气体槽道,其特征是:该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相邻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在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相邻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该气体槽道的一端连通于该气体入口,另一端向着第二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向着第一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连通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
该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一部份地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之间是由间隔且相互平行的直通气体槽道所连通;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未直接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之间的气体槽道更包括有一与该气体槽道呈垂直的连通槽道予以连通。该极板是该燃料电池的阴极板。该极板的其中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阴极板,其表面形成该气体槽道,另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冷却板。该冷却板包括有多数条间隔配置且相互平行的冷却槽道,该冷却槽道是由该极板表面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其中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而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该冷却槽道的冷却气体入口与冷却气体出口各形成漏斗状的开口结构。该极板是该燃料电池的阳极板。该极板的其中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阳极板,其表面形成该气体槽道,另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冷却板。该冷却板包括有多数条间隔配置且相互平行的冷却槽道,该冷却槽道是由该极板表面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其中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该冷却槽道的冷却气体入口与冷却气体出口各形成漏斗状的开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统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该燃料电池的极板表面形成有一气体入口、一气体出口、一相邻于该气体入口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以及相邻于该气体出口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及第二气体导流凹槽各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对应于该第二例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该气体槽道的一端连通于该气体入口,另一端则向着第二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向着第一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连通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主要功效如下:经由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可以使该燃料电池的极板流场在简易的结构设计下,即可以使气体均匀流通至该燃料电池的极板的每一气体通道以及使气体流通于每一通道与催化剂反应均匀,对于该燃料电池的工作效能提升有极大的效果。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流场结构的燃料电池立体示意图;
图2是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流场结构的燃料电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燃料电池各组成构件分解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燃料电池的各组成构件对准组合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阴极双极板的流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圈示部份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6中B圈示部份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6中9-9断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阴极双极板的冷却槽道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11-11断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C圈示部份的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阳极双极板的流场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14-14断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阳极双极板的冷却槽道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16-16断面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是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流场结构的燃料电池立体图,图2是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流场结构的燃料电池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燃料电池1包括有一燃料电池组体10,在该燃料电池组体10的阳极侧叠置有一阳极集电板11、一阳极绝缘板12及一阳极端板13。在该燃料电池组体10的阴极侧则叠置有一阴极集电板21、一阴极绝缘板22及一阴极端板23。
在该阳极端板13的顶面开设有一阴极气体入口131以及一阴极气体出口132,阴极反应气体(空气)可由该阴极气体入口131送入,经由该阳极绝缘板12的阴极气体入口121和阳极集电板11的阴极气体入口111,而进入该燃料电池组体10的阴极气体入口101。该阴极反应气体在送入燃料电池组体10内部反应后,再由燃料电池组体10的阴极气体出口102、阳极集电板11的阴极气体出口112、阳极绝缘板12的阴极气体出口122及阳极端板13的阴极气体出口132而送出。通常在该阳极端板13的阴极气体入口131及阴极气体出口132分别结合有一阴极气体送入套接管141及阴极气体送出套接管142。
在阳极气体(氢气)方面,在该阴极端板23的适当位置(例如侧壁面)开设有阳极气体入口231,以将阳极气体经由类似于前述气体通道的结构而送入该燃料电池组体10内部进行反应,最后再由阳极端板13的阳极气体出口133送出。
图3是图1中燃料电池1各组成构件分解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该燃料电池1的各组成构件对准组合时的侧视示意图。该燃料电池1中的燃料电池组体10是由多数个燃料电池单电池10a、10b、10c所构成。其中每一个燃料电池单电池中包括有一膜电极组体3(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es,MEA),其是由一质子交换膜、一阳极触媒层及阴极触媒层所叠置而构成。在该膜电极组体3的阴极侧具有一阴极气体扩散层31以及一阴极双极板4,而在膜电极组体3的阳极侧则具有一阳极气体扩散层32以及一阳极双极板5。
相邻的燃料电池单电池之间形成有多数个冷却气体槽道,以供冷却空气通过该燃料电池组体10,以达到冷却的功能。例如在图5中是图4中A圈示部份的放大示意图,其该燃料电池单电池10a的阴极双极板4与底面相邻的燃料电池单电池10b的阳极双极板之间通过对合组立而形成有多数个冷却气体槽道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阴极双极板4的流场结构平面示意图,该阴极双极板4的第一侧边4a开设有一气体入口41,在该阴极双极板4的第二侧边4b则开设有一气体出口42。
图7是图6中B圈示部份的局部扩大平面示意图,图8是图6中B圈示部份的局部扩大立体图。图9是图6中9-9断面的剖视图。
该阴极双极板4的第一侧边4a的气体入口41相邻位置处形成有一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且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431及一气体导出区段432,而在第二侧边4b的气体出口42相邻位置处形成有一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且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441及一气体导出区段442。
在该阴极双极板4的气体槽道的设计方面,该气体槽道可分为气体槽道导入区段451、气体槽道连通区段452、气体槽道导出区段453三部份。该气体槽道导入区段451的一端是连通于该气体入口41,而另一端则向着第二侧边4b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入区段441,再由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出区段442向着第一侧边4a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入区段431(如气体槽道连通区段452所示),再由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出区段432连通于该第二侧边4b的气体出口42(如气体槽道导出区段453所示)。
该阴极双极板4的第一侧边4a的气体入口41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入区段441;第一侧边4a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出区段432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气体出口42;而该第一侧边4a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入区段431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出区段442。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侧边4a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入区段431是一部份地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出区段442。亦即,该第一侧边4a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入区段431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出区段442之间是由间隔且相互平行的直通气体槽道所连通;而该第一侧边4a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的气体导入区段431未直接对应于该第二侧边4b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导出区段442之间的气体槽道452则更包括有一与该气体槽道452呈垂直的连通槽道454、455予以连通。
当阴极气体经由该气体槽道由气体入口41经由气体槽道导入区段451、气体槽道连通区段452、气体槽道导出区段453而至气体出口42时,由于该阴极气体会经由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及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的气体分配及导流,故即使有其中一条气体槽道被阻塞或不顺畅,但在通过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43及第二气体导流凹槽44之后,仍可保持其它区段的气体槽道顺利输送气体,而不会有整条气体槽道受到堵塞而无法输送气体的状况。
参阅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阴极双极板4的冷却槽道46的平面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11-11断面的剖视图。该冷却槽道46是形成在如图6所示阴极双极板4的背面,以作为冷却气体的流通槽道。该冷却槽道46是包括有多数条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槽道结构,且该冷却槽道46是由该阴极双极板4表面的一端(顶端)延伸至另一端(底端),其中一端(例如顶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46a,而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46b。
同时参阅图12所示,其是图10中C圈示部份的扩大平面示意图。为了使该冷却槽道46在冷却空气通过时,具有较佳的导流效果,故在该冷却槽道46的冷却气体入口46a与冷却气体出口46b各形成漏斗状的开口结构。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阳极双极板5的流场结构平面示意图,该阳极双极板5的一侧边开设有一阳极气体入口51,在该阳极双极板5的另一侧边则开设有一阳极气体出口52。
图14是图13中14-14断面的剖视图。该阳极气体入口51与阳极气体出口52之间是由阳极气体槽道53予以连通,而该阳极气体槽道53是由阳极气体入口51经由数个垂直回绕的路径而连通至阳极气体出口52。
参阅图15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阳极双极板5的冷却槽道54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16-16断面的剖视图。该冷却槽道54是形成在如图13所示阳极双极板5的背面,以作为冷却气体的流通槽道。该冷却槽道54是包括有多数条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槽道结构,且该冷却槽道54是由该阳极双极板5表面的一端(顶端)延伸至另一端(底端),其中一端(例如顶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54a,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54b。
经由本实用新型上揭的极板流场结构设计,确可使气体均匀流通至该燃料电池的极板的每一气体通道、以及使气体流通于每一通道与催化剂反应均匀,对于该燃料电池的工作效能提升有极大的效果。故本实用新型确具有产业利用价值,且本实用新型在申请专利前,并未有相同或类似的专利或产品公开在先,故本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以上的实施例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熟悉此项技术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其它种的改良及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包括至少一极板及形成在该极板的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以及形成在该极板的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该极板的至少一表面形成多数条气体槽道,其特征是:该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相邻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在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相邻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气体导流凹槽,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包括有一气体导入区段及一气体导出区段,该气体槽道的一端连通于该气体入口,另一端向着第二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向着第一侧边的方向连通于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再由该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连通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侧边的气体入口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气体出口;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正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是一部份地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之间是由间隔且相互平行的直通气体槽道所连通;该第一侧边的第一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入区段未直接对应于该第二侧边的第二气体导流凹槽的气体导出区段之间的气体槽道更包括有一与该气体槽道呈垂直的连通槽道予以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极板是该燃料电池的阴极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极板的其中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阴极板,其表面形成该气体槽道,另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冷却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冷却板包括有多数条间隔配置且相互平行的冷却槽道,该冷却槽道是由该极板表面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其中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而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冷却槽道的冷却气体入口与冷却气体出口各形成漏斗状的开口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极板是该燃料电池的阳极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极板的其中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阳极板,其表面形成该气体槽道,另一表面是作为该燃料电池的冷却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冷却板包括有多数条间隔配置且相互平行的冷却槽道,该冷却槽道是由该极板表面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其中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入口,另一端是作为冷却气体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其特征是:该冷却槽道的冷却气体入口与冷却气体出口各形成漏斗状的开口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032757107U CN2643491Y (zh) | 2003-07-14 | 2003-07-14 |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
EP04016257A EP1498967A3 (en) | 2003-07-14 | 2004-07-09 | Flow field pattern for fuel cell stack separator plate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032757107U CN2643491Y (zh) | 2003-07-14 | 2003-07-14 |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43491Y true CN2643491Y (zh) | 2004-09-22 |
Family
ID=33459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0327571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43491Y (zh) | 2003-07-14 | 2003-07-14 |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498967A3 (zh) |
CN (1) | CN2643491Y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0883C (zh) * | 2004-10-22 | 2007-02-14 | 浙江大学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
CN100442582C (zh) * | 2005-04-12 | 2008-12-10 | 浙江大学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
CN101785135A (zh) * | 2007-07-18 | 2010-07-21 | 塞能量公司 | 包括用于氧化剂气体的旁路蛇形流路的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包括用于冷却剂流体的旁路蛇形流路的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却板、包括这些板的燃料电池及其应用 |
CN1966777B (zh) * | 2005-11-17 | 2011-01-19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 |
CN113903948A (zh) * | 2021-09-29 | 2022-01-07 | 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及燃料电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176957B1 (da) | 2007-07-18 | 2010-07-26 | Serenergy As | Forbedringer i pakninger og bipolære plader til PEM brændselsceller |
WO2009142994A1 (en) * | 2008-05-21 | 2009-11-26 |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 Composite bipolar separator plate for air cooled fuel cell |
EP2675005A1 (en) | 2012-06-11 | 2013-12-18 | HTceramix S.A. | Gas distribution element for a fuel cell |
EP2675006A1 (en) | 2012-06-11 | 2013-12-18 | HTceramix S.A. | Gas distribution element with a supporting layer |
EP2675007A1 (en) * | 2012-06-11 | 2013-12-18 | HTceramix S.A. | A gas flow dividing element |
CN107543942B (zh) * | 2017-08-18 | 2024-04-12 |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中德科技促进中心) | 膜电极的测试夹具以及测试方法 |
US20230299312A1 (en) | 2020-08-14 | 2023-09-21 | Siqens Gmbh | Temperature-control device for a stack-like energy store or converter, and a fuel cell stack having a temperature-control device of said typ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90047B2 (ja) * | 1999-08-13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
US6500579B1 (en) * | 1999-08-19 | 2002-12-3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Fuel cell structure |
JP4259041B2 (ja) * | 2001-06-14 | 2009-04-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 |
-
2003
- 2003-07-14 CN CNU032757107U patent/CN264349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7-09 EP EP04016257A patent/EP149896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0883C (zh) * | 2004-10-22 | 2007-02-14 | 浙江大学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
CN100442582C (zh) * | 2005-04-12 | 2008-12-10 | 浙江大学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
CN1966777B (zh) * | 2005-11-17 | 2011-01-19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 |
CN101785135A (zh) * | 2007-07-18 | 2010-07-21 | 塞能量公司 | 包括用于氧化剂气体的旁路蛇形流路的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包括用于冷却剂流体的旁路蛇形流路的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却板、包括这些板的燃料电池及其应用 |
CN113903948A (zh) * | 2021-09-29 | 2022-01-07 | 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及燃料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98967A3 (en) | 2007-03-07 |
EP1498967A2 (en) | 2005-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36260C (zh) | 固体高分子型电池组合体 | |
CN109904484B (zh) |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及燃料电池 | |
CN2643491Y (zh) | 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 | |
CN112133937B (zh)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结构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
CN107681175A (zh)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体式阴极流道的优化结构 | |
CN211605306U (zh) | 一种燃料分配歧管与一种燃料电池 | |
CN113193207A (zh) | 平行分区交错排列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流场板 | |
CN115441000A (zh) | 燃料电池双极板、燃料电池、车辆 | |
CN111799495B (zh)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歧管及包括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
CN100550500C (zh) | 一种燃料电池组 | |
CN112490464B (zh) | 一种具有内增湿结构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 | |
CN1469502A (zh) | 一种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1770527A (zh) | 对氢气进出通道及循环利用优化设计的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1320679C (zh) | 一种内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
CN2632867Y (zh) | 一种可以模块化装配的大规模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211829033U (zh) | 一种改进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装置 | |
CN2554809Y (zh) | 一种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2775853Y (zh) | 对氢气进出通道及循环利用优化设计的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100442582C (zh)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 |
CN1288787C (zh)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 | |
CN200950456Y (zh) | 一种集成式燃料电池的封装结构 | |
CN2718793Y (zh) | 一种可以提高燃料电池运行稳定性的导流极板 | |
CN102315470A (zh) | 一种自呼吸式微型燃料电池 | |
CN221447222U (zh) | 一种3d沟槽型质子交换膜电极 | |
CN220731584U (zh) | 气流分配装置及其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22 Termination date: 2011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