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41851Y - 电源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41851Y CN2641851Y CNU032048726U CN03204872U CN2641851Y CN 2641851 Y CN2641851 Y CN 2641851Y CN U032048726 U CNU032048726 U CN U032048726U CN 03204872 U CN03204872 U CN 03204872U CN 2641851 Y CN2641851 Y CN 264185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on shell
- terminal
- auxiliary terminal
- base portion
- power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可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传输电流,包括:一绝缘壳体、一中心端子及至少一辅助端子;该绝缘壳体具有若干收容空间可收容中心端子与辅助端子,辅助端子包括一基部,至少一自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接触部,一自基部向下延伸的安装部,所述辅助端子自与对接元件对接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绝缘壳体,通过安装部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内,该电源连接器提高绝缘壳体对中心端子和辅助端子的固持作用,减少中心端子和辅助端子因为对接元件的插入力引起的不稳定性,从而保证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同时简化了辅助端子的加工工艺,使其结构简单,节省材料,节约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是关于一种连接电路板及对接电子元件以传输电流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如手机充电插口)上,用来传输直流电。现有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一中心端子及周围的至少一辅助端子。使用时,中心端子与辅助端子的一端分别与对接元件的正负极对接,另一端则压接至电路板,从而起到传输电流的作用,因此两种端子成为电源连接器中重要的元件。为减少电源连接器的接触电阻,提高电流通路的稳定性,现有电源连接器多采用圆柱形的中心端子直接弯折形成一压接部与电路板相组接,片状的辅助端子弯折呈“L”状形成一压接部与电路板相组接的方式。
相关技术可参阅图1,电源连接器5主要包括一绝缘壳体6、一中心端子7及至少一辅助端子8收容于绝缘壳体6内。中心端子7包括一圆柱形的对接部70、一可组接至电路板的组接部72及连接该对接部70与组接部72的连接部71。对接部70末端一侧设有一对斜刺状的干涉部701,可使中心端子7固持于绝缘壳体6中。连接部71自对接部70延伸一端为具有与对接部70弧度相当的圆弧部710,该圆弧部710与绝缘壳体6内壁紧密接触,利用两者间的干涉作用将中心端子7固持在绝缘壳体6中。辅助端子8是由一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大致呈左方括号形。端子侧部81具有一较宽的基部811及一自基部811一侧延伸的窄长的第一接触部812。该第一接触部812可与对接元件(未图示)接触,其前端向内侧弯折,以提高弹性并增强与对接元件的接触效果。基部811两侧设有若干倒刺830,可将基部811固持在绝缘壳体6中,防止第一接触部812移动产生的偏移。辅助端子下部82呈长方形,其靠后部两侧同样设有起固持作用的若干倒刺830,而其靠近前端中部则设有一向后上方延伸至对接空间(未标号)的第二接触部820,该第二接触部820在电源连接器5与对接元件对接时被对接元件压迫而与其紧密接触。
然而,上述技术中的中心端子7,其对接部70末端一侧设有的干涉部701,在对接元件插入时,由于受到对接元件的插入力而发生变形,同时仅仅依靠与对接部70弧度相当的圆弧部710与绝缘壳体6内壁的干涉将中心端子7固持在绝缘壳体6中,其作用也会因受到对接元件插拔力的反复作用而削弱,进而影响中心端子7的定位效果。另外,辅助端子8经过弯折加工后大致呈左方括号形,增加了金属材料的使用量和加工的难度,绝缘壳体6也需要相应的加工设置很多收容槽(未标号),使得加工绝缘壳体6的模具结构复杂,成本提高。由于辅助端子8是从绝缘壳体6的后端面插入收容于绝缘壳体6内,因此在绝缘壳体6的后端面需要设置很多开口,这样灰尘等杂质就很容易通过这些开口进入连接器5内,进而影响电流传输质量。同时,由于辅助端子8的安装方向与对接元件的插入方向一致,因此也会出现与中心端子7同样的问题,即:对接元件插拔力的反复作用会影响辅助端子8的定位效果,甚至会出现辅助端子8被推出的严重后果。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现有电源连接器在提高端子的稳定性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但仍存在很多缺陷,需进一步改进中心端子及辅助端子的结构,从而保证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可与一对接元件对接,能有效的将中心端子固持在绝缘壳体中,提高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可与一对接元件对接,能有效的将辅助端子固持在绝缘壳体中,提高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同时辅助端子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产品质量稳定。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依据以下的技术方案:电源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壳体、一中心端子及至少一辅助端子。该绝缘壳体具有若干收容空间,可将中心端子与辅助端子收容于绝缘壳体内。中心端子包括一与对接元件对接的圆柱形对接部、一可组接至绝缘壳体内并与对接部相连的基部、一与基部相连的连接部及一与连接部相连并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端子上部。基部至少一侧设有若干干涉部,可使中心端子有效固持于绝缘壳体中。辅助端子具有一片状基部,一自基部前部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一自基部中部向下竖直延伸的安装部,一自基部后部向下延伸形成与第一接触部倾斜相同角度的第二接触部及一自基部后部向上延伸形成与中心端子的端子上部相同高度的端子上部。辅助端子自上向下插入绝缘壳体,通过安装部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不增大绝缘壳体尺寸的条件下,提高绝缘壳体对中心端子和辅助端子的固持作用,减少中心端子和辅助端子因为对接元件的插入力引起的不稳定性,从而保证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2)简化辅助端子的加工工艺,使其结构简单,节省材料,节约生产成本。
(3)因辅助端子自上向下插入绝缘壳体,绝缘壳体的后端面无需设置相应开口,这样就可以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电源连接器内,保证电流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绝缘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绝缘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中心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辅助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电源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电源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1的电源连接器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电源连接器
2-绝缘壳体
20-前端面 21-后端面
22-上端面 23-对接空间
240-第一固持槽 242-收容空
244-收容槽 261-前狭槽
262-第一收容室 263-第二固持槽
264-第一收容室 265-后狭槽
27-下端面
3-中心端子
30-端子上部 302-压接部
31-连接部 32-基部
322-干涉部 34-对接部
4-辅助端子
40-端子上部 42-基部
422-前端 424-后端
44-第一接触部 442-第一接触点
46-第二接触部 462-第二接触点
48-安装部 482-倒刺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一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壳体2、一中心端子3及一辅助端子4,中心端子3与辅助端子4均收容于绝缘壳体2内。
结合图3至图6所示,绝缘壳体2具有一面向对接元件(如手机充电器,未图示)的前端面20及与该前端面20相对的后端面21,连接前端面20与后端面21分别形成有一上端面22、一下端面27。自前端面20上向绝缘壳体2内凹陷有一适当深度的对接空间23,而沿该对接空间23中轴线贯穿至后端面21形成有一圆柱形收容孔242(参见图10)。自后端面21上向绝缘壳体2内凹陷一适当深度并与收容孔242连通的第一固持槽240;自上端面22一侧靠近绝缘壳体2侧壁(未标号)处设有一收容槽244,该收容槽244的一端靠近第一固持槽240位于后端面21的槽口;自上端面22的收容槽244旁分别依次设有一靠近前端面20的前狭槽261,一邻靠前狭槽261并自上端面22贯穿至下端面27的第一收容室262,一邻靠第一收容室262的第二固持槽263,一邻靠第二固持槽263并自上端面22贯穿至下端面27的第二收容室264及一靠近后端面21并与第二收容室264邻靠的后狭槽265。其中第一收容室262和第二收容室264分别与对接空间23相通,而前狭槽261、第二固持槽263及后狭槽265均对应辅助端子4的结构作适当设置,但三者保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请参阅图3、图4及图7所示,中心端子3由一金属块冲压弯折而成,其包括一与对接元件(未图示)对接的实心圆柱形对接部34、一可组接至绝缘壳体2的第一固持槽240内并与对接部34相连的块状基部32、一与基部32相连的连接部31及一与连接部31相连并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端子上部30。基部32至少一侧设有若干干涉部322,可硬干涉绝缘壳体2的第一固持槽240内壁(参阅图10),使中心端子3有效固持于绝缘壳体2内。连接部31可抵靠在绝缘壳体2后端面21上的第一固持槽240与收容槽244交界的侧壁上(参见图5,未标号)。为提高其与电路板(未图示)的接触效果,端子上部30前端呈一弯折状,设有一压接部302,用来和电路板压接。
请参阅图3、图4、图8及图10所示,辅助端子4是由一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具有一片状基部42,一自基部42前部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44,一自基部42中部向下竖直延伸的安装部48,一自基部42后部向下延伸形成与第一接触部44倾斜相同角度的第二接触部46及一自基部42后部向上延伸形成与中心端子3的端子上部30相同高度的端子上部40。在基部42的前部设有一前端422,在基部42的后部设有一后端424。辅助端子4自上向下(a方向)插入绝缘壳体2,其前端422和后端424分别嵌入设于绝缘壳体2的前狭槽261和后狭槽265内,其第一接触部44和第二接触部46则分别收容于绝缘壳体2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室262和第二收容室264,而安装部48则通过在其侧壁上设置的若干倒刺482硬干涉设于绝缘壳体2的第二固持槽263,从而使辅助端子4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2内。
请参照图2至图14所示,在组装电源连接器1时,中心端子3自绝缘壳体2后部被压入。中心端子3的圆柱形对接部34穿过绝缘壳体2的收容孔242并收容于对接空间23中,与之相连的基部32收容于绝缘壳体2的第一固持槽240,其干涉部322硬干涉第一固持槽240内壁,使中心端子3有效固持于绝缘壳体2内。连接部31可抵靠在绝缘壳体2后端面21上的第一固持槽240与收容槽244交界的侧壁上,对端子上部30起支撑作用。为提高其与电路板(未图示)的接触效果,端子上部30前端呈弯折状,自收容槽244约中部处延伸于其外,可方便将其压接部302压接至电路板。辅助端子4自上向下沿与对接元件插入方向垂直的a方向被压入绝缘壳体2。其基部42的前端422和后端424分别嵌入设于绝缘壳体2的前狭槽261和后狭槽265内,其第一接触部44和第二接触部46则分别收容于绝缘壳体2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室262和第二收容室264,而安装部48则通过在其侧壁上设置的若干倒刺482硬干涉设于绝缘壳体2的第二固持槽263,通过基部42的前端422、安装部48和后端424三处与绝缘壳体2的干涉固持,使辅助端子4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2内。另外,辅助端子4的压接部402与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0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可平稳地压接至电路板。
综上所述,中心端子3和辅助端子4通过各自设置的结构稳定固持在绝缘壳体2内,由于辅助端子4是自上向下沿与对接元件插入方向垂直的a方向被压入绝缘壳体2内,其受到对接元件插入力方向反复作用的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其安装方向与电路板压接方向一致,可以更好的与电路板紧密接触。在不增大绝缘壳体2尺寸的条件下,提高了绝缘壳体2对中心端子3和辅助端子4的固持作用,减少了中心端子3和辅助端子4因为对接元件的插入力引起的不稳定性,从而保证电流传输的稳定性。辅助端子4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无需多次弯折,节省了材料,节约生产成本。另外,由于辅助端子4自上向下插入绝缘壳体2,绝缘壳体2的后端面21无需设置相应开口,这样就可以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电源连接器1内,保证电流传输质量。
当对接元件插入对接空间23时,首先接触辅助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4的球面状第一接触点442,由于第一接触部44以一定角度向下倾斜设置,具有足够的弹性,因此受到对接元件的作用后外移;对接元件继续插入时,与第二接触部46的楔状第二接触点462接触,由于第二接触部46以一定角度向下倾斜设置,具有足够的弹性,因此受到对接元件的作用后外移;待对接元件完全插入对接空间23后,第一接触部44和第二接触部46相继复位。第二接触部46的楔状第二接触点462还可防止对接元件脱落。对接元件内壁(与正极相连,未图示)与中心端子3的对接部34对接,外壁(与负极相连,未图示)与第一接触部44、第二接触部46对接,而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02、辅助端子4的压接部402压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从而构成一电气通路,实现可靠的电流传输。
本实用新型虽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它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可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传输电流,包括:一绝缘壳体、一中心端子及至少一辅助端子;该绝缘壳体具有若干收容空间可收容中心端子与辅助端子,其特征在于:辅助端子包括一基部,至少一自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接触部,一自基部向下延伸的安装部,所述辅助端子自与对接元件对接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插入绝缘壳体,通过安装部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端子自上向下插入绝缘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端子包括一自基部前部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一自基部后部向下延伸形成与第一接触部倾斜相同角度的第二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收容于绝缘壳体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室和第二收容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端子的安装部自基部中部向下竖直延伸,位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端子进一步包括一在基部前部设置的前端及一在基部后部设置的后端,前端和后端分别嵌入设于绝缘壳体的前狭槽和后狭槽内,通过基部的前端、安装部和后端三处与绝缘壳体的干涉固持,使辅助端子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通过在其侧壁上设置的若干倒刺硬干涉设于绝缘壳体的第二固持槽,从而使辅助端子稳定固持于绝缘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端子包括一与对接元件对接的实心圆柱形对接部、一可组接至绝缘壳体的第一固持槽内并与对接部相连的块状基部、一与基部相连的连接部及一与连接部相连并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端子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至少一侧设有若干干涉部,可硬干涉绝缘壳体的第一固持槽内壁,使中心端子有效固持于绝缘壳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端子进一步包括一自基部后部向上延伸形成与中心端子的端子上部相同高度的端子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端子与辅助端子是压接至电路板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032048726U CN2641851Y (zh) | 2003-08-06 | 2003-08-06 | 电源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032048726U CN2641851Y (zh) | 2003-08-06 | 2003-08-06 | 电源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41851Y true CN2641851Y (zh) | 2004-09-15 |
Family
ID=34287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032048726U Expired - Lifetime CN2641851Y (zh) | 2003-08-06 | 2003-08-06 | 电源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641851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8534B (zh) * | 2005-04-13 | 2010-06-02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354836A (zh) * | 2011-08-04 | 2012-02-15 |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电源插座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CN101740948B (zh) * | 2008-11-19 | 2012-04-1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03
- 2003-08-06 CN CNU032048726U patent/CN264185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8534B (zh) * | 2005-04-13 | 2010-06-02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740948B (zh) * | 2008-11-19 | 2012-04-1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354836A (zh) * | 2011-08-04 | 2012-02-15 |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电源插座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826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86859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925235A (zh) | 连接器、连接器用插座、及连接器用插头 | |
CN1728473A (zh) | 基板对基板连接用同轴连接器 | |
CN20285604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3124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641851Y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095049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86866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82972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38388Y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724239Y (zh) | 电连接器 | |
US7186141B2 (en) | Power connector with fastening member | |
CN2598184Y (zh) | 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 |
CN2660702Y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430235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7267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773927Y (zh) | Usb电连接器 | |
CN2501198Y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850062Y (zh) | 输入输出连接器 | |
CN200983435Y (zh) | 具有检知功能的记忆卡连接器 | |
CN2439116Y (zh) | 电池连接器(三) | |
CN2641853Y (zh) | 音频插座连接器 | |
CN211530249U (zh) | 母端电连接器 | |
CN21980131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公座及连接器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