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93005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93005U CN221593005U CN202323133059.1U CN202323133059U CN221593005U CN 221593005 U CN221593005 U CN 221593005U CN 202323133059 U CN202323133059 U CN 202323133059U CN 221593005 U CN221593005 U CN 2215930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shell
- cavity
- inner cavity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换热风扇、电器盒和盖板;机壳内部限定形成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换热器设于第二内腔内;电装盒安装于机壳,电装盒内安装有电控板和散热器,散热器靠近电控板设置;电装盒包括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机壳内还包括有过渡腔,过渡腔位于第二内腔内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散热进风口与过渡腔连通,散热出风口与第一内腔连通;盖板连接于换热器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盖板与过渡腔对应设置,用于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设置盖板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防止过渡腔内未换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设备,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随着工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造型在空调上的运用,各式各样的空调已经应用在不同的场合或领域中,尤其是在商用领域中,作为空调中的一种,座吊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座吊机的室内机中通常会设置电器盒,电器盒内安装有用于控制室内机或座吊机的电控部件工作的电控板,由于电路板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热量,电器盒内通常设置有散热器,利用空气流经散热器而使热量散失,由于温度较低的空气与散热器接触后容易产生凝露水,影响电控板工作,因此,在一些座吊机的室内机中将未经过换热器的空调风引入电器盒内与散热器接触,以避免空气与散热器接触时在电器盒和产生凝露水。
由于空气需要借助换热风扇进入电器盒内,空气需要进入室内机内部再进入电器盒内,在传统座吊机中,进入室内机内部的空气通常都会与换热器接触,因此,这些座吊机的室内机内通常设置有过渡腔,过渡腔与电器盒内部、室内机内部连通并与设置换热器的换热通道相互隔断,以使室内机内未经过换热器的空气可以经过过渡腔进入电器盒内。
由于过渡腔内的空气未经过换热器换热,如果过渡腔内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不仅会降低座吊机的换热性能,还会使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容易引起用户不适,降低用户体验。
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通过设置盖板,利用盖板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以防止过渡腔内未换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避免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而引起用户不适。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机壳,其内部限定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包括有一个机壳进风口和一个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与第一内腔连通,机壳出风口与第二内腔连通;机壳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机壳出风口的开口方向相交;
换热器,用于将经过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第一内腔内,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机壳内部并将第二内腔内的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换热风扇的轴向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换热风扇被配置为多个,至少部分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电器盒,其安装于机壳,电器盒内安装有电控板和散热器,散热器靠近电控板设置,用于散失电控板工作时的热量;电器盒包括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
机壳内还包括有过渡腔,过渡腔位于第二内腔内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过渡腔与第二内腔连通;散热进风口与过渡腔连通,散热出风口与第一内腔连通,以使第二内腔内的空气由散热进风口进入电器盒与散热器接触后由散热出风口输出至第一内腔内;
盖板,其连接于换热器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盖板与过渡腔对应设置,用于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过渡腔开口处设置盖板,利用盖板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以防止过渡腔内未换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避免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而引起用户不适。
除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机壳,其内部限定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包括有一个机壳进风口和一个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与第一内腔连通,机壳出风口与第二内腔连通;机壳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机壳出风口的开口方向相交;
换热器,其设于第二内腔内,用于将经过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第一内腔内,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经过第一内腔引入第;内腔内以及将第二内腔内的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换热风扇的轴向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换热风扇被配置为多个,至少部分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换热器连接有管路,管路内流动有冷媒;
机壳内还包括有过渡腔,过渡腔位于第二内腔内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管路设于过渡腔内;
盖板,其连接于换热器并位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盖板与过渡腔对应设置,用于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设有密封部,密封部位于盖板朝向机壳出风口的一侧。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盖板朝向机壳进风口的一侧设置密封部,利用密封部设于过渡腔内,以增加盖板对过渡腔的封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腔内与连接板相对一侧的侧壁设有盖板连接部,盖板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应与换热器、盖板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设有折弯部,折弯部位于盖板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侧,折弯部与换热器连接。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盖板与换热器连接的一侧设置折弯部,以防止换热器与盖板连接部不在同一平面时盖板不能很好地同时与换热器、盖板连接部连接,而且还可以增大过渡腔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加强筋位于盖板背离过渡腔的一侧。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盖板设置加强筋,以增加盖板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腔包括过渡腔开口,过渡腔开口朝向机壳开设机壳进风口的面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设于第二内腔内并连接于换热器;连接板与换热器相交设置,连接板与机壳限定形成有共同限定形成过渡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风扇连接有连接轴,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的换热风扇通过连接轴相互连接,连接轴连接有一个驱动电机,以使一个驱动电机驱动多个换热风扇运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连接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机壳进风口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通过设置盖板隔断过渡腔与机壳出风口,以防止过渡腔内未换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避免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而引起用户不适。通过在盖板设置加强筋,以增加盖板的强度;通过在盖板朝向机壳进风口的一侧设置密封部,利用密封部设于过渡腔内,以增加盖板对过渡腔的封闭效果;通过在盖板与换热器连接的一侧设置折弯部,以防止换热器与盖板连接部不在同一平面时盖板不能很好地同时与换热器、盖板连接部连接,而且还可以增大过渡腔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1;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2;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未装配进风格栅时的结构示意图1;
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未装配进风格栅时的结构示意图2;
图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机壳与底座、支撑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机壳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空气的流动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电器盒与机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电器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机壳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2;
图16为图15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17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机壳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3;
图18为图17中E处局部放大图;
图1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第一蜗壳、换热风扇与底座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换热风扇与底座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1;
图2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换热风扇与底座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2;
图2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换热风扇与底座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电控板、散热器安装于电器盒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进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进风格栅与转动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图25中G处局部放大图;
图28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1;
图30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2;
图3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机壳;200、导风板;300、进风格栅;400、换热器;500、换热风扇;600、换热蜗壳;700、驱动电机;800、支撑件;900、电器盒;
101、机壳进风口;102、机壳出风口;103、第一内腔;104、第二内腔;105、过渡腔;1041、第一腔;1042、第二腔;
110、前面板;120、护罩;130、第三侧板;140、底板;150、第一侧板;160、第二侧板;170、固定板;180、连接板;181、第一连通口;
131、机壳安装部;132、限位部;
151、盖板连接部;152、第二连通口;
310、转动件;311、配合部;312、弹性部;313、第一连接部;314、延伸部;
320、第二连接部;
410、盖板;411、加强筋;412、折弯部;413、密封部;
510、连接轴;520、轴承部件;
601、蜗壳出风口;602、蜗壳进风口;
610、第一蜗壳;620、第二蜗壳;
621、轴承安装部;622、风扇安装部;623、风扇隔板;624、电机安装部;
810、弯折部;811、第一连接孔;812、阻挡部;820、加强部;
901、散热进风口;902、散热出风口;
910、电控板;920、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图1-图3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其中室外机设于室外,室内机设于室内,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管路相互连接,以使冷媒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流动,从而实现空调器的制冷与制热。
如图1-图3、图5-图7和图9-图10所示,机壳100用于形成室内机的整体外观,机壳100大致呈长方形结构,机壳100包括前面板110、底板140、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第三侧板130和第四侧板,前面板110与底板140相对设置并对应位于机壳100相对的两侧,前面板110到底板140的方向为机壳100的厚度方向;第一侧板150与第二侧板160相对设置并对应位于机壳100相对的两侧,第一侧板150分别与前面板110、底板140相交设置,第二侧板160分别与前面板110、底板140相交设置,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分别连接于前面板110和底板140,第一侧板150到第二侧板160的方向为机壳100的长度方向;第三侧板130分别与前面板110、底板140相交设置,第四侧板分别与前面板110、底板140相交设置,第三侧板130与第四侧板分别设于机壳100另外相对的两侧,第三侧板130到第四侧板的方向为机壳100的高度方向,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第三侧板130和第四侧板对应设于底板140的四周,以使前面板110、底板140、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第三侧板130和第四侧板共同围设形成长方体结构;其中前面板110朝向用户设置,底板140朝向墙壁或天花板设置。
机壳100内部限定形成有第一内腔103和第二内腔104,第一内腔103与第二内腔104相互连通,机壳100还包括机壳进风口101和机壳出风口102,机壳进风口101和机壳出风口102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机壳进风口101与第一内腔103连通,机壳出风口102与第二内腔104连通。
第一内腔103与第二内腔104沿机壳100高度方向排布,并且第一内腔103和第二内腔104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机壳进风口101开设于前面板110,机壳出风口102开设于第四侧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出风口102由前面板110、底板140、第一侧板150和第二侧板160共同限定形成,即机壳100不包括第四侧板,第三侧板130到机壳出风口102的方向为机壳100的高度方向。
还需要说明的是,机壳100通常包括有一个机壳进风口101和一个机壳出风口102,机壳进风口101和机壳出风口102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机壳进风口101的开口方向与机壳出风口102的开口方向相交设置。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可以安装于室内顶部,使底板140朝向天花板,底板140与天花板连接,即机壳100的厚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机壳进风口101朝下设置,机壳出风口102沿水平方向设置;室内机也可以安装于墙壁,底板140与墙壁连接,即机壳100的高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机壳出风口102朝上设置,机壳进风口101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内腔104位于第一内腔103上方。
机壳100还包括有导风板200,导风板200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机壳出风口102处,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02。
机壳100还包括有进风格栅300,进风格栅300设于机壳进风口101处,以防止灰尘或杂物由机壳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部。
如图6和图12-图13所示,换热器400安装于机壳100并位于第二内腔104内,用于与第二内腔104内的空气接触并将经过换热器400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以满足用户的制冷或制热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400靠近机壳出风口102设置。还需要说明的是,空调风可以为冷风,也可以为热风,甚至可以为常温风。
如图12所示,第二内腔104包括第一腔1041和第二腔1042,第一腔1041和第二腔1042通过换热器400相分隔;第一腔1041和第二腔1042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腔1041与第一内腔103相互连通,机壳出风口102与第二腔1042相互连通,其中,第一腔1041内的空气未与换热器400进行换热,第二腔1042内的空气为与换热器400换热后的空调风。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400沿机壳100高度方向自前面板110朝向底板140倾斜设置,也可以认为是换热器400将第二内腔104划分为第一腔1041和第二腔1042。
如图3、图12和图20-图21所示,换热风扇500设于第一内腔103内,换热风扇500的轴向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换热风扇500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引入第二内腔104内,经过换热器400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02流至室内。
如图20和图21所示,换热风扇500配置为多个,多个换热风扇5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排布,以增加引入第一内腔103的风量。
如图5、图6和图13所示,第一内腔103内设有换热蜗壳600,换热蜗壳600用于安装换热风扇500。换热蜗壳600包括第一蜗壳610和第二蜗壳620,第一蜗壳610与第二蜗壳620相对设置并共同限定形成用于安装换热风扇500的安装腔,蜗壳换热蜗壳600包括蜗壳进风口602和蜗壳出风口601,蜗壳进风口602与第一内腔103连通,蜗壳出风口601与第二内腔104连通,通过换热风扇500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引入第一内腔103内,经过蜗壳进风口602引入安装腔内,并由蜗壳出风口601进入第二内腔104内,室内空气进入第二内腔104后与换热器400接触并被换热器400换热形成空调风。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换热蜗壳600通常安装一个换热风扇500,由于换热风扇500被配置为多个,相应的,换热蜗壳600也被配置为多个,多个换热蜗壳600与多个换热风扇500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换热蜗壳6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排布。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风扇500通过同一驱动电机700驱动运转,换热风扇500连接有连接轴510,连接轴510的轴向与换热风扇500的轴向同向设置,沿机壳100长度方向排布的换热风扇500通过连接轴510相连接;驱动电机700连接于连接轴510,驱动电机700通过连接轴510带动沿机壳100长度方向排布的换热风扇500同时转动,通过设置一个驱动电机700带动多个换热风扇500同时转动,不仅可以节省增加引入第一内腔103的室内空气量,而且可以节省驱动电机700数量,节省能源。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机700设于第一内腔103内,用于驱动换热风扇500运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机700为双轴电机,驱动电机700的轴向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换热风扇500被配置为偶数个,沿机壳100长度方向排布的换热风扇500对称设于驱动电机700轴向的两侧;以使驱动电机700可以同时驱动位于其轴向两侧的换热风扇500运转。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轴510可以为一个,一个连接轴51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贯穿换热风扇500,以使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的换热风扇500通过同一连接轴510相互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10为两个,两个连接轴510分别与驱动电机700的两个电机轴对应连接,两个连接轴510对应设于驱动电机700轴向的两侧,连接轴51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贯穿位于驱动电机700同一侧的换热风扇500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10也可以为多个,多个连接轴510的轴线共线且与换热风扇500的轴线的共线,相邻两个换热风扇500通过一个连接轴510相互连接,以使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的换热风扇500通过同一连接轴510相互连接,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连接轴510轴向的两端还连接有轴承部件520,轴承部件520用于支撑连接轴510旋转。
如图22所示,为了安装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机壳100设有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分别设于第一内腔103内,其中,电机安装部624用于安装驱动电机700;轴承安装部621用于安装轴承部件5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蜗壳620还设有风扇安装部622,风扇安装部622用于安装换热风扇500,风扇安装部622并位于安装腔内。
由于多个换热风扇500通过同一驱动电机700驱动运转,因此,多个换热风扇500的轴线需要共线设置,这无疑增加了换热风扇500的装配难度。由于换热风扇500安装于换热蜗壳600内,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620、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一体成型,不仅可以简化第二蜗壳620、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的制造工艺,减少室内机的部件,提高装配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多个换热风扇500轴线的同轴度。
具体地,第一内腔103内设有底座,底座是由第二蜗壳620、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一体成型形成;第一蜗壳610与第二蜗壳620共同限定形成安装腔,由于第二蜗壳620集成于底座内,因此,第一蜗壳610与底座可拆卸连接,第一蜗壳610设置为多个,第一蜗壳610与风扇安装部6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蜗壳610与底座共同限定形成安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安装部622为开口朝向前面板110的凹腔,换热风扇500设于凹腔内,以使风扇安装部622对换热风扇500进行限位和安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610也设有凹腔,第一蜗壳610的凹腔与风扇安装部622相互拼接形成安装腔。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多个换热风扇500通过同一驱动电机700驱动运转,但是换热风扇500分别设于对应的安装腔内,相互独立进行引风工作。
底座设有蜗壳出风口601,蜗壳出风口601与安装腔一一对应设置,并且蜗壳出风口601与第二内腔104连通,以使室内空气可以由蜗壳进风口602进入第二内腔104。
需要说明的是,蜗壳出风口601配置为多个,蜗壳进风口602与安装腔相连通,以使换热风扇500将室内空气引入对应的安装腔内并由对应的蜗壳进风口602引至第二内腔10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设有风扇隔板623,风扇隔板623将底座内部划分为多个风扇安装部622。
底座设有固定板170,固定板170位于底座开设蜗壳出风口601的一侧,固定板17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固定板170与前面板110固定连接,底座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侧与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对应连接,以使底座安装于第一内腔103内。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板170一方面用于连接底座与前面板110,另一方面,第一内腔103与第二内腔104通过固定板170相互分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换热风扇500被配置为偶数个,相应的,安装腔也被配置为偶数个,安装腔也对称设于电机安装部624与驱动电机700轴向对应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底座与机壳进风口101对应设置,以使换热风扇500、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通过机壳进风口101对应安装于风扇安装部622、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不仅可以方便安装换热风扇500、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而且可以在不拆卸室内机的情况对换热风扇500进行检查维修等。
上述空调器通过将换热风扇500设计为多个,以增加引入第一内腔103的风量,从而增加空调器的性能;通过设置换热蜗壳600,利用换热蜗壳600限定形成安装腔,以使换热风扇500设于安装腔内,从而实现换热风扇500的安装;通过设置一个驱动电机700驱动多个换热风扇500运转,以节省驱动电机700数量,简化整体结构;通过设置电机安装部624,利用电机安装部624安装驱动电机700,以将驱动电机700设于第一内腔103内;通过在连接轴510设置轴承部件520,利用轴承部件520支撑连接轴510转动,并在机壳100设置轴承安装部621,利用轴承安装部621安装轴承部件520;通过将换热蜗壳600设计为包括第一蜗壳610和第二蜗壳620的分体式结构,以便于将换热风扇500安装于安装腔;通过将多个第二蜗壳620、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一体成型设计,以保证换热风扇500、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的同轴度,保证换热风扇500工作的可靠性,并且还可以提高装配效率,简化整体结构,节省部件数量;通过将底座与机壳进风口101对应设置,以使换热风扇500、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通过机壳进风口101对应安装于风扇安装部622、电机安装部624和轴承安装部621,不仅可以方便安装换热风扇500、驱动电机700和轴承部件520,而且可以在不拆卸室内机的情况对换热风扇500进行检查维修等。
由于机壳进风口101处设有进风格栅300,因此,为了方便打开机壳进风口101,进风格栅30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于机壳进风口101处。
由于进风格栅300与机壳100转动连接时,进风格栅300与机壳100的连接处容易损坏,如果进风格栅300或者机壳100损坏,更换维修的成本较高。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300连接有转动件310,进风格栅300通过转动件310与机壳100转动连接,以使进风格栅300以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机壳进风口101。通过使进风格栅300通过转动件310与机壳100转动连接,以使转动件310承受应力,当转动件310发生损坏时,仅更换转动件310即可。
具体地,如图4、如图25和图26、图29和图30所示,转动件310安装于机壳100并转动连接于进风格栅300;转动件310设有第一连接部313,进风格栅300设有第二连接部320,第二连接部320位于进风格栅300朝向机壳进风口10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320与第一连接部313转动连接,以使进风格栅300与转动件310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3为连接柱,第二连接部320为格栅连接孔,连接柱设于格栅连接孔内,以使进风格栅300与转动件310转动连接。
如图18所示,机壳100设有机壳安装部131,机壳安装部131位于机壳进风口10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的外沿;转动件310设有配合部311,配合部311与机壳安装部131相适配,以使转动件310安装于机壳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安装部131为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槽;配合部311设于安装槽内。
为了增加转动件310安装的牢固性,配合部311设有弹性部312,弹性部312位于配合部31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的外壁,弹性部312与安装槽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的内壁相互作用。配合部311内部设有空腔,无外力作用时,弹性部312凸出配合部311外壁,配合部311无法设于安装槽内,通过外力作用可使弹性部312进入空腔内或者与配合部311侧壁平齐,以使配合部311可设于安装槽内,此时弹性部312也设于安装槽内,弹性部312与安装槽侧壁相互抵接,以增加转动件310与机壳100安装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300位于第一内腔103外侧并位于机壳进风口101,以增加进风格栅300对灰尘和其他物品的阻挡效果。机壳安装部131设于第一内腔103内,转动件310设有延伸部314,延伸部314远离转动件310的一端位于第一内腔103外侧并位于机壳进风口10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外沿,延伸部314与进风格栅30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320设于延伸部314位于第一内腔103外侧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格栅300被配置多个,多个进风格栅3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每个进风格栅300至少通过一个转动件310与机壳100连接。通过将进风格栅300设置为多个,一方面可以减小转动件310承受的应力,增加转动件31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以在检修换热风扇500时,可以仅打开需要检修的换热风扇500处的进风格栅300,无需全部打开。
上述空调器设置转动件310,使进风格栅300通过转动件310与机壳100转动连接,利用转动件310承受应力,当转动件310损坏时,仅更换转动件310即可,不仅方便进风格栅300与机壳100连接,而且可以降低维修更换成本;通过在机壳100设置机壳安装部131、在转动件310设置配合部311,利用机壳安装部131与配合部311相配合,以实现转动件310的安装;通过在配合部311设置弹性部312,以增加配合部311与机壳安装部131装配的牢固性;通过设置延伸部314,以使第一连接部313设于延伸部314位于第一内腔103外侧的一端,从而实现进风格栅300与转动件310的连接。
前面板110、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和第三侧板130通常为板状结构,机壳进风口101由前面板110、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和第三侧板130共同限定形成,机壳出口101外沿的强度较低,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件800,利用支撑件800连接机壳进风口101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侧外沿,以增加机壳进风口101外沿的强度。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支撑件800沿机壳100高度方向延伸并设于机壳进风口101处,支撑件800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机壳进风口10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侧外沿对应连接。
如图18所示,与进风格栅300转动连接的机壳进风口101外沿设有限位部132,支撑件800长度方向的一端设于限位部132,支撑件800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固定板17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132为限位槽,限位槽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开设于限位槽相邻的壁面,其中,第一开口朝向进风格栅300设置,第二开口朝向固定板170设置,支撑件800由第一开口设于限位槽内并由第二开口穿出限位槽设置。
如图28所示,支撑件800设有阻挡部812,阻挡部812设于限位槽内并与第二开口的外沿相互作用,以阻止阻挡部812由第二开口离开限位槽,从而增加支撑件800在限位槽内安装的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800设有第一连接孔811,固定板170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811对应设置,第一连接孔811与第二连接孔内设有同一紧固件,以使支撑件800与固定板170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为螺丝或螺钉等部件。
支撑件800位于进风格栅300朝向第一内腔103的一侧,以防止支撑件800干涉进风格栅300打开机壳进风口101。
由于支撑件800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应与机壳进风口10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侧外沿连接,因此,为了防止支撑件800干涉进风格栅300打开机壳进风口101,支撑件80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部810,弯折部810与机壳进风口101的外沿连接,以使支撑件800设于第一内腔103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孔811设于支撑件800靠近固定板170一端的弯折部810,阻挡部812设于支撑件800远离固定板170一端的弯折部810。
支撑件8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加强部820,加强部820沿支撑件800长度方向延伸,加强部820用于增加支撑件800的整体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0为朝向第一内腔103设置的翻边,通过将支撑件8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向第一内腔103折弯形成翻边,一方面可以增加支撑件800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安装支撑件800时,支撑件8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割伤工作人员的手。
上述空调器通过设置支撑件800,利用支撑件800设于机壳进风口101处,以增加机壳进风口10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外沿的强度,从而增加转动件310在机壳100安装的牢固性;通过将限位部132设计为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限位槽,以使支撑件800靠近限位部132的弯折部810由第一开口设于限位槽内,并且在支撑件800设于限位槽内的弯折部810设置阻挡部812,利用阻挡部812与第二开口的外沿相配合,以使使支撑件800设置阻挡部812的弯折部810设于限位槽内,增加支撑件800与机壳100连接的牢固性;通过在固定板170设置第二连接孔,利用紧固件连接支撑件800与固定板170,以增加支撑件800在固定板170的连接牢固性;通过在连接转动件310的机壳100外沿限位部132,利用限位部132与支撑件800远离固定板170的一端连接,以实现支撑件800的安装。
如图13、图14和图23所示,室内机还包括电控板910,电控板910用于控制空调各电器部件工作。由于电控板910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失会使电控板910温度升高,容易烧毁电控板910并导致室内机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室内机还包括散热器920,散热器920靠近电控板910设置,以散失电控板9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目前空调室内机中安装的散热器920通常是利用空气进行散热,空气与散热器920接触并与散热器920换热,空气的温度升高,使得散热器920的热量得以减少。
现阶段,电控板910通常安装于电器盒900内,电器盒900对电控板910进行防护,避免水、灰尘杂质等接触电控板910,由于散热器920需要靠近电控板910设置,因此,散热器920也安装于电器盒900内,电器盒900包括散热进风口901和散热出风口902,以使空气可以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由散热出风口902输出电器盒900,从而实现空气在电器盒900内流通,进而进行有效散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电器盒900位于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端并位于第一内腔103和第二内腔104外侧。
当空调器对室内环境制冷时,如果空调风进入电器盒900内与换热器400接触容易导致电器盒900内产生凝露水,引起电控板910损坏,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未进行换热的室内空气引入电器盒900内与散热器920接触,以尽量避免电器盒900内产生凝露水。
具体地,第二内腔104还包括过渡腔105,过渡腔105与第一腔104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散热进风口901与过渡腔105连通,散热出风口902与第一内腔103连通,通过换热风扇500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经过第一内腔103引入第一腔1041内后再经过过渡腔105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与散热器920接触,最后由散热出风口902进入第一内腔103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腔1041内的空气是未经过换热器400换热的空气,因此,由第一腔1041进入过渡腔105的空气也是未经过换热器400换热的空气。
通过使进入电器盒900内与散热器920接触的空气为未与换热器400换热的空气,可以尽量避免室内空气在电器盒900内产生凝露,增加电控板910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
电器盒900开设散热进风口901的侧面靠近第二内腔104设置,电器盒900开设散热出风口902的侧面靠近第一内腔103设置。散热进风口901和散热出风口902分别开设于电器盒900相邻的两个侧面,以增加空气在电器盒900内的流动路径,进而增加散热效果。
电控板910安装于电器盒900开设散热进风口901的侧面,并且电控板910所在平面与机壳100开设机壳进风口101的侧面相交设置。
如图10和图17所示,机壳100连接有连接板180,连接板180设于第二内腔104内并连接于换热器400;连接板180与换热器400相交设置,连接板180与机壳100限定形成有共同限定形成过渡腔105。连接板180设有第一连通口181,第一连通口181用于连通第一腔1041与过渡腔105。
连接板180、底板140、第一侧板150和固定板170共同限定形成过渡腔105,电器盒900连接于第一侧板150背离过渡腔105的一侧。第一侧板150开设有第二连通口152,第二连通口152与散热进风口901对应设置,以使过渡腔105内空气可以经过第二连通口152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进风口901和散热出风口902分别为百叶窗形式,以避免火苗、水或灰尘杂质等由散热进风口901和/或散热出风口902进入电器盒900。
由于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温度与空调风温度不同,如果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输出至室内,容易使用户感受到两种不同温度的风,降低用户体验,尤其当空调风为冷风时,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为热风,冷风和热风同时与用户接触容易引起用户不适。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由散热出风口902输出电器盒900的空气进入第一内腔103内,以防止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输出至室内,避免用户同时接触两种不同温度的风。
需要说明的是,由散热出风口902输出电器盒900的空气进入第一内腔103进入第二内腔104内,可能会与换热器400接触并换热形成空调风,也可能会一部分空气与换热器400接触并换热形成空调风,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一贯通口进入过渡腔105并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继续散热,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由于电器盒900设于第一内腔103和第二内腔104外侧,而电器盒900内电控板910通过需要防火防水防尘等,因此,本实施例中,机壳100还包括有防护罩120,防护罩120与第一侧板150对应设置,防护罩120与第一侧板150之间限定形成容纳空间,电器盒900位于容纳空间内,利用防护罩120以对电器盒900进行防护,从而实现对电控板910的防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60背离第二内腔104的一侧也安装有其他部件,因此,第二侧板160也对应设有防护罩120,防护罩120位于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侧。
上述空调器中电器盒900的散热原理为:通过换热风扇500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经过第一内腔103进入第一腔1041内,然后由第一连通口181经过过渡腔105并穿过第二连通口152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部与散热器920接触,经过散热器920后的空气温度升高并由散热出风口902进入第一内腔103内。
上述空调器通过设置过渡腔105,利用过渡腔105连通电器盒900内部与第一内腔103,以使未与换热器400换热的空气进入电器盒900内与散热器920接触,从而尽量避免室内空气在电器盒900内产生凝露,增加电控板910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使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进入第一内腔103内,防止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输出至室内,以避免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引起用户不适。
上述空调器通过使连接板180与第一侧板150相对设置并呈间隔设置,以使连接板180、第一侧板150、固定板170共同限定形成过渡腔105;通过在连接板180设置第一连通口181,利用第一连通口181连通过渡腔105与第一腔1041,以使第一腔1041内未换热的空气可以由第一连通口181进入过渡腔105内;通过在第一侧板150设置第二连通口152,并使电器盒900的散热进风口901与第二连通口152对应设置,利用第二连通口152、散热进风口901连通过渡腔105与电器盒900内部,以使过渡腔105内空气经过第二连通口152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部;通过使电器盒900的散热出风口902与第一内腔103连通,利用散热出风口902连通电器盒900内部与第一内腔103,以使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可以由散热出风口902输出至第一内腔103内,从而避免与散热器920接触后的空气输出至室内。
如图17所示,换热器400连接有管路,管路内流动有冷媒,管路通常位于第一腔1041和第二腔1042外侧,本实施例中,将管路设于过渡腔105内,以对管路进行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过渡腔105内设有管路,考虑到管路对空气流动的影响较小,对电器盒900散热效果的影响较小,因此,第一内腔103内空气仍然可以由第一贯通口进入过渡腔105并经过第二贯通口由散热进风口901进入电器盒900内。
过渡腔105包括过渡腔105开口,过渡腔105开口朝向前面板110设置,由于过渡腔105位于第二内腔104内,而机壳出风口102开设于第二内腔104,因此,过渡腔105也与机壳出风口102连通,由于第一腔1041内未被换热的空气也进入过渡腔105内,因此,过渡腔105内未被换热的空气容易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盖板410,利用盖板410隔断过渡腔105与机壳出风口102,以防止过渡腔105内空气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
具体地,如图15所示,盖板410连接于换热器400并位于换热器4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端,盖板410与过渡腔105对应设置,盖板410用于关闭过渡腔105,以防止过渡腔105内空气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
如图11所示,过渡腔105内与连接板180相对一侧的侧壁设有盖板连接部151,盖板41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应与换热器400、盖板连接部15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盖板连接部151设于第一侧板150朝向第二内腔104的一侧。
如图31所示,盖板410设有折弯部412,折弯部412位于盖板41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侧且位于盖板410朝向机壳出风口102的一侧,折弯部412与换热器400连接。通过设置折弯部412,一方面可以增加过渡腔105的空间,另一方面,换热器400与盖板410的连接处、盖板连接部151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通过设置折弯部412,可以方便盖板410与换热器400、盖板连接部151连接。
盖板410设有加强筋411,加强筋411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加强筋411位于盖板410背离过渡腔105的一侧,通过在盖板410设置加强筋411,以增加盖板410的强度。
盖板410设有密封部413,密封部413设于过渡腔105内并位于盖板410朝向机壳出风口102的一侧。通过设置密封部413,一方面可以增加盖板410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对过渡腔105进行进一步封闭,防止过渡腔105内空气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
上述空调器通过在过渡腔105开口处设置盖板410,利用盖板410关闭过渡腔105,以防止过渡腔105内未换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避免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输出至室内而引起用户不适;通过在盖板410设置加强筋411,以增加盖板410的强度;通过在盖板410朝向机壳进风口101的一侧设置密封部413,利用密封部413设于过渡腔105内,以增加盖板410对过渡腔105的封闭效果;通过在盖板410与换热器400连接的一侧设置折弯部412,以防止换热器400与盖板连接部151不在同一平面时盖板410不能很好地同时与换热器400、盖板连接部151连接,而且还可以增大过渡腔105的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部限定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壳包括有一个机壳进风口和一个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机壳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机壳出风口的开口方向相交;
换热器,用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内部并将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所述换热风扇的轴向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换热风扇被配置为多个,至少部分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电器盒,其安装于所述机壳,所述电器盒内安装有电控板和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靠近所述电控板设置,用于散失所述电控板工作时的热量;所述电器盒包括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
所述机壳内还包括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过渡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散热进风口与所述过渡腔连通,所述散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以使第二内腔内的空气由所述散热进风口进入所述电器盒与所述散热器接触后由所述散热出风口输出至所述第一内腔内;
盖板,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并位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盖板与所述过渡腔对应设置,用于隔断所述过渡腔与所述机壳出风口。
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部限定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壳包括有一个机壳进风口和一个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机壳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机壳出风口的开口方向相交;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用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经过第一内腔引入所述第二内腔内以及将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所述换热风扇的轴向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换热风扇被配置为多个,至少部分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所述换热器连接有管路,所述管路内流动有冷媒;
所述机壳内还包括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管路设于所述过渡腔内;
盖板,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并位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盖板与所述过渡腔对应设置,用于隔断所述过渡腔与所述机壳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机壳出风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盖板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过渡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包括过渡腔开口,所述过渡腔开口朝向所述机壳开设所述机壳进风口的面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内腔内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器相交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机壳限定形成有共同限定形成所述过渡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内与所述连接板相对一侧的侧壁设有盖板连接部,所述盖板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应与所述换热器、所述盖板连接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扇连接有连接轴,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的所述换热风扇通过所述连接轴相互连接,所述连接轴连接有一个驱动电机,以使一个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多个所述换热风扇运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连接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机壳进风口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33059.1U CN221593005U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33059.1U CN221593005U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93005U true CN221593005U (zh) | 2024-08-23 |
Family
ID=92415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133059.1U Active CN221593005U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93005U (zh) |
-
2023
- 2023-11-20 CN CN202323133059.1U patent/CN2215930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56352B2 (en) | Multiple discharge port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JP3985834B2 (ja) | 電装品アセンブリ、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TW200417307A (en) | Environmental control kit for sealed cabinets | |
JP2013050255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2009156559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221593005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1592993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1592995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1592994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159301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01064072Y (zh) | 一种空对空热交换器 | |
JP5549817B2 (ja)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5673058B2 (ja)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6843583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542332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212777665U (zh) | 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6203734U (zh) | 一种防爆空调内机 | |
CN218763897U (zh) | 空调器的控制面板和空调器 | |
CN220958654U (zh) |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 |
CN212901957U (zh) | 一种空调箱体上连接板 | |
CN220689197U (zh) |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 |
CN216011042U (zh) | 一种风管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300901U (zh) | 空调外机及空调系统 | |
KR101028950B1 (ko) | 환기장치 | |
KR20040038213A (ko) | 일체형 공기 조화기의 컨트롤 박스 어셈블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