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41522U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41522U CN221541522U CN202323667642.0U CN202323667642U CN221541522U CN 221541522 U CN221541522 U CN 221541522U CN 202323667642 U CN202323667642 U CN 202323667642U CN 221541522 U CN221541522 U CN 2215415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car structure
- bottom plate
- electric control
- control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涉及电动汽车换电技术领域。该轿厢结构包括底板、侧框架、至少两个支撑件以及电控盒,侧框架分布在底板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的两侧,两个侧框架的底部连接于底板,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框架的顶部相连接,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底板的上方并与底板的顶面间隔设置,且沿电池输送方向上,任意两个支撑件之间间隔设置,电控盒设置在至少两个支撑件上,电控盒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利用两个以上支撑件共同形成供电控盒放置的平台,提高电池转运的稳定性,并且电控盒可以带动控制元件随同底板一同进行升降,有效解决底板上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放置控制元件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换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背景技术
换电站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当电动汽车驶入换电站并可靠定位后,由换电小车将电动汽车上的亏电电池取下并放置到电池转运设备上,再由电池转运设备将取下的亏电电池运送至充电架的充电仓内,随后电池转运设备再从充电仓内将充电完成的电池取出并放置到换电小车上,由换电小车将充电完成的电池运送至预定位置并安装到电动汽车上。
电池转运设备一般包括有轿厢结构和支架,轿厢结构包括有底板和侧框架组合而成,其中,轿厢结构的侧框架分别连接在支架上并相对于支架可上下升降,以带动整个轿厢结构进行升降;再通过在底板上设置成对的伸出机构,利用成对的伸出机构相对于底板伸进伸出,从而对充电仓和换电小车上的电池进行转运。由于要控制这些元件的伸出或者升降运动,因此需要设置专门的控制元件的驱动元件。原有的方案中,一般在两个伸出机构之间设置电机作为驱动元件,在两个伸出机构的两侧设置控制元件,并在底板的下方进行走线。但是,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升级,电池的尺寸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电池转运的稳定性,原有的设备中伸出机构会向底板的边缘移动,由此就导致在伸出机构的两侧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放置控制元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伸出机构因电池尺寸变大向底板的边缘移动后导致伸出机构的两侧没有空间放置控制元件的缺陷,提供一种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轿厢结构,包括底板和侧框架,所述侧框架分布在所述底板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框架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板,其特点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
至少两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框架的顶部相连接,所述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底板的顶面间隔设置,且沿电池输送方向上,任意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间隔设置;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电控盒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
在本方案中,轿厢结构的底板用于承载电池,再在轿厢结构中设置至少两个支撑件,支撑件同样与侧框架相互连接,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支撑件设置在底板的上方并与底板的顶面间隔设置,避免对放置在底板上的电池造成干涉,同时将电控盒设置在支撑件上,电控箱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通过该种设置,当电池的尺寸增大时,可以利用两个以上支撑件共同形成供电控盒放置的平台,可以提高电池转运的稳定性,并且使得电控盒带动控制元件可随同底板一同进行升降,有效解决利用原有的设备转运电池时,底板上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放置控制元件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端部,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板贴合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侧框架。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支撑件的端部设置连接板,支撑件可以通过连接板贴合连接于对应的侧框架,进一步增加支撑件与侧框架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二者之间连接的更为紧密牢固。
进一步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并形成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对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支撑件之间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底板,使得用来设置电控盒的平台也可以水平设置,电控盒可以更稳定的设置在底板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一个,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所述电控盒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中间位置。
在本方案中,在垂直于电池的输送方向上,通过在支撑件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电控盒,以利用一个电控盒容纳控制元件,使得整个轿厢结构的设计更为合理,也更为节省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两个,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两个所述电控盒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边缘位置并临近对应的所述侧框架。
在本方案中,相比于将电控盒设置在支撑件的中间位置并相对远离侧框架,通过该种设置,当轿厢结构的前后方不具有足够的空间供操作人员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从轿厢结构的侧边对电控盒进行操作,更为方便快捷。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线槽,所述线槽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控盒之间,并连通于两个所述电控盒;
和/或,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两个所述电控盒临近对应的所述侧框架的端面上分别开设有通孔。
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控制元件设置在电控盒内部的容纳空间,两个电控盒内部的控制元件通过线缆进行电连接时,该线缆即可以通过线槽进行走线,结构上更为合理;此外,电控盒可以通过临近侧框架的端面上开设的通孔,将线缆引出并连接于其他元件,同时也方便操作人员从侧框架的侧边对电控盒进行维修、更换等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横撑,所述横撑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横撑分别垂直连接于相互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件,所述电控盒对应设置在所述横撑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撑件之间设置多条横撑,进一步增强支撑件的承载能力,使得电控盒连同控制元件可以稳固的设置在支撑件上;此外,在支撑件相互平行设置的基础上,多条横撑均相对于支撑件垂直设置,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承载平台,可以直接提升该承载平台的稳定性,再将电控盒直接对应设置在横撑上,可以利用支撑件和横撑共同承载电控盒,进一步保证电控盒连同控制元件可以稳固的设置在底板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盒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上;
和/或,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电控盒对应设置,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的顶面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电控盒在竖直方向上直接设置在支撑件的顶面上,相比于电控盒穿设在支撑件上或者其他设置方式,更方便电控盒的安装,也可以避免支撑件等结构对电控盒内部的控制元件造成干扰;此外,当轿厢结构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时,可以利用缓冲件对电控盒进行缓冲,防止轿厢结构在移动过程中对电控盒造成过大挤压,损坏电控盒或者电控盒内部的控制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两个伸出机构,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出机构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两个所述伸出机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电控盒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两个伸出机构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设置于底板上,可以利用两个伸出机构相对于底板进行伸缩,以实现对电池的转运;进一步再将两个电控盒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对应于两个伸出机构设置,更方便电控盒内部的控制元件对伸出机构进行控制,并且使得轿厢结构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
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两个所述伸出机构之间,并同时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机构;
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控盒的内部,两个所述电控盒内部的所述控制元件之间电连接,并同时电连接于所述驱动元件以驱动两个所述伸出机构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伸缩。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两个伸出机构之间设置驱动元件,驱动元件同时连接于两个伸出机构,以同时驱动两个伸出机构进行运动;进一步,将控制元件设置在电控盒的内部,并使控制元件之间以及控制元件与驱动元件之间电连接,以满足驱动两个伸出机构相对于底板进行伸缩,操作上更为简便。
一种电池转运设备,其特点在于,所述电池转运设备包括有:
如上所述的轿厢结构;
支架,所述轿厢结构通过所述侧框架连接在所述支架上,并相对于所述支架沿竖直方向可升降移动。
在本方案中,将轿厢结构通过侧框架连接在支架上,且轿厢机构可以沿支架的竖直方向进行升降,更方便利用轿厢结构在换电小车和电池仓之间进行转换电池。
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包括有如上所述的电池转运设备。
在本方案中,该换电站具体包括有如上所述的电池转运设备,以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快速换电。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轿厢结构的底板用于承载电池,再在轿厢结构中设置至少两个支撑件,支撑件同样与侧框架相互连接,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支撑件设置在底板的上方并与底板的顶面间隔设置,避免对放置在底板上的电池造成干涉,同时将电控盒设置在支撑件上,电控箱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通过该种设置,当电池的尺寸增大时,可以利用两个以上支撑件共同形成供电控盒放置的平台,可以提高电池转运的稳定性,并且使得电控盒带动控制元件可随同底板一同进行升降,有效解决利用原有的设备转运电池时,底板上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放置控制元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转运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转运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伸出机构、驱动元件、线槽和电控盒均被隐藏;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伸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轿厢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件、横撑、线槽和电控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和横撑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件、横撑、线槽和电控盒均为隐藏;
图10为图9中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轿厢结构10
支架20
滚轮210
顶架30
链条40
配重件50
底板110
承载部111
伸出机构120
立柱131
侧板132
支撑件140
连接板141
电控盒150
通孔151
驱动元件160
驱动轴161
垫块162
线槽170
横撑180
转接板190
电池输送方向W
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电站,该换电站主要是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电动汽车包括但不限于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车辆的类型可以是轿车、SUV、越野车、旅行车、MPV、皮卡车等等。当电动汽车驶入该换电站并准确定位后,利用换电小车将电动汽车上的亏电电池取下并放置到电池转运设备上,再由电池转运设备将取下的亏电电池运送至充电架的充电仓内,随后电池转运设备再从充电仓内将充电完成的电池取出并放置到换电小车上,由换电小车将充电完成的电池运送至预定位置并安装到电动汽车上。
其中,换电小车和充电架等相关设备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备,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换电站的电池转运设备主要包括有轿厢结构10、支架20、顶架30、链条40和配重件50,其中顶架30和轿厢结构10分别有一个,支架20和配重件50有两个,链条40有四条,当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时,即可利用轿厢结构10对电池进行承载,并利用轿厢结构10相对于支架20的上下移动带动电池进行上下移动。
具体的,两个支架20分别为左支架和右支架,在每个支架20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滚轮210,链条40分别穿过滚轮210设置在对应支架20的侧边,因此在每一个支架20的侧边均设置有两条链条40,两条链条40的一端同时连接有一个配重件50,另一端同时连接于轿厢结构10。两个支架20分别构成电池转运设备的左、右框架,并且在左、右框架处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基础上,顶架30同时连接于两个支架20,作为电池转运设备的顶框架。轿厢结构10也同时连接于两个支架20,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链条40与配重件50的移动,带动轿厢结构10相对于支架20进行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链条40和配重件50的配合,促使轿厢结构10相对于支架20进行上下移动的具体设计,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轿厢结构10包括有底板110和两个伸出机构120,在底板110上设置有两个承载部111,两个承载部111平行间隔设置在底板110上并对承载部111的表面进行精加工,以保证承载部111上表面的水平度,两个伸出机构120通过对应的承载部111设置在底板110上,并且相对于底板110可进行伸缩。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11相对于底板110是一体成型设置的,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部111相对于底板110也可以分别加工后再进行组装,但无论如何设置,承载部111的上表面均具有一定的水平度。
此外,在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该轿厢结构10在底板1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框架,即侧框架的数量为两个,每个侧框架主要有立柱131和侧板132组成,即在底板110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有四根立柱131,四根立柱131同时与底板110相互连接,在电池输送方向W上相邻的立柱131之间设置有侧板132,以使得轿厢结构10整体呈现出一立体框架结构,轿厢结构10具体是通过侧框架的立柱131连接在电池转运设备的支架20上,并通过设置传动机构使得整个轿厢结构10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支架20进行移动,以带动轿厢结构10上的电池进行升降,同时结合轿厢结构10中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的伸缩,以满足对电池的转运。
结合图6和图9所示,当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时,可将电池放置在两个伸出机构120上,并且利用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的伸缩,以实现该电池转运设备与换电小车或者充电架等设备之间的对接。具体的,当换电小车靠近该电池转运设备并准确定位后,将轿厢结构10上的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进行伸出,从而到达电池的下方,再将轿厢结构10进行升降,以使得电池放置在两个伸出机构120上,此时再将两个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缩回,之后,在电池转运设备与充电架对齐时,再通过同样的操作将电池放置在充电架的充电仓内。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池输送方向即为W方向,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即为L方向。
进一步的,如图4、图6和图7所示,该轿厢结构10还包括有两个支撑件140,每个支撑件140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侧框架的顶部相连接,具体可以连接在侧框架的立柱131上,也可以连接在侧框架的侧板132上,也可以同时连接在侧框架的立柱131和侧板132上,只要是连接在每个侧框架的顶部即可。由于底板110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侧框架的立柱131,即在竖直方向上,底板110连接在每一根立柱131的底部,因此当每个支撑件140连接在侧框架的顶部时,支撑件140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底板110的上方并与底板110的顶面间隔设置,并且两个支撑件140在电池输送方向W上也是间隔设置,以使得两个支撑件140在底板110的上方形成一个可以用来支撑物体的平台。此时,即可以将轿厢结构10的电控盒150设置在两个支撑件140上,该电控盒150的内部即具有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利用这些控制元件可以对该轿厢结构10进行控制,例如控制伸出机构120相对底板110进行伸缩等等。
通过该种设置,伸出机构120设置在底板110上,当电池放置在伸出机构120上时,位于底板110上方的支撑件140也不会与电池产生干涉,同时将电控盒150设置在支撑件140上,电控箱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当电池的尺寸增大时,可以利用两个支撑件140共同形成供电控盒150放置的平台,提高电池转运的稳定性,并且使得电控盒150带动控制元件可随同底板110一同进行升降,有效解决利用原有的设备转运电池时,底板110上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放置控制元件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40的具体结构为支撑杆,并且支撑件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件140沿电池输送方向W间隔设置,即可在底板110的上方形成供电控盒150放置的平台。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140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同时支撑件14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只要能利用这些支撑件140在底板110的上方形成一个供电控盒150放置的平台即可,并无固定的限制。
而本实施例在采用两个支撑件140的情况下,这两个支撑件140在电池输送方向W上平行间隔设置,使得两个支撑件140之间形成一平面,并且该平面相对于底板110平行设置,使得用来设置电控盒150的平台也可以水平设置,电控盒150可以更稳定的设置在底板110的上方。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支撑件140之间也可以不用形成一平面,即使形成一平面,也可以不用与底板110相对平行,只要能使得电控盒150能被稳定的放置在支撑件140形成的平台上即可,例如,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钉连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电控盒150可以被稳定的放置。同时,为了保证电控盒150放置的稳定性,如图8所示,在每一个支撑件140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141,支撑件140具体是通过位于其端部的连接板141贴合连接于对应的侧框架,以进一步增加支撑件140与侧框架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二者之间连接的更为紧密牢固,避免在电池转运的过程中,电控盒150掉落对电池造成损坏。
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7所示,电控盒150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两个电控盒150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分别设置在支撑件140的边缘位置并临近对应的侧框架。具体的,在实际操作中,沿电池输送方向W上,该轿厢结构10的前后两侧可能会设置有充电架或者靠近箱体,充电小车可以移动至充电架的最下层,从而可以与该轿厢结构10进行对接,实现电池的转运。由此可能就会造成沿电池输送方向W上,轿厢结构10的前后两侧没有足够的空间供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电控盒150设置成两个,两个电控盒150分别设置在支撑件140的边缘位置并临近对应的侧框架,使得操作人员可以直接从该轿厢结构10的侧边对电控盒150或者电控盒150内的控制元件进行操作,更为方便快捷。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沿电池输送方向W上,轿厢结构10的前后具有足够的空间供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或者不需要对电控盒150或者电控盒150内的控制元件进行操作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电控盒150的数量以及电控的位置。例如,设置一个电控盒150,该电控盒150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设置在支撑件140的中间位置,以利用一个电控盒150容纳控制元件,使得整个轿厢结构10的设计更为合理,也更为节省成本。
如图6和图7所示,在设置两个电控盒150并且将两个电控盒150设置在支撑件140的边缘位置时,该轿厢结构10还在两个电控盒150之间设置有线槽170,线槽17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线槽170均设置在两个电控盒150之间,并且每一个线槽170均连通于两个电控盒150。通过该种设置,当控制元件设置在电控盒150内部的容纳空间时,两个电控盒150内部的控制元件通过线缆进行电连接时,该线缆即可以通过线槽170进行走线,结构上也更为合理,同时也避免线缆杂乱,对电池的转运造成干扰。此外,如图7所示,在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两个电控盒150互相远离的侧边上,即每个电控盒150临近对应侧框架的端面上均开设有通孔151,可以将连接控制元件的先看引出并连接于其他元件,同时也方便操作人员从侧框架的侧边对电控盒150进行维修、更换等操作。
进一步的,如图4、图6、图7和图8所示,该轿厢结构10还包括有三条横撑180,这些横撑180均分别垂直连接于相互平行设置的两条支撑件140,电控盒150均对应设置在横撑180上。通过在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撑件140之间设置这些横撑180,进一步增强支撑件140的承载能力,使得电控盒150连同控制元件可以稳固的设置在支撑件140上;
此外,在支撑件140相互平行设置的基础上,这些横撑180均相对于支撑件140垂直设置,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承载平台,可以直接提升该承载平台的稳定性,再将电控盒150直接对应设置在横撑180上,可以利用支撑件140和横撑180共同承载电控盒150,进一步保证电控盒150连同控制元件可以稳固的设置在底板110上方。同样的,本实施例中横撑180的具体结构也为杆状结构,横撑180的数量为三条,两个电控盒150分别设置在其中两条横撑180上,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洪,横撑180的机构和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无固定的限制。
如图6和图7所示,两个电控盒150在竖直方向上均是设置在支撑件140的顶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控盒150也可以在侧壁上开孔,利用支撑件140穿过该开孔,从而使得支撑件140穿设电控盒150并对电控盒150进行支撑,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将电控盒150固定在支撑件140上,但是本实施例中直接将电控盒150设置在支撑件140的顶面上,更方便电控盒150的安装,也可以避免支撑件140等结构对电控盒150内部的控制元件造成干扰,但是该种方式需要满足电控盒150在支撑件140的稳固性,具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该轿厢结构10中,由于电控盒150在竖直方向设置在底板110的上方,底板110上设置有承载电池的伸出机构120,而整个轿厢结构10相对于电池转运设备的支架20可以上下运动,因此为了避免轿厢结构10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对电控盒150造成过大挤压,在电控盒150的顶面上还设置有缓冲件(图中未示出),以利用该缓冲件对电控盒150进行缓冲,避免电控盒150被过分挤压从而损坏电控盒150或者电控盒150内部的控制元件。同时,为了彻底保证电控盒150不会被过分挤压,也可以设置传感器,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缓冲件上,也可以设置在电池转运设备的支架20上,当电控盒150受到挤压时,可以通过该传感器发出感应信号,从而停止轿厢结构10的继续移动。
如图6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伸出机构120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两个伸出机构120在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间隔设置在底板110上,两个伸出机构120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对应两个电控盒150设置。通过该种设置,可以利用两个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进行同时伸缩,以实现对电池稳定的转运,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每一个伸出机构120均可以和电控盒150对应设置,更方便电控盒150内部的控制元件对伸出机构120进行控制,并且使得轿厢结构10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底板110上设置两个承载部111,伸出机构120具体连接在承载部111上,但是随着电池的尺寸不断增大,用来承载电池的两个伸出机构120之间的距离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此时,伸出机构120即不能再与底板110上的承载部111相互对应连接。
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底板110上还设置有转接板190,转接板190设置在承载部111上,且在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转接板190的宽度大于承载部111的宽度,通过将伸出机构120直接设置在转接板190上,使得伸出机构120可以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L上邻近侧框架设置,即伸出机构120通过转接板190设置在承载部111上。通过对转接板190的精加工可以保证伸出机构120设置在底板110上时的水平度,进而保证伸出机构120承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比于对整个底板110进行精加工还可以进一步的节约成本,同时还不用将承载部111从底板110上拆除,保证原有轿厢结构10的完整性。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该轿厢结构10还包括有驱动元件160,两个伸出机构120通过相对平行的布局方式分别设置在底板110的上表面,并沿电池输送方向W可伸缩,驱动元件160分别连接于两个伸出机构120并驱动两个伸出机构120进行伸缩,从而更方便对换电小车上的电池和电池仓内的电池进行转换,进而提高电动汽车的换电效率。
具体的,驱动元件160包括有驱动轴161,驱动元件160也设置在底板110上,并在垂直于电池转运方向上,驱动元件160设置在两个伸出机构120之间,并通过驱动轴161同时连接于两个伸出机构120,以实现一个驱动元件160同时驱动两个伸出机构120进行伸缩,简化结构,同时优化轿厢结构10的布局。此外,该驱动元件160也可以采用线缆电连接于电控盒150内控制元件的方式,以实现驱动轴161的运转从而带动伸出机构120进行伸缩。
在底板110的一侧边缘上还设置有垫块162,驱动元件160通过垫块162设置在底板110上,可以通过调整垫块162的高度,以实现驱动元件160的驱动轴161可以水平连接于伸出机构120。即在伸出机构120通过转接板190导致高度升高的情况下,驱动元件160也可以对应的增高,以使得驱动轴161可以水平的连接伸出机构120,更好的实现其驱动功能。
此外,本实例中驱动元件160具体采用的T型电机,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元件16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他驱动设备,只要能驱动伸出机构120相对于底板110进行伸缩即可。同时,采用T型电机具体如何驱动伸出机构120进行伸缩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轿厢结构,包括底板和侧框架,所述侧框架分布在所述底板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框架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
至少两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框架的顶部相连接,所述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底板的顶面间隔设置,且沿电池输送方向上,任意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间隔设置;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电控盒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控制元件的容纳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端部,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板贴合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侧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并形成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对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一个,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所述电控盒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中间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两个,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两个所述电控盒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边缘位置并临近对应的所述侧框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线槽,所述线槽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控盒之间,并连通于两个所述电控盒;
和/或,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上,两个所述电控盒临近对应的所述侧框架的端面上分别开设有通孔。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横撑,所述横撑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横撑分别垂直连接于相互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件,所述电控盒对应设置在所述横撑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上;
和/或,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电控盒对应设置,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的顶面上。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两个伸出机构,所述电控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出机构沿垂直于电池输送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两个所述伸出机构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电控盒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结构还包括有:
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两个所述伸出机构之间,并同时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机构;
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控盒的内部,两个所述电控盒内部的所述控制元件之间电连接,并同时电连接于所述驱动元件以驱动两个所述伸出机构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伸缩。
11.一种电池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转运设备包括有: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轿厢结构;
支架,所述轿厢结构通过所述侧框架连接在所述支架上,并相对于所述支架沿竖直方向可升降移动。
12.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转运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7642.0U CN221541522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7642.0U CN221541522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41522U true CN221541522U (zh) | 2024-08-16 |
Family
ID=92227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67642.0U Active CN221541522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41522U (zh) |
-
2023
- 2023-12-29 CN CN202323667642.0U patent/CN2215415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01755B (zh) | 电动汽车的自动换电平台和换电站 | |
CN109501753B (zh) | 电动汽车的自动换电平台和换电站 | |
EP3725606A1 (en) | Battery charging and swapping station | |
CN109292677B (zh) | 多功能货物装卸车及货物装卸系统 | |
CN111823946A (zh) |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底盘换电系统及换电方法 | |
EP4201758A1 (en) | Battery conveying system, battery swapping station, and battery swapping method | |
CN212667169U (zh) | 换电系统 | |
WO2022166179A1 (zh) | 电动家用汽车的高效换电系统 | |
CN112721724A (zh) | 电动家用汽车的高效换电站 | |
CN221541522U (zh)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
CN108639025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换电方法 | |
CN118753222A (zh)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
CN113978309A (zh) | 一种车辆换电站 | |
CN218431198U (zh) | 重卡底部换电系统 | |
CN208344197U (zh) | 一种电动汽车换电用送电车的托盘盛放架 | |
CN117104796A (zh) | 一种电池插箱装配车及电池插箱转运系统 | |
CN215663040U (zh) | 换电站 | |
CN213199510U (zh) | 换电站的周转系统 | |
CN221541525U (zh) | 轿厢结构和电池转运设备 | |
CN210760327U (zh) | 模块化的换电站 | |
CN221477054U (zh) | 轿厢结构、电池转运设备和换电站 | |
CN208343975U (zh) | 一种电动汽车换电用送电车车体内部结构 | |
CN219769837U (zh) | 阵列式换电站 | |
CN112319303A (zh) | 电动商用车高效换电系统 | |
CN118753220A (zh) | 轿厢结构和电池转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