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7494U -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27494U CN221227494U CN202322944180.6U CN202322944180U CN221227494U CN 221227494 U CN221227494 U CN 221227494U CN 202322944180 U CN202322944180 U CN 202322944180U CN 221227494 U CN221227494 U CN 2212274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block
- bypass
- photovoltaic
- bypass element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WABPQHHGFIMREM-AKLPVKDBSA-N lead-210 Chemical compound [210Pb] WABPQHHGFIMREM-AKLPVKDB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OUBTZVSYSA-N lead-208 Chemical compound [208Pb] WABPQHHGFIMREM-OUBTZVS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该光伏旁路装置,包括:第一导电块,设有第一焊接区;第二导电块,与第一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二焊接区;第三导电块,分别与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三焊接区;第一旁路元件,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一导电块电连接,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的极性相反;第二旁路元件,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二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电连接。安装简单,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使用数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接线盒是光伏组件的构件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其作为光伏组件与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装置,主要作用是连接和保护太阳能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
典型的采用若干个分体式光伏组件接线盒将光伏组件中的串并联电池串连接到外部电路,每个分体式光伏组件接线盒中安装有一个与光伏组件中的一个电池串对应的旁路元件,旁路元件分别与电池串对应的两跟汇流条电连接,与同一电池串连接的两根汇流条之间需要留出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安装空间,并且并联的两个电池串对应的汇流条在与汇流条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并列设置,需要增加并列设置的汇流条之间的距离,留出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安装空间,需要的光伏组件接线盒的数量较多,成本高且安装过程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少光伏组件接线盒数量,安装简单的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伏旁路装置,包括:
第一导电块,设有第一焊接区;
第二导电块,与第一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二焊接区;
第三导电块,分别与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三焊接区;
第一旁路元件,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一导电块电连接,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的极性相反;
第二旁路元件,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二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电连接。
上述光伏旁路装置中,第一旁路元件和第二旁路元件可用来连接两个电池串,安装简单,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使用数量,同时通过第三焊接区可以同时连接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和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结构简单,减少汇流条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二导电块贴合设置,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电块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和第二旁路元件的器件结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导电块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导电块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块的两端分别设有朝向第一导电块的第一凸起和朝向第二导电块的第二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起与第一导电块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凸起与第二导电块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块关于第三焊接区的中轴线对称,所述中轴线垂直于自第一导电块朝向第二导电块的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位于第三导电块的同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和第二旁路元件包括旁路二极管或具有旁路保护功能的集成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还包括:
第一绝缘塑封体,覆盖第一旁路元件、第一导线、第一导电块的与第一导线连接的部分区域、第三导电块的设置第一旁路元件的部分区域;
第二绝缘塑封体,与第一绝缘塑封体间隔设置,覆盖第二旁路元件、第二导线、第三导电块的与第二导线连接的部分区域、第二导电块的设置第二旁路元件的部分区域。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盒体中设置有容置腔;如上述的光伏旁路装置,设置于容置腔中;盒盖,位于光伏旁路装置的上方,与盒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焊接区、第二焊接区、第三焊接区、第一旁路元件和第二旁路元件中的至少两个配置于各对应导电块背离盒体底部的一侧。
上述光伏组件接线盒中,第一旁路元件和第二旁路元件可用来连接两个电池串,安装简单,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使用数量,同时通过第三焊接区可以同时连接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和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结构简单,减少汇流条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占用面积,增加了电池的有效受光面积,提高了电池的发电效率。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如上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
光伏板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一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二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三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二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
其中,第一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二焊接区电连接,第二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三焊接区电连接,第三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一焊接区电连接。
上述光伏组件中,第一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二焊接区电连接,实现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二焊接区之间的电连接,第二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三焊接区电连接,通过一根汇流条及一次电连接,同时实现了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第二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三焊接区之间的电连接,结构简单,减少了汇流条数量,同时减少了汇流条和焊接区的连接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安装简单;第三汇流条的第二端与第一焊接区电连接,实现了第二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一焊接区之间的电连接,本公开中第一旁路元件连接第二电池串,第二旁路元件连接第一电池串,通过一个光伏组件接线盒同时连接两个电池串,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数量,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安装空间,缩短了第一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占用面积,增加了光伏板体的有效受光面积,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图1对应的光伏旁路装置的电气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图1对应的光伏旁路装置的电气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实体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6a为去除盒盖后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6b为光伏旁路装置放入盒体前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第一导电块;104、第二导电块;106、第三导电块;108、第一旁路元件;110、第二旁路元件;112、第一绝缘塑封体;114、第二绝缘塑封体;202、第一焊接区;204、第二焊接区;206、第三焊接区;208、第一导线;210、第二导线;212、第一凸起;214、第二凸起;216、第一电缆线铆接部;218、第二电缆线铆接部;302、盒体;304、光伏旁路装置;306、第一外接部;308、第二外接部;402、光伏组件接线盒;404、光伏板体;406、第一电池;408、第二电池;410、第一汇流条;412、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4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导电块称为第二导电块,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导电块称为第一导电块。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两者都是导电块,但其不是同一导电块。
可以理解,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同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图1为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X方向为第一导电块延伸的第一方向,Y方向为相交于X方向的第二方向,Z方向为表示第一导电块厚度的第三方向,Z方向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所在的平面。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伏旁路装置,包括:第一导电块102、第二导电块104、第三导电块106、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第一导电块102的表面设有第一焊接区202;第二导电块104与第一导电块102间隔设置,第二导电块104的表面设有第二焊接区204;第三导电块106分别与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间隔设置,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设有第三焊接区206;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一导电块102电连接,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二导电块104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导电块102、第二导电块104和第三导电块106均由导电材料构成,通过第三导电块106使得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电连接;将电池串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焊接区202,可以电池串和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的电连接,将另一电池串的一端焊接在第二焊接区204,可以实现该电池串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的电连接,将两个电池串的公共连接端焊接在第三焊接区206,可以实现电池串分别反向并联在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上,其中,第一旁路元件108可以保护反向并联在其对应两个极性端子之间的电池串,避免电池串中的各太阳能电池因热斑效应而被烧毁,第二旁路元件110的作用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和第三焊接区206同样是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并且,各焊接区的构成材料的电阻小于各对应导电块的构成材料的电阻,该设置降低电池串与导电块电连接时的接触电阻,降低了能耗。
第二导电块104与第一导电块102间隔设置是指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之间不接触,同理,第三导电块106和第一导电块102之间不接触,以使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和第二极性端子之间断路,第三导电块106和第二导电块104之间不接触,以使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和第二极性端子之间断路。
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包括旁路二极管或具有旁路保护功能的集成电路,旁路保护指的是对反向并联在其两端的电池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不影响电池串的正常使用,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均具有第一极性端子和第二极性端子,这里的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的极性相反,分别表示正极和负极。当第一极性为正极时,第二极性为负极;当第一极性为负极时,第二极性为正极。
上述光伏旁路装置中,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可用来连接两个电池串,安装简单,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使用数量,同时通过第三焊接区可以同时连接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结构简单,减少汇流条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调整第一导电块102、第二导电块104和第三导电块106的延伸方向,从而简化光伏旁路装置与电池串之间的连接,便于后续将光伏旁路装置安装在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容置腔内。示例性的,可以根据需要,使的第一导电块102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焊接区202设于第三方向Z上第一导电块102的其中一个表面;第二导电块10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焊接区204设于第三方向Z上第二导电块102的其中一个表面;第三导电块106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三焊接区206设于第三方向Z上第三导电块106的其中一个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块102、第二导电块104和第三导电块的延伸方向在同一平面内,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中的至少两个配置于对应导电块同一侧的表面上。示例性的,第一导电块102、第二导电块104和第三导电块106的延伸方向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在平面内,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中的至少两个位于对应导电块同一侧的表面上,即在第三方向Z上俯视光伏旁路装置时,至少可以看到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中的两个,该设置简化对安装光伏旁路装置的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中设置的容置腔的形状的限制,方便后续将光伏旁路装置安装在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容置腔内。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电池串和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之间的电连接的同时增加电连接的稳定性,将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配置于光伏旁路装置的同一侧。具体的,在第三方向Z上俯视光伏旁路装置时,可以同时看到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206区、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贴合设置,示例性的,采用导电胶(例如导电银胶)实现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的贴合,采用贴合设置可以降低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之间的接触电阻,通过选择导电性优良的导电胶,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旁路元件108与第三导电块106之间的接触电阻;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208与第一导电块102电连接,第一导线208用来实现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和第一导电块102之间电流的传输,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导线、跳线;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二导电块104贴合设置,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210与第三导电块106电连接,通过将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块上,可以减小导电块的面积,整体缩小光伏旁路装置,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小包括光伏旁路装置的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尺寸,使得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占用面积变小,增加电池的有效受光面积,提高电池的发电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位于第一旁路元件108靠近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位于第一旁路元件108背离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位于第二旁路元件110靠近第二导电块104的表面,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位于第二旁路元件110背离第二导电块104的表面,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器件结构相同,例如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是采用同种掺杂类型的晶圆制成的二极管,消除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结构不同对电流传输的影响,选型简单。
图2为一实施例中图1对应的光伏旁路装置的电气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正极,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负极,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为第二旁路元件110的正极,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为第二旁路元件10的负极,即第一旁路元件108的正极和第二元件110的负极通过第三导电块106电连接,通过第三旁路元件106上的第三焊盘区206引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正极和第二元件110的负极。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图1对应的光伏旁路装置的电气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负极,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正极,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为第二旁路元件110的负极,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为第二旁路元件10的正极,即第一旁路元件108的负极和第二元件110的正极通过第三导电块106电连接,通过第三旁路元件106上的第三焊盘区206引出第一旁路元件108的负极和第二元件110的正极。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贴合设置,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208与第一导电块102电连接;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与第三导电块106贴合设置,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二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210与第二导电块电连接,可以同时实现第一旁路元件108、第二旁路元件110与第三导电块106之间的贴合,工艺简单,周期短成本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位于第一旁路元件108靠近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一极性端子位于第一旁路元件108背离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位于第二旁路元件110靠近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位于第二旁路元件110背离第三导电块106的表面,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器件结构不同,示例性的,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是采用不同掺杂类型的晶圆制成的二极管,不同类型的晶圆包括N型掺杂的晶圆和P型掺杂晶圆,消除对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结构的限定,降低了对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要求。如图1、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块106的两端分别设有朝向第一导电块102的第一凸起212和朝向第二导电块104的第二凸起214,使得光伏旁路装置能稳定安装在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容置腔中,避免光伏旁路装置在容置腔中发生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12与第一导电块10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凸起214与第二导电块104之间的距离,使得制备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的磨具结构简单,降低成本。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块106关于第三焊接区206的中轴线对称,中轴线垂直于自第一导电块102朝向第二导向块104的方向,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中轴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具体的,第三导电块106的对称轴和第三焊接区206的对称轴重合,便于后续第三焊接区206与汇流条的电连接,降低光伏板体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位于第三导电块106的同一侧;其中,第二方向X和第一方向Y相交,便于光伏旁路装置设置于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中,及后续汇流条和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区206的电连接。
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的实体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旁路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塑封体112和第二绝缘塑封体114,第一绝缘塑封体112覆盖第一旁路元件108、第一导线208、第一导电块102的与第一导线208连接的部分区域及第三导电块106的设置第一旁路元件108的部分区域;第二绝缘塑封体114与第一绝缘塑封体112间隔设置,覆盖第二旁路元件110、第二导线210、第三导电块106的与第二导线210连接的部分区域及、第二导电块104的设置第二旁路元件110的部分区域,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塑封体112和第二绝缘塑封体114可以消除外部环境对第一旁路元件108、第一导线208、第二旁路元件110和第二导线210的影响,第二绝缘塑封体114与第一绝缘塑封体112的间隔设置,使得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中可以设置位于第一绝缘塑封体112和第二绝缘塑封体114之间的固定条,使得光伏旁路装置能稳定安装在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容置腔中,避免光伏旁路装置在容置腔中发生移动。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块102设有第一电缆线铆接部216,位于第一导电块102背离第三导电块106的一侧,第二导电块104设有第二电缆线铆接部218,位于第二导电块104背离第三导电块106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电缆线铆接部216,实现第一导电块102与电缆线的铆接,以通过电缆线引出反向并联在第一旁路元件108两端的电池串与第一焊接区202电连接的极性端,便于将该电池串连接到对应的位置,以提供电能;通过设置第二电缆线铆接部218,实现第二导电块104与电缆线的铆接,以通过电缆线引出反向并联在第二旁路元件110两端的电池串与第二焊接区204电连接的极性端,便于将该电池串连接到对应的位置,以提供电能。
图6为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6a为去除盒盖后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6b为光伏旁路装置放入盒体前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302、盒盖(未示出)和如上述的光伏旁路装置304,盒体302中设置有容置腔;光伏旁路装置304设置于容置腔中;盒盖,位于光伏旁路装置304的上方,与盒体302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保护光伏旁路装置304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上述光伏组件接线盒中,光伏旁路装置304的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可用来连接两个电池串,安装简单,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使用数量,同时通过第三焊接区206可以将汇流条同时连接到第一旁路元件108的第二极性端子和第二旁路元件110的第一极性端子,结构简单,减少了汇流条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占用面积,增加了电池的有效受光面积,提高了电池的发电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导电块102和第二导电块104位于第三导电块106的同一侧;其中,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便于光伏旁路装置设置于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中,及后续与电池串电连接的汇流条和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区206的电连接。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接线盒还包括第一外接部306和第二外接部308,第一外接部306与第一电缆线铆接部216铆接,用于引出光伏板体的第二极性端,后续可以将光伏板体的第二极性端连接到相应位置,以提供电能;第二外接部308与第二电缆线铆接部218铆接,用于引出光伏板体的第一极性端,后续可以将光伏板体的第一极性端连接到相应位置,以提供电能;其中,第一极性为正极时,第二极性为负极;反之,第一极性为负极时,第二极性为正极。通过设置第一外接部306和第二外接部308将与光伏组件接线盒连接的光伏板体的正极和负极引出到外部,后续连接到相应位置提供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焊接区202、第二焊接区204、第三焊接区206、第一旁路元件108和第二旁路元件110中的至少两个配置于各对应导电块背离盒体302底部(靠近盒盖)的一侧,该设置简化对安装光伏旁路装置的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302容置腔的形状的限制,方便后续将光伏组件接线盒连接在光伏板体上。
图7为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如上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402和光伏板体404,光伏板体404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第一电池串是由多个第一电池406串联而成,第二电池串是由多个第二电池408串联而成,可选的,第一电池406和第二电池408的数量相同;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一汇流条41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二汇流条41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电池406相互串联之后,形成的电池串的一端为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另一端为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第一极性端和第二极性端中的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图7以第一极性端为负极,第二极性端为正极进行示例;第二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三汇流条414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二汇流条412的第一端电连接;其中,第一汇流条410的第二端与第二焊接区204电连接,第二汇流条412的第二端与第三焊接区206电连接,第三汇流条414的第二端与第一焊接区202电连接。
上述光伏组件中,第一汇流条410的第二端与第二焊接区204电连接,实现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二焊接区204之间的电连接,第二汇流条412的第二端与第三焊接区206电连接,通过一根汇流条及一次电连接,同时实现了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第二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三焊接区206之间的电连接,结构简单,减少了汇流条数量,同时减少了汇流条和焊接区的连接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安装简单;第三汇流条414的第二端与第一焊接区202电连接,实现了第二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一焊接区202之间的电连接,本公开中第一旁路元件108连接第二电池串,第二旁路元件110连接第一电池串,通过一个光伏组件接线盒402同时连接两个电池串,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402的数量,减少了光伏组件接线盒402的安装空间,缩短了第一汇流条410和第三汇流条414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光伏组件接线盒402的占用面积,增加了光伏板体404的有效受光面积,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理想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电块,设有第一焊接区;
第二导电块,与所述第一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二焊接区;
第三导电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间隔设置,设有第三焊接区;
第一旁路元件,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性与所述第一极性的极性相反;
第二旁路元件,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块贴合设置,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电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元件和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器件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一极性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块贴合设置,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第二极性端子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块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块的两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电块的第一凸起和朝向所述第二导电块的第二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导电块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导电块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块关于所述第三焊接区的中轴线对称,所述中轴线垂直于自所述第一导电块朝向所述第二导电块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块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元件和所述第二旁路元件包括旁路二极管或具有旁路保护功能的集成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绝缘塑封体,覆盖所述第一旁路元件、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电块的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的部分区域及所述第三导电块的设置所述第一旁路元件的部分区域;
第二绝缘塑封体,与所述第一绝缘塑封体间隔设置,覆盖所述第二旁路元件、所述第二导线、所述第三导电块的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的部分区域及所述第二导电块的设置所述第二旁路元件的部分区域。
11.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中设置有容置腔;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旁路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
盒盖,位于所述光伏旁路装置的上方,与所述盒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区、所述第二焊接区、所述第三焊接区、所述第一旁路元件和所述第二旁路元件中的至少两个配置于各对应导电块背离所述盒体底部的一侧。
13.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
光伏板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所述第一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第一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二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串的第二极性端与第三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串的第一极性端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第一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焊接区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焊接区电连接,所述第三汇流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焊接区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44180.6U CN221227494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44180.6U CN221227494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27494U true CN221227494U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1543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944180.6U Active CN221227494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27494U (zh) |
-
2023
- 2023-11-01 CN CN202322944180.6U patent/CN2212274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4050B (zh) | 用于光伏模块的电缆连接器和安装方法 | |
US8148628B2 (en) | Solar cell receiver for concentrator modules | |
CN202111117U (zh) | 太阳能电池板接线模块 | |
CN106165117B (zh) | 用于具有改进的电池连接拓扑的光伏模块的背侧接触层 | |
JP3572265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
TW201431104A (zh) | 太陽能電池 | |
KR101542002B1 (ko) | 태양 전지 모듈 | |
CN213125974U (zh) | 一种光伏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 |
JP3598953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接続用端子ボック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211828986U (zh) | 电池箱 | |
CN221227494U (zh) |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 |
CN206742340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 |
CN102496635B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
CN206040790U (zh) | 一种聚合物电池串联转接板 | |
JP2000277771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2803888A (zh) | 光伏组件 | |
CN110957977A (zh) | 一种磁吸连接的新型光伏组件 | |
CN111769798A (zh) | 一种改进的模块化光伏组件旁路元件及组件接线盒 | |
KR101542007B1 (ko) | 태양 전지 모듈 | |
CN102044991B (zh) | 太阳电池组件用接线盒 | |
CN110460304B (zh) | 光伏组件、系统和光伏幕墙 | |
CN213661562U (zh) | 一种卡接式光伏接线盒 | |
US9583659B2 (en) | Solar cell module | |
CN114614205A (zh) | 电连接装置、方形电池模组及其成组方法 | |
CN214756236U (zh) | 一种集成式光伏旁路元件模块及具有其的接线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