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21170576U - 减振结构及轮椅 - Google Patents

减振结构及轮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0576U
CN221170576U CN202322790704.0U CN202322790704U CN221170576U CN 221170576 U CN221170576 U CN 221170576U CN 202322790704 U CN202322790704 U CN 202322790704U CN 221170576 U CN221170576 U CN 221170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ibration
vibration reduction
connecting par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907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千山
钟思超
张呈昆
谭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oubixuan Intelligent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Ubtech Robo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oubixuan Intelligent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Ubtech Robo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oubixuan Intelligent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Ubtech Robo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oubixuan Intelligent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907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0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0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0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及轮椅,在弹性件伸缩减振时,驱动件同时相对车架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和车架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Description

减振结构及轮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是用于伤员、病员、残疾人居家康复、周转运输、就诊、外出活动的重要移动工具。轮椅不仅满足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需求,更重要的是方便家属移动和照顾病员,使病员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由于轮椅的使用者均是伤残人员或者年迈人士,所以轮椅的舒适性非常重要,减振性能不好的轮椅在使用时还容易加重伤残人员的病情。
目前,减振性能较好的轮椅由于其减振结构、安装结构均较为复杂,价格也较高,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也较大,导致轮椅本身的质量和体积也较大,小巧轻便的轮椅往往其减振效果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轮椅减振效果越好,其质量和体积越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外壳,所述驱动外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车架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驱动外壳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车架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减振安装段上,且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具有用于抵接所述弹性件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与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参考平面,所述车轮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由所述弹性件施加弹力的受力点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点,所述参考平面具有经过第一投影点且与竖直方向平行的参考垂线,所述第二投影点和所述第三投影点分别位于所述参考垂线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椅,包括上述的减振结构。
可选地,所述减振结构的车轮为后轮。
可选地,所述减振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结构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减振结构的车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及轮椅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轮旋转,且驱动件能够相对车架旋转,车架和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弹性件。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弹性件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产生对应的压缩和伸长,从而使驱动件相对车架转动,进而对车轮产生减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中,在弹性件伸缩减振时,驱动件同时相对车架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和车架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轮及驱动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侧视图(车轮未示出);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车架;11-减振安装段;12-第三连接部;13-第四连接部;14-第一限位部;15-第二限位部;2-驱动件;21-驱动外壳;211-第一连接部;212-第二连接部;3-车轮;4-弹性件;5-支撑块;51-抵接面;601-第一投影点;602-第二投影点;603-第三投影点;7-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伤残人员和年迈人士由于腿脚不便或者身体虚弱等多种原因需要使用轮椅辅助移动。为了保证轮椅乘坐人员的舒适性,轮椅的减振结构必不可少。减振结构安装在轮椅上时,需要设计一定的安装空间和对应的安装结构,而且,通常减振性能越好,减振结构越复杂,需要的安装空间越多,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也较大,导致轮椅本身的质量和体积也较大。例如,采用弹簧减振时,弹簧的弹性系数越低,弹簧在振动周期内的振幅越大,每个周期消减的振动能量越小,减振能力越弱,弹簧的弹性系数越大,弹簧在振动周期内的振幅越小,隔振能力则越弱。因此,单独通过弹簧减振难以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往往需要配合其他减振器组合减振,这就导致减振结构较为复杂,轮椅的成本也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小轮椅的重量和体积,也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减振结构,则需要牺牲部分减振性能。为了既能够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又能够保持较低的成本、较小的重量和体积,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的减振结构。
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结构可用于轮椅、婴儿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滑板车等移动工具中。以下以移动工具为轮椅为例进行说明。在轮椅行驶至较为颠簸、凹凸不平的路段时,轮椅的车轮3会随着路面上下移动,减振结构的设置可以消减振动能量,并尽可能减小车轮3传递至车架1的颠簸,在车架1和车轮3之间进行减振。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减振结构包括车架1、驱动件2、车轮3和弹性件4。
车架1为轮椅的主要支撑结构,座椅本体等可直接安装在车架1上,车架1对座椅本体等结构具有支撑作用。
车轮3位于行驶路面上时,其与行驶路面接触,在车轮3和行驶路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车轮3旋转会使其自身相对行驶路面移动,从而带动车架1、座椅本体等结构移动。
驱动件2为动力结构,主要为车轮3提供动力,在轮椅移动时,车轮3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驱动件2具有固定端和旋转运动端,驱动件2的旋转运动端能够输出旋转运动,驱动件2的固定端相对其旋转运动端固定不动设置,车轮3的旋转中心与驱动件2的旋转运动端连接,因此,在驱动件2工作时,车轮3会旋转,在车轮3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车轮3的旋转带动车架1及座椅本体等结构向前或者向后移动。驱动件2的固定端与车架1转动连接,因此,使得驱动件2能够整体相对车架1转动。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的转动轴与车轮3的转动轴相互平行,这样,在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时,车轮3的转动轴仍然与地面平行,不会影响车轮3的正常转动。
弹性件4设置于车架1和驱动件2的固定端之间。弹性件4能够吸收振动能量,在弹性件4所受的压力增大时,弹性件4被压缩,弹性件4所受的压力减小时,弹性件4伸长。在弹性件4伸长和压缩的过程当中,振动能量可以被逐渐消耗,从而起到隔离车轮3至车架1的振动的作用。
当行驶路面出现凹凸不平或者颠簸的路况时,车轮3会随着行驶路面的变化而相应抬升或者下降,由于驱动件2的旋转运动端与车轮3固定连接,且驱动件2的固定端与车架1转动连接,使得驱动件2相应产生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运动,弹性件4相应压缩或者伸长。具体而言,结合图3,在行驶路面出现凸起时,车轮3相应抬高,车轮3带动驱动件2逆时针转动,弹性件4被压缩;在行驶路面出现凹陷时,车轮3相应降低,车轮3带动驱动件2顺时针转动,弹性件4伸长。由此,弹性件4可以将车轮3的振动能量储存为弹性势能,并通过弹性件4的不断伸缩和驱动件2的不断摆动消耗弹性势能,从而达到减振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在弹性件4伸长和缩短以消减振动能量的同时,还通过驱动件2的不断摆动消减振动能量,因此其减振速度较快,隔振效果较好。
上述实施例中的减振结构,包括车架1、驱动件2、车轮3和弹性件4,驱动件2用于驱动车轮3旋转,且驱动件2能够相对车架1旋转,车架1和驱动件2的固定端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弹性件4。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弹性件4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产生对应的压缩和伸长,从而使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进而对车轮3产生减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中,在弹性件4伸缩减振时,驱动件2同时相对车架1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4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4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2和车架1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为刚性件,其具有支撑和安装部件的作用。车架1可由钢、铁、铝、合金等材质制成,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在遇到冲击时不易变形,能够保证轮椅整体的稳定性。车架1的具体结构和形状此处不作限定,可根据轮椅的外观造型和内部部件的布局进行选择性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为电机、马达等能够输出旋转运动的动力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包括上述的动力件,还包括传动组件,传送组件可为齿轮组件等结构,既能够传递动力,又具有减速的作用。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与动力件固定连接,传送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轮3的旋转中心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的固定端为驱动件2的外壳、驱动件2的内壳、驱动件2的内部支撑结构或者驱动件2的内部器件等,驱动件2的固定端只要相对驱动件2的旋转运动端固定不动即可。车架1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转动连接,弹性件4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也相互连接,车架1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的连接处、弹性件4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的连接处可以相互间隔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4可为弹簧,弹簧可为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气体弹簧和橡胶弹簧等。或者,弹性件4可为伸缩流体件,如伸缩气囊等。或者,弹性件4可为能够压缩的气体或者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4设置于车架1和驱动件2的固定端之间,弹性件4的一端与车架1连接,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连接,连接方式具体可为抵接,或者可为固定连接,如焊接、卡接、固定件固定连接、粘接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4,驱动件2包括驱动外壳21,驱动外壳21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车架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212与弹性件4的一端连接。
驱动外壳21为驱动件2的固定端,相对其旋转运动端固定不动。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相互间隔设置,车架1与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转动连接,弹性件4与驱动外壳21的第二连接部212连接,如此可知,车架1、弹性件4分别与驱动外壳21的连接处的位置不同,在驱动件2转动时,避免弹性件4的伸缩和驱动件2的转动产生相互干涉。
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可均由驱动外壳21的表面向外凸起形成,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的结构和形状此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部211呈三角状、方形、半圆形等,第二连接部212呈三角状、方形、半圆形等。
驱动外壳21可为一体成型的部件,也就是说,驱动外壳21的本体、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一体成型,例如,一体注塑成型。驱动外壳21也可为分体成型的部件,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制作成型后,再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固定方式固定在驱动外壳21的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和驱动外壳21本体的连接部位相同,或者,第一连接部211即为第二连接部212。如此,可以简化驱动外壳21的结构,使其加工工艺更简单,加工成本更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车架1具有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三连接部12转动连接,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12和第四连接部13。
通过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与车架1的第三连接部12转动连接,实现驱动件2与车架1的转动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三连接部12的转动连接处为驱动件2的转动轴。通过驱动外壳21的第二连接部212与弹性件4连接,使得弹性件4能够对驱动件2施加弹力。
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可与车架1一体成型,例如一体注塑成型。或者,第三连接部12、第四连接部13和车架1分别制造成型,然后将第三连接部12、第四连接部13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固定方式固定在车架1上。
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的形状此处不作限定,第三连接部12可为三角状、方形、半圆形、圆柱形等,第二连接部212可为三角状、方形、半圆形、圆柱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2与第一连接部211相互铰接。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211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部12伸入第一连接孔中设置,使第一连接部211能够相对第三连接部12旋转。第一连接孔的中心轴即为驱动件2的转动轴。第三连接部12伸入第一连接孔的一端具有螺纹,螺钉等连接件伸入第一连接孔中与第三连接部12的螺纹相互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三连接部12相互轴向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2具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部211伸入第二连接孔中设置,使第一连接部211能够相对第三连接部12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13具有定位柱,弹性件4为柱形弹簧,弹性件4套设于定位柱上,定位柱对弹性件4具有一定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车架1还具有用于止挡驱动外壳21的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分别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2的两侧。
在车轮3受到颠簸上下移动时,驱动件2也上下移动,更准确地说,驱动件2相对车架1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摆动,结合图3,驱动件2顺时针摆动时,可以理解为驱动件2向下移动,驱动件2逆时针摆动时,可以理解为驱动件2向上移动。驱动件2顺时针摆动至预定角度时,驱动外壳21与第二限位部15相互抵接,防止驱动件2继续顺时针转动;驱动件2逆时针摆动至预定角度时,驱动外壳21与第一限位部14相互抵接,防止驱动件2继续逆时针转动。因此,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的设置可以限制驱动件2的转动角度,防止车轮3上下移动的距离过大,而使乘坐轮椅的用户感觉到座椅“上下跳跃”。
车架1的第三连接部12与驱动外壳21转动连接,因此,可以将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分别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2的相对两侧,在驱动外壳21分别位于两个极限位置时对其进行抵接限位。
可选地,车架1的第三连接部12与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转动连接,在驱动外壳21分别位于两个极限位置时,其第一连接部211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抵接限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驱动外壳21的其他部位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抵接限位。
请参阅图3,在竖直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4位于第二限位部15的上方,第一限位部14可称为高限位,限制驱动件2的最高位置,第二限位部15可称为低限位,限制驱动件2的最低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车架1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11,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均连接于减振安装段11上,且第四连接部13的位置高于第三连接部12的位置。
减振安装段11为车架1的一部分,减振安装段11自低向高延伸,也就是说,在轮椅放置在地面上时,减振安装段11并不与地面平行,其至少具有两个与地面距离不同的部位。可选地,减振安装段11相对地面倾斜设置,为直线状的倾斜段;或者,减振安装段11呈曲线状;或者,减振安装段11为异形,至少有两个部位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包括V形段、U形段等弯曲结构,该弯曲结构的自低向高延伸的一部分则可理解为减振安装段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与减振安装段11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为焊接、固定件连接等。第三连接部12与驱动外壳21转动连接,第四连接部13与弹性件4相连接,第四连接部13的位置高于第三连接部12的位置,从而可以为弹性件4的安装提供竖直方向的空间,充分利用车架1周围的空间,不会额外增加减振结构安装所需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弹性件4的伸缩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也就是说,弹性件4在伸缩时,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伸缩和水平方向上的伸缩,弹性件4在竖直方向上的伸缩可以消减车轮3在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弹性件4在水平方向上的伸缩可以消减车轮3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动。如此,通过上述的弹性件4可以同时消减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振动,而且弹性件4的结构相对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4的伸缩方向为其轴向方向。例如,弹性件4为柱形弹簧,弹性件4的轴向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由于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与车架1和驱动件2连接,受到车架1和驱动件2相对位置的影响,在驱动件2转动时,弹性件4可能不完全在其轴向方向伸缩,也有可能弹性件4产生径向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驱动件2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5,支撑块5具有用于抵接弹性件4的抵接面51,抵接面51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支撑块5的设置是为了支撑弹性件4,通过设置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连接的支撑块5,使得驱动件2的固定端结构较为简单,不需要额外设计与弹性件4连接的结构。
支撑块5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可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支撑块5可呈方形、半圆形、三角形、扇形等形状。支撑块5与驱动件2的固定端通过连接件连接时,支撑块5上开设有供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2的固定端可为第二连接部212,即,第二连接部212与支撑块5固定连接。
通过在支撑块5上设置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的抵接面51,使得弹性件4的一个端面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弹性件4的轴向方向也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弹性件4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弹性件4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并排设置在驱动件2和车架1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与车轮3的转动轴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参考平面,车轮3的转动轴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601,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的转动轴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602,驱动件2由弹性件4施加弹力的受力点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点603,参考平面具有经过第一投影点601且与竖直方向平行的参考垂线,第二投影点602和第三投影点603分别位于参考垂线的相对两侧。
通过如此布局车轮3转动轴、驱动件2的转动轴以及驱动件2的受力点,使得驱动件2的受力点远离驱动件2相对车架1的转动轴设置,在弹性力的大小相同时,受力点与车架1的转动轴距离越远,力矩越大,越能够使驱动件2转动时更加平稳,乘坐轮椅的舒适性也越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4为扭簧。扭簧的一端抵接于车架1,扭簧的另一端抵接于驱动件2的固定端。驱动件2的固定端为驱动外壳21,驱动外壳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可为同一部件,也就是说,弹性件4与驱动外壳21的连接处、车架1与驱动外壳21的连接处为同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4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第一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
第一伸缩件在水平方向上的伸缩可以消减车轮3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动,第二伸缩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伸缩可以消减车轮3在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如此,通过上述的弹性件4可以同时消减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振动,以提高轮椅乘坐的舒适性。
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可均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减振结构包括车架1、驱动件2、车轮3和弹性件4,驱动件2的旋转运动端与车轮3固定连接,以驱动车轮3转动。驱动件2的驱动外壳21与车架1转动连接,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的转动轴和车轮3的转动轴相互平行,弹性件4设置于车架1和驱动外壳21之间。驱动外壳21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车架1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11、第三连接部12以及第四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2和第四连接部13均连接于减振安装段11上,且第四连接部13的位置高于第三连接部12的位置。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三连接部12转动连接,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12和第四连接部13。车架1还具有用于止挡驱动外壳21的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15分别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2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椅,轮椅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减振结构。轮椅还包括座椅本体、踏板7等结构。座椅本体和踏板7可与车架1固定连接,由车架1支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椅,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包括车架1、驱动件2、车轮3和弹性件4,驱动件2用于驱动车轮3旋转,且驱动件2能够相对车架1旋转,车架1和驱动件2的固定端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弹性件4。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弹性件4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产生对应的压缩和伸长,从而使驱动件2相对车架1转动,进而对车轮3产生减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中,在弹性件4伸缩减振时,驱动件2同时相对车架1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4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4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2和车架1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振结构的车轮3为后轮,驱动件2驱动后轮旋转,则该轮椅为后轮驱动运行的轮椅,后轮驱动运行的轮椅较为稳定,在急刹等情况发生时,不容易前翻,安全系数较高。在其他实施例中,减振结构的车轮3也可为前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振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减振结构中的车轮3分别为轮椅的两个车轮3,两个减振结构可并排设置,也就是说,轮椅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减振结构,使轮椅乘坐者更加舒适和平稳。两个减振结构中的车架1固定连接,从而使轮椅的车架1为一个整体,进而可以增强轮椅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外壳,所述驱动外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驱动外壳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减振安装段上,且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具有用于抵接所述弹性件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参考平面,所述车轮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由所述弹性件施加弹力的受力点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点,所述参考平面具有经过第一投影点且与竖直方向平行的参考垂线,所述第二投影点和所述第三投影点分别位于所述参考垂线的相对两侧。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
10.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的车轮为后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结构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减振结构的车架固定连接。
CN202322790704.0U 2023-10-17 2023-10-17 减振结构及轮椅 Active CN221170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90704.0U CN221170576U (zh) 2023-10-17 2023-10-17 减振结构及轮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90704.0U CN221170576U (zh) 2023-10-17 2023-10-17 减振结构及轮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0576U true CN221170576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62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90704.0U Active CN221170576U (zh) 2023-10-17 2023-10-17 减振结构及轮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0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8352B (zh) 电动中间轮驱动轮椅
CN207860371U (zh) 一种减振装置、滑板车
WO2019148768A1 (zh) 一种减振装置、滑板车及车辆
CN105539688A (zh) 一种车架及其导轨缩放电动车
JP2010149653A (ja) 衝撃吸収キャスター
CN221170576U (zh) 减振结构及轮椅
CN112590989A (zh) 电动摩托车
JP4391510B2 (ja) キャスター及び緩衝車軸支持機構
CN113520739B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轮椅
CN207292282U (zh) 前轮避震机构及其滑板车
CN220662764U (zh) 前悬挂及车辆
CN216702807U (zh) 减振轮组件及轮椅
CN117357348A (zh) 减振结构及轮椅
EP0937636B1 (en) A unit swing-type motorcycle engine supporting structure
CN219467883U (zh) 轮足机器人及轮足移动终端
CN114224629A (zh) 减振轮组件及轮椅
CN215514004U (zh) 减震电动车
JP2021146216A (ja) 歩行器
CN2484245Y (zh) 一种带前轮悬吊减震机构的电动代步车
CN210472436U (zh) 一种类悬架减震机构
CN220714193U (zh) 折叠轮椅
JP4638772B2 (ja) 車椅子用のダブルリンク付き衝撃吸収キャスター
CN112519942A (zh) 电动摩托车
JP3422321B2 (ja) 2人乗りが可能なスクータ型車両
CN217048928U (zh) 滑板车及用于滑板车的转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