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2356U -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42356U CN221042356U CN202322605885.5U CN202322605885U CN221042356U CN 221042356 U CN221042356 U CN 221042356U CN 202322605885 U CN202322605885 U CN 202322605885U CN 221042356 U CN221042356 U CN 2210423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or
- control module
- charging control
- pin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通过将设置的充电控制模块以及与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从而实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可通过与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连接的I/O口来识别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的内阻值,并通过该内阻值来判断需要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的数量以及供电电压,从而实现了可通过单一充电电路来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要求,无需对充电电路进行二次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现有的充电电路无法同时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输出,导致充电电路需要进行反复设计的问题,提升了充电电路的兼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充电电源被大量应用在蓄电池充电场合或设备,比如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目前市面上的充电电源大多只能够给单个电池充电,为了能给一组电池同时充电,采用的方式是将多个独立充电电源组合起来使用(如充电柜)。
而多电池同时充电的装置,是将单个可控或不可控的充电电源组合起来,通过继电器或通信接口控制充电电源,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对应的充电电路时需要在电路内设置多个充电电源来达到对多电池充电的支持,同时由于在进行多电池充电时对应的供电电压也需要对应调整,因此在设计充电电路时也需要在电路内设置多个变压器来达到对多电池充电的支持,这就导致充电电路需要针对充电的电池数量以及电压要求进行多次设计,导致了充电电路的兼容性降低,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兼容不同数量电池的充电功能以及不同的供电电压需求的充电电路,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通过单一充电电路即可实现多个电池充电的多电池充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控制芯片以及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
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W引脚、CSP引脚以及BATT引脚与外部充电电池相连,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ELL引脚相连,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B引脚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当所述充电控制芯片通过所述I/O引脚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以及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相连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用于根据设定电压给设定数量的所述外部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为第一充电控制模组、第二充电控制模组、第三充电控制模组、第四充电控制模组、第五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第六电压控制模组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模组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二MOS管以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三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三MOS管以及第三电阻,所述第四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四MOS管、第四电阻以及第五电阻,所述第五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五MOS管、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所述第六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六MOS管;
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ELL引脚还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可为第一电压控制模组、第二电压控制模组、第三电压控制模组以及第四电压控制模组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七MOS管、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八MOS管以及第八电阻、所述第三电压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九MOS管以及第九电阻,所述第四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MOS管、第十电阻以及第十一电阻;
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B引脚相连,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还可为第五电压控制模组,所述第五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一MOS管、第十二电阻以及第十三电阻;
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还可为第六电压控制模组,所述第六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二MOS管;
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八电阻的阻值为33k,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九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二电阻的阻值均为68k,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电阻阻值均为5.1k,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七电阻的阻值、所述第十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三电阻的阻值均为100k。
进一步的,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2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三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3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四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4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五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5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六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6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进一步的,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第一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3.6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三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1V或4.15V中的一种;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四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2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五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35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六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4V。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PMID引脚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ST引脚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W引脚以及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SP引脚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以及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一端相连,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SET引脚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N引脚与外部供电、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以及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LIM引脚以及第十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CC引脚与第五电容的一端以及第十八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AGND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NTC引脚以及第一热敏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LIM引脚与第十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PGND引脚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电量检测模块、电池在位检测模块以及电池状态检测模块;
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的另一端接地,从而实现当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电量归零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连接的引脚可通过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直接接地,从而实现电量归零识别的功能,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相连,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相连,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数据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相连,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接地端引脚接地,从而实现当所述外部充电电池在位或不在位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均可通过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以及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获取到对应信号;
其中,所述电量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以及第二十二电阻,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以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十三MOS管、第十四MOS管以及第十五MOS管;
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相连并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一同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二十四电阻的一端、所述二十五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所述第三十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栅极、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TAT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通过将设置的充电控制模块以及与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从而实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可通过与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连接的I/O口来识别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的内阻值,并通过该内阻值来判断需要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的数量以及供电电压,从而实现了可通过单一充电电路来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要求,无需对充电电路进行二次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现有的充电电路无法同时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输出,导致充电电路需要进行反复设计的问题,提升了充电电路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多电池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的电路结构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与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之间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第二充电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第三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第四充电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第五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第六充电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第一电压控制模组以及第二电压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第三电压控制模组以及第四电压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9为一实施例中第五电压控制模组以及第六电压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电量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电池在位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12为一实施例中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中标号名称为:1-充电控制芯片、2-充电控制模块、3-电压控制模块、4-外部充电电池、5-电量检测模块、6-电池在位检测模块、7-电池状态检测模块、21-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2-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3-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4-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5-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6-第六充电控制模组、31-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2-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3-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4-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5-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6-第六电压控制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2以及图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控制芯片1以及充电控制模块2以及电压控制模块3;
充电控制芯片1的SW引脚、CSP引脚以及BATT引脚与外部充电电池4相连,充电控制模块2的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CELL引脚相连,充电控制模块2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相连,电压控制模块3的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VB引脚以及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压控制模块3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I/O引脚与充电控制模块2以及电压控制模块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用于根据设定电压给设定数量的外部充电电池4进行充电。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分别与充电控制模块2以及电压控制模块3相连,且充电控制模块2内设有一充电识别电阻,充电控制芯片1可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充电识别电阻具体的电阻值来识别到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的数量,同理,电压控制模块3内设有一电压识别电阻,充电控制芯片1可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电压识别电阻具体的电阻值来识别到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充电电压;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充电识别电阻可为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中的任一个或任一组合,上述电压识别电阻可为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中的任一个或任一组合,且所述I/O引脚可为充电控制芯片1上设置的任一数据引脚。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通过将设置的充电控制模块以及与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从而实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可通过与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连接的I/O口来识别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的内阻值,并通过该内阻值来判断需要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的数量以及供电电压,从而实现了可通过单一充电电路来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要求,无需对充电电路进行二次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现有的充电电路无法同时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输出,导致充电电路需要进行反复设计的问题,提升了充电电路的兼容性。
参考图4、图5及图6,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模块2可为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1、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2、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3、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4、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5以及第六充电控制模组26中的任一种,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1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2内设有第二MOS管Q2以及第二电阻R2、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3内设有第三MOS管Q3以及第三电阻R3,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4内设有第四MOS管Q4、第四电阻R4以及第五电阻R5,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5内设有第五MOS管Q5、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七电阻R7,第六充电控制模组26内设有第六MOS管Q6;
充电控制芯片1的CELL引脚还与外部供电相连,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I/O-2引脚相连,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四MOS管Q4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四MOS管Q4的源极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五MOS管Q5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六MOS管Q6的漏极与CELL引脚相连,第六MOS管Q6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1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一MOS管Q1导通时接地,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接地时对应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2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二MOS管Q2导通时与第二电阻R2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二电阻R2对应的电阻值时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三MOS管Q3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三MOS管Q3导通时与第三电阻R3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三电阻R3对应的电阻值时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4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四MOS管Q4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四MOS管Q4导通时与第四电阻R4以及第五电阻R5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阻R5相加得出的对应电阻值时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5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五MOS管Q5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五MOS管Q5导通时与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七电阻R7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相加得出的对应电阻值时需要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六充电控制模组26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六MOS管Q6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六MOS管Q6导通时与外部供电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充电控制模块2连接的所述I/O引脚与外部供电相连时对应进行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4具体的电池数量。
参考图7以及图8,一实施例中,电压控制模块3可为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1、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2、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以及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4中的任一种,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1包括第七MOS管Q7、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2内设有第八MOS管Q8以及第八电阻R8、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内设有第九MOS管Q9以及第九电阻R9,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4包括第十MOS管Q10、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十一电阻R11;
第七MOS管Q7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七MOS管Q7的漏极与VB引脚相连,第七MOS管Q7的源极接地,第八MOS管Q8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八MOS管Q8的漏极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VB引脚相连,第八MOS管Q8的源极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九MOS管Q9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九MOS管Q9的漏极与VB引脚相连,第九MOS管Q9的源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MOS管Q10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十MOS管Q10的漏极与VB引脚相连,第十MOS管Q10的源极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1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七MOS管Q7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七MOS管Q7导通时接地,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接地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2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八MOS管Q8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八MOS管Q8导通时与第八电阻R8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八电阻R8对应的电阻值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九MOS管Q9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九MOS管Q9导通时与第九电阻R9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九电阻R9对应的电阻值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九MOS管Q9的栅极相连并在第九MOS管Q9导通时与第九电阻R9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九电阻R9对应的电阻值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4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十MOS管Q10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十MOS管Q10导通时与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十一电阻R11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十一电阻R11相加得出对应的电阻值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参考图9,一实施例中,电压控制模块3还包括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5,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5包括第十一MOS管Q11、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十三电阻R13;
第十一MOS管Q11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十一MOS管Q11的漏极与VB引脚相连,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5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十一MOS管Q11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十一MOS管Q11导通时与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十三电阻R13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获取到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十三电阻R13相加得出对应的电阻值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参考图9,一实施例中,电压控制模块3还包括第六电压控制模组36,第六电压控制模组35包括第十二MOS管Q12;
第十二MOS管Q12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极与VB引脚相连,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I/O引脚与第六电压控制模组36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实际上与第十二MOS管Q12的栅极相连并在第十二MOS管Q12导通时与外部供电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预存的程序判断出当与电压控制模块3连接的所述I/O引脚与外部供电相连时对应进行充电的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池电压上限。
一实施例中,第二电阻R2的阻值以及第八电阻R8的阻值为33k,第三电阻R3的阻值、第六电阻R6的阻值、第九电阻R9的阻值以及第十二电阻R12的阻值均为68k,第四电阻R4的阻值以及第十电阻R10阻值均为5.1k,第五电阻R5的阻值、第七电阻R7的阻值、第十一电阻R11的阻值以及第十三电阻R13的阻值均为100k。
一实施例中,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1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2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2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3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3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4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4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5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5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当充电控制模块2为第六充电控制模组26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6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
一实施例中,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1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3.6V,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2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V,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1V或4.15V中的一种,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4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2V,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5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35V,当电压控制模块3为第六电压控制模组36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4V。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一充电控制模组21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的信号为接地信号,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二充电控制模组22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33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2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三充电控制模组2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68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3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四充电控制模组24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105.1K(100K+5.1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4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五充电控制模组25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168K(100K+68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5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六充电控制模组26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与外部供电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6节外部充电电池4充电;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一电压控制模组31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的信号为接地信号,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3.6V,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二电压控制模组32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33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V,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三电压控制模组33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68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1V或4.15V,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四电压控制模组34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105.1K(100K+5.1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2V,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五电压控制模组35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识别到信号的阻值为168K(100K+68K),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35V,
同理,当充电控制芯片1与第六电压控制模组36相连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I/O引脚与外部供电相连,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向1节外部充电电池4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4V。
参考图1,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1的PMID引脚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BST引脚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SW引脚以及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以及充电控制芯片1的CSP引脚相连,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BATT引脚以及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还与外部充电电池4的一端相连,外部充电电池4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ISET引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IN引脚与外部供电、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VLIM引脚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VCC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以及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AGND引脚相连并接地,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充电控制芯片1的NTC引脚以及第一热敏电阻Rntc的一端相连,第一热敏电阻Rntc的另一端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ILIM引脚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充电控制芯片1的PGND引脚接地。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充电控制芯片1通过自身的SW引脚以及BATT引脚与外部充电电池4相连,从而实现对应的充电功能,且本实施例中的所提到的元器件实际上均为充电控制芯片1的外围电路,从而实现维持充电控制芯片1正常运行的功能。
参考图1、图10、图11及图12,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1的一侧还设有电量检测模块5、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以及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
电量检测模块5的一端与外部充电电池4的正极相连,电量检测模块5的另一端接地,从而实现当外部充电电池4的电量归零时充电控制芯片1与外部充电电池4连接的引脚可通过电量检测模块5直接接地,从而实现电量归零识别的功能,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的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相连,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的另一端与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的检测端相连,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的数据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相连,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的接地端引脚接地,从而实现当外部充电电池4在位或不在位时充电控制芯片1均可通过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以及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获取到对应信号;
其中,电量检测模块5包括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以及第二十二电阻R22,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包括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以及第一二极管D1,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包括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十三MOS管Q13、第十四MOS管Q14以及第十五MOS管Q15;
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与外部充电电池4的正极相连,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以及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BATT引脚连接同时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BATT引脚相连并接地,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二十四电阻的一端、二十五电阻的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以及第十三MOS管Q13的源极相连,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第十三MOS管Q13的栅极以及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第十三MOS管Q13的漏极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以及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与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相连,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以及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第十四MOS管Q14的栅极、充电控制芯片1的STAT引脚以及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电量检测模块5用于获取外部充电电池4的电压采值并返回到充电控制芯片1的功能,具体的说,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与外部充电电池4的正极相连,从而实现获取外部充电电池4正极的输出电压的功能,之后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与之相连的第二十一电阻R21获取到对应的电压采值,从而实现判断外部充电电池4的当前电压的功能;
此外,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用于判断当前外部充电电池4是否被连接,并在连接时发出对应的电池在位信号的功能,具体的说,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与充电控制芯片1的BATT引脚相连,因此当电池在位检测模块6不与外部充电电池4连接,即外部充电电池4不在位时,所述BATT引脚处于高电平状态,而当外部充电电池4在位时,提供的电压会将所述BATT引脚的电平状态拉低,因此充电控制芯片1可通过BATT引脚的电平状态来判断外部充电电池4是否在位;
此外,电池状态检测模块7用于在当外部充电电池4充满电时发送对应的电量充满信号,具体的说,当外部充电电池4在位时对应的供电信号使第十三MOS管Q13、第十四MOS管Q14以及第十五MOS管Q15导通,此时充电控制芯片1的STAT引脚获取到外部充电电池4的供电信号,从而实现根据该供电信号判断外部充电电池4是否充满的功能。
综合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最大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设置的充电控制模块以及与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从而实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可通过与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连接的I/O口来识别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的内阻值,并通过该内阻值来判断需要充电的外部充电电池的数量以及供电电压,从而实现了可通过单一充电电路来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要求,无需对充电电路进行二次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现有的充电电路无法同时满足不同数量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及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输出,导致充电电路需要进行反复设计的问题,提升了充电电路的兼容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控制芯片以及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
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W引脚、CSP引脚以及BATT引脚与外部充电电池相连,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ELL引脚相连,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B引脚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当所述充电控制芯片通过所述I/O引脚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以及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相连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用于根据设定电压给设定数量的所述外部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为第一充电控制模组、第二充电控制模组、第三充电控制模组、第四充电控制模组、第五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第六充电控制模组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模组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二MOS管以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三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三MOS管以及第三电阻,所述第四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四MOS管、第四电阻以及第五电阻,所述第五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五MOS管、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所述第六充电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六MOS管;
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ELL引脚还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CELL引脚相连,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可为第一电压控制模组、第二电压控制模组、第三电压控制模组以及第四电压控制模组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七MOS管、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模组内设有第八MOS管以及第八电阻、所述第三电压控制模组内设有第九MOS管以及第九电阻,所述第四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MOS管、第十电阻以及第十一电阻;
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B引脚相连,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还可为第五电压控制模组,所述第五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一MOS管、第十二电阻以及第十三电阻;
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模块还可为第六电压控制模组,所述第六电压控制模组包括第十二MOS管;
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I/O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VB引脚相连,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源极与外部供电相连。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八电阻的阻值为33k,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九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二电阻的阻值均为68k,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电阻阻值均为5.1k,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七电阻的阻值、所述第十一电阻的阻值以及所述第十三电阻的阻值均为100k。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2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三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3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四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4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五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5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当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六充电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6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3.6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三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1V或4.15V中的任一种;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四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2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五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35V;
当所述电压控制模块为所述第六电压控制模组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向1节所述外部充电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上限为4.4V。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PMID引脚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ST引脚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W引脚以及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CSP引脚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以及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一端相连,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SET引脚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N引脚与外部供电、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以及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LIM引脚以及第十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VCC引脚与第五电容的一端以及第十八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AGND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NTC引脚以及第一热敏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ILIM引脚与第十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PGND引脚接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量检测模块、电池在位检测模块以及电池状态检测模块;
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相连,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相连,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数据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相连,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的接地端引脚接地,从而实现当所述外部充电电池在位或不在位时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均可通过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以及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获取到对应信号;
其中,所述电量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以及第二十二电阻,所述电池在位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以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电池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十三MOS管、第十四MOS管以及第十五MOS管;
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外部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相连并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一同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BATT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二十四电阻的一端、所述二十五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相连,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外部供电、所述第三十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栅极、所述充电控制芯片的STAT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05885.5U CN221042356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05885.5U CN221042356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42356U true CN221042356U (zh) | 2024-05-28 |
Family
ID=9118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05885.5U Active CN221042356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42356U (zh) |
-
2023
- 2023-09-25 CN CN202322605885.5U patent/CN2210423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25646A (zh) | 充电电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0027071U (zh) | 车载充电机休眠电路和开关电源 | |
CN106208225B (zh) | 充电电池的充电激活电路 | |
CN207320195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06498462U (zh) | 无源蓄能充电手机壳及手机 | |
CN113241815A (zh) | 一种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及充电装置 | |
CN221042356U (zh) | 一种多电池充电电路 | |
CN109638904A (zh) | 锂电池保护板 | |
CN220934879U (zh) | 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 |
CN203368051U (zh) | 充电控制电路及电视机 | |
CN101145700A (zh) | 一种智能电池组串联充电平衡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208489665U (zh) | 一种基于type-C接口的车载智能USB快充装置 | |
JP3188317U (ja) | エリア分け充電及びエリア直列放電を行うポータブル型電源 | |
CN217825284U (zh) | Tws蓝牙耳机充电电路、充电仓和tws蓝牙耳机装置 | |
EP3876335A1 (en) |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battery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
CN215528642U (zh) | 一种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及充电装置 | |
CN114094684B (zh) | 一种用于给电池充电的架构 | |
CN205070581U (zh) | 光伏充电电路 | |
CN209823449U (zh) | 一种备份电源管理装置及车载设备 | |
CN215528640U (zh) | 一种充电电路 | |
CN206922463U (zh) | 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 |
CN203312878U (zh) | 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降压电路 | |
CN218549554U (zh) | 充电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217445050U (zh) | 一种工业设备用的便携式锂电池组 | |
CN212909017U (zh) | 一种可对多个锂电池充电的低空耗充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