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432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63432U CN220963432U CN202322697537.5U CN202322697537U CN220963432U CN 220963432 U CN220963432 U CN 220963432U CN 202322697537 U CN202322697537 U CN 202322697537U CN 220963432 U CN220963432 U CN 2209634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cell module
- battery
- width
- turn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第一电芯模块,包括第一极片组件和第一隔离膜,第一极片组件包括沿Z方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极片,相邻两个第一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第一隔离膜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通过第一翻折部隔开;第二电芯模块,包括第二极片组件和第二隔离膜,第二极片组件包括沿Z方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极片,相邻两个第二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第二隔离膜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通过第二翻折部隔开;第一电芯模块与第二电芯模块层叠设置,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一体连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可减少生产工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为充分利用用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提出了将锂离子电池设计成异形结构的方案,常见的异形结构包括空间异形和平面异形,其中,空间异形电池又称为台阶电池。台阶电池可以看成由两个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叠加组成。
目前,现有的台阶电池的生产方式,通常是将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分别加工,然后再通过胶水或者贴胶等方式叠加在一起,组成台阶电池。但是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缺点:即电池生产工序较多,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需要通过胶粘结构连接,增加胶水或者胶纸会占用电池空间,降低电池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将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一体成型,使得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组合成完整的异形电池,有利于减少电池生产工序,提高电池生产效率,并且省去胶粘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第一电芯模块,包括第一极片组件和第一隔离膜,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包括沿Z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极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隔离膜包括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极片通过所述第一翻折部隔开;第二电芯模块,包括第二极片组件和第二隔离膜,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包括沿Z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极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隔离膜包括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极片通过所述第二翻折部隔开;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Z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处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一极片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一体连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将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一体成型,使得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组合成完整的异形电池,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两个电芯模块分别加工,然后利用胶粘结构相互连接的方案,有利于减少电池生产工序,提高电池生产效率,并且省去胶粘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另外,由于隔离膜为连续状态,使得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分界处的极片的稳定性更高,能够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Z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通过第三隔离膜分隔开,所述第三隔离膜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等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小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并且,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三隔离膜以及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和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X方向的一侧平齐,或者,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位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X方向的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Z方向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膜中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所述第二隔离膜中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二翻折部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其中,所述第三极片和所述第四极片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和活性涂层,活性涂层涂覆于所述基层朝向所述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所述基层的厚度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中的基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芯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相邻的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空集流体区,所述空集流体区位于所述第二极片超出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的部分且位于所述第二极片的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的一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截面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为沿图1中A-A截面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沿图1中A-A截面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B-B截面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为沿图5中B-B截面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8中C-C截面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与第一电芯模块相邻的第二极片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第三极片与第四极片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池;
1-第一电芯模块;
11-第一极片;
12-第一隔离膜;121-第一翻折部;
2-第二电芯模块;
21-第二极片;
22-第二隔离膜;221-第二翻折部;
23-第三隔离膜;
3-第三极片;
4-第四极片;
5-基层;6-活性涂层;7-空集流体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充分利用用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提出了将锂离子电池设计成异形结构的方案,常见的异形结构包括空间异形和平面异形,其中,空间异形电池又称为台阶电池。台阶电池可以看成由两个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叠加组成。目前,现有的台阶电池的生产方式,通常是将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分别加工,然后再通过胶水或者贴胶等方式叠加在一起,组成台阶电池。但是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缺点:即电池生产工序较多,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不同尺寸的电池模块需要通过胶粘结构连接,增加胶水或者胶纸会占用电池空间,降低电池能量密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将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一体成型,使得第一电芯模块和第二电芯模块组合成完整的异形电池,有利于减少电池生产工序,提高电池生产效率,并且省去胶粘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100。
结合图1、图5和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可以为异形结构电池100,并且,电池100可以为锂离子电池100。电池100可以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具体地,参考图2-4,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组件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极片11,多个第一极片11沿Z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Z方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一极片11之间的极性相反,即多个第一极片11中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
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例如,相邻的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之间通过一个第一翻折部121隔开,相邻的两个第一翻折部121之间夹设有第一正极片或者第一负极片。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组件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组件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极片21,多个第二极片21沿Z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二极片21之间的极性相反,即多个第二极片21中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
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例如,相邻的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之间通过一个第二翻折部221隔开,相邻的两个第二翻折部221之间夹设有第二正极片或者第二负极片。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方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处于第二电芯模块2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内,参考面与第一极片11相互平行。例如,可以是第一电芯模块1设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此时,多个第一极片11整体上位于多个第二极片21的上侧;或者,也可以是第一电芯模块1设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下侧,此时,多个第一极片11整体上位于多个第二极片21的上侧。
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的水平面积小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水平面积,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的其中一侧表面可以平齐,或者,第一电芯模块1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处于第二电芯模块2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内侧。这样,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将电池100整体构造为具有台阶结构的电池100,如此,在电池100安装至用电装置时,能够充分利用用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换言之,在用电装置内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相较于使用方块电池100,使用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可以增加用电装置续航。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一体连续,例如,当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上侧时,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底部的第一翻折部121与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顶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相互连续,从而使得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构成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使得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组合成一块完整的异形电池100,并且,制作过程中无需对隔离膜进行裁剪,有助于提升电池100制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将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一体成型,使得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组合成完整的异形电池100,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两个电芯模块分别加工,然后利用胶粘结构相互连接的方案,有利于减少电池100生产工序,提高电池100生产效率,并且省去胶粘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池100能量密度,另外,由于隔离膜为连续状态,使得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分界处的极片的稳定性更高,能够提高电池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形成为一体相连结构。换言之,第三隔离膜23为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的分隔结构。如此,有助于保证电池100整体的厚度最小,从而提高电池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多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且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同时,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与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如此,能够确保第一电芯模块1沿X方向的两侧以及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两侧均为平齐表面,同时,使得电池100形成为台阶电池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6和图7,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例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位于底部的第一极片11上侧的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底部的第一极片11上侧的任意一个其他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同,如此,使得电池100的台阶结构形成在第一电芯模块1底部的第一极片11的上下两侧第一翻折部12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多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同时,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等于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如此,能够确保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的至少一侧的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多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且小于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如此,使得第二电芯模块2顶部的第二极片21的部分上表面未被第三隔离膜23所覆盖,同时也使得电池100沿X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台阶结构,其中一个台阶结构形成于顶部的第二极片21与第一电芯模块1之间,另一个台阶结构形成于第三隔离膜23和其上侧的第一翻折部12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多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且等于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同时,多个第一翻折部121中处于底部的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上侧的其余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如此,使得电池100沿X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台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多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一翻折部121中位于底部的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余第一翻折部121沿X方向的宽度,且与第三隔离膜23以及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如此,使得电池100的台阶结构形成在第一电芯模块1底部的第一极片11上侧的第一翻折部121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一侧平齐,即在电池100的X方向上,台阶结构仅形成在第一电芯模块1的水平一侧。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如图5中所示的X方向)的中部,此时,第一电芯模块1沿X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台阶结构。
可以理解地,可以根据用电装置的内部空间的具体构造来选择第一电芯模块1相对第二电芯模块2的位置,以使电池100的整体结构与用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更加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对称设置于第二电芯模块2沿Z方向的两侧,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有助于提高电池100的续航。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电芯模块1的数量、第二电芯模块2的数量以及各自的排布方式均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的极性相反,例如,当第一电芯模块1底部的第一极片11为第一正极片时,第二电芯模块2顶部的第二极片21为第二负极片;当第一电芯模块1底部的第一极片11为第一负极片时,第二电芯模块2顶部的第二极片21为第二正极片。如此,能够确保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组合为完整的电池100,并使电池100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4、图6-图7,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其中,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换言之,本实施例中,位于最外侧的极片(即具有一侧表面未被隔离膜所覆盖的极片),仅在其内侧表面设置活性涂层6。
由于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均为外侧极片,只有一侧与其他的极片接触,因此,为了提升电池100能量密度,只在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的与其他极片接触的一侧设置活性涂层6,非接触面不设置活性涂层6,极片厚度降低了,所以有利于提升电池100能量密度。
并且,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三极片3、第四极片4只有一侧设置活性涂层6,使得活性涂层6一侧的张力大于非涂层面,容易导致极片翘起。因此,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处于最外侧的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翘起,可以通过增加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的基层5厚度的方式来增加极片刚性,克服涂层张力,从而实现避免极片翘起的目的。
参考图2-图4、图6-图7以及图9-图10,考虑到第二极片21的宽度大于第一极片11的宽度,为避免造成活性材料的浪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材料,如此,有利于节约材料,从而降低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实施例指的是极耳位于电芯沿Y方向的两端/一端,但是,本申请不排除极耳位于电芯沿X方向的两端/一端。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100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其中一侧相互平齐,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相同,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相同,且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小于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同时,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与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相同。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实施例二
参考图1和图3,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其中一侧相互平齐,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同时,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等于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实施例三
参考图1和图4,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其中一侧相互平齐,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一翻折部121中位于底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大于其余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且与第三隔离膜23以及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均相等。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实施例四
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靠近中部的位置,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且小于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实施例五
参考图5和图7,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第一电芯模块1和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的上侧,并且,第一电芯模块1位于第二电芯模块2沿X方向的靠近中部的位置,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且等于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同时,多个第一翻折部121中处于底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大于其上侧的其余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二隔离膜22中位于底部的第二翻折部221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4,第三极片3和第四极片4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实施例六
参考图8和图9,本实施例的电池100,包括两个第一电芯模块1和一个第二电芯模块2。
第一电芯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极片11和第一隔离膜12。其中,第一极片11为多个,多个第一极片11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一负极片,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一隔离膜12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相邻的两个第一极片11通过第一翻折部121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极片21和第二隔离膜22。其中,第二极片21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极片21包括若干个第二正极片和若干个第二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交错层叠布置。第二隔离膜22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相邻的两个第二极片21通过第二翻折部221隔开。
在Z向上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21通过第三隔离膜23分隔开,此时,第一隔离膜12和第二隔离膜22通过第三隔离膜23一体相连,形成连续折叠的一体式隔膜。
两个第一电芯模块1与第二电芯模块2沿Z向层叠设置,并且,两个第一电芯模块1呈中心对称地分布于第二电芯模块2在Z向的两侧。并且,多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相等,多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均相等,第三隔离膜23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第一翻折部121的宽度,且小于任意一个第二翻折部221的宽度。
第一隔离膜12中位于顶部的第一翻折部121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3,第三极片3包括:基层5和活性涂层6,活性涂层6涂覆于基层5朝向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基层5的厚度大于其他的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21中的基层5的厚度。
此外,第二电芯模块2中与第一电芯模块1相邻的第二极片21具有空集流体区7,空集流体区7位于第二极片21超出第一电芯模块1的部分且位于第二极片21的朝向第一电芯模块1的一侧,空集流体区7未涂敷活性涂层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芯模块,包括第一极片组件和第一隔离膜,所述第一极片组件包括沿Z方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极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隔离膜包括顺次连接且层叠布置的多个第一翻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极片通过所述第一翻折部隔开;
第二电芯模块,包括第二极片组件和第二隔离膜,所述第二极片组件包括沿Z方向层叠且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极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隔离膜包括顺次连接且层叠的多个第二翻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极片通过所述第二翻折部隔开;
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Z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处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一极片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一体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Z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通过第三隔离膜分隔开,所述第三隔离膜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等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离膜沿X方向的宽度小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并且,底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三隔离膜以及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翻折部沿X方向的宽度均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和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X方向的一侧平齐,或者,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位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X方向的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模块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芯模块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沿Z方向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膜中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一翻折部的上侧设有第三极片,所述第二隔离膜中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二翻折部的下侧设有第四极片,
其中,所述第三极片和所述第四极片中的任意一个均包括:基层和活性涂层,活性涂层涂覆于所述基层朝向所述隔离膜的一侧表面,并且,所述基层的厚度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中的基层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相邻的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空集流体区,所述空集流体区位于所述第二极片超出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的部分且位于所述第二极片的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模块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97537.5U CN220963432U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97537.5U CN220963432U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63432U true CN220963432U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0977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97537.5U Active CN220963432U (zh) | 2023-10-08 | 2023-10-08 | 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63432U (zh) |
-
2023
- 2023-10-08 CN CN202322697537.5U patent/CN2209634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43243B2 (ja) | 段差を有する電極組立体、それを含む電池セル、電池パック及びデバイス | |
KR101395016B1 (ko) |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 |
KR101482837B1 (ko) | 스텝 유닛셀을 포함하는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 |
EP3381078B1 (en) | Cross-woven electrode assembly | |
KR101567629B1 (ko) | 상하 대칭 구조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 |
CN103918106A (zh) | 具有优良电极突片连接性的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和装置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 |
KR101440972B1 (ko) | 두께 방향의 형상 자유도가 우수한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 |
KR20140144870A (ko) | 이차전지용 셀 구조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CN112864350A (zh) | 电芯及电池 | |
KR20210124944A (ko) | 전극조립체 | |
CN220963432U (zh) | 电池 | |
CN114122325A (zh) | 一种分段式间隔涂布极片及裸电芯 | |
KR100336396B1 (ko) | 대용량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WO2021022482A1 (zh) | 电极复合单元翻折式电芯的制造方法 | |
KR20220000639A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CN221226506U (zh) | 电池 | |
CN221427809U (zh) | 一种裸电芯结构和刀片电芯 | |
CN216488190U (zh) | 电芯和具有该电芯的电池 | |
CN220324514U (zh) | 一种固态电芯、固态电池及电池包 | |
KR102726602B1 (ko) |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JP2015514303A (ja) | 多数の電極組立体を含む二次電池 | |
CN221150114U (zh) |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8918994U (zh) | 一种双极性极片和钠离子双极性电池 | |
CN218069951U (zh) | 一种电芯及电池和车辆 | |
US20230268621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