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0483U -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00483U CN220400483U CN202321315524.0U CN202321315524U CN220400483U CN 220400483 U CN220400483 U CN 220400483U CN 202321315524 U CN202321315524 U CN 202321315524U CN 220400483 U CN220400483 U CN 2204004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assembly
- flanging
- conductor assembly
- fl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灭弧室通过导体组件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包括第一导体本体和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一导体本体与灭弧室的导电柱导电连接;第二导体,包括第二导体本体和第二翻边,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二导体本体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导体组件为至少两个,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导体间隔设置且电流从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流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相接触且电流经由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流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高压开关设备进行温升试验时,需通过导体将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与主回路电连接,以进行试验。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导致试验过程中导体的温升较快,不仅影响导体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导体的导通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温升过快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体组件,灭弧室通过导体组件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包括第一导体本体和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一导体本体与灭弧室的导电柱导电连接;第二导体,包括第二导体本体和第二翻边,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二导体本体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其中,导体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体组件沿灭弧室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导体间隔设置且电流从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流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相接触且电流经由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导体的第一翻边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翻边分别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第二导体的第二翻边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第二翻边与至少一个第一翻边一一对应地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翻边位于至少两个第一翻边的外侧。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组件,第一导体组件的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靠近第一导体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相接触,第一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穿设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上,以连接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二导体组件,第二导体组件的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远离第一导体的一侧、第二导体本体与第一翻边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为一个,或者,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为多个,多个第一导体沿导电柱上的电流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导体的第一导体本体相接触、相邻的两个第一导体的第一翻边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为一个,或者,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为多个,多个第二导体位于第一导体的外侧且围绕第一导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体本体呈板状;和/或,第二导体本体呈板状。
进一步地,各导体组件还包括:盖体,盖设在断路器壳体的开口上且与断路器壳体连接,盖体具有通孔,第一导体本体位于盖体的下方,第一翻边穿设在通孔内;第二导体设置在盖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各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穿设在第二导体本体、盖体及断路器壳体上,以连接导体组件和断路器壳体;第三紧固件,穿设在第二导体本体和盖体上,以连接盖体和第二导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开关设备,包括灭弧室、断路器壳体及导体组件,灭弧室位于断路器壳体内,断路器壳体具有两个开口,灭弧室具有两个导电柱,两个导电柱与两个开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各导电柱穿设在与其相对应的开口内;导体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体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开口处且与断路器壳体连接;其中,导体组件为上述的导体组件。
进一步地,灭弧室具有盆式绝缘子,盆式绝缘子的开口朝向远离导体组件的一侧,盆式绝缘子用于支撑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灭弧室通过导体组件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导体组件为两个,两个导体组件沿灭弧室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各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第一导体包括第一导体本体和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一导体本体与灭弧室的导电柱导电连接。第二导体包括第二导体本体和第二翻边,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的至少一侧上,第二导体本体与断路器壳体导电连接。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导体间隔设置且电流从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流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相接触且电流经由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流出。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为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电流可在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上充分地流动,进而增大了导体组件的通流面积,提升了导电组件的散热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温升过快的问题,以通过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实现相接触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导电连接。其中,电流从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流入一个导电柱,并在灭弧室内流动,电流经由另一个导电柱进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上,最终流入与该第一导体相接触的第二导体上,并经由第二导体进入断路器壳体,进而实现断路器壳体和灭弧室的导通。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体组件的实施例应用于开关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导体组件应用于开关设备上的电流流向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导体组件的A处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导体组件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的主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的主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灭弧室;11、导电柱;12、盆式绝缘子;20、导体组件;21、第一导体;211、第一导体本体;212、第一翻边;22、第二导体;221、第二导体本体;222、第二翻边;23、第一导体组件;231、第一紧固件;24、第二导体组件;25、盖体;251、通孔;26、第二紧固件;27、第三紧固件;30、断路器壳体;31、开口;32、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温升过快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如图1至图6所示,灭弧室10通过导体组件与断路器壳体30导电连接,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22。第一导体21包括第一导体本体211和第一翻边212,第一翻边212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211的至少一侧上,第一导体本体211与灭弧室10的导电柱11导电连接。第二导体22包括第二导体本体221和第二翻边222,第二翻边222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221的至少一侧上,第二导体本体221与断路器壳体30导电连接。其中,导体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体组件沿灭弧室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212与第二导体22间隔设置且电流从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211流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212与第二翻边222相接触且电流经由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22流出。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22为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电流可在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上充分地流动,进而增大了导体组件的通流面积,提升了导电组件的散热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温升过快的问题,以通过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实现相接触的第一翻边212和第二翻边222的导电连接。其中,电流从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流入一个导电柱11,并在灭弧室10内流动,电流经由另一个导电柱11进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上,最终流入与该第一导体21相接触的第二导体22上,并经由第二导体22进入断路器壳体30,进而实现断路器壳体30和灭弧室10的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导体适用于高压开关温升试验,相比传统温升试验用铜导体性能更优,具有更大的通流面积,且散热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导体组件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导体组件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导体组件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柱11为两个,两个导电柱11与两个导体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地,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翻边212分别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21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第二导体22的第二翻边222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第二翻边222与至少一个第一翻边212一一对应地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翻边222位于至少两个第一翻边212的外侧。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导体21上的第一翻边212的个数设置、第二导体22上的第二翻边222的个数设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为两个,两个第一翻边212分别设置在第一导体本体21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第二导体22的第二翻边222为一个,以使导体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导体组件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的个数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体22的第二翻边222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导体22的第二翻边222的个数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两个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导体组件23和第二导体组件24。其中,第一导体组件23的第二翻边222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221靠近第一导体21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212相接触,第一导体组件23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1,第一紧固件231穿设在第一翻边212和第二翻边222上,以连接第一翻边212和第二翻边222。第二导体组件24的第二翻边222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221远离第一导体21的一侧、第二导体本体221与第一翻边212间隔设置。这样,从一个导电柱11进入的电流进入第二导体组件24内,并经由第一翻边212进入灭弧室10内,电流从另一个导电柱11流出时进入第一导体组件23的第一翻边212上,并通过与该第一翻边212相接触的第二翻边222流入断路器壳体30,以实现断路器壳体30和灭弧室10的导通。同时,第一紧固件231的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一翻边212和与其相接触的第二翻边22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防止二者相互分离而影响电流的传导。
可选地,第一紧固件231为螺栓或螺钉。
可选地,第一紧固件231为一个;或者,第一紧固件231为多个,多个第一紧固件231沿第一翻边212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为一个,或者,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为多个,多个第一导体21沿导电柱11上的电流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导体21的第一导体本体211相接触、相邻的两个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错开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为两个,两个第一导体21之间具有90°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的个数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可选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为一个,或者,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为多个,多个第二导体22位于第一导体21的外侧且围绕第一导体21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各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为四个,四个第二导体22等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各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的个数为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可选地,第一导体本体211呈板状;和/或,第二导体本体221呈板状。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导体本体211和第二导体本体22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导体组件的整体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一翻边212呈板状。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翻边21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导体组件的整体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一导体本体211和第一翻边212相互垂直设置。
可选地,第二翻边222呈板状。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翻边22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导体组件的整体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二导体本体221和第二翻边222相互垂直设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各导体组件还包括盖体25。其中,盖体25盖设在断路器壳体30的开口31上且与断路器壳体30连接,盖体25具有通孔251,第一导体本体211位于盖体25的下方,第一翻边212穿设在通孔251内。第二导体22设置在盖体25的上方。这样,在电流在第一导体组件23上进行传导时,可通过盖体25将电流传导至断路器壳体30上,以确保断路器壳体30能够与灭弧室10导通。同时,盖体25的上述设置能够对断路器壳体30的开口31进行遮挡、盖设,进而防止灰尘等杂质通过开口31进入灭弧室10内而影响灭弧室10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沿断路器壳体30的高度方向,第一导体本体211和第二导体本体221之间形成高度差,进而防止第二导体组件24的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22相接触而发生短路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212穿设在通孔251内且与通孔251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导体22设置在盖体25上且位于盖体25的上方。这样,第一翻边212与通孔251的孔壁之间的上述间隙防止第一翻边212与盖体25相接触而发生短路现象,进而提升了导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地,断路器壳体30具有两个开口31,盖体25为两个,两个盖体25与两个开口31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地,盖体25由铝材制成且外表面镀银,进而提高了其导电性能。
可选地,盖体25具有散热孔,散热孔位于通孔251的内侧并起到散热功能。
可选地,通孔251为一个;或者,通孔251为多个,多个通孔251沿盖体25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通孔251的个数与第一翻边212的个数一致;或者,通孔251的个数大于第一翻边212的个数,以使部分通孔251为预留孔。这样,当电流较大时,可在预留孔处增加第一导体21,从而提高通流能力。
如图3所示,各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26和第三紧固件27。其中,第二紧固件26穿设在第二导体本体221、盖体25及断路器壳体30上,以连接导体组件和断路器壳体30。第三紧固件27穿设在第二导体本体221和盖体25上,以连接盖体25和第二导体22。这样,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二导体本体221、盖体25及断路器壳体30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导体组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紧固件26为螺钉或螺栓。
可选地,第三紧固件27为螺钉或螺栓。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开关设备,包括灭弧室10、断路器壳体30及导体组件20,灭弧室10位于断路器壳体30内,断路器壳体30具有两个开口31,灭弧室10具有两个导电柱11,两个导电柱11与两个开口3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导电柱11穿设在与其相对应的开口31内;导体组件2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体组件20分别设置在两个开口31处且与断路器壳体30连接。其中,导体组件20为上述的导体组件。
如图2所示,断路器壳体30包括壳体本体和设置在壳体本体上的筒体32,筒体32与壳体本体的内腔连通,筒体32的自由端具有开口31。
如图2所示,灭弧室10具有盆式绝缘子12,盆式绝缘子12的开口朝向远离导体组件20的一侧,盆式绝缘子12用于支撑导体组件20的第一导体本体211。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箭头为电流流动方向。电流从第二导体组件24的第一导体21进入,沿着一个盆式绝缘子12的中心导体流向一个导电柱11,然后流向灭弧室10,此时灭弧室10为关合状态,将电流导通至另一个导电柱11,然后电流通过另一个盆式绝缘子12的中心导体流向第一导体组件23的第一导体21,由于第一导体组件23的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22相连接,此时电流通过第一导体21导通到盖体25上,盖体25与筒体32通过螺栓连接,筒体32又与一个盆式绝缘子法兰导通,而断路器壳体30也与盆式绝缘子法兰导通,此时电流可流到断路器壳体30上。同理,断路器壳体30又与另一个盆式绝缘子法兰导通,该盆式绝缘子法兰又与盖体25导通,第二导体22与盖体25导通,最终电流从第二导体组件24的第二导体22流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为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电流可在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上充分地流动,进而增大了导体组件的通流面积,提升了导电组件的散热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连通高压开关设备的外壳和主回路的导体的通流面积较小、温升过快的问题,以通过L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实现相接触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导电连接。其中,电流从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流入一个导电柱,并在灭弧室内流动,电流经由另一个导电柱进入另一个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上,最终流入与该第一导体相接触的第二导体上,并经由第二导体进入断路器壳体,进而实现断路器壳体和灭弧室的导通。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导体组件,灭弧室(10)通过所述导体组件与断路器壳体(30)导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组件包括:
第一导体(21),包括第一导体本体(211)和第一翻边(212),所述第一翻边(21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本体(211)的至少一侧上,所述第一导体本体(211)与所述灭弧室(10)的导电柱(11)导电连接;
第二导体(22),包括第二导体本体(221)和第二翻边(222),所述第二翻边(222)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的至少一侧上,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与所述断路器壳体(30)导电连接;
其中,所述导体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导体组件沿所述灭弧室(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一个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212)与第二导体(22)间隔设置且电流从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本体(211)流入,另一个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一翻边(212)与第二翻边(222)相接触且电流经由该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2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翻边(2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本体(21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导体(22)的第二翻边(222)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翻边(222)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翻边(212)一一对应地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翻边(222)位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翻边(212)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导体组件包括:
第一导体组件(23),所述第一导体组件(23)的第二翻边(222)设置在第二导体本体(221)靠近第一导体(21)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212)相接触,所述第一导体组件(23)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1),所述第一紧固件(231)穿设在所述第一翻边(212)和所述第二翻边(222)上,以连接所述第一翻边(212)和所述第二翻边(222);
第二导体组件(24),所述第二导体组件(24)的第二翻边(222)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远离第一导体(2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与第一翻边(212)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为一个,或者,各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一导体(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体(21)沿所述导电柱(11)上的电流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体(21)的第一导体本体(211)相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体(21)的第一翻边(212)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为一个,或者,各所述导体组件的第二导体(2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体(22)位于第一导体(21)的外侧且围绕第一导体(21)的周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本体(211)呈板状;和/或,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呈板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体组件还包括:
盖体(25),盖设在所述断路器壳体(30)的开口(31)上且与所述断路器壳体(30)连接,所述盖体(25)具有通孔(251),所述第一导体本体(211)位于所述盖体(25)的下方,所述第一翻边(212)穿设在所述通孔(251)内;所述第二导体(22)设置在所述盖体(25)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体组件还包括:
第二紧固件(26),穿设在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所述盖体(25)及所述断路器壳体(30)上,以连接所述导体组件和所述断路器壳体(30);
第三紧固件(27),穿设在所述第二导体本体(221)和所述盖体(25)上,以连接所述盖体(25)和所述第二导体(22)。
9.一种开关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灭弧室(10)、断路器壳体(30)及导体组件(20),所述灭弧室(10)位于所述断路器壳体(30)内,所述断路器壳体(30)具有两个开口(31),所述灭弧室(10)具有两个导电柱(11),两个所述导电柱(11)与两个所述开口(3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导电柱(11)穿设在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开口(31)内;所述导体组件(2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导体组件(20)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开口(31)处且与所述断路器壳体(30)连接;其中,所述导体组件(20)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体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10)具有盆式绝缘子(12),所述盆式绝缘子(12)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导体组件(20)的一侧,所述盆式绝缘子(12)用于支撑所述导体组件(20)的第一导体本体(2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15524.0U CN220400483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15524.0U CN220400483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00483U true CN220400483U (zh) | 2024-01-26 |
Family
ID=8959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15524.0U Active CN220400483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00483U (zh) |
-
2023
- 2023-05-26 CN CN202321315524.0U patent/CN2204004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863881C (en) | Plug-in circuit breaker assembly including insulative retainers | |
US20010005306A1 (en) | Switchgear | |
US4270019A (en) | Connecting piece between cables and bus bars | |
CN220400483U (zh) | 导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开关设备 | |
CN210040949U (zh) | 高压开关柜 | |
CN201219070Y (zh) | 一种动静触头连接装置 | |
CN220963190U (zh) | 断路器 | |
CN112701005B (zh) | 一种组合式电联接及使用该电联接的隔离接地开关 | |
CN112701004B (zh) | 隔离接地开关弧触头底座及隔离接地开关 | |
CN112837966B (zh) | 一种灭弧室结构 | |
EP1227558A1 (en) | Switchgear | |
CN221861510U (zh) | 游离气体的隔离结构 | |
CN219457513U (zh) | 一种万能断路器动触头机构 | |
CN220439542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9107959U (zh) | 一种防水结构控制器 | |
CN217086445U (zh) | 旋转式电器开关 | |
CN218769348U (zh) | 一种绝缘性能好的塑壳断路器 | |
CN213519840U (zh) | 一种低压断路器灭弧室结构 | |
CN221125848U (zh) | 断路器 | |
CN117995594B (zh) | 一种直流高电压断路器 | |
CN219203068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21486417U (zh) | 一种熔断器的绝缘安装结构 | |
CN216529701U (zh) | 一种可调式动插件接线排安装结构 | |
CN2165516Y (zh) | 消游离灭弧装置 | |
WO2001088938A2 (en) | Cable lug conductor adapter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