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9427U -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99427U CN220199427U CN202321939307.9U CN202321939307U CN220199427U CN 220199427 U CN220199427 U CN 220199427U CN 202321939307 U CN202321939307 U CN 202321939307U CN 220199427 U CN220199427 U CN 2201994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ght line
- vehicle
- inclined portion
- inclined part
- hood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5000021189 garnish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机罩本体和装饰件;机罩本体包括中间部以及两组分别连接于中间部左右两侧的外侧部;两组外侧部相对于中间部向上凸出;中间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第一倾斜部、第二倾斜部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装饰件设置在第二倾斜部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可减小底盘噪声和侧窗区域噪声,避免发生气流分离,且减少对前风挡区域的冲击噪声,显著改善了整车风噪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风噪声是汽车高速行驶时的主要噪声源之一,对于高速风噪来说,外界的声源主要通过前风挡、侧窗传进驾驶舱内。现有技术中,对于侧窗区域的噪声控制已趋于成熟,对于前风挡区域的噪声控制主要是改变机罩的结构尺寸,如延长机罩的长度、抬高机罩的后端高度,但是更改机罩的结构尺寸还需要对应改变与机罩连接的其他车身部件,受工程限制较多、且改善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旨在实现控制气流运动,降低前风挡区域处的高速风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包括:
机罩本体;所述机罩本体包括中间部以及两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左右两侧的外侧部;两组所述外侧部相对于所述中间部向上凸出;所述中间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装饰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上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侧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所述第三倾斜部、所述第四倾斜部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三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四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左右对应,所述第四倾斜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左右对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倾斜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嵌装有灯体;所述灯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部的上表面齐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间部的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的内侧边沿之间分别通过过渡部连接;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过渡部由内至外向上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定义平行于车身左右方向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过渡部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二直线,限定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130°小于等于150°;
定义平行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三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四直线,限定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160°小于等于170°;
所述第三倾斜部与所述第四倾斜部的相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相接处向上凸出的高度大于等于40mm小于等于50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饰件的前端边沿靠近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前端边沿,所述装饰件的后端边沿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后方;所述装饰件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之间均存在间距。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上表面平行;所述装饰件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之间的间距均大于等于110mm小于等于150m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件包括:
主板体;
前翻边,成型于所述主板体的前端边沿;
两组侧翻边,分别成型于所述主板体的左右两侧边沿;两组所述侧翻边的前端均向前伸出所述前翻边;以及
后翻边,成型于所述主板体的后端边沿;所述后翻边为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后端边沿相适配的弧形结构;
其中,所述前翻边及两组所述侧翻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上表面抵接;所述后翻边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后端边沿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上表面内嵌有车标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车辆机罩总成,机罩本体分为中间部以及两组外侧部,且两组外侧部相对于中间部向上凸出,可以引导气流在中间部流动,减少气流向机罩两侧分流,进而减少气流流向侧窗区域,降低侧窗区域的气流紊乱性;另外,中间部的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使得第一倾斜部的前端较低,有利承接前方来流,以将气流更多地分流入中间部,减小车身底盘和车身侧部的气流流量,减小底盘噪声;再者,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之间呈夹角设置,使得中间部的后端被抬高,可以更好地使气流贴住第二倾斜部流动,防止气流在中间部的表面发生分离,进一步减小前风挡区域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机罩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可减小底盘噪声和侧窗区域噪声,避免发生气流分离,且减少对前风挡区域的冲击噪声,显著改善了整车风噪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的机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的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罩本体;11、中间部;111、第一倾斜部;112、第二倾斜部;12、外侧部;121、第三倾斜部;122、第四倾斜部;123、安装孔;13、过渡部;
2、装饰件;21、主板体;22、前翻边;23、侧翻边;24、后翻边;
3、灯体;
4、车标件;
A1、第一直线;A2、第二直线;A3、第三直线;A4、第四直线;H1、第一高度;L1、第一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进行说明。所述车辆机罩总成,包括机罩本体1及装饰件2;机罩本体1包括中间部11以及两组分别连接于中间部11左右两侧的外侧部12;两组外侧部12相对于中间部11向上凸出;中间部11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一倾斜部111和第二倾斜部112;第一倾斜部111、第二倾斜部112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装饰件2设置在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装饰件2相对于中间部11的上表面向上凸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限定的“前”、“后”、“内”、“外”、“上”、“下”是基于该车辆机罩总成装配至车体后,车辆自身的方向,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两组外侧部12分别连接于中间部11左右两侧,可以理解为,一组外侧部12、中间部11及另一组外侧部12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相接。两组外侧部12相对于中间部11向上凸出,可以理解为,外侧部12的上表面高于中间部11的上表面。
优选地,上述机罩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倾斜部111的上表面及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一般为曲面。另外,第一倾斜部111的上表面内嵌有车标件4。车标件4的上表面设计为曲面,且表面光滑,与第一倾斜部111的上表面融为一体,可以防止第一倾斜部111的表面发生气流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机罩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机罩本体1分为中间部11以及两组外侧部12,且两组外侧部12相对于中间部11向上凸出,使得机罩本体1的型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可以引导气流于中间部11流动,减少气流向机罩总成的两侧分流,进而减少气流流向侧窗区域,降低侧窗区域的气流紊乱性;
其次,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一方面,使得第一倾斜部111的前端较低,有利于承接前方来流,以将气流更多地分流入中间部11,减小车身底盘和车身侧部的气流流量,进而减小底盘噪声;另一方面,第一倾斜部111与第二倾斜部112之间呈夹角设置,使得中间部11的后端被抬高,可以更好地使气流贴住第二倾斜部112的流动,防止气流在中间部11的表面发生分离,减小前风挡区域的噪声,还能减小气流对雨刮的冲击,进一步减小冲击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外侧部12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3,外侧部12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三倾斜部121和第四倾斜部122;第三倾斜部121、第四倾斜部122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第三倾斜部12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四倾斜部122的倾斜角度;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三倾斜部121与第一倾斜部111左右对应,第四倾斜部122与第二倾斜部112左右对应。
优选地,第三倾斜部121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角度相同,第四倾斜部122的倾斜角度和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相同。
由于第三倾斜部121与第四倾斜部122沿车身前后方向相接,第三倾斜部121的后端边沿也是第四倾斜部122的前端边沿,同样地,第一倾斜部111的后端边沿也是第二倾斜部112的前端边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三倾斜部121与第一倾斜部111相对应,第三倾斜部121和第二倾斜部112相对应,以保证将气流更多地分流入中间部11,且避免外侧部12的后端过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倾斜部121的上表面及第四倾斜部122的上表面一般为曲面。另外,两组外侧部12的外侧边沿分别向下翻折,形成下侧翻边,用于与翼子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倾斜部121可以采用如图1、图2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及图3,第三倾斜部121开设有安装孔123,安装孔123内嵌装有灯体3;灯体3的上表面与第三倾斜部121的上表面齐平。
两个灯体3分别设置在机罩本体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灯体3的上表面也为曲面,且灯体3的上表面与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趋势一致,二者之间平滑过渡,灯体3的上表面与第三倾斜部121的上表面齐平,可以较好地承接气流,并引导气流在机罩表面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机罩本体1还可以采用如图1、图2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及图3,中间部11的两侧边沿与两组外侧部12的内侧边沿之间分别通过过渡部13连接;在车身左右方向上,过渡部13由内至外向上倾斜。
具体地,过渡部13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过渡部13的前端延伸至第一倾斜部111前端边沿、第三倾斜部121的前端边沿,过渡部13的后端延伸至第一倾斜部111后端边沿、第三倾斜部121的后端边沿。
由于外侧部12相对于中间部11向上凸出,因此二者之间使用倾斜的过渡部1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过渡部13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曲面。
请参阅图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定义平行于车身左右方向的直线为第一直线A1,平行于过渡部13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二直线A2,限定第一直线A1与第二直线A2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一直线A1与第二直线A2的夹角α1大于等于130°小于等于150°。
定义平行于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三直线A3,平行于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四直线A4,限定第三直线A3与第四直线A4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三直线A3与第四直线A4的夹角α2大于等于160°小于等于170°。
第三倾斜部121与第四倾斜部122的相接处相对于第一倾斜部111与第二倾斜部112的相接处向上凸出的高度大于等于40mm小于等于50mm,限定上述的凸出高度为第一高度H1。
对于机罩本体1的自身结构,最重要的参数特征是第一高度H1、过渡部13的倾斜角度(即第一直线A1与第二直线A2的夹角α1),以及第一倾斜部111与第二倾斜部112的转折角度(即第三直线A3与第四直线A4的夹角α2)。上述三个参数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将气流引导至中间部11,使气流贴着中间部11流动,防止发生气流分离。
其中,α1为钝角,有利于疏导气流沿着过渡部13的边缘平顺流动,α2也为钝角,一是为了便于装配装饰件2,且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抬升的高度有限,对视野影响最小;二是令机罩本体1的上表面更加和谐。α2大于等于160°小于等于170°,若α2大于170°(即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抬升的高度过高),装饰件2安装后,会使得该车用机罩总成的后部过高,显得型面间不和谐。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饰件2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装饰件2的前端边沿靠近第二倾斜部112的前端边沿,装饰件2的后端边沿位于第二倾斜部112的后方;装饰件2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外侧部12之间均存在间距。
由于装饰件2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外侧部12之间均存在间距,也就是说,装饰件2、第二倾斜部112与两组外侧部12之间能围成通风道,通风道能够引导气流流动,部分气流于通风道流动,并且还贴合装饰件2及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不出现气流分离问题。
优选地,请参阅图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装饰件2的上表面与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平行;装饰件2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外侧部12之间的间距均大于等于110mm小于等于150mm,限定上述间距为第一距离L1。
装饰件2的上表面为曲面,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也为曲面,装饰件2的上表面与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平行,也就是说,装饰件2上的各个点到第二倾斜部112的垂直距离均相等,也可以理解为,装饰件2也相对应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相同。
对于装饰件2与机罩本体1的配合结构,最重要的参数特征是第一距离L1以及装饰件2的倾斜角度,两者的有效配合才能引导气流沿着通风道流动,并且气流流经装饰件2时依然其上表面贴合流动,不出现气流分离问题。
装饰件2倾斜角度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相同,两者保持统一,即保证前方来流平顺地流动,避免在机罩本体1的后部出现分离问题,还可以使该车用机罩总成的整体外观更加协调、不突兀。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饰件2可以采用如图1、图2及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及图6,装饰件2包括主板体21、前翻边22、两组侧翻边23及后翻边24;前翻边22成型于主板体21的前端边沿;两组侧翻边23分别成型于主板体21的左右两侧边沿;两组侧翻边23的前端均向前伸出前翻边22;后翻边24成型于主板体21的后端边沿;后翻边24为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相适配的弧形结构;其中,前翻边22及两组侧翻边23分别与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抵接;后翻边24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抵接。
前翻边22、两组侧翻边23及后翻边24均相对于主板体21向下翻折,也就是说,装饰件2为底面开口的罩体结,一方面,在增高装饰件2的高度的基础上,还可以减轻装饰件2的重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装饰件2的自身强度。
两组侧翻边23的前端均向前伸出前翻边22,且前翻边22的下部垂直于主板体21设置,一方面,使得装饰件2的前端造型美观,另一方面,还可阻挡气流,以使气流向通风道流动。
后翻边24为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且后翻边24与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抵接,后翻边24起到沿车身前后方向对装饰件2限位的作用。另外,装饰件2与第二倾斜部112之间还可以采用焊接或卡接方式连接。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机罩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可减小底盘噪声和侧窗区域噪声,避免发生气流分离,且减少对前风挡区域的冲击噪声,显著改善了整车风噪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罩本体(1);所述机罩本体(1)包括中间部(11)以及两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部(11)左右两侧的外侧部(12);两组所述外侧部(12)相对于所述中间部(11)向上凸出;所述中间部(11)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一倾斜部(111)和第二倾斜部(112);所述第一倾斜部(111)、所述第二倾斜部(112)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角度;
装饰件(2),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12)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相接的第三倾斜部(121)和第四倾斜部(122);所述第三倾斜部(121)、所述第四倾斜部(122)分别由前至后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三倾斜部(121)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四倾斜部(122)的倾斜角度;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倾斜部(121)与所述第一倾斜部(111)左右对应,所述第四倾斜部(122)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左右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倾斜部(121)开设有安装孔(123),所述安装孔(123)内嵌装有灯体(3);所述灯体(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部(121)的上表面齐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11)的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12)的内侧边沿之间分别通过过渡部(13)连接;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过渡部(13)由内至外向上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定义平行于车身左右方向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过渡部(13)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二直线,限定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130°小于等于150°;
定义平行于所述第一倾斜部(111)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三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倾斜方向的直线为第四直线,限定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160°小于等于170°;
所述第三倾斜部(121)与所述第四倾斜部(122)的相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部(111)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相接处向上凸出的高度大于等于40mm小于等于5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2)的前端边沿靠近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前端边沿,所述装饰件(2)的后端边沿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后方;所述装饰件(2)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12)之间均存在间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装饰件(2)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两组所述外侧部(12)之间的间距均大于等于110mm小于等于150mm。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2)包括:
主板体(21);
前翻边(22),成型于所述主板体(21)的前端边沿;
两组侧翻边(23),分别成型于所述主板体(21)的左右两侧边沿;两组所述侧翻边(23)的前端均向前伸出所述前翻边(22);以及
后翻边(24),成型于所述主板体(21)的后端边沿;所述后翻边(24)为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相适配的弧形结构;
其中,所述前翻边(22)及两组所述侧翻边(23)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上表面抵接;所述后翻边(24)与所述第二倾斜部(112)的后端边沿抵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部(111)的上表面内嵌有车标件(4)。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机罩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9307.9U CN220199427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9307.9U CN220199427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99427U true CN220199427U (zh) | 2023-12-19 |
Family
ID=8913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39307.9U Active CN220199427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99427U (zh) |
-
2023
- 2023-07-21 CN CN202321939307.9U patent/CN2201994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56183B (zh) | 后扰流板 | |
US4533168A (en) | Motor car with flow stepped tail and air-conducting means | |
CN220199427U (zh) |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 |
JPH06312673A (ja) | アウタミラーにおける風切り音防止機構および防止方法 | |
CN110294028B (zh) | 车身侧面结构 | |
US6386712B1 (en) |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having water removal hole with turbulent flow generator | |
JP4321063B2 (ja) | リヤフェンダパネル | |
CN210126568U (zh) | 前保险杠导风结构及汽车 | |
CN213262646U (zh) | 车辆的导流板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4451395U (zh) | 一种汽车前舱下护板 | |
CN219635349U (zh) | 一种车门三角外饰板、车门总成及车辆 | |
CN218703518U (zh) |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JP2017065427A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CN215245165U (zh) | 高强度汽车前部侧面导风罩 | |
CN220349822U (zh) | 一种前保险杠侧气帘导流结构及车辆 | |
CN220518157U (zh) | 一种车顶行李架 | |
CN214929331U (zh) | 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 |
CN219601140U (zh) | 一种车辆顶棚装饰件及车辆 | |
CN220549124U (zh) | 汽车扰流板 | |
CN214729142U (zh) | 内挡泥板结构 | |
CN218750632U (zh) | 一种饰板机构及汽车 | |
CN221457286U (zh) | 外水切结构、车门及车辆 | |
CN218343617U (zh) | 一种低风阻厢式半挂车 | |
CN220349803U (zh) | 侧围尾灯安装板、侧围流水槽总成、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9467876U (zh) | 一种皮卡车用扰流板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