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2004556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5569U
CN220045569U CN202321287672.6U CN202321287672U CN220045569U CN 220045569 U CN220045569 U CN 220045569U CN 202321287672 U CN202321287672 U CN 202321287672U CN 220045569 U CN220045569 U CN 220045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heating
cooking container
cover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76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国达
朱传斌
夏旺
陈显怀
陈湛
袁伟
李长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76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5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5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5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烹饪座,所述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座,用于开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且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位置对应,以至少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将第一加热装置设于烹饪座的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对应的位置,使第一加热装置能够对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便于减少烹饪容器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电饭锅等烹饪器具的锅口部位容易出现冷区,锅内食物温度的一致性稍差,不利于对锅内的食物进行均匀的加热,且在保温阶段,锅口部位的食物更容易变凉,口感会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的第一加热装置能够对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便于减少烹饪容器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座,所述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座,用于开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且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位置对应,以至少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将第一加热装置设于烹饪座的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对应的位置,使第一加热装置能够对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便于减少烹饪容器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烹饪座;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安装支架,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加热件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5mm-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处具有朝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上加热部,所述上加热部位于所述翻边的下方且与所述翻边相对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上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且在沿水平方向缠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下加热部,所述下加热部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下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且沿竖直方向缠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烹饪座包括座主体、外壳罩和内壳罩,所述外壳罩套装在所述内壳罩的外侧且支撑在所述座主体上;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所述外壳罩或者所述内壳罩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安装支架,或者,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其中,所述安装支架为透明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内壳罩之间,所述内壳罩具有正对所述安装支架的通口或透明视窗;或者,所述内壳罩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且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透明结构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罩和/或所述外壳罩的顶部具有朝上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烹饪容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罩的周壁上部具有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在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覆盖部的上表面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向下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所述安装支架的顶部具有插接部,所述覆盖部具有与所述插接部插接配合的插孔;其中,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内壳罩之间限定出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罩具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外壳罩具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内壳罩与所述外壳罩通过紧固件连接且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烹饪座包括外壳和外锅,所述外锅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锅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外锅之间,所述外锅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烹饪座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底部;其中,所述安装座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烹饪容器的周侧以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此时烹饪容器位于容纳腔内。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烹饪器具1,
烹饪座10,容纳腔11,顶部开口111,
支撑台12,第二固定孔13,固定部14,支撑部15,
座主体16,外壳罩17,内壳罩21,安装空间211,通口212,第一固定孔220,固定柱230,覆盖部240,插孔241,
第一加热装置25,
安装支架250,插接部251,导水槽252,
第一加热件260,上加热部261,下加热部262,
第一限位部271,第二限位部272,第三限位部273,第四限位部274,
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第三支撑凸部283,
紧固件31,第二加热装置32,安装座321,第二加热件322,
烹饪容器41,翻边411,盖体组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包括烹饪座10、烹饪容器41、盖体组件42和第一加热装置25。
烹饪座10限定出容纳腔11,容纳腔11具有顶部开口111,烹饪容器41可分离地设于容纳腔11内,用户可将烹饪容器41从顶部开口111处放置在容纳腔11内,用户也可以将烹饪容器41从顶部开口111处移出容纳腔11,以方便用户对烹饪容器41进行清洗等操作,这样用户可先将食材放置在烹饪容器41内,然后再将烹饪容器41放置在容纳腔11内,方便用户的操作。
盖体组件42设于烹饪座10,盖体组件42用于开闭烹饪容器41的开口,进而方便打开或关闭烹饪容器41的开口,以在需要时盖体组件42能够封闭烹饪容器41的开口,使烹饪器具1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在需要时盖体组件42能够打开烹饪容器41的开口,以方便用户将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盛出或将食材放置在烹饪容器41内。
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烹饪座10,第一加热装置25与烹饪容器41的侧壁上部位置对应,以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至少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便于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更好烹饪,同时能够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
具体而言,在烹饪器具1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或在烹饪器具1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即使盖体组件42关闭烹饪容器41的开口,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缝隙,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能够从盖体组件42和烹饪容器41之间的缝隙处到达烹饪容器41的开口处,冷空气会影响烹饪容器41上方的温度,造成烹饪容器41上方的温度较烹饪容器41内部的温度低,进而可能会影响烹饪容器41内部的温度,因此使第一加热装置25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上方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能够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更好的实现对烹饪容器41内食材的烹饪,同时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此外,在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从盖体组件42和烹饪容器41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烹饪容器41上方时,烹饪容器41上方的空气会吸收烹饪容器41内的热量,进而容易在烹饪容器41的上方产生冷凝水,产生的冷凝水易附着在盖体组件42上,利用第一加热装置25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开口边沿处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烹饪容器41开口处的温度,避免会在烹饪容器41的上方产生过多的冷凝水,避免产生的冷凝水会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造成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通过将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烹饪座10的与烹饪容器41的侧壁上部对应的位置,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安装支架250和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设于烹饪座10,第一加热件260设于安装支架250,以利用第一安装支架250将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烹饪座10上合适的位置处,使第一加热件260至少能够加热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而能够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设于安装支架250远离烹饪容器41的一侧,安装支架250可以对第一加热件260形成保护,防止第一加热件260与烹饪容器41发生干涉,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时,能够避免处于高温状态的第一加热件260直接与烹饪容器41相接触,避免损坏烹饪容器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加热件26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H为5mm-15mm,以能够保证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加热效率,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充分加热。
可选的,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加热件26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5mm、7mm、9mm、10mm、12mm、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为加热线圈,第一加热件260缠绕在安装支架250上,在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通电后,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磁场,使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加热件26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在5mm-15mm的范围内,以使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处于第一加热件260产生的磁场范围内,进而保证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的加热效果,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充分加热,进而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烹饪容器41的开口处具有朝外延伸的翻边411,第一加热件260包括上加热部261,上加热部261位于翻边411的下方,上加热部261与翻边411相对设置,以使上加热部261能够对翻边411处进行充分加热,进而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容器41开口处朝外延伸的翻边411沿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上加热部261位于翻边411的下方,上加热部261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只要使翻边411位于上加热部261的加热范围内即可实现上加热部261对翻边411的加热。
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上,翻边411的投影与上加热部261的投影至少存在重叠范围,或者翻边411的投影能够覆盖上加热部261的投影,以使上加热部261能够充分对翻边411进行加热,进而对烹饪容器41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安装支架250具有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上加热部261位于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之间,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能够对上加热部261沿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将上加热部261设置在安装支架250沿上下方向合适的位置处,使上加热部261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翻边411进行充分加热。
其中,上加热部261沿水平方向缠绕,以使上加热部261的延伸方向与翻边411的延伸方向相适配,进而使上加热部261能够充分对翻边411进行加热,便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容器41的翻边41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限位部271位于第二限位部272的上方,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沿水平方向延伸,上加热部261为加热线圈,上加热部261沿水平方向缠绕在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之间,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可对上加热部261的缠绕方向进行限定,上加热部261与翻边411所在的平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H为5mm-15mm。
在对上加热部261进行通电后,上加热部261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磁场,使烹饪容器41的翻边41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加热件26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H在5mm-15mm的范围内,以使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处于上加热部261产生的磁场范围内,进而保证上加热部261对烹饪容器41翻边411的加热效果,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充分加热,进而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加热件260包括下加热部262,下加热部262与烹饪容器41的侧壁上部相对设置,以利用下加热部262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进而能够充分对烹饪容器41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在烹饪器具1在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时,下加热部262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上部进行加热,便于实现对烹饪容器41的均匀加热,在需要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下加热部262能够对烹饪容器41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进而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安装支架25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下加热部262位于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之间,以利用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对下加热部262沿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下加热部262沿竖直方向缠绕,以使下加热部262的延伸方向与烹饪容器41侧壁的延伸方向相适配,使下加热部262能够对烹饪容器41侧壁进行充分的加热。
如图6、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上加热部261和下加热部262,上加热部261位于下加热部262的上方,安装支架250具有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均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凸部281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一限位部271,第二支撑凸部282的上表面形成为第二限位部272,上加热部261在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之间沿水平方向缠绕,以使上加热部261能够对翻边411处进行加热。
第二支撑凸部282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三限位部273,第三支撑凸部283的上表面形成为第四限位部274,下加热部262在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之间沿竖直方向缠绕,以使下加热部262能够充分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的上部分进行加热。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烹饪座10包括座主体16、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外壳罩17套装在内壳罩21的外侧,外壳罩17支撑在座主体16上,其中,第一加热件260位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以将第一加热件260限定在指定位置处,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同时,将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以能够为第一加热件260提供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避免处于高温的第一加热件260会对座主体16或其它零部件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罩17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安装支架250,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外壳罩17的内侧,以利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壳罩2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安装支架250,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内壳罩21的外侧,以利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一些示例中,内壳罩21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例如内壳罩22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玻璃,在烹饪容器41未放置在容纳腔11内时,用户可通过内壳罩22上的透明玻璃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发热件,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会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光,发出的红光可从内壳罩22上的透明玻璃照射至容纳腔11内,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支架250为设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的结构件,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安装支架250上,第一加热件260和安装支架250位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罩17的侧壁上部朝远离容纳腔11的方向凹陷设置,外壳罩17的侧壁上形成安装空间211,安装空间211的底壁形成为支撑台12,支撑台12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加热装置25或内壳罩21中至少一个的下部支撑于支撑台12,以将第一加热装置25设置在烹饪座10上合适的位置处,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其中,安装空间211具有上部开口和侧部开口,安装空间211的上部开口与容纳腔11的顶部开口111连通,内壳罩21可拆卸地覆盖在安装空间211的上部开口和侧部开口处,以方便将内壳罩21和第一加热装置25从顶部开口111处安装至烹饪座10上,或将内壳罩21和第一加热装置25从顶部开口111处移出烹饪座10,这样方便对第一加热装置20和内壳罩21进行维修、更换等操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安装支架250为设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的结构件,安装支架250为透明件,安装支架250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260与内壳罩21之间,内壳罩21具有通口212或透明视窗,通口212或透明视窗正对安装支架250,在烹饪容器41未放置在容纳腔11内时,用户可通过内壳罩21的通口212或透明视窗和安装支架250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发热件,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会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光,发出的红光可通过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2上的通口212或透明视窗照射至容纳腔11内,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内壳罩21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第一加热件260位于安装支架250和透明结构之间,在烹饪容器41未放置在容纳腔11内时,用户可从内壳罩21的透明结构处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发热件,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会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光,发出的红光可通过内壳罩22上的透明结构照射至容纳腔11内,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内壳罩21和/或外壳罩17的顶部具有支撑部15,支撑部15朝上延伸,支撑部15用于支撑烹饪容器41,以对烹饪容器41沿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支撑,进而使烹饪容器41位于容纳腔11内合适的位置处。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壳罩21的顶部具有支撑部15,支撑部15向上延伸,烹饪容器41的边沿处具有翻边411,翻边411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部15支撑于翻边411的下表面,以对烹饪容器41进行支撑,以将烹饪容器41设置在容纳腔11内合适的位置处。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内壳罩21的周壁上部具有覆盖部240,覆盖部240覆盖在第一加热件260的上方,以从第一加热件260的上方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保护,避免从上方落下的水或物品会与第一加热件260相接触,避免会对第一加热件260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部240的上表面沿远离容纳腔11的方向向下延伸,以使落至覆盖部240上表面的物品能够沿覆盖部240的上表面从覆盖部240处落下,避免水或杂质等长时间停留到覆盖部240上,以便于保证覆盖部240的洁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支架250为设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的结构件,安装支架250的顶部具有插接部251,覆盖部240具有与插接部251插接配合的插孔241,插接部251可插入插孔241内,以实现安装支架250与覆盖部240的插接配合,以将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固定在一起,由于第一加热件260位于安装支架250上,进而能够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固定在一起,以方便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一起安装至烹饪座10,或者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一起从烹饪座10上取出。
其中,安装支架250与内壳罩21之间限定出导水槽252,导水槽252的一端与插接部251与插孔24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连通且另一端与容纳腔11连通,以使流至覆盖部240的水能够从插接部251与插孔24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这样便于提高覆盖部240的导流效率。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覆盖部240位于安装支架250顶壁的上方,插接部251设置在安装支架250的顶壁,插接部251沿上下方向延伸,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烹饪器具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覆盖部240上设有插孔241,插孔241形成为通孔,插接部251与插孔241插接配合,当有水流至覆盖部240上时,一部分水能够沿覆盖部240向下流出烹饪座10,一部分水可沿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内,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
在一些示例中,安装支架250的外侧与外壳罩17之间具有缝隙,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位于缝隙的内侧,在水沿覆盖部240向下向外流动时,水会优先流入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处,沿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以避免水流从安装支架250的外侧与外壳罩17之间的缝隙流向加热线圈,避免会对加热线圈造成损坏。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所述的内外相对于容纳腔11的中心而言,靠近容纳腔11的中心为内侧,远离容纳腔11的中心的外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内壳罩21具有通口212,通口212连通导水槽252和容纳腔11,导水槽252内的水可从通口212处流至容纳腔11内。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壳罩21具有多个通口212,多个通口212沿内壳罩21的周向间隔设置,通口212与下加热部262的位置相对应,安装支架250设置在通口212与下加热部262之间,以使下加热部262的热量能够通过安装支架250直接从通口212处传递至烹饪容器41,以能够提高下加热部262对烹饪容器41侧壁的加热效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内壳罩21具有第一固定孔220,外壳罩17具有第二固定孔13,紧固件31穿设于第一固定孔220和第二固定孔13,以将内壳罩21与外壳罩17通过连接在一起,进而将内壳罩21固定在外壳罩17上,由于第一加热装置25位于内壳罩21与外壳罩17之间,在将内壳罩21固定在外壳罩17上后,能够将第一加热装置25固定在安装空间211内,以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50与内壳罩21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对第一加热件260和内壳罩21分别进行清洗、维修等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第一加热装置25安装在烹饪座10上时,可先将第一加热装置25与内壳罩21安装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加热装置25与内壳罩21一起安装至外壳罩17上,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当然,也可以先将第一加热装置25支撑在支撑台12上,然后将内壳罩21设置在第一加热装置25的一侧,以将第一加热装置25封闭在安装空间211内,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这样设置便于简化安装第一加热装置25的步骤,提高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外壳罩17的顶部具有固定部14,内壳罩21具有固定柱230,固定柱230位于固定部14的上方,固定柱230朝固定部14延伸,以使固定柱230能够与固定部14连接在一起,进而能够将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连接在一起,由于第一加热装置25位于内壳罩21与外壳罩17形成的安装空间211内,在将内壳罩21固定在外壳罩17上的同时,能够将第一加热装置25固定在安装空间211内,以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柱230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柱230位于固定部14的上方,固定柱230具有第一固定孔220,第一固定孔220具有内螺纹,固定部14具有第二固定孔13,第二固定孔13为通孔,紧固件31从下向上穿过第二固定孔13后与第一固定孔220螺纹配合,以利用紧固件31将第一固定孔220和第二固定孔13连接在一起,进而将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连接在一起。
内壳罩21可以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将第一加热装置25与烹饪容器41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32,第二加热装置32位于烹饪座10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烹饪容器41的底部,使烹饪器具1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烹饪座10包括外壳和外锅,外锅设于外壳内且外锅限定出容纳腔11,第一加热件260设于外壳和外锅之间,外锅的一部分形成安装支架250,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外锅上,以对容纳腔11内的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锅远离容纳腔1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五限位部,第一加热件260设于外锅远离容纳腔11的一侧,第一加热件260缠绕在多个第五限位部之间,以对容纳腔11内的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32,第二加热装置32位于外锅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烹饪容器41的底部,使烹饪器具1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32,第二加热装置32包括安装座321和第二加热件322,第二加热件322设于安装座321,第二加热件322位于烹饪座10的下部,第二加热件322至少用于加热烹饪容器41的底部,以从烹饪容器41的底部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以使烹饪器具1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
其中,安装座321的一部分延伸至烹饪容器41的周侧以形成安装支架250,以将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安装座321的外周壁上,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容纳腔11内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座,所述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
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座,用于开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
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且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位置对应,以至少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烹饪座;
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安装支架,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边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加热件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5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的开口处具有朝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上加热部,所述上加热部位于所述翻边的下方且与所述翻边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上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且在沿水平方向缠绕。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下加热部,所述下加热部与所述烹饪容器的侧壁上部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下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且沿竖直方向缠绕。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座包括座主体、外壳罩和内壳罩,所述外壳罩套装在所述内壳罩的外侧且支撑在所述座主体上;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所述外壳罩或者所述内壳罩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安装支架,或者,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
其中,所述安装支架为透明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内壳罩之间,所述内壳罩具有正对所述安装支架的通口或透明视窗;或者,
所述内壳罩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且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透明结构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罩和/或所述外壳罩的顶部具有朝上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烹饪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罩的周壁上部具有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在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的上表面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向下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为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的结构件,所述安装支架的顶部具有插接部,所述覆盖部具有与所述插接部插接配合的插孔;
其中,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内壳罩之间限定出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罩具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外壳罩具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内壳罩与所述外壳罩通过紧固件连接且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座包括外壳和外锅,所述外锅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锅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外锅之间,所述外锅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烹饪座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底部;
其中,所述安装座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烹饪容器的周侧以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CN202321287672.6U 2023-05-24 2023-05-24 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045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7672.6U CN220045569U (zh) 2023-05-24 2023-05-24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7672.6U CN220045569U (zh) 2023-05-24 2023-05-24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5569U true CN220045569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4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7672.6U Active CN220045569U (zh) 2023-05-24 2023-05-24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5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05598A (en) Electric coffee maker
CN211483987U (zh) 烹饪器具
CN220045569U (zh) 烹饪器具
CN220045568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CN211609197U (zh) 烹饪锅具及蒸汽饭煲
CN208286841U (zh) 烹饪器具
CN220045567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CN215777527U (zh) 空气炸箱及集成灶
CN212574720U (zh) 一种便于清洁的烤箱
CN219895348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CN211862544U (zh) 液体加热装置及其底座
CN21459547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500465U (zh) 一种电热锅
CN113498982A (zh) 空气炸箱及集成灶
CN216822791U (zh) 烹饪器具
CN217959769U (zh) 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21769812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9201U (zh) 烹饪器具
CN207400651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12912774U (zh) 烹饪可视的饭煲
CN217524592U (zh) 一种可视化烹饪器具
CN215305013U (zh) 电水壶底盖和电水壶
CN21989534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2578301U (zh) 烹饪设备
CN217039754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