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8130U -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78130U CN213778130U CN202022460998.7U CN202022460998U CN213778130U CN 213778130 U CN213778130 U CN 213778130U CN 202022460998 U CN202022460998 U CN 202022460998U CN 213778130 U CN213778130 U CN 2137781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ffle
- wind
- air
- tuyere
- wind g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该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包括主风道、挡板和旋转驱动件,所述主风道构造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板旋转以切换所述第一风口或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所述挡板朝向所述第三风口的侧面造有消音面,所述消音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三风口方向凸出的曲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在实现风向切换的同时还能够降低空调系统中的风向转换位置引起的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调的运行过程中,风机将室内或室外的空气吸入到蒸发器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或者引入的新风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目的。在现有空调技术中,对于室外进风和室内进风的切换,一般是在室内进风风道和室外进风通道上分别安装一个风机,根据需要选择开启对应的风机,实现室内进风和室外进风的切换。由于需要安装两个风机并分别对两个风机进行控制,使得空调外机的结构较为复杂、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空调风道通过分别控制两个风机实现室内进风和室外进风的切换,导致空调外机的结构复杂和体积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包括主风道、挡板和旋转驱动件,所述主风道构造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板旋转以切换所述第一风口或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所述挡板朝向所述第三风口的侧面构造有消音面,所述消音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三风口方向凸出的曲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挡板为弧形板,所述挡板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挡板为球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挡板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两端连接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位于所述挡板的旋转中心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主风道内固定有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挡板旋转至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的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密封板相配合以阻隔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所述挡板旋转至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的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二密封板相配合以阻隔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主风道内固定有第三密封板,所述挡板可与所述第三密封板相配合以形成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的阻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风口的中心轴线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所述主风道外壁位于所述第三风口处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通过旋转驱动件驱动挡板旋转以切换空调风道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与第三风口的连通,当第一风口为室外新风进口,第二风口为室内回风进口,第三风口为室内送风口时,不需要通过控制两个电机的启停来切换风向,简化了空调外机的结构,减小了空调外机的体积;另外,在挡板靠近第三风口的侧面构造消音面,使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流向第三风口的气流,或者从第三风口流向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的气流的噪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调系统中的风向切换位置引起的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风道;11、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13、第三风口;14、转轴;15、第一密封板;16、第二密封板;17、第三密封板;2、挡板;21、消音面;23、第一侧壁;24、第二侧壁;3、旋转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上”“下”“左”“右”的方向均以附图所示方向为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立体图,其包括主风道1、挡板2和旋转驱动件3,主风道1构造有第一风口11、第二风口12和第三风口13,挡板2安装于主风道1内,旋转驱动件3用于驱动挡板2旋转以切换第一风口11或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挡板2朝向第三风口13的侧面构造有消音面21,消音面21为向背离第三风口13方向凸出的曲面。挡板2存在第一风口11和第三风口13连通以及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时的两种状态。其中,可以将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作为进风口,第三风口13作为出风口;也可以将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作为出风口,第三风口13作为进风口。
其中,挡板2朝向第三风口13的侧面作为一个消音面21,例如,挡板2为弧形板,挡板2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挡板2的旋转平面指的是挡板2上的任一点在旋转过程中扫掠形成的弧线所在的平面。通常挡板2安装于主风道1内且在主风道1的纵轴面上旋转。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挡板2在主风道1的纵轴面的截面形状。挡板2可沿箭头所示方向从当前图示中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的状态旋转至第一风口11与第三风口13连通的状态。弧形板式的挡板2可为一段圆柱形的侧壁板,圆柱形板的中心轴与挡板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
或者,挡板2朝向第三风口13的侧面构造有多个消音面21,例如,挡板2由多个圆柱形板依次相连而成,呈波浪形,每一圆柱形板构成一个消音面,如此设置可以增大消音面21对气流的阻力,加强气流流经消音面21的湍流效果,从而提高降噪效果。本实施例的圆弧形挡板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式风门,可以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
为进一步降低气流流经挡板2时的噪声,如图3所示为图2中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侧视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挡板2在垂直于其旋转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比如,挡板2可以为球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通过旋转驱动件驱动挡板旋转以切换空调风道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与第三风口的连通,当第一风口为室外新风进口,第二风口为室内回风进口,第三风口为室内送风口时,不需要通过控制两个电机的启停来切换风向,简化了空调外机的结构,减小了空调外机的体积;另外,在挡板靠近第三风口的侧面构造消音面,使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流向第三风口的气流,或者从第三风口流向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的气流的噪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调系统中的风向切换位置引起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板2在垂直于其旋转平面的方向上固定有转轴14,转轴14与主风道1的侧壁转动连接,旋转驱动件3的驱动端与其中一个转轴14固定连接,通过旋转驱动件3驱动转轴14转动,从而带动挡板2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挡板2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有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通过设置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可提高挡板2的强度。当主风道1为矩形风道时,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均为平面板。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的外侧面可分别与主风道1的内侧面贴合,以使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与主风道1内壁之间处于密封状态。
当挡板2连接有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时,转轴14安装于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上,使转轴14更加远离挡板2。如图4所示,将转轴14设置于第三风口13上方空间的右外侧,从而使挡板2切换至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时气流流经消音面21,而在其切换至第一风口11与第三风口13连通时气流不流经消音面21。例如,第一风口11为空调的室外进风口,第二风口12为空调的室内进风口,由于室外进风会经过风管,不需要进行降噪处理。
若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下与主风道1不能形成密封配合,会导致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不能完全阻隔。例如,主风道1为矩形风道,而挡板2为球面板,则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时均与主风道1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挡板2的外侧壁不能直接与主风道1的内侧壁相配合以形成密封配合时,则需要在主风道1内设置密封件。如图2所示,主风道1内固定有第一密封板15和第二密封板16,挡板2旋转至第一风口11与第三风口13连通的状态时,挡板2与第一密封板15相配合以阻隔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挡板2旋转至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的状态时,挡板2与第二密封板16相配合以阻隔第一风口11与第三风口13。此时,通过第一密封板15和第二密封板16可以保证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下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均处于阻隔状态。其中,当挡板2连接有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且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与主风道1内壁存在间隙时,第一密封板15和第二密封板16均需要与挡板2、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的整体相配合以形成两个状态下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下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的阻隔。
当挡板2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且该圆弧形的圆心位于挡板2的旋转中心线上时,只需要在主风道1与挡板2最接近的位置设置一个密封板即可保证挡板2上述两种状态下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均处于阻隔状态。具体的,如图4所示,主风道1内固定有第三密封板17,挡板2可与第三密封板17相配合以形成第一风口11或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的阻隔。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密封板,两个密封板分别位于主风道1与挡板2最接近的位置的两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风口11与第二风口12同轴设置,第一风口11的中心轴线与第三风口13的中心轴线垂直。其中,若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时,需要相同的降噪效果,则采用图2中所示的结构,即挡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第三风口13的正中心的上方,这样可使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时相对第三风口13的左右距离不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挡板2在上述两种状态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旋转过程中不与主风道1、第一密封板15或第二密封板16发生干涉碰撞,挡板2的旋转中心需设置于圆弧形板的中心对称线a上。可在该中心对称线a上调整挡板2的旋转中心相对第三风口13的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以调节两个方向上不同的降噪需求。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当第一风口11与第三风口13连通不需要降噪时,则采用图4中所示的结构,即挡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第三风口13上方空间的右外侧,这种情况下,可将第一风口11设置为与第三风口13同轴,第一风口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风口12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同理,当第二风口12与第三风口13连通不需要降噪时,则挡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第三风口13上方空间的左外侧,这种情况下,可将第二风口12设置为与第三风口13同轴,第一风口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风口12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该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可以设置于空调的进风管道内,实现进风的风向切换,尤其是第一风口11连通室外进风管道,第二风口12连通室内进风管道,实现新风和室内回风的切换,并实现降噪。具体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的主风道1位于第三风口13处安装有风机,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三风口13连通。风机可以为离心风机、贯流风机或轴流风机等,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当然,该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也可以设置于空调的出风管道内,即第三风口13为进风口,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均为出风口,实现出风的风向切换并降噪。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包括主风道和挡板,所述主风道构造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板旋转以切换所述第一风口或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所述挡板朝向所述第三风口的侧面构造有消音面,所述消音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三风口方向凸出的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弧形板,所述挡板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球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平行于其旋转平面的两端连接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位于所述挡板的旋转中心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内固定有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挡板旋转至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的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密封板相配合以阻隔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所述挡板旋转至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的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二密封板相配合以阻隔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内固定有第三密封板,所述挡板可与所述第三密封板相配合以形成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的阻隔。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风口的中心轴线垂直。
9.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外壁位于所述第三风口处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60998.7U CN213778130U (zh) | 2020-10-29 | 2020-10-29 |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60998.7U CN213778130U (zh) | 2020-10-29 | 2020-10-29 |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78130U true CN213778130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912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60998.7U Active CN213778130U (zh) | 2020-10-29 | 2020-10-29 |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78130U (zh) |
-
2020
- 2020-10-29 CN CN202022460998.7U patent/CN2137781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84201B1 (en) | Sirocco fan and air-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 |
WO2006009047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3739271A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3357811B (zh) |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 |
CN113803790A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3778130U (zh) |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 |
JP2000111131A (ja) |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 |
CN21185421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2432358B (zh) | 消音组件和空调系统 | |
CN216814376U (zh) |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536149U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 | |
CN215951723U (zh) |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 |
CN21681437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924547U (zh) |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6924548U (zh) | 风管机 | |
CN216203799U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6203798U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854129A (zh) |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 |
CN212390520U (zh) | 空调器 | |
CN21231988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322085A (zh) | 空调器 | |
CN109539529B (zh) |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CN108386913B (zh) | 风管机及空调系统 | |
CN220506956U (zh) | 导板组件及空调器 | |
CN22050693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