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脱模装置,旨在通过顶推一块顶板,使得其他顶板也可被顶推。
一种脱模装置,包括模体,还包括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第四顶板、锁固机构、顶接机构、解锁件和解除件;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三顶板和所述第四顶板设置在所述模体上;所述第一顶板带动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三顶板和所述第四顶板运动;所述锁固机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三顶板;所述顶接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顶板上升预设距离后顶接所述第四顶板;所述解锁件和所述解除件均设置在所述模体上,所述解锁件用于解锁所述锁固机构,所述解除件用于解锁所述顶接机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锁固机构包括第一锁件、第一抵持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锁件一端设于所述第三顶板上,所述第一锁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第一面,所述第一抵持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顶板上,所述第一抵持件设置有水平向下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抵持所述第二面,所述解锁件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抵持件的顶部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用于抵靠所述第一斜面以压缩所述第一抵持件,实现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三顶板的解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接机构包括顶杆、第二抵持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顶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上,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三面,所述第二抵持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四顶板上,所述第二抵持件设置有水平向下的第四面,所述第三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顶板上升所述预设距离后抵持所述第四面,所述第二抵持件的顶部有第三斜面,所述解除件设有第四斜面,所述第四斜面用于抵靠所述第三斜面以压缩所述第二抵持件,实现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四顶板的解除。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持件通过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上,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抵持件凸出所述二顶板侧面的长度;所述第二抵持件通过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四顶板上,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抵持件凸出所述第四顶板侧面的长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解除件设置有沿脱模方向的收容槽和沿垂直于所述脱模方向的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穿设所述顶杆,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抵持件。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顶块,所述顶块设于所述第三顶板下方,所述第一顶板通过所述顶块顶推所述第三顶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模体包括有承板,所述承板设置在所述第四顶板下方,所述承板设置有楔形件,所述楔形件的楔形面位于所述第四顶板中,所述第四顶板还设置有斜抽芯入子,所述斜抽芯入子通过燕尾槽或者T形槽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楔形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板上设置有树脂开闭器,所述树脂开闭器用于与所述第四顶板过盈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顶板还设置有模板入子,所述模板入子设置有内孔,所述内孔与所述树脂开闭器过盈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模板入子的顶端设置有凸缘,所述第四顶板的上部设置有收容凹槽,所述收容凹槽用于容纳所述凸缘,所述模板入子与所述第四顶板间隙配合。
上述提供的脱模装置可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顶板移动,从而带动其他顶板移动,无需设置多个驱动机构去分别驱动每一顶板移动,减少了驱动机构的设置,降低了故障率,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产出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用于成型工件,现主要针对此注塑模具中的脱模装置100进行说明,该脱模装置100即为注塑模具中的公模侧部分,该母模侧部分在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在此,不再进一步赘述。
请参阅图1及图2,提供一种脱模装置100,用于对所述工件200 进行脱模。所述脱模装置100包括模体10、第一顶板20、第二顶板 21、第三顶板22、第四顶板23、解锁件30、锁固机构40、顶接机构50和解除件60。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所述第四顶板23依次设置在所述模体10上;所述第一顶板20带动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所述第四顶板23 运动;所述模体10为承载所述第一顶板20、第二顶板21、第三顶板22、第四顶板23的模具框架,其中包括了但不限于底板11、承板12以及其它承接重量的各模板,还包括顶出工件200的顶针等。所述锁固机构40用于锁紧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所述顶接机构50用于锁紧所述第一顶板20上升了一定距离后,即预设的距离后顶接所述第四顶板23;所述解锁件30和所述解除件60 均设置在所述模体10上,所述解锁件30用于解锁所述锁固机构40,所述解除件60用于解锁所述顶接机构50。
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第四顶板23在所述模体10中沿脱模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工件200从模具中取出。其中,所述第一顶板20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第四顶板23移动。而通过所述第一顶板20带动各顶板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顶板之间进行固定,各顶板移动至预定位置后,需要通过所述解锁件30和所述解除件60将各顶板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行解开,以便于所述第一顶板20带动不同的顶板移动。
请参阅图2,所述模体10包括底板11、承板12和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设于所述底板11和所述承板12之间,所述底板11 和所述承板12大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 和所述第三顶板22设于所述底板11和所述承板12之间,所述第一顶板20设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承板12设置在所述第四顶板23 下方,且所述第四顶板23设于所述承板12远离所述底板1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好的使得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能够设于所述底板11和所述承板12之间,所述底板11和所述承板12之间还设有与所述支撑板13大致平行的支撑柱(图未标示),以支撑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该种支撑方式在注塑模具中较为常见,故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顶板20设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第二顶板21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板20和所述第三顶板22之间,所述第四顶板23设于所述承板12上且所述承板12位于所述第三顶板22与所述第四顶板23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板20包括连接的两下顶针板,所述第二顶板21为中顶针板,所述第三顶板22包括连接的两上顶针板,所述第四顶板23为公模板。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解锁件30设于所述模体10的左右两侧,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11上,另一端正对所述第二顶板21及对应部分所述第三顶板22。所述解锁件30大致在对应所述第二顶板2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斜面301,所述第一斜面301与所述第一锁固机构 40相配合。如图5所示,所示第一顶板20处于预备顶出的状态。
请参阅图6,所述锁固机构40设于所述模体10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解锁件30相对应。所述锁固机构40设于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的侧边并固定于所述第三顶板22上,以将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锁固在一起。所述锁固机构40包括第一锁紧组件41和第一锁件42。所述第一锁紧组件41设于所述第二顶板21上且相对所述第二顶板21可移动。所述第一锁件4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顶板22上,所述第一锁件42另一端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第一面(图未标示)。
所述第一锁紧组件41包括第一抵持件411、第一弹性件412和第一限位件413。所述第一抵持件411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412和所述第一限位件413设于所述第二顶板21上,且所述第一抵持件 411设置有水平向下的第二面(图未标示),所述第一面抵持所述第二面,即所述第一抵持件411的底部面抵持所述第一锁件42下部的钩头423的平面,所述第一限位件413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抵持件411 凸伸出所述第二顶板21侧面的长度。具体为,所述第一弹性件412 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413上且嵌入所述第一抵持件411内,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412产生的弹性力,所述第一抵持件411能够在抵持于所述第一锁件42的第一位置(即目前图6中所述第一锁件42 所处位置)和脱离所述第一锁件42的第二位置(即目前图8中所述第一锁件42所处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12为弹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12也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等同作用或功效的弹性件。
所述第一抵持件41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301相对应的第二斜面4111,所述第二斜面4111与所述第一斜面301配合抵靠,所述第二顶板21移动时,所述第一抵持件411通过所述第二斜面4111 抵靠所述第一斜面301以分离所述第一抵持件411和所述第一锁件 42,使所述第一抵持件411从所述第一位置(即目前图6中所述第一锁件42所处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即目前图8中所述第一锁件 42所处位置),即所述第一抵持件411相对所述第二顶板21移动,从而实现解锁。所述第二斜面4111向靠近所述解锁件30的方向倾斜,与之相对应,所述第一斜面301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斜面4111 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锁件42沿脱模方向开设有第一收容槽421,所述解锁件30与所述第二顶板21相对应的一端可在所述第一收容槽421内移动,进一步的,所述脱模方向即为沿坐标轴中的Y向。所述第一锁件42沿X方向还设有第一凹槽422,所述第一凹槽422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抵持件411。所述锁固机构40将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锁固时,所述第一抵持件411抵持于所述第一凹槽422 的内壁上,此时,所述第一斜面301和所述第二斜面4111还未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件42还可设置定位槽,使所述第一抵持件411设于所述定位槽的侧壁处,以将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锁固。
请参阅图6,所述顶接机构50设于所述模体10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解除件60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顶接机构50设于所述模体10的左右两侧。所述顶接机构50包括第二锁紧组件51和顶杆52。所述第二锁紧组件51设于所述第四顶板23上且相对所述第四顶板 23可移动。所述顶杆5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顶板20上,所述顶杆52的另一端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三面(图未标示)。
所述第二锁紧组件51包括第二抵持件511、第二弹性件512和第二限位件513。所述第二抵持件511通过第二弹性件512和所述第二限位件513设于所述第四顶板23上,所述第二抵持件511设置有水平方向向下的第四面(图未标示),所述顶杆52的第三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顶板20上升所述预定距离后抵持所述第四面,即所述第二抵持件511的底部面用于抵持所述顶杆52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限位件513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抵持件511凸伸出所述第四顶板23侧面的长度。具体如图4,所述第二弹性件512与所述第二限位件513 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512与所述第二限位件513嵌入所述第二抵持件511内。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512产生的弹性力,所述第二抵持件511能够在抵持于所述顶杆52的第三位置(请见图6的细节A)和脱离所述顶杆52的第四位置(请见图8的细节B及图7) 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512与所述第一弹性件412相同为弹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件512不限于此。
所述第二抵持件511上设有第三斜面5111,所述第三斜面5111 与所述解除件60相适配。
请参阅图6,所述解除件60上设有与所述第三斜面5111相对应的第四斜面601。当所述顶杆52顶推所述第二抵持件511时,所述第二抵持件511通过所述第三斜面5111抵靠所述第四斜面601以分离所述第二抵持件511和所述顶杆52,以使所述第二抵持件511从所述第三位置(请见图6的细节A)移动至第四位置(请见图8的细节B以及图7),即所述第二抵持件511相对所述第四顶板23移动,从而实现解锁。所述第三斜面5111和所述第四斜面60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斜面301和所述第二斜面4111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解除件60沿脱模方向开设有第二收容槽602,所述顶杆52 的一端可在所述第二收容槽602内移动。所述解除件60沿X方向还设有第二凹槽603,所述第四斜面601设于所述第二凹槽603位置处。所述顶接机构50将所述第一顶板20和所述第四顶板23顶接时,所述第二抵持件511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03内,此时,所述第三斜面5111和所述第四斜面601只是相接触,未发生相对移动。
请再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模装置100还包括顶块 70。所述顶块70设于所述第三顶板22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二顶板21 移动,所述第一顶板20通过所述顶块70顶推所述第三顶板22移动。
请再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模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引导机构80和第二引导机构81。所述第一引导机构80包括第一导柱802和至少一第一导套801,所述第一导柱802设于所述底板11、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所述承板12上。所述第一导套801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柱802表面且嵌入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中。所述第二引导机构81包括第二导柱811和第二导套812,所述第二导柱811设于所述承板12和所述第四顶板23上,所述第二导套812 套设于所述第二导柱811表面且嵌入所述第四顶板23中。所述第一引导机构80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引导机构81用于引导所述第四顶板23的移动方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模装置10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90、第四弹性件91和至少一回位销92。其中一所述回位销92设于所述底板11、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所述承板12和所述第四顶板23上。所述第三弹性件90套设于该回位销92表面,且所述第三弹性件90一端固定于第一顶板20,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承板12。另一所述回位销92设于所述第三顶板22、所述承板12和所述第四顶板23上。所述第四弹性件91套设于该回位销92表面,且所述第四弹性件91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顶板22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顶板23上。所述第三弹性件90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1均被预压了一预定距离且所述第四弹性件91可向所述第四顶板23提供支撑力,所述回位销92与第四弹性件91共同作用,引导第三顶板和第二顶板回复至一段距离;最后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和第四顶板通过分形面压回位。
所述第三弹性件90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1为刚性较强的弹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弹性件90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1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同等作用或功效的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90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1预压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脱模装置10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93,所述第三连接件93将所述承板12和所述第四顶板23连接,在所述第四顶板23被顶推后,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93限制其移动的距离。
所述第一限位件413、所述第二限位件513和所述第三连接件 93为衬套。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413、所述第二限位件513和所述第三连接件93不限于此。
请再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板12设有楔形件121,所述楔形件121的楔形面1211位于所述第四顶板23中。所述第四顶板23还设置有斜抽芯入子94。所述斜抽芯入子94通过燕尾槽或者T形槽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楔形面1211上。
更进一步,所述承板12上还设置有树脂开闭器122,所述树脂开闭器122与所述第四顶板23过盈配合,所述承板12通过所述树脂开闭器122与所述第四顶板23连接。
所述第四顶板23进一步的还设置有模板入子231,所述模板入子231开设有内孔2311,所述树脂开闭器122位于所述内孔2311 中,且所述内孔2311与所述树脂开闭器122过盈配合。所述内孔 231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六角形孔,下部为圆形孔,上部六角形孔大于所述树脂开闭器122中调节螺丝的六角尺寸,用于允许扳手穿过,方便调节螺丝松紧。所述树脂开闭器的外圈树脂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内孔2311的下部圆形孔的尺寸,以保证锁紧螺丝时的密封。
所述模板入子231的顶端设置有凸缘2312,所述第四顶板23 的上部设置有收容凹槽232,所述收容凹槽232用于容纳所述凸缘 2312,所述模板入子231与所述第四顶板23间隙配合。
通过上述的模板入子231和树脂开闭器122的配合使用,能够防止在顶出浇口料的时候带出所述第四顶板23,而在合模的时候能够通过合模力使得所述承板12和第四顶板23恢复原状,相互配合在一起,因为所述模板入子231与所述第四顶板23相互独立,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受力不均而引起的所述第四顶板23运动不平衡的现象。这时候所述模板入子231与树脂开闭器122过盈配合,而所述模板入子231由于凸缘2312的作用又能卡紧所述第四顶板23。
请参阅图6至图9,所述脱模装置100将所述工件200脱下的具体步骤为:
所述脱模装置100处于合模状态,具体如图1,图2,图3,图 4及图5所示。
紧接着,所述第一顶板20被驱动机构(图未标示)沿靠近所述第二顶板21的方向顶推,所述第一顶板20移动至与所述顶块70 相接触,所述顶块70与所述第三顶板22通过螺丝紧固。同时,所述第一顶板20带动所述推杆和所述顶杆52移动,所述推杆将所述料头顶起。此时,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被所述锁固机构40锁固,所述第一抵持件411抵持于所述第一锁件42的钩头 423的平面上位于第一位置,即目前图6中所述第一锁件42所处位置。所述第一顶板20上升预设距离后,和所述第四顶板23被所述顶接机构50顶推,所述第二抵持件511抵持于所述解除件60上位于第二位置,即目前图8中所述解除件60所处位置,所述顶杆52 的端部接触所述第二抵持件511的底部。
如图6所示,第一步为第一顶板20移动,其余顶板不动。此时,所述脱模装置100中的料头通过所述推杆被顶出。
继续顶推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一顶板20通过所述顶块70 带动所述第三顶板22移动,锁固机构40、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顶杆52也随之移动。所述第一抵持件411的第二斜面4111与所述解锁件30上的第一斜面301相接触。所述顶杆52顶推所述第二抵持件511,所述第二抵持件511通过所述第三斜面5111抵靠第四斜面601,朝所述第四顶板23内移动至第四位置(请见图8的细节B 以及图7),所述顶接机构50的52滑过51,且所述第四顶板23被顶推的距离即所述第三斜面5111和所述第四斜面601之间沿Y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实现所述第一顶板20和所述第四顶板23之间的联动解锁,如图7所示。
第二步为所述第一顶板20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移动的同时,所述第四顶板23被52顶推,实现斜抽芯。
再继续顶推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一顶板20通过所述顶块 70带动所述第三顶板22移动、锁固机构40、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顶杆52也随之移动。所述第一抵持件411通过所述第二斜面4111 抵靠所述解锁件30的第一斜面301,朝所述第二顶板21内移动至第二位置(即目前图8中所述第一锁件42所处位置),所述第一抵持件411不再抵持于所述第一锁件42上,所述411与42解锁,解锁完成如图8所示,实现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三顶板22之间的解锁。而所述顶杆52在所述解除件60中的第二收容槽602中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抵持件511移动到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请见图8 的细节B及图7),所述第四顶板23可通过所述第四弹性件91提供支撑力,如图4所示。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三步为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二顶板21 和所述第三顶板22继续移动,所述第四顶板23不动。此时,所述脱模装置100中的料头和所述工件200被部分顶出凸模,所述工件 200通过斜销、成型扁顶杆和平面圆顶杆等顶出,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该些顶杆顶出工件在模具成型中很常见,因此,不再对其内容进行赘述。
最后再顶推所述第一顶板20,第一顶板20通过所述顶块70带动所述第三顶板22移动,所述顶块70相对所述第二顶板21移动。所述第一抵持件411被所述解锁件30从所述锁固机构40解锁后,所述第二顶板21则无法被带动,所述第一抵持件411一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即目前图8中所述第一锁件42所处位置)处。而第二抵持件511还是被所述解除件60抵持,一直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请见图8细节B及图7),所述第四顶板23也无法移动,如图9所示。
如图9所示,所述第四步骤为所述第一顶板20、所述第三顶板 22继续移动,所述第二顶板21和所述第四顶板23不动。此时,所述工件200被所述平面圆顶杆顶出所述脱模装置100,所述工件200 可轻易被取下。
在对所述脱模装置100进行合模的过程中,各顶板通过所述回位销92,配合第三弹性件90,第四弹性件91,第一引导机构80,第二引导机构81引导回位。
综上所述,上述的脱模装置100,通过一驱动机构,如电机、气缸等,仅需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0,从而带动所述第二顶板21、所述第三顶板22和所述第四顶板23移动。其中,通过所述锁固机构40、所述顶接机构50、所述解锁件30和所述解除件60的配合,使得所述脱模装置100能够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顶推,直至最后顶出所述工件200。所述工件200可以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打印机、5G通讯设备、可穿戴电子设备等,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塑料产品领域。该脱模装置100减少了电机或气缸的使用,从而降低了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故障的频率,也减少了维护的工作。同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件200的产出效率。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