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2929873U -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29873U
CN212929873U CN202021322857.2U CN202021322857U CN212929873U CN 212929873 U CN212929873 U CN 212929873U CN 202021322857 U CN202021322857 U CN 202021322857U CN 212929873 U CN212929873 U CN 212929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ositive lens
light
positiv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28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成�
胡世雄
李秀斌
陈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angl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Guangl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Guangl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Guangl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28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298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29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29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照明领域,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所述负透镜为高色散玻璃透镜;所述第一正透镜为低色散正透镜;所述负透镜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或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二正透镜与所述第一正透镜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将透镜装置与光源、反光杯、截止片结合,在满足类似现有单透镜系统的投射光线的作用的同时,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方案的色差问题,同时该系统的像差也得到非常好的校正,改善车外人员的眩光将同时,不容易过度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大大地提高了汽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照明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前照灯是汽车照明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前照灯的设计影响着一款汽车的市场定位。前照灯的性能优异与否,影响着夜间行车或能见度低的恶劣天气条件的安全驾驶,高品质的前照灯可有效的提高驾驶安全和降低事故率。
前照灯又分为近光灯、远光灯和辅助远光等。近光灯主要为满足在城区道路或低速行驶时使用,其明显的亮暗的照明截止线,在实现路面照明效果的同时避免在会车或遇到前方有行人时大大减小对方的眩光效应,保证车外其他人员的良好视觉效果,以减少交通安全事故。而远光灯则为郊外或高速路行驶时使用,以达到远距离照明效果,同时可对位于道路上方的指示牌进行照明补光,保持驾驶员的良好视线,利于提前预判前方的路况。而辅助远光则是在较高速度行驶时,以达到更远距离,更强的照明效果。
传统卤素汽车大灯多是采用双灯芯的卤素泡及反光杯实现近光的亮暗照明截止线,由于技术方案简单,仅凭一个反光杯难以实现良好的截止线,无法杜绝会车时的绝眩光效应。
而随着氙气灯及LED的普及,为解决上述卤素泡的缺陷,现有的技术方案又提出利用反光杯、截止片以及单透镜组成。该方案中,通过反光杯收集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并聚焦于焦点上,并在该焦点上设置光线截止片,然后经由较大数值孔径的单个透镜把截止片的形状成像投射出来,以在汽车前方照明区域形成上暗下亮的明显照明分界线。这个较传统的卤素泡的截止线明显,但由于透镜是使用单一玻璃材料或塑料的单透镜实现截止片的成像作用,单透镜的色差等像差无法校正到较好的水平,会导致投射出来的截线较粗,且伴随着蓝紫色或黄色等缺陷,使得前照灯近光照明效果不自然,具有颜色的照明截线会吸引驾驶员不自觉地凝视或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该截止线上,造成安全隐患。
为改进以上所述方案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汽车前照灯可减小色差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案,可完美地解决目前近光前照灯照明截止线不明显和存在严重色差等问题,在改善照明效果同时,还大大地提升了整辆汽车的档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汽车前照灯截止线不明显和存在严重色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用于达到截止线明显并减小色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透镜装置,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所述负透镜为高色散玻璃透镜;所述第一正透镜为低色散正透镜;所述负透镜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或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二正透镜与所述第一正透镜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光线从负透镜入光面进入,经由负透镜与第一正透镜折射后以减小色差,再经第二正透镜投射出去;所述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均设置于镜筒内。
正透镜,是中间厚、周边薄的一种透镜。它具有会聚光的能力,又叫做汇聚透镜。负透镜亦称为负球透镜,镜片的中间薄,边缘厚,呈凹形,所以又叫凹透镜。
阿贝系数,又叫vd值,是描述一个光学介质的折射率和色散能力比值的常数,阿贝系数越大表示该人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越近似接近。它的数学表达式为vd=(nd-1)/(nf-nc),nf表示在λ=486nm时的f光折射率,nc表示在λ=656nm时的c光折射率,nd表示在λ=588nm时的d光折射率。其中,f光为青光;c光为红光;d光为黄光。
本方案中,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材料单一的正透镜对光线进行投射,正透镜多是采用低色散的冕牌类或高硼硅的玻璃透镜,单一的正透镜无法把色差校正得很好。因此,本方案中通过增加高色散的负透镜与低色散的第一正透镜配合,这样一高一低色散配合着使用,以优化透镜的色差。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考虑环境因素,由于汽车车灯的是高温环境,为使得第一正透镜与负透镜有最佳的减小色差效果,将负透镜和第一正透镜紧贴或将负透镜与第一正透镜之间设置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常用双胶合透镜的光学工艺方法。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有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有利于降低光学像差。像差又称色像差,是指实际光学系统中,由非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和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不一致,与高斯光学的理想状况的偏差。为得到更佳的出光效果,增设第二正透镜将减小像差后的光线投射出去,这样可以得到截止线明显、截止线色差减小效果好的照明效果。
优选地,所述负透镜的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所述第一正透镜和/或所述第二正透镜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本方案中,将第二正透镜的阿贝系数设置得与第一正透镜阿贝系数一致,可采用同样类型的材料制作,减少成本,也便于在将第一正透镜和第二正透镜分离设置时,获得更好的出光效果。第二正透镜为凹凸透镜或平凸透镜,且其入光面为凹面或平面,如此设置有利减小光学像差,获得更好的出光效果。
优选地,所述负透镜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入光面的曲率相同或大致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入光面的曲率小于出光面的曲率,和/或所述负透镜的出光面干胶合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本方案中,为将负透镜的出光面与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能够紧贴于一起,得到最佳的出光效果,负透镜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的曲率相同或大致相同。由于工艺制作上,可能会出现误差的情况,且对于透镜曲率的制作在工艺上难度较大,负透镜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的曲率大致相同时,同样也能够得到减小色差效果,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得到好的出光效果,也可以将负透镜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的曲率限定为大致相同。为了降低透镜装置的降低光学像差,将第二正透镜入光面的曲率小于出光面的曲率,以获得更好的出光效果。干胶合是指利用外部机械结构的压力将透镜与透镜压紧靠在一起。采用干胶合的方式将负透镜与第一正透镜紧贴于一起,是考虑到汽车车灯处于高温工作的恶劣环境中时,由于胶合所用胶水的而热性会导致老化或者黄化影响通光效率,所以通过机械结构产生的压力,使两个透镜紧密地接触,以达到减小色差的照明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口径,和/或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负透镜的口径。本方案中,由于光线在出射过程中会出现发散角,在出光方向上,第一正透镜、第一正透镜的口径依次增大,和/或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负透镜的口径,可以将光线最大限度地投射到出去,提高光的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镜筒腔体的入光端设有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用于承托负透镜并与所述腔体内壁形成限位结构,以限定负透镜在腔体内的位置。本方案中,凸出结构和限位结构直接在镜筒自身的结构上进行改进,不必花费更多的资源的另行设计更多的方案,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将负透镜限制在镜筒内。
优选地,所述镜筒还包括隔圈,所述隔圈位于第一正透镜与第二正透镜之间,并分别抵压第一正透镜与第二正透镜的边缘。本方案中,当第一正透镜安装完成后,直接利用隔圈来保证第一正透镜和第二正透镜之间的距离,方便快捷。
优选地,所述镜筒还包括压圈,所述压圈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腔体,并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出光面边缘。本方案中,在前述设置了隔圈的前提下,设置了压圈来限制第二正透镜在镜筒的位置,压圈抵压在第二正透镜上所产生的压力,通过第二正透镜、隔圈传递到第一正透镜及负透镜,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一种透镜装置,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正透镜、负透镜、第二正透镜,所述第一正透镜与所述负透镜之间设有一定距离;所述负透镜为高色散玻璃透镜;所述第二正透镜为低色散正透镜;所述负透镜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入光面,或与所述二正透镜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所述光线从第一正透镜入光面进入,经由第一正透镜投射到所述负透镜,再经负透镜与第二正透镜折射以减小色差投射出去;所述第一正透镜、负透镜、第二正透镜均设置于镜筒内。
本方案中,将负透镜设置在了第一正透镜与第二正透镜之间。高色散的负透镜与低色散的第二正透镜配合使用,以校正透镜的色差。
优选地,所述负透镜的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所述第一正透镜和/或所述第二正透镜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
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包括一种透镜装置、基板、光源、反光杯、截止片,所述光源安装于基板上,所述光源发射出的光束投射到反光杯上,经反光杯反射后,经由所述透镜装置出射;所述截止片设置于反光杯和透镜装置之间,并可移入或移出光路,实现近光或远光照明。本方案中,通过设计截止片移入或移出光路,选择性遮挡或非遮挡光束,实现切换近光或远光照明。其中,当前照灯的近光灯打开,截止片移入光源经反光杯反射后的出射光路,从而遮挡大部分或全部光源发出的光束,实现近光照明;当前照灯的远光灯打开截止片移出光路,不遮挡光束,实现远光照明。远光照明和近光照明两种方式,光线经过透镜装置出射后,最终形成的光斑截止线明显、截止线色差减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的组合,通过镜筒将负透镜、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固定,并与光源、反光杯、截止片结合,实现近光和远光照明,这在满足类似现有单透镜系统的投射光线的作用的同时,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方案单一材质的透镜产生的色差问题,同时该系统的像差也得到非常好的校正,使前照灯的近光照明截止线较粗且伴随着蓝紫色或黄色的缺陷得以大大地改善,使截止线的亮暗对比度更加明显,改善车外人员的眩光将同时,不容易过度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大大地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透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透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的远光照明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的近光照明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的远光照明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的近光照明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基板;201、第二光源;202、第一光源;301、下反光杯;302、上反光杯;400、截止片;500、透镜装置;501、负透镜;502、第一正透镜;503、第二正透镜;600、镜筒;601、凸出结构;602隔圈;603、压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包括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为了减小像差,将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为了减小色差并使截止线明显,做出了下述改进。
所述负透镜501为高色散玻璃透镜,所述高色散玻璃透镜的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优选地,所述负透镜501为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的重火石ZF系玻璃透镜。优选地,为了减少光学像差,所述负透镜501为双凹透镜。
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为低色散正透镜,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优选地,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为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优选地,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为冕牌K系玻璃或钡冕牌BAK系玻璃或重冕牌ZK玻璃透镜或PMMA透镜,所述PMMA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优选地,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为双凸透镜。将高色散的负透镜501和低色散的第一正透镜502配合使用,以校正色差。
所述负透镜501和第一正透镜502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所述负透镜501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另一种是将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设置成具有一定距离。
当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时,为了使得两种透镜的配合效果好,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的曲率相同或大致相同。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可以通过干胶合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的方式将负透镜501和第一正透镜502紧贴于一起。当然,当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时,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的曲率也可以设置成相同或大致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与所述负透镜501的口径大小相同,或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大于所述负透镜501的口径,以将光线最大限度高效率地投射出去。
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也可以为低色散正透镜,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优选地,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为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为冕牌K系玻璃或钡冕牌BAK系玻璃或重冕牌ZK玻璃透镜或PMMA透镜,所述PMMA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获得更好的出光效果,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为了降低透镜装置的降低光学像差,所述第二正透镜503入光面的曲率小于出光面的曲率。进一步地降低光学像差,所述第二正透镜503可以为凹凸透镜,且所述凹凸透镜的入光面为凹面,出光面为凸面;所述第二正透镜503可以为平凸透镜,且所述平凸透镜的入光面为平面,出光面为凸面;所述第二正透镜503还可以为双凸透镜,所述双凸透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均为凸面。
当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为塑料透镜,优选为PMMA透镜时,为降低成本,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使用模具注塑工艺制作而成。
为了提高光利用率,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以将光线更好地投射出去。
光线发出时,所述光线从负透镜501入光面进入,经由负透镜501与第一正透镜502折射后以减小色差,再经第二正透镜503投射出去。
为将所述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固定住,所述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均设置于镜筒600内。
为将各个透镜固定并配合得好,设计镜筒600来固定并配合各个透镜的工作。镜筒600大体呈圆柱状,其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沿出光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镜筒600内。
为了确定负透镜501在镜筒600中的位置,所述镜筒600的腔体的入光端设有凸出结构601,所述凸出结构601用于承托负透镜501并与所述腔体内壁形成限位结构,以限定负透镜501在腔体内的位置。
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与所述负透镜501干胶合于一起。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之间设置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将所述第一正透镜502和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之间分隔开来,设置了垫圈602。所述隔圈602位于第一正透镜502与第二正透镜503之间,并分别抵压第一正透镜502与第二正透镜503的边缘。所述隔圈602的截面可以呈现直角梯形状,所述直角梯形的高紧贴所述镜筒600腔体的内壁,梯形上底边与斜腰的交点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入光面的边缘;所述直角梯形下底边与斜腰的交点抵压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出光面的边缘。这么设置,可以将直角梯形的斜腰朝向所向光路,且不对光线的出射造成阻碍作用。
当第一正透镜502与所述负透镜501之间设置有一定的距离时,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与负透镜501也可以通过隔圈来限定第一正透镜502与负透镜501的距离。此处的隔圈的截面也为直角梯形状,其大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做调整,其设置方式也可以与放置于第一透镜502和第二透镜503之间的隔圈602的设置方式一样。同样地,截面呈直角梯形的隔圈的一条梯形高贴紧于所述镜筒600腔体的内壁,且直角梯形上底边与斜腰的交点抵压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入光面的边缘;所述梯形的下底边与斜腰的交点抵压于所述负透镜501出光面的边缘。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边的长度较短。
为了确定第二透镜503的位置并将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维持于镜筒600内,本方案设置了压圈603,所述压圈60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腔体,并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出光面边缘。优选地,所述压圈603通过螺纹与镜筒600的内壁连接。通过螺纹连接的这种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调整各个透镜的距离。压圈603抵压在第二正透镜503上所产生的压力,通过第二正透镜503、隔圈602传递到第一正透镜502及负透镜501,将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固定在镜筒600上。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
所述的第一正透镜501为低色散正透镜,优选地,所述第一正透镜501为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所述第一正透镜501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优选为冕牌K系玻璃或钡冕牌BAK系玻璃或重冕牌ZK玻璃或PMMA透镜,所述PMMA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光学像差,所述第一正透镜501为弯月形透镜,所述弯月形透镜入光面为凹面,出光面为凸面。
所述负透镜501为高色散玻璃透镜,所述高色散玻璃透镜的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所述负透镜501优选为阿贝系数小于等于35的重火石ZF系玻璃透镜。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光学像差,所述负透镜501优选地为凹凸型负透镜,入光面为凸面,出光面为凹面,且凹面曲率比凸面曲率要大。
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为低色散正透镜。优选地,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为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阿贝系数大于等于50。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优选为冕牌K系玻璃或钡冕牌BAK系玻璃或重冕牌ZK玻璃或PMMA透镜,所述PMMA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并且优选地为双凸球透镜,所述双凸球透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均为凸面。将高色散的负透镜501和低色散的第一正透镜502配合使用,以校正色差。
所述负透镜501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之间设有一定距离。所述负透镜501和第二正透镜503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所述负透镜501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另一种是将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设置成具有一定距离。
当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时,为了使得两种的配合效果好,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的曲率相同或大致相同。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可以通过干胶合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的方式将负透镜501和第二正透镜503紧贴于一起。当然,当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时,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的曲率也可以设置成相同或大致相同。进一步地,为提高光利用率,所述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的口径在出光方向上呈依次增大,或所述的负透镜501与第二正透镜503的口径相同且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小于负透镜501的口径。
光线从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进入,经由第一正透镜502投射到所述负透镜501,再经负透镜501与第二正透镜503折射以减小色差投射出去。
为将各个透镜固定并配合得好,设计镜筒600来固定并配合各个透镜的工作。镜筒600大体呈圆柱状,其内设置有腔体。所述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沿出光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镜筒600内。
为了确定负透镜501在镜筒600中的位置,所述镜筒600的腔体的入光端设有凸出结构601,所述凸出结构601用于承托第一正透镜501并与所述腔体内壁形成限位结构,以限定第一正透镜502在腔体内的位置。
所述隔圈602位于第一正透镜502与负透镜501之间,并分别抵压第一正透镜502与负透镜501的边缘。所述隔圈602的截面可以呈现直角梯形状,所述直角梯形的高贴紧于所述镜筒600腔体的内壁,且直角梯形的斜腰与上底边的交点抵压于所述负透镜501入光面的边缘;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腰与下底边的交点抵压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出光面的边缘。这么设置,可以将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朝向所向光路,且不对光线的出射造成阻碍作用。
当第二正透镜503与所述负透镜501之间设置有一定的距离时,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与负透镜501也可以通过隔圈来限定第二正透镜503与负透镜501的距离。此处的隔圈的截面也为直角梯形状,其大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做调整,其设置方式也可以与放置于第一正透镜502和负透镜503之间的隔圈602的设置方式一样。同样地,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隔圈的高贴紧于所述镜筒600腔体的内壁,且直角梯形的上底边与斜腰的交点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入光面的边缘;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腰与下底边的交点抵压于所述负透镜501出光面的边缘。
为了确定第二正透镜503的位置并将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维持固定于镜筒600内,本方案设置了压圈603。所述压圈60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腔体,并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出光面边缘。优选地,所述压圈603通过螺纹与镜筒600的内壁连接。通过螺纹连接的这种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调整各个透镜的距离。压圈603抵压在第二正透镜503上所产生的压力,通过第二正透镜503、负透镜501、隔圈602传递到第一正透镜502,将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固定在镜筒600上。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包括一种透镜装置500、基板100、光源、反光杯、截止片400。
所述透镜装置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500。所述透镜装置500,沿出光方向依次设有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并安装于透镜装置500上。
所述光源包括第一光源202、第二光源201。所述第一光源202、第二光源201分别安装于基板100的上下两边。所述反光杯为类椭球形反光杯,包括上反光杯302和下反光杯301。所述上反光杯302具有第一上焦点和第二上焦点,所述第一光源202的发光中心位于上反光杯302的第一上焦点上。所述下反光杯301具有第一下焦点和第二下焦点,所述第二光源201的发光中心位于下反光杯302的第一下焦点上。上述各个焦点图中并未示出。
发光时,所述第一光源202发射出的光束投射到上反光杯301上,经上反光杯301反射后汇聚到上反光杯301的第二上焦点,再经由所述透镜装置500出射;所述第二光源201发射出的光束投射到下反光杯301上,经下反光杯301反射后汇聚到下反光杯301的第二下焦点,再经由所述透镜装置500出射。
所述截止片400设置于反光杯和透镜装置500之间,且截止片400可以与所述透镜装置500的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透镜装置500的焦点是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以及第二正透镜503的组合焦点。所述透镜装置500的焦点、第二上焦点、第二下焦点位置接近。所述截止片400可以通过汽车的控制系统操纵对应的电磁阀以及对应的连杆机构在光路中移入移出,以实现切换远光和近光照明。
如图3所示,当汽车前照灯做远光照明时,截止片400不对光线做任何阻挡,经上反光杯302反射后汇聚到第二上焦点的光线、经下反光杯301反射后汇聚到第二下焦点的光线最大限度地从透镜装置500投射出去。
如图4所示,当汽车前照灯做近光照明时,通过汽车的控制系统操纵截止片400移入光路,遮挡掉大部分光线,如遮挡掉来自下反光杯301的光线,减少光线从透镜装置500投射出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其设置大体上与实施例3一致。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所述透镜装置500为实施2所示的一种透镜装置。
如图5所示,当汽车前照灯做远光照明时,截止片400不对光线做任何阻挡,经上反光杯302反射后汇聚到第二上焦点的光线、经下反光杯301反射后汇聚到第二下焦点的光线最大限度地从透镜装置500投射出去。
如图6所示,当汽车前照灯做近光照明时,通过汽车的控制系统操纵截止片400移入光路,遮挡掉大部分光线,如遮挡掉来自下反光杯301的光线,减少光线从透镜装置500投射出去。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
所述负透镜为高色散玻璃透镜;
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为低色散正透镜;
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或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
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光线从负透镜(501)入光面进入,经由负透镜(501)与第一正透镜(502)折射后以减小色差,再经第二正透镜(503)投射出去;
所述负透镜(501)、第一正透镜(502)、第二正透镜(503)均设置于镜筒(60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入光面的曲率相同或大致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的曲率小于出光面的曲率,和/或所述负透镜的出光面干胶合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入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口径,和/或所述第一正透镜(502)的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负透镜(501)的口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600)腔体的入光端设有凸出结构(601),所述凸出结构(601)用于承托负透镜(501)并与所述腔体内壁形成限位结构,以限定负透镜(501)在腔体内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600)还包括隔圈(602),所述隔圈(602)位于第一正透镜(502)与第二正透镜(503)之间,并分别抵压第一正透镜(502)与第二正透镜(503)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600)还包括压圈(603),所述压圈(60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腔体,并抵压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出光面边缘。
7.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发光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
所述第一正透镜(502)与所述负透镜(501)之间设有一定距离;
所述负透镜(501)为高色散玻璃透镜;
所述第二正透镜(503)为低色散正透镜;
所述负透镜(501)的出光面紧贴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或与所述第二正透镜(503)的入光面具有一定距离;
光线从第一正透镜(502)入光面进入,经由第一正透镜(502)投射到所述负透镜(501),再经负透镜(501)与第二正透镜(503)折射以减小色差投射出去;
所述第一正透镜(502)、负透镜(501)、第二正透镜(503)均设置于镜筒(600)内。
8.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透镜装置、基板(100)、光源、反光杯、截止片(400),
所述光源安装于基板(100)上,所述光源发射出的光束投射到反光杯上,经反光杯反射后,经由所述透镜装置出射;
所述截止片(400)设置于反光杯和透镜装置之间,并可移入或移出光路,实现近光或远光照明。
CN202021322857.2U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Active CN212929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857.2U CN212929873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857.2U CN212929873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29873U true CN212929873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2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2857.2U Active CN212929873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298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35005U (zh) 车辆用灯具
CN106537029B (zh) 车辆用灯具
CN101298906B (zh) 基于双凸透镜的汽车前照灯
JP200822654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型ヘッドライト用の投影レンズ
KR100860609B1 (ko) 램프 어셈블리
CN107795952B (zh) 实现自适应远光功能的矩阵式聚光透镜
US7891851B2 (en) Headlamp with long-distance illumination without glaring effect
CN110736072A (zh) 前照灯照明模组及车辆
WO2022198721A1 (zh) 车灯光学组件、照明光学装置和车辆
CN212929873U (zh) 一种透镜装置及其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CN212929875U (zh) 一种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
CN201017045Y (zh) 光学玻璃表面微结构非球面透镜
CN212929874U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前照灯的多透镜装置及其照明系统
JPS6149302A (ja) 自動車の減光又は露中照明光用の前照燈
WO2021103755A1 (zh) 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CN207945636U (zh) 车前灯和机动车辆
CN114754323B (zh) 一种基于汽车照明视野拓展的adb发光装置
CN212929872U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前照灯的多透镜照明系统
WO2022256991A1 (zh) 一种照明模组、前照灯和车辆
CN216113818U (zh) 一种车前大灯的透镜系统
KR102469903B1 (ko) 차량용 바이펑션 헤드램프
CN210740279U (zh) 反光元件、前照灯模组及车灯
CN110553213B (zh) 光源模组
KR102392548B1 (ko) 차량용 광학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램프
CN2512984Y (zh) 复合式车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