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24049U -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24049U CN212424049U CN202022255418.0U CN202022255418U CN212424049U CN 212424049 U CN212424049 U CN 212424049U CN 202022255418 U CN202022255418 U CN 202022255418U CN 212424049 U CN212424049 U CN 2124240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layer
- inflatable
- bag body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g Frames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包装袋由第一层膜、第三层膜、第五层膜以及第七层膜形成上层袋体,第二层膜、第四层膜、第六层膜以及第八层膜形成下层袋体,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侧的第一热封线、第二热封线热封固定连接;具有第一层膜和第二层膜形成的放置运输物体的紧密腔,第一层膜至第四层膜形成的第一充气腔和第五层膜至第八层膜形成的第二充气腔。通过两个充气腔的双层保护,可以防止物体运送过程中某一个充气腔损坏漏气、所运输物体丧失保护的现象发生。通过设置数量可以调节的单向充气阀、竖向折叠线、横向折叠线和袋体底部的热封点,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包装袋方便快捷,产品受众范围广,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包装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背景技术
气柱袋又称缓冲气柱袋、充气袋、气泡柱袋、柱状充气袋,是21世纪使用自然空气填充的新式包装材料。它是利用LLDPE及NYLON贴合或共挤方式制作,具有抗拉伸及均衡特性,柔韧性强,可以随物赋形,防护能力强,是理想的包装填充物、衬垫物。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201320363496.X公开了一种保护易碎品的充气袋,中国专利201520086434.8公开了一种新型缓冲充气袋、中国专利 201821709803.4公开了一种自动封闭气门的充气袋,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充气袋均为一个充气腔,虽然中国专利201520086434.8公开的缓冲充气袋具有保护袋体上膜与袋体下膜外侧的外保护层,但是其仅为一个充气腔,当其受到损坏泄气后,丧失了对物体继续保护的作用;中国专利201821709803.4 公开的充气袋虽然在储气腔外有一层储气层,储气层外设置有防划层,但是储气层仅为非常薄的一层充气层,其仅起到了对储气腔非常小的保护作用,而且是防划作用,整个技术方案不能起到加强对所运输物体的双重缓冲保护作用,也不能起到防止内部物体对储气腔的划破损坏作用。因此急需一种同时防止内外物体对充气包装袋的损坏作用,且能加强对所运输物体的缓冲保护作用,生产简单,在不需要双重充气保护时也可以选择单个充气腔,受众面广,选择性多样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选择性地单层充气腔保护或双重充气腔保护,实现防止外部物体压迫、刺破后还能继续缓冲保护并防止内部物体包裹不够紧实或运送途中颠簸造成的内部运输物体对单层充气腔破坏后丧失充气腔保护的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所述包装袋由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形成袋体,所述第一层膜、第三层膜、第五层膜以及第七层膜形成上层袋体,所述第二层膜、第四层膜、第六层膜以及第八层膜形成下层袋体,所述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侧的第一热封线、第二热封线热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层膜和所述第二层膜为最内层膜相互贴合叠置形成紧密腔;所述第三层膜和所述第四层膜为中层膜,与所述最内层膜之间形成第一充气腔;所述第五层膜和第六层膜形成紧密包裹层,所述紧密包裹层紧密包裹所述第一充气腔,所述第五层膜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三层膜,所述第六层膜紧密贴合于所述第四层膜;所述第七层膜与所述第八层膜为最外层膜,所述最外层膜与所述紧密包裹层之间形成第二充气腔;
所述第一充气腔于袋体上层或下层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单向进气阀,于若干个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
所述第二充气腔于袋体上层或下层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单向进气阀,于若干个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二充气腔热封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膜与所述第二层膜之间设置有多条沿物体进入所述袋体方向的竖直折叠线和一条位于袋体下部的横向折叠线。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折叠线的数量为至少2条。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膜和所述第二层膜为第一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三层膜和所述第四层膜为第二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于所述袋体底部通过具有横向并列的若干第一热封点热封固定折叠;所述第一薄膜为第一张薄膜,所述第二薄膜为第二张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层膜和第六层膜为第三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七层膜和所述第八层膜为第四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三薄膜和所述第四薄膜通过热封固定折叠;所述第三薄膜为第三张薄膜,所述第四薄膜为第四张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薄膜和第四薄膜与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通过所述若干第一热封点热封固定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薄膜与所述第四薄膜通过具有横向并列的若干第二热封点热封固定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封点和所述第二热封点均位于所述袋体底部的折叠转折线上;或所述第一热封点位于所述折叠转折线上方,同时所述第二热封点位于所述折叠转折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封点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热封点的数量相同,或所述第一热封点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热封点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与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均位于所述袋体上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与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均位于所述袋体下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位于所述袋体上层且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位于所述袋体下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位于所述袋体下层且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位于所述袋体上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第一层膜和第二层膜形成的放置运输物体的紧密腔,第一层膜至第四层膜形成的第一充气腔和第五层膜至第八层膜形成的第二充气腔。通过第一充气腔和第二充气腔的双层保护,可以防止物体运送过程中某一个充气腔损坏漏气造成的所运输物体丧失保护的现象发生;实现了对所运输的物体的双重充气腔的保护,在受到外界的压力或者尖锐物体冲击时,即使最外层的第二充气腔被刺破还具有第一充气腔对物体进行缓冲保护,同时可以借助于内外叠合的两个充气腔增加了对外界压力的缓冲能力,减少了过大的压力致使物体被压变形的情况发生,物体被置于紧密腔内,在运送过程中如果遇到剧烈颠簸的情况下,也防止了由于被包裹的不紧密或者缓冲能力过小而导致物体被震碎的情况发生。
2、制作第一充气腔的第一层膜至第四层膜的长度可以小于制作第二充气腔的第五层膜至第八层膜的长度,进而实现了第一充气腔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充气腔的长度,可以使第二充气腔将已经包裹了所运输物体的紧密腔的第一充气腔再次被包裹,进而实现了对所运输物体的四周双层充气保护,全方位立体化防止物体被外界压迫变形或者损坏、碎裂的情况发生的同时,也实现了防止物体由于过沉或运输过程中紧密腔包裹不紧密所带来的所运送物体对第一充气腔的损坏,致使第一充气腔漏气后还有第二充气腔进一步对所运送物体进行保护,加大了所运送物体的安全保护系数。
3、通过对第一充气腔和第二充气腔分别单独设置第一单向充气阀和第二单向充气阀,可以实现两个充气腔的同时充气,加快充气速率和生产速率的同时,也可以选择单独对某一充气腔充气,若不需要双重充气腔保护时,仅对一层充气腔进行充气也可以使用,方便快捷,产品受众范围广,利用率高。第一单向进气阀和第二单向进气阀的数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根据袋体的横向长度进行调整,可以设置不同的间距间隔多个单向进气阀,加快充气速度。
4、通过设置第一层膜与第二层膜之间的至少两条竖向折叠线和横向折叠线,可以进一步缩小物体所放置的位置,可以针对所运送的物体量身制定竖向折叠线和横向折叠线的位置,进而限定出所运送物体的容纳空间,以形成更加易于包裹所运输物体的紧密腔,防止物体在紧密腔内随着运送的颠簸到处移动,进而移动到边缘热封线处后,会由于内部物体对第一充气腔和第二充气腔的顶撞而造成的破裂,保证了所运输物体在运送过程中一直处于双层充气腔的缓冲保护下。
5、通过设置热封点,可以实现第一充气腔的上层和下层相对应的第一层膜和第二层膜为一张薄膜折叠而成,上层和下层相对应的第三层膜和四层膜为一张膜折叠而成,于热封点处热封固定形成第一充气腔;或者形成第一充气腔的第一层膜和第二层膜分别为两张薄膜通过热封线固定后,再与另外两张单独薄膜—第三薄膜和第四薄膜热封固定后的形成的整体或一张折叠膜形成的第三薄膜和第四薄膜通过热封点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共同固定,进而形成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的制作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制作手段多样,可以有效利用边角废料,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未充气状态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充气状态下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充气状态下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充气状态下的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背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充气状态下的A-A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正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背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充气状态下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正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的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如图1、图5所示,包装袋由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形成袋体101,第一层膜1-1、第三层膜2-1、第五层膜3-1以及第七层膜4-1形成上层袋体,第二层膜1-2、第四层膜2-2、第六层膜3-2以及第八层膜4-2形成下层袋体,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层的第一热封线102、第二热封线103热封固定连接;
如图2、图3所示,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为最内层膜相互贴合叠置形成紧密腔1,运输时将所要运输并保护的物体放置于紧密腔1内;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为中层膜,与最内层膜之间形成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形成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第一充气腔2;
第七层膜4-1与第八层膜4-2为最外层膜,最外层膜与紧密包裹层3之间形成第二充气腔4;
第五层膜3-1紧密贴合于第三层膜2-1,第六层膜3-2紧密贴合于第四层膜2-2,第三层膜2-1、第四层膜2-2、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可以为一种压力敏感刺激响应的自粘膜材料制备而成,进而可以对充气和泄气压力敏感响应,进而改变自身的粘合力,无需外界胶黏剂等辅助手段,即可实现第五层膜3-1紧密贴合于第三层膜2-1,第六层膜3-2紧密贴合于第四层膜2-2,;同时,第五层膜3-1与第三层膜2-1之间、第六层膜3-2与第四层膜2-2之间可以通过背胶黏贴、热封断点压合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第一充气腔2与第二充气腔4之间的内外叠合,实现了对所运输的物体的双重充气腔的保护,在受到外界的压力或者尖锐物体冲击时,即使最外层的第二充气腔4被刺破还具有第一充气腔2对物体进行缓冲保护,同时可以借助于内外叠合的两个充气腔增加了对外界压力的缓冲能力,减少了过大的压力致使物体被压变形的情况发生,物体被置于紧密腔1内,在运送过程中如果遇到剧烈颠簸的情况下,也防止了由于被包裹的不紧密或者缓冲能力过小而导致物体被震碎的情况发生。
如图4、图5所示,第一充气腔2于袋体101上层设置有1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如图6所示,于1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相对一侧,即袋体101 的下层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2-4,以使第一层膜1-1、第二层膜1-2、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形成密闭的腔体,从第一单向进气阀2-3充气后形成第一充气腔2;第一单向进气阀2-3上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进气口引导通道2-31;
如图4、、图5所示,第二充气腔4于袋体101上层设置有1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如图6所示,于1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相对一侧,即袋体 101的下层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4-4以使第五层膜3-1、第六层膜3-2、第七层膜4-1和第八层膜4-2形成密闭的腔体,从第二单向进气阀4-3充气后形成第二充气腔4;第二单向进气阀4-3上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进气口引导通道4-31。第一单向进气阀2-3与第二单向进气阀4-3也可以均位于袋体 101下层。
第一单向进气阀2-3和第二单向进气阀4-3的数量可以根据袋体的横向长度进行调整,可以设置不同的间距间隔多个单向进气阀,加快充气速度。第一单向进气阀2-3和第二单向进气阀4-3的数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为第一薄膜折叠而成,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为第二薄膜折叠而成,第一薄膜为第一张薄膜,第二薄膜为第二张薄膜,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于袋体底部通过具有横向并列的若干第一热封点5热封固定折叠。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为第三薄膜折叠而成,第七层膜4-1和第八层膜4-2为第四薄膜折叠而成,第三薄膜为第三张薄膜,第四薄膜为第四张薄膜,如图3、图5-6所示,第三薄膜和第四薄膜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通过袋体101底部横向并列的2个第一热封点5热封固定折叠。
此外,第一层膜1-1、第二层膜1-2、第三层膜2-1、第四层膜2-2、第五层膜3-1、第六层膜3-2、第七层膜4-1和第八层膜4-2也可以分别为单独的一张膜,共八张膜于第一热封点5共同热封固定。或者当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为第一薄膜、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为第二薄膜的情况下,第五层膜3-1~第八层膜4-2分别为单独的一张膜,共六张薄膜共同热封于第一热封点5;或者第一层膜1-1~第四层膜2-2分别单独的一张膜的情况下,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为第三张薄膜、第七层膜4-1和第八层膜4-2为第四张薄膜,共六张薄膜共同热封于第一热封点5。以上三种情况下,除去第一热封点5的位置,相对应结合的膜之间两两对应于底部折叠转折线7处分别采用热封线固定,形成多条转折线,如第一种情况下,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之间通过第一转折线固定连接,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之间通过第二转折线固定连接,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之间通过第三转折线固定连接,第七层膜4-1和第八层膜4-2通过第四转折线固定连接。
第一层膜1-1~第四层膜2-2的长度和宽度可以分别与第五层膜3-1~第八层膜4-2的长度和宽度一致,或分别小于第五层膜3-1~第八层膜4-2的长度和宽度或者仅仅前者的长度小于后者,进而使第一充气腔2的高度与第二充气腔4的高度一致,或者小于第二充气腔4进而被第二充气腔4所包裹,实现更强的缓冲保护作用。
通过第一热封点5的热封固定可以使第一充气腔2和第二充气腔3除了压力敏感刺激响应的自粘膜的固定连接之外,进一步固定连接,保证了所运输的物体被固定于紧密腔1内,使所运输的物体受到双重的缓冲保护,并且防止了仅一层缓冲气柱袋被压破之后丧失缓冲保护的现象发生。
实施例2
如图1、图7-9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包装袋由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形成袋体101,第一层膜 1-1、第三层膜2-1、第五层膜3-1以及第七层膜4-1形成上层袋体,第二层膜1-2、第四层膜2-2、第六层膜3-2以及第八层膜4-2形成下层袋体,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层的第一热封线102、第二热封线103热封固定连接;
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为最内层膜相互贴合叠置形成紧密腔1;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为中层膜,中层膜与最内层膜之间形成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形成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紧密贴合于第三层膜2-1,第六层膜3-2紧密贴合于第四层膜2-2;第七层膜4-1与第八层膜4-2为最外层膜,最外层膜与紧密包裹层3之间形成第二充气腔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图9所示,第一充气腔 2于袋体101下层设置有3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如图8所示,于3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相对一侧,即袋体101上层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2-4;
如图7、图8所示,第二充气腔4于袋体101上层设置有2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如图9所示,于2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相对一侧,即袋体101 下层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4-4。
第一层膜1-1与第二层膜1-2之间设置有多条沿物体进入袋体方向的2 条竖直折叠线1-3和一条位于袋体下部的横向折叠线1-4,以形成更加易于包裹所运输物体的紧密腔1,防止物体在第一层膜1-1与第二层膜1-2形成的紧密腔内随着运送的颠簸到处移动,进而移动到边缘热封线102和103处后,会由于内部物体对第一充气腔2和第二充气腔4的顶撞而造成的破裂,保证了所运输物体在运送过程中一直处于双层充气腔的缓冲保护下。
竖直折叠线1-3的数量可以根据所运输物体的数量和所需要的间隔包裹的空间而选择和设定,并且可以于间隔设置的竖直折叠线1-3与热封线 102或热封线103所组成的袋体内形成的腔体内放置所需要运输的物体,可以实现一个双重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运送多个物体。横向折叠线1-4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运送物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设定,进而多个横向折叠线和竖向折叠线与两侧的热封线102和热封线103形成多个密闭的充气包装腔,并被第一充气腔2和第二充气腔4所包裹,进一步扩充了一个充气包装袋能够容纳的运输物体包裹空间。
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通过4个位于袋体底部横向并列的第一热封点5热封固定折叠。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与其各自相对应的另一层膜为一张膜折叠并通过第一热封点5于折叠转折线处7或单独的两张膜于袋体底部折叠转折线7处热封固定,已于实施例1详细阐述。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包装袋由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形成袋体101,第一层膜1-1、第三层膜2-1、第五层膜3-1以及第七层膜4-1形成上层袋体,第二层膜1-2、第四层膜2-2、第六层膜3-2以及第八层膜4-2形成下层袋体,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层的第一热封线102、第二热封线103热封固定连接;
第一层膜1-1和第二层膜1-2为最内层膜相互贴合叠置形成紧密腔1;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2-2为中层膜,中层膜与最内层膜之间形成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形成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紧密贴合于第三层膜2-1,第六层膜3-2紧密贴合于第四层膜2-2;第七层膜4-1与第八层膜4-2为最外层膜,最外层膜与紧密包裹层3之间形成第二充气腔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第一充气腔2于袋体101上层设置有5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于5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相对一侧,即袋体 101下层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2-4;
第二充气腔4于袋体101下层设置有2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于2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4-4。
第一层膜1-1与第二层膜1-2之间设置有多条沿物体进入袋体方向的2 竖直折叠线1-3和一条位于袋体下部的横向折叠线1-4。
如图10所示,第一层膜1-1、第二层膜1-2、第三层膜2-1和第四层膜 2-2通过位于袋体底部的折叠转折线7上方的横向并列的3个第一热封点5 热封固定,进而形成第一充气腔2;第五层膜3-1、第六层膜3-2、第七层膜 4-1和第八层膜4-1通过位于袋体底部的折叠转折线7上的6个第二热封点6 热封固定,进而形成第二充气腔4;如图11-12所示,此实施例中的第一充气腔2的宽度与第二充气腔4的宽度一致,但是长度小于第二充气腔的长度,进而形成的第一充气腔2被完全包裹于第二充气腔4内,进一步防止所包裹运输的过于沉重的物体由于竖直放置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将第一充气腔2 破坏所造成的仅有一层充气腔时发生的物体缺少了充气腔保护的情况发生。且第一热封点5的数量少于第二热封点6的数量使最外层的第二充气腔4底部具有更大的支撑力度,且第二热封点6的横向排列密度大,进一步防止了物体在冲破了第一充气腔2后再次冲破第二充气腔4的情况发生。第一热封点5的数量与第二热封点6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运输物体的情况和所需要的紧密支撑度而选择二者数量相同。
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与其各自相对应的另一层膜为一张膜折叠并通过第一热封点5于折叠转折线处7或单独的两张膜于袋体底部折叠转折线7处热封固定,已于实施例1详细阐述。
需要说明,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次,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由第一层膜(1-1)至第八层膜(4-2)形成袋体(101),所述第一层膜(1-1)、第三层膜(2-1)、第五层膜(3-1)以及第七层膜(4-1)形成上层袋体,所述第二层膜(1-2)、第四层膜(2-2)、第六层膜(3-2)以及第八层膜(4-2)形成下层袋体,所述第一层膜至第八层膜由位于袋体两侧的第一热封线(102)、第二热封线(103)热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层膜(1-1)和所述第二层膜(1-2)为最内层膜相互贴合叠置形成紧密腔(1);所述第三层膜(2-1)和所述第四层膜(2-2)为中层膜,与所述最内层膜之间形成第一充气腔(2);所述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形成紧密包裹层(3),所述紧密包裹层(3)紧密包裹所述第一充气腔(2),所述第五层膜(3-1)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三层膜(2-1),所述第六层膜(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四层膜(2-2);所述第七层膜(4-1)与所述第八层膜(4-2)为最外层膜,所述最外层膜与所述紧密包裹层(3)之间形成第二充气腔(4);
所述第一充气腔(2)于袋体(101)上层或下层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单向进气阀(2-3),于若干个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2-3)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充气腔热封线(2-4);
所述第二充气腔(4)于袋体(101)上层或下层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单向进气阀(4-3),于若干个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4-3)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二充气腔热封线(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膜(1-1)与所述第二层膜(1-2)之间设置有多条沿物体进入所述袋体方向的竖直折叠线(1-3)和一条位于袋体下部的横向折叠线(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折叠线(1-3)的数量为至少2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膜(1-1)和所述第二层膜(1-2)为第一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三层膜(2-1)和所述第四层膜(2-2)为第二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于所述袋体底部通过具有横向并列的若干第一热封点(5)热封固定折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层膜(3-1)和第六层膜(3-2)为第三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七层膜(4-1)和所述第八层膜(4-2)为第四薄膜折叠而成,所述第三薄膜和所述第四薄膜通过热封固定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薄膜和第四薄膜与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通过所述若干第一热封点(5)热封固定折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薄膜与所述第四薄膜通过具有横向并列的若干第二热封点(6)热封固定折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封点(5)和所述第二热封点(6)均位于所述袋体底部的折叠转折线(7)上;或所述第一热封点(5)位于所述折叠转折线(7)上方,同时所述第二热封点(6)位于所述折叠转折线(7)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封点(5)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热封点(6)的数量相同,或所述第一热封点(5)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热封点(6)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2-3)与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4-3)均位于所述袋体(101)上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2-3)与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4-3)均位于所述袋体(101)下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2-3)位于所述袋体(101)上层且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4-3)位于所述袋体(101)下层;或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2-3)位于所述袋体(101)下层且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4-3)位于所述袋体(101)上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55418.0U CN212424049U (zh) | 2020-10-12 | 2020-10-12 |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55418.0U CN212424049U (zh) | 2020-10-12 | 2020-10-12 |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24049U true CN212424049U (zh) | 2021-01-29 |
Family
ID=74279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55418.0U Active CN212424049U (zh) | 2020-10-12 | 2020-10-12 |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2404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1593A (zh) * | 2020-10-12 | 2020-12-11 | 杭州空气盒子包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自粘膜的多层保护充气包装袋 |
-
2020
- 2020-10-12 CN CN202022255418.0U patent/CN21242404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1593A (zh) * | 2020-10-12 | 2020-12-11 | 杭州空气盒子包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自粘膜的多层保护充气包装袋 |
CN112061593B (zh) * | 2020-10-12 | 2024-07-23 | 潮州市潮安区国强印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自粘膜的多层保护充气包装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47235A (en) | Bag with squeeze valve and method for packaging an article therein | |
US6283296B1 (en) | Quilted inflatable packaging device | |
EP0317130B1 (en) | Rolled-u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rolling up the same | |
US5272856A (en) | Packaging device that is flexible, inflatable and reusable and shipping method using the device | |
EP0306207B1 (en) | Packaging system and method | |
US5487470A (en) | Merchandise encapsulating packag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 |
US5445274A (en) | Inflatable package insert | |
CN105083759B (zh) | 站立式多层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 |
US5588532A (en) | Self-sealing inflatable bag and method for packaging an article therein | |
CN105109824B (zh) | 多级缓冲充气包装装置 | |
TWM252680U (en) | Air packing bag having film valve | |
CN109890725B (zh) | 隔热性以及保管性得到提升的包装膜的制造方法 | |
JPH06501669A (ja) | 包装用インサート | |
CN103224094B (zh) | Y形充气袋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0275018A (ja) | 二重自立袋 | |
CN104787494A (zh) | 一种具有分装层的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969610B (zh) |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2424049U (zh) |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充气腔的充气包装袋 | |
CN204150430U (zh) |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 | |
CN103241456B (zh) | 双重缓冲充气包装袋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3229051U (zh) | Y形充气袋 | |
CN110963167A (zh) |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1919514U (zh) | 空气包装装置 | |
CN209739769U (zh) | 一种缓冲包装袋 | |
CN106742726B (zh) | 一种抗压型充气包装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6 Address after: 313000 Lushan Village, Lushan Township, Changxing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No.16 Changlu Road, Lushan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Air Box New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2 / F, building 1, No. 6-2, Shengyi Road, Yuhang stree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0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air box packag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