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7536U -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37536U CN212137536U CN202021296864.XU CN202021296864U CN212137536U CN 212137536 U CN212137536 U CN 212137536U CN 202021296864 U CN202021296864 U CN 202021296864U CN 212137536 U CN212137536 U CN 2121375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isolation
- circuit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ig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该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三电平变流器的属于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或者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中的两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三电平变流器的制动单元中的两个IGCT的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的供电组件便于产品化生产制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流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背景技术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电流型控制器件,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三电平变流器中的IGCT驱动电路对供电系统要求较高,要求电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然而现有的供电系统是开环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容易受到输入的外接交流供电电源波动的影响,造成给IGCT驱动电路供电的系统电能质量不高,影响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可靠性运行。
另外,现有的IGCT驱动电路的供电系统中的隔离变压器容量大,体积大,效率低,造成整个供电系统体积大,不便于产品化生产制造。
再者,三电平变流器的各桥臂上的四个IGCT中的IGCT驱动电路均需要高隔离等级的供电电源,因此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需要四个供电电源,三相共十二个IGCT的驱动电路需要十二个供电电源。除此之外,变流器的制动单元的两个IGCT也需要两个供电电源,因此需要十四个供电电源,造成供电电源的成本高,数量多,经济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提供一种能够便于产品化生产制造的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降低供电电源的数量的供电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一种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三电平变流器的属于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或者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中的两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三电平变流器的制动单元中的两个IGCT的驱动电路。
可选地,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包括低压控制电路和四个隔离转换电路,低压控制电路通过直流外接供电端口及交流外接供电端口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各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低压控制电路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低压控制电路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第一隔离二极管和第二隔离二极管,交流外接供电端口电连接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一整流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到第一隔离二极管的阳极,第一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电连接到第二隔离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电路、第三隔离二极管和第四隔离二极管,直流外接供电端口电连接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二整流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到第三隔离二极管的阳极,第二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电连接到第四隔离二极管的阴极,稳压单元、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分别电连接在稳压单元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电源管理单元,与稳压单元连接,用于控制稳压单元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其中,第一隔离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三隔离二极管的阴极经由第一公共节点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第三隔离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隔离二极管的阳极经由第二公共节点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
可选地,隔离转换电路可包括:第一隔离变压器,其原边电连接到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开关元件及驱动采样电路,开关元件的输入端连接到第一隔离变压器的原边,驱动采样电路连接到开关元件的受控端,用于控制开关元件将稳压单元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检测电阻,连接在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地之间,驱动采样电路还用于采样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整流单元,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隔离变压器的副边连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连接IGCT的驱动电路。
可选地,电源管理单元可与驱动采样电路电连接,用于接收驱动采样电路的采样信号,并向驱动采样电路输出开关信号。
可选地,电源管理单元可通过光纤接口与三电平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连接,用于与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可选地,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包括绝缘外壳,低压控制电路布置在低压控制板上,隔离转换电路的一部分布置在低压控制板上,隔离转换电路的另一部分布置在整流电路板上,低压控制板和整流电路板均容纳在绝缘外壳中并且均通过各自独立的绝缘支撑件支撑在绝缘外壳的固定支撑地板上。
可选地,低压控制板可与各隔离变压器彼此分开布置,低压控制板与各整流电路板彼此分开布置,隔离变压器与整流电路板分开布置,四个隔离变压器彼此分开布置,四个整流电路板彼此分开布置。
可选地,直流外接供电端口以及交流外接供电端口可设置在绝缘外壳的第一侧壁上,与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输出端对应的四个输出端口可设置在绝缘外壳的第二侧壁上,其中,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平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风电变流器,该风电变流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可在宽范围的供电电压下具有高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不容易受到输入的外接交流供电电源波动的影响,电能质量高,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内部结构;
图5和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21: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2:直接外接供电端口;23:光纤接口;1:第一整流电路;2:第二整流电路;15:第一电流检测单元;16:第二电流检测单元;11:第一隔离二极管;12:第二隔离二极管;13:第三隔离二极管;14:第四隔离二极管;9:第一电容器;10:第二电容器;4:稳压单元;3:电源管理单元;E:第一公共节点;F:第二公共节点;
00:插排;5:第一隔离转换电路;6:第二隔离转换电路;7:第三隔离转换电路;8:第四隔离转换电路;51:第一隔离变压器;61:第二隔离变压器;71:第三隔离变压器;81:第四隔离变压器;17:开关元件;19:驱动采样电路;18:检测电阻;051:第一整流电路板;061:第二整流电路板;071:第三整流电路板;081:第四整流电路板;30:整流单元;20:第三电容器;
01:低压控制板;90:绝缘支撑件;100:绝缘外壳;102: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052:第一输出线缆;062:第二输出线缆;072:第三输出线缆;082:第四输出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以为三电平变流器的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同时供电的供电系统。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构思。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方式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可以为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供电。在图1中省略了每个IGCT的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
如图1所示,至少一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以包括U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V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W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制动集中隔离供电组件、A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B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C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
U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以同时对U相桥臂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进行供电。类似地,V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W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制动集中隔离供电组件、A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B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C相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以分别同时为V相桥臂、W相桥臂、制动单元、A相桥臂、B相桥臂和C相桥臂的IGCT的驱动电路进行供电。
也就是说,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可以分别电连接到同一相(例如,U相、V相、W相、A相、B相和C相)桥臂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另外,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中的两个输出端也可以分别电连接到制动单元中的两个IGCT的驱动电路,为这两个IGCT的驱动电路提供电源。
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可以包括低压控制电路和四个隔离转换电路,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可以仅经由交流外接供电端口电连接到外部电源,也可经由交流外接供电端口以及直流外接供电端口两者电连接到外部电源,每个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可电连接到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有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为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输出端。
当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同时连接到交流外接供电端口以及直流外接供电端口两者时,哪个供电端口输入的电压高就可以采用哪个供电端口提供的电压进行供电。如果交流外接供电端口输入的电压高,则选择交流输入电路工作,直流输入电路冗余备份;如果直流外接供电端口输入的电压高,则选择直流输入电路工作,交流输入电路冗余备份。下面将结合图2对低压控制电路以及隔离转换电路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电路图。
在一实施例中,低压控制电路可以包括第一整流电路1、第一隔离二极管11、第二隔离二极管12、第二整流电路2、第三隔离二极管13和第四隔离二极管14、稳压单元4和电源管理单元3,低压控制电路还可包括第一电容器9和第二电容器10。
经两个输入端口(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和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输入到低压控制电路的驱动电力均经由整流电路整流,由此可以在交直流供电端口被插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整流电路1和第二整流电路2可以是全桥整流电路,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连接第一整流电路1的输入端,二者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电流检测单元15,第一电流检测单元15可以与电源管理单元3电连接,由此进行信号的实时检测。电源管理单元3可以基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15输出的检测信号做出判断,或与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信息的交互,由变流器的控制系统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对供电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保护。
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连接第二整流电路2的输入端,二者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电流检测单元16,第二电流检测单元16也可以与电源管理单元3电连接,并且进行信号的实时检测。电源管理单元3可以基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16输出的检测信号做出判断,从而对供电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保护。
第一整流电路1的正输出端可以电连接到第一隔离二极管11的阳极,第一整流电路1的负输出端可以电连接到第二隔离二极管12的阴极。
第二整流电路2的正输出端可以电连接到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阳极,第二整流电路2的负输出端可以电连接到第四隔离二极管14的阴极。
第一隔离二极管11的阴极和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阴极、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阳极和第四隔离二极管14的阳极连接到稳压单元4的输入端。例如,第一隔离二极管11的阴极和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阴极可电连接到第一公共节点E,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阳极和第四隔离二极管14的阳极可电连接到第二公共节点F。第一公共节点E可电连接到稳压单元4的正输入端,第二公共节点F可电连接到稳压单元4的负输入端。
稳压单元4可以是DC-DC转换器,例如,稳压单元4可以是降压-升压转换器。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稳压单元4能够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即可。可选地,第一电容器9和第二电容器10可分别电连接在稳压单元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电源管理单元3可与稳压单元4连接,以控制稳压单元4输出稳定的直流电。
虽然附图中示出了低压控制电路通过整流电路、隔离二极管、稳压单元等实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隔离二极管可被省略,稳压单元可以通过除了DC-DC转换器的其他方式实现,只要其能为隔离变压器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四个隔离转换电路可以是第一隔离转换电路5(包括第一隔离变压器51)、第二隔离转换电路6(包括第二隔离变压器61)、第三隔离转换电路7(包括第三隔离变压器71)和第四隔离转换电路8(包括第四隔离变压器81)。
如图2所示,除了隔离变压器之外,每个隔离转换电路(例如,第一隔离转换变压器5)还可包括开关元件17、检测电阻18、驱动采样电路19和整流单元30。驱动采样电路19可用于控制开关元件17将稳压单元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且还可以用于采集检测电阻18两端的电压。驱动采样电路19电连接到电源管理单元3,可以将采样信号(即,采集到的检测电阻18两端的电压信号)输出到电源管理单元3,以便电源管理单元3根据该电压信号输出相应的开关信号,以控制开关元件17。
隔离变压器的原边可电连接到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例如,隔离变压器的原边可电连接到稳压单元4的输出端。
开关元件17的输入端可电连接到隔离变压器的原边,开关元件17可以是MOSFET等开关管。开关元件17的受控端可电连接到驱动采样电路19,驱动采样电路19可将电源管理单元3提供的开关信号等输出到开关元件17的受控端,实现对开关元件17的控制功能,以将稳定的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通过第一隔离变压器51进行能量变换,然后再进行整流转换成符合需求的直流电(例如,35V直流电),最后通过输出端(例如,第一输出端)为相应IGCT功率器件提供驱动电源。
检测电阻18可串联连接在开关元件17的输出端与地之间,驱动采样电路19通过实时采集检测电阻18两端的电压,检测流过隔离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电流,将检测信号传送给电源管理单元3,电源管理单元3可通过实时控制PWM信号来实时调节开关元件17,进行高精度的能量变换。
在一实施例中,整流单元30可以是全桥整流电路,整流单元30的输入端可以电连接到隔离变压器的副边,整流单元30的输出端(例如,第一输出端)用于连接IGCT的驱动电路。在整流单元30的输出端,也可设置第三电容器20对输出的直流电进行滤波。
第二隔离转换电路6、第三隔离转换电路7和第四隔离转换电路8可以与第一隔离转换电路5具有相同的构造,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离转换电路5、第二隔离转换电路6、第三隔离转换电路7和第四隔离转换电路8的驱动采样电路可经由插排00电连接到电源管理单元3,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各个隔离转换电路的驱动采样电路可通过线缆直接电连接到电源管理单元3。
虽然上文描述了整流电路或整流单元通过二极管实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整流电路或整流单元也可以通过开关元件(例如,MOSFET、IGBT、SCR等)实现。当整流电路通过具有受控端的开关元件实现时,每个受控端的控制信号(开关信号)均可由电源管理单元3提供。换言之,电源管理单元3可以向每个受控端提供开关信号(例如,PWM信号)。
另外,驱动采样电路的构造不受具体限制,并且可以采用现有的驱动采样电路实现,只要其能够采集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且可以将电源管理单元提供的开关信号传输到开关元件即可。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布局示意图,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内部结构。
低压控制电路、隔离转换电路等均可布置在线路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上。
如图3所示,低压控制电路可以布置在低压控制板01上,每个隔离转换电路的一部分可以布置在低压控制板01上,每个隔离转换电路的另一部分可以布置在整流电路板(例如,第一整流电路板051、第二整流电路板061、第三整流电路板071或第四整流电路板081)上。例如,每个隔离转换电路的开关元件17、检测电阻18、驱动采样电路19可以布置在低压控制板01上,而整流单元30可以布置在整流电路板上。由此可以将低压电路与高压电路彼此分开,便于电隔离。
如图3所示,低压控制板01的输出端以及第一整流电路板051的输入端、第二整流电路板061的输入端、第三整流电路板071的输入端和第四整流电路板081的输入端均可具有连接端口,以方便电连接。
第一整流电路板051的第一输出端、第二整流电路板061的第二输出端、第三整流电路板071的第三输出端和第四整流电路板081的第四输出端均可具有输出端口,每个输出端口均可具有高隔离等级,例如10kV的隔离等级。每个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也可具有10kV的隔离等级。
另外,电源管理单元3可通过光纤接口23与三电平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连接,用于与三电平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例如,电源管理单元3可通过光纤接口23输出过载信号、欠压故障信号、短路故障信号中的至少一种信号,至少一种信号可传输到三电平变流器的控制系统。
如图4所示,低压控制板01可以与每个隔离变压器彼此分开布置,每个隔离变压器可彼此分开布置,低压控制板01可以与每个整流电路板彼此分开布置,隔离变压器与整流电路板可彼此分开布置。每个整流电路板可以彼此分开布置,在一实施例中,四个整流电路板也可以是同一电路板。当四个整流电路板一体形成并且是同一电路板(四个整流单元均布置在同一电路板上)时,每个整流电路可彼此隔离开(例如,通过开槽等隔离开)。
四个隔离变压器可具有相同的构造,四个整流电路板也可具有相同的构造,四个隔离变压器可以并排布置在相同的高度,四个整流电路板也可并排布置在相同的高度。隔离变压器的布置高度可以与整流电路板的布置高度相同,也可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四个隔离变压器的主体部分可基本具有长方体形状,每个隔离变压器的主体部分的上表面的相应长边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四个整流电路板可呈片状,并且可具有矩形水平截面,四个整流电路板可大体处于相同的平面上,优选地,四个整流电路板可并排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低压控制板01、整流电路板、隔离变压器均可由各自独立的绝缘支撑件90支撑。例如,每个整流电路板可由四个绝缘支撑件90支撑,每个隔离变压器可由四个绝缘支撑件支撑,低压控制板也可由四个绝缘支撑件90支撑。支撑低压控制板01、整流电路板、隔离变压器中的每个的绝缘支撑件的数量不受具体限制。
图5和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可具有绝缘外壳100。绝缘外壳100可大体具有长方体形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绝缘外壳100可具有任意形状,例如,具有规则的形状。
低压控制板01、四个整流电路板、四个隔离变压器均可容纳在绝缘外壳100的内部,例如,低压控制板01、四个整流电路板、四个隔离变压器均可支撑在绝缘外壳的底表面上,例如,支撑在绝缘外壳的固定支撑地板上。
如图5和图6所示,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和光纤接口23均可设置在绝缘外壳100的第一侧壁102上,与四个输出端对应的四个输出端口可以设置在绝缘外壳100的第二侧壁101上,第一侧壁102可以与第二侧壁101彼此面对且平行,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1可以是方形壳体的两个彼此平行的侧壁。
隔离转换电路的四个输出端中的每个均可经由线缆电连接到外部,例如,第一隔离转换电路5的第一输出端可经由第一输出线缆052与需要供电的外部组件(例如,U相的第一个IGCT的驱动电路的供电端)电连接。类似地,第二隔离转换电路6的第二输出端可经由第二输出线缆062与需要供电的外部组件(例如,U相的第二个IGCT的驱动电路的供电端)电连接,第三隔离转换电路7的第三输出端可经由第三输出线缆072与需要供电的外部组件(例如,U相的第三个IGCT的驱动电路的供电端)电连接,第四隔离转换电路8的第四输出端可经由第四输出线缆082与需要供电的外部组件(例如,U相的第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的供电端)电连接。换言之,第一输出线缆052、第二输出线缆062、第三输出线缆072、第四输出线缆082可经由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四输出端电连接。
另外,为了防止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被供应交流电和/或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被供应直流电,可以在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附近设置DC标识和/或在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附近设置AC标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可以设置在风电变流器中,以便为风电变流器的IGCT的驱动电路进行供电。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供电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变流器的IGCT的驱动电路进行供电,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均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供电系统进行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成本低,经济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便于产品化生产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可在宽范围的供电电压下具有高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电系统不容易受到输入的外接交流供电电源波动的影响,电能质量高,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不同实施例中描述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
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所述三电平变流器的属于同一相的四个IGCT的驱动电路;或者
每个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四个输出端中的两个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所述三电平变流器的制动单元中的两个IGCT的驱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包括低压控制电路和四个隔离转换电路,所述低压控制电路通过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及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各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整流电路(1)、第一隔离二极管(11)和第二隔离二极管(12),所述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的正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隔离二极管(11)的阳极,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的负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隔离二极管(12)的阴极,
第二整流电路(2)、第三隔离二极管(13)和第四隔离二极管(14),所述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整流电路(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整流电路(2)的正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阳极,所述第二整流电路(2)的负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第四隔离二极管(14)的阴极,
稳压单元(4)、第一电容器(9)和第二电容器(10),所述第一电容器(9)和所述第二电容器(10)分别电连接在所述稳压单元(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电源管理单元(3),与所述稳压单元(4)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稳压单元(4)输出稳定的直流电,
其中,所述第一隔离二极管(11)的阴极和所述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阴极经由第一公共节点(E)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器(9)的一端,所述第三隔离二极管(13)的阳极和所述第四隔离二极管(14)的阳极经由第二公共节点(F)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器(9)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包括:
第一隔离变压器(51),其原边电连接到所述低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开关元件(17)及驱动采样电路(19),所述开关元件(17)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一隔离变压器(51)的原边,所述驱动采样电路(19)连接到所述开关元件(17)的受控端,用于控制开关元件(17)将稳压单元(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检测电阻(18),连接在所述开关元件(17)的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驱动采样电路(19)还用于采样检测电阻(18)两端的电压;
整流单元(30),所述整流单元(3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隔离变压器(51)的副边连接,所述整流单元(30)的输出端用于连接IGCT的驱动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与所述驱动采样电路(19)电连接,用于接收驱动采样电路(19)的采样信号,并向驱动采样电路(19)输出开关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通过光纤接口(23)与所述三电平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连接,用于与所述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隔离供电组件包括绝缘外壳(100),所述低压控制电路布置在低压控制板(01)上,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低压控制板(01)上,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另一部分布置在整流电路板上,所述低压控制板(01)和所述整流电路板均容纳在所述绝缘外壳(100)中并且均通过各自独立的绝缘支撑件(90)支撑在所述绝缘外壳(100)的固定支撑地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板(01)与各隔离变压器彼此分开布置,所述低压控制板(01)与各所述整流电路板彼此分开布置,所述隔离变压器与所述整流电路板分开布置,四个所述隔离变压器彼此分开布置,四个所述整流电路板彼此分开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外接供电端口(22)以及交流外接供电端口(21)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100)的第一侧壁(102)上,与所述集中隔离供电组件的输出端对应的四个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100)的第二侧壁(101)上,其中,所述第一侧壁(102)与所述第二侧壁(101)平行设置。
10.一种风电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96864.XU CN212137536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96864.XU CN212137536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37536U true CN212137536U (zh) | 2020-12-11 |
Family
ID=73685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96864.XU Active CN212137536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37536U (zh) |
-
2020
- 2020-07-03 CN CN202021296864.XU patent/CN2121375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an et al. | Top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bidirectional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 |
EP3282573B1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CN101902050A (zh) | 含pv模块和分离功率变换器的耐气候单元的太阳能发电 | |
CN103427657B (zh) | 一种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设备 | |
CN102007677A (zh) | 双向dc/dc变换器和电力调节器 | |
EP3916975A2 (en) | Conversion device | |
CN103427652A (zh) | 一种高压大功率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3427653A (zh) | 一种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3427658A (zh) | 一种基于多绕组变压器的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3441676A (zh) | 一种模块化的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2904420A (zh) | 多端口变流器 | |
US9484830B2 (en) | Five-level rectifier | |
CN212137536U (zh) | 基于igct的三电平变流器的供电系统及风电变流器 | |
CN112910302A (zh) | 一种电能路由器及电能路由器控制方法 | |
EP3916980A1 (en) | Conversion device | |
CN212543672U (zh) | 功率模块、整流电路、逆变电路、斩波电路及逆变斩波组合电路 | |
CN113162414B (zh) | 用于电能变换器的基本单元、电能变换器及通用功率接口 | |
CN116260351A (zh) | 兼容单相和三相交流的ac-dc转换电路 | |
CN114079389A (zh) | 一种变流模块及其主结构 | |
CN210927461U (zh) | 一种具有层叠母排的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 |
CN114303313A (zh) | 用于优化中频变压器mft中的电流平衡的带分体式能量转移电感器的双有源桥式转换器单元 | |
CN219068084U (zh) | 一种并联型功率模块及并联功率装置 | |
CN219659465U (zh) | 供电电路及储能设备 | |
CN219268708U (zh) | 一种pcs变流器、储能系统 | |
CN218920245U (zh) | 一种新型电解电容型功率单元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