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6323U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86323U CN211786323U CN202020425493.4U CN202020425493U CN211786323U CN 211786323 U CN211786323 U CN 211786323U CN 202020425493 U CN202020425493 U CN 202020425493U CN 211786323 U CN211786323 U CN 2117863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element
- optical system
- image
- lens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在近圆周处为凸面,且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三、第四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通过合理配置第一至第六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使得光学系统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同时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并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摄像高成像品质的要求,长焦镜头应运而生。目前,常规长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物理焦距较长,所支持的感光芯片像素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长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的成像像质,同时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并且,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的减小光学系统的物理长度,实现长焦镜头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同时可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并且能够满足小型化的要求。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近圆周处为凸面,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通过合理配置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使得本申请所述的光学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同时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并且能够满足小型化的要求。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45.5≤f*43/ImgH<61.0;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的有效成像区域面对角线长度。通过合理设置f*43/ImgH的值,可使本申请所述光学系统具有更好的长焦能力,能够适配更大尺寸和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更好的让远距离物体获得近距离成像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0.89≤TTL/f<1.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合理设置TTL/f的值,可使本申请所述光学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更高的有效焦距,降低所述光学系统物理长度TTL,使其更加容易植入便携式设备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5.5°/mm<FOV/f<8.2°/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对角线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合理设置FOV/f的值,可使本申请所述光学系统在一定的有效焦距下,获得更大的视场角FOV,从而增大长焦对远距离物的成像范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9<(|R32|+|R42|)/f≤13.44;其中,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合理设置(|R32|+|R42|)/f的值,可抵消绝大部分前透镜产生的畸变和彗差,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引入较大的球差和垂轴色差,从而有利于初级像差在各镜片上的合理分配,降低公差敏感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3.3≤R51/CT56<28.7;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通过合理设置R51/CT56的值,可有效降低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型与组装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2<(CT1+CT2+CT3)/BF<2.1;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BF为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最近的距离。通过合理设置(CT1+CT2+CT3)/BF的值,使得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所产生的像差较小,从而降低所述光学系统平衡像差的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0<SAG61/CT6<2.9;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与该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的最远点之间的轴向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通过合理设置SAG61/CT6的值,为光线在透镜边缘的偏折提供了良好的偏转角,避免了因偏折过大引起不易校正的像差,同时还可降低镜片成型难度,进而提升生产良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9<(|f3|+f4+|f5|)/(CT34+CT45+CT56)<103;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通过合理设置(|f3|+f4+|f5|)/(CT34+CT45+CT56)的值,可有效平衡前透镜组产生的球差、色差等,从而提升整体像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2.7mm<TTL/FNO<3.1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通过合理设置TTL/FNO的值,可使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大光圈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所述光学系统在长焦拍摄下拍摄物的细节效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镜筒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的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安装在所述镜筒内,所述电子感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用于将穿过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入射到所述电子感光芯片上的物的光线转换成图像的电信号。通过在所述镜头模组内安装该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使得本申请所述镜头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且可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同时所述镜头模组总体长度较小,实现小型化。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第二方面的所述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内。通过在所述电子设备中设置第二方面的所述镜头模组,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同时所述电子设备的总体长度较小,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2a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第二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3a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第三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4a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第四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5a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第五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6a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第六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7a是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第七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镜筒、电子感光芯片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安装在镜筒内,电子感光芯片设置在光学系统的像侧,用于将穿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入射到电子感光芯片上的物的光线转换成图像的电信号。电子感光芯片可以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该镜头模组可以是数码相机的独立的镜头,也可以是集成在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通过在镜头模组内安装该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且可适配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同时镜头模组总体长度较小,实现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镜头模组和电子感光芯片设置在壳体内。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无人机、电子书籍阅读器、行车记录仪、可穿戴装置等。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第二方面的镜头模组,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成像像质,同时电子设备的总体长度较小,实现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片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具体的,六片透镜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如下: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二透镜物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近圆周处为凸面,且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该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光阑可设置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之间的任一位置,如设置在第一透镜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45.5≤f*43/ImgH<61.0;其中,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的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度。此条件式为光学系统以全画幅为基准计算的等效焦距,一般情况下,光学系统的等效焦距大于50mm,即具备一定的长焦能力,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说明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组成的镜头,相较于25mm成像镜头具有超2倍的放大能力,需要说明的是,ImgH较大,则光学系统可适配更大尺寸和更高像素的电子感光芯片,同时,合理的镜片尺寸与屈折力配置,能让远距离物体获得近距离成像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0.89≤TTL/f<1.0;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f大于6mm,因此,光学系统配合一定尺寸的电子感光芯片即可具备一定的长焦能力。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在TTL<6.5mm范围内,光学系统即可提供更高的有效焦距,降低光学系统物理长度TTL,使该光学系统更容易植入便携式设备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学系统中,非球面透镜的使用,使得TTL小于有效焦距f,有利于光学系统平衡色差、球差与畸变等像差,从而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5.5°/mm<FOV/f<8.2°/mm;其中,FOV为光学系统的对角线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其中,f的增大,成像视场角FOV会随之减小,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可在一定有效焦距下,获得更大的视场角FOV,从而增大长焦对远距离物的成像范围。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的F数小于2.21,使得光学系统拥有较高的进光量,从而给长焦拍摄提供更佳的相对亮度与色彩控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9<(|R32|+|R42|)/f≤13.44;其中,R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在光学系统中,第三透镜提供正或负屈折力,第四透镜提供正屈折力,则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结构可抵消绝大部分前透镜产生的畸变和彗差。同时,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合理的曲率半径设置可避免引入较大的球差和垂轴色差,从而有利于初级像差在各镜片上的合理分配,进而降低公差敏感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3.3≤R51/CT56<28.7;其中,R51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56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在光学系统中,第五透镜提供正或负的屈折力,调配了透镜组整体的屈折力分配,有助于分散像差,获得高解像力。同时,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边缘适当的曲率变化,降低了各视场光线在边缘的偏转角;合理的镜片曲率与厚度控制,可有效降低光学系统的成型与组装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2<(CT1+CT2+CT3)/BF<2.1;其中,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BF为第六透镜像侧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最近的距离。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BF大于0.75,在此条件下,光学系统与电子感光芯片可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也更利于各种模组部件的加装。可以理解的是,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条件式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紧凑结构,有助于TTL的减小,同时合理的厚度间距的控制,让前三透镜产生的像差很小,从而降低了光学系统平衡像差的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0<SAG61/CT6<2.9;其中,SAG6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与该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的最远点之间的轴向距离,CT6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通过合理设置SAG61/CT6的值,为光线在透镜边缘的偏折提供了良好的偏转角,避免了因偏折过大引起不易校正的像差,同时还可降低镜片成型难度,进而提升生产良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9<(|f3|+f4+|f5|)/(CT34+CT45+CT56)<103;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T34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45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56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通过合理设置(|f3|+f4+|f5|)/(CT34+CT45+CT56)的值,可有效平衡前透镜组产生的球差、色差等,从而提升整体像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2.7mm<TTL/FNO<3.1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NO为光学系统的光圈数。通过合理设置TTL/FNO的值,可使光学系统具有大光圈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光学系统在长焦拍摄下拍摄物的细节效果。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a和图1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的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上述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Plastic)。
此外,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光阑STO设置在第一透镜L1远离第二透镜L2的一侧,用于控制进光量。其他实施例中,光阑STO还可以设置在相邻两透镜之间,或者是其他透镜上。红外滤光片L7设置在第六透镜L6的像方侧,其包括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红外滤光片L7用于过滤掉红外光线,使得射入成像面S15的光线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为380nm-780nm。红外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Glass),并可在玻璃上镀膜。成像面S15为电子感光芯片的有效像素区域。
表1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a
其中,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NO为光学系统的光圈数,FOV为光学系统的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a中Y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1b给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1b
图1b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其中,纵向球差曲线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的各透镜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b可知,第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2a和图2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的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2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a
其中,表2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2b给出了可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2b
图2b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2b可知,第二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3a和图3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的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3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a
其中,表3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3b给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3b
图3b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3b可知,第三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四实施例
请参考图4a和图4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4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a
其中,表4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4b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4b
图4b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4b可知,第四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五实施例
请参考图5a和图5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的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5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a
其中,表5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5b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5b
图5b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5b可知,第五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六实施例
请参考图6a和图6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6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6a
其中,表6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6b给出了可用于第六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6b
图6b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6b可知,第六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七实施例
请参考图7a和图7b,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像侧面S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像侧面S8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曲折力,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近光轴处和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像侧面S10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的近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曲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的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像侧面S12的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的近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7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的数据采用波长为587nm的光线获得,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a
其中,表7a的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
表7b给出了可用于第七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7b
图7b示出了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曲线和畸变曲线。根据图7b可知,第七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表8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f*43/ImgH、TTL/f、FOV/f、(|R32|+|R42|)/f、R51/CT56、(CT1+CT2+CT3)/BF、SAG61/CT6、(|f3|+f4+|f5|)/(CT34+CT45+CT56)的值。
表8
由表8可见,各实施例均能满足:45.5≤f*43/ImgH<61.0、0.89≤TTL/f<1.0、5.5<FOV/f<8.2、1.9<(|R32|+|R42|)/f≤13.44、3.3≤R51/CT56<28.7、1.2<(CT1+CT2+CT3)/BF<2.1、1.0<SAG61/CT6<2.9、19<(|f3|+f4+|f5|)/(CT34+CT45+CT56)<103。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介,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以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可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方向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近圆周处为凸面,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45.5≤f*43/ImgH<61.0;
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的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0.89≤TTL/f<1.0;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5.5°/mm<FOV/f<8.2°/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对角线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9<(|R32|+|R42|)/f≤13.44;
其中,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3≤R51/CT56<28.7;
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2<(CT1+CT2+CT3)/BF<2.1;
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BF为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最近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0<SAG61/CT6<2.9;
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与该面沿光轴方向到成像面的最远点之间的轴向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9<(|f3|+f4+|f5|)/(CT34+CT45+CT56)<103;
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7mm<TTL/FNO<3.1mm;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11.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电子感光芯片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的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安装在所述镜筒内,所述电子感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用于将穿过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入射到所述电子感光芯片上的物的光线转换成图像的电信号。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25493.4U CN211786323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25493.4U CN211786323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86323U true CN211786323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28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25493.4U Active CN211786323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8632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3961A (zh) * | 2021-09-29 | 2022-01-14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20425493.4U patent/CN2117863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3961A (zh) * | 2021-09-29 | 2022-01-14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43461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625423B (zh) |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341539B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786316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WO2021189431A1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208629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43334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1239988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2111955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478744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0775999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034591A (zh) |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28588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346211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281879B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826689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1239986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3149353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19863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786323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14224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433652B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3091989U (zh) |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0401819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786337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