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凿岩机的取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凿岩机的取杆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 205955670U于2017年02月15日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换取凿岩机钻杆的第一机械手,属凿岩机部件领域,包括机架板、侧摆部件、夹紧部件,侧摆部件铰接在机架板上,夹紧部件铰接在侧摆部件上;侧摆部件上设有固定夹头,夹紧部件上设有活动夹头;所述侧摆部件包括侧摆油缸、摆动臂板;所述夹紧部件包括伸缩油缸、活动夹头;侧摆油缸、摆动臂板分别铰接在机架板上两个不同的铰接点,侧摆油缸、摆动臂板两者活动铰接;活动夹头铰接在固定夹头上,伸缩油缸一端铰接在摆动臂板上,伸缩油缸另一端铰接在活动夹头上。
这种第一机械手的结构复杂,换取钻杆时的准确度不高,影响换杆的效率,因此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易操作的凿岩机的取杆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凿岩机的取杆装置,包括用于取放钻杆的机械手,其结构特征是还包括液压马达,该液压马达通过减速机构与转轴相接,转轴转动的设置在连接座上,连接座与大梁相接,机械手穿套在转轴上,机械手包括间隔设置在转轴上的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
进一步,所述转轴的一端与减速机构相接,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编码器;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或齿轮传动减速机构,第一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的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与蜗杆的另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或者,所述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的一端相接,第三编码器与蜗轮相接,第三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机械手包括与转轴相接的第一铰接座,该第一铰接座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其中,固定夹头位于活动夹头的对侧,活动夹头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的朝上一端相铰接,活动夹头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缸的伸缩杆相铰接,第一油缸的缸体铰接在第一铰接座的朝下一端。
进一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固定座,第一铰接座的一侧通过连接板与固定座相接。
进一步,所述大梁上设置有朝外突出的定位座,该定位座位于固定座的旁边,定位座上设置有用于调整固定座转动角度的限位器。
进一步,所述第一油缸设置在第一铰接座与连接板共同围成的空腔中;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第一油缸运动的弧形槽。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该第一连接座的一端和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分别与大梁相接,转轴依次穿套在第一连接座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座的另一端,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设置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之间;接近开关设置在第二连接座与第一机械手之间,接近开关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接近开关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导槽,底板穿套在转轴上且与第一连接座相接,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导槽中。
进一步,所述的凿岩机的取杆装置,还包括挡板,该挡板夹设在第一机械手的第一铰接座与接近开关之间,第一铰接座的一侧设置有朝外横向突出的定位板,挡板的朝上一端穿过定位板后伸至活动夹头的一侧,挡板的朝下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与底板铰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中的液压马达通过减速机构与转轴相接,转轴转动的设置在连接座上,连接座与大梁相接,机械手穿套在转轴上,机械手包括间隔设置在转轴上的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通过液压马达及减速机构可以平稳的为转轴提供驱动动力,从而提高了本产品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同时设置在同一件转轴上,能够提高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工作时的协调性,能够更容易的取放钻杆,提高了本产品的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轴的一端与减速机构相接,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编码器;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或齿轮传动减速机构,第一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或者,所述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的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与蜗杆的另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或者,所述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的一端相接,第三编码器与蜗轮相接,第三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编码器或第二编码器、第三编码器能够提高机械手工作时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并且,还能提高本产品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机械手包括与转轴相接的第一铰接座,该第一铰接座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其中,固定夹头位于活动夹头的对侧,活动夹头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的朝上一端相铰接,活动夹头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缸的伸缩杆相铰接,第一油缸的缸体铰接在第一铰接座的朝下一端;转轴上设置有固定座,第一铰接座的一侧通过连接板与固定座相接;通过在转轴上设置固定座,能够提高转轴与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本产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挡板夹设在第一机械手的第一铰接座与接近开关之间,第一铰接座的一侧设置有朝外横向突出的定位板,挡板的朝上一端穿过定位板后伸至活动夹头的一侧,挡板的朝下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与底板铰接在一起;当活动夹头张开的角度过大时,此时钻杆容易松开并掉落,由于挡板的阻挡作用,松开的钻杆会卡接在挡板与固定夹头之间,避免了钻杆的掉落对凿岩机以及在凿岩机附近的人员产生危险,从而提高了本产品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移除减速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大梁,2为转轴,3为第一机械手,31为第一铰接座,32为固定夹头,32.1为第一耐磨块,33为活动夹头,33.1为第二耐磨块,34为第一油缸,4为第一编码器,14为第二编码器,5为接近开关,5.1为底板,5.2为导槽,5.3为第二铰接座,6为第一连接座,7为挡板,8为定位板,9为固定座,10为连接板,11为定位座,11.1为限位器,14为第二编码器,15为液压马达,16为减速机构,17为第二连接座,18为第二机械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4,本凿岩机的取杆装置,包括用于取放钻杆的机械手,还包括液压马达15,该液压马达15通过减速机构16与转轴2相接,转轴2转动的设置在连接座上,连接座与大梁1相接,机械手穿套在转轴2上,机械手包括间隔设置在转轴2上的第一机械手3和第二机械手1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2的一端与减速机构16相接,转轴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编码器4;减速机构16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或齿轮传动减速机构,第一编码器4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机械手3包括与转轴2相接的第一铰接座31,该第一铰接座3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夹头32和活动夹头33,其中,固定夹头32位于活动夹头33的对侧,活动夹头33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31的朝上一端相铰接,活动夹头33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缸34的伸缩杆相铰接,第一油缸34的缸体铰接在第一铰接座31的朝下一端。
所述转轴2上设置有固定座9,第一铰接座31的一侧通过连接板10与固定座9相接。
所述大梁1上设置有朝外突出的定位座11,该定位座11位于固定座9的旁边,定位座11上设置有用于调整固定座9转动角度的限位器11.1。
所述第一油缸34设置在第一铰接座31与连接板10共同围成的空腔中;连接板10上设置有用于第一油缸34运动的弧形槽。
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座6和第二连接座17,该第一连接座6的一端和第二连接座17的一端分别与大梁1相接,转轴2依次穿套在第一连接座6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座17的另一端,第一机械手3和第二机械手18设置在第一连接座6与第二连接座17之间;接近开关5设置在第二连接座17与第一机械手3之间,接近开关5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所述接近开关5包括设置在底板5.1上的导槽5.2,底板5.1穿套在转轴2上且与第一连接座6相接,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导槽5.2中。
所述的凿岩机的取杆装置,还包括挡板7,该挡板7夹设在第一机械手3的第一铰接座31与接近开关5之间,第一铰接座31的一侧设置有朝外横向突出的定位板8,挡板7的朝上一端穿过定位板8后伸至活动夹头33的一侧,挡板7的朝下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5.3与底板5.1铰接在一起。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速机构16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15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2的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14与蜗杆的另一端相接,第二编码器14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速机构16为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构,液压马达15与蜗杆的一端相接,蜗杆与蜗轮啮合,蜗轮与转轴2的一端相接,第三编码器与蜗轮相接,第三编码器与凿岩机的中控器电连接。
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