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0854U -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00854U CN211400854U CN201922352026.3U CN201922352026U CN211400854U CN 211400854 U CN211400854 U CN 211400854U CN 201922352026 U CN201922352026 U CN 201922352026U CN 211400854 U CN211400854 U CN 2114008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mixing
- pipe
- level sensor
- liquid lev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与所述冷却水管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相对的两侧;提升池,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并且所述提升池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低于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冷却水和锅炉高温排污水从混合池不同方向、不同高度注入,使冷热水快速充分混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降温排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背景技术
温度高于40℃的污水,排入城镇排水管道或者自然水域前,应采取降温措施。一般宜设降温池,降温池一般设置于地下室。目前,多数降温池采取将排污热水与冷水混合的方式进行降温,但是会存在冷热水混合不均匀、混合速度慢的问题,会导致混合之后的水仍然存在温度较高就被排出,当较高温度的污水进入城镇管道或者自然水域后,会带来城镇管道的受损、自然水域环境的破坏,影响城镇管道设备、自然水域的生物的生存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与所述冷却水管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相对的两侧;提升池,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并且所述提升池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低于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的距离范围是150-3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的距离是2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距离是100mm,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1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进一步包括泄水管,所述泄水管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池底部,所述泄水管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进一步包括液位自动控制装置,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均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底部,所述第一潜水泵为主泵,所述第二潜水泵作为所述第一潜水泵的备用泵,均用于排出所述提升池内的水。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第四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潜水泵连接,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分别与外部报警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800mm,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600mm,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提升池底部距离是200mm,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提升池顶部。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上升至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自动启动;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下降至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均自动停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由混合池、提升池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虹吸管道组成,冷却水和锅炉高温排污水从混合池不同方向、不同高度注入,利用冷水密度大冷水下沉,热水密度小热水上浮以及冷热水不同进水方向,使冷热水快速充分混合,以便高温排污水稳定在40℃以下。当混合池水位达到虹吸水位后,形成虹吸,混合后的低温热水自动流入提升池,通过提升池排放。这种设置方式,实现冷热水快速均匀混合,经过混合后的低温热水通过提升池排放,此时排放的低温热水温度低于40℃,不会对城镇管道设备、自然水域的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4所示,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4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5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1,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提升池2,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并且所述提升池2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3,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低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温池长宽高尺寸是3000*1500*1500(单位mm),其中所述提升池2尺寸是1000*1000*1800(单位mm),所述提升池2的顶部距离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100mm,在所述提升池2的正上方开1000*1000(单位mm)的检修口。值得说明的是,实际中所述降温池是成品设备,在实际的工程中,土建环节首先预留出相应的坑洞空间,所述降温池的成品设备可以直接置于坑内,安装方便快捷。并且所述降温池的成品设备采用不锈钢材质,可在安装现场进行拼接,极大的减少了搬运时的空间占用和人力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范围是150-300mm,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是200mm。也就是说,在所述混合池1中,所述虹吸管道3距离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200mm,所述混合池1始终保留200mm的水量,在所述锅炉排污管4中排出的高温热水进入所述混合池1之后,能够及时冷却。
参照图3-4所示,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作为一种优选的数值,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是10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100mm。特别地,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这样一来,从所述锅炉排污管4排入所述混合池1内的高温热水与从所述冷却水管5里加入所述混合池1的冷水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注入所述混合池1,并且利用冷水密度大冷水下沉、热水密度小热水上浮的原理,所述混合池1内的冷热水快速混合,实现混合后的排污水稳定在40℃以下。当所述混合池1的水位达到虹吸水位后,通过所述虹吸管道3形成虹吸,混合后排污水自动流入所述提升池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虹吸管道3的顶部(或者说虹吸水位)距离所述混合池1顶部的距离是25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参照图1-3所示,所述降温池进一步包括泄水管6,所述泄水管6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池1底部,所述泄水管6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中。所述泄水管6、所述锅炉排污管4以及所述冷却水管5上均安装有阀门,当所述混合池1需要排空时,在确保所述锅炉排污管4和所述冷却水管5上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打开所述泄水管6上的阀门,可将所述混合池1内的水排干。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参照图4所示,所述降温池内进一步包括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包括第一潜水泵71、第二潜水泵72,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均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底部,所述第一潜水泵71为主泵,所述第二潜水泵72作为所述第一潜水泵71的备用泵,均用于排出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
参照图4所示,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进一步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73、第二液位传感器74、第三液位传感器75、第四液位传感器76,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与所述第一潜水泵71连接,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分别与外部报警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分别与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连接。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可以是报警灯,提醒操作者或者管理员注意。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800mm,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600mm,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与所述提升池2底部距离是200mm,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位于所述提升池2顶部。
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第二液位传感器74、第三液位传感器75可以是浮球式或者液位传感器式的传感器开关。
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上升至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的位置时,达到第一级启泵水位,所述第一潜水泵71自动启动;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下降至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的位置时(距离所述提升池2底部200mm)时,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均自动停泵。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通过将混合池分隔成两个部分:混合池和提升池,首先将外部锅炉排污管排入的热水和外部冷却水管注入的冷水进行充分混合之后,通过虹吸注入提升池,再将提升池内的低温排污热水排出,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冷热水的快速均匀混合,并且混合后的水排出不会对城镇管道设备、自然水域的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排放效果较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4)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5)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池(1),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
提升池(2),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并且所述提升池(2)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设置;
虹吸管道(3),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低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范围是150-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是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是10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泄水管(6),所述泄水管(6)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池(1)底部,所述泄水管(6)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包括:第一潜水泵(71)、第二潜水泵(72),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均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底部,所述第一潜水泵(71)为主泵,所述第二潜水泵(72)作为所述第一潜水泵(71)的备用泵,均用于排出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7)进一步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73)、第二液位传感器(74)、第三液位传感器(75)、第四液位传感器(76),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与所述第一潜水泵(71)连接,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分别与外部报警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分别与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800mm,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600mm,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与所述提升池(2)底部距离是200mm,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位于所述提升池(2)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上升至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73)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71)自动启动;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74)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76)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2)内的水位下降至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75)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71)、所述第二潜水泵(72)均自动停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52026.3U CN211400854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52026.3U CN211400854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00854U true CN211400854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2211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52026.3U Active CN211400854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00854U (zh) |
-
2019
- 2019-12-24 CN CN201922352026.3U patent/CN2114008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48913A (zh) | 一种水池自动排污方法及其排污系统 | |
CN104033880B (zh) | 锅炉排污水热能利用系统 | |
CN211400854U (zh) |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 |
US5730208A (en) | Biothermal and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for a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 |
NL8005675A (nl) |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de automatische circu- latie in pompstations voor afvalwater. | |
US3438499A (en) | Vessel for aerobic digestio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 |
CN206988538U (zh) | 浮块式自动排气阀及可自动排气的水箱 | |
CN108589695B (zh) | 一种自动启动式兼具流量监测功能的边坡虹吸排水系统及方法 | |
CN106638900A (zh) | 在线处理调蓄池、应急行洪廊道与排水泵站组合系统 | |
US3078809A (en) | Diffused air sewage lift | |
CN212506614U (zh) | 一种新型排水装置 | |
CN210737725U (zh) | 一种滑雪场地下阶梯式蓄水池群 | |
RU216588U1 (ru) | Накопительный септик для сбора стоков | |
CN107906502B (zh) | 一种具有自水封功能的定期排污扩容器、疏水系统及方法 | |
CN207739372U (zh) | 一体化泵站玻璃钢壳体及一体化泵站 | |
CN207210224U (zh) | 一种污泥厌氧消化泡沫自动控制装置 | |
JPH07150621A (ja) | 下水ポンプ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 |
JPH04356636A (ja) | 蓄熱槽装置とその使用方法 | |
JP7139468B2 (ja) | 発泡ドレン装置、およびメタン発酵槽 | |
CN218562536U (zh) | 一种用于无边界水池的排水系统 | |
RU69101U1 (ru) | Канализационная насосная станция | |
RU128610U1 (ru) | Коаксиальный септик | |
KR102580456B1 (ko) | 맨홀 펌프장의 오폐수 바이패스 장치 | |
CN210891610U (zh) | 锅炉定期排污降温池 | |
CN210944931U (zh) | 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