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4366U - 气缸以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气缸以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74366U CN211174366U CN202020020796.8U CN202020020796U CN211174366U CN 211174366 U CN211174366 U CN 211174366U CN 202020020796 U CN202020020796 U CN 202020020796U CN 211174366 U CN211174366 U CN 2111743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cylinder body
- cylinder
- auxiliary
- exha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缸以及发动机。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主散热件和辅助散热件,主散热件沿气缸本体周向设置,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气缸本体和/或主散热件上。本申请中主散热件直接与气缸本体接触,对气缸本体进行主要散热。当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气缸本体上时,利用主散热件并配合辅助散热件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当辅助散热件设在主散热件上,增大主散热件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当辅助散热件的一部分设置在主散热件上,另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气缸本体上时,利用主散热件并配合辅助散热件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缸以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气缸采用散热片进行散热,然而,在发动机工作时,仅靠散热片对气缸进行散热,导致气缸冷却效果差、气缸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以及发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气缸内温度分布不均,导致气缸以及发动机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主散热件和辅助散热件,所述主散热件沿所述气缸本体周向设置,所述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和/或所述主散热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主散热件包括多个第一散热板,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间隔排布在所述气缸本体上;所述辅助散热件包括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呈一定预设角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散热件还包括多个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上。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排气筒以及上述的气缸;所述气缸本体一侧开设有排气道,所述排气筒通过所述排气道与所述气缸本体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气缸本体内设置有扫气道,所述扫气道与所述排气道间隔排布;
所述辅助散热件的一端与所述主散热件相连接,所述辅助散热件靠近所述扫气道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排气筒的排气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一扇叶;
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排气筒的排气端,所述第一扇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第二扇叶;
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上,所述第二扇叶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以使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联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扫气道至少设置有3个,所述排气道至少设置有1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主散热件和辅助散热件,所述主散热件沿所述气缸本体周向设置,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气缸本体和/或主散热件上。
具体地,本申请中主散热件直接与气缸本体接触,实现对气缸本体的主要散热,当辅助散热件直接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上时,利用主散热件并配合辅助散热件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当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所述主散热件上,能够增大所述主散热件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当所述辅助散热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主散热件上,另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气缸本体上时,利用主散热件并配合辅助散热件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排气筒以及上述的气缸;所述气缸本体一侧开设有排气道,所述排气筒通过所述排气道与所述气缸本体连通。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发动机的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缸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动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气缸上设置有扫气道和扫气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气缸上设置的扫气道和扫气道内的气流走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发动机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发动机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发动机上设置有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缸上设置的扩散板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缸上设置的扩散板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缸上设置有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气缸本体;101-主散热件;102-辅助散热件;103-排气筒;104-排气道;105-扫气道;106-第一固定件;107-第一支撑件; 108-第一扇叶;109-第二固定件;110-第二支撑件;111-第二扇叶; 112-传动件;113-第一方向;114-第二方向;115-扩散板;116-安装孔; 11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 100、主散热件101和辅助散热件102,所述主散热件101沿所述气缸本体100周向设置,所述辅助散热件102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00 和/或所述主散热件101上。
具体地,本申请中主散热件101直接与气缸本体100接触,实现对气缸本体100的主要散热,当辅助散热件102直接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00上时,利用主散热件101并配合辅助散热件102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100的散热效果更好;当辅助散热件102设置在所述主散热件101上,能够增大所述主散热件 101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100的散热效果更好;当所述辅助散热件102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主散热件101上,另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气缸本体100上时,利用主散热件101并配合辅助散热件102从而加大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面积,使得气缸本体100的散热效果更好。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所述主散热件101为第一散热板且间隔排布在所述气缸本体100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板为方形散热板,所述方形散热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使所述方形散热板能够套设在所述气缸本体100的外侧壁上,进而实现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之间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辅助散热件102为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下面给出三种形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排布方式:所述第二散热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散热板与第一散热板一一对应设置。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板上,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延伸端沿平行于所述所述第一散热板的方向延伸,利用第二散热板能够加大第一散热板的散热面积,提高对气缸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气缸本体100的冷却效果,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
第二种排布方式:所述第二散热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当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平行间隔设置时,考虑到通过第一散热板散发出的热量会存在聚集的问题,垂直于第一散热板设置的第二散热板能够改变第一散热板散发出的热量的传播方向,解决了热量聚集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对气缸的散热效果。
第三种排布方式: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部分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另一部分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即能够利用一部分的第二散热板增加所述第一散热板的散热面积,又能够利用另一部分的第二散热板改变了第一散热板散发出的热量的传播方向,进而提高了对气缸的散热。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结合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辅助散热件102的散热能力,所述辅助散热件102还包括多个扩散板115,所述扩散板115一一对应套设在所述第二散热板上。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二散热板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散热板上,在扩散板115上对应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116,通过安装孔116将扩散板115套设在第二散热板上,进而实现利用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配合使用,进而进一步提高所述辅助散热件102的散热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二散热板为铝合金材料,所述扩散板115采用铜合金材料,铜合金材料的扩散板与铝合金材料的第二散热板相比较,铜合金材料的扩散板115的散热效果更好;考虑到铜合金的密度比铝合金的密度大,即第二散热板采用铝合金材料,扩散板115采用铜合金材料,即在满足对气缸散热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轻气缸的整体重量。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相邻所述扩散板115之间通过连接板 117连接,即将多个所述扩散板115连接在一体,形成整体结构,然后在一一对应套设在第二散热板上,即节省了操作时间,省时省力。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排气筒 103以及上述的气缸;所述气缸本体100一侧开设有排气道104,所述排气筒103通过所述排气道104与所述气缸本体100连通。且所述气缸本体100内设置有扫气道105,所述扫气道105与所述排气道104 间隔排布;所述辅助散热件102靠近所述扫气道105设置。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的排气过程为:排气门开启,由于这时气缸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力,高温废气从排气道104排出气缸,同时从扫气道105吸入空气。而从扫气道105吸入的空气一般为冷空气,因此能够对对应的气缸位置进行冷却散热,而排气道104排出的为高温废气,因此气缸对应排气道104的位置热量聚集,因此为解决气缸上对应排气道104的位置温度较高的问题,本申请的所述辅助散热件 102设置于气缸本体100上对应排气道104的位置处,即利用辅助散热件102对排气道104侧的气缸的壳体进行散热,从而保证气缸内温度分布均匀,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所述扫气道105至少设置有3个,所述排气道104至少设置有1个。
具体地,所述扫气道105以及排气道104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5所示:第一方向113为燃料的进入气缸本体100内的方向,第二方向114为废气的排出方向,辅助散热件102设置在所述主散热件101上且向排气筒103的侧部延伸。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三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三公开的内容。
在排气行程中,为了加快废气的排出同时防止热量聚集,参见图 6所示,在所述排气筒103的排气端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当高温废气排出气缸时,通过排气筒103排出的气体驱动第一散热组件运动,以进一步加快废气的排出。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 106、第一支撑件107以及第一扇叶108;所述第一固定件106固定在所述排气筒103的排气端,所述第一扇叶108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 107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106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件106优选为X型支架,将X型支架固定在所述排气筒103的排气端,所述第一支撑件107优选为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X型支架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排气筒103延伸,且在延伸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扇叶108,即当燃料在气缸本体100内燃烧后,此时由于气缸本体100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力,燃烧后的高温废气通过排气筒103排出气缸,此废气能够驱动第一扇叶108旋转,旋转的第一扇叶108能够加快废气的排出。
实施例四
该实施例四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四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7所示,为了提高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效果,进而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本申请还包括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102上。
具体地,利用主散热件101、辅助散热件102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的相互配合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效果。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固定件 109、第二支撑件110以及第二扇叶111;所述第二固定件109转动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102上,所述第二扇叶111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110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件109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件109优选为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板上,所述第二支撑件110优选为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且第二支撑架的延伸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扇叶111固定在第二支撑架的延伸端上,更具体地,所述第二扇叶111可以通过驱动件的驱动而旋转,以实现对气缸本体100的散热作用。
实施例五
该实施例五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五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8和图9所示,为了使发动机整体结构简单化、成本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传动件112,所述传动件112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 107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10,以使所述第一扇叶108和所述第二扇叶 111联动。
具体地,当第一支撑件107以及第一扇叶108在第一固定件106 上旋转时,在传动件112的传动作用下,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扇叶111 以及第二支撑件110转动,无需额外设置驱动件驱动第二扇叶111旋转,进而能够保证发动机结构更加简单且成本低。
更具体地,所述传动件为传动皮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本体、主散热件和辅助散热件,所述主散热件沿所述气缸本体周向设置,所述辅助散热件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和/或所述主散热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散热件包括多个第一散热板,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间隔排布在所述气缸本体上;所述辅助散热件包括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呈预设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件还包括多个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上。
4.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筒以及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缸;
所述气缸本体一侧开设有排气道,所述排气筒通过所述排气道与所述气缸本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本体内设置有扫气道,所述扫气道与所述排气道间隔排布;
所述辅助散热件靠近所述扫气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排气筒的排气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一扇叶;
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排气筒的排气端,所述第一扇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第二扇叶;
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辅助散热件上,所述第二扇叶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以使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联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20796.8U CN211174366U (zh) | 2020-01-06 | 2020-01-06 | 气缸以及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20796.8U CN211174366U (zh) | 2020-01-06 | 2020-01-06 | 气缸以及发动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74366U true CN211174366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798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020796.8U Active CN211174366U (zh) | 2020-01-06 | 2020-01-06 | 气缸以及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7436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53559A (zh) * | 2021-06-02 | 2021-07-23 | 重庆佰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散热的发动机缸体 |
-
2020
- 2020-01-06 CN CN202020020796.8U patent/CN21117436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53559A (zh) * | 2021-06-02 | 2021-07-23 | 重庆佰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散热的发动机缸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46923B (zh) | 由冷板阵列组成的动力电池组均温散热装置及加工方法 | |
WO2022000940A1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模块 | |
CN211174366U (zh) | 气缸以及发动机 | |
CN201486612U (zh) | 柴油机的机油冷却器结构 | |
CN210346421U (zh) |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 |
CN214836963U (zh) | 一种高效散热氮气压缩机 | |
CN218103932U (zh) | 一种铁路用大功率模块的多通路水冷装置 | |
CN216162109U (zh) | 激光器冷却装置及激光器设备 | |
CN210627119U (zh) | 用于单片机封闭控制模块的散热装置 | |
CN211376741U (zh) | 一种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箱 | |
CN210008132U (zh) |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散热组件 | |
CN113686175A (zh) | 一种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组合散热器架 | |
CN221886217U (zh) | 一种电机散热结构 | |
CN221828013U (zh) | 一种风冷电池簇 | |
CN220768233U (zh) | 用于电动挖掘机的散热系统及电动挖掘机 | |
CN219264630U (zh) | 一种加快散热效率的冷凝器 | |
CN218644373U (zh) | 一种双叶轮静音发电机组 | |
CN218448103U (zh) | 一种叉车电池管理系统 | |
CN213984682U (zh) | 一种强效u形散热器 | |
CN219642075U (zh) | 多光机组的风冷散热结构 | |
CN214070499U (zh) | 电子负载柜散热结构和电子负载柜 | |
CN212486460U (zh) | 一种散热型太阳能电池板 | |
CN216773343U (zh) | 一种高性能电池加工过程中设备散热降温装置 | |
CN218033938U (zh) | 一种焊接设备冷却水循环系统 | |
CN220474719U (zh) | 风冷电池模组和储能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