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3346U -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53346U CN210653346U CN201921123978.1U CN201921123978U CN210653346U CN 210653346 U CN210653346 U CN 210653346U CN 201921123978 U CN201921123978 U CN 201921123978U CN 210653346 U CN210653346 U CN 2106533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rear end
- automobile
- end plate
- h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该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大梁和后端板内板,所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板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板本体上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板本体的一端包覆于所述后大梁的一端,所述板本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端板内板上,所述后大梁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连接部贴紧,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后端板内板贴紧,所述板本体、所述第一折边以及所述第二折边一体成型设置。本实用新型利于提高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之间的连接精度,还减少了设计成本和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另外,通过连接板直接连接,能够减少加工的时间,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一般是通过多个连接件进行连接,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通过是三个连接件连接,每个单独的零件在连接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误差,当三个连接件组合连接时,会增大零件的连接误差,从而会影响到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的连接精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旨在解决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连接精度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后大梁和后端板内板,所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板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板本体上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板本体的一端包覆于所述后大梁的一端,所述板本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端板内板上,所述后大梁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连接部贴紧,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后端板内板贴紧,所述板本体、所述第一折边以及所述第二折边一体成型设置。
优选地,所述板本体上靠近所述后端板内板的一端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一体成型于所述板本体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凸出面背离所述后端板内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上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凸出面背离所述后端板内板,所述第二凸起的凸出面上设置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大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螺母。
优选地,所述后大梁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背离所述后大梁的一侧设置有板簧支撑座。
优选地,所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后端板外板,所述后端板外板与所述后端板内板连接,所述后端板外板位于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后端板外板与所述后端板内板之间形成有容纳槽。
优选地,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固定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后端板外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自由端均与所述后端板的内板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白车身,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白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通过单独的连接板直接连接,所引起的误差也仅为连接板产生的误差,相较于现有产品,能够减少两个零件产生的连接误差,从而能提高后大梁与后端板内板之间的连接精度。而且还减少了设计成本和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另外,通过连接板直接连接,能够减少加工的时间,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的其他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后大梁 | 11 | 第二连接孔 |
12 | 安装螺母 | 13 | 固定座 |
14 | 板簧支撑座 | 2 | 后端板内板 |
3 | 连接板 | 31 | 板本体 |
32 | 第一折边 | 33 | 第二折边 |
34 | 第一凸起 | 35 | 第二凸起 |
36 | 安装孔 | 37 | 第一连接孔 |
4 | 后端板外板 | 5 | 容纳槽 |
6 | 加强板 | 61 | 第一连接部 |
62 | 固定部 | 63 | 第二连接部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该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大梁1和后端板内板2,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板3,连接板3包括板本体31以及设置在板本体31上的第一折边32和第二折边33,板本体31的一端包覆于后大梁1的一端,板本体31的另一端连接于后端板内板2上,后大梁1上形成有连接部,第一折边32与连接部(图未示)贴紧,第二折边33与后端板内板2贴紧,板本体31、第一折边32以及第二折边33一体成型设置。
本实施例的后大梁1与后端板内板2通过单独的连接板3直接连接,并且,连接板3的板本体、第一折边32以及所述第二折边33一体成型设置,不仅便于连接板3的制作,而且减少装配步骤,避免了装配的误差,本实施例所引起的误差也仅为连接板3产生的误差,相较于现有产品,能够减少两个零件产生的连接误差,从而能提高后大梁1与后端板内板2之间的连接精度。而且还减少了设计成本和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另外,通过连接板3直接连接,能够减少加工的时间,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第一折边32与连接部的贴合,第二折边33与后端板内板2贴紧,能够提高连接板3与后大梁1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后端板内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后大梁1与后端板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后大梁1与后端板内板2通过连接板3连接,还能够减少整车的重量,以实现轻量化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再如图3所示,在板本体31上靠近后端板内板2的一端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一体成型于板本体31上的第一凸起34,第一凸起34的凸出面背离后端板内板2。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连接板3本身的强度,从而提高后大梁1与后端板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地,在加强筋上形成有第二凸起35,第二凸起35的凸出面背离后端板内板2,第二凸起35的凸出面上设置有安装孔36,以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
为了便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在连接板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7,后大梁1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37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1,第二连接孔11背离连接板3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螺母12。
在现有技术中,板簧载荷是通过三个连接件传递到后端板内板2上,会使后端板上D柱的连接区域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影响到结构的可靠性,因此,在后大梁1上靠近连接板3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座13,固定座13上背离后大梁1的一侧设置有板簧支撑座14。将连接板3与板簧支撑座14分开设计,板簧载荷通过板簧支撑座14传递至后大梁1,避免后端板内板2出现应力集中,从而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与D柱连接后后端板外板4的强度,通常是将后端板外板4设计成多个匹配面来与D柱连接的,这种设计方式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高,不易于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后端板外板4,后端板外板4与后端板内板2连接,后端板外板4位于背离连接板3的一侧,后端板外板4与后端板内板2之间形成有容纳槽5。具体地,容纳槽5内设置有加强板6。通过增加加强板6,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还能减少后端板外板4与D柱的连接面,从而利于零部件的精度控制,便于零部件的生产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后端板外板4的强度,如图4所示,加强板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1、固定部62以及第二连接部63,固定部62与后端板外板4连接,第一连接部61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部63的自由端均与后端板内板2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白车身,汽车白车身包括上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由于该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上述汽车白车身。由于该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大梁和后端板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板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板本体上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板本体的一端包覆于所述后大梁的一端,所述板本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端板内板上,所述后大梁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连接部贴紧,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后端板内板贴紧,所述板本体、所述第一折边以及所述第二折边一体成型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上靠近所述后端板内板的一端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一体成型于所述板本体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凸出面背离所述后端板内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上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凸出面背离所述后端板内板,所述第二凸起的凸出面上设置有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大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背离所述后大梁的一侧设置有板簧支撑座。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还包括后端板外板,所述后端板外板与所述后端板内板连接,所述后端板外板位于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后端板外板与所述后端板内板之间形成有容纳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加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固定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后端板外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自由端均与所述后端板的内板连接。
9.一种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白车身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白车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23978.1U CN210653346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23978.1U CN210653346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53346U true CN210653346U (zh) | 2020-06-02 |
Family
ID=70838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23978.1U Active CN210653346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53346U (zh) |
-
2019
- 2019-07-17 CN CN201921123978.1U patent/CN2106533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53346U (zh) | 汽车下车体d柱的连接结构、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
CN216232576U (zh) | 车身顶盖和车辆 | |
CN210652659U (zh) | 汽车水箱安装框架、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 |
CN211167091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112407054B (zh) | 一种车辆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0706834U (zh) | 一种汽车天窗安装支架 | |
CN203681295U (zh) |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的上支撑架 | |
CN212473679U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0083354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支架总成及车辆 | |
CN215904289U (zh) | 车门总成和车辆 | |
CN218287893U (zh) |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653377U (zh) | 顶盖中横梁与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
CN216943360U (zh) | 总装工装及连接支架 | |
CN215553582U (zh) | 一种仪表板加强梁及汽车 | |
CN217765002U (zh) | 一种主机连接结构 | |
CN221775795U (zh) | 前保险杠支撑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170436U (zh) | 汽车背门结构 | |
CN210653376U (zh) | 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
CN208164741U (zh) | 水箱安装组件及汽车 | |
CN216756874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素材涂装治具 | |
CN221137995U (zh) | 前保险杠与车身骨架总成和车辆 | |
CN217969204U (zh) | 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以及汽车背门 | |
CN218140929U (zh) | 减震器支撑结构 | |
CN215361537U (zh) | 一种前纵梁与门槛板的连接结构 | |
CN219215189U (zh) | 支撑结构、车箱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