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8858096U -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58096U
CN218858096U CN202223215336.9U CN202223215336U CN218858096U CN 218858096 U CN218858096 U CN 218858096U CN 202223215336 U CN202223215336 U CN 202223215336U CN 218858096 U CN218858096 U CN 218858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rigidity
valve
shock absorb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53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伟
赵永坡
刘跃鹏
王金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53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58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58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58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包括减振器组、姿态调节支路和刚度调节支路,姿态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压泵总成和姿态调节阀总成,刚度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气泵总成和刚度调节阀总成,姿态调节阀总成及刚度调节阀总成均与减振器组连通。姿态调节支路的液压泵总成和姿态调节阀总成与减振器组连接,可实现减振器组的高度调节,刚度调节支路的气泵总成和刚度调节阀总成与减振器组连接,现减振器组的刚度调节,从而本系统通过姿态调节支路与刚度调节支路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组合或分别调节,且通过姿态调节阀总成与刚度调节阀总成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无级调节,或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多段式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液压悬架相比传统悬架,除了有传统悬架对车身的支撑和缓和、吸收来自路面向车身的冲击之外,还在功能的拓展方面更加的灵活和方便。
悬架的高度调节及刚度调节组合对于整车舒适性属性贡献比较大,现有技术中对于整车舒适性的调节仅仅通过阻尼电磁阀来控制悬架升降调整,且对于悬架的调节并没有刚度调节功能,更没有高度调节与刚度调节组合方式实现悬架的升降及刚度调节,因此,现有的对于整车舒适性的调节模式比较单一,从而导致整车的舒适性能较差。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保护了一种用于调节整车舒适性的悬架调节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整车舒适性的调节模式比较单一,整车的舒适性能较差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包括减振器组、姿态调节支路和刚度调节支路,所述姿态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压泵总成和姿态调节阀总成,所述刚度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气泵总成和刚度调节阀总成,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及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均与所述减振器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包括调姿总线及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姿分线,所述调姿总线与所述液压泵总成连通,其上设有调姿总阀,每一所述调姿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姿分阀,每一所述调姿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包括调刚总线及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刚分线,所述调刚总线与所述气泵总成连通,其上设有调刚总阀,每一所述调刚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刚分阀,每一所述调刚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泵总成包括液压泵、储液壶、出油线路,所述液压泵的进油孔与所述储液壶的出液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线路上设有第一止回阀,所述液压泵的出油孔通过所述出油线路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泵总成还包括与所述出油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流线路,所述回流线路上安装有第一回流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气泵总成包括氮气储存罐、出气线路,所述出气线路上设有第二止回阀,所述氮气储存罐出气孔通过出气线路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气泵总成还包括与所述出气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气线路,所述回气线路上设有第二回流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线路和所述回气线路上均设有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泵总成还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设置在所述出油线路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一种悬架调节系统。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架调节系统,通过姿态调节支路的液压泵总成和姿态调节阀总成与减振器组连接,可实现减振器组的高度调节,通过刚度调节支路的气泵总成和刚度调节阀总成与减振器组连接,可实现减振器组的刚度调节,从而本系统通过姿态调节支路与刚度调节支路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组合调节,且通过姿态调节阀总成与刚度调节阀总成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无级调节,或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多段式分级调节,调节模式多样从而提高整车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悬架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前悬架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后悬架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前悬架刚度调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后悬架刚度调大图。
图中:50、液压泵总成;51、吸收蓄能器;52、第一止回阀;53、液压泵;54、储液壶;55、第一回流控制阀;56、高度开关阀;40、姿态调节阀总成;41、第一压力传感器;42、调姿总阀;70、气泵总成;71、氮气储气罐;72、气泵;73、第二止回阀;74、第二压力传感器;75、调刚总阀;76、第三压力传感器;77、第二回流控制阀;60、刚度调节阀总成;61FL、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R、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RL、第一后轴调刚分阀;61RR、第二后轴调刚分阀;80、控制单元;43FL、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R、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RL、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R、第二后轴调姿分阀;10FL、第一前轴减振器;10FR、第二前轴减振器;10RL、第一后轴减振器;10RR、第二后轴减振器;14/35、第二蓄能器;14a/35a、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b/35b、第二蓄能器隔膜;14c/35c、第二蓄能器储液室;15/33、第一蓄能器;15a/33a、第一蓄能器储气室;15b/33b、第二蓄能器隔膜;15c/33c、第二蓄能器储液室;11/31、活塞杆;12、螺旋弹簧;13/32、内置阻尼电磁阀;16/34、活塞总成;16a/34a、活塞压缩阀;16b/34b、活塞复原阀;17/36、减振器压缩腔;18/37、减振器复原腔;19/38、减振器外缸筒;20RL/20RR、后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包括减振器组、姿态调节支路和刚度调节支路,所述姿态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压泵总成50和姿态调节阀总成40,所述刚度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气泵总成70和刚度调节阀总成60,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40及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60均与所述减振器组连通。
具体地,姿态调节支路的液压泵总成50和姿态调节阀总成40控制减振器组动作,实现减振器组的高度调节,刚度调节支路的气泵总成70和刚度调节阀总成60控制减振器组动作,实现减振器组的刚度调节;从而本系统通过姿态调节支路与刚度调节支路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组合或分别调节,且通过姿态调节阀总成40与刚度调节阀总成60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无级调节,或可实现减振器的高度及刚度的多段式分级调节,调节模式多样从而提高整车舒适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40包括调姿总线及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姿分线,所述调姿总线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连通,其上设有调姿总阀42,每一所述调姿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姿分阀,每一所述调姿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具体地,姿态调节阀总成40的调姿总线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连通,液压泵总成50为调姿总线供给液压油,调姿总阀42控制液压油的出油量,姿态调节阀总成40的调姿分线一端与调姿总线连接,调姿总线为调姿分线供给液压油,调姿分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减振器连通,通过调姿分线为减振器内的油腔供给液压油,从而实现通过液压泵总成50提供液压油,液压油通过调姿分线分别供给对应的减振器内的油腔,从而实现减振器的升降调节,实现悬架的高度调节。
其中,所述蓄能器可包括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示例性的,第一蓄能器15/33可采用:初始体积为0.2L,预充压力约10MPa的蓄能器,即为高压蓄能器;第二蓄能器14/35可采用:初始体积为0.1L~0.6L,预充压力约1MPa~5Mpa的蓄能器,即为低压蓄能器,本申请中首先使用低压蓄能器,即第二蓄能器14/35,当第二蓄能器14/35达到预充压力时,然后使用第一蓄能器15/33,第一蓄能器15/33的预充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蓄能器14/35预充压力,可实现更高的悬架举升高度以及降低系统内压。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前轴减振器组、后轴减振器组,示例性的,所述前轴减振器组包括两个前轴减振器,所述后轴减振器组包括两个后轴减振器,所述前轴减振器、后轴减振器均通过对应的调姿分线与调姿总线连接,调姿总线与液压泵总成50连接,调姿总线一端由液压泵总成50提供液压油,另一端通过调姿分线与对应的减振器连通,可分别实现前轴减振器组或后轴减振器组的高度调节。
进一步地,在车辆为六轮车的情况下,或超过四轮车的情况下,所述减振器组还可包括多个中间轴减振器组,每个中间轴减振器组均包括两个减振器,每个减振器内的油腔均通过姿态调节阀总成40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连通,通过液压泵总成50提供液压油,通过调姿分线与对应的减振器连通,可分别实现不同轴减振器组的高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60包括调刚总线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刚分线,所述调刚总线与所述气泵总成70连通,其上设有调刚总阀75,每一所述调刚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刚分阀,每一所述调刚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
具体地,刚度调节阀总成60的调刚总线与所述气泵总成70连通,气泵总成70为调刚总线供给气体,调刚总阀75控制气体的流量,刚度调节阀总成60的调刚分线一端与调刚总线连接,调刚总线为调刚分线供给气体,调刚分线另一端与对应的蓄能器连通,通过调姿总线为蓄能器的储气室供给气体,从而实现通过气泵总成70提供气体,气体通过调刚分线分别供给对应的蓄能器的储气室,因此,蓄能器储气室的气压变化,储液室压力随之进行变化,对应的减振器内的油腔压力进行变化,实现减振器的刚度调节,因此实现悬架的刚度调节。
其中,所述蓄能器可包括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所述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示例性的,第一蓄能器15/33可采用:初始体积为0.2L,预充压力约10MPa的蓄能器,即为高压蓄能器;第二蓄能器14/35可采用:初始体积为0.1L~0.6L,预充压力约1MPa~5Mpa的蓄能器,即为低压蓄能器,本申请中首先使用低压蓄能器,即第二蓄能器14/35,当第二蓄能器14/35达到预充压力时,然后使用第一蓄能器15/33,第一蓄能器15/33的预充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蓄能器14/35预充压力,可实现更高的悬架举升高度以及降低系统内压。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前轴减振器组、后轴减振器组,示例性的,所述前轴减振器组包括两个前轴减振器,所述后轴减振器组包括两个后轴减振器,所述前轴减振器、后轴减振器均通过对应的调刚分线与调刚总线连接,调刚总线与气泵总成70连接,气泵总成70提供气压,调刚分线与对应的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所述蓄能器的储液室与对应的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可分别实现前轴减振器组或后轴减振器组的刚度调节。
进一步地,在车辆为六轮车的情况下,或超过四轮车的情况下,所述减振器组还可包括多个中间轴减振器组,每个中间轴减振器组均包括两个减振器,每个减振器内的油腔均通过刚度调节阀总成60与所述气泵总成70连通,通过气泵总成70提供气压,通过调刚分线与对应的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所述蓄能器的储液室与对应的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可分别实现不同轴减振器组的刚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总成50包括液压泵53、储液壶54、出油线路,所述液压泵53的进油孔与所述储液壶54的出液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线路上设有第一止回阀52,所述液压泵53的出油孔通过所述出油线路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
具体地,液压泵53将储液壶54内的液压油传输至出油线路上,通过出油线路供给所述调姿总线,通过所述调姿总线供给对应的调姿分线,调姿分线供给对应的减振器;
进一步地,所述调姿分线包括前轴调姿分线、后轴调姿分线,示例性的,所述前轴调姿分线包括第一前轴调姿分线、第二前轴调姿分线,所述第一前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内的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前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所述第二前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前轴减振器10FR内的油腔连通,从而通过前轴调姿分线实现前悬架的前轴对应减振器的高度调节,所述第二前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所述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与所述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均为控制阀。
所述后轴调姿分线包括第一后轴调姿分线、第二后轴调姿分线,所述第一后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内的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后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所述第二后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内的油腔连通,从而通过后轴调姿分线实现后悬架的后轴对应减振器的高度调节,所述第二后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所述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与所述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均为控制阀。
进一步地,在车辆为六轮车的情况下,或超过四轮车的情况下,所述调姿分线还可包括多条中间轴调姿分线,每条中间轴调姿分阀包括第一中间轴调姿分线、第二中间轴调姿分线,所述第一中间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中间轴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所述第一中间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一中间轴调姿分阀,所述第二中间轴调姿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中间轴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从而通过中间轴调姿分线实现中间悬架的中间轴对应减振器的高度调节,所述第二中间轴调姿分线上设有第二中间轴分阀,所述第一中间轴分阀与所述第二中间轴分阀均为控制阀。
上述控制阀,用于控制对应的调姿分线的供油的流量,从而实现悬架的高度无级调节,以及根据预设阈值通过对控制阀可实现悬架的高度多段式分级调节。
其中,第一止回阀52防止液压油回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姿总阀与所述调姿分线之间还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41。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用于检测调姿分线的压力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53还连接有高度开关阀56。
具体地,所述高度开关阀56用于控制液压泵53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还包括与所述出油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流线路,所述回流线路上安装有第一回流控制阀55。
具体地,所述回流线路一端与所述调姿总阀4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壶54进油口连通,当所有调姿分阀打开时,由于车身的重力,将所有减振器内的油腔内的液压油由调姿分线分别回流至调姿总阀42,调姿总阀42将回流的液压油输送至回流线路上,通过第一回流控制阀55控制流量,将液压油输送至储液壶54内,从而实现悬架的下降调节,其中在下降调节过程中,所述第一止回阀52是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泵总成70包括氮气储存罐71、出气线路,所述出气线路上设有第二止回阀73,所述氮气储存罐71出气孔通过出气线路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调刚分线包括前轴调刚分线、后轴调刚分线,示例性的,所述前轴调刚分线包括第一前轴调刚分线、第二前轴调刚分线,所述第一前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所述第一前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所述第二前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前轴减振器10FR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从而通过前轴调刚分线实现前悬架的前轴对应减振器的刚度调节,所述第二前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所述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与所述第二前轴分阀61FR均为控制阀;
所述后轴调刚分线包括第一后轴调刚分线、第二后轴调刚分线,所述第一后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所述第一后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一后轴调刚分阀61RL,所述第二后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从而通过后轴调刚分线实现后悬架的后轴对应减振器的刚度调节,所述第二后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二后轴调刚分阀61RR,所述第一后轴调刚分阀61RL与所述第二后轴调刚分阀61RR均为控制阀。
进一步地,在车辆为六轮车的情况下,或超过四轮车的情况下,所述调刚分线还可包括多条中间轴调刚分线,每条中间轴调刚分线包括第一中间轴调刚分线、第二中间轴调刚分线,所述第一中间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中间轴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所述第一中间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一中间轴调刚分阀,所述第二中间轴调刚分线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中间轴减振器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所述第二中间轴调刚分线上设有第二中间轴分阀,所述第一中间轴分阀与所述第二中间轴分阀均为控制阀。
其中,第二止回阀73防止液压油回流。
上述控制阀,用于控制对应的调刚分线的供气流量,从而实现悬架的刚度无级调节,以及根据预设阈值通过对控制阀可实现悬架的刚度多段式分级调节。
具体地,所述气泵总成70还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74,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74用于检测调刚分线充气时的压力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泵总成70还包括与所述出气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气线路,所述回气线路上设有第二回流控制阀77。
具体地,所述回气线路一端与所述调刚总阀7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氮气储存罐71进气口连通,当所有调刚分阀打开时,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身的重力,将所有减振器内的油腔内的液压油回流至对应的蓄能器的储液室内,储液室内的压力大,随之蓄能器的储气室压力变小,气流由调刚分线分别回流至第二回流控制阀77,通过第二回流控制阀77控制流量,将气体输送至氮气存储罐内,从而实现悬架的刚度调大,其中在刚度调大过程中,所述第二回流阀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线路和所述回气线路上均设有第三压力传感器76。
具体地,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76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流控制阀77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氮气储存罐71连通,通过第三压力传感器76可检测调刚分线放气的压力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还包括吸收蓄能器51,所述吸收蓄能器51设置在所述出油线路上。
具体地,所述吸收蓄能器51用来吸收液压泵53的压力脉动或吸收系统中产生的液压冲击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压泵总成50、气泵总成70、姿态调节阀总成40、刚度调节阀总成60均与车辆的控制单元80电性连接。
具体地,通过车辆的控制单元80分别向各个单元发送控制信号,从而更好的调节悬架的高度及刚度的调节。
其中,上述车辆的控制单元简称为ECU。
具体悬架调节过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图1展示了液压升/降悬架系统,示例性的所述悬架采用前轴和后轴形式,液压升降悬架的过程如下:
车辆后轴升高:ECU发出指令后液压泵53开始工作,调姿总阀42打开、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打开,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关闭,第一回流控制阀55关闭,液压泵53将储液壶54中的液压油压入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中实现升高,当检测到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升高到设定高度时,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关闭,调姿总阀42关闭,液压泵53停止工作,完成后悬架的升高操作。
车辆前轴升高:ECU发出指令后液压泵53开始工作,调姿总阀42打开、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打开,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关闭,回流控制阀55关闭,液压泵53将储液壶54中的液压油压入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第二前轴减振器10FR中实现升高,当检测到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第二前轴减振器10FR升高到设定高度时,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关闭,调姿总阀42关闭,液压泵53停止工作,完成前悬架的升高操作。
车辆前轴下降:前轴降低时ECU根据升降指令控制第一回流控制阀55打开,调姿总阀42打开,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打开,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关闭,车辆通过自重将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第二前轴减振器10RL内部的液压油压出至储液壶54实现车辆降低,当检测到前悬架高度降低到目标高度时,发出停止下降的控制,调姿总阀关闭,回流控制阀55关闭,完成前悬架降低过程。
车辆后轴下降:后轴降低时ECU根据升降指令控制回流控制阀55打开,调姿总阀42打开,第一后轴调姿分阀43RL、第二后轴调姿分阀43RR打开,第一前轴调姿分阀43FL、第二前轴调姿分阀43FR关闭,车辆通过自重将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内部液压油压出至储液壶54实现车辆降低,当检测到后悬架高度降低到目标高度时,发出停止下降的控制,调姿总阀关闭,回流控制阀55关闭,完成后悬架降低过程。
悬架刚度调节原理:根据液压减振器的刚度公式
Figure BDA0003974147150000111
可知通过改变低压蓄能器的初始气体体积、初始预充气体压力进而可以调节悬架刚度,但蓄能器搭载到车辆后,体积是固定的无法调节,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蓄能器内的气体压力改变悬架刚度;
上述公式中:P0为蓄能器的初始预充气体压力,V0为蓄能器的初始气体体积,F为液压减振器负荷。
悬架刚度的调节通过对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中的气体压力的充放来实现,当气泵72将氮气储存罐71中的氮气压缩后泵入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中后,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中的气体压力上升,此时悬架刚度减小;当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中的气体排回氮气储存罐71中后,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中的气体压力减小,此时悬架刚度增大。
示例性的,悬架刚度调节的充气压力以及放气压力可以0.1Mpa单位进行控制,或压力小于0.1Mpa精度的控制,更好的实现了悬架刚度的无级调节。
悬架刚度调节具体过程如下:图2为调小前悬架刚度示意,当车辆在不平坦路面行驶时,除了上述升高车辆增加通过性,还要考虑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因此需要降低悬架刚度来缓和较大冲击以及车身晃动,此时ECU控制单元80发出指令气泵72开始工作,调刚总阀75打开,第二回流控制阀77关闭,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打开,气泵72将氮气储存罐71中的氮气压缩泵入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当第二压力传感器74检测到设定压力时,调刚总阀75关闭,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关闭,完成前悬架减小刚度调节。
图3为调小后悬架刚度示意,当车辆在不平坦路面行驶时,除了上述升高车辆增加通过性,还要考虑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因此需要降低悬架刚度来缓和较大冲击以及车身晃动,此时ECU控制单元80发出指令气泵72开始工作,调刚总阀75打开,第二回流控制阀77关闭,第一后轴调刚分阀61RL、第二后轴调刚分阀61RR打开,气泵72将氮气储存罐71中的氮气压缩泵入第二蓄能器35,当第二压力传感器74检测到设定压力时,调刚总阀75关闭,第一后轴调刚分阀61RL、第二后轴调刚分阀61RR关闭,完成后悬架减小刚度调节。
图4为调大前悬架刚度示意,当车辆在平坦路面且速度超过设定值行驶时,需要降低车辆高度以及增加悬架刚度来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此时ECU控制单元80发出指令,调刚总阀75关闭,第二回流控制阀77打开,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打开,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中储气室14a中的气体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将氮气排入到氮气储存罐71中,当第一压力传感器76检测到设定压力时,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关闭,第二回流控制阀77关闭,完成前悬架增大刚度调节。
图5为调大前悬架刚度示意,当车辆在平坦路面且速度超过设定值行驶时,需要降低车辆高度以及增加悬架刚度来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此时ECU控制单元80发出指令,调刚总阀75关闭,第二回流控制阀77打开,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打开,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中储气室14a中的气体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将氮气排入到氮气储存罐71中,当第一压力传感器76检测到设定压力时,第一前轴调刚分阀61FL、第二前轴调刚分阀61FR关闭,第二回流控制阀77关闭,完成前悬架增大刚度调节。
其中,上述第一前轴减振器10FL、第二前轴减振器10FR采用相同减振器,第一后轴减振器10RL、第二后轴减振器10RR采用相同减振器,其后轴减振器与前轴减振器内部结构一致,只是减振器的螺旋单独安装,示例性以前轴减振器为例,具体结构包括:包括减振器外缸筒19/38、活塞杆11/31,所述活塞杆11/31一端位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内,其另一端位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1/31位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内的一端安装有活塞总成16/34,所述活塞总成16/34将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内部油腔分为减振器复原腔18/37与减振器压缩腔17/36;
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内部还设有内置阻尼电磁阀13/32,所述内置阻尼电磁阀13/32安装在所述活塞杆11/31内,并位于所述活塞总成16/34上方;
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底部安装有与所述减振器压缩腔17/36连通的蓄能器组。
所述内置阻尼电磁阀13/32为双向阀,活塞杆11/31上设有用于安装内置阻尼电磁阀13/32的油路,油路一端与所述减振器复原腔18/37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压缩腔17/36连通。
所述活塞总成16/34包括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总成16/34还包括安装在活塞本体上的活塞压缩阀16a/34a、活塞复原阀16b/34b;
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活塞杆11/31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压缩阀16a/34a与所述活塞复原阀16b/34b均为与所述减振器复原腔18/37、减振器压缩腔17/36连通的单向阀。
所述蓄能器组包括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
所述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安装在减振器外缸筒19/38底部且位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两侧,第一蓄能器15/33、第二蓄能器14/35结构一致,第一蓄能器储液室15c/33c、第二蓄能器储液室14c/35c均与减振器外缸筒内部的减振器压缩腔17/36连通,第一蓄能器储气室15a/33a与第一蓄能器储液室15c/33c之间设有第一蓄能器隔膜15b/33b;第二蓄能器储气室14a/35a与第二蓄能器储液室14c/35c之间设有第二蓄能器隔膜14b/35b。
所述减振器压缩腔17/36的下部设有液压油口,所述液压油口与外界连通。
所述活塞杆11/31位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外的一端连接有顶部支柱安装座。
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外壁套接有螺旋弹簧12,所述螺旋弹簧12一端与所述顶部支柱安装座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外缸筒19/38外壁抵接。
其中所述后轴减振器没有安装所述螺旋弹簧12,通过后螺旋弹簧20RL/20RR与车身及悬架连接即可。
其上述减振器同时可采用现有的多种减振器。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组、姿态调节支路和刚度调节支路,所述姿态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压泵总成(50)和姿态调节阀总成(40),所述刚度调节支路包括相连通的气泵总成(70)和刚度调节阀总成(60),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40)及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60)均与所述减振器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姿态调节阀总成(40)包括调姿总线及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姿分线,所述调姿总线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连通,其上设有调姿总阀(42),每一所述调姿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姿分阀,每一所述调姿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和多个蓄能器,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所述蓄能器对应设置,所述蓄能器包括由隔膜分隔的储气室和储液室,所述储液室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连通;
所述刚度调节阀总成(60)包括调刚总线及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的多个调刚分线,所述调刚总线与所述气泵总成(70)连通,其上设有调刚总阀(75),每一所述调刚分线上均设有一调刚分阀,每一所述调刚分线均与对应的所述蓄能器的储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总成(50)包括液压泵(53)、储液壶(54)、出油线路,所述液压泵(53)的进油孔与所述储液壶(54)的出液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线路上设有第一止回阀(52),所述液压泵(53)的出油孔通过所述出油线路与所述调姿总线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还包括与所述出油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流线路,所述回流线路上安装有第一回流控制阀(5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总成(70)包括氮气储存罐、出气线路,所述出气线路上设有第二止回阀(73),所述氮气储存罐出气孔通过出气线路与所述调刚总线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总成(70)还包括与所述出气线路并联设置的回气线路,所述回气线路上设有第二回流控制阀(7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线路和所述回气线路上均设有压力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总成(50)还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设置在所述出油线路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悬架调节系统。
CN202223215336.9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858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5336.9U CN218858096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5336.9U CN218858096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58096U true CN218858096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1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5336.9U Active CN218858096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580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1545B (zh) 一种空气悬架和安装该悬架的车辆及方法
CN104768781B (zh) 液压致动器组件
US7497452B2 (en) Hydro-pneumatic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a double acting cylinder and accumulators
US20140049013A1 (en) Air spring and damper unit with height adjustment
US20080238004A1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damping and roll and pitch body movements of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djustable hydraulic actuators
CN106379128B (zh) 车辆悬架和车辆
US7568562B2 (en) Self-pumping hydropneumatic spring strut
CN217598271U (zh) 液压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427455A (zh) 车辆悬架和车辆
US11820186B2 (en) Damp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a ground clearance of a vehicle
CN218858096U (zh) 一种悬架调节系统和车辆
CN106379131B (zh) 一种车辆悬架及车辆
CN112243413B (zh) 用于带水平调节的车辆底盘的减振器单元
KR102313497B1 (ko) 유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높이조절식 현가장치
KR102313496B1 (ko) 유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현가장치
CN218858094U (zh) 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21340113U (zh) 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8876798U (zh) 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21272483U (zh) 悬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JPS58183306A (ja) 車高調整装置
CN218858093U (zh) 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6545624U (zh) 油气悬架及机动车
CN116409099B (zh) 液压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644237A (zh) 一种车辆悬架系统
WO2024127709A1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