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1235U -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91235U CN218491235U CN202222625348.2U CN202222625348U CN218491235U CN 218491235 U CN218491235 U CN 218491235U CN 202222625348 U CN202222625348 U CN 202222625348U CN 218491235 U CN218491235 U CN 218491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elevator
- light
- protection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对重防护组件。一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安装于电梯井道中,用于保护电梯的对重组件;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具有保护室,所述保护室用于容纳所述对重组件,所述主体从所述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所述电梯井道的顶层。其优点在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能够将对重组件从下至上完全包裹,无论对重组件运行到哪个位置,都处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内,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对重组件和工作人员之间均有电梯对重防护组件隔断,确保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背景技术
对重组件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安装在井道内,对重组件一般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依靠自身的重量,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电梯对重防护组件是与对重组件配套使用的装置,在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起到保护作用。
现有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一般安装在底坑并且往上延伸几米,并不完全包裹对重组件,导致防护效果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一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安装于电梯井道中,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具有保护室,所述保护室用于容纳对重组件,所述主体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所述电梯井道的顶层。
如此设置,电梯对重防护组件能够将对重组件从下至上完全包裹,无论对重组件运行到哪个位置,都处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内,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对重组件和工作人员之间均有电梯对重防护组件隔断,确保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其中,主体可以是方形结构,从而适配于对重组件的形状,也方便与电梯井道的连接,主体也可以是半圆形结构和弧形结构,从而减少灰尘积累,也更为美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包括立柱组件和多个子模块,所述子模块固定于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多个所述子模块沿着所述立柱组件的长度方向布设,并且依次拼接以形成所述主体。
如此设置,子模块的体积相较于主体较小,更易于加工制造,同时也方便运输和安装,同时,当应用于不同规格的电梯井道内时,能够通过增减子模块的数量从而改变主体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包括立柱组件、正面板组件和侧面板组件,所述立柱组件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所述正面板组件和所述侧面板组件分别与所述立柱组件连接。
如此设置,立柱组件起到支撑及连接作用,还能加强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包括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立柱,所述立柱中具有发光腔,所述发光腔中安装有发光件。
由于电梯井道较为密闭,采光不佳,发光件的设置能够照亮电梯井道,保证电梯井道内的可视度,从而方便安装和维修人员的作业,保证其安全。在电梯正常工作状态,发光件的灯光可以营造氛围感,提升电梯整体外观美感。发光腔能够容纳发光件,能够防止灰尘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袭,延长发光件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立柱,所述立柱具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开口端朝向远离所述保护室的方向设置,所述透光罩盖设于所述开口槽以形成发光腔,所述发光腔中安装有发光件;
所述立柱具有至少两个侧段,两个所述侧段互相连接并呈夹角设置,两个所述侧段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开口槽,所述正面板组件和所述侧面板组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段。
如此设置,发光腔由开口槽和透光罩配合形成,降低了加工难度。两个侧段分别与正面板组件和侧面板组件连接,优选的,正面板组件和侧面板组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段背向开口槽的侧面;当然,正面板组件和侧面板组件的局部也可以穿过开口槽的两个侧段,并伸入开口槽中;且正面板组件和侧面板组件穿过两个侧段并且位于开口槽中的局部可以相互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固定连接。当正面板组件或侧面板组件受到冲击时,侧段易于通过微量形变抵消冲击,结构刚度更好。透光罩能够使发光件的光线散射,避免强光直射,将光线变得柔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开口槽中,并且与两个所述侧段朝向所述开口槽的内侧壁连接,所述发光件安装于所述加强筋。
如此设置,加强筋能够支撑立柱的两个侧段,当侧段受到冲击力时,加强筋能够防止侧段产生过量形变。发光件可以安装在加强筋背向保护室的侧面,也可以安装在加强筋朝向开口槽开口端的端面。发光件安装在加强筋上也更加稳定,避免受到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可以理解地,发光件沿着加强筋的长度方向布设,其具体布设方式可以为从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从而保证电梯井道内灯光的亮度;也可以将发光件设置为多个,沿着加强筋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以节省发光件的耗材。发光件可以采用多个灯泡,也可以采用灯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正面板组件包括多个主板,多个所述主板拼接形成所述正面板组件,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多个主横挡组件,相邻所述主板通过所述主横挡组件衔接;和/或,
所述侧面板组件包括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拼接形成所述侧面板组件,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多个侧横挡组件,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所述侧横挡组件,相邻所述侧板通过所述侧横挡组件衔接。
为方便阐述,在一实施例中,主横挡组件和侧横挡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本段均概述为横挡组件,横挡组件即为主横挡组件和/或侧横挡组件。通过横挡组件增加了连接面积,从而提高相邻主板之间以及相邻侧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横挡组件还能够遮挡拼缝,以使主体更为美观。可以理解地,横挡组件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可以开设装配槽,从而使主板或侧板嵌入装配槽中,并抵接于装配槽的槽底,且被装配槽的槽壁固定限位,以此提高连接强度;横挡组件竖直方向上的两侧也可以增设凸起,主板和/或侧板朝向横挡组件的一端开设有与上述凸起适配并插接配合的开槽,凸起插入开槽中并且固定限位,从而使横挡组件与相邻主板和/或侧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横挡组件包括嵌入件和透光板,所述嵌入件具有开口凹腔,所述透光板嵌入所述开口凹腔的开口端,并与所述开口凹腔的相对的两内壁抵接;和/或,
所述侧横挡组件包括嵌入件和透光板,所述嵌入件具有开口凹腔,所述透光板嵌入所述开口凹腔的开口端,并与所述开口凹腔相对的两内壁抵接。
如此设置,透光板将开口凹腔的开口端密闭,使其可供光线传播。透光板的作用与透光罩的作用类似,在此不作赘述。并且由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通常竖直布设,故主横挡组件或侧横挡组件均会持续受到来自于其上方主板或侧板的压力,长此以往嵌入件容易发生形变,而透光板与开口凹腔相对的两内壁抵接,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嵌入件发生形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嵌入件包括连接段及翻边,所述翻边设于所述连接段的两端,所述连接段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相邻的所述主板或所述侧板的端面,所述翻边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段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板或所述侧板的侧面抵接,所述透光板与所述连接段的内壁卡接。
主板或侧板抵接于连接段后,翻边能够与主板的侧面抵接,进一步提高嵌入件与主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连接段和翻边能够提供两个方向上的限位效果,以此提高连接强度。翻边朝向远离连接段的方向延伸的距离越长,对于主板或侧板的限位效果就越好。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给主板或侧板提供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作用,翻边给主板或侧板提供水平方向的限位效果。
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导轨和多个支架,多个所述支架沿着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且连接于电梯井道的内壁,并与所述主体连接;
所述导轨经支架安装于所述保护室中,所述导轨竖直延伸且布设于所述保护室相对的两侧。
如此设置,多个支架能够共同连接主体,提高对于主体的固定限位作用。导轨能够引导对重组件的上下运动,防止对重组件运动轨迹发生偏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段和固定段,所述固定段与所述电梯井道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段与所述固定段连接,所述支撑段朝向所述保护室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导轨,另一侧连接于所述主体。
如此设置,支撑段使导轨与主体间隔设置,防止对重组件在运动的过程中与主体发生碰撞,引发一系列问题。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使得对重组件无论运行到哪个位置,都处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内,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对重和工作人员之间均有电梯对重防护组件隔断,确保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4中的A-A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4中的B-B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9中的C-C处剖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主体;101、正面板组件;102、侧面板组件;11、保护室;12、子模块;13、主横挡组件;103、侧横挡组件;130、嵌入件;131、连接段;1311、开口凹腔;132、翻边;14、主板;15、侧板;16、立柱组件;160、立柱;161、开口槽;162、发光腔;163、侧段;164、加强筋;17、发光件;18、透光罩;19、透光板;20、支架;21、支撑段;22、固定段;221、固定孔;23、导轨;24、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应用于电梯技术领域,安装于电梯井道中,用于保护电梯的对重组件。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包括主体10,主体10内具有保护室11,保护室11用于容纳对重组件,主体10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
如此设置,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能够将对重组件从下至上完全包裹,对重组件运行到任意位置,都处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内,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对重组件和工作人员之间均有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隔断,确保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主体10为方形结构,其横截面可以是具有开口的U型状结构也可以是呈封闭的口型状,从而适配于对重组件的形状,也方便与电梯井道的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10也可以是半圆形结构和弧形结构,从而减少灰尘积累,也更为美观。
请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主体10包括多个子模块12,多个子模块12沿着竖直方向布设,并且依次拼接以形成主体10。如此设置,子模块12的体积相较于主体10较小,更易于加工制造,同时也方便运输和安装。当应用于不同规格的电梯井道内时,能够通过增减子模块12的数量从而改变主体10的长度。
主体10包括立柱组件16、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立柱组件16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分别与立柱组件16连接。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主体10包括一个正面板组件101和两个侧面板组件102,正面板组件101的两侧均通过一个立柱组件16与侧面板组件102连接,以此形成横截面为U形的主体10,从而适配于对重组件的常见形状。
其中,正面板组件101包括多个主板14,多个主板14拼接形成正面板组件101,侧面板组件102包括多个侧板15,多个侧板15拼接形成侧面板组件102。
主体10分为主板14和侧板15方便加工,立柱组件16起到支撑及连接作用,还能起到加强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件16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组件16也可以采用类似于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的方式,拼接成型,以方便运输和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子模块12包括一块主板14和两块侧板15,两块侧板15分别与主板14水平方向的两侧连接,主板14、侧板15以及电梯井道的内壁围设形成保护室11。在另一实施例中,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互相独立,并且分别与立柱组件16连接。
请参见图4以及图7-图8,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包括多个主横挡组件13和侧横挡组件103。正面板组件101包括多个主板14,多个主板14拼接形成正面板组件101,相邻主板14通过主横挡组件13衔接;侧面板组件102包括多个侧板15,多个侧板15拼接形成侧面板组件102,侧板15之间设有侧横挡组件103,相邻侧板15通过侧横挡组件103衔接。
在一实施例中,主横挡组件13和侧横挡组件103的结构相同,为方便阐述,本段主横挡组件13的技术效果也代表侧横挡组件103的技术效果:通过主横挡组件13增加了连接面积,从而提高相邻主板14之间以及相邻侧板15之间的连接强度。主横挡组件13还能够遮挡相邻两个主板14之间的拼缝,以使主体10更为美观。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横挡组件13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可以开设装配槽,从而使主板14或侧板15嵌入装配槽中,并抵接于装配槽的槽底,且被装配槽的槽壁固定限位,以此提高连接强度。在另一实施例中,主横挡组件13竖直方向上的两侧也可以增设凸起,主板14和/或侧板15朝向主横挡组件13的一端开设有与上述凸起适配并插接配合的开槽,凸起插入开槽中并且固定限位,从而使主横挡组件13与相邻主板14和/或侧板15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主板14和侧板15均为塑料板,优选采用亚克力板,方便切割加工,并且强度较高,成本较低。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板14和侧板15也可以采用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材质,以提高强度和耐用性。
立柱组件16包括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立柱160和透光罩18,主板14和侧板15分别连接于立柱160,立柱160和透光罩18配合形成发光腔162,发光腔162内设有发光件17。在一实施例中,立柱160为金属件,能够提高强度,同时也能够避免侧板15和主板14变形而影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的保护效果。
由于电梯井道较为密闭,采光不佳,发光件17的设置能够照亮电梯井道,保证电梯井道内的可视度,从而方便安装和维修人员的作业,保证其安全。在电梯正常运行时,发光件17的光照可以营造灯光氛围感,提高美感。透光罩18能够使发光件17的光线散射,避免强光直射,将光线变得柔和,发光腔162能够容纳发光件17,能够防止灰尘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袭,延长发光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请参见图5-图6,立柱160具有至少两个侧段163,两个侧段163互相连接并且呈夹角设置,两个侧段163的内壁围设形成开口槽161,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段163背向开口槽161的侧面,以此实现与立柱160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段163背向开口槽161的侧面;当然,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的局部也可以穿过开口槽161的两个侧段163并伸入开口槽161中;且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穿过两个侧段163位于开口槽161中的局部可以相互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固定连接。当正面板组件101或侧面板组件102受到冲击时,侧段163易于通过微量形变抵消冲击,结构刚度更好。透光罩18能够使发光件17的光线散射,避免强光直射,将光线变得柔和。
开口槽161朝向远离保护室11的方向,开口槽161内还设有加强筋164,加强筋164与两个侧段163朝向开口槽161的内侧壁连接。加强筋164能够支撑立柱160的两个侧段163,当侧段163受到冲击力时,加强筋164能够防止侧段163产生过量形变。
发光件17安装于加强筋164上,并沿着加强筋164的长度方向布设,透光罩18盖设于开口槽161的槽口,并与立柱160配合形成发光腔162。
如此设置,发光件17安装在加强筋164上更加稳定,避免受到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可以理解地,发光件17沿着加强筋164的长度方向布设,其具体布设方式可以为从加强筋164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从而保证电梯井道内灯光的亮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发光件17设置为多个,沿着加强筋164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以节省发光件17的耗材。
优选地,发光件17采用灯带,灯带的光线效果均匀,并且节省空间,灯带沿着加强筋164远离保护室11的一侧布设,从而照亮电梯井道。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件17也可以采用小型灯泡或LED灯等发光产品。发光件17可以安装在加强筋164背向保护室11的侧面,也可以安装在加强筋164朝向开口槽161开口端的端面。
主横挡组件13和侧横挡组件103均具有开口凹腔1311,开口凹腔1311朝向远离保护室11的方向,透光板19嵌入开口凹腔1311的开口端,并与开口凹腔1311相对的两内壁抵接。透光板19将开口凹腔1311的开口端密闭,使其可供光线传播。透光板19的作用与透光罩18的作用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由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通常竖直布设,故主横挡组件13或侧横挡组件103均会持续受到来自于其上方主板14或侧板15的压力,长此以往嵌入件130容易发生形变,而透光板19与开口凹腔1311相对的两内壁抵接,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嵌入件130发生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凹腔1311和发光腔162连通,光线从发光件17发出,在发光腔162内经过一系列反射和折射,并传播到开口凹腔1311内,使开口凹腔1311也能够发光,提高照射面积的同时还更加美观。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凹腔1311内也可以设置发光件17,从而提升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的整体发光亮度。发光件17可以设置在开口凹腔1311的槽底或槽壁,沿着开口凹腔1311的长度方向布设;发光件17还可以设置为多个,沿着开口凹腔1311的槽底及/或槽壁间隔布设。
嵌入件130包括连接段131及翻边132,翻边132设于连接段131的两端,连接段13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主板14或侧板15的端面,翻边132朝向远离连接段131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相邻主板14或侧板15的侧面抵接,透光板19与所述连接段131的内壁卡接,从而提高连接强度和装配效率。
如此设置,主板14抵接于连接段131后,翻边132能够与主板14的侧面抵接,进一步提高主横挡组件13与主板14之间的接触面积,连接段131和翻边132给主板14提供了两个方向上的限位效果,以此提高连接强度。翻边132朝向远离连接段131的方向延伸的距离越长,对于主板14的限位效果就越好。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131给主板14提供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作用,翻边132给主板14提供水平方向的限位效果。可以理解地,连接段131及翻边132对侧板15也能起到相同作用,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见图2以及图9-图10,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还包括多个支架20和导轨23,多个支架20沿着主体10的高度方向布置,并且分别与电梯井道的内壁连接,主体10与多个支架20同时连接。导轨23经支架20安装于保护室11中,导轨23竖直延伸并且布设于保护室11相对的两侧,主体10通过多个支架20连接到电梯井道的内壁上,提高了固定限位的效果。
具体地,支架20分布在侧面板组件102拼接的位置。优选地,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拼接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上。支架20位于拼接位置能够与主横挡组件13或侧横挡组件103连接,以提高装置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主横挡组件13嵌入正面板组件101中后,由相邻的主板14直接卡接限位。侧横挡组件103嵌设于侧面板组件102中,在受到相邻侧板15卡接限位的同时,还与支架20连接。在侧横挡组件103中的嵌入件130靠近支架20的一侧穿设有限位件24,限位件24将嵌入件130与支架20固定连接。
支架20包括支撑段21和固定段22,固定段22与电梯井道的内壁连接,支撑段21与固定段22连接,支撑段21朝向保护室11的一侧连接有导轨23,另一侧连接于主体10。支撑段21使导轨23与主体10间隔设置,防止对重组件在运动的过程中与主体10发生碰撞,引发一系列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段22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221,用于供固定件穿过,将固定段22与电梯井道内壁固定连接,固定件可以为螺丝、螺栓或销钉等。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段21中空设置,从而减少耗材,减轻自重。
导轨23竖直布设并且与支架20朝向保护室11的一侧连接,从而引导对重组件的上下运动,防止对重组件的运动轨迹发生偏移。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10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支架20,两侧的支架20上分别设置有导轨23,即导轨23为两条,两条导轨23对向设置,对重组件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其两侧会被两条导轨23同时限位。在其他实施例中,导轨23的数量也可以增加为3条、4条、5条或6条,而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两条导轨23。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使得对重组件无论运行到哪个位置,都处于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内,安装或维保人员在中间楼层作业时,对重和工作人员之间均有电梯对重防护组件100隔断,确保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安装于电梯井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主体(10),所述主体(10)内具有保护室(11),所述保护室(11)用于容纳对重组件,所述主体(10)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包括立柱组件(16)和多个子模块(12),所述子模块(12)固定于所述立柱组件(16),所述立柱组件(16)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多个所述子模块(12)沿着所述立柱组件(16)的长度方向布设,并且依次拼接以形成所述主体(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包括立柱组件(16)、正面板组件(101)和侧面板组件(102),所述立柱组件(16)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所述正面板组件(101)和所述侧面板组件(102)分别与所述立柱组件(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16)包括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立柱(160),所述立柱(160)中具有发光腔(162),所述发光腔(162)中安装有发光件(1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16)包括透光罩(18)和从电梯井道的底坑延伸至电梯井道的顶层的立柱(160),所述立柱(160)具有开口槽(161),所述开口槽(161)的开口端朝向远离所述保护室(11)的方向设置,所述透光罩(18)盖设于所述开口槽(161)以形成发光腔(162),所述发光腔(162)中安装有发光件(17);
所述立柱(160)具有至少两个侧段(163),两个所述侧段(163)互相连接并呈夹角设置,两个所述侧段(163)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开口槽(161),所述正面板组件(101)和所述侧面板组件(102)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段(16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60)还包括加强筋(164),所述加强筋(164)位于所述开口槽(161)中,并且与两个所述侧段(163)朝向所述开口槽(16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发光件(17)安装于所述加强筋(16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板组件(101)包括多个主板(14),多个所述主板(14)拼接形成所述正面板组件(101),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多个主横挡组件(13),相邻所述主板(14)通过所述主横挡组件(13)衔接;和/或,
所述侧面板组件(102)包括多个侧板(15),多个所述侧板(15)拼接形成所述侧面板组件(102),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多个侧横挡组件(103),所述侧板(15)之间设有所述侧横挡组件(103),相邻所述侧板(15)通过所述侧横挡组件(103)衔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横挡组件(13)包括嵌入件(130)和透光板(19),所述嵌入件(130)具有开口凹腔(1311),所述透光板(19)嵌入所述开口凹腔(1311)的开口端,并与所述开口凹腔(1311)的相对的两内壁抵接;和/或,
所述侧横挡组件(103)包括嵌入件(130)和透光板(19),所述嵌入件(130)具有开口凹腔(1311),所述透光板(19)嵌入所述开口凹腔(1311)的开口端,并与所述开口凹腔(1311)相对的两内壁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件(130)包括连接段(131)及翻边(132),所述翻边(132)设于所述连接段(131)的两端,所述连接段(13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相邻的所述主板(14)或所述侧板(15)的端面,所述翻边(132)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段(131)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板(14)或所述侧板(15)的侧面抵接,所述透光板(19)与所述连接段(131)的内壁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包括导轨(23)和多个支架(20),多个所述支架(20)沿着所述主体(10)的高度方向布置,且连接于电梯井道的内壁,并与所述主体(10)连接;
所述导轨(23)经所述支架(20)安装于所述保护室(11)中,所述导轨(23)竖直延伸且布设于所述保护室(11)相对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对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0)包括支撑段(21)和固定段(22),所述固定段(22)与所述电梯井道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段(21)与所述固定段(22)连接,所述支撑段(21)朝向所述保护室(11)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导轨(23),另一侧连接于所述主体(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5348.2U CN218491235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5348.2U CN218491235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91235U true CN218491235U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92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25348.2U Active CN218491235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91235U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22625348.2U patent/CN2184912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65417B1 (en) | Elevator car | |
US9457993B2 (en) | Elevator | |
CN101737673A (zh) | 照明器具 | |
EP3265418B1 (en) | Elevator car | |
WO2004022470A1 (en) | Lighting system of elevator | |
WO2013030434A1 (en) | Elevator car and elevator | |
CN218491235U (zh) | 电梯对重防护组件 | |
KR100711963B1 (ko) | 모듈화된 psd 조립체 | |
KR102067578B1 (ko) | 조명벽 | |
US7108393B2 (en) | Lighting system for a moving walkway or escalator installation, and moving walkway or escalator installation with lighting system | |
JP2010078251A (ja) | ショーケース | |
CN110589662B (zh) | 电梯用轿厢装饰顶 | |
KR200475558Y1 (ko) | 버스노선 안내판 | |
CN219261574U (zh) | 一种具有快装式灯体的发光背景墙设计结构 | |
CN219669896U (zh) | 一体式电梯轿顶结构 | |
CN210884823U (zh) | 轿厢装饰顶 | |
CN214037971U (zh) | 一种反射式平板灯 | |
JP3241379U (ja) | ゲーム機のケース構造 | |
CN219976190U (zh) | 空调器 | |
CN219609965U (zh) | 一种双面出光灯箱 | |
CN1322669A (zh) | 框板 | |
KR102284546B1 (ko) | Led 평판조명장치 | |
JP2006131379A (ja) | マンコンベアおよび踏段 | |
CN108455416B (zh) | 一种轿厢吊顶安装结构 | |
US20040136199A1 (en) | Refractive sheet lighting assembly for an elev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