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5674U - 车用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车用电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55674U CN217955674U CN202221602689.1U CN202221602689U CN217955674U CN 217955674 U CN217955674 U CN 217955674U CN 202221602689 U CN202221602689 U CN 202221602689U CN 217955674 U CN217955674 U CN 2179556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capacitor
- cover body
- block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用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组和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和盖体能够通过卡槽和卡块的插接特性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有利于电容器的组装;外壳上设有穿孔,电极能够通过穿孔伸出、以便于连接电路;外壳内部设置有凸楞,灌入绝缘体时,绝缘体会蔓延到凸楞两侧,待绝缘体凝固,凸楞便会卡入绝缘体中,进而加固外壳,由于凸楞和绝缘体紧密连接,当外壳受到挤压、拉伸、振动等外界影响时,绝缘体能够配合外壳分散外力、并能够阻止外壳形变或破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车用电容器。
背景技术
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在调谐、旁路、耦合、滤波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新能源、节能、电源、电力机车等行业。
电容器中的主要功能部件为电容芯子构成的电容器芯组,为保护电容器芯组、并保证使用安全,通常会利用绝缘体将电容器芯组密封在一个外壳内。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容器经常受到颠簸、振动、高温高压等外界影响,外壳容易松脱,会导致设备受损,严重的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用电容器。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用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组,电容器芯组包括电容芯子、母排和电极;外壳,用于安置电容器芯组;其中,外壳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和盖体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卡槽、另一者上设置有卡块,使得卡块插入卡槽中,能够组装壳体和盖体;外壳上具有穿孔,电极能够通过穿孔伸出;外壳内部设置有凸楞。
进一步地,外壳的一侧开口,通过开口能够向外壳内灌注绝缘体;部分开口形成于壳体上,另有部分开口形成于盖体上。
进一步地,凸楞包括入口楞,入口楞围绕开口设置;部分入口楞设于壳体上,另有部分入口楞设于盖体上。
进一步地,凸楞还包括加强楞,加强楞沿壳体和/或盖体的内壁设置。
进一步地,至少加强楞的一端与入口楞相连。
进一步地,卡槽包括:定位槽,设于壳体或者盖体侧壁的端面上;限位槽,部分壳体或者盖体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卡块包括:定位块,凸设于盖体或者壳体侧壁的端面上、并能够插入定位槽中;限位块,部分盖体或者壳体的侧壁向外凸起、形成限位块,限位块能够插入限位槽中。
进一步地,壳体远离盖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便于固定外壳。
进一步地,安装块与盖体之间设置有加强块。
进一步地,车用电容器还包括支架,支架包括:底座,用于承托外壳;两个架板,间隔设置在底座上;压板,相对底座、设于两个架板上;支架安置外壳时,外壳处于底座、架板和压板之间。
进一步地,支架还包括辅助接块,用于承托从外壳中伸出的电极。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组和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和盖体能够通过卡槽和卡块的插接特性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有利于电容器的组装;外壳上设有穿孔,电极能够通过穿孔伸出、以便于连接电路;外壳内部设置有凸楞,灌入绝缘体时,绝缘体会蔓延到凸楞两侧,待绝缘体凝固,凸楞便会卡入绝缘体中,进而加固外壳,由于凸楞和绝缘体紧密连接,当外壳受到挤压、拉伸、振动等外界影响时,绝缘体能够配合外壳分散外力、并能够阻止外壳形变或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用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用电容器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用电容器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外壳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外壳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车用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车用电容器省略压板和一个架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用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组10,电容器芯组10包括电容芯子、母排和电极;外壳20,用于安置电容器芯组10;其中,外壳20包括壳体21和盖体22,壳体21和盖体2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卡槽23、另一者上设置有卡块24,使得卡块24插入卡槽23中,能够组装壳体21和盖体22;外壳20上设有穿孔,电极能够通过穿孔伸出;外壳20内部设置有凸楞25。
首先,解释一下电容器芯组10。
电容器芯组10是电容器的主要功能部件,将其连接到电路中,能够起到调谐、旁路、耦合、滤波等作用。电容器芯组10主要包括电容芯子、母排和电极,母排用于连接电容芯子的端部和电极;一般情况下,电容芯子具备两个端部,因此,电容器芯组10至少包括两个母排和两组电极,其中一个母排用于连接电容芯子的第一端和一组电极,其中另一个母排用于连接电容芯子的第二端和另一组电极;电极用于与电路连接。
可选地,电容器芯组10包括多个电容芯子,多个电容芯子并联,能够提高电容器的功率。此时,一个母排能够同时与全部的电容芯子的一个端部相连。
可选地,电容器芯组10包括两组电容芯子,任一组包括多个电容芯子;电容器芯组10还包括三个母排,任意相邻的两个母排分别用于连接一组电容芯子的两个端部;电容器芯组10还包括三组电极,任一母排上设置有一组电极。此时,电容器芯组10为两电容三点式结构,其中一组电极为公用电极。
将电容器芯组10置入外壳20内,外壳能够保护电容器芯组10,避免电容器芯组10暴露在外受损,也能够避免操作人员或者外部结构误触电容器芯组10。
由于电容器芯组10会接入电路中,电容器芯组10置入外壳20后,可向外壳20内注入绝缘体(如环氧树脂)。如此,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容器的使用安全,避免出现漏电、触电、短路等情况,另一方面,绝缘体凝固后,能够固定电容器芯组10于外壳20内,有利于整个电容器的结构稳定性。
为方便电容器芯组10的置入,本申请提供的外壳20设置为分体结构,壳体21和盖体22通过卡槽23和卡块24的插接特性实现可拆卸地连接。需要在外壳20内组装电容器芯组10、或者需要将电容器芯组10置入外壳20时,使得壳体21和盖体22分离,以便于进行操作;电容器芯组10安置好后,使得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以便于外壳20对电容器芯组10进行固定和保护。
为方便电极接入电路,外壳20上设有穿孔,穿孔贯穿外壳20的侧壁;外壳20内装有电容器芯组10时,电容器芯组10的电极穿过穿孔、伸出在外、以便于连接电路。
其中,穿孔可以设置在壳体21上,也可以设置在盖体22上,还可以部分设置在壳体21上、另有部分设置在盖体22上。为避免损害电极、以及母排和电容芯子,穿孔优选设置在壳体21和盖体22的连接部位处;如此,向壳体21内置入电容器芯组10、或者组装盖体22时,电容器芯组10的电极能够直接进入穿孔。
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壳体21靠近盖体2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限位槽23b,盖体22靠近壳体2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限位块24b;限位槽23b的槽深大于限位块24d的块高;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时,限位块24d伸入限位槽23b中;限位槽23b和限位块24d的侧壁相互接触,既能够在组装时相互限定、以保证插接方向准确,又能够在组装后起到一定限制作用、避免壳体21和盖体22受力易分离。组装完成后,壳体21的上端面抵靠盖体22的下端面,限位块24d处于限位槽23b中,由于限位槽23b的槽深大,限位槽23b与限位块24d之间会形成间隔,具体可参照图3,该间隔可用作穿孔。
更具体地,该实施例中,组装电容器时,先使得壳体21和盖体22分离,通过壳体21的上端开口、自上而下将电容器芯组10置入壳体21内;置入过程中,使得电容器芯组10的电极对准对应的限位槽23b,电极接触限位槽23b的槽底,电容器芯组10安置到位;将盖体22组装到盖体22上,限位块24d伸入限位槽23b中,使得限位块24d抵靠电极,限位槽23b即可配合限位块24d固定电容器芯组10;与此同时,用作穿孔的间隔被封闭、能够避免灌入的绝缘体经由间隔溢出。
进一步地,外壳20内部设置有凸楞25,凸楞25相较于外壳20的内壁向内凸起,灌入绝缘体时,绝缘体会蔓延到凸楞25两侧,待绝缘体凝固,凸楞25便会卡入绝缘体中,进而加固外壳20。
容易理解的,由于凸楞25和绝缘体紧密连接,当外壳20受到挤压、拉伸、振动等外界影响时,绝缘体能够配合外壳20分散外力、并能够阻止外壳20形变或破损。
举例而言,当壳体21和盖体22沿竖直方向进行插接组装时,可设置至少部分凸楞25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外壳20内的绝缘体凝固后,凸楞25处于绝缘体中,凸楞25的上下两侧会受到绝缘体的阻拦,同时,绝缘体沿竖直方向的运动也会受到凸楞25的阻拦。沿竖直方向分离壳体21和盖体22,外力作用于壳体21和/或盖体22、使之移动时,与壳体21或者盖体22相连的绝缘体会随之移动,由于绝缘体受到凸楞25的阻碍无法沿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因此,绝缘体的位置稳固,也就使得壳体21和盖体22难以分离,进而保证整个外壳20的组装状态稳定。
其中,凸楞25可以仅设置在壳体21内,也可以仅设置在盖体22内,若有需要,壳体21和盖体22内也可以均设置有凸楞25。凸楞25可以水平设置,也可以竖直设置,还可以倾斜设置。外壳20内可以仅设置一根凸楞25,也可以设置多根凸楞25。
本申请并不限定凸楞25的设置位置、形状和数量。
为方便绝缘体的灌注,一实施方式中,外壳20的一侧开口,绝缘体能够通过开口灌入外壳20中。
其中,开口可以仅设置在壳体21上,也可以仅设置在盖体22上,若有需要,还可以是部分开口形成于壳体21上、另有部分开口形成于盖体22上。
当壳体21和盖体22上设有部分开口时,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后,两部分开口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开口;如此,开口的口径较大,一方面能够节省制备外壳20所需的用材,另一方面更方便绝缘体的注入。
具体可参照图1至图3,图示实施例中,外壳20缺失一个侧壁,使得外壳20的一侧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电容器芯组10置入壳体21后,组装壳体21和盖体22,使得电容器芯组10与外壳20相对固定,将外壳20的开口侧朝上放置,通过开口向外壳20内注入绝缘体,绝缘体流入外壳20中、填充电容器芯组10与外壳20之间的间隙,由于外壳20的其他壁相对封闭,绝缘体能够稳定地处于外壳20内、直至凝固。
进一步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器芯组10的一组电极通过开口伸出在外。此时,开口还能用作穿孔,有利于简化外壳20的结构。
可选地,凸楞25包括入口楞25a,入口楞25a围绕开口设置。
具体可结合参照图1至图5。通过在开口内侧设置入口楞25a,灌注绝缘体时,能够避免灌注速度过快导致绝缘体溢出;绝缘体凝固后,还能避免固态绝缘体通过开口相对外壳20移动。同时,入口楞25a还能加强外壳20开口侧的结构强度,避免外壳20的开口部位受力易损。
当开口仅设置在壳体21上时,入口楞25a围绕开口、设于壳体21的内壁上。当开口仅设置在盖体22上时,入口楞25a围绕开口、设于盖体22的内壁上。当部分开口形成于壳体21上、另有部分开口形成于盖体22上时,部分入口楞25a设于壳体21上,另有部分入口楞25a设于盖体22上;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后,两部分入口楞25a组合在一起、构成圈状结构并包围开口。
可选地,凸楞25还包括加强楞25b,加强楞25b沿壳体21和/或盖体22的内壁设置。
区别于入口楞25a,加强楞25b向外壳20内部延伸;使得外壳20的多个壁上均设置有加强楞25b,能够增加绝缘体和凸楞25的接触部位,进一步加强二者相互限制的作用。
其中,加强楞25b可以仅设置在壳体21内,也可以仅设置在盖体22内,若有需要,还可以在壳体21和盖体22内均设置加强楞25b。本申请并不限定加强楞25b的设置位置、形状和数量。
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壳体21的内壁上设置有一条连续的加强楞25b,该加强楞25b的一端靠近开口的一侧、另一端沿着壳体21的数个侧壁向开口的另一侧延伸,整条加强楞25b水平设置;盖体22的内壁上亦设置有一条连续的加强楞25b,两条加强楞25b平行且并排设置。进一步地,由于盖体22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小于壳体21的高度,因此,设于盖体22内的加强楞25b窄于设于壳体21内的加强楞25b,
可选地,至少加强楞25b的一端与入口楞25a相连。
例如,图3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21上的入口楞25a包括设于壳底的水平部分和设于两个侧壁上的竖直部分(壳底和两个侧壁构成一个U型开口);盖体22上的入口楞25a包括设于盖顶的水平部分和设于两个侧壁上的竖直部分(盖顶和两个侧壁构成倒U型开口)。设于壳体21或者盖体22上的加强楞25b的一端延伸到构成开口的一个侧壁上、并与设于该侧壁上的竖直部分的入口楞25a相连;而该加强楞25b的另一端水平延伸、并未到达构成开口的另一个侧壁上;因此,该加强楞25b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壁上的入口楞25a间隔。
通过使得加强楞25b的一端与入口楞25a相连,加强楞25b与入口楞25a之间形成夹角,向外壳20内灌注绝缘体时,绝缘体流入夹角,受到加强楞25b和入口楞25a相连部位的影响,凝固后的绝缘体会受到凸楞25在多个方向上的阻拦,更有利于整个电容器的结构稳固。
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楞25b能够从构成开口的一个侧壁、沿着壳体21或者盖体22的内壁延伸到构成开口的另一个侧壁上,此时,加强楞25b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与入口楞25a相连。
可选地,卡槽23包括:定位槽23a,设于壳体21或者盖体22侧壁的端面上;限位槽23b,部分壳体21或者盖体22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23b。
具体可参照图4,图示实施例中,壳体21包括底板21a和设于底板21a上的多个侧板21b,多个侧板21b相连、构成壳体21的侧壁;侧板21b的顶面即“壳体21侧壁的端面”,侧板21b的顶用于接触盖体22;任一侧板21b的顶面的中部设有一条凹槽,全部的侧板21b上的凹槽相互连通,构成一条连续的定位槽23a。
继续参照图4,容易理解的,若侧板21b上未设置限位槽23b,所有的侧板21b等高;因此,未设有限位槽23b的侧板21b的顶面均处于同一平面内;限位槽23b为侧板21b顶部向内凹陷的部分。
对应地,卡块24包括:定位块24a,凸设于盖体22或者壳体21侧壁的端面上,能够插入定位槽23a中;限位块24b,部分盖体22或者壳体21的侧壁向外凸起、形成限位块24b,限位块24b能够插入限位槽23b中。
具体可参照图5,图示实施例中,盖体22包括盖板22a和设于盖板22a周侧的多个插板22b,多个插板22b相连、构成盖体22的侧壁;插板22b的底面即“盖体22侧壁的端面”,插板22b的底面用于接触壳体21;任一插板22b的底面的中部设有向下凸起的定位块24a。定位块24a的厚度与定位槽23a的槽宽相适应,使得定位块24a插入定位槽23a中,壳体21和盖体22能够组装在一起;由于定位槽23a两侧的槽壁能够限制定位块24a的移动,定位块24a与定位槽23a插接后,壳体21与盖体22具备较为稳固的连接状态;尤其是当外壳20在水平方向振动时,由于部分定位块24a受到左右方向的定位槽23a的限制、另有部分定位块24a受到前后方向的定位槽23a的限制,壳体21和盖体22不易被振开。
继续参照图5,并结合图3,容易理解的,限位块24b对应限位槽23b设置;插板22b底面未设置限位块24b的部分处于同一平面内,限位块24b相较于插板22b朝向壳体21凸起。组装时,使得限位块24b对准限位槽23b,即可准确地插接壳体21与盖体22;限位槽23b和限位块24b的对应设置能够方便校准壳体21和盖体22的相对位置。由于限位槽23b具备一定槽深,限位块24b进入限位槽23b、并沿限位槽23b向其槽底运动的过程中,限位槽23b的槽壁能够对限位块24b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定,有利于壳体21和盖体22的组装准确性。
同时,限位槽23b的槽壁还能够阻碍盖体22沿定位槽23a的延伸方向运动。例如,定位槽23a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一个侧板21b上,且在该侧板21b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23b时,由于限位槽23b的两个槽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限位块24b插入限位槽23b后,限位块24b无法沿左右方向运动,也就使得盖体22无法沿左右方向运动。
由此,配合设置限位槽23b和限位块24b、定位槽23a和定位块24a,既能够增加卡槽23和卡块24的接触面积,提高摩擦力、避免二者相对运动,又能够方便壳体21和盖体22的插接,还有利于组装后的外壳2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更好地起到限制作用,限位槽23b的两侧槽壁以及槽底的中部亦设有凹槽,限位槽23b中的凹槽与侧板21b顶面的凹槽相互连通、构成连续的定位槽23a。
具体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21侧壁顶面的定位槽23a既包括水平延伸的凹槽(水平延伸的凹槽处于侧板21b的顶面和限位槽23b的槽底面上)、又包括竖直延伸的凹槽(竖直延伸的凹槽处于限位槽23b的槽壁上);对应的,盖体22底面的定位块24a既包括水平延伸的部分(水平延伸的部分处于插板22b的底面)、又包括竖直延伸的部分(竖直延伸的部分处于限位块24b的侧壁上);结合参照图3,壳体21和盖体22插接后,全部的定位块24a均处于对应的限位槽23b中,如此,壳体21与盖体22的连接更紧密、更稳固。
其中,壳体21或者盖体22多个侧壁的端面上均能够设置凹槽,且各端面上的凹槽相互连通、构成一条连续的定位槽23a;或者,壳体21或者盖体22侧壁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23a、分别用于与一个定位块24a插接组合。
同理,定位块24a可以是连续的凸块结构,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后,全部的定位槽23a中均插有定位块24a;或者,盖体22用于接触壳体21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块24a,组装时,各定位块24a能够对应地插入合适位置的定位槽23a中。
通过上文可知,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槽23b的槽深大于限位块24b的块高,因此,壳体21和盖体22组装后,限位槽23b的槽底与限位块24b之间具有间隔,间隔用于供电极伸出。
进一步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限位块24b靠近壳体21的底面不设有定位块24a,以便于减小限位块24b的块高、方便形成供电极伸出的间隔。
可选地,壳体21远离盖体2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块26,安装块26上设有连接孔27;连接孔27用于安装紧固件,以便于固定外壳20。
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21的底部为底板21a,底板21a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块26,任一安装块26的角落处设置分别有一个连接孔27。安装电容器时,将底板21a放置在安装面上,使得安装块26接触安装面,并使得连接孔27对准安装面上的安装孔,在连接孔27和安装孔中置入紧固件,固定紧固件与连接孔27和安装孔,即可将电容器固定在安装面上。
其中,连接孔27可以是螺纹孔,紧固件可以是螺栓。连接孔27也可以是销孔,紧固件也可以是定位销。本申请并不限定连接孔27和紧固件的具体构型,只要能够将外壳20固定在所需的安装部位处即可。
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21底部的一侧设置一个安装块26,也可以在壳体21底部的多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安装块26。本申请并不限定安装块26的设置位置和数量。
可选地,安装块26与盖体22之间设置有加强块29。
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加强块29设置为直角三角形,加强块29的一个直角边贴合壳体21的外侧面、另一个直角边贴合安装块26的上表面。
通过设置加强块29,能够增强壳体21的刚度,避免壳体21受力变形;还能够起到防撞、防底板21a和安装块26脱离或相对位移的作用。
其他实施例中,加强块29也可以是一端抵靠壳体21外侧面、另一端抵靠安装块26上表面的斜块。本申请并不限定加强块29的具体构型。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车用电容器还包括支架;支架包括:底座31,用于承托外壳20;两个架板32,间隔设置在底座31上;压板33,相对底座31、设于两个架板32上;支架安置外壳20时,外壳20处于底座31、架板32和压板33之间。
支架能够进一步保护外壳20和设于外壳20内的电容器芯组10,还能够稳固整个电容器的安装。
具体可参照图6,图示实施例中,底座31与架板32、架板32与压板33均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具体地,底座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螺纹孔,架板32用于接触底座21的底面亦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安装架板32时,使得架板32上的螺纹孔与底座31上的螺纹孔相对,在螺纹孔中栓入螺栓,即可紧固底座31与架板32。同理,压板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螺纹孔,架板32用于接触压板33的顶面亦设置有螺纹孔;安装压板33时,使得架板32与压板33上的螺纹孔相对,在螺纹孔中栓入螺栓,即可紧固压板33与架板32。进一步地,为避免螺栓的头部凸出在外,影响支架的安装或者产生安全隐患,底座31和压板33上的螺纹孔可设置为沉头孔。
继续参照图6,图示实施例中,架板32上设有四根压板33,四根压板33相互间隔,既能够节省用材,又能够增大支架对外壳20的压强,还能够增加散热空间、方便取放和观察。
可选地,底座31背离压板33的底面设置有减重槽。如此,既能够节省用材、减小支架的重量,又能够增加整个支架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支架还包括辅助接块34,用于承托电极。
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架包括两组辅助接块34,两组辅助接块34上均设有用于承接电极的卡槽;同时,其中一个架板32上设有承接凹槽32a,亦用于承接电极。此时,设于外壳20内的电容器芯组10包括三组电极。三组电极能够分别设置在两个卡槽和一个承接凹槽32a中;或者,一个辅助接块34上设置有多个卡槽,这些卡槽中分设有多种电极;又或者,一个架板32上设置有多个承接凹槽32a,这些承接凹槽32a中分设有多种电极(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一个架板32上设有三个承接凹槽32a,三个承接凹槽32a分别承接三组不同的电极中的一个电极)。
需要解释的是,电极穿出穿孔、凸设于外壳20外,此时,电极伸出的部分是悬空的,悬空的电极容易受损或者位移,极易产生安全问题。因此,设置辅助接块34承托电极,能够有效的保护电极,并能够限定电极的位置,以便于电极与电路连接,连接关系清楚,有利于后续的维护和检查。
可选地,辅助接块34上设置有螺纹孔。此时,电极上亦设置有螺纹孔或者通孔;电极置于辅助接块34后,使得电极上的孔与辅助接块34上的螺纹孔相对,栓入螺钉,即可固定电极于辅助接块34上,能够进一步确保电极的位置稳定、使用安全。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器芯组(10),所述电容器芯组(10)包括电容芯子、母排和电极;
外壳(20),用于安置所述电容器芯组(10);
其中,所述外壳(20)包括壳体(21)和盖体(22),所述壳体(21)和所述盖体(2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卡槽(23)、另一者上设置有卡块(24),使得所述卡块(24)插入所述卡槽(23)中,能够组装所述壳体(21)和所述盖体(22);
所述外壳(20)上具有穿孔,所述电极能够通过所述穿孔伸出;
所述外壳(20)内部设置有凸楞(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的一侧开口,通过所述开口能够向所述外壳(20)内灌注绝缘体;
部分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21)上,另有部分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盖体(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楞(25)包括入口楞(25a),所述入口楞(25a)围绕所述开口设置;
部分所述入口楞(25a)设于所述壳体(21)上,另有部分所述入口楞(25a)设于所述盖体(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楞(25)还包括加强楞(25b),所述加强楞(25b)沿所述壳体(21)和/或所述盖体(22)的内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加强楞(25b)的一端与所述入口楞(25a)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3)包括:
定位槽(23a),设于所述壳体(21)或者所述盖体(22)侧壁的端面上;
限位槽(23b),部分所述壳体(21)或者所述盖体(22)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所述限位槽(23b);
所述卡块(24)包括:
定位块(24a),凸设于所述盖体(22)或者所述壳体(21)侧壁的端面上、并能够插入所述定位槽(23a)中;
限位块(24b),部分所述盖体(22)或者所述壳体(21)的侧壁向外凸起、形成所述限位块(24b),所述限位块(24b)能够插入所述限位槽(23b)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远离所述盖体(2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块(26),所述安装块(26)上设有连接孔(27);
所述连接孔(27)用于安装紧固件,以便于固定所述外壳(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26)与所述盖体(22)之间设置有加强块(29)。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
底座(31),用于承托所述外壳(20);
两个架板(32),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31)上;
压板(33),相对所述底座(31)、设于两个所述架板(32)上;
所述支架安置所述外壳(20)时,所述外壳(20)处于所述底座(31)、所述架板(32)和所述压板(3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辅助接块(34),用于承托从所述外壳(20)中伸出的所述电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02689.1U CN2179556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车用电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02689.1U CN2179556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车用电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55674U true CN217955674U (zh) | 2022-12-02 |
Family
ID=84219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02689.1U Active CN2179556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车用电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55674U (zh)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21602689.1U patent/CN2179556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416209B1 (en) | Integrated cartridg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 |
WO2017006763A1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14898775U (zh) |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 |
CN111149234A (zh) | 电连接部件收纳壳体以及电池模块 | |
KR20140064619A (ko) | 축전 장치 | |
CN217955674U (zh) | 车用电容器 | |
KR20230031943A (ko) | 차량 및 차량의 배터리 팩 | |
JP2020191165A (ja) | 車載用のバッテリケース及びその枠体 | |
CN209860006U (zh) | 一种电池盒及摩托车 | |
CN212485479U (zh) | 一种端部连接结构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17955677U (zh) | 新能源车用组合式电容器 | |
CN220753606U (zh) | 电池模组的支架及电池包 | |
CN215816028U (zh) | 一种可堆叠壳体及电池模块以及软包电池模组 | |
CN116565435A (zh) | 电池组 | |
CN215816158U (zh) | 储能设备的外壳体及储能设备 | |
CN216529171U (zh) | 下壳体、bdu及电池包 | |
CN210310022U (zh) | 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及汽车 | |
CN222940091U (zh) | 电芯组件、电池以及电动两轮车 | |
CN207320189U (zh) | 无人飞行器电池仓结构 | |
CN217362072U (zh) | 一种便捷式汽车底盘配电盒 | |
CN217788324U (zh) | 保险盒主体与保险盒下盖的连接结构 | |
CN211196924U (zh) | 一种包装纸箱 | |
CN114976454B (zh) | 动力电池包 | |
CN210310023U (zh) | 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外壳结构及汽车 | |
CN214625207U (zh) |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