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3362U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03362U CN217903362U CN202221279321.6U CN202221279321U CN217903362U CN 217903362 U CN217903362 U CN 217903362U CN 202221279321 U CN202221279321 U CN 202221279321U CN 217903362 U CN217903362 U CN 2179033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b
- assembly
- tabs
- hole
- secondary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包括:电芯组件,该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芯,电芯延伸出有极耳;转接导体,该转接导体上开设有极耳装配孔;绝缘垫板,该绝缘垫板位于电芯组件和转接导体之间,绝缘垫板上开设有极耳通孔;电芯的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组件通过极耳穿过绝缘垫板和转接导体揉压平铺在转接导体上焊接固定连接,能够完全固化极耳的形态,每层极耳到转接导体焊接处的路径一致、松弛状态相同,极耳不会冗余、下沉,极耳无插入极片中的风险,二次电池无短路风险。通过固化极耳形态,使极耳不会被挤压,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二次电池通常包括顶盖、壳体、电芯、转接片,电池内部的装配结构通常包括两种,第一种装配结构是将一个或多个极耳设置于转接片的下方与转接片采用焊接连接,连接电芯极耳的转接片再与顶盖的极柱焊接连接。第二种装配结构是将一个或多个极耳设置于极柱的下方直接与顶盖极柱焊接连接,在实现极耳与极柱的连接后,通过弯折极耳,将电芯装入壳体内完成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
这两种装配结构分别存在各种问题,第一种装配结构是极耳位于转接片下方,减少了折极耳空间,同时,每层极耳到转接片焊接处的路径不一致、松弛状态不同,会导致极耳冗余、极耳下沉等问题,极耳与极片接触,增大了电池的短路安全风险。同时这种连接方式的极耳较长,使得电池的内阻增大,影响电池的性能,也影响了电池的能力密度。另一方面,极耳被挤压,外侧极耳受力,极耳易损坏断裂造成过流能力下降,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二种装配结构是极耳位于极柱下方,虽取消了转接片,但是每层极耳到转接片焊接处的路径不一致、松弛状态不同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极耳没有转接片的支撑,易造成极耳冗余、极耳下沉等问题,极耳容易插入极片中,增大电池短路安全风险。同时这种装配结构只适用于厚度尺寸较小的二次电池,局限性较大。厚度尺寸较大的二次电池,电芯极耳长度也会更长,极耳冗余、下沉问题就更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同时,电池的短路安全风险也更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二次电池连接结构极耳长度长,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包括:
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芯,所述电芯延伸出有极耳;
转接导体,所述转接导体上开设有极耳装配孔;
所述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
或者,电池组件外侧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转接导体的两侧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其余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装配孔与穿过该极耳装配孔的极耳在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的孔壁焊接连接;
或者,所述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通过弯折与转接导体的顶面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并排设置的电芯,位于最外侧电芯的极耳穿过极耳通孔后与转接导体的侧壁焊接连接;
或者,位于最外侧电芯的极耳穿过极耳通孔后从转接导体的侧部绕至转接导体的上方与转接导体的顶面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的数量为n个,n为≥3的正整数,所述转接导体上开设的极耳装配孔数量为n-2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并排设置的电芯,位于最外侧电芯的极耳高度大于位于内侧电芯的极耳高度,各电芯的极耳向最内侧电芯的方向弯折且与最内侧电芯的极耳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包括位于电芯上间隔设置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
所述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所述极耳装配孔包括位于正极转接片上的正极装配孔,以及位于负极转接片上的负极装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装配孔的孔口四周设有倒角或圆角,所述绝缘垫板的顶部设有与转接导体轮廓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转接导体位于定位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为顶部开口四周封闭的空心结构,所述壳体内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将二次电池组件封闭在壳体内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有与转接导体连接的极柱。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的装配方法,所述方法使用上述的二次电池,所述包括以下步骤:
将电芯引出的多层极片进行层叠后超声预焊成极耳;
将多个电芯进行并排捆扎,多个电芯捆扎组合成电芯组件;
在电芯组件的顶部设置绝缘垫板,各电芯的极耳穿过绝缘垫板的极耳通孔;
在绝缘垫板的顶部设置转接导体,各电芯的极耳穿过转接导体的极耳装配孔;
弯折穿过极耳装配孔的极耳,将极耳与转接导体的顶面贴合并焊接连接组成二次电池组件;
在二次电池组件顶部设置连接转接导体的顶盖,顶盖的极柱与转接导体电连接;
将二次电池组件装入顶部开口的壳体内,并利用顶盖将二次电池组件封闭在壳体内。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由于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组件设置了电芯组件,该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芯,电芯延伸出有极耳;转接导体,该转接导体上开设有极耳装配孔;绝缘垫板,该绝缘垫板位于电芯组件和转接导体之间,绝缘垫板上开设有极耳通孔;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或者,电池组件外侧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转接导体的两侧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其余电芯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
因此,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组件通过收拢极耳穿过绝缘垫板和转接导体揉压平铺在转接导体上焊接固定连接,能够完全固化极耳的形态,每层极耳到转接导体焊接处的路径一致、松弛状态相同,极耳不会冗余、下沉,极耳无插入极片中的风险,二次电池无短路安全风险。通过固化极耳形态,使极耳不会被挤压,极耳不受力,极耳不会损坏和断裂,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绝缘垫板作用于电芯组件与转接导体之间,在固化极耳形态的同时,做绝缘保护防止短路,还能够为转接导体提供定位。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通过固化极耳形态,减少了顶盖到电芯之间的高度,提升了电芯的高度,极大的提升了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并且通过固化极耳形态,缩短了电芯的极耳高度,减小了二次电池的内阻,提升了二次电池的电压平台和性能。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装配结构运用广泛,适用于两芯、四芯、六芯甚至八芯结构,且二次电池厚度尺寸越大,电芯越多,二次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越高。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装配结构简单,降低了二次电池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四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两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两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两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两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六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六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六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六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八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八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八芯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八芯电池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电池组件的电极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电池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转接导体与电芯之间距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次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二次电池;11、顶盖;111、顶盖板;112、下绝缘件;
12、正极转接片;12a至12f分别为第一正极装配孔至第十二正极装配孔;
13、负极转接片;13a至13f分别为第一负极装配孔至第十二负极装配孔;
14、绝缘垫板;14a至14d分别为第一极耳通孔至第四极耳通孔;
15、电芯;151至158分别为第一电芯至第八电芯;
151a至158a分别为第一正极极耳至第八正极极耳,151b至158b分别为第一负极极耳至第八负极极耳;
16、壳体;
S1至S16分别为第一焊接部至第十六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二次电池连接结构极耳长度长,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包括:
电芯组件,该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芯15,电芯15延伸出有极耳,极耳包括位于电芯15顶部两侧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电芯15通过卷绕或层叠的方式制成,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用于隔开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涂覆活性物质的涂覆部分和未涂覆活性物质的未涂覆部分,由于正极片和负极片所涂覆的活性物质的材料不同,使得正极片和负极片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正极片的未涂覆部分形成正极极耳,负极片的未涂覆部分形成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从电芯15的顶部延伸出来。
转接导体,该转接导体上开设有穿入极耳的极耳装配孔。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正极转接片12为铜片,负极转接片13为铜片或铝片。极耳装配孔包括位于正极转接片12上的正极装配孔,以及位于负极转接片13上的负极装配孔,正极装配孔位于正极极耳的上方,负极装配孔位于负极极耳的上方。正极装配孔与穿过该正极装配孔的正极极耳在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合,以缩短正极极耳的长度;负极装配孔与穿过该负极装配孔的负极极耳在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合,以缩短负极极耳的长度。正极装配孔和负极装配孔的数量根据电芯组件的电芯15的数量具体设定。例如,电芯15的数量为n个,则正极装配孔和负极装配孔的数量可以均为n-2个,例如电芯15的数量为六个,则正极装配孔和负极装配孔的数量均为四个。
绝缘垫板14,该绝缘垫板14位于电芯组件和转接导体的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之间,在绝缘垫板14上开设有穿入极耳的极耳通孔。绝缘垫板14设置于电芯15的上方以及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下方,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通过绝缘垫板14与电芯15隔开。绝缘垫板14的极耳通孔的数量至少设有四个,四个极耳通孔分别位于绝缘垫板14的四角位置,以用于分别穿过各电芯15的极耳。由于绝缘垫板14的存在,当顶盖11与壳体16装配时,即使在装配力的挤压作用下,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也不会与电芯15接触,更不会由于接触导致内短路,由此提高了二次电池1的安全性。
电芯15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绝缘垫板14的极耳通孔后,正极极耳穿入正极转接片12的正极装配孔内与正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负极极耳穿入负极转接片13的负极装配孔内与负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或者,电池组件外侧电芯15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正极转接片12、负极转接片13的两侧后与正极转接片12、负极转接片13焊接连接;其余电芯15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后,正极极耳穿入正极转接片12的正极装配孔内与正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负极极耳穿入负极转接片13的负极装配孔内与负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
正极转接片12的正极装配孔位于正极极耳的正上方,以使正极极耳至正极转接片12之间的距离最短;负极转接片13的负极装配孔位于负极极耳的正上方,以使负极极耳至负极转接片13之间的距离最短。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能够分别有效支撑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使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保持良好固定的形态,每层极耳到转接导体焊接处的路径一致、松弛状态相同,不会冗余、下沉,无短路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组件通过收拢极耳穿过绝缘垫板14和转接导体揉压平铺在转接导体上焊接固定连接,能够完全固化极耳的形态,每层极耳到转接导体焊接处的路径一致、松弛状态相同,极耳不会冗余、下沉,极耳无插入极片中的风险,二次电池无短路安全风险。通过固化极耳形态,使极耳不会被挤压,极耳不受力,极耳不会损坏和断裂,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绝缘垫板14作用于电芯组件与转接导体之间,在固化极耳形态的同时,做绝缘保护防止短路,还能够为转接导体提供定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采用了四芯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的电池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电芯151、第二电芯152、第三电芯153和第四电芯154。第一电芯15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一负极极耳151b。第二电芯152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正极极耳152a和第二负极极耳152b。第三电芯153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正极极耳153a和第三负极极耳153b。第四电芯154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四正极极耳154a和第四负极极耳154b。
转接导体,该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正极转接片12为铜片,负极转接片13为铜片或铝片。正极转接片12上开设有穿入第二正极极耳152a的第一正极装配孔12a,以及穿入第三正极极耳153a的第二正极装配孔12b。负极转接片13上开设有穿入第二负极极耳152b的第二负极装配孔13b,以及穿入第三负极极耳153b的第一负极装配孔13a。正极转接片12上未开设穿入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四正极极耳154a的正极装配孔,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四正极极耳154a均位于正极转接片12的外侧,以节省材料和降低加工成本。负极转接片13上未开设穿入第一负极极耳151b和第四正极极耳154b的负极装配孔,第一负极极耳151b和第四正极极耳154b均位于负极转接片13的外侧,以节省材料和降低加工成本。
绝缘垫板14,该绝缘垫板14位于电芯组件和转接导体的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之间,在绝缘垫板14上开设有穿入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二正极极耳152a的第一极耳通孔14a,穿入第三正极极耳153a和第四正极极耳154a的第二极耳通孔14b,穿入第三负极极耳153b和第四负极极耳154b的第三极耳通孔14c,以及穿入第一负极极耳151b和第二负极极耳152b的第四极耳通孔14d。绝缘垫板14设置于电芯15的上方以及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下方,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通过绝缘垫板14与电芯15隔开。
第一正极极耳151a穿过第一极耳通孔14a后从正极转接片12的侧部绕至正极转接片12的上方,并将第一正极极耳151a弯折后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一焊接部S1。第二正极极耳152a由下至上依次穿过第一极耳通孔14a和第一正极装配孔12a后,并将第二正极极耳152a弯折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二焊接部S1。第三正极极耳153a由下至上依次穿过第二极耳通孔14b和第二正极装配孔12b后,并将第三正极极耳153a弯折后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三焊接部S3。第四正极极耳154a穿过第二极耳通孔14b后从正极转接片12的侧部绕至正极转接片12的上方,并将第四正极极耳154a弯折后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四焊接部S4。
第一负极极耳151b穿过第四极耳通孔14d后从负极转接片13的侧部绕至负极转接片13的上方,并将第一负极极耳151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五焊接部S5。第二负极极耳152b由下至上依次穿过第四极耳通孔14d和第二负极装配孔13b后,并将第二负极极耳152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六焊接部S6。第三负极极耳153b由下至上依次穿过第三极耳通孔14c和第一负极装配孔13a后,并将第三负极极耳153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七焊接部S7。第四负极极耳154b穿过第三极耳通孔14c后从负极转接片13的侧部绕至负极转接片13的上方,并将第四负极极耳154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八焊接部S8。
当然,第二电芯152、第三电芯153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可直接分别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极耳装配孔的孔壁焊接连接。第一电芯151、第四电芯154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穿过极耳通孔后可直接分别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侧壁焊接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采用了两芯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的电池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电芯151、第二电芯152。第一电芯15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一负极极耳151b。第二电芯152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正极极耳152a和第二负极极耳152b。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正极转接片12为铜片,负极转接片13为铜片或铝片。为了降低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上均无需开设穿入极耳的极耳装配孔。正极转接片12设置在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二正极极耳152a之间,负极转接片13设置在第一负极极耳151b和第二负极极耳152b之间。
第一正极极耳151a穿过第一极耳通孔14a后从正极转接片12的侧部绕至正极转接片12的上方,并将第一正极极耳151a弯折后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一焊接部S1。第二正极极耳152a穿过第二极耳通孔14b后从正极转接片12的侧部绕至正极转接片12的上方,并将第二正极极耳152a弯折后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二焊接部S2。第一负极极耳151b穿过第四极耳通孔14d后从负极转接片13的侧部绕至负极转接片13的上方,并将第一负极极耳151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三焊接部S3。第二负极极耳152b穿过第三极耳通孔14c后从负极转接片13的侧部绕至负极转接片13的上方,并将第二负极极耳152b弯折后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形成第四焊接部S4。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1至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采用了六芯电池组件,该六芯电池组件与四芯电池组件相比,六芯电池组件增加了第五电芯155和第六电芯156。第五电芯155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正极极耳155a和第五负极极耳155b。第六电芯156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六正极极耳156a和第六负极极耳156b。相应的六芯电池组件所使用的正极转接片12增加了第三正极装配孔12c和第四正极装配孔12d,六芯电池组件所使用的负极转接片13增加了第三负极装配孔13c和第四负极装配孔13d。
六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六正极极耳、第一至第六负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安装方式与四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四正极极耳、第一至第四负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安装方式相同,具体安装和连接方式不再重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六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六正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并依次形成第一焊接部S1、第二焊接部S2、第三焊接部S3、第四焊接部S4、第五焊接部S5和第六焊接部S6。第一至第六负极极耳与和负极转接片13焊接连接并依次形成第七焊接部S7、第八焊接部S8、第九焊接部S9、第十焊接部S10、第十一焊接部S11和第十二焊接部S1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5至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采用了八芯电池组件,该八芯电池组件与六芯电池组件相比,八芯电池组件增加了第七电芯157和第八电芯158。第七电芯157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七正极极耳157a和第七负极极耳157b。第八电芯158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正极极耳158a和第八负极极耳158b。相应的八芯电池组件所使用的正极转接片12增加了第五正极装配孔12e和第六正极装配孔12f,八芯电池组件所使用的负极转接片13增加了第五负极装配孔13e和第六负极装配孔13f。
八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八正极极耳、第一至第八负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安装方式与六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六正极极耳、第一至第六负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安装方式相同,具体安装和连接方式不再重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八芯电池组件的第一至第八正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12焊接连接并依次形成第一焊接部S1、第二焊接部S2、第三焊接部S3、第四焊接部S4、第五焊接部S5、第六焊接部S6、第七焊接部S7和第八焊接部S8。第一至第八负极极耳与和负极转接片13焊接连接并依次形成第九焊接部S9、第十焊接部S10、第十一焊接部S11、第十二焊接部S12、第十三焊接部S13、第十四焊接部S14、第十五焊接部S15、第十六焊接部S16。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9至图2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采用了极耳高度不同的四芯电池组件,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的四芯电池组件与上述实施例的四芯电池组件的区别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极耳高度不同的四芯电池组件的第一电芯151和第四电芯154的第一正极极耳151a、第一负极极耳151b、第四正极极耳154a和第四负极极耳154b的高度均相同。第二电芯152和第三电芯153的第二正极极耳152a、第二负极极耳152b、第三正极极耳153a和第三负极极耳153b的高度均相同。且第一正极极耳151a、第一负极极耳151b、第四正极极耳154a和第四负极极耳154b的高度均高于第二正极极耳152a、第二负极极耳152b、第三正极极耳153a和第三负极极耳153b的高度。
第二正极极耳152a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穿过正极转接片12的极耳装配孔后,第二正极极耳152a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均向正极转接片12的中轴线方向弯折,并均与正极转接片12的顶面焊接连接。第二负极极耳152b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穿过负极转接片13的极耳装配孔后,第二负极极耳152b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均向负极转接片13的中轴线方向弯折,并均与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焊接连接。
第一正极极耳151a和第四正极极耳154a穿过正极转接片12的极耳装配孔后均向第二正极极耳152a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的方向弯折,且第一正极极耳151a与第二正极极耳152a焊接连接形成第一焊接部S1,第四正极极耳154a与第三正极极耳153a焊接连接形成第二焊接部S2。第一负极极耳151b和第四负极极耳154b穿过负极转接片13的极耳装配孔后均向第二负极极耳152b和第三正极极耳153a的方向弯折,且第一负极极耳151b与第二负极极耳152b焊接连接形成第三焊接部S3,第四负极极耳154b与第三负极极耳153b焊接连接形成第四焊接部S4。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组件,该二次电池组件的极耳装配孔的孔口四周设有倒角或圆角,倒角或圆角利于支撑极耳,不会因为毛刺和利角撕裂极耳。在绝缘垫板14的顶部分别设有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轮廓相匹配的定位槽,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分别位于定位槽内,为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提供安装固定位置。
参见图23至图2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1包括:
壳体16,该壳体为16顶部开口四周封闭的空心结构,在壳体16内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在壳体16的顶部设有将二次电池组件封闭在壳体16内的顶盖11,在顶盖11上设有与转接导体连接的极柱,极柱将二次电池组件的电流引出壳体16外部。顶盖11包括顶盖板111和位于顶盖板111底部的下绝缘件112,装入壳体16内二次电池组件的转接导体与顶盖11上的极柱连接后,完成二次电池1的装配。此装配结构的二次电池1的极耳完全固定在转接导体和绝缘垫板14形成的空间之中;同时顶盖板111到电芯高度H1=T1(下绝缘件112厚度)+T2(转接导体厚度)+T3(绝缘垫板14厚度),使得电芯的高度得到提升,极大的提升了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参见图24和图2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的装配方法,所述方法使用上述的二次电池1,该二次电池1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将电芯15引出的多层极片进行层叠后超声预焊成极耳,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
步骤102、将多个电芯15进行并排捆扎,多个电芯15捆扎组合成电芯组件。
步骤103、在电芯组件的顶部设置绝缘垫板14,各电芯15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穿过绝缘垫板14的极耳通孔。
步骤104、在绝缘垫板14的顶部设置转接导体,各电芯15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穿过转接导体的极耳装配孔,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
步骤105、弯折穿过极耳装配孔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顶面贴合并焊接连接组成二次电池组件。
步骤106、在二次电池组件顶部设置连接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的顶盖11,顶盖11的极柱与转接导体电连接,极柱包括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分别与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连接。
步骤107、将二次电池组件装入顶部开口的壳体16内,并利用顶盖11将二次电池组件封闭在壳体16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装配方法大幅降低了对极耳的高度要求,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极耳缩短后可有效改善辊压、拉伸效果(空箔区拉伸不良会导致模切极耳产生披锋毛刺、有安全风险)。极耳缩短后提高了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了二次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改善弯折极耳时带来的正极极耳下压接触负极片导致的段路问题。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芯(15),所述电芯(15)延伸出有极耳;
转接导体,所述转接导体上开设有极耳装配孔;
绝缘垫板(14),所述绝缘垫板位于电芯组件和转接导体之间,所述绝缘垫板(14)上开设有极耳通孔;
所述电芯(15)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
或者,电池组件外侧电芯(15)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转接导体的两侧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其余电芯(15)的极耳在收拢后向上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焊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耳装配孔与穿过该极耳装配孔的极耳在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与转接导体的孔壁焊接连接;
或者,所述极耳依次穿过极耳通孔和极耳装配孔后再将其弯折后与转接导体的顶面焊接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并排设置的电芯(15),位于最外侧电芯(15)的极耳穿过极耳通孔后与转接导体的侧壁焊接连接;
或者,位于最外侧电芯(15)的极耳穿过极耳通孔后从转接导体的侧部绕至转接导体的上方与转接导体的顶面焊接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15)的数量为n个,n为≥3的正整数,所述转接导体上开设的极耳装配孔数量为n-2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并排设置的电芯(15),位于最外侧电芯(15)的极耳高度大于位于内侧电芯(15)的极耳高度,各电芯(15)的极耳向最内侧电芯(15)的方向弯折且与最内侧电芯(15)的极耳焊接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耳包括位于电芯(15)上间隔设置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
所述转接导体包括正极转接片(12)和负极转接片(13),所述极耳装配孔包括位于正极转接片(12)上的正极装配孔,以及位于负极转接片(13)上的负极装配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耳装配孔的孔口四周设有倒角或圆角,所述绝缘垫板(14)的顶部设有与转接导体轮廓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转接导体位于定位槽内。
9.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6),所述壳体(16)为顶部开口四周封闭的空心结构,所述壳体(16)内设有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所述壳体(16)的顶部设有将二次电池组件封闭在壳体(16)内的顶盖(11),所述顶盖(11)上设有与转接导体连接的极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79321.6U CN217903362U (zh) | 2022-05-25 | 2022-05-25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79321.6U CN217903362U (zh) | 2022-05-25 | 2022-05-25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03362U true CN217903362U (zh) | 2022-11-25 |
Family
ID=84112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79321.6U Active CN217903362U (zh) | 2022-05-25 | 2022-05-25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0336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65182A (zh) * | 2023-05-31 | 2023-06-30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储能装置、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CN118263491A (zh) * | 2024-03-21 | 2024-06-28 | 深圳市方厚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 |
-
2022
- 2022-05-25 CN CN202221279321.6U patent/CN2179033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65182A (zh) * | 2023-05-31 | 2023-06-30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储能装置、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CN118263491A (zh) * | 2024-03-21 | 2024-06-28 | 深圳市方厚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58646B2 (ja) | 二つ以上のユニットセルを備えた高容量電池セル | |
CN113330631B (zh) |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KR100599752B1 (ko) |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 |
CN113366682B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WO2023185283A1 (zh) | 电池 | |
CN217903362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及二次电池 | |
CN21756276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装配结构和二次电池 | |
WO2023185288A1 (zh) | 电池 | |
CN209434338U (zh) | 电池 | |
CN112864534B (zh) |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
WO2023185285A1 (zh) | 电池 | |
CN110444723A (zh) | 电池连接装置以及电池 | |
CN114614208A (zh) | 电池 | |
CN115133232B (zh)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
CN115706295A (zh) | 电池及电极体保持件 | |
CN114039080A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9677512U (zh) | 多极柱顶盖及锂电池 | |
CN220324662U (zh) | 一种芯包组件及多极组电芯 | |
CN218498292U (zh) | 电池 | |
CN219180703U (zh) | 异形电池 | |
CN116632427A (zh) | 电池 | |
CN217086681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655970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 |
CN217426784U (zh) | 单侧双极柱电芯 | |
CN117175148A (zh) |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0 Address after: Room A205, Building C, No.205 Binhai 6th Road, Airport New Area,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Patentee after: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room b105, floor 1, building 4, No. 1255, Jinhai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