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7831775U -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1775U
CN217831775U CN202222162176.XU CN202222162176U CN217831775U CN 217831775 U CN217831775 U CN 217831775U CN 202222162176 U CN202222162176 U CN 202222162176U CN 217831775 U CN217831775 U CN 217831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lug
casting
valve body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621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雅
张维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Pesse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Pesse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Pesse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Pesse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621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1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1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1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工件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体铸造模具,包括:下模,下模成型面上具有与阀体的水平管适配的第一通道、与阀体的竖直管适配的第二通道和与阀体阀芯管适配的第三通道;芯模,设置在下模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内;上模,与下模相对设置,上模与下模贴合时,与芯模配合形成阀体的成形腔;其中,下模上具有浇铸通道和排气通道,浇铸通道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交汇处的端面连通,排气通道分别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远端连通,远端为远离浇铸通道的一端。本公开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浇铸液的流入与气体的排出同步进行,不产生浇铸液的汇流,减少了浇铸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进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型质量,提高了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工件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阀体,其包括水平管01、与水平管01连通的竖直管02以及在竖直管02靠近底部的侧壁上与竖直管连通的阀芯管03;上述阀体在铸造成型时,由于水平管01与竖直管02以近乎垂直的方式连接,则需要两个近乎垂直连通的成型腔实现成型,然而该种形式的阀体在成型时容易在交汇处出现排气死角,使得成型的产品出现缺陷;
发明人知晓的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多个浇铸口的方式进行,即在水平管01所在的成型腔的一端设置一个浇铸口,在竖直管02所在的成型腔的一端设置另一个浇铸口,并在二者汇合处设置排气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排气死角;
然而发明人在实施上述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在两股浇铸液混合时的对流会使得浇铸液内产生气泡,难以排出,降低了产品的良品率。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公开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阀体铸造模具,采用单个浇铸通道配合多个排气通道的方式实现阀体的铸造成型,以减少产品的内部缺陷。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阀体铸造模具,包括:
下模,所述下模成型面上具有与阀体的水平管适配的第一通道、与阀体的竖直管适配的第二通道和与阀体阀芯管适配的第三通道;
芯模,设置在所述下模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内;
上模,与所述下模相对设置,所述上模与下模贴合时,与所述芯模配合形成阀体的成形腔;
其中,所述下模上具有浇铸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浇铸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交汇处的端面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远端连通,所述远端为远离所述浇铸通道的一端。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模包括设置在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堵头和沿第一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成型件、设置在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堵头和沿第二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成型件,设置在第三通道内的第三堵头和沿第三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成型件;
其中,所述第二成型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成型件连接,所述第三成型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成型件连接,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分别将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开口端密封;
所述第一成型件、第二成型件和第三成型件被悬空夹持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以形成阀体的成型腔。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浇铸通道包括设置在下模上表面的平面浇铸槽、与所述浇铸槽连通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堵头下侧的曲面浇铸槽、与所述曲面浇铸槽连通并通向所述成型腔的浇铸口。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浇铸口其中的浇铸液的流动的方向呈楔形结构。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排气包以及与所述排气包连通的排气流道,所述排气包呈槽型设置,且宽度大于所述排气流道的宽度,所述排气流道延伸至所述下模的侧壁处。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第二堵头所在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底部,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或者,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第三堵头所在的所述第三通道的底部,并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或者,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下模上靠近所述第一通道的位置处,并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下模侧壁连通的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波浪板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波浪板之间具有波浪形通道,所述波浪形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气流道连通,且所述波浪形通道的波谷位置处具有出气通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分别连接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穿入或者拔出其各自所在的通道。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固定连接的滑轨以及在所述滑轨上可相对滑动设置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或者第三堵头连接。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模内还具有从端部延伸至内部的冷却盲孔。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本公开通过在水平管和竖直管成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交汇处设置浇铸通道,使得浇铸液体在以分流的形式同时流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并且在水平管、竖直管以及阀芯管的末端位置处设置排气通道,使得浇铸液的流入与气体的排出同步进行,不产生浇铸液的汇流,减少了浇铸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进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型质量,提高了良品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背景技术中阀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背景技术中阀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阀体铸造模具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图3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下模与芯模的安装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上模下模与芯模的成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下模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排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驱动件与堵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3至图10所示的阀体铸造模具,包括下模10、芯模20和上模30,其中:
下模10成型面上具有与阀体的水平管适配的第一通道11、与阀体的竖直管适配的第二通道12和与阀体阀芯管适配的第三通道13;请参照图5和图6,这里的成型面是指朝向上模30的一面,在具体浇铸时,需要将上模30和下模10拼合在一起,并且将芯模20夹在二者中间,而芯模20与上模30和下模10之间的空隙就构成了阀体的成型部分;
芯模20设置在下模10的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3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芯模20是分别放置在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3内的,在成型之前,将芯模20分别从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以及第三通道13外侧伸入至其中;当浇铸液冷却以后,再分别将芯模20取出,剩余部分就是阀体的坯件了;
上模30与下模10相对设置,上模30与下模10贴合时,与芯模20配合形成阀体的成形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模30上具有与下模10的成型腔对应的结构,以实现阀体的成型;
具体如图5中所示,下模10上具有浇铸通道14和排气通道15,浇铸通道14与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交汇处的端面连通,排气通道15分别与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3的远端连通,远端为远离浇铸通道14的一端。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5中的箭头表示浇铸液的走向,其首先通过在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交汇处进入成型腔,使得浇铸液在成型腔内既可以横向移动也可以竖向移动,由于在第一通道11最右侧以及第二通道12最底部位置处设置有排气通道15,从而可以实现一边浇铸一边排气,防止了闷气死角,同时也不会产生浇铸液的对流,进而可以减少浇铸过程中浇铸液内部气泡的产生,提高了最终成型产品的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水平管和竖直管成型的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的交汇处设置浇铸通道14,使得浇铸液体在以分流的形式同时流入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内,并且在水平管、竖直管以及阀芯管的末端位置处设置排气通道15,使得浇铸液的流入与气体的排出同步进行,不产生浇铸液的汇流,减少了浇铸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进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型质量,提高了良品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关于芯模20的具体结构,如图6中所示,芯模20包括设置在第一通道11内的第一堵头21和沿第一堵头2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成型件21a、设置在第二通道12内的第二堵头22和沿第二堵头2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成型件22a,设置在第三通道13内的第三堵头23和沿第三堵头2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成型件23a;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堵头的长度方向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具体是指朝向成型腔内部延伸,形成阀体内部的流体管路;
其中,第二成型件22a的端部与第一成型件21a连接,第三成型件23a的端部与第二成型件22a连接,第一堵头21、第二堵头22和第三堵头23分别将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3的开口端密封;
第一成型件21a、第二成型件22a和第三成型件23a被悬空夹持在上模30和下模10之间,以形成阀体的成型腔。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堵头的作用在于将三个通道进行密封,防止浇铸液的泄漏。具体如图7中所示,通过三个堵头的设置,提高了中间成型腔的密封性,保证了成型的质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关于浇铸通道14的具体走向,如图8中所示,浇铸通道14包括设置在下模10上表面的平面浇铸槽14a、与浇铸槽连通并延伸至第一堵头21下侧的曲面浇铸槽14b、与曲面浇铸槽14b连通并通向成型腔的浇铸口14c。这里的平面浇铸槽14a是指在下模10所在的平面方向进行移动,而曲面浇铸槽14b是指该浇铸槽在第一通道11侧壁的底部,在芯模20固定以后,浇铸液可以从芯模20与下模10之间的曲面浇铸槽14b中进入至成型腔内;此外,请继续参照图8,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浇铸口14c其中的浇铸液的流动的方向呈楔形结构。这里的楔形是指浇筑液从浇铸口14c进入至成型腔的过程中其流动的截面高度逐渐变小,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以提高浇铸液进入至成型腔的平稳性。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关于排气通道15的具体结构,请继续参照图7和图8,排气通道15包括排气包15a以及与排气包15a连通的排气流道15b,排气包15a呈槽型设置,且宽度大于排气流道15b的宽度,排气流道15b延伸至下模10的侧壁处。通过排气包15a的设置,可以扩大对气体的容积,使得气体顺利从排气流道15b排出,减少排气死角的产生。
关于排气包15a的具体位置,如图8中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排气包15a设置在第二堵头22所在的第二通道12的底部,与成型腔连通;
或者,排气包15a设置在第三堵头23所在的第三通道13的底部,并且与成型腔连通;
或者,排气包15a设置在下模10上靠近第一通道11的位置处,并且与成型腔连通。
这里的或者,是为了区分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3的含义,并非指仅有一种可能性。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包括与下模10侧壁连通的排气组件40,排气组件40包括波浪板41和上盖42,上盖42与波浪板41之间具有波浪形通道43,波浪形通道43一端与排气流道15b连通,且波浪形通道43的波谷位置处具有出气通道44。通过波浪板41中波浪形通道43的设置,可以实现浇铸液流出时的翻滚,尽可能的将其中的气泡全部排出,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排气效果好,铝液浪费少;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浇铸液可以为除了铝液之外的其他材料,本公开的中铝液仅仅是阀体材料的一种。
请参照图3和图10,为了提高加工的效率,还包括与第一堵头21、第二堵头22和第三堵头23分别连接的驱动件50,驱动件50用于将第一堵头21、第二堵头22和第三堵头23穿入或者拔出其各自所在的通道。这里的驱动件50可以是液压缸,也可以是其他场景的直线驱动结构,通过驱动件50的驱动,可以实现对芯模20的精确定位和驱动,保障了加工的可靠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精确性,本公开实施例中,还设置了与驱动件50固定连接的滑轨51以及在滑轨51上可相对滑动设置的滑块52,滑块52与第一堵头21、第二堵头22或者第三堵头23连接。这里的或者也是为了便于区分,并非只有一个选项,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中所示,三个驱动件50驱动三个堵头及与堵头连接的成型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芯模20内还具有从端部延伸至内部的冷却盲孔24。通过冷却盲孔24的设置,可以在该孔的端部设置进出管,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盲孔24内的循环流动,在浇铸完需要冷却时,通过冷却盲孔24的设置,提高了模具的冷却效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型效率。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公开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公开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范围内。本公开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模,所述下模成型面上具有与阀体的水平管适配的第一通道、与阀体的竖直管适配的第二通道和与阀体阀芯管适配的第三通道;
芯模,设置在所述下模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内;
上模,与所述下模相对设置,所述上模与下模贴合时,与所述芯模配合形成阀体的成形腔;
其中,所述下模上具有浇铸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浇铸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交汇处的端面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远端连通,所述远端为远离所述浇铸通道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包括设置在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堵头和沿第一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成型件、设置在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堵头和沿第二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成型件,设置在第三通道内的第三堵头和沿第三堵头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成型件;
其中,所述第二成型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成型件连接,所述第三成型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成型件连接,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分别将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开口端密封;
所述第一成型件、第二成型件和第三成型件被悬空夹持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以形成阀体的成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通道包括设置在下模上表面的平面浇铸槽、与所述浇铸槽连通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堵头下侧的曲面浇铸槽、与所述曲面浇铸槽连通并通向所述成型腔的浇铸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口其中的浇铸液的流动的方向呈楔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排气包以及与所述排气包连通的排气流道,所述排气包呈槽型设置,且宽度大于所述排气流道的宽度,所述排气流道延伸至所述下模的侧壁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第二堵头所在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底部,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或者,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第三堵头所在的所述第三通道的底部,并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或者,所述排气包设置在所述下模上靠近所述第一通道的位置处,并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下模侧壁连通的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波浪板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波浪板之间具有波浪形通道,所述波浪形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气流道连通,且所述波浪形通道的波谷位置处具有出气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分别连接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穿入或者拔出其各自所在的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固定连接的滑轨以及在所述滑轨上可相对滑动设置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或者第三堵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内还具有从端部延伸至内部的冷却盲孔。
CN202222162176.XU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Active CN217831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2176.XU CN217831775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2176.XU CN217831775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1775U true CN217831775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3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62176.XU Active CN217831775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1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31775U (zh) 一种阀体铸造模具
CN208833057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油冷却器
CN112092308A (zh) 一种注塑管件类模具
CN212979111U (zh) 一种注塑管件类模具
CN211101526U (zh) 曲轴泵箱体压力铸造模具
CN214056271U (zh) 一种有细小通孔硅橡胶模具开模结构
CN113996764A (zh) 一种冷却水泵用铸造模具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857523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重卡泵体侧盖成型模具
CN213224237U (zh) 一种模具吸真空装置
CN221089877U (zh) 汽车进气格栅注塑模具二次顶出结构
CN217346564U (zh) 一种模具的水冷结构
CN216758108U (zh) 一种压铸模的模仁结构
CN214082355U (zh) 循环冷却模胚
CN207509569U (zh) 活塞连杆与阀板成型模具
CN218361920U (zh) 一种控制器上壳体铸造模具
CN222495279U (zh) 一种音箱外壳成型模具冷却结构
CN114074172A (zh) 组合模具
CN218134811U (zh) 一种压缩机前端盖铸造模具
CN215242804U (zh) 一种吹瓶模具
CN219052876U (zh) 用于压铸模具高效冷却结构
CN223070381U (zh) 一种改进型进水管浇铸模具
CN221952150U (zh) 一种汽车玻璃窗导轨模具用冷却水路结构
CN209504751U (zh) 一种具有扰流式水道装置的高效冷却模具
CN217647459U (zh) 一种压铸模具
CN217531558U (zh) 一种肥皂生产用的快速冷却定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