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1693U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81693U CN217581693U CN202090000870.8U CN202090000870U CN217581693U CN 217581693 U CN217581693 U CN 217581693U CN 202090000870 U CN202090000870 U CN 202090000870U CN 217581693 U CN217581693 U CN 2175816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operating position
- inertia
- lever portion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6—Cooperation between bolts and det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门锁装置,为更可靠防止门不必要打开,打开连杆(20)包括:操作杆主体(21),伴随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22),能相对操作杆主体(21)以预定轴心为中心旋转且沿轴心滑动,旋转移动到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扭转螺旋弹簧(24),以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操作杆主体(21)维持在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惯性操作杆部(2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作用力向非动作位置旋转时,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沿轴向的作用力,相对操作杆主体(21)沿轴心滑动,操作杆主体(21)的块部(21B)与惯性操作杆部(22)的块部(22B)在周向对置,限制惯性操作杆部(22)向动作位置复位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门相对于车辆主体维持在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中,提供了一种构成为即使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门也不会意外打开的门锁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锁装置中,作为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而使棘轮操作杆进行解除动作的打开连杆,应用了具有操作杆主体和惯性操作杆部的打开连杆。操作杆主体伴随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因此能够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位移。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与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并且被解除用施力弹簧施力而维持在动作位置。
在该门锁装置中,如果因侧面碰撞等而对车辆施加冲击力,则惯性操作杆部克服解除用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向非动作位置移动。移动到非动作位置的惯性操作杆部即使在操作杆主体移动的情况下也相对于棘轮操作杆非卡合。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配置在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假设门把手因冲击力的影响而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也能够防止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6780号公报
并且,在因碰撞等而对车辆主体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到门把手相对于车辆主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上述门锁装置的惯性操作杆部即使在移动到非动作位置之后,也会利用解除用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动作位置。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复位到动作位置的状态下门把手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装置,即使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门不必要地打开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包括:打开连杆,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变化,并且在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时动作;以及棘轮操作杆,在借助所述打开连杆被施加了操作力的情况下,解除棘轮相对于卡锁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将操作力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打开连杆包括:操作杆主体,在与所述解锁状态对应的解锁位置和与所述锁定状态对应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并且伴随所述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以及解除用施力构件,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维持在所述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克服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所述操作杆主体配置于所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的操作力也不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移动到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向所述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以预定的轴心为中心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所述轴心相对滑动,并且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通过以所述轴心为中心旋转而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和所述非动作位置,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动作位置向所述非动作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沿着所述轴心滑动而配置于预定的移位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块部,所述块部设置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通过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移位位置的情况下相互在周向上对置,从而阻止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非动作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旋转。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向所述移位位置施力的移位用施力构件。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是构成为以所述操作杆主体和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旋转的轴心为中心的扭转螺旋弹簧,也作为所述移位用施力构件发挥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和收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的壳体设置有复位部,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以预先设定的复位用的行程量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复位部相互抵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复位到所述动作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车辆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向非动作位置移动,并且利用限制机构限制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向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一旦配置于非动作位置之后,即使在该状态下门把手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棘轮操作杆也不会动作,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2是在图1中省略了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3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成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图。
图5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成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图。
图6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动作位置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的图,(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的图,(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车辆的外方侧且上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动作位置的情况,(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内方侧观察的图。
图11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情况,(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内方侧观察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惯性操作杆部的复位用倾斜突部与设置于壳体的复位用突起的相对位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门锁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确定各方向。
图1~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此例示的门锁装置搭载在配置于四轮汽车右侧的前方铰链式的侧门上,按照利用门把手进行的打开操作或利用钥匙进行的上锁开锁操作,变更与设置于车辆主体的锁止销的卡合状态,由此进行侧门的开闭控制。在该门锁装置中,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卡锁单元10。
卡锁单元10构成为包括借助卡锁轴11配置成可旋转的卡锁12以及借助棘轮轴13配置成可旋转的棘轮14。卡锁轴11和棘轮轴13均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呈大体水平地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比设置于壳体1的锁止销进入槽2更靠车辆的上方侧的部分设置有卡锁轴11,在比锁止销进入槽2更靠车辆的下方侧的部分且比卡锁轴11更靠车辆的内方侧的部分设置有棘轮轴13。利用侧门的关闭操作,锁止销(未图示)相对地从成为车辆的内方侧的图1的左方进入锁止销进入槽2。
卡锁12具有锁止销抵接部12a和钩部12b,利用未图示的卡锁弹簧的弹簧力,被朝向解除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施力而配置成啮合待机状态。啮合待机状态是指如下状态:钩部12b相对于锁止销进入槽2向上方侧退避,另一方面,锁止销抵接部12a配置在锁止销进入槽2的里侧(在图1中为右方侧)。如果侧门关闭而锁止销进入锁止销进入槽2,则锁止销与锁止销抵接部12a抵接,由此卡锁12克服卡锁弹簧的弹簧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钩部12b配置成横穿锁止销进入槽2的开口端部侧的状态。
在卡锁12的钩部12b配置成横穿锁止销进入槽2的状态时,棘轮14与钩部12b卡合,由此阻止卡锁12向解除方向旋转。该棘轮14利用未图示的棘轮弹簧的弹簧力,被朝向与卡锁12卡合的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施力。因此,如果锁止销进入锁止销进入槽2,卡锁12的钩部12b配置成横穿锁止销进入槽2,则棘轮14利用棘轮弹簧的弹簧力而与钩部12b卡合,并且维持该状态。
棘轮操作杆14a一体地设置于棘轮14。棘轮操作杆14a从棘轮轴13中的比棘轮14更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部分向车辆的内方侧延伸。如果克服棘轮弹簧的弹簧力而向上方侧按压棘轮操作杆14a,则棘轮14在图1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解除与卡锁12的卡合状态。
在壳体1的内部,在成为棘轮操作杆14a的下方侧的部分配置有打开连杆20。打开连杆20以如下方式配置于壳体1:能够利用外侧把手操作杆30和内侧把手操作杆40的动作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利用锁定单元50的动作,围绕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方向的轴心旋转而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变化。
外侧把手操作杆30利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外侧操作杆轴31,而可旋转地配置在比棘轮轴13更靠下方侧的部分。外侧把手操作杆30中的位于车辆的外方侧的端部借助外侧线缆32与未图示的侧门的外侧门把手连接。在外侧把手操作杆30中的位于车辆的内方侧的端部30a连接有打开操作杆33。打开操作杆33利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打开操作杆轴34,而可旋转地配置在比外侧把手操作杆30更靠车辆的内方侧且比外侧操作杆轴31更靠下方侧的部分,位于车辆的内方侧的端部33a与打开连杆20的旋转中心部卡合。如果外侧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则外侧把手操作杆30借助外侧线缆32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打开操作杆33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连杆20借助端部33a向上方侧移动。如果停止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则打开操作杆33利用复位弹簧35的弹簧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打开连杆20和外侧把手操作杆30复位到原来的状态。
内侧把手操作杆40利用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内侧操作杆轴41,而可旋转地配置在比打开连杆20更靠下方侧的部分,位于前方侧的前端部分40a与打开连杆20的下端面相对。内侧把手操作杆40的下端部借助内侧线缆42与侧门的内侧门把手连接。如果内侧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则内侧把手操作杆40借助内侧线缆42而在图3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连杆20借助内侧把手操作杆40的前端部分40a而向上方侧移动。此时,伴随打开连杆20向上方侧移动,打开操作杆33成为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因此,如果停止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则打开操作杆33利用复位弹簧35的弹簧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打开连杆20和内侧把手操作杆40复位到原来的状态。
锁定单元50借助围绕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锁定轴51的轴心旋转的锁定操作杆52而与打开连杆20卡合,包括与锁定操作杆52卡合的致动器单元53和锁定线缆54。致动器单元53利用车辆的使用者所持有的遥控器的操作而被进行锁定操作和解锁操作。锁定线缆54利用设置于侧门的锁捏手的操作而被进行锁定操作和解锁操作。如果致动器单元53或锁定线缆54被进行解锁操作,则打开连杆20借助锁定操作杆52而在图3中顺时针旋转,如图4所示,成为大体直立的解锁状态。同样,如果致动器单元53或锁定线缆54被进行锁定操作,则打开连杆20借助锁定操作杆52而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如图5所示,成为前倾的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上述的打开连杆20采用了构成为具有操作杆主体21和惯性操作杆部22的打开连杆。
操作杆主体21在下端部具有卡合孔21a和支承轴部21b,并且在上端部具有锁定卡合部21c。卡合孔21a是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贯通的异形孔,打开操作杆33中的位于车辆的内方侧的端部33a以能够相对旋转且不能在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卡合于卡合孔21a。支承轴部21b形成为从与卡合孔21a相邻的部分向车辆的后方侧突出的圆柱体。锁定卡合部21c是向车辆的外方侧突出的突起部,与锁定操作杆52卡合。即,操作杆主体21在外侧门把手和内侧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下向上方移动,并且在锁定单元50和锁定线缆54被进行锁定操作时配置在前倾的锁定位置,而在锁定单元50和锁定线缆54被进行解锁操作时配置在大体直立的解锁位置。操作杆主体21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分别与打开连杆20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对应。
惯性操作杆部22在上端部具有惯性质量体22a,并且在下端部具有滑动孔22b。惯性质量体22a构成为使惯性操作杆部22中的上端部的质量比下端部的质量大,并且惯性质量体22a在上端构成按压抵接面22c,在成为车辆的后方侧的部分具有复位用倾斜突部(复位部)22d。通过使支承轴部21b穿通滑动孔22b,从而该惯性操作杆部22在能够围绕支承轴部21b的轴心旋转且能够沿着支承轴部21b的轴心滑动的状态下支承于操作杆主体21。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支承轴部21b的突出端面设置有滑动限制板23,此外,在支承轴部21b中的位于操作杆主体21与惯性操作杆部2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扭转螺旋弹簧(解除用施力构件和移位用施力构件)24。滑动限制板23形成为具有比滑动孔22b的内径大的外径的圆板状,由安装螺钉25固定于支承轴部21b的端面。在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的情况下,扭转螺旋弹簧24以使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施力,并且以将惯性操作杆部22的下端部沿着轴向朝向滑动限制板23按压的方式施力。
所述操作杆主体21和惯性操作杆部22分别设置有块部21B、22B。如图10所示,在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支承轴部21b的最前方侧的状态下,通过使操作杆主体21和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旋转,从而所述块部21B、22B相互前后(在轴向上)重叠,并且如图11所示,在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支承轴部21b的后方侧的状态下,所述块部21B、22B相互在周向上重叠。
即,如图10所示,在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支承轴部21b的最前方侧的情况下,块部21B、22B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旋转,配置成相互前后重叠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惯性操作杆部22的惯性质量体22a沿着操作杆主体21配置。因此,如图6所示,在操作杆主体21配置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惯性操作杆部22也大体沿着铅垂方向配置,成为上端的按压抵接面22c与棘轮操作杆14a的下表面对置的状态(惯性操作杆部22的动作位置)。因此,如果操作杆主体21利用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和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向上方移动,则棘轮操作杆14a借助按压抵接面22c而向上方移动,能够解除棘轮14相对于卡锁12的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如果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块部21B、22B沿着前后方向的重叠消失,则如图11所示,惯性操作杆部22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的沿着轴向的作用力而向车辆的后方侧滑动,成为下端部与滑动限制板23抵接的状态(惯性操作杆部22的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块部21B、22B相互在周向上对置地并列设置,因此惯性操作杆部22不会因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如图7所示,即使在操作杆主体21配置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惯性操作杆部22的上端部也维持为朝向车辆的外方侧倾斜的状态,成为上端的按压抵接面22c与棘轮操作杆14a的下表面不对置的状态(惯性操作杆部22的非动作位置)。因此,即使从该状态起操作杆主体21利用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和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向上方移动,按压抵接面22c也不会与棘轮操作杆14a抵接,而是维持棘轮14相对于卡锁12的卡合状态。
在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在以比通常大的复位用的行程量进行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和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复位用倾斜突部22d与壳体1的复位用突起(复位部)1A抵接,由此克服扭转螺旋弹簧24的沿着轴向的作用力,使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向车辆的前方侧滑动。如果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滑动到最前方侧,则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惯性操作杆部22的块部22B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的块部21B以配置于前方侧的状态相互前后重叠,惯性操作杆部22复位到动作位置。
如上所述,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门锁装置在操作杆主体21的支承轴部21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搭载于车辆。因此,在通常使用时,利用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和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解除棘轮14相对于卡锁12的卡合状态,能够打开侧门。
如果因侧面碰撞而对上述车辆施加了冲击力,则由于左右方向的重力加速度,上端部为惯性质量体22a的惯性操作杆部2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而旋转,从而配置于非动作位置。如上所述,配置于非动作位置的惯性操作杆部22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的沿着轴向的作用力,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向车辆后方移动,设置在惯性操作杆部22与操作杆主体21之间的块部21B、22B成为相互在周向上重叠的状态。因此,不会因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动作位置。由此,即使因冲击力的影响而使门把手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了多次,也不会导致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搭载于四轮汽车的侧门的门锁装置,但是也可以搭载于其他类型的车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配置成操作杆主体的支承轴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惯性操作杆部的惯性质量体处于上方,则与实施方式同样,在因侧面碰撞等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杆主体21和惯性操作杆部22设置有块部21B、22B作为限制机构,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构成为在惯性操作杆部22旋转而配置于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使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仅在轴向上滑动,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在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通过使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旋转而配置于非动作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滑动而将惯性操作杆部22配置于非动作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以使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旋转的方式构成限制机构,由此限制复位移动。另外,利用单一的扭转螺旋弹簧24,兼具有对惯性操作杆部22施力以使其相对于操作杆主体21维持在动作位置的功能、以及对惯性操作杆部22向非动作位置施力的功能,但是也可以分别由单独的施力构件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体成形棘轮14和棘轮操作杆14a的结构,但是只要能够利用棘轮操作杆14a的动作来解除棘轮14相对于卡锁12的卡合状态,则也可以分体成形棘轮和棘轮操作杆。
附图标记说明
1A 复位用突起
12 卡锁
14 棘轮
14a 棘轮操作杆
20 打开连杆
21 操作杆主体
21B、22B 块部
21b 支承轴部
22 惯性操作杆部
22d 复位用倾斜突部
24 扭转螺旋弹簧。
Claims (6)
1.一种门锁装置,包括:打开连杆,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变化,并且在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时动作;以及棘轮操作杆,在借助所述打开连杆被施加了操作力的情况下,解除棘轮相对于卡锁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将操作力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所述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开连杆包括:操作杆主体,在与所述解锁状态对应的解锁位置和与所述锁定状态对应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并且伴随所述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以及解除用施力构件,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维持在所述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克服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所述操作杆主体配置于所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的操作力也不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
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移动到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向所述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以预定的轴心为中心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所述轴心相对滑动,并且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通过以所述轴心为中心旋转而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和所述非动作位置,
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动作位置向所述非动作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沿着所述轴心滑动而配置于预定的移位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块部,所述块部设置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通过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移位位置的情况下相互在周向上对置,从而阻止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非动作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向所述移位位置施力的移位用施力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是构成为以所述操作杆主体和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旋转的轴心为中心的扭转螺旋弹簧,也作为所述移位用施力构件发挥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和收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的壳体设置有复位部,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以预先设定的复位用的行程量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复位部相互抵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复位到所述动作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5484 | 2019-10-08 | ||
JP2019185484A JP7294044B2 (ja) | 2019-10-08 | 2019-10-08 | ドアラッチ装置 |
PCT/JP2020/003808 WO2021070401A1 (ja) | 2019-10-08 | 2020-01-31 | ドアラッ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81693U true CN217581693U (zh) | 2022-10-14 |
Family
ID=7537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90000870.8U Active CN217581693U (zh) | 2019-10-08 | 2020-01-31 | 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23226B2 (zh) |
JP (1) | JP7294044B2 (zh) |
CN (1) | CN217581693U (zh) |
WO (1) | WO20210704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317204A4 (en) | 2021-03-31 | 2024-10-16 | Fujifilm Corp | PRODUCTION PROCESS FOR POLYMER WITH REMOVED THIOCARBONYLTHIOGROUP |
JP2023113315A (ja) * | 2022-02-03 | 2023-08-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ドアラッ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85524B2 (ja) * | 2009-07-22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849658B2 (ja) * | 2011-11-30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2013209599A1 (de) * | 2013-05-23 | 2014-11-27 | Kiekert Ag |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10508475B2 (en) * | 2013-07-24 | 2019-12-17 |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 Motor vehicle lock |
DE102015112500A1 (de) * | 2014-09-30 | 2016-03-31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schloss |
DE202014105005U1 (de) * | 2014-10-20 | 2016-01-22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 Sperrwerk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omponente |
EP3034723B1 (fr) * | 2014-12-18 | 2017-06-21 | U-Shin France | Serrure pour un ouvr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
CN107407110B (zh) * | 2015-02-17 | 2019-07-26 | Gecom公司 | 机动车用门闩装置 |
DE102015109946A1 (de) * | 2015-06-22 | 2016-12-22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schloss |
JP6618861B2 (ja) | 2016-06-28 | 2019-12-11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2017102899A1 (de) * | 2017-02-14 | 2018-08-16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
DE102017113880A1 (de) * | 2017-06-22 | 2018-12-27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schloss |
DE102018116313A1 (de) * | 2018-04-20 | 2019-10-24 | Kiekert Ag |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2019
- 2019-10-08 JP JP2019185484A patent/JP729404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31 CN CN202090000870.8U patent/CN217581693U/zh active Active
- 2020-01-31 WO PCT/JP2020/003808 patent/WO20210704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
- 2022-03-29 US US17/707,426 patent/US12123226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94044B2 (ja) | 2023-06-20 |
US20220268062A1 (en) | 2022-08-25 |
WO2021070401A1 (ja) | 2021-04-15 |
JP2021059923A (ja) | 2021-04-15 |
US12123226B2 (en) | 2024-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72803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EP1726754B1 (en) | Door lock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 |
JP4473918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GB2360325A (en) | One-motion latch release mechanism | |
CN108291412B (zh) | 锁止装置 | |
CN217581693U (zh) | 门锁装置 | |
JP6538409B2 (ja) |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 |
US7302818B2 (en) | Apparatus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vehicle door | |
JP5421083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7127242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6933202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WO2020115939A1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5495166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WO2015182598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
US20210238896A1 (en) | Vehicular door lock device | |
JP5923784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2009228310A (ja) | 扉用錠装置 | |
US20230407687A1 (en) | Door latch device | |
CN118661012A (zh) | 门锁装置 | |
JP5070650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7556189B2 (ja) | 作動伝達構造、及び当該構造を備えた検出装置並びに当該検出装置を備えた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6070978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3909427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US20230313576A1 (en) | Door latch device | |
JP4304094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