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7939U - 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57939U CN216957939U CN202220575792.5U CN202220575792U CN216957939U CN 216957939 U CN216957939 U CN 216957939U CN 202220575792 U CN202220575792 U CN 202220575792U CN 216957939 U CN216957939 U CN 2169579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stop
- handle
- contact
- circuit brea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属于电气领域。该断路器包括壳体、手柄、功能组件、止挡件和推拉件,功能组件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手柄与壳体铰接以驱动动触头转动;止挡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止挡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止挡件对转动的动触头进行止挡,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止挡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件解除对动触头的止挡,使得动触头继续转动至与静触头相接触;推拉件包括与壳体铰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能够与转动的手柄相抵,使推拉件被手柄驱动而转动,至第二臂部与止挡件相抵,以带动止挡件运动至第二位置。该断路器能够快速闭合,显著减少电弧对触头的烧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电路保护器件,通常用于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以及切断故障电路。断路器具有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分闸状态下,断路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当需要合闸时,通过手柄驱动动触头使其与静触头接触,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
由于动触头的运动速度与手柄的合闸速度直接相关,当合闸较慢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进而烧蚀触头,降低断路器的电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手柄、功能组件、止挡件和推拉件,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铰接以驱动所述动触头转动;
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止挡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止挡件对转动的所述动触头进行止挡,使得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之间保持设定的安全距离;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件解除对所述动触头的止挡,使得所述动触头继续转动至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
所述推拉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推拉件包括:连接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连接;
所述推拉件被配置为,所述第一臂部能够与转动的所述手柄相抵,使得所述推拉件被所述手柄驱动而转动,直至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止挡件相抵,以带动所述止挡件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拉件还包括:第三臂部,所述第三臂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三臂部限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臂部能够在所述推拉件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臂部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凸块;
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相应位置处具有止挡块,所述凸块搭接于所述止挡块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手柄包括铰接部,所述铰接部通过手柄扭簧与所述壳体铰接;
所述铰接部上具有扭簧槽、第一扭簧挂壁和第二扭簧挂壁,所述扭簧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扭簧挂壁和所述第二扭簧挂壁;
所述手柄扭簧的簧体位于所述扭簧槽内,所述手柄扭簧的第一扭臂搭接于所述第一扭簧挂壁上并与所述壳体相抵接,所述手柄扭簧的第二扭臂搭接于第二扭簧挂壁上;
所述第二扭簧挂壁能够与所述第一臂部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件包括: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的第一侧相抵;
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三止挡部,所述第三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的第二侧相抵;
所述第二臂部限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三止挡部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件包括:本体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
所述本体部能够活动地位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二臂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的端部相抵;
所述第二止挡部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动触头的触点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止挡部用于与所述动触头的触点端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件还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弹性部被配置为,在自然状态下使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具有嵌槽,所述止挡件嵌设于所述嵌槽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止挡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的第二端的背离所述壳体的表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垂直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全距离为1mm~4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应用时,推动手柄使其带动动触头转动,动触头转动至与止挡件相抵。继续推动手柄转动,动触头受止挡件的止挡而保持静止,并将来自于手柄的驱动力进行储能,此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不会产生电弧。当手柄转动至与推拉件的第一臂部相抵后,能够驱动推拉件转动,转动的推拉件利用其第二臂部与止挡件相抵,以带动止挡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这样,止挡件将解除对动触头的止挡,动触头在储能作用下将快速转动并与静触头相接触,实现快速闭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布置止挡件和推拉件,能够显著提高动触头与静触头即将接触时的转动速度,实现快速闭合,进而显著减少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提高了断路器的电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断路器去除部分功能组件后对应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正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背面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柄与壳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挡件对动触头进行止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挡件对动触头解除止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11、止挡块;12、嵌槽;13、第三止挡部;14、手柄安装槽;
2、手柄;21、铰接部;22、导向部;23、操作部;
210、扭簧槽;211、第一扭簧挂壁;212、第二扭簧挂壁;
3、功能组件;31、动触头;32、静触头;
4、止挡件;
40、本体部;400、容置槽;
41、第一止挡部;42、第二止挡部;43、弹性部;
421、第一连接段;422、第二连接段;
5、推拉件;
50、连接部;51、第一臂部;52、第二臂部;53、第三臂部;530、凸块;
6、手柄扭簧。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中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将手柄2所在方位定义为上,将静触头32所在方位定义为下,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目前涉及的断路器中,由于动触头的运动速度与手柄的合闸速度直接相关,当合闸较慢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进而烧蚀触头,降低断路器的电寿命。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该断路器包括:壳体1、手柄2、功能组件3、止挡件4和推拉件5,功能组件3包括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手柄2与壳体1铰接,使得手柄2相对于壳体1能够转动。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位于壳体1内部不同位置处,手柄2能够驱动动触头31进行转动,使得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接触或者分离。
止挡件4位于壳体1内,止挡件4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止挡件4位于第一位置时,止挡件4对转动的动触头31进行止挡,使得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之间保持设定的安全距离;当止挡件4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件4解除对动触头31的止挡,使得动触头31继续转动至与静触头32相接触。
推拉件5位于壳体1内,推拉件5包括:连接部50、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连接部50与壳体1铰接,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与连接部50的不同位置处连接;推拉件5被配置为,第一臂部51能够与转动的手柄2相抵,从而使得推拉件5被手柄2驱动而转动,直至第二臂部52与止挡件4相抵,以带动止挡件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在合闸时,推动手柄2使其带动动触头31转动,动触头31转动至与止挡件4相抵。继续推动手柄2转动,动触头31受止挡件4的止挡而保持静止,并将来自于手柄2的驱动力进行储能,此时,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不会产生电弧。当手柄2转动至与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相抵后,能够驱动推拉件5转动,转动的推拉件5利用其第二臂部52与止挡件4相抵,以带动止挡件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这样,止挡件4将解除对动触头31的止挡,动触头31在手柄2和储能共同作用下将快速转动并与静触头32相接触,实现快速闭合。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布置止挡件4和推拉件5,能够显著提高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即将接触时的转动速度,实现快速闭合,进而显著减少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提高了断路器的电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柄2的合闸转动过程包括依次进行的第一转动阶段、第二转动阶段、第三转动阶段。对于第一转动阶段,手柄2仅作用于动触头31,使动触头31转动,直至动触头31与止挡件4相抵。然后,手柄2进入第二转动阶段,此时,手柄2同时作用于动触头31和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动触头31基于止挡件4的止挡而保持静止,推拉件5受手柄2的驱动而转动,转动的推拉件5通过其第二臂部52与止挡件4相抵,最终带动止挡件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动触头31解除止挡。然后,手柄2进入第三转动阶段,此时,手柄2仍然同时作用于动触头31和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解除止挡的动触头31快速地与静触头32相接触,推拉件5受手柄2的止挡而使止挡件4稳定保持在第二位置处。
可以理解地,如附图2所示,断路器的手柄2通过手柄扭簧6与壳体1铰接,利用手柄扭簧6来对手柄2提供一预紧力,使得手柄2在常态下始终处于分闸位置。
举例来说,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手柄2包括:依次连接的铰接部21、导向部22和操作部23。壳体1上具有手柄安装槽14,且手柄安装槽14贯穿至壳体1的外部,手柄2装配于该手柄安装槽14内,具体地,壳体1的内壁上相应位置处具有铰轴,铰接部21上具有与该铰轴对应的轴孔,使得铰接部21铰接于壳体1内部,导向部22贯穿壳体1使得操作部23位于壳体1外部,用户推动操作部23来操作手柄2。
手柄2的铰接部21和导向部22的至少一个上同时设置有手柄分闸限位结构和手柄合闸限位结构,壳体1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壳体分闸限位结构和壳体合闸限位结构。在一些示例中,导向部2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壳体分闸限位结构和壳体合闸限位结构,壳体1上开设有用于贯穿导向部22的过孔,该过孔的两侧对应设置有壳体分闸限位结构和壳体合闸限位结构。
断路器为分闸状态时,手柄分闸限位结构与壳体分闸限位结构相抵,使得手柄2稳定地保持在分闸位置。断路器为合闸状态时,手柄合闸限位结构与壳体合闸限位结构相抵,使得手柄2稳定地保持在合闸位置。
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手柄2的铰接部21上具有扭簧槽210、第一扭簧挂壁211和第二扭簧挂壁212,其中,扭簧槽2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扭簧挂壁211和第二扭簧挂壁212处。结合图6可知,手柄扭簧6的簧体嵌入至扭簧槽210内且位于铰接部21和壳体1之间,手柄扭簧6的第一扭臂搭接于第一扭簧挂壁211上并与壳体1上相应位置处相抵接,手柄扭簧6的第二扭臂搭接于第二扭簧挂壁212上。
自然状态的手柄扭簧6使手柄2稳定保持在分闸位置,当手柄2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时,手柄扭簧6的第一扭臂受壳体1的止挡保持静止,手柄扭簧6的第二扭臂随着手柄2的转动而发生变形,该弹性变形能够使手柄扭簧6复位,进而带动手柄2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手柄2的第二扭簧挂壁212来与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的端部相抵,来达到驱动推拉件5转动的目的。结合图2,断路器合闸时,手柄2顺时针转动,相应地,推拉件5被驱动而逆时针转动。
对于推拉件5,如附图7所示,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沿圆周方向分别与连接部50的外侧壁不同位置处连接,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之间的夹角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当第一臂部51与手柄2相抵并转动后,第二臂部52能够即时与止挡件4相抵。
进一步地,如附图7所示,推拉件5还包括:第三臂部53,第三臂部53与连接部50连接,且第三臂部53限位于壳体1上。在断路器合闸操作时,推拉件5受手柄2的驱动而转动时,由于第三臂部53限位于壳体1上,所以,第三臂部53受壳体1的止挡将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储能。这样,在断路器由合闸状态切换为分闸状态时,变形的第三臂部53将复位,进而驱动推拉件5复位至初始位置。举例来说,第三臂部53与连接部50的外侧壁连接,且第三臂部53、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沿圆周方向依次分布。
第三臂部53和壳体1之间的限位方式可以有多种,示例性地,结合图2和图5可知,第三臂部53沿水平方向延伸;壳体1的内壁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止挡块11,使至少部分第三臂部53水平搭接于止挡块11上,这样,在断路器合闸操作使推拉件5转动时,第三臂部53受止挡块11的止挡,将无法随着推拉件5的连接部50转动。
进一步地,如附图7所示,为了提高第三臂部53的形变效果,使第三臂部53的远离连接部50的一端设置有凸块530,使凸块530搭接于止挡块11上。通过使凸块530与止挡块11相抵,两者基于点点接触方式,使得第三臂部53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变形。例如,该凸块530为圆形凸块。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止挡件4包括:第一止挡部41,第一止挡部41用于与第二臂部52的第一侧相抵;如附图2和附图5所示,壳体1上具有第三止挡部13,第三止挡部13用于与第二臂部52的第二侧相抵;第二臂部52限位于第一止挡部41和第三止挡部13之间。
如图2所示,第二臂部52的第一侧为其上侧壁,第二臂部52的第二侧为其下侧壁。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以及推拉件5未被手柄2所驱动时,推拉件5的第二臂部52与第三止挡部13相抵,使得推拉件5稳定于常态位置。推拉件5被手柄2所驱动时,推拉件5的第二臂部52与第一止挡部41相抵,利于推拉件5带动止挡件4转动。
示例性地,第一止挡部41为凸块,例如圆柱形凸块,第二止挡部42也为凸块,例如圆柱形凸块。可见,通过使第二臂部52限位于第一止挡部41和第三止挡部之间,不仅利于将推拉件5限位于期望位置处,且利于使推拉件5及时对止挡件4进行驱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该止挡件4包括:本体部40、第一止挡部41和第二止挡部42;本体部40能够活动地位于壳体1上;第一止挡部41与本体部40的靠近第二臂部5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止挡部41用于与第二臂部52的端部相抵。第二止挡部42与本体部40的靠近动触头31的触点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止挡部42用于与动触头31的触点端相抵。
止挡件4利用其本体部40与壳体1活动连接,防止止挡件4脱离壳体1,利用第一止挡部41来与推拉件5相互作用,利用第二止挡部42来与动触头31相互作用。
示例性地,本体部40为杆体状,其第一端延伸至推拉件5所在位置处,其第二端延伸至动触头31的触点端位置处。本体部40能够沿着壳体1上下运动,使得止挡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壳体1具有限位结构来对本体部40进行限位,防止本体部40脱离壳体1,例如,该限位结构可以包括壳体1和其他壳体,也可以包括上述的第一止挡部41和第三止挡部13。
示例性地,如附图8所示,第一止挡部41与本体部40的第一端的背离壳体1的表面垂直连接,例如,第一止挡部41为圆柱形凸块。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止挡部42的一端与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面向动触头31的一侧垂直连接,这样,第二止挡部42沿着靠近动触头31的方向延伸,以确保与动触头31顺利地相抵。
示例性地,如附图8所示,第二止挡部42包括: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第一连接段421的一端与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背离壳体1的表面垂直连接,第二连接段422与第一连接段421的另一端垂直连接。
第一连接段421起到导向作用,以使第二连接段422位于能够与动触头31的触点段相抵的位置处。第二连接段422用于与动触头31的触点段相抵,并且,通过增加第二连接段422的长度,即可增加其与动触头31的触点段之间的接触面积。
期望地是,止挡件4在不受外力时的常态下稳定地位于第一位置处,这可以通过在止挡件4和壳体1之间布置弹性结构或者摩擦结构来实现。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止挡件4还包括:弹性部43,弹性部43位于本体部40和壳体1之间;弹性部43被配置为,在自然状态下使止挡件4位于第一位置。
示例性地,弹性部43可以为压缩弹簧、弹性橡胶块、或者其他能够进行伸缩运动的弹性结构。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止挡件4基于弹性部43的作用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当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至合闸状态时,推拉件5驱动止挡件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压缩弹性部43,使得推拉件5顺利地到达第二位置处。这样,在断路器由合闸状态切换为分闸状态时,压缩变形的弹性部43将复位,进而驱动止挡件4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所示,壳体1的内壁上具有嵌槽12,止挡件4嵌设于嵌槽12内,该嵌槽12的结构与止挡件4的结构相适配。在一些示例中,使止挡件4的本体部40完全嵌入至嵌槽12内,使第一止挡部41和第二止挡部42凸出于嵌槽12之外。
通过在壳体1上设计嵌槽12,不仅不会影响止挡件4的运动,还能够充分利用壳体1内部空间,使得止挡件4不会对壳体1内部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扰。
结合嵌槽12的设计,可以使弹性部43的一端与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抵或连接,弹性部43的另一端与嵌槽12的内壁相抵或连接。例如,弹性部43为压缩弹簧,使弹性部43的一端与本体部40的第一端连接,弹性部43的另一端与嵌槽12的内壁(具体是顶壁)连接,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弹性部43和本体部40的有效连接,而且还起到了将止挡件4限位于壳体1上的效果。
进一步举例来说,如附图8所示,可以在本体部40的第一端设置容置槽400,使弹性部43的一端套设于容置槽400中,两者依靠摩擦力实现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推拉件5、止挡件4中至少一个上设置一处或者多处避让结构,以避让断路器中的其他部件,防止两者对断路器中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扰。
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动触头31在被止挡件4所止挡时,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之间的安全距离为1mm~4mm,例如为1mm、1.2mm、1.3mm、1.4mm、1.5mm、1.7mm、2mm、2.5mm等。
在该安全距离内,不仅能够确保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之间不会产生电弧,而且能够确保动触头31在极短时间内与静触头32相接触。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在合闸时,通过提高合闸之前动触头31的运动速度,可以显著减少触头闭合前产生的电弧对触头的烧损,从而提高断路器的电气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对断路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描述:如附图1所示,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当需要使断路器合闸时,顺时针转动手柄2,手柄2带动动触头31向着靠近静触头32的方向转动。当动触头31转动至如附图9所示的状态时,动触头31触碰止挡件4的第二止挡部42而保持静止,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之间具有安全距离≥1mm。继续转动手柄2进行合闸,由于止挡件4的作用,动触头31将无法继续转动,直至手柄2转动至同时作用于动触头31和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动触头31基于止挡件4的止挡而保持静止,推拉件5受手柄2的驱动而转动。
具体是,推拉件5的第三臂部53被挤压抵接于壳体1上,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均作逆时针运动。转动的推拉件5转动至其第二臂部52与止挡件4相抵,克服弹性部43的反作用力,带动止挡件4向上运动。参见图10,当止挡件4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其滑出了对动触头31的限位区间,止挡件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其第二止挡部42不再对动触头31进行止挡,动触头31解除止挡。
此时,手柄2仍然同时作用于动触头31和推拉件5的第一臂部51,解除止挡的动触头31受手柄2及其自身驱动结构的驱动,并基于其之前存储的能量而快速地与静触头32相接触(参见图11),最终使断路器实现合闸。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设计,在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接触之前,即不足以使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间产生电弧的距离处,故意对动触头31限位。当手柄2继续合闸,对动触头31解除限位,在较大的外力作用和储能作用下,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快速地闭合,大大降低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提高了断路器的电气性能(短路、电寿命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1)、手柄(2)、功能组件(3)、止挡件(4)和推拉件(5),所述功能组件(3)包括: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所述手柄(2)与所述壳体(1)铰接以驱动所述动触头(31)转动;
所述止挡件(4)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止挡件(4)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挡件(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止挡件(4)对转动的所述动触头(31)进行止挡,使得所述动触头(31)与所述静触头(32)之间保持设定的安全距离;所述止挡件(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件(4)解除对所述动触头(31)的止挡,使得所述动触头(31)继续转动至与所述静触头(32)相接触;
所述推拉件(5)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推拉件(5)包括:连接部(50)、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壳体(1)铰接,所述第一臂部(51)和所述第二臂部(52)与所述连接部(50)的不同位置处连接;
所述推拉件(5)被配置为,所述第一臂部(51)能够与转动的所述手柄(2)相抵,使得所述推拉件(5)被所述手柄(2)驱动而转动,直至所述第二臂部(52)与所述止挡件(4)相抵,以带动所述止挡件(4)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件(5)还包括:第三臂部(53),所述第三臂部(53)与所述连接部(50)连接,且所述第三臂部(53)限位于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三臂部(53)能够在所述推拉件(5)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臂部(53)的远离所述连接部(50)的一端具有凸块(530);
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相应位置处具有止挡块(11),所述凸块(530)搭接于所述止挡块(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包括铰接部(21),所述铰接部(21)通过手柄扭簧(6)与所述壳体(1)铰接;
所述铰接部(21)上具有扭簧槽(210)、第一扭簧挂壁(211)和第二扭簧挂壁(212),所述扭簧槽(2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扭簧挂壁(211)和所述第二扭簧挂壁(212);
所述手柄扭簧(6)的簧体位于所述扭簧槽(210)内,所述手柄扭簧(6)的第一扭臂搭接于所述第一扭簧挂壁(211)上并与所述壳体(1)相抵接,所述手柄扭簧(6)的第二扭臂搭接于第二扭簧挂壁(212)上;
所述第二扭簧挂壁(212)能够与所述第一臂部(51)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4)包括:第一止挡部(41),所述第一止挡部(41)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52)的第一侧相抵;
所述壳体(1)上具有第三止挡部(13),所述第三止挡部(13)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52)的第二侧相抵;
所述第二臂部(52)限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41)和所述第三止挡部(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4)包括:本体部(40)、第一止挡部(41)和第二止挡部(42);
所述本体部(40)能够活动地位于所述壳体(1)上;
所述第一止挡部(41)与所述本体部(40)的靠近所述第二臂部(5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41)用于与所述第二臂部(52)的端部相抵;
所述第二止挡部(42)与所述本体部(40)的靠近所述动触头(31)的触点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止挡部(42)用于与所述动触头(31)的触点端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4)还包括:弹性部(43),所述弹性部(43)位于所述本体部(40)和所述壳体(1)之间;
所述弹性部(43)被配置为,在自然状态下使所述止挡件(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具有嵌槽(12),所述止挡件(4)嵌设于所述嵌槽(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部(42)包括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所述第一连接段(421)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背离所述壳体(1)的表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4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22)垂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距离为1mm~4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75792.5U CN216957939U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75792.5U CN216957939U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57939U true CN216957939U (zh) | 2022-07-12 |
Family
ID=82297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575792.5U Active CN216957939U (zh) | 2022-03-15 | 2022-03-15 | 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57939U (zh) |
-
2022
- 2022-03-15 CN CN202220575792.5U patent/CN2169579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85233B (zh) | 小型断路器 | |
CN111477511B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112151332B (zh) | 一种离合装置、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6957939U (zh) | 断路器 | |
CN108538671B (zh) |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 |
CN113140429A (zh) | 一种双动断路器 | |
CN114927363B (zh) | 一种防尘客车微动开关 | |
CN216213087U (zh) |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 |
CN113871246B (zh) |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 |
CN214477278U (zh) | 一种传动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2750772U (zh) |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及断路器 | |
EP4131314A1 (en) |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 |
CN112151328B (zh) | 一种离合装置、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3816030U (zh) | 一种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8631867U (zh) | 断路器 | |
CN214411099U (zh) |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 |
CN215869099U (zh) | 一种防回弹装置及隔离开关 | |
CN216928322U (zh) | 一种隔离开关 | |
CN118824765A (zh) | 开关机构及插座 | |
CN220341152U (zh) | 断路器 | |
CN212209392U (zh) | 一种脱扣机构及断路器 | |
CN219497694U (zh) | 一种断路器合闸信号和分闸脱扣报警结构 | |
CN216487890U (zh) | 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及锁定机构 | |
CN219370877U (zh) |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 |
CN220706273U (zh) | 一种离合装置,顶门机构以及电器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