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04485U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04485U CN216804485U CN202123437221.XU CN202123437221U CN216804485U CN 216804485 U CN216804485 U CN 216804485U CN 202123437221 U CN202123437221 U CN 202123437221U CN 216804485 U CN216804485 U CN 2168044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mold
- fiber
- fibers
- dimensional braided
- braided compo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该设备包括芯模、机器人、编织机、注胶机构以及加热机构;所述机器人用于对所述芯模进行夹持;所述机器人用于将所述芯模送入所述编织机内,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所述芯模上;所述注胶机构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所述芯模的纤维上;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注胶后所述芯模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所述芯模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编织成型工艺,纤维在三维空间按角度交错、整体连续、没有接缝、没有断口,纤维不再有裁剪切口,且纤维在面内和面外的各个方向取向一致,可以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维编织技术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碳纤维市场发展迅速,在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应用广泛。我国复合材料市场发展也相当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复合材料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投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复合材料管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复合材料管市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碳纤维管为目前应用范围较广、数量较多的碳纤维基础制品之一,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要的应用形式之一。与其他的应用相似,碳纤维管也是凭借着“轻而强”的性能优势成为诸多领域所青睐的轻量化材料。
当下的碳纤维管材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其在更多层面上的应用,但是,随着工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批量化生产模式的推广,这一瓶颈将被逐渐打破。从市场需求的深度和走向看,碳纤维管的发展将向功能特殊化、设计组合化方向发展。总之,产品的基础性决定了市场需求量,碳纤维管的未来发展不容小觑,在替代金属管材的轻量化进程中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管材,一般是通过采取短纤维增强基体,或采取长纤维以及二维织物预浸料通过铺层工艺获得复合材料制件。最终都得通过裁剪铺贴,纤维有断口,层间性能差,特别是轴向压缩时易产生分层,层间剪切强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纤维都得通过裁剪铺贴,纤维有断口,层间性能差,特别是轴向压缩时易产生分层,层间剪切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包括:
芯模;
机器人,所述机器人用于对所述芯模进行夹持;
编织机,所述机器人用于将所述芯模送入所述编织机内,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所述芯模上;
注胶机构,所述注胶机构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所述芯模的纤维上;以及
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注胶后所述芯模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所述芯模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机器人用于对所述芯模进行夹持,机器人用于将所述芯模送入所述编织机内,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所述芯模上;注胶机构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所述芯模的纤维上;加热机构用于对注胶后所述芯模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所述芯模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如此,采用一体编织成型工艺,纤维在三维空间按角度交错、整体连续、没有接缝、没有断口,三维编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完全整体的增强系统,纤维不再有裁剪切口,且纤维在面内和面外的各个方向取向一致,可以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可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传统工艺所存在的层间剪切强度低的痛点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芯模的头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的头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台阶上。如此,通过芯模的头部设置有第一台阶,可以对纤维的头部进行固定,也可以将纤维的头部通过扎带固定在第一台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芯模的尾部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的尾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台阶上。如此,通过芯模的尾部设置有第二台阶,可以对纤维的尾部进行固定,也可以将纤维的尾部通过扎带固定在第二台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涂脱模剂机构,所述涂脱模剂机构用于将涂脱模剂涂抹在所述芯模上。如此,可以通过涂脱模剂机构将涂脱模剂涂抹在芯模上,方便后续的脱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粘膜设备,所述粘膜设备用于将聚四氟乙烯膜贴在所述芯模上。如此,通过粘膜设备将聚四氟乙烯膜贴在芯模上,通过聚四氟乙烯膜可以更好的进行脱模,实际生产过程中,纤维是通过聚四氟乙烯膜设置在芯模上的,脱模的过程中,只要将纤维从聚四氟乙烯膜上脱下即可,将聚四氟乙烯膜留在芯模上,方便下次重复使用,由于聚四氟乙烯膜的性能,可以更好的进行脱模,提高脱模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芯模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芯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其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如此,通过芯模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内径相适配,镀铬金属棒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可以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管材,方便管材的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芯模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如此,通过芯模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可以制作弧形的管材,同样方便管材的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牵引机,所述牵引机用于带动所述芯模上的纤维往前运动。如此,通过牵引机用于带动芯模上的纤维往前运动,方便加工更长的管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芯模内部。如此,通过加热机构设置在芯模内部,可以有效节省外部的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系统,包括如上述发明人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系统,采用一体编织成型工艺,纤维在三维空间按角度交错、整体连续、没有接缝、没有断口,三维编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完全整体的增强系统,纤维不再有裁剪切口,且纤维在面内和面外的各个方向取向一致,可以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可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传统工艺所存在的层间剪切强度低的痛点问题。
上述实用新型内容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实现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效果等,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说明书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制备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上述各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芯模,
2、聚四氟乙烯膜,
3、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4、机器人,
5、编织机,
6、注胶机构,
7、加热机构,
8、涂脱模剂机构,
9、粘膜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申请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可实施的具体方案,能实现目的与效果等,以下结合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文所记载的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的“实施例”一词并不一定指代相同的实施例,亦不特别限定其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独立性或关联性。原则上,在本申请中,只要不存在技术矛盾或冲突,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以形成相应的可实施的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的含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对相关术语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用语“和/或”是一种用于描述对象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述,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存在A,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逻辑关系。
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用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数量、主次或顺序等关系。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在本申请中,语句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他类似的表述,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这些表述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还可以存在另外的要素,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不仅可以包括那些限定的要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产品所固有的要素。
与《审查指南》中的理解相同,在本申请中,“大于”、“小于”、“超过”等表述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表述理解为包括本数。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与之类似的与“多”相关的表述亦做此类理解,例如“多组”、“多次”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表述,诸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垂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具体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或便于读者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位置、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用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所述“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设置;其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其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其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管材,一般是通过采取短纤维增强基体,或采取长纤维以及二维织物预浸料通过铺层工艺获得复合材料制件。最终都得通过裁剪铺贴,纤维有断口,层间性能差,特别是轴向压缩时易产生分层,层间剪切强度低。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包括芯模1、机器人4、编织机5、注胶机构6以及加热机构7;机器人4用于对芯模1进行夹持;机器人4用于将芯模1送入编织机5内,编织机5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芯模1上;注胶机构6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芯模1的纤维上;加热机构7用于对注胶后芯模1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芯模1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
本实施例中,机器人4上设置有滑台,机器人4通过滑台可以带动芯模1前进后退。本实施例中,机器人4、编织机5、注胶机构6以及加热机构7的原理都是常规的技术手段,具体结构不再此累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机器人4用于对芯模1进行夹持,机器人4用于将芯模1送入编织机5内,编织机5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芯模1上;注胶机构6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芯模1的纤维上;加热机构7用于对注胶后芯模1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芯模1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如此,采用一体编织成型工艺,纤维在三维空间按角度交错、整体连续、没有接缝、没有断口,三维编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完全整体的增强系统,纤维不再有裁剪切口,且纤维在面内和面外的各个方向取向一致,可以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可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传统工艺所存在的层间剪切强度低的痛点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模1的头部设置有第一台阶(图中未示出),编织机5用于将纤维的头部固定在第一台阶上。如此,通过芯模1的头部设置有第一台阶,可以对纤维的头部进行固定,也可以将纤维的头部通过扎带固定在第一台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模1的尾部设置有第二台阶(图中未示出),编织机5用于将纤维的尾部固定在第二台阶上。如此,通过芯模1的尾部设置有第二台阶,可以对纤维的尾部进行固定,也可以将纤维的尾部通过扎带固定在第二台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涂脱模剂机构8,涂脱模剂机构8用于将涂脱模剂涂抹在芯模1上。如此,可以通过涂脱模剂机构8将涂脱模剂涂抹在芯模1上,方便后续的脱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粘膜设备9,粘膜设备9用于将聚四氟乙烯膜2贴在芯模1上。如此,通过粘膜设备9将聚四氟乙烯膜2贴在芯模1上,通过聚四氟乙烯膜2可以更好的进行脱模,实际生产过程中,纤维是通过聚四氟乙烯膜2设置在芯模1上的,脱模的过程中,只要将纤维从聚四氟乙烯膜2上脱下即可,将聚四氟乙烯膜2留在芯模1上,方便下次重复使用,由于聚四氟乙烯膜2的性能,可以更好的进行脱模,提高脱模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涂脱模剂机构8、粘膜设备9也采用常规的技术手段,具体结构不在此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模1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内径相适配。芯模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其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如此,通过芯模1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内径相适配,芯模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可以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管材,方便管材的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模1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如此,通过芯模1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可以制作弧形的管材,同样方便管材的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牵引机,牵引机用于带动芯模1上的纤维往前运动。如此,通过牵引机用于带动芯模1上的纤维往前运动,方便加工更长的管体。牵引机为常规的技术手段,具体结构不再此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机构7设置在芯模1内部。如此,通过加热机构7设置在芯模1内部,可以有效节省外部的空间。加热机构7可以为外部的烘箱,通过机器人4将芯模1运输至烘箱内,即可。而在某些实施例中,加热机构7可以设置在芯模1内部,直接对芯模1进行加热,同样可以实现对芯模1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
本实施例中,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芯模1
对金属原材料进行处理,制作成芯模1,对芯模1进行涂脱模剂处理,备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作芯模1的步骤中,将金属原材料涂脱模剂处理,作为芯模1,在所述芯模1的表面上粘贴带背胶的聚四氟乙烯膜2,再次涂脱模剂,然后再进行三维编织。
本实施例中,聚四氟乙烯膜2是一种由聚四氟乙烯(PTFE)通过压延、挤压、双轴拉伸等方式制成的微孔膜。聚四氟乙烯膜2具有纤维微孔结构,孔隙率大于百分之八十,每平方厘米有14亿个微孔,孔径范围为0.02μm-15μm。由于聚四氟乙烯薄膜材料的织物基体为玻璃纤维,纤维的直径范围应在3.30~4.05μm之间,其重量应大于150g/m,涂层以聚四氟乙烯树脂为主,含量不小于百分之九十,涂层质量几乎大于400g/m,薄膜厚度大于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再次涂脱模剂的次数为2次以上,每次间隔20min。如此,通过涂脱模剂的次数为2次以上,每次间隔20min,形成2层以上的涂脱模剂,可以更好的进行脱模,进一步提高脱模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原材料为镀铬金属棒,镀铬金属棒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管材的内径相适配,镀铬金属棒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其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如此,金属原材料为镀铬金属棒,镀铬金属棒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管材的内径相适配,镀铬金属棒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可以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管材,方便管材的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镀铬金属棒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如此,通过镀铬金属棒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可以制作弧形的管材,同样方便管材的使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芯模1直径与成型后管材的内径相同。所用的脱模剂为832半永久性脱模剂,购自北京科拉斯科技有限公司。涂抹次数为3次,初次使用,每次间隔20min。
步骤二、三维编织
采用机器人对处理后的芯模1进行夹持,将芯模1设置在编织机上,编织机将编织的头部纤维固定住,机器人持续送入芯模1,编织机持续将纤维一次性编织在芯模1上,控制机器人移动的速度和编织机编织的速度,至编织结束后,编织机将编织的尾部纤维固定住,得到预制体;
本实施例中,三维编织为关键步骤,纱线分为编织纱和轴纱两个系统。编织纱挂在机器底盘上,在携纱器上可以运动,而轴纱直接挂在机器底盘上。在编织过程中,每个携纱器按一定的规律在机器底盘上沿不同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编织纱运动,但轴纱不动。所以编织纱在三维空间中相互交织、交叉在一起,同时又把轴纱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不分层的整体结构。加人轴纱的编织结构称为三维五向结构,而没有轴纱的结构称为三维四向结构。在编织过程中,由于纱线的交织和交叉,就形成了预制件。
本实施例中,编织系统设有纱锭底座,纤维轴纱铺层纱架,机器人滑台系统,夹持系统,编织机系统等装置。通过对编织机纤维数量的调整,机器人滑台和编织机速度的调整,可以控制编织件预成型的纤维编织角,编织紧密度,编织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维编织步骤中,所述纤维为碳纤维纱线和/或玻璃纤维纱线。如此,可以通过碳纤维纱线和玻璃纤维纱线混合,制作纤维混杂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管材,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纱线或玻璃纤维纱线的特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碳纤维纱线或玻璃纤维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维编织步骤中,机器人移动的速度为2mm/s,编织机的速度为6mm/s,编织角为60°,纤维编织厚度为1.5mm。如此,可以通过控制机器人移动的速度和编织机的速度,可以调节编织角和编织厚度,方便生产不同性能、不同厚度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管材。
步骤三、固化处理
将预制体通过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导入配置好的环氧树脂,放入烘箱成型固化,固化成型后,进行脱模得到纤维混杂结构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管材。
本实施例中,可环氧树脂选择高强度或者高韧性环氧树脂,得到不同性能要求的复合材料管材。
本实施例中,采用VARI工艺成型,在编织好的芯模1两端贴上密封胶带,铺上真空成型辅料,进行真空导入成型,所用树脂为环氧树脂。VARI工艺简称真空辅助成型,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低成本、高性能成型技术,近年来在航空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VARI技术是在真空下,利用树脂的流动、渗透实现对纤维及其织物浸渍,并在真空下固化的成型方法。
在脱模步骤中,切除芯模1台阶上多余纤维和树脂,芯模1上贴有聚四氟乙烯膜2,相对较容易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化处理的步骤中,先升温至50℃,保温一小时,再升温至100℃,保温一小时,保温结束后,烘箱冷却至室温,再将产品取出脱模处理。如此,可以提高固化处理效果,防止烫伤。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纱线:碳纤维为采用中复神鹰T700级,12K;玻璃纤维为泰山玻纤,1200tex,无碱E玻纤。编织机:纤维纱锭总数为144,碳纤24个,玻纤120个,碳纤玻纤纱锭比为1:5。芯模1:成型区域直径为25mm,长度500mm,芯模1两端100mm处直径为16mm,与成型区域形成台阶。
编织机速度为6mm/s,滑台速度为2mm/s。速度不变编织单层厚度为1.5mm,编织两成,壁厚是3mm。得到1:5碳纤玻纤混编的预制体。
将得到的预制体进行真空导入成型,采用惠柏新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ML5417环氧树脂体系,固化温度50℃下保温1小时,100℃下保温两小时。
按树脂固化曲线升温固化,完成后降温至室温,切除芯模1两端轧带扎起来的多余的树脂和纤维,脱模,得到内径为25mm,外径约31mm的碳纤玻纤1:5混编的复合材料管材。
本实施例中,还涉及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系统,包括如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编织机、牵引机、芯模1的夹持机构、外部对注胶机构供树脂的机构运行,控制装置为常规的控制装置,在此不再累述。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系统,采用一体编织成型工艺,纤维在三维空间按角度交错、整体连续、没有接缝、没有断口,三维编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完全整体的增强系统,纤维不再有裁剪切口,且纤维在面内和面外的各个方向取向一致,可以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可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传统工艺所存在的层间剪切强度低的痛点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模;
机器人,所述机器人用于对所述芯模进行夹持;
编织机,所述机器人用于将所述芯模送入所述编织机内,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一体编织在所述芯模上;
注胶机构,所述注胶机构用于将树脂注入编织后的所述芯模的纤维上;以及
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注胶后所述芯模上的纤维进行加热,使所述芯模上的纤维与树脂固化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的头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的头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台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的尾部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编织机用于将纤维的尾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台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涂脱模剂机构,所述涂脱模剂机构用于将涂脱模剂涂抹在所述芯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粘膜设备,所述粘膜设备用于将聚四氟乙烯膜贴在所述芯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的外径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芯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多边形,其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的延伸形状为直筒形或者曲线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包括牵引机,所述牵引机用于带动所述芯模上的纤维往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芯模内部。
10.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37221.XU CN216804485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37221.XU CN216804485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04485U true CN216804485U (zh) | 2022-06-24 |
Family
ID=82061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37221.XU Active CN216804485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04485U (zh) |
-
2021
- 2021-12-30 CN CN202123437221.XU patent/CN2168044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023774A1 (en) | Integrated Robotic 3D Printing System for Printing of Fiber Reinforced Parts | |
CN102785372B (zh) | 一种纤维增强塑料板式弹簧的制造方法 | |
CN100581794C (zh) | 具有多层环形编织结构在线拉挤玻璃钢管的制备方法 | |
CN107244082B (zh) | 一种薄壁变厚度复合材料天线罩的成型方法 | |
CN103264512B (zh) | 一种泡沫芯材复合材料夹层板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及工艺 | |
CN105221859A (zh) | 一种纤维增强型保温热塑性塑料复合管材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19023167A1 (en) | NOZZLE ASSEMBLY OF A 3D PRINTING SYSTEM FOR PRINTING FIBER REINFORCED PARTS | |
CN106515041A (zh) | 一种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的三维打印成形方法 | |
CN104149339A (zh) | 一种连续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机及其打印方法 | |
CN107215039A (zh) | 一种夹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6138045B2 (ja) | Rtm工法用高目付炭素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rtm工法 | |
CN112140528A (zh) | 一种具有z向增强功能的连续纤维增材制造方法 | |
CN101119042A (zh) | 具有多层环形编织结构的玻璃钢绝缘管 | |
CN114311747A (zh)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制备方法及其管材 | |
CN105313350B (zh) | 一种三维编织预制体织物的混缝复合材料成型方法 | |
CN110563977A (zh) | 复合纤维布及其制备方法和复合材料 | |
CN208469107U (zh) | 一种泡沫芯薄层复合材料管杆件连续生产线 | |
CN111196049B (zh) | 耐烧蚀/承载一体化进气道及整体成型方法 | |
CN216804485U (zh) | 一种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材的生产设备及其系统 | |
CN110591330A (zh) | 复合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1531870A (zh) | 一种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方法 | |
CN106493965B (zh) | 一种连续拉伸增强复合塑料管材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4325653B (zh) | 一种玻璃钢管道的连续制造方法及制得的玻璃钢管道 | |
CN207128360U (zh) | 一种夹芯复合材料 | |
CN109334045B (zh) | 一种腔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