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6311370U -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1370U
CN216311370U CN202123095371.7U CN202123095371U CN216311370U CN 216311370 U CN216311370 U CN 216311370U CN 202123095371 U CN202123095371 U CN 202123095371U CN 216311370 U CN216311370 U CN 2163113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ignal
layer
insulating
signal lin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537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利强
张军萍
叶沪伟
黄远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nlan Wanji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nlan Wan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nlan Wanji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nlan Wan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537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13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13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13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为双同轴线缆,即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并行排列的芯线,所述芯线的中部为一根导体,所述导体外依次包裹有采用第一绝缘介质的第一绝缘层和采用第二绝缘介质的第二绝缘层,两根所述芯线外共同包裹有采用第三绝缘介质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介质、第二绝缘介质、第三绝缘介质互不相同,所述第三绝缘层外还依次包裹有屏蔽层和聚脂薄膜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导体外不同绝缘层的混合结构设计,使得整体介电常数介于最大介电常数和最小介电常数之间,且整体介电常数在最大介电常数和最小介电常数之间灵活可调,从而使线缆的传输性能更优,插入损耗更低。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速信号传输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同轴线缆,特别涉及一种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背景技术
高速信号传输线缆,是供高频信号传送用的连接线。高频线都是屏蔽线,传输路径因为有阻抗的存在而导致有信号能量的衰减,它的使用很广范,一般用于数据传输。
传统的高速信号传输线缆,使用镀银铜导体,在导体外部包裹绝缘材料,然后屏蔽。绝缘材料一般使用PP、PE、FEP,材料的介电系数决定高速传输线缆的传输损失。一般的高速线缆以30AWG 1.0m为例,在16Ghz频率点的衰减损失为6.0dB。如何进一步减小线缆的衰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性能更优,插入损耗更低的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方案: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为双同轴线缆,即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并行排列的芯线,所述芯线的中部为一根导体,所述导体外依次包裹有采用第一绝缘介质的第一绝缘层和采用第二绝缘介质的第二绝缘层,两根所述芯线外共同包裹有采用第三绝缘介质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介质、第二绝缘介质、第三绝缘介质互不相同,所述第三绝缘层外还依次包裹有屏蔽层和聚脂薄膜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之间为紧密连接,二者的连接处无间隙,所述第三绝缘层和屏蔽层之间为紧密连接,二者之间无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聚脂薄膜层部分间隔地包覆于屏蔽层外部,即屏蔽层与聚脂薄膜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地线。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线的截面呈扁圆形,所述地线分别布置于间隙内沿所述扁圆形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地线为单根导体或多股导体的绞合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包覆层,所述传输信号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根,若干根所述传输信号线被共同包覆于所述包覆层中,且若干根所述传输信号线在包覆层中并行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导体外不同绝缘层的混合结构设计,使得线缆的整体介电常数可在三者的介电常数之间进行调整,从而使传输性能更优,插入损耗更低。
2、在产品给定的中心间距后可以选择更大的线材规格,可以传输更长距离,增加传输带宽,同时线材物理尺寸可以更小,减小所占空间。
3、可以拥有更大的屏蔽面积,可以增加信号线导体间的耦合,减少导体与屏蔽间的耦合。
4、可以更优的调和差分与共模阻抗。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的截面图;
图2是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的层面结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左侧或右侧视角的层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1上侧或下侧视角的层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两根传输信号线包覆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八根传输信号线包覆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十六根传输信号线包覆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导体;2-第一绝缘层;3-第二绝缘层;4-第三绝缘层;5-屏蔽层;6-地线;7-聚酯薄膜层;8-传输信号线;9-包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该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主要用于高频信号的传送。该信号线为双同轴线缆,即如图1所示,信号线中包括两根并行排列的芯线。
本实施例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的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该传输信号线整体截面呈扁圆形。信号线中两根芯线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中部的一根导体1以及从内至外依次包裹于导体1外的第一绝缘层2和第二绝缘层3,其中,第一绝缘层2采用第一绝缘介质,第二绝缘层3采用第二绝缘介质。需要说明的是,导体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镀银铜/镀锡铜/裸铜等。两根芯线的外部共同包裹有第三绝缘层4,第三绝缘层4采用第三绝缘介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实心PP/PE/FEP、发泡PP/PE/FEP等;第二绝缘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聚四氟乙烯多微孔膜带(EPTFE)等,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一层还是多层;第三绝缘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使用PP/PE/FEP等。第三绝缘层4的外部由内至外依次包裹有屏蔽层5和聚脂薄膜层7(PET)。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屏蔽层5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铝箔麦拉/铜箔麦拉/锡箔麦拉等,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朝内还是朝外。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和第三绝缘层4采用不同的绝缘材料,即所述的第一绝缘介质、第二绝缘介质、第三绝缘介质互不相同。本实施例的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中还设置有地线6,具体的,如图1所示,聚脂薄膜层7部分间隔地包覆于屏蔽层5的外部,即屏蔽层5与聚脂薄膜7之间具有间隙。地线6设置于该间隙内。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地线6分别布置于沿信号线的扁圆形截面长度方向的两端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地线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镀银铜/镀锡铜等,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单根或者多股绞合。
本实施例中,除屏蔽层5与聚脂薄膜7之间设有间隙外,其它层面结构均为紧密连接。即,第二绝缘层3和第三绝缘层4之间除了两根芯线的连接处因结构原因必然不能紧密连接外,其它部位均为紧密连接;第三绝缘介层4和屏蔽层5之间为紧密连接,二者之间无间隙。
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还可进一步设置包覆层9,用于将数量大于或等于两根的上述传输信号线8(本实施例仅以图5的两根、图6的8根及图7的16根传输信号线8进行举例说明)包覆为一根线缆。具体的,若干根传输信号线8被共同包覆于包覆层9中,且若干根所述传输信号线8在包覆层中并行排列。
如图5所示,当传输信号线8的数量为2根时,两根传输信号线8在包覆层9中长边与长边对接排列。如图6所示,当传输信号线8的数量为8根时,包覆层9内部包括中心层和外层,中心层为两根传输信号线8长边与长边对接排列,外层为六根传输信号线8沿圆周方向布置于中心层的外围。如图7所示,当传输信号线8的数量为16根时,包覆层9内部包括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其中,中心层为填充线芯,中间层包括六根传输信号线8,六根传输信号线8沿圆周方向布置于中心层的外围,外层包括十根传输信号线8,十根传输信号线8沿圆周方向布置于中间层的外围。以上仅为包含多根传输信号线8的线缆的三种较为优选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多根传输信号线8采用其它的排列方式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通过导体外不同绝缘介质的混合,使得整体介电常数介于最大介电常数和最小介电常数之间,且整体介电常数在最大介电常数和最小介电常数之间灵活可调,从而使线缆的传输性能更优,插入损耗更低。例如,当第一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为2.1、第二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为1.3,第三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为1.65时,线缆整体的介电常数可限定为1.5左右。可见,通过导体外不同绝缘层的混合结构设计,降低了导体外包裹的绝缘材质的介电常数,从而提升衰减。本实施例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得在给定产品的中心间距后可以选择更大的线材规格,可以传输更长距离,增加传输带宽,同时线材物理尺寸可以更小,减小所占空间。本实施例的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可以拥有更大的屏蔽面积,可以增加信号线导体间的耦合,减少导体与屏蔽间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调和差分与共模阻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为双同轴线缆,即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并行排列的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的中部为一根导体,所述导体外依次包裹有采用第一绝缘介质的第一绝缘层和采用第二绝缘介质的第二绝缘层,两根所述芯线外共同包裹有采用第三绝缘介质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介质、第二绝缘介质、第三绝缘介质互不相同,所述第三绝缘层外还依次包裹有屏蔽层和聚脂薄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之间为紧密连接,二者的连接处无间隙,所述第三绝缘层和屏蔽层之间为紧密连接,二者之间无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脂薄膜层部分间隔地包覆于屏蔽层外部,即屏蔽层与聚脂薄膜之间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地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的截面呈扁圆形,所述地线分别布置于间隙内沿所述扁圆形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为单根导体或多股导体的绞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层,所述传输信号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根,若干根所述传输信号线被共同包覆于所述包覆层中,且若干根所述传输信号线在包覆层中并行排列。
CN202123095371.7U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Active CN2163113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5371.7U CN216311370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5371.7U CN216311370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1370U true CN216311370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5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5371.7U Active CN216311370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13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2973A (zh) * 2022-06-06 2022-07-29 深圳讯诺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绝缘高速芯线及高速芯线的组合应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2973A (zh) * 2022-06-06 2022-07-29 深圳讯诺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绝缘高速芯线及高速芯线的组合应用方法
CN114822973B (zh) * 2022-06-06 2023-11-10 深圳讯诺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绝缘高速芯线及高速芯线的组合应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54344B1 (en) Improved multiple differential pair cable
US6998537B2 (en) Multi-pair data cable with configurable core filling and pair separation
US6812408B2 (en) Multi-pair data cable with configurable core filling and pair separation
EP2682953B1 (en) Transmission cable
US7358436B2 (en) Dual-insulated, fixed together pair of conductors
EP2973613A1 (en) Shielded cable with utp pair environment
CN106935327B (zh) 一种航空航天用特种超五类电缆结构及制备方法
CN216311370U (zh) 一种混合介质双同轴差分传输信号线
US20220215987A1 (en) Cable
JP2002304921A (ja) 高速差動ケーブル、高速差動スダレケーブルおよび高速差動丸型多対ケーブル
US20240021341A1 (en) Cable
CN212434324U (zh) 柔性高速传输线对、高频传输线材及高频传输线缆
CN216353560U (zh) 同轴线缆和高速直连线缆
CN211455381U (zh) 高速线缆及其单元结构
CN210349429U (zh) 高速传输线
CN217982910U (zh) 一种微型差分讯号高速数据传输电缆
CN220651681U (zh) 一种包覆新型屏蔽材质的高速传输电缆
CN112466552A (zh) 一种十六对高速率数据传输线缆
CN217061524U (zh) 一种多通道网络同轴电缆
CN220208561U (zh) 线缆
CN221378975U (zh) 一种军用装备低损耗同轴射频电缆
CN213781616U (zh) 一种电缆
CN221040630U (zh) 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的数据电缆
US20170372818A1 (en)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and multi-core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CN221101713U (zh) 一种多层绕包数据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