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6115451U -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5451U
CN216115451U CN202122047028.9U CN202122047028U CN216115451U CN 216115451 U CN216115451 U CN 216115451U CN 202122047028 U CN202122047028 U CN 202122047028U CN 216115451 U CN216115451 U CN 216115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ower generation
heat exchanger
hot
ho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470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松伟
安卫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Xind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Xind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Xind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Xind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470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5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5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5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包括回收系统和发电系统;所述回收系统为多组,每组回收系统包括集热罩、热风收集支管、热风收集总管和引风机;所述集热罩为若干个,设置在冷床上方且沿冷床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每个集热罩顶部连通至热风收集总管,所述热风收集总管设有引风机,引风机的出风口连接至工厂的其他用热单元;所述集热罩的内部沿罩体的形状盘旋设置有多圈换热盘管,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和发电组件。本实用新型对高温轧钢成品所散发的热量进行了充分回收,并同时通过预热器和换热盘管副产热水、通过发电系统发电,同时为工厂提供了热风、热水、电三种资源,实现了对轧钢成品余热的充分利用,节省能源。

Description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属于轧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长条钢材,例如H型钢、角钢、带肋螺纹钢、圆钢等,大多是通过钢坯轧制而成。钢坯在轧制前要在加热炉中加热到1150℃~1250℃,保证钢坯在奥氏体区域轧制,A3点以上20℃~30℃;轧制完毕的钢材送入步进冷床进行降温。
步进冷床,通常包括进冷床加速辊道、出冷床加速辊道、静梁、动梁、基础座和传动电机。轧钢成品首先输送至进冷床加速辊道,然后被横向输送至静梁,动梁在传动电机的带动下做往复平移,将轧钢成品向出口侧逐步移送,在不断的移送过程中实现轧钢成品的冷却;冷却后的轧钢成品经出冷床加速辊道输出。通常,上冷床的轧钢成品温度为900℃左右,下冷床的轧钢成品温度小于80℃,也就是说,每件轧钢成品都需要在步进冷床上降温800℃左右,将会释放很大的热量。
目前,工厂普遍没有对轧钢成品释放的余热进行回收,而是任其自由散发而降温。这样,不仅大量热量白白浪费,而且热量散发至车间厂房内,使得车间温度较高,不利于工人长时间停留、也不利于设备的长时间运行,也会由于厂房温度较高而延长轧钢成品的冷却时间。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问题、并对轧钢成品的余热进行回收,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在回收轧钢成品余热的同时,副产热水和电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包括回收系统和发电系统;所述回收系统为沿冷床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的多组,每组回收系统包括集热罩、热风收集支管、热风收集总管和引风机;所述集热罩为若干个,均设置在冷床上方且沿冷床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每个集热罩顶部通过一根热风收集支管连通至热风收集总管,所述热风收集总管上设置有引风机,引风机的出风口连接至工厂的其他用热单元;
所述集热罩的内部沿罩体的形状盘旋设置有多圈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入口端设置在集热罩的顶部、换热盘管的出口端设置在集热罩的底部,所述换热盘管的出口端通过管道连通至其他用水单元;所述位于引风机前端的热风收集总管上还设置有预热器,所述预热器的管程入口连接冷水管、预热器的管程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换热盘管的入口端;
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和发电组件;所述冷端换热器和热端换热器相对布置,发电组件设置于冷端换热器和热端换热器之间;所述冷端换热器的入口端连接冷水管,冷端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预热器的管程入口;所述热端换热器的入口端连接换热盘管的出口端,热端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工厂的其他用水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集热罩顶部设置有测温探头,所述每个热风收集支管上设置一风量调节阀,所述测温探头和风量调节阀均与PLC控制器控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位于预热器和引风机之间的所述热风收集总管上还设置有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沿进冷床加速辊道到出冷床加速辊道的方向,所述集热罩的布置密度逐渐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回收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热风收集总管的支撑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个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交替布置;所述相邻的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通过导电片实现首尾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端换热器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冷端绝缘传热层,所述热端换热器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热端绝缘传热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端换热器和热端换热器均为横截面矩形的腔体,所述冷端换热器和热端换热器的换热侧均设置有多排导热翅片。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对高温轧钢成品所散发的热量进行了充分回收,并同时通过预热器和换热盘管副产热水、通过发电系统发电,同时为工厂提供了热风、热水、电三种资源,实现了对轧钢成品余热的充分利用,节省能源。由于轧钢的热量被抽走回收,冷床车间厂房内的温度大大降低,显著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的运行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中,冷水先经过预热器、再由集热罩顶部进入换热盘管,旋转流动后由集热罩底部的出口排出;在此换热过程中,冷水所接触的热风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故冷水能够充分接受换热、水温逐渐升高,所输出的热水能够达到较高温度,同时能够避免管内水局部过热而出现气化,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中,集热罩的布置是依照热风的温度而设置的,热风温度较高、集热罩布置较密集,随着热风温度的降低,集热罩的布置密度逐渐降低;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测温探头和风量调节阀,在PLC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根据热风的温度来实时调节风量调节阀的开度。通过上述设至,确保了回收热风、以及副产热水能以较为稳定的温度向外输出。
由于冷水得以充分吸收热风热量,故换热后得到的热水温度较高;冷热水之间的较大温差可以满足温差发电的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发电系统实现温差发电,最大限度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冷端绝缘传热层/热端绝缘传热层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中,1-集热罩,2-热风收集支管,3-热风收集总管,4-引风机,5-换热盘管,6-预热器,7-除尘器,8-水泵,9-支撑立柱,10-支撑横梁,11-管箍,12-进冷床加速辊道,13-出冷床加速辊道,14-静梁,15-动梁,16-基础座,17-传动电机,18-地坑,19-盖板,20-H型钢,21-冷水管,22-风量调节阀,23-冷端换热器,24-热端换热器,25-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6-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7-导电片,28-冷端绝缘传热层,29-热端绝缘传热层,30-导热翅片,31-DC/DC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回收系统和发电系统。
所述回收系统为多组,分别沿冷床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所述回收系统具体包括集热罩1、热风收集支管2、热风收集总管3和引风机4。所述集热罩1为若干个,均设置在冷床上方、且沿冷床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每个集热罩1顶部通过一根热风收集支管2连通至热风收集总管3,所述热风收集总管3上设置有引风机4,引风机4的出风口连接至工厂的其他用热单元。轧钢成品的热量散发至周围空气中,在引风机4的吸引作用下,热风经集热罩1进入热风收集总管3,送入其他用热单元进行使用,例如,将热风送入原料车间用于烘干潮湿的铁前原料煤粉、或者将热风送入加热炉做助燃空气、或者将热风送去预热单元做预热气、或者冬天将热风输送至轧钢水泵8房等需要采暖的区域做采暖用气,等等。
由于轧钢成品的温度在冷床上是逐渐变冷的,因此,所述集热罩1的布置范围,设置在进冷床加速辊道12一侧、以及距进冷床加速辊道1212m以内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轧钢的温度较高、热风量大。
出于更好地吸收热风的考虑,沿进冷床加速辊道12到出冷床加速辊道13的方向,所述集热罩1的布置密度逐渐降低,即在热风温度高、热风量大的轧钢进口端多设置集热罩1,在热风温度低、热风量小的部分设置较少的集热罩1。
所述集热罩1为由下至上逐渐收缩的锥形,以便于热风的收集。
所述每个集热罩1的顶部均设置一测温探头,所述每个热风收集支管2上均设置一风量调节阀22,所述测温探头和风量调节阀22均与PLC控制系统控制连接,且所述每套测温探头和风量调节阀22均为独立控制。所述测温探头实时监测集热罩1收集的热风温度,并将其自动传输至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根据热风温度,发出指令调节风量调节阀22的开度,当热风温度高时,增大风量调节阀22的开度、增加热风吸收量;当热风温度低时,减小风量调节阀22的开度、减少热风吸收量,以保持进入热风收集总管3的热风温度的稳定;当热风温度低于一定程度、或者冷床上没有轧钢成品时,该风量调节阀22完全关闭。
为了充分地利用轧钢成品的余热,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换热盘管5和预热器6,通过换热副产热水。
具体来说,所述换热盘管5设置在集热罩1的内部,沿罩体的形状,由上至下盘旋布置,所述换热盘管5顶部的入口端、换热盘管5底部的出口端均贯穿罩体壁后连接管道。所述换热盘管5的管体与集热罩1的罩体内壁之间有一定间隙,一般不小于5cm,以便热风能环绕管体流动,充分接触换热。
所述集热罩1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探出的管卡,对换热盘管5的中部进行加固。
所述预热器6设置在引风机4前端的热风收集总管3上,热风经热风收集总管3进入预热器6的壳程、预热器6的壳程出口连接引风机4;所述预热器6的管程入口连接冷水管21,预热器6的管程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换热盘管5的入口端。在冷水管21上设置有水泵8。
在水泵8的驱动下,来自冷水管21的冷水首先进入预热器6,与热风收集总管3中的热风相接触,进行间壁换热;预热后的水接着进入换热盘管5的顶部入口,随换热盘管5在集热罩1内盘旋流动,逐渐与温度更高的热风充分接触,水温逐渐升高,再通过管道送入其他用水单元。
所述预热器6为列管换热器或盘管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使用和维修都比较方便。
所述回收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热风收集总管3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立柱9和支撑横梁10。所述支撑立柱9的底部通过预埋在地下的螺栓进行固定,稳固性高;在支撑立柱9的顶部横向伸出一支撑横梁10,支撑横梁10与支撑立柱9固定连接。所述热风收集总管3通过管箍11固定在支撑横梁10上,热风收集总管3下方分支设置若干热风收集支管2。
所述支撑立柱9和支撑横梁10由Q355材质的H型钢焊接而成,强度高、不易变形。所述集热罩1、热风收集支管2、热风收集总管3采用1.2mm厚的镀锌板制作,自重较轻,减少支撑横梁10的载荷。
位于预热器6和引风机4之间的所述热风收集总管3上还设置有除尘器7,所述除尘器7可选用常见的布袋除尘器7或板框除尘器7。
优选的,所述引风机4设置于地坑18内,与引风机4出口相连接的热风输出管道也埋设于地下,既不占用地上空间,又能提高保温效果。
所述地坑18顶部设置有可开合的盖板19,以便对引风机4进行维护和检修。
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冷端换热器23、热端换热器24和发电组件。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相对布置,发电组件设置于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之间。
所述冷端换热器23的入口端连接冷水管21,冷端换热器23的出口端连接预热器6的管程入口;所述热端换热器24的入口端连接换热盘管5的出口端,热端换热器24的出口端连接工厂的其他用水单元。来自冷水管21的冷水先进入冷端换热器23、再依次进入预热器6和换热盘管5进行换热升温,换热后的热水进入热端换热器24,排出后再送入工厂的其他用水单元。
如图4所示,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个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交替布置。每一个所述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顶部与位于其前端的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顶部、所述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底部与位于其后端的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底部之间连接导电片27,使相邻的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通过导电片27首尾相连。
所述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优选为Bi-Te半导体发热芯片。
所述冷端换热器23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冷端绝缘传热层28,所述热端换热器24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热端绝缘传热层29,来自冷端换热器23的冷量、来自热端换热器24的热量分别传导至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两端,形成温差。由于热激发作用,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热端的电子浓度高于冷端,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热端的空穴浓度高于冷端,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向冷端扩散,从而形成电动势。发电组件输出的电压,经DC/DC转换器后,输送至用电单元或蓄电单元。
所述冷端绝缘传热层28、热端绝缘传热层29为导热硅脂或绝缘传热薄膜。
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均为横截面矩形的腔体,其剖面图如图5所示,为了增强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的热量传导效果,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的换热侧均设置有多排导热翅片30,导热翅片30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设置;流经换热器的水热量经由导热翅片30充分传递至冷端绝缘传热层28/热端绝缘传热层2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在引风机的驱动下,轧钢成品带来的热风被集热罩抽出,流动过程中与集热罩内部盘绕的换热盘管相接触、进行一级换热,然后进入预热器,作为热介质与冷水进行二级换热,再经除尘器除尘净化后,送入工厂其他用热单元使用。
在水泵的驱动下,冷水首先流经冷端换热器,再进入预热器进行预热,然后经管道分别流入若干换热盘管中,充分吸收热风的温度后升温,得到温度较高的热水,热水汇集后、流经热端换热器,最后送入工厂其他用水单元使用。
冷水的温度经冷端换热器的换热侧、冷端绝缘传热层传递至靠近冷端的导电片;热水的温度经热端换热器的换热侧、热端绝缘传热层传递至靠近热端的导电片,从而在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的两端形成温差、产生电流,电流经DC/DC转换器转换后稳定输出,输出至用电单元或输出至蓄电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收系统和发电系统;所述回收系统为沿冷床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的多组,每组回收系统包括集热罩(1)、热风收集支管(2)、热风收集总管(3)和引风机(4);所述集热罩(1)为若干个,均设置在冷床上方且沿冷床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每个集热罩(1)顶部通过一根热风收集支管(2)连通至热风收集总管(3),所述热风收集总管(3)上设置有引风机(4),引风机(4)的出风口连接至工厂的其他用热单元;
所述集热罩(1)的内部沿罩体的形状盘旋设置有多圈换热盘管(5),所述换热盘管(5)的入口端设置在集热罩(1)的顶部、换热盘管(5)的出口端设置在集热罩(1)的底部,所述换热盘管(5)的出口端通过管道连通至其他用水单元;所述位于引风机(4)前端的热风收集总管(3)上还设置有预热器(6),所述预热器(6)的管程入口与冷水管(21)相连通、预热器(6)的管程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换热盘管(5)的入口端;
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冷端换热器(23)、热端换热器(24)和发电组件;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相对布置,发电组件设置于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之间;所述冷端换热器(23)的入口端连接冷水管(21),冷端换热器(23)的出口端连接预热器(6)的管程入口;所述热端换热器(24)的入口端连接换热盘管(5)的出口端,热端换热器(24)的出口端连接工厂的其他用水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罩(1)顶部设置有测温探头,所述每个热风收集支管(2)上设置一风量调节阀(22),所述测温探头和风量调节阀(22)均与PLC控制器控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预热器(6)和引风机(4)之间的所述热风收集总管(3)上还设置有除尘器(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沿进冷床加速辊道(12)到出冷床加速辊道(13)的方向,所述集热罩(1)的布置密度逐渐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热风收集总管(3)的支撑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个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5)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6),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5)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6)交替布置;所述相邻的N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5)和P型半导体发电芯片(26)通过导电片(27)实现首尾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换热器(23)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冷端绝缘传热层(28),所述热端换热器(24)的换热侧与发电组件之间设置有热端绝缘传热层(2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均为横截面矩形的腔体,所述冷端换热器(23)和热端换热器(24)的换热侧均设置有多排导热翅片(30)。
CN202122047028.9U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Active CN216115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7028.9U CN216115451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7028.9U CN216115451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5451U true CN216115451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9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47028.9U Active CN216115451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5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5894B (zh) 一种多热源温差发电系统
CN206669847U (zh) 热电厂区域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JPH10332883A (ja) 高速炉の一次冷却材循環装置
CN103607166A (zh) 一种聚光光伏光热复合发电系统
CN112228853B (zh) 多孔介质传蓄热装置、传蓄热发电系统及储能电站
CN102176648A (zh) 一种碟式太阳能热电直接转换系统
CN203823962U (zh) 带热水供应的家用光伏直流变频空调器
CN216115451U (zh)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发电装置
CN112377974A (zh) 一种固体蓄热砖型锅炉供暖系统
CN202660776U (zh) 一种基于环式热管的微型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
CN216095585U (zh) 一种轧钢成品余热回收装置
CN108869213B (zh) 光子增强热离子发射与二氧化碳循环联合发电装置及方法
CN1877746A (zh) 核能-风能自然循环联合发电系统
WO2023284079A1 (zh) 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及储热发电系统
CN210801687U (zh) 一种低温烟气余热用于供暖制冷一体化系统
CN102337916A (zh) 用于隧道工程的通风系统
CN115773215A (zh) 耦合orc的太阳能光热补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14009999U (zh) 一种时效炉余热回收装置
CN105318733A (zh) 电炉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CN209976703U (zh) 一种带固体储热的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
CN209857709U (zh) 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
CN203135759U (zh) 一种高效温差发电器
CN111207615A (zh) 用于高温熔盐对流传热的换热器
CN20778245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噪音利用和废热回收的发电系统
CN206094444U (zh) 一种空调外机废热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