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5778950U -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 Google Patents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8950U
CN215778950U CN202121770329.8U CN202121770329U CN215778950U CN 215778950 U CN215778950 U CN 215778950U CN 202121770329 U CN202121770329 U CN 202121770329U CN 215778950 U CN215778950 U CN 215778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leeve
thrust plate
bracing piece
suppor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03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俊遥
刘建恒
李明
刘鐘阳
韩振川
刘潇
高建朋
张珑
张里程
王征
唐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Original Assignee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filed Critical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Priority to CN2021217703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8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包括均为筒状结构的底座和托举体,托举体位于底座的上方,底座和托举体的轴线均沿竖向布置,底座和托举体之间通过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固定连接,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绑带连接,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绑带连接。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对抗顶椎旋转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可显著提高矫形效能。

Description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背景技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其中又数Lenke1型和Lenke2型AIS最为常见,其是以胸弯为主的侧凸畸形,可造成青少年患者显著的外观畸形以及胸腔脏器功能障碍(心肺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国内专家已经呼吁对AIS进行普查,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顶椎区的椎体旋转,是AIS侧凸发展演变的重要机制。胸椎的旋转带动与其连接的肋骨发生旋转,可造成躯干倾斜,肋骨突出,高低肩,背部不对称等显著外观畸形。支具治疗是重要的AIS早期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亚临床期的治疗,然而目前的支具多是按照矫形目标制作的塑形支具,或是针对侧凸顶点施加压力的分组块支具,没有认清侧凸发生的机制,实际上难以撼动脊柱较为僵硬的侧凸畸形,对于AIS患者矫形作用十分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AIS的重要发病机制,即顶椎带动肋骨的旋转,提供一种能够对抗顶椎旋转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可显著提高矫形效能。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包括均为筒状结构的底座和托举体,所述托举体位于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和托举体的轴线均沿竖向布置,所述底座和托举体之间通过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绑带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绑带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均为弧形板。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穿插于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穿插设有第一柱形按钮,所述第一柱形按钮的内端与内套管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柱形按钮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一通孔延伸至外套管外,所述内套管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柱形按钮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内设有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前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后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穿插于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一个第一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一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前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后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前支撑杆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三通孔与一个第四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三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四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五通孔,所述后支撑杆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六通孔,所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五通孔与一个第六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五通孔与相对布置的第六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底座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底座半部,两个所述底座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托举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托举体半部,两个所述托举体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前端分别通过前绑带连接于前支撑杆,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后端分别通过后绑带连接于后支撑杆,所述前绑带和后绑带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均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穿插于下套管内,所述下套管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上穿插设有第二柱形按钮,所述第二柱形按钮的内端与上套管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柱形按钮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七通孔延伸至下套管外,所述上套管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八通孔相对应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柱形按钮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上套管与托举体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上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均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穿插于下套管内,所述下套管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与一个第七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七通孔和/或第八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八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七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所述上套管与托举体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上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在使用的时候,将所述底座卡在患者的髂嵴上方,转动所述底座,使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分别位于患者的前侧和后侧,将所述托举体经患者的腋下环绕上胸部布置,将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置于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使前去旋转推力板的弧形凹面与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相贴合,并通过第一伸缩杆将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在所述前支撑杆上,通过第一绑带将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在后支撑杆上,使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对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产生一定的去旋转推力,将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置于患者的后背凸起区,使后去旋转推力板的弧形凹面与患者的后背凸起区相贴合,并通过第二伸缩杆将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在所述后支撑杆上,通过第二绑带将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在前支撑杆上,使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对患者的后背凸起区产生一定的去旋转推力。通过前、后去旋转推力板的持续推动,能够使患者的胸部侧凸畸形得到很好的矫正,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抗顶椎旋转,显著提高矫形效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俯视方向的前、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前、后支撑杆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一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一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的右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一的第二伸缩杆与后支撑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右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二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实施例二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11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包括均为筒状结构的底座11和托举体14,所述托举体14位于底座11的上方,所述底座11和托举体14的轴线均沿竖向布置(即沿上下方向布置),所述底座11和托举体14之间通过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固定连接。前支撑杆18固定连接于底座11和托举体14的前侧筒体上,后支撑杆5固定连接于底座11和托举体14的后侧筒体上。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1与前支撑杆18之间通过第一伸缩杆7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1与后支撑杆5之间通过第一绑带2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13与后支撑杆5之间通过第二伸缩杆10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13与前支撑杆18之间通过第二绑带17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均为弧形板。
如图2、5、6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均包括外套管15和内套管16,所述内套管16穿插于外套管15内,所述外套管15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7,所述内套管16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34,所述第二通孔34上穿插设有第一柱形按钮28,所述第一柱形按钮28的内端与内套管16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32,所述第一柱形按钮28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一通孔27延伸至外套管15外,所述内套管16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4相对应的第一套筒33,所述第一柱形按钮28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一套筒33内,所述第一套筒33内设有所述第一弹簧32,所述第一伸缩杆7的外套管15与前支撑杆18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7的内套管16与前去旋转推力板1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10的外套管15与后支撑杆5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10的内套管16与后去旋转推力板13连接。
如图4、5所示,第一柱形按钮28滑动套装于第一套筒33内的具体方式为:第一套筒33内设有沿轴向布置的第三滑槽31,第一柱形按钮28的内端设有与第三滑槽31相匹配的第三滑块30,第一柱形按钮28通过上述第三滑块30和第三滑槽31能够沿着第一套筒33滑动。
如图4、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柱形按钮28的内端指的是位于内套管16管腔内的端头,第一柱形按钮28的外端指的是位于内套管16管腔外的端头。当需要调整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时,按压第一柱形按钮28的外端使之进入到外套管15的管腔,此时第一弹簧32被压缩,之后再将内套管16沿着外套管15的管腔进行移动(即将内套管16向内插入或向外拉出外套管15的管腔),待内套管16移动到合适长度的第一通孔27后,被压缩的第一弹簧32伸开复位,于是在第一弹簧32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柱形按钮28又穿过上述第一通孔27延伸至外套管15外。在第一柱形按钮28的作用下,内套管16和外套管15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即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被固定下来,完成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调节。
通过调整第一伸缩杆7的长度来调节前去旋转推力板1施加在患者身体上的去旋转推力的大小,即在第一绑带2长度一定的前提下,当第一伸缩杆7的长度变小时,前去旋转推力板1的去旋转推力变大,相反,当第一伸缩杆7的长度变大时,前去旋转推力板1的去旋转推力变小。同理,通过调整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也能实现调节后去旋转推力板13施加在患者身体上的去旋转推力的大小,其调节原理与上述的第一伸缩杆7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除了上述的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伸缩结构外,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还可以采用如下伸缩结构:如图2、7、8所示,所述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均包括外套管15和内套管16,所述内套管16穿插于外套管15内,所述外套管15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7,所述内套管16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34,所述第二通孔34与一个第一通孔27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通孔27和/或第二通孔34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34和相对布置的第一通孔27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35,所述第一伸缩杆7的外套管15与前支撑杆18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7的内套管16与前去旋转推力板1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10的外套管15与后支撑杆5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10的内套管16与后去旋转推力板13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时,拧下第一螺栓35,之后再将内套管16沿着外套管15的管腔进行移动(即将内套管16向内插入或向外拉出外套管15的管腔),待内套管16移动到合适长度的第一通孔27后,再将第一螺栓35拧入该第一通孔27和第二通孔34中。在第一螺栓35的作用下,内套管16和外套管15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即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被固定下来,完成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调节。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4、9、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后支撑杆5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二滑槽24,所述第二伸缩杆10的外套管15上设有第二滑块25,所述第二滑块25位于所述第二滑槽24内,所述第二滑块25上设有第五通孔26,所述后支撑杆5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六通孔8,所述第五通孔26和第六通孔8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五通孔26与一个第六通孔8相对布置,所述第五通孔26与相对布置的第六通孔8内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9。
通过调整第二伸缩杆10位于后支撑杆5上的位置,能够调整后去旋转推力板13的高度,以便更好地与患者的身体相适应。当需要调整第二伸缩杆10位于后支撑杆5上的位置时,拧下第三螺栓9,将第二滑块25沿着第二滑槽24上下移动,当第二伸缩杆10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即后去旋转推力板13到达合适的高度时),此时,第二滑块25也到达合适高度的第六通孔8处,接着将第三螺栓9拧入到上述第六通孔8和第二滑块25的第五通孔26中,从而使第二伸缩杆10的位置固定下来,即将后去旋转推力板13固定在合适的高度。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18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滑槽19,所述第一伸缩杆7的外套管15上设有第一滑块21,所述第一滑块21位于所述第一滑槽19内,所述第一滑块21上设有第三通孔20,所述前支撑杆18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四通孔23,所述第三通孔20和第四通孔23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三通孔20与一个第四通孔23相对布置,所述第三通孔20和相对布置的第四通孔23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22。
前支撑杆18和第一伸缩杆7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的后支撑杆5和第二伸缩杆10的连接方式相同,也能够通过调整第一伸缩杆7位于前支撑杆18上的位置,实现对前去旋转推力板1高度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与患者的身体相适应。第一伸缩杆7位于前支撑杆18上的位置调整原理与上述的第二伸缩杆10位于后支撑杆5上的位置调整原理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9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第一绑带2和第二绑带17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6。绑带扣6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可以与现有皮带扣的结构相同,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调整绑带的松紧即可。在第一伸缩杆7和第二伸缩杆10长度一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第一绑带2和第二绑带17的松紧程度,能够调整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施加在患者身体上的去旋转推力的大小,即当第一绑带2和第二绑带17变紧时,去旋转推力变大,相反,当第一绑带2和第二绑带17变松时,去旋转推力变小,以满足实际需求。
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在使用的时候,将压力传感器与手机APP连接,通过手机APP监控去旋转推力的大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底座11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底座半部,两个所述底座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如螺栓、螺钉等)固定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地将底座11卡在患者的髂嵴上方(患者位于底座11中间,底座11环绕患者布置),即两个底座半部以对合的方式卡在患者的髂嵴上方,之后再用紧固件将两个底座半部紧固即可。
托举体14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托举体半部,两个所述托举体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如螺栓、螺钉等)固定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地将托举体14环绕在患者的上胸部(即患者位于托举体14的中间),之后再用紧固件将两个托举体半部紧固即可。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3和右护板12,所述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的前端分别通过前绑带36连接于前支撑杆18,所述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的后端分别通过后绑带4连接于后支撑杆5。将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置于患者的脊柱侧凸顶点处,也就是说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矫正的是患者的脊柱侧凸畸形,而上述的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矫正的是患者的胸部侧凸畸形。左护板3和右护板12对脊柱侧凸顶点进行施压(即产生一定的推力),使躯干向中线靠拢。需要说明的是,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的数量需要根据患者躯干的实际侧弯状况进行确定。
前绑带36和后绑带4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6,前绑带36和后绑带4上的绑带扣6与上述的第一绑带2和第二绑带17上的绑带扣6的结构相同。通过调节前绑带36和后绑带4的松紧,能够调节左护板3和右护板12施加在患者身体上的矫正推力的大小,即当前绑带36和后绑带4变紧时,矫正推力变大,相反,当前绑带36和后绑带4变松时,矫正推力变小。
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使用的时候,将压力传感器与手机APP连接,通过手机APP监控矫正推力的大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1、托举体14、前支撑杆18、后支撑杆5、前去旋转推力板1、后去旋转推力板13、第一伸缩杆7、第二伸缩杆10、左护板3和右护板12在制作过程中均需要按照患者的自身身体条件来制作,以便与患者的身体条件相适应。
在本实施例中,凡是与患者身体直接接触的结构(如底座11、托举体14、前支撑杆18、后支撑杆5、前去旋转推力板1、后去旋转推力板13、第一伸缩杆7、第二伸缩杆10、左护板3和右护板12等)的外表面均设置一层柔性材料,以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底座11卡在患者的髂嵴上方,转动所述底座11,使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分别位于患者的前侧和后侧,
将所述托举体14经患者的腋下环绕上胸部布置,
如图15所示,将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1置于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41,使前去旋转推力板1的弧形凹面与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41相贴合,并通过第一伸缩杆7将前去旋转推力板1连接在所述前支撑杆18上,通过第一绑带2将前去旋转推力板1连接在后支撑杆5上,使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1对患者的胸前肋弓凸出区41产生一定的去旋转推力,
如图15所示,将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13置于患者的后背凸起区48,使后去旋转推力板13的弧形凹面与患者的后背凸起区48相贴合,并通过第二伸缩杆10将后去旋转推力板13连接在所述后支撑杆5上,通过第二绑带17将后去旋转推力板13连接在前支撑杆18上,使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13对患者的后背凸起区48产生一定的去旋转推力。
如图15所示,通过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的持续推动,能够使患者的胸部侧凸畸形得到很好的矫正,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抗顶椎旋转,显著提高矫形效能。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并结合图13、14所示,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均为伸缩杆。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中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均包括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所述上套管37穿插于下套管38内,所述下套管38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39,所述上套管37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42,所述第八通孔42上穿插设有第二柱形按钮40,所述第二柱形按钮40的内端与上套管37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44,所述第二柱形按钮40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七通孔39延伸至下套管38外,所述上套管37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八通孔42相对应的第二套筒43,所述第二柱形按钮40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二套筒43内,所述第二套筒43内设有所述第二弹簧44。所述上套管37与托举体14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38与底座11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上套管37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下套管38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3和右护板12。
如图13所示,第二柱形按钮40滑动套装于第二套筒43内的具体方式为:第二套筒43内设有沿轴向布置的第四滑槽45,第二柱形按钮40的内端设有与第四滑槽45相匹配的第四滑块46,第二柱形按钮40通过上述第四滑块46和第四滑槽45能够沿着第二套筒43滑动。
如图1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柱形按钮40的内端指的是位于上套管37管腔内的端头,第二柱形按钮40的外端指的是位于上套管37管腔外的端头。当需要调整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时,按压第二柱形按钮40的外端使之进入到下套管38的管腔,此时第二弹簧44被压缩,之后再将上套管37沿着下套管38的管腔进行上下移动(即将上套管37向内插入或向外拉出下套管38的管腔),待上套管37移动到合适高度的第七通孔39后,被压缩的第二弹簧44伸开复位,于是在第二弹簧44的弹力作用下,第二柱形按钮40又穿过上述第七通孔39延伸至下套管38外。在第二柱形按钮40的作用下,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即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被固定下来,完成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调节。
除了上述的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伸缩结构外,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还可以采用如下伸缩结构:如图14所示,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均包括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所述上套管37穿插于下套管38内,所述下套管38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39,所述上套管37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42,所述第八通孔42与一个第七通孔39相对布置,所述第七通孔39和/或第八通孔42为螺纹孔,所述第八通孔42和相对布置的第七通孔39内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47。所述上套管37与托举体14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38与底座11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上套管37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1和后去旋转推力板13,所述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下套管38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3和右护板12。
当需要调节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时,拧下第四螺栓47,之后再将上套管37沿着下套管38的管腔进行上下移动(即将上套管37向内插入或向外拉出下套管38的管腔),待上套管37移动到合适高度的第七通孔39后,再将第四螺栓47拧入该第七通孔39和第八通孔42中。在第四螺栓47的作用下,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即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被固定下来,完成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的高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支撑杆18和后支撑杆5设为伸缩杆,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必像实施例一那样需要按照患者的自身身体条件来制作,因为其高度可调,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自身身体条件来调整高度,以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患者。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筒状结构的底座和托举体,所述托举体位于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和托举体的轴线均沿竖向布置,所述底座和托举体之间通过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绑带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所述后去旋转推力板与前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二绑带连接,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均为弧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穿插于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穿插设有第一柱形按钮,所述第一柱形按钮的内端与内套管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柱形按钮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一通孔延伸至外套管外,所述内套管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柱形按钮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内设有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前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后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穿插于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一个第一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一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前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前去旋转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与后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内套管与后去旋转推力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前支撑杆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三通孔与一个第四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三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四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五通孔,所述后支撑杆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第六通孔,所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五通孔与一个第六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五通孔与相对布置的第六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所述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底座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底座半部,两个所述底座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托举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托举体半部,两个所述托举体半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前端分别通过前绑带连接于前支撑杆,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后端分别通过后绑带连接于后支撑杆,所述前绑带和后绑带上分别设有调节绑带松紧的绑带扣,所述左护板和右护板的内侧均设有压力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均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穿插于下套管内,所述下套管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上穿插设有第二柱形按钮,所述第二柱形按钮的内端与上套管的内管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柱形按钮的外端穿过一个第七通孔延伸至下套管外,所述上套管的管腔内设有与所述第八通孔相对应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柱形按钮滑动套装于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上套管与托举体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上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均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穿插于下套管内,所述下套管的管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第七通孔,所述上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与一个第七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七通孔和/或第八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八通孔和相对布置的第七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所述上套管与托举体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管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上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前去旋转推力板和后去旋转推力板,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套管之间分别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
CN202121770329.8U 2021-07-30 2021-07-30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Active CN215778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0329.8U CN2157789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0329.8U CN2157789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8950U true CN21577895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2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0329.8U Active CN2157789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8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65239B1 (de) Vorrichtung zur diagnose, ausführung und/oder regulierung physiologischer funktionen, insbesondere bei einem anästhesierten patienten
US10603023B2 (en)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retraction of a fascia or a soft tissue mantle in an open soft tissue defect
EP0814733A1 (en)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stretching the penis
CN104546254A (zh) 脊柱矫形器
CN215778950U (zh)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
CN212234864U (zh) 一种胸腰段脊柱骨折减压固定器
CN113768679A (zh) 去旋转侧凸矫形支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03445835B (zh) 髋关节矫形与股骨延长器
CN108888327B (zh) 一种弹性撑开脊柱生长棒系统
CN106726052A (zh) 一种脊柱侧凸矫正和腰椎曲度调节同步实施装置
RU185712U1 (ru) Система репозиции и фиксации переломов шейных позвонков
CN215778951U (zh) 托举式肩平衡调节矫形支具
CN110731845A (zh) 一种马蹄内翻足三维矫形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9330755B (zh) 一种矫正脊柱侧弯的固定架
CN204364187U (zh) 脊柱矫形器
CN113768680B (zh) 托举式肩平衡调节矫形支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03425016U (zh) 髋关节矫形与股骨延长器
CN102247234B (zh) 一种有效固定胸腰椎骨的胸腰椎骨折复位矫形外固定器
CN209137160U (zh) 一种骨科用腿部固定装置
CN209091782U (zh) 一种膝关节内、外翻可调节支具
CN209695481U (zh) 脖颈护理装置
CN110090099A (zh) 一种新型颈托
CN111529168A (zh) 一种胸腰段脊柱骨折减压固定器
RU2370232C2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деформаций тазового кольца
CN212879724U (zh) 一种骨科护理固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