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5216523U -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6523U
CN215216523U CN202120646356.8U CN202120646356U CN215216523U CN 215216523 U CN215216523 U CN 215216523U CN 202120646356 U CN202120646356 U CN 202120646356U CN 215216523 U CN215216523 U CN 215216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radiation
unit body
pip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63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珊瑜
高文佳
方宏
黎文峰
任悦
马小磊
汤晟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63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6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6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6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包括单元体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上的射流送风末端和辐射末端,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下部,并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辐射系统连接,所述的单元体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通过射流送风末端的射流送风,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射流送风末端上部的非空调区域以及射流送风末端下部的空调区域,实现分层空调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空调能耗、节约成本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大空间室内热湿环境改善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机场航站楼、高铁站等高大空间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高大空间建筑的高建筑能耗问题。此类建筑因其空间高大、人员数量多、运行时间长、玻璃幕墙面积大等特点,其空调系统能耗大、运行费用高,有必要采取合理的空调方式,在降低空调耗能的同时改善室内热湿环境。
对于高大空间,传统的送风方式为喷口等侧送风和旋流风口等顶送风。其中,喷口侧送风方式,其射程有限制,又需配合建筑和装修要求,尤其是面对各类大型交通建筑体量和跨度不断增大的现状,送风间距常常达到80~90m,易出现两侧对喷喷口射程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而喷口顶送风方式,会将大空间上部的余热带入人员活动区,使空调能耗增加。
因此,针对高大空间建筑,如航站楼、高铁站房等,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设置送风单元柱、机电罗盘箱等,来解决送风问题,即通过设备单元体的形式,将信息屏、消火栓、立式空调箱等整合在一起,并于罗盘箱上部布置射流风口,满足大空间送风,但此类设计由于集成各机电设备,存在笨重、与室内装饰较难协调等缺陷;若仅采用传统空调系统,即风管送风调节室内环境,高大空间中易出现送风管尺寸过大等问题,且仅依靠风系统换热不利于节能。
为了减少传统空调系统的弊端,在严寒或寒冷地区的高大空间建筑中,也常采用辐射系统,一般通过地板辐射、吊顶辐射等方式供冷供暖,但该方式敷设面积大,设备投资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空调能耗的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包括单元体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上的射流送风末端和辐射末端,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下部,并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辐射系统连接,所述的单元体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
所述的全空气送风系统通过射流送风末端承担建筑空间内的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所述的辐射末端通过辐射换热方式承担建筑空间内的局部显热负荷;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通过射流送风末端的射流送风,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射流送风末端上部的非空调区域以及射流送风末端下部的空调区域,实现分层空调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单元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所述的送风单元体设置于辐射单元体的上方,且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内部分别开设相互连通的空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均为圆柱体,且送风单元体的直径大于辐射单元体,高度小于辐射单元体,所述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通过母线为圆弧的倒伞状圆台过渡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送风单元体内,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辐射单元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包括末端风口、送风支管、短管和送风主管,所述的送风主管设置于空腔内,其一端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另一端与送风支管连通,所述的送风支管、短管和末端风口依次连接,形成送风支路,所述的送风支路设置多个,呈辐射状设置于送风主管侧面,所述的送风单元体内开设多个与送风支路位置配合且与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的送风支管、短管和末端风口设置于该通孔中,朝不同方向进行送风。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末端风口具有远距离送风功能和电动调节功能,其形式为条型喷口、球型喷口或线性温控型扩散风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送风支管的入口处设置调节阀,用于控制各末端风口的送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的辐射末端包括辐射板、保温层和换热水管,所述的换热水管设置于辐射板内,且两端分别与供水管和回水管连接,所述的辐射板套设于辐射单元体的下部,所述的保温层设置于辐射板和辐射单元体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辐射板由多块辐射子板连接而成,多块辐射子板通过换热水管,采用先串联后并联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还包括安装于供水管和回水管上的自控模块,所述的自控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控制阀和监控面板,用于根据设定温度判断控制调节供水管和回水管的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将辐射供冷供暖系统与高速送风对流换热的全空气系统进行整合,复合单元体中的辐射系统以辐射和对流换热方式局部处理单元周围区域的热环境,复合单元体上部的高射流送风末端以对流换热方式处理末端射程区域内的室内热湿环境,两者整合后可兼顾大空间和局部的热湿环境调节,并发挥出分层空调的使用效果,达到节能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将辐射系统末端与全空气送风系统末端集成于同一个单元体上,根据传热学原理,辐射系统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与室内空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更低的供暖设计温度和更高的供冷设计温度,达到与全空气送风系统相同的舒适性,在复合单元体上,辐射末端承担了部分室内显热负荷,使全空气系统承担的室内负荷减小,从而达到了减少高大空间建筑能耗的目的,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将辐射系统末端集成于单元体上后,可对高大空间的局部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热环境控制,并提高了热舒适性,复合单元体上部的射流送风末端通过高射流送风分隔了高大空间的上下区域,起到了分层空调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辐射换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采用辐射送风复合形式,避免了采用地板辐射、吊顶辐射等传统辐射系统,需要嵌入管道至建筑结构层,造成的施工范围大、占用建筑高度、二次装修较为困难等缺陷;
4)本实用新型集成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后,全空气系统承担的冷热负荷降低,相应的,送风风管尺寸减小,复合单元的外形尺寸小于罗盘箱等机电集成单元,呈现出一定的美观性,更便于与建筑和装修配合;
5)本实用新型复合单元体外形小巧美观,在高大空间建筑内,可选择的布置位置更多,高射流送风喷口覆盖面积更广,也更利于喷口射程达到要求,更能满足大空间室内热湿环境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面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其中,1、射流送风末端,11、末端风口,12、送风支管,13、短管,14、送风主管,2、单元体,21、送风单元体,22、辐射单元体,23、空腔,3、辐射末端, 31、辐射板,32、保温层,33、换热水管,4、自控模块,5、供水管,6、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通过集合辐射系统末端与全空气送风系统末端于一单元体,提高了建筑送风的美观性,改善了空调系统对高大空间室内环境的控制,并降低了高大空间建筑的空调能耗。
如图1-图3所示,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包括单元体2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2 上的射流送风末端1和辐射末端3,射流送风末端1设置于单元体2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辐射末端3设置于单元体2的下部,并与供水管5和回水管 6连接,单元体2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
全空气送风系统通过射流送风末端1承担建筑空间内的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辐射末端3通过辐射换热方式承担建筑空间内的局部显热负荷;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射流送风末端1上部的非空调区域以及射流送风末端1 下部的空调区域,实现分层空调的效果。
单元体2包括相互连接的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送风单元体21设置于辐射单元体22的上方,且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内部分别开设相互连通的空腔23。射流送风末端1设置于送风单元体21内,辐射末端3设置于辐射单元体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射流送风末端1包括末端风口11、送风支管12、短管13 和送风主管14,送风主管14设置于空腔23内,其一端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另一端与送风支管12连通,送风支管12、短管13和末端风口11依次连接,形成送风支路,送风支路设置多个,呈辐射状设置于送风主管14侧面,送风单元体21 内开设多个与送风支路位置配合且与空腔23连通的通孔,送风支管12、短管13 和末端风口11设置于该通孔中,朝不同方向进行送风。送风支管12的入口处还可以设置调节阀,用于控制各末端风口11的送风量。
如图2所示,辐射末端3包括辐射板31、保温层32和换热水管33,换热水管 33设置于辐射板31内,且两端分别与供水管5和回水管6连接,辐射板31套设于辐射单元体22的下部,保温层32设置于辐射板31和辐射单元体22之间。
本实施例中,送风单元体21为扁圆柱体,辐射单元体22为长圆柱体,送风单元体21的直径大于辐射单元体,高度小于辐射单元体,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通过母线为圆弧的倒伞状圆台平滑过渡连接。
末端风口11须满足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风口数量、形式、尺寸、颜色需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并与建筑、装修等相协调,具体形式可以为条型喷口、球型喷口或线性温控型扩散风口等,同时末端风口11应当具有远距离送风功能和电动调节功能,可根据冬夏季工况送风温度的不同,实现自动调节和改变气流送风方向等功能。
辐射末端3由辐射板31、保温层32和换热水管33等统一集成而成,辐射板 31由多块辐射子板连接而成,多块辐射子板通过换热水管33,采用先串联后并联的方式连接,如:每5块辐射子板为一组串联,串联后连接到供回水支管上,各组之间再互相并联,并考虑水系统平衡,最终连接到单元体2下部引入的供水管5 和回水管6。保温层32采用的保温材料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消防规范,有良好的辐射换热性能,并能提供依据EN14240第三方制冷热能力检测报告和CE认证。
另外,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还包括安装于供水管5和回水管6上的自控模块4,每一单元体2配合安装一套自控模块4,自控模块4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控制阀和监控面板等,其中控制阀可以采用24伏两线电磁阀或电动阀,此自控模块4通过设定温度判断启停水阀,控制调节供水管5和回水管6的流量,防止辐射板表面出现结露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体(2)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2)上的射流送风末端(1)和辐射末端(3),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1)设置于单元体(2)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所述的辐射末端(3)设置于单元体(2)的下部,并通过供水管(5)和回水管(6)与辐射系统连接,所述的单元体(2)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元体(2)包括相互连接的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所述的送风单元体(21)设置于辐射单元体(22)的上方,且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内部分别开设相互连通的空腔(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均为圆柱体,且送风单元体(21)的直径大于辐射单元体(22),高度小于辐射单元体(22),所述的送风单元体(21)和辐射单元体(22)通过母线为圆弧的倒伞状圆台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1)设置于送风单元体(21)内,所述的辐射末端(3)设置于辐射单元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1)包括末端风口(11)、送风支管(12)、短管(13)和送风主管(14),所述的送风主管(14)设置于空腔(23)内,其一端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另一端与送风支管(12)连通,所述的送风支管(12)、短管(13)和末端风口(11)依次连接,形成送风支路,所述的送风支路设置多个,呈辐射状设置于送风主管(14)侧面,所述的送风单元体(21)内开设多个与送风支路位置配合且与空腔(23)连通的通孔,所述的送风支管(12)、短管(13)和末端风口(11)设置于该通孔中,朝不同方向进行送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风口(11)具有远距离送风功能和电动调节功能,其形式为条型喷口、球型喷口或线性温控型扩散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支管(12)的入口处设置调节阀,用于控制各末端风口(11)的送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射末端(3)包括辐射板(31)、保温层(32)和换热水管(33),所述的换热水管(33)设置于辐射板(31)内,且两端分别与供水管(5)和回水管(6)连接,所述的辐射板(31)套设于辐射单元体(22)的下部,所述的保温层(32)设置于辐射板(31)和辐射单元体(2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射板(31)由多块辐射子板连接而成,多块辐射子板通过换热水管(33),采用先串联后并联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还包括安装于供水管(5)和回水管(6)上的自控模块(4),所述的自控模块(4)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控制阀和监控面板,用于根据设定温度判断控制调节供水管(5)和回水管(6)的流量。
CN202120646356.8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Active CN215216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356.8U CN21521652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356.8U CN21521652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6523U true CN215216523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44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6356.8U Active CN21521652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65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0078A (zh) * 2021-03-30 2021-06-0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0078A (zh) * 2021-03-30 2021-06-0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2603A (zh) 一种带有电缆沟的电气房控温控湿防结露方法
CN208652748U (zh) 用于单户住宅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CN102088167A (zh) 用于改善变电站设备运行环境的控制系统
CN215216523U (zh)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CN201830607U (zh) 机房空调送风系统
CN109937717B (zh) 大直径立筒仓渗流通风控温系统
CN106152349A (zh) 一种地铁站通风空调环控系统
CN101206070A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器的前面板出风口结构
CN211400195U (zh) 一种城市综合体垂直温度场空调通风系统及控制系统
CN114811762A (zh) 一种机械法地铁车站站台地板送风的通风空调系统
CN112880078A (zh)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CN206055897U (zh) 办公位隔断式空调送风系统
CN203518064U (zh) 分散式送新风的空调装置
CN215001964U (zh) 一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地下车站分散式空调系统
CN202511388U (zh) 一种电子信息机房用的精确送风系统
CN216481417U (zh) 一种室内外通风控制系统
CN214940320U (zh) 一种集成储能系统
CN109099529A (zh) 基于空气处理机组的中庭空调风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55276A (zh) 一种用于高大空间的空气扰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48999U (zh) 一种具有风光互补功能的一体化基站
CN212339524U (zh) 一种采用竖送竖排新风系统建筑物
CN212511423U (zh) 一种适用于交通建筑大空间区域空调的集成设备单元
CN116182262B (zh) 一种用于寒区大型环形流水线作业区的环形空调系统
CN216769603U (zh) 一种壁挂式成层空调送风装置及通风换气系统
CN218120007U (zh) 一种电力调度控制大厅全方位智能空气调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