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14411661U -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11661U
CN214411661U CN202023233570.5U CN202023233570U CN214411661U CN 214411661 U CN214411661 U CN 214411661U CN 202023233570 U CN202023233570 U CN 202023233570U CN 214411661 U CN214411661 U CN 214411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needle
power supply
connector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335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陈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335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11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11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11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包括可拆卸电性连接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电源针和电源针保护壁,电源针设立于第一壳体上;电源针保护壁设立于第一壳体上,并环绕设于电源针的外围,电源针保护壁的内侧壁与电源针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夹持间隙;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和电源针插接管,电源针插接管设立于第二壳体上,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用于与插头连接器上的夹持间隙配合插接,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源针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如此,可以使得电源针和电源针管连接更加紧密,进而提升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组件,又被称为电路连接器,是用于将一个回路上的两个导体桥接起来,使得电流或者信号可以从一个导体流向另一个导体的导体设备。其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线路中,起着连接或断开电流或者信号的作用。
连接器组件通常分为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目前在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接连接时,设置于插头连接器上的电源针和设置于插座连接器上的电源针管插接配合,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电源针和电源针管容易发生晃动而导致电连接失效,进而发生断电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旨在提升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发生断电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
第一壳体;
电源针,设立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以及
电源针保护壁,设立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环绕设于所述电源针的外围,所述电源针保护壁的内侧壁与所述电源针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配合插接插座连接器的夹持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和
电源针插接管,设立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用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上的夹持间隙配合插接,所述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源针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和如前文所述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可拆卸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与插头连接器夹持间隙配合插接,如此,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接配合时,电源针插接管和电源针保护壁之间的挤压力和摩擦力会减少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松动的风险,防止脱离,进而增加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头连接器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插头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源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插头连接器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插头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信号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座连接器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插座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针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插座连接器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插座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器组件
10、插头连接器;11、第一壳体;112、安装孔;114、定位孔;A、外接侧;B、内部线路侧;12、电源针;12a、正极电源针;12b、负极电源针;12c、接地电源针;121、电源针插拔端;122、电源针连接端;123、第一狭缝;124、电源针台阶位;13、电源针保护壁;14、夹持间隙;15、加强壁;16、信号针;16a、信号针插拔端;16b、信号针连接端;162、信号针台阶位;17、固定板;18、信号针保护壁;19、外保护壁;192、卡槽;
20、插座连接器;21、第二壳体;212、第一凹槽;214、第二凹槽;216、减薄槽;22、电源针管;22a、正极电源针管;22b、负极电源针管;22c、接地电源针管;221、容纳腔;222、电源针管插拔端;223、电源针管连接端;224、第二狭缝;23、弹性接触件;231、第一弹性部;232、第二弹性部;233、第三弹性部;234、镂空;24、电源针插接管;25、信号针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连接器组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用于将电子设备与电源电连接,进而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或者用于将两个电子设备电连接,用于数据或者信号的传输等。
当设置于插头连接器上的电源针和设置于插座连接器上的电源针管插接配合时,可以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电连接。但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电源针和电源针管容易发生晃动而导致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电连接失效,进而发生断电的现象或者接触不良的现象。
针对该发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连接器组件进行了改进,以增强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稳定性,避免出现断电或者接触不良的现象。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可拆卸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电源针和电源针保护壁,电源针设立于第一壳体上;电源针保护壁设立于第一壳体上,并环绕设于电源针的外围,电源针保护壁的内侧壁与电源针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配合插接插座连接器的夹持间隙;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和电源针插接管,电源针插接管设立于第二壳体上,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用于与插头连接器上的夹持间隙配合插接,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源针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电源针,设立于第一壳体上;以及电源针保护壁,设立于第一壳体上,并环绕设于电源针的外围,电源针保护壁的内侧壁与电源针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配合插接插座连接器的夹持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和电源针插接管,电源针插接管设立于第二壳体上,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用于与插头连接器上的夹持间隙配合插接,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源针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10,该插头连接器10能够可拆卸地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10可以安装在充电枪或者电子设备上,例如,储能设备上,以用于为充电枪或者电子设备充电或者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插头连接器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电源针12以及电源针保护壁13。电源针12设立于第一壳体11上;电源针保护壁13设立于第一壳体11上,并环绕设于电源针12的外围,电源针保护壁13的内侧壁与电源针1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配合插接插座连接器的夹持间隙14。
具体来说,第一壳体11可以包括外接侧A和内部线路侧B,电源针12设立于第一壳体11上,且电源针12的至少部分突出于外接侧A,以用于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第一壳体11用于安装在电子设备上,内部线路侧B朝向电子设备的内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内部线路。电源针保护壁13设立于第一壳体11的外接侧A,用于保护电源针12。
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针保护壁13可以呈连续的环形且环绕设立于电源针12的外围。其中,电源针保护壁13和电源针12的截面形状均可以设立为圆形,以在电源针12的外侧壁和电源针保护壁1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宽度均匀的夹持间隙14。
或者,电源针保护壁13还可以包括间隔设立的多个,多个电源针保护壁13环绕设立于电源针12的外围。
可选地,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立电源针12突出于第一壳体11的高度等于或者小于电源针保护壁13突出于第一壳体11的高度,以使得电源针12可以完全收容于电源针保护壁13所围成的区域内,避免电源针12与外界元件接触,进而保护电源针12。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立插头连接器10包括绝缘帽(图中未示出),绝缘帽套设于电源针12上。其中,绝缘帽可以采用绝缘塑胶件,用于套设在电源针12上,一方面可以防止人体触碰电源针12而发生触电危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电源针12与外界环境隔离,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水分或者灰尘等接触电源针12而损坏电源针12。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图3是图1中的电源针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电源针12具有电源针插拔端121和电源针连接端122,电源针插拔端121设置于电源针保护壁13内,用于与电源针管插接,电源针连接端122设置于第一壳体11背离电源针保护壁13的一侧,用于与电线等连接。即,电源针插拔端121和电源针连接端122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相对两侧,电源针插拔端121用于与插座连接器电连接,电源针连接端122用于与电线或者电路板电连接。
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电源针插拔端121在插拔的过程中发生变形,通常将电源针插拔端121设置为实心的封闭端,以增强电源针插拔端121的结构强度,避免电源针插拔端121受力变形。
为了便于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连接,通常将电源针连接端122设置为空心的开口端,以增大电源针连接端122的面积,便于将电源针连接端122和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由于电源针12的截面尺寸较小,在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线进行电连接时,通常不便于操作。故而,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电源针连接端122上设置便于夹紧连接电线的第一狭缝123,即可以将电源针连接端122的截面形状设置为非封闭的环形结构。如此,可以使得电源针连接端12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变形,使得电线插入电源针连接端122后可以通过工具将电源针连接端122和电线夹紧在一起,以提升电源针12与电线的连接强度和电连接稳定性。
如果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线逐一进行电连接,当电源针12的数量较多时,会使得电源针12与电线的连接较为复杂,降低了装配的效率。
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插头连接器10内设置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壳体11背离电源针保护壁13的一侧,即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线路侧B,并与电源针连接端122电连接。
具体来说,可以在电路板上设置导电孔,可以将电源针连接端122插置于导电孔内,以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可以在电路板上设置焊盘,可以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路板上的焊盘对应焊接连接,以将电源针连接端122与电路板电连接。如此,可以将多个电源针12与电路板电连接,并通过将电路板与电线电连接,即可以实现多个电源针12与电线的电连接。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10可以为直流连接器,以用于传输直流电。如图1和图2所示,电源针12可以包括两组正极电源针12a和负极电源针12b,两个正极电源针12a并联连接,两个负极电源针12b并联连接,如此,通过设置两组相互对应插接配合的正极电源针12a和负极电源针12b,并将正极电源针12a相互并联,将负极电源针12b相互并联,可以增大插头连接器10所传输的电流,以获得较大的电流量,进而提升电流传输能力。
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正极电源针12a分别位于左侧的上下端,两个负极电源针12b分别位于右侧的上下端,以缩短两个并联设置的正极电源针12a之间的走线的长度,并可以缩短两个并联设置的负极电源针12b之间的走线的长度。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三组、四组或者多组的正极电源针12a和负极电源针12b,并可以将至少部分正极电源针12a相互并联,将至少部分负极电源针12b相互并联,以进一步增大插头连接器10的电流传输能力。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10可以为交流连接器,以用于传输交流电。具体来说,如图4和图5所示,电源针12可以包括正极电源针12a、负极电源针12b和接地电源针12c,以分别用于与三相交流电的每一相进行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正极电源针12a、负极电源针12b和接地电源针12c可以呈三角形状设置,以使得电源针12均匀分布,并且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状态,在将三个电源针12与电源针管进行插接配合时,可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电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上设有电源针孔(图中未示出),电源针12装配于电源针孔内。由于电源针12的数量较多,如果在第一壳体11上与每一电源针孔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与电源针12配合的连接结构,势必会使得第一壳体11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生产加工。
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电源针孔设置为台阶孔,并在电源针12的外围设有与电源针孔配合的电源针台阶位124,如图3所示,在将电源针插拔端121自第一壳体11的内部线路侧B穿出电源针孔时,电源针12上的电源针台阶位124会抵接于电源针孔的侧壁,以用于对电源针12进行定位。
进一步可以设置插头连接器10包括固定板(图中未示出),固定板连接于第一壳体11并抵接于电源针台阶位124背离电源针孔的一侧。具体来说,可以将固定板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部线路侧B,以使得固定板抵接于电源针台阶位124朝向电源针连接端122的一侧,如此,通过台阶孔和固定板的夹持作用,可以对电源针12的轴向进行限位,即将电源针12固定于第一壳体11上,避免电源针12相对第一壳体11发生晃动,并且,采用夹持固定的方式可以简化电源针12的固定结构,简化第一壳体11的工艺复杂度,并且通过一个固定板即可以实现多个电源针12的同时固定,以提升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10包括多个加强壁15,多个加强壁15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每一加强壁15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源针保护壁13之间,如此,可以增强电源针保护壁13的结构强度,避免电源针保护壁13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通常情况下,连接器组件仅能够进行充电,使得连接器组件的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日益繁杂的用户需求,例如,通信需求等。故而,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插头连接器10上设置信号针16,信号针16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用于与信号针管25(图7中示出)电性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信号针16的立体结构。信号针16与电源针12类似,同样具有信号针插拔端16a和信号针连接端16b,信号针插拔端16a用于与信号针管25插接以电连接,信号针连接端16b用于与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其中,为了避免信号针插拔端16a在插拔的过程中发生变形,通常将信号针插拔端16a设置为实心的封闭端,以增强信号针插拔端16a的结构强度,避免信号针插拔端16a受力变形。为了便于将信号针连接端16b与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连接,通常将信号针连接端16b设置为空心的开口端,以增大信号针连接端16b的面积,便于将信号针连接端16b和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上设有信号针孔(图中未示出),信号针16装配于信号针孔内。由于信号针16的数量较多,如果在第一壳体11上与每一信号针孔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与信号针16配合的连接结构,势必会使得第一壳体11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生产加工。
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信号针孔设置为台阶孔,并在信号针16的外围设有与信号针孔配合的信号针台阶位162,如图6所示,在将信号针16的插拔端自第一壳体11的内部线路侧B穿出信号针孔时,信号针16上的信号针台阶位162会抵接于信号针孔的侧壁,以用于对信号针16进行定位。
进一步可以设置插头连接器10包括固定板17,固定板17连接于第一壳体11并抵接于信号针台阶位162背离信号针孔的一侧。具体来说,可以将固定板17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部线路侧B,以使得固定板17抵接于信号针台阶位162朝向信号针连接端16b的一侧,如此,通过台阶孔和固定板17的夹持作用,可以对信号针16的轴向进行限位,即将信号针16固定于第一壳体11上,避免信号针16相对第一壳体11发生晃动,并且,采用夹持固定的方式可以简化信号针16的固定结构,简化第一壳体11的工艺复杂度,并且通过一个固定板17即可以实现多个信号针16的同时固定,以实现装配效率。
其中,本实施例中用于固定信号针16的固定板17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用于固定电源针12的固定板为同一固定板,如此,一个固定板即可以同时将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同时进行固定,以降低装配复杂度并提升装配效率。或者,用于固定信号针16的固定板17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用于固定电源针12的固定板为不同的固定板,以分别将电源针12、信号针16和第一壳体11进行连接。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将信号针孔设置为台阶孔,而是直接将信号针16与固定板17设置为一体结构,即,可以将信号针16直接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以与电路板集成一体,然后将信号针插拔端16a自第一壳体11内部线路侧B穿设伸出信号针孔,当将固定板17与第一壳体11采用螺钉、粘接或者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后,即可以同时将信号针16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
可选地,可以利用电路板作为固定板17,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路板对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进行固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通过电路板与电线电连接,以简化插头连接器10的结构。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壳体11的外接侧A设置信号针保护壁18,信号针保护壁18可以环绕设置于信号针16的外围,以保护信号针16,避免外界元件接触信号针16而损坏信号针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电源针12相互间隔设置,且在电源针12的中心预留有一区域。电源针保护壁13环绕设置于电源针12的外围,可以设置多个加强壁15顺次将多个电源针保护壁13连接,以与电源针保护壁13的至少部分配合围设形成一环形区域,可以将信号针16设置于电源针保护壁13和加强壁15所围成的环形区域内。如此,可以利用加强壁15和电源针保护壁13形成信号针保护壁18,如此,可以简化第一壳体11的结构,并可以降低第一壳体11的工艺复杂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强壁15还可以设置在信号针保护壁18之间,以进一步增大信号针保护壁18的结构强度。
由于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均为带电体,当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容易发生过电压放电和短路事故,故而,为了提升插头连接器10的安全性能,通常将信号针16与电源针12间隔设置,且信号针16与电源针12之间具有一安全距离,可以将安全距离设置为大于2-3mm。如此,可以避免信号针16和电源针12出现短路而发生安全事故。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信号针16的数量可以为8个,8个信号针16均设置于加强壁15和至少部分电源针保护壁13所围成的区域内。8个信号针16例如可以为电压接口、接地接口、低电平信号接口、高电平信号接口、唤醒接口、在位信号接口以及2个预留针位。其中,电压接口例如可以与5V电压电连接,在位信号接口用于识别插头连接器10是否插入插座连接器,2个预留针位用于以后产品开发扩展使用,以提升插头连接器10的兼容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10包括外保护壁19,外保护壁19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且环绕设于电源针保护壁13的外围。
具体来说,外保护壁19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外接侧A,且外保护壁19环绕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外围,以将多个电源针保护壁13设置于外保护壁19所围成的区域内,如此,可以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插接配合时,在电源针保护壁13的外围形成较好的密封。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外保护壁19上设有卡槽192,卡槽192用于与电子设备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当将第一壳体11连接在充电枪等电子设备上时,可以将卡槽192与设置于充电枪等电子设备上的活动卡扣连接,以提升第一壳体11和充电枪等电子设备的连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活动卡扣设置于外保护壁19上,而将卡槽192设置于充电枪等电子设备上,以将第一壳体11和充电枪等电子设备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的外围设有安装孔112,安装孔112用于将插头连接器10与电子设备连接,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为充电枪等。
具体来说,图1中的第一壳体11的截面形状大致上为矩形,安装孔11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安装孔112环绕第一壳体11的周向均匀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外围,以用于在第一壳体11的外周形成稳定的连接。
可以理解地,当第一壳体11的截面形状大致上为圆形时,安装孔112的数量还可以为至少两个。当第一壳体11的截面形状大致上为三角形时,安装孔11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安装孔1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三个顶点上。
由于安装孔112的数量较多,在将第一壳体11与电子设备进行连接时,需要多次进行对位,增大了第一壳体11的安装难度,使得第一壳体11的安装不便。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壳体11上设置定位孔114,定位孔114用于与设于电子设备上的定位部配合,以用于为插头连接器10定位。如此,在采用紧固件将第一壳体11与电子设备进行连接时,可以先将定位孔114与设置于电子设备上的定位部配合连接,以将安装孔112和设置于电子设备上的安装孔对齐,而无需对多个安装孔112逐一进行对位,进而可以提升第一壳体11的安装效率。
请参阅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20,该插座连接器20能够可拆卸地与插头连接器10电性连接。插座连接器20包括第二壳体21和电源针插接管24。电源针插接管24设立于第二壳体21上,电源针插接管24的管壁用于与插头连接器10上的夹持间隙14配合插接,电源针插接管24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10的电源针12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22。
具体来说,电源针管22内设有容纳腔221,电源针12插置于容纳腔221内。为了避免电源针12在容纳腔221内发生晃动,可以设置插座连接器20包括弹性接触件23(图12中示出)。弹性接触件23设置于容纳腔221内,弹性接触件23的至少部分与插设于电源针管22内的电源针12过盈配合。
具体来说,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电源针管22包括电源针管插拔端222和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电源针管插拔端222设置于第二壳体21的一侧,用于与电源针插拔端121插接。电源针管连接端223设置于第二壳体21的另一侧,用于与电线或者电路板等连接。即,电源针管插拔端222和电源针管连接端223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21的相对两侧,电源针管插拔端222用于与插头连接器10电连接,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用于与电线或者电路板电连接。
由于电源针插拔端121和电源针管插拔端222是采用插接的方式进行电连接的,故而,电源针管插拔端222设置为空心的开口端。为了便于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连接,通常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设置为空心的开口端,以增大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的面积,便于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和电线或者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由于电源针管22的截面尺寸较小,在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线进行电连接时,通常不便于操作。故而,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上设置用于夹持电线的第二狭缝224,即可以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的截面形状设置为非封闭的环形结构。如此,可以使得电源针管连接端223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变形,使得电线插入电源针管连接端223后可以通过工具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和电线夹紧在一起,以提升电源针管22与电线的连接强度和电连接稳定性。
如果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线逐一进行电连接,当电源针管22的数量较多时,会使得电源针管22与电线的连接较为复杂,降低了装配的效率。
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插头连接器10内设置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第二壳体21靠近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的一侧,并与电源针管连接端223电连接。
具体来说,可以在电路板上设置导电孔,可以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插置于导电孔内,以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可以在电路板上设置焊盘,可以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路板上的焊盘对应焊接连接,以将电源针管连接端223与电路板电连接。如此,可以将多个电源针管22与电路板电连接,并通过将电路板与电线电连接,即可以实现多个电源针管22与电线的电连接。
当插头连接器10采用直流连接器时,如图7所示,插座连接器20上的电源针管22可以包括两组正极电源针管22a和负极电源针管22b,两个正极电源针管22a并联连接,两个负极电源针管22b并联连接,如此,通过设置两组相互对应插接配合的正极电源针管22a和负极电源针管22b,并将正极电源针管22a相互并联,将负极电源针管22b相互并联,可以增大插座连接器20所传输的电流,以获得较大的电流量,进而提升电流传输能力。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正极电源针管22a对应的与一个正极电源针12a插接配合,负极电源针管22b对应的与一个负极电源针管22b插接配合。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三组、四组或者多组的正极电源针管22a和负极电源针管22b,并可以将至少部分正极电源针管22a相互并联,将至少部分负极电源针管22b相互并联,以进一步增大插座连接器20的电流传输能力。
当插头连接器10采用交流连接器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电源针管22包括正极电源针管22a、负极电源针管22b和接地电源针管22c,以分别用于与三相交流电的每一相进行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正极电源针管22a、负极电源针管22b和接地电源针管22c可以呈三角形状设置,以使得电源针管22均匀分布,并且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状态,在将三个电源针管22与电源针12进行插接配合时,可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电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以将电源针管插拔端222容置于电源针插接管24内,即设置第二壳体21开设电源针插接管24的表面不低于电源针管插拔端222的末端,如此,可以利用电源针插接管24保护电源针管22,避免电源针管22与外界元件接触而损坏电源针管22,并可以防止触电,另外,电源针管插拔端222的外侧壁被电源针插接管24的侧壁支撑,可以增强电源针管22的稳固性。
其中,弹性接触件23夹设于电源针插拔端121的外侧壁和电源针管插拔端222的内侧壁之间,并与电源针插拔端121过盈配合,以使得电源针插拔端121与弹性接触件23和电源针管插拔端222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出现脱离或者接触不良的现象,进而提升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电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接触件23可以设置为弹片,在电源针插拔端121进入电源针管22内时,可以挤压弹片发生变形,以用于避让电源针插拔端121。在电源针插拔端121完全插入电源针管22内以后,弹片恢复形变并抵接于电源针插拔端121的外侧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弹性接触件23包括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沿电源针管22的轴向顺次连接。
具体来说,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即,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呈圆管状设置,电源针插拔端121插置于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内。通过设置圆管状的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可以使得电源针插拔端121在周向上受力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可以设置第二弹性部232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三弹性部233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即,第二弹性部232相对于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三弹性部233向靠近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方向突出设置,以使得第二弹性部232与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接触更加紧密,电连接稳定性更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三弹性部233过盈装配于容纳腔221中,以将弹性接触件23与电源针管22连接,避免弹性接触件23在电源针管22内发生滑动。
由于管状的第二弹性部232的结构强度较大,在电源针插拔端121插入第二弹性部232内时,会对电源针插拔端121产生较大的阻力,不便于插头连接器10的插拔。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可以在第二弹性部232上设置镂空234,以降低第二弹性部232的结构强度,便于第二弹性部232发生形变,以避让电源针插拔端121。
如,可以设置镂空234呈条状设置,且镂空234的延伸方向沿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的间隔方向设置,以便于第二弹性部232在受到向外的挤压作用力时,可以向背离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方向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部231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且均大于第二弹性部232垂直于电源针管22轴向的截面尺寸。
可以理解地,还可以设置第一弹性部231的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以使得第一弹性部231相对于第二弹性部232和第三弹性部233向靠近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方向突出设置,以使得第一弹性部231与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接触更加紧密,电连接稳定性更强。或者可以设置第三弹性部233的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垂直于电源针管22的轴向的截面尺寸,以使得第三弹性部233相对于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向靠近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方向突出设置,以使得第三弹性部233与电源针插拔端121的接触更加紧密,电连接稳定性更强。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插座连接器20还包括信号针管25,信号针管25设置于第二壳体21上,用于与信号针16插接。
其中,信号针管25的结构及其与第二壳体21的连接方式与电源针管22的结构及其与第二壳体21的连接方式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21的截面形状与外保护壁19所围成区域的形状适配,在将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插接时,第二壳体21的外侧壁抵接于外保护壁19的内侧壁,如此,不仅可以利用外保护壁19遮挡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连接面,避免外界杂质等进入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之间,而且可以利用外保护壁19对插座连接器20进行定位,以便于电源针12和电源针管22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21上与电源针保护壁13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凹槽212,电源针保护壁13插置于第一凹槽212内。
具体来说,第一凹槽212环绕设置于电源针插接管24的外围,并与电源针保护壁13相对应。当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插接配合时,电源针保护壁13插置于第一凹槽212内,电源针插接管24与第一凹槽212之间的凸起插置于夹持间隙14内,以进一步提升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发生歪斜时使得电源针12和电源针管22变形,并且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可以更加紧密的接触,以使得电源针12和电源针管22、信号针16和信号针管25可以完全插接在一起,增大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21上与多个加强壁15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凹槽214,加强壁15插置于第二凹槽214内。
具体来说,第二凹槽214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212,且对应于加强壁15设置。当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插接配合时,加强壁15插置于对应的第二凹槽214内,以进一步提升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发生歪斜时使得电源针12和电源针管22变形,并且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可以更加紧密的接触,以使得电源针12和电源针管22、信号针16和信号针管25可以完全插接在一起,增大接触面积。
通常情况下,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均是采用塑胶等材料注塑而成的塑胶件,如果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壁厚设置的较厚,则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容易缩水,导致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发生变形,降低产品的良率。
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以在第二壳体21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设置减薄槽216,用于减薄第二壳体21的厚度,以使得第二壳体21的厚度保持一致,避免局部厚度较大发生缩水,不仅便于加工,而且可以降低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在上述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100,连接器组件100包括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可拆卸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插头连接器10、插座连接器20和连接器组件100各组成部分的命名仅是出于标识的目的,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限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电源针,设立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以及
电源针保护壁,设立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环绕设于所述电源针的外围,所述电源针保护壁的内侧壁与所述电源针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配合插接插座连接器的夹持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针具有电源针插拔端和电源针连接端,所述电源针插拔端设置于所述电源针保护壁内,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上的电源针管插接,所述电源针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电源针保护壁的一侧,在所述电源针连接端上设有便于夹紧连接电线的第一狭缝;或者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帽,所述绝缘帽套设于所述电源针上;或者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外保护壁,所述外保护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且环绕设于所述电源针保护壁的外围,所述外保护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用于与电子设备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围设有安装孔和定位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插头连接器与电子设备连接,所述定位孔用于与设于所述电子设备上的定位部配合,以用于为所述插头连接器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针包括至少两组正极电源针和负极电源针,至少部分所述正极电源针并联连接,至少部分所述负极电源针并联连接;或者
所述电源针包括正极电源针、负极电源针和接地电源针,所述正极电源针、负极电源针和接地电源针呈三角形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信号针,所述信号针设立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信号针管连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多个加强壁,所述多个加强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每一所述加强壁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源针保护壁之间,所述信号针设置于所述电源针保护壁和所述加强壁所围成的区域内。
5.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和
电源针插接管,设立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壁用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上的夹持间隙配合插接,所述电源针插接管的管孔内设有用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电源针配合插接的电源针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针管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弹性接触件,所述弹性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包括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和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和第三弹性部沿所述电源针管的轴向顺次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垂直于所述电源针管的轴向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垂直于所述电源针管的轴向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过盈装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二弹性部上设有镂空,所述镂空的延伸方向沿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的间隔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针管包括至少两组正极电源针管和负极电源针管,至少部分所述正极电源针管并联连接,至少部分所述负极电源针管并联连接;或者
所述电源针管包括正极电源针管、负极电源针管和接地电源针管,所述正极电源针管、负极电源针管和接地电源针管呈三角形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信号针管,所述信号针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用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信号针配合插接。
9.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和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可拆卸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外保护壁,所述外保护壁环绕设于所述电源针保护壁的外围,所述第二壳体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外保护壁所围成区域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抵接于所述外保护壁的内侧壁;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电源针保护壁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电源针保护壁插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多个加强壁,每一所述加强壁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源针保护壁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多个加强壁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加强壁插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减薄槽,用于减薄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
CN202023233570.5U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Active CN214411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33570.5U CN214411661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33570.5U CN214411661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11661U true CN214411661U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4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33570.5U Active CN214411661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1166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5537A1 (zh) * 2022-02-16 2023-08-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4060492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交流快插连接器及充电插座组件
WO2024067154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转接器、板上插座和转接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5537A1 (zh) * 2022-02-16 2023-08-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4060492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交流快插连接器及充电插座组件
WO2024067154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转接器、板上插座和转接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11661U (zh)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CN100524968C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插头连接系统
AU2007211078A1 (en) Releasable plug connector system
KR101536888B1 (ko) 자기력으로 고정되는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충전 장치
CN210040642U (zh) 插头电连接器
EP30679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it,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ssembly method
US10615544B2 (en)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3717130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0092424U (zh) 电连接器用插座及电连接器
CN111883957B (zh) 混合型线对线连接器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电源供应装置
CN218215769U (zh) 电连接端子及电连接装置
US20230178948A1 (en) Plug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CN214625474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9326911B (zh) 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CN213816658U (zh) 壳体结构、连接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443711U (zh) 可换插头式连接器
CN219591765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CN115117668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9687542B (zh) 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CN107069279B (zh) 连接器
CN221466906U (zh) 一种防水插头及低压连接器
US20030027459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plug
CN218827927U (zh) 一种连接器组合及充电装置
CN215869899U (zh) 插接装置和连接设备
CN220368219U (zh) 弯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