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94730U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容式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94730U CN203894730U CN201420153525.4U CN201420153525U CN203894730U CN 203894730 U CN203894730 U CN 203894730U CN 201420153525 U CN201420153525 U CN 201420153525U CN 203894730 U CN203894730 U CN 2038947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induction
- block
- signal
- outer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CXKCTMHTOKXKQT-UHFFFAOYSA-N cadm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Cd]=O CXKCTMHTOKXKQ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CFEAAQFZALKQPA-UHFFFAOYSA-N cadmium(2+);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Cd+2] CFEAAQFZALKQP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dialuminum;di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Al+3].[Al+3].[Zn+2].[Zn+2]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indium;tin;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In].[Sn]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TYHJXGDMRRJCRY-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tin(4+) Chemical compound [O-2].[Zn+2].[Sn+4].[In+3] TYHJXGDMRRJCR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60001296 zinc ox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692 zinc 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88731 Hafn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19 Poly(methyl 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SBHIHQQSASAFO-UHFFFAOYSA-N [Cd].[Sn] Chemical compound [Cd].[Sn] CSBHIHQQSASAF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GTXKIZLOWULDJ-UHFFFAOYSA-N [Mg].[Zn] Chemical compound [Mg].[Zn] PGTXKIZLOWULD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BEQNOZDXPONEMR-UHFFFAOYSA-N cadm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Cd].[Sn]=O BEQNOZDXPONEM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FWLGASJILZBATH-UHFFFAOYSA-N gallium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Ga] FWLGASJILZBAT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49 haf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hafnium(4+);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Hf+4]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JNBYAVZURUTKZ-UHFFFAOYSA-N hafnium(IV)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Hf]=O CJNBYAVZURUTK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HZWSUVWRRXEJF-UHFFFAOYSA-N indium 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 RHZWSUVWRRXE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NHVEGMHOXTHMW-UHFFFAOYSA-N magnesium;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Mg+2].[Zn+2] PNHVEGMHOXTHM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NWHGQJWIACOKP-UHFFFAOYSA-N 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Zn+2] RNWHGQJWIACO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包含透明基板、感应电极层、信号引线层、柔性印刷电路板及导电胶层。感应电极层与信号引线层设于透明基板并各具有多个电性隔绝的感应线路与信号线路。各信号线路具有一外端部并各对应连接各感应线路。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多个电性隔绝的焊垫。导电胶层设于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与各焊垫间,并具有多个间隔设置且位置对应各外端部的第一区块,各第一区块具有第一胶本体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一胶本体中的第一导体,各第一区块的所述第一导体使信号引线层的各外端部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各焊垫彼此对应键合。导电胶层可有效地提升信号线路与软性印刷电路板间于纵向电性导通上的效益,并改良信号断路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传输讯号稳定的电容式触控装置(touch device)。
背景技术
参阅图1,美国第US20010046021A早期公开号发明专利案公开一种现有的异向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1,其含有一由树脂所构成的绝缘胶层11,及多个分散于该绝缘胶层11内的金属导体粒子12。该异向性导电膜1主要被设置于一电容式触控装置与一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间,并用来使该电容式触控装置的多个信号线路与该FPC板的多个焊垫(bondingpad)彼此对应键合(bonding),以纵向电性导通位处于其上/下方的焊垫与信号线路,并避免相邻焊垫间或相邻信号线路间相互横向导通。
为了避免相邻焊垫间或相邻信号线路间形成横向电性导通以提升传输电讯号的准确性,此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都尽量缩小该异向性导电膜1内的金属导体粒子12的粒径。
由于科技的进步,信号线路的材料由原来的银浆或金属铜正逐步向纳米金属发展。然而,当信号线路采用纳米金属制作时会因为其材料存在密度稀疏等问题,导致在信号线路与FPC板对应键合(bonding)时,采用现有的异向性导电膜1无法有效地达到搭接导通的功效,并从而引发断路与传输信号不稳定等问题。
经上述说明可知,提升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信号线路与软性印刷电路板间于纵向电性导通上的效益,以改善信号断路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是此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可再突破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至少包含一个透明基板、一个感应电极层、一个信号引线层、一个柔性印刷电路板,及一个导电胶层。该感应电极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并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感应线路。该信号引线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且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信号线路,各信号线路分别具有一外端部并分别对应连接该感应电极层的各感应线路。该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焊垫,且各焊垫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信号引线层的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该导电胶层设置于该信号引线层的所述外端部与该柔性印刷电路板间,并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且位置分别对应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第一区块,各第一区块具有一个第一胶本体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一胶本体中的第一导体,各第一区块的所述第一导体使该信号引线层的各外端部与该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各焊垫彼此对应键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该导电胶层还具有多个设置于每两相邻第一区块间的第二区块,各第二区块具有一个第二胶本体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二胶本体中的第二导体,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的分散密度是大于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分散密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的分散密度是介于750个/mm2至4500个/mm2间,且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分散密度是低于750个/mm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彼此电性隔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分别是球状、刺针球状,或长条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是球状,且所述第一导体的平均粒径是介于20μm至45μm间,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是沿着实质平行于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一轴向依序排列且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是长条状,且所述长条状的第一导体的一轴向是实质平行于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一轴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该信号引线层的各信号线路是由多个纳米银线所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该信号引线层的所述纳米银线的线径是介于20μm至80μm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与该信号引线层所对应的各外端部间的导通面积大于500μm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定义该感应电极层的一部分感应线路与剩余感应线路分别为第一感应线路与第二感应线路,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分别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区,及一个连接其感应区的连接段,所述第一感应线路与所述二感应线路位于共平面,且所述第一感应线路的各感应区的形状与其相邻第二感应线路的各感应区的形状彼此互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运用所述第一导体的分散密度、平均粒径与外观形状等概念,来增加所述第一导体与该各信号引线层所对应的各外端部间的导通面积,可有效地提升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信号线路与软性印刷电路板间于纵向电性导通上的效益,以改善信号断路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局部正视示意图,说明美国第US20010046021A早期公开号发明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现有的异向性导电膜;
图2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较佳实施例;
图3是沿图2的直线III-III所取得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细部膜层结构;
图4是图2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导电胶层的细部结构;
图5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电胶层中的多个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为球状;
图6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导电胶层中的多个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为刺针球状;
图7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导电胶层中的多个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为长条状;
图8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一第四、一第五及一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感应电极层;
图9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第四、该第五及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感应电极层的细部膜层结构;
图10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一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感应电极层的细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一般是被配置于一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的前侧(图未示)以整合成一触控面板,并供一使用者自该FPD的前侧透过其手指来触控其电容式触控装置。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下透明基板21、一个上透明基板22、一个下感应电极层31、一个上感应电极层32、一个第一信号引线层41、一个第二信号引线层42、一个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一个上柔性印刷电路板52、一个下导电胶层6、一个上导电胶层7、一个透明保护盖板8、一个下光学胶层91,及一个上光学胶层92。该透明保护盖板8覆盖所述感应电极层31、32与所述信号引线层41、42。该下光学胶层91是贴合于该各感应电极层31、32间;该上光学胶层92是贴合该上透明基板22与该透明保护盖板8间。简单地来说,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是此技术领域所熟悉的双层氧化铟锡(double ITO,DITO)结构。
所述透明基板21、22彼此相向且间隔设置,并分别具有一个可视区211、221,及一个邻接于其可视区211、221的布线区212、222。此外,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透明基板21、22的材料,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s)、聚丙烯酸酯(polymethyl acry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PPS)、聚烯丙基(polyallylpolymer)、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玻璃(glass)。
该下感应电极层31与该上感应电极层32是分别形成于该下透明基板21与该上透明基板22上,并分别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感应线路311与第二感应线路321。各第一感应线路31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1分别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区312、322。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是分别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以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且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是沿一实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是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延伸以配置于该上透明基板22的可视区221,且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是沿该第一方向X彼此间隔排列设置,并使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的各感应区322分别对应横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的各感应区312的上方,并令彼此交错的各感应区312、322分别构成一感应电容区3。本实施例中下感应电极层31与该上感应电极层32其能通过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CTO)、氧化铝锌(aluminumzincoxide,AZO)、氧化铟锡锌(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锌(zincoxide)、氧化镉(cadmium oxide,CdO)、氧化铪(hafnium oxide,HfO)、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nGaZnO)、氧化铟镓锌镁(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InGaZnMgO)、氧化铟镓镁(indiumgalliummagnesium oxide,InGaMgO)或氧化铟镓铝(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InGaAlO),纳米银线、纳米碳管、石墨烯等透明导电材质制作。
该第一信号引线层41与该第二信号引线层42是分别形成于该下透明基板21与该上透明基板22,并分别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411与第二信号线路421,且各信号线路411、421分别具有一外端部412、422。各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外端部412与各第二信号线路421的外端部422,是分别沿该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延伸,且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外端部41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的外端部422,是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与该第一方向X彼此间隔排列设置,并分别对应连接该第一感应电极层31与该第二感应电极层32的各感应线路311、321。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是分别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布线区212,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是分别配置于该上透明基板22的布线区222。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触控装置不同的布线需求,下透明基板21的布线区212和上透明基板22的布线区222可以形成在相应基板的不同区域内,并不以此处说明内容为限。
较佳地,如图5所示,各信号引线层41、42的信号线路411、421是由多个纳米金属(如纳米银线,Agnano-wires)所构成。在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各信号引线层41、42的所述纳米银线的线径是介于20μm至80μm间。
再参图2,该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与该上柔性印刷电路板52分别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焊垫511、521,且该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的各焊垫511与该上柔性印刷电路板52的各焊垫521的位置,是分别对应于该第一信号引线层41的各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外端部412与该第二信号引线层42的各第二信号线路421的外端部422。
该下导电胶层6设置于该第一信号引线层41的所述外端部412与该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间,并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且位置分别对应各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外端部412的第一区块61,及多个设置于每两相邻第一区块61间的第二区块62,各第一区块61与各第二区块62分别具有一个第一胶本体611与第二胶本体621,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一胶本体611与各第二胶本体621中的第一导体612与第二导体622,且各第一区块61的所述第一导体612使该第一信号引线层41的各外端部412与该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的各焊垫511彼此对应键合。
该上导电胶层7设置于该第二信号引线层42的所述外端部422与该上柔性印刷电路板52间,并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且位置分别对应各第二信号线路421的外端部422的第一区块71,及多个设置于每两相邻第一区块71间的第二区块72,各第一区块71与各第二区块72分别具有一个第一胶本体711与第二胶本体721,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一胶本体711与各第二胶本体721中的第一导体712与第二导体722,且各第一区块71的所述第一导体712使该第二信号引线层42的各外端部422与该上柔性印刷电路板52的各焊垫521彼此对应键合。
较佳地,该下导电胶层6与该上导电胶层7的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分散密度,是大于各第二区块62、72内的所述第二导体622、722的分散密度(如图4所示,图4只以下导电胶层6举例说明;此外,为简化图式,图4也只在第二区块62内简易地显示一个第二导体622来表示)。更佳地,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分散密度是介于750个/mm2至4500个/mm2间,且各第二区块62、72内的所述第二导体622、722的分散密度是低于750个/mm2。在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区块62、72内的所述第二导体622、722彼此电性隔离。
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分别是球状、刺针球状,或长条状。在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各第一胶本体611、711与各第二胶本体621,721是由透明树脂所构成,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是球状,且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平均粒径是介于20μm至45μm间。该下导电胶层6的各第一区块6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是沿着实质平行于各第一信号线路(也就是,纳米银线)411的外端部412的一轴向(也就是,该第一方向X)依序排列且接触;该上导电胶层7的各第一区块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712是沿着实质平行于各第二信号线路(也就是,纳米银线)421的外端部422的一轴向(也就是,该第二方向Y)依序排列且接触。
更详细地来说(以下以图5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外端部412与该下柔性印刷电路板51间引入该下导电胶层6时,可同时于该下导电胶层6的外围设置一对电极板101、102,令该对电极板101、102实质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并透过电连接于该对电极板101、102的一电源供应器103向该对电极板101、102供电,以于该对电极板101、102间沿该第一方向X产生一电场,从而使该下导电胶层6的各第一区块6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是实质沿着该第一方向X依序排列且连接。
整合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同时运用分散密度、平均粒径与电场排列等概念,控制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分散密度大于各第二区块62、72内的所述第二导体622、722的分散密度,且提升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平均粒径达20μm至45μm间,并使各第一导体612、712分别沿着该第一方向X与该第二方向Y排列且接触;另一方面,更采用所述纳米银线来做为该第一信号引线层41与该第二信号引线层42的各信号线路411、421。因此,得以确保所述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与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所对应的各外端部412、422间的导通面积大于500μm2,并从而降低信号的断线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分散密度、平均粒径与电场排列等方法并不一定要同时运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选用其中一种方法或其中多种方法来达到增加第一导体612、712与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所对应的各外端部412、422间的导通面积的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导电胶层6、7是做为异向性导电膜(ACF)使用。
此处更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导电胶层6、7的各第二区块62、72的第二胶本体621、721内虽然分散有所述第二导体622、722。然而,为了避免各导电胶层6、7于键合至各柔性印刷电路板51、52与各信号引线层41、42的外端部412、422时,各柔性印刷电路板51、52的相邻焊垫511、521,甚或是各信号引线层41、42的相邻信号线路411、421的外端部412、422形成横向电性导通,以确保本实用新型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容式触控装置的信号稳定性,位处于各第二胶本体621、721内的所述第二导体622、722也可以透过激光装置予以烧除。
再参图2与图3,并配合参图6,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是如图6所示的刺针球状,且呈刺针球状的导体612、712的刺针数目并不以图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刺针数目可以有其他变化。本实用新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呈刺针球状的主要用意在于,增加各第一导体612、712的表面积,以借此提升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与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所对应的各外端部412、422间的导通面积。
再参图2与图3,并配合参图7,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是长条状,且所述长条状的第一导体612、712的一轴向是实质平行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的各外端部412的一轴向(也就是,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的各外端部422的一轴向(也就是,第二方向Y)。在本实用新型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长条状的导体412、422是纳米银线。同样地,本实用新型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采用长条状的纳米银线,其主要用意也在于,确保所述第一导体612、712得以沿各信号线路411、421的外端部412、422轴向排列,以借此大幅地提升各第一区块61、7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612、712与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所对应的各外端部412、422间的导通面积。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导体612、712也可以实施相同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做法,利用外部电场以使其第一导体612、712分别沿该第一方向X与该第二方向Y依序排列且接触。
参图8与图9,并配合参图5,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包含该下透明基板21,且还包含多个绝缘体33,但不包含该上透明基板22与该下光学胶层91。简单地来说,本实用新型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容式触控装置是属于此技术领域所知悉的单层氧化铟锡(single ITO,SITO)结构。
各第一感应线路31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1还分别具有多个连接其每两相邻感应区312、322的连接段313、323。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是分别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以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且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是沿该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是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延伸以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且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是沿该第一方向X彼此间隔排列设置,并使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的各连接段323分别对应横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的各连接段313的上方,以令各相邻的第一感应线路311的感应区312与第二感应线路321的感应区322分别对应构成一感应电容区3。
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是分别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布线区212,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是分别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布线区212。各绝缘体33则是分别对应夹置于彼此横跨的各第一感应线路311的连接段313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1的连接段323间。
再参图8、图9与图6,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四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各导电胶层6、7中的第一导体612、712的外观形状是刺针球状。
再参图8、图9与图7,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六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四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实用新型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各导电胶层6、7中的第一导体612、712是长条状的纳米银线。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该第四、五、六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是分别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不同侧部;其也是可以被配置在该下透明基板21的相同侧部(图未示)。然而,此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都知道,当具有相同感应电路数量的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结构,是自DITO结构变更为SITO结构,其配置在下透明基板21的信号线路数量则相对变大。因此,一旦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是分别配置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相同侧部时,被键合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411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421上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不是长度过长,就是所占用的面积过大。因此,为解决前述柔性印刷电路板长度过长或面积过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该第四、五、六较佳实施例也可以透过配置有多个通孔(through hole)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图未示)来改善;其除了可以节省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成本外,更可以避免机构上的干涉问题。
参图10,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的第七较佳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四、第五与第六较佳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31与该第二感应电极层32的细部结构。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是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内,以形成于该下透明基板21的可视区211并位于共平面。各第一感应线路31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1是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延伸,且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与所述第二感应线路321是沿该第一方向X彼此间隔设置。各第一感应线路311的连接段313是分别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且各第一感应线路311的所述感应区312是沿该第二方向Y依序间隔设置并自其连接段313两两地反向延伸。各第二感应线路321的连接段323是沿该第二方向Y延伸并围绕其所对应的第一感应线路311,且各第二感应线路321的所述感应区322是沿该第二方向Y依序间隔设置,并自其连接段323且与其所对应的第一感应线路311的各感应区312处两两地相向延伸。所述第一感应线路311的各感应区312的形状与其相邻第二感应线路321的各感应区322的形状彼此互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装置一方面分别或同时运用所述第一导体612、712的分散密度、平均粒径、外观形状与电场排列、采用纳米银线来做为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的信号线路411、421等方式,可有效地增加所述第一导体612、712与该各信号引线层41、42所对应的各外端部412、422间的导通面积,以提升各信号线路411、421与各软性印刷电路板51、52间于纵向电性导通上的效益及防止其横向导体的可能,从而改善信号断路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11)
1.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至少包含一个透明基板、一个感应电极层、一个信号引线层、一个柔性印刷电路板,及一个导电胶层;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电极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并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感应线路;
该信号引线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且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信号线路,各信号线路分别具有一外端部并分别对应连接该感应电极层的各感应线路;
该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多个彼此电性隔绝的焊垫,且各焊垫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信号引线层的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
该导电胶层设置于该信号引线层的所述外端部与该柔性印刷电路板间,并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且位置分别对应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第一区块,各第一区块具有一个第一胶本体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一胶本体中的第一导体,各第一区块的所述第一导体使该信号引线层的各外端部与该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各焊垫彼此对应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胶层还具有多个设置于每两相邻第一区块间的第二区块,各第二区块具有一个第二胶本体及多个分散于各第二胶本体中的第二导体,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的分散密度是大于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分散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的分散密度是介于750个/mm2至4500个/mm2间,且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分散密度是低于750个/mm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区块内的所述第二导体彼此电性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分别是球状、刺针球状,或长条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是球状,且所述第一导体的平均粒径是介于20μm至45μm间,各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是沿着实质平行于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一轴向依序排列且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观形状是长条状,且所述长条状的第一导体的一轴向是实质平行于各信号线路的外端部的一轴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引线层的各信号线路是由多个纳米银线所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引线层的所述纳米银线的线径是介于20μm至80μm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块内的所述第一导体与该信号引线层所对应的各外端部间的导通面积大于500μm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该感应电极层的一部分感应线路与剩余感应线路分别为第一感应线路与第二感应线路,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分别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区,及一个连接其感应区的连接段,所述第一感应线路与所述二感应线路位于共平面,且所述第一感应线路的各感应区的形状与其相邻第二感应线路的各感应区的形状彼此互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525.4U CN203894730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525.4U CN203894730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94730U true CN203894730U (zh) | 2014-10-22 |
Family
ID=51721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5352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94730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94730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1156A (zh) * | 2014-03-31 | 2015-09-30 |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TWI564776B (zh) * | 2015-03-18 | 2017-01-01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單層多點觸控面板之感應電極 |
CN106708336A (zh) * | 2015-07-14 | 2017-05-2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触摸屏 |
CN107561760A (zh) * | 2017-09-19 | 2018-01-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
-
2014
- 2014-03-31 CN CN201420153525.4U patent/CN20389473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1156A (zh) * | 2014-03-31 | 2015-09-30 |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TWI564776B (zh) * | 2015-03-18 | 2017-01-01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單層多點觸控面板之感應電極 |
CN106708336A (zh) * | 2015-07-14 | 2017-05-2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触摸屏 |
CN106708336B (zh) * | 2015-07-14 | 2020-08-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触摸屏 |
CN107561760A (zh) * | 2017-09-19 | 2018-01-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51156A (zh)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
TWI424341B (zh) | 觸控顯示結構及包含該觸控顯示結構之觸控顯示裝置 | |
KR101357586B1 (ko) | 터치 패널 | |
US20110181542A1 (en) | Touch module | |
CN203849700U (zh) | 触控板与触控显示设备 | |
CN203588244U (zh) | 投射式电容触摸屏的走线结构及投射式电容触摸屏 | |
CN203894730U (zh) | 电容式触控装置 | |
CN103329076B (zh) | 坐标输入装置 | |
TW201407436A (zh) |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 |
CN103279240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4484069B (zh) |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 |
KR20150009420A (ko) | 터치 윈도우 | |
TWM457919U (zh) | 觸控面板 | |
CN104135817A (zh) | 柔性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式触摸显示装置 | |
CN102662265B (zh) |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3502929U (zh) | 触控面板 | |
CN102983282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 | |
TWI502457B (zh) | 觸控面板 | |
CN103164082B (zh) | 触摸屏 | |
CN105511685A (zh) | 金属网电磁触控感应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 |
CN202649988U (zh) | 一种带有单层走线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 | |
US20140353012A1 (en)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 |
CN203643991U (zh) | 一种单层感应层触摸屏的银线搭桥结构 | |
TW201514791A (zh) | 觸控面板 | |
CN204009850U (zh) | 电容式触摸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