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8161U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18161U CN203518161U CN201320542456.1U CN201320542456U CN203518161U CN 203518161 U CN203518161 U CN 203518161U CN 201320542456 U CN201320542456 U CN 201320542456U CN 203518161 U CN203518161 U CN 2035181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 spiral case
- air
- blade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身(10)及其上的正面出风口(11)及顶部出风口(12);机身(10)内设置离心风机组件(20);正面出风状态,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之蜗壳(23)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与机身(10)上的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后停止,同时,顶部出风口(12)关闭;顶部出风状态,所述蜗壳(23)反向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与机身(10)上的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停止,同时,正面出风口(11)关闭;所述蜗壳(23)在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之间往返摆动,择一与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出风,该装置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旋转泵泵送弹性流体的径向流体泵,例如离心泵,尤其涉及可选择出风方向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空气调节装置如空调扇、蒸发式冷风扇等家用电器,具有良好的吹风乘凉、制冷、加湿及空气净化等功能。此类产品均只有一处设置在机身正面的出风口,夏季用来降温、乘凉时,正面出风口吹风正对人体,使用舒适;但在不需要降温、乘凉的季节,如北方干燥寒冷的冬季,如果使用其加湿、空气净化等功能时,其正面出风仍不可避免地直接吹向人体,引起不适。虽然该正面出风口一般都安装可上下或左右摆动的叶片,但也只能扩大送风范围,不能改变正面出风,直接吹向人体的事实。所以这类产品虽具有多种功能,却因其加湿及空气净化等功能使用不舒服,造成产品往往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闲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可选择出风方向的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身及正面出风口,还包括顶部出风口供择一使用;
所述机身内腔上部设置离心风机组件,包括鼓风电机和共轴线地联结在其输出轴上的离心叶轮,以及共轴线地罩在该电机--离心叶轮外部、用作部分风道的蜗壳,该蜗壳圆柱面上一处切线位置径向往外突出形成蜗壳出风口,所述蜗壳沿其中轴线在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身内两侧壁上;
正面出风状态,所述蜗壳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与所述机身上的正面出风口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上的顶部出风口关闭;顶部出风状态,所述蜗壳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反向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与所述机身上的顶部出风口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上的正面出风口关闭;所述蜗壳在所述机身的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之间往返摆动,择一与所述机身的正面出风口或顶部出风口连通后出风。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内的两侧壁上分别固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风机蜗壳设置在各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所述鼓风电机固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该第一支架容置所述蜗壳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一转轴套结构,对应地,所述蜗壳插入所述第一支架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一转轴结构;所述第二支架容置所述蜗壳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二转轴套结构,对应地,所述蜗壳插入该第二支架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二转轴结构,从而令所述蜗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轴线地转动联结。
进一步地,所述蜗壳上之第二转轴结构内设置轴孔,所述第二支架上固装风道电机,该风道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蜗壳之第二转轴结构内轴孔固接;风道电机正/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蜗壳在所述机身的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之间往返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蜗壳上之第二转轴结构内设置轴孔,在所述机身外、对应所述第二支架处设置旋钮,该旋钮中心设置转轴穿越所述机身壳壁,与所述蜗壳上之第二转轴结构内的轴孔固接,从而在机身外手动操作旋钮转动,带动所述风机蜗壳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的转轴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定位穴,所述旋钮外部套接旋钮套,该旋钮套内设置有内装螺旋弹簧和弹珠的径向弹簧孔;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至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正面出风口连通,同时,弹珠落入第一定位穴内以限制所述蜗壳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至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顶部出风口连通,同时,弹珠落入第二定位穴内以限制所述蜗壳不再继续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的转轴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相对应的平面定位段,所述旋钮外部套接其内固装片状弹簧的旋钮套,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至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正面出风口连通,同时,所述旋钮之转轴上第一平面定位段与片状弹簧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至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顶部出风口连通,同时,所述旋钮之转轴上第二平面定位段与片状弹簧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不再继续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处都设置叶片组,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上,所述俩叶片组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和摆动轴,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上设置轴孔和弧形槽;在该叶片框架一侧,设置L型连杆,该连杆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所述各叶片的摆动轴分别穿越叶片框架上的弧形槽后,又继续穿入连杆竖直段上的一列孔;该连杆水平段设置偏心轮槽;在所述叶片框架上固定安装叶片电机,其输出轴上固定安装容置于所述偏心轮槽内的偏心轮;所述叶片电机旋转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该偏心轮推动所述偏心轮槽使所述连杆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的摆动轴在所述弧形槽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各叶片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转动;当所述摆动轴摆至所述弧形槽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或顶部出风口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摆至所述弧形槽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或顶部出风口完全敞开。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处都设置叶片组,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上,所述俩叶片组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和摆动轴,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上设置轴孔和弧形槽;在该叶片框架一侧,设置L型连杆,该连杆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所述各叶片的摆动轴分别穿越叶片框架上的弧形槽后,又继续穿入连杆竖直段上的一列孔; 在所述蜗壳出风口底部和蜗壳圆柱面上与所述正面出风口处L型连杆水平段相对应处,分别设置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该俩凸块设置位置基于蜗壳摆动轴线的仰角与所述机身正面出风口和顶部出风口位置的仰角相对应;所述蜗壳旋转使其第一或第二凸块触压或顶碰所述连杆水平段,使之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的摆动轴在所述弧形槽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叶片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转动;当所述摆动轴摆至所述弧形槽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或顶部出风口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摆至所述弧形槽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或顶部出风口完全敞开。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出风口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的第一导风罩,所述顶部出风口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的第二导风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可选择出风方向的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1、 具有两处不同方向的出风口,可根据需要选择从其中一处出风口出风,实用性强;
2、 使用一套风机组件在两处出风口之间往返摆动,以选择不同的出风方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3、 满足了空调扇类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需要使用不同功能的要求,如单冷型空调扇在改变其出风方向后,在冬季仍可使用其加湿和净化空气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优选实施例选择正面出风的使用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其中,正面出风口11打开,顶部出风口12关闭;
图2是所述实施例选择顶部出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正面出风口11关闭,顶部出风口12打开;
图3是所述实施例选择正面出风的使用状态正投影右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选择顶部出风的使用状态正投影右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正投影主视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内置风机--离心叶轮21、22的蜗壳23电动摆动;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正投影主视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内置风机--离心叶轮21、22的蜗壳23手动旋转;
图7是显示图5上蜗壳23电动摆动时各零部件的分解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8是显示图6上蜗壳23手动旋转时各零部件的分解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9是借助第一旋钮70的第一定位方式之各零部件的分解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0是图9第一定位方式之各零部件装配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11是借助第二旋钮70’的第二定位方式之各零部件的分解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2是图11第二定位方式之各零部件装配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13是显示正面出风口11出风的第一打开/关闭模式(电动)之各零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第一打开/关闭模式分解状态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5是显示正面出风口11出风的第二打开/关闭模式(蜗壳凸块24触压连杆15‘)之各零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其中,正面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图16也是显示正面出风口11出风的第二打开/关闭模式(蜗壳凸块25顶碰连杆15‘)之各零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其中,正面出风口11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一步详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身10及正面出风口11,还包括顶部出风口12供择一使用,即,当使用者选择正面出风口11打开出风时,顶部出风口12关闭;反之,当使用者选择顶部出风口12打开出风时,正面出风口11关闭。
正面出风口11的内侧设有与风机蜗壳出风口231形状相配合的导风罩一,同样,顶部出风口12的内侧设有与风机蜗壳出风口231形状相配合的导风罩二。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机身10内腔上部设置离心风机组件20,包括鼓风电机21和共轴线地联结在其输出轴211上的离心叶轮22,以及共轴线地罩在该电机--离心叶轮21、22外部、用作部分风道的蜗壳23,该蜗壳23圆柱面上一处切线位置径向往外突出形成蜗壳出风口233,所述蜗壳23沿其中轴线在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身10内两侧壁上;
正面出风状态,所述蜗壳23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21、22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233与所述机身10上的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10上的顶部出风口12关闭;顶部出风状态,所述蜗壳23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21、22反向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233与所述机身10上的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10上的正面出风口11关闭;所述蜗壳23在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之间往返摆动,择一与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出风。
所述正面出风口11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233的第一导风罩111,所述顶部出风口12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233的第二导风罩121。
参照图5和图6所示,所述机身10内的两侧壁上分别固装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所述风机蜗壳23设置在各该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之间;所述鼓风电机21固装在所述第一支架30上,该第一支架30容置所述蜗壳23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一转轴套结构301,对应地,所述蜗壳23插入所述第一支架30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一转轴结构231;所述第二支架40容置所述蜗壳23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二转轴套结构401,对应地,所述蜗壳23插入该第二支架40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二转轴结构232,从而令所述蜗壳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共轴线地转动联结。蜗壳23有自动旋转和手动旋转两种方式。
蜗壳(23)自动旋转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设置轴孔2321,所述第二支架40上固装风道电机50,该风道电机50的输出轴501与所述蜗壳23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轴孔2321固接;风道电机50正/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蜗壳23在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之间往返摆动。
蜗壳23手动旋转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风机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设置轴孔2321,在所述机身10外、对应所述第二支架40处设置旋钮60、60′,该旋钮60、60′中心设置转轴601穿越所述机身10壳壁,与所述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的轴孔2321固接,从而在机身10外手动操作旋钮60,60′转动,带动所述风机蜗壳23摆动。
通过手动旋转方式实现自由选择出风方向,还需要有弹性定位装置来实现旋钮60及蜗壳23转动时在两个出风口(即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处的定位,具体有以下两种定位方式:
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方式一:
所述旋钮60的转轴601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定位穴6011、6012,所述旋钮60外部套接旋钮套70,该旋钮套70内设置有内装螺旋弹簧80和弹珠90的径向弹簧孔71;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同时,弹珠90落入第一定位穴6011内以限制所述蜗壳23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同时,弹珠90落入第二定位穴6012内以限制所述蜗壳23不再继续转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定位方式二:
所述旋钮60′的转轴601′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相对应的平面定位段6013′,6014′,所述旋钮60′外部套接其内固装片状弹簧72′的旋钮套70′,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同时,所述旋钮60′之转轴601′上第一平面定位段6013′与片状弹簧72′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23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同时,所述旋钮60′之转轴601′上第二平面定位段6014′与片状弹簧72′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23不再继续转动。
各出风口的关闭与打开有两种方式:
如图13和图14所示方式一:
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处都设置叶片组13,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14上,所述俩叶片组13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131和摆动轴132,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14上设置轴孔141和弧形槽142;在该叶片框架14一侧,设置L型连杆15,该连杆15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151,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分别穿越叶片框架14上的弧形槽142后,又继续穿入连杆15竖直段上的一列孔151;,该连杆15水平段设置偏心轮槽152;在所述叶片框架14上固定安装叶片电机16,其输出轴161上固定安装容置于所述偏心轮槽152内的偏心轮17;
所述叶片电机16旋转带动所述偏心轮17转动,该偏心轮17推动所述偏心轮槽152使所述连杆15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在所述弧形槽142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各叶片13绕其自身的转动轴131转动;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敞开。
如图15和图16所示方式二:
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处都设置叶片组13,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14上,所述俩叶片组13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131和摆动轴132,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14上设置轴孔141和弧形槽142;在该叶片框架14一侧,设置L型连杆15′,该连杆15′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151,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分别穿越叶片框架14上的弧形槽142后,又继续穿入连杆15′竖直段上的一列孔151; 在所述蜗壳出风口233底部和蜗壳圆柱面上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处L型连杆15‘水平段相对应处,分别设置第一凸块24和第二凸块25,该俩凸块设置位置基于蜗壳23摆动轴线的仰角与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位置的仰角相对应;
所述蜗壳23旋转使其第一或第二凸块24、25触压或顶碰所述连杆15′水平段,使之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在所述弧形槽142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叶片13绕其自身的转动轴131转动;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敞开。
Claims (9)
1.一种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身(10)及正面出风口(1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顶部出风口(12)供择一使用;
所述机身(10)内腔上部设置离心风机组件(20),包括鼓风电机(21)和共轴线地联结在其输出轴(211)上的离心叶轮(22),以及共轴线地罩在该电机--离心叶轮(21、22)外部、用作部分风道的蜗壳(23),该蜗壳(23)圆柱面上一处切线位置径向往外突出形成蜗壳出风口(233),所述蜗壳(23)沿其中轴线在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身(10)内两侧壁上;
正面出风状态,所述蜗壳(23)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21、22)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233)与所述机身(10)上的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10)上的顶部出风口(12)关闭;顶部出风状态,所述蜗壳(23)及其内的电机--离心叶轮(21、22)反向旋转摆动至其出风口(233)与所述机身(10)上的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停止,同时,机身(10)上的正面出风口(11)关闭;所述蜗壳(23)在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之间往返摆动,择一与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后出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10)内的两侧壁上分别固装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所述风机蜗壳(23)设置在各该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之间;所述鼓风电机(21)固装在所述第一支架(30)上,该第一支架(30)容置所述蜗壳(23)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一转轴套结构(301),对应地,所述蜗壳(23)插入所述第一支架(30)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一转轴结构(231);所述第二支架(40)容置所述蜗壳(23)转动配合处设置第二转轴套结构(401),对应地,所述蜗壳(23)插入该第二支架(40)转动配合的一端设置第二转轴结构(232),从而令所述蜗壳(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共轴线地转动联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设置轴孔(2321),所述第二支架(40)上固装风道电机(50),该风道电机(50)的输出轴(501)与所述蜗壳(23)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轴孔(2321)固接;风道电机(50)正/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蜗壳(23)在所述机身(10)的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之间往返摆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设置轴孔(2321),在所述机身(10)外、对应所述第二支架(40)处设置旋钮(60、60′),该旋钮(60、60′)中心设置转轴(601)穿越所述机身(10)壳壁,与所述蜗壳(23)上之第二转轴结构(232)内的轴孔(2321)固接,从而在机身(10)外手动操作旋钮(60,60′)转动,带动所述风机蜗壳(23)摆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钮(60)的转轴(601)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定位穴(6011、6012),所述旋钮(60)外部套接旋钮套(70),该旋钮套(70)内设置有内装螺旋弹簧(80)和弹珠(90)的径向弹簧孔(71);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同时,弹珠(90)落入第一定位穴(6011)内以限制所述蜗壳(23)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同时,弹珠(90)落入第二定位穴(6012)内以限制所述蜗壳(23)不再继续转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钮(60′)的转轴(601′)上设置两处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相对应的平面定位段(6013′,6014′),所述旋钮(60′)外部套接其内固装片状弹簧(72′)的旋钮套(70′),正面出风状态,手动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连通,同时,所述旋钮(60′)之转轴(601′)上第一平面定位段(6013′)与片状弹簧(72′)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23)继续转动;顶部出风状态,反向旋转所述旋钮(60′)至所述蜗壳出风口(233)与所述顶部出风口(12)连通,同时,所述旋钮(60′)之转轴(601′)上第二平面定位段(6014′)与片状弹簧(72′)的平面贴靠,以限制所述蜗壳(23)不再继续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处都设置叶片组(13),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14)上,所述俩叶片组(13)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131)和摆动轴(132),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14)上设置轴孔(141)和弧形槽(142);在该叶片框架(14)一侧,设置L型连杆(15),该连杆(15)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151),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分别穿越叶片框架(14)上的弧形槽(142)后,又继续穿入连杆(15)竖直段上的一列孔(151);该连杆(15)水平段设置偏心轮槽(152);在所述叶片框架(14)上固定安装叶片电机(16),其输出轴(161)上固定安装容置于所述偏心轮槽(152)内的偏心轮(17);
所述叶片电机(16)旋转带动所述偏心轮(17)转动,该偏心轮(17)推动所述偏心轮槽(152)使所述连杆(15)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在所述弧形槽(142)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各叶片(13)绕其自身的转动轴(131)转动;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敞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处都设置叶片组(13),并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叶片框架(14)上,所述俩叶片组(13)的各叶片相互平行,且两端部均安装有转动轴(131)和摆动轴(132),对应地,所述叶片框架(14)上设置轴孔(141)和弧形槽(142);在该叶片框架(14)一侧,设置L型连杆(15′),该连杆(15′)竖直段上等距离地设置一列孔(151),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分别穿越叶片框架(14)上的弧形槽(142)后,又继续穿入连杆(15′)竖直段上的一列孔(151); 在所述蜗壳出风口(233)底部和蜗壳圆柱面上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1)处L型连杆(15′)水平段相对应处,分别设置第一凸块(24)和第二凸块(25),该俩凸块设置位置基于蜗壳(23)摆动轴线的仰角与所述机身(10)正面出风口(11)和顶部出风口(12)位置的仰角相对应;
所述蜗壳(23)旋转使其第一或第二凸块(24、25)触压或顶碰所述连杆(15′)水平段,使之往返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各叶片(13)的摆动轴(132)在所述弧形槽(142)内往返摆动,并使所述叶片(13)绕其自身的转动轴(131)转动;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高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平行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将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关闭;当所述摆动轴(132)摆至所述弧形槽(142)最低端时,所述各叶片(13)旋转至正交于其叶片框架(14)所形成的平面,使所述正面出风口(11)或顶部出风口(12)完全敞开。
9.如权利要求1至8之任一项所述的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出风口(11)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233)的第一导风罩(111),所述顶部出风口(12)内侧设置用于连通蜗壳出风口(233)的第二导风罩(1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42456.1U CN203518161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42456.1U CN203518161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18161U true CN203518161U (zh) | 2014-04-02 |
Family
ID=50377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4245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8161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18161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2096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CN105605682A (zh) * | 2016-02-24 | 2016-05-25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风管机 |
CN106287935A (zh) * | 2015-06-09 | 2017-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7228471A (zh) * | 2017-07-20 | 2017-10-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蜗壳旋转结构与空调器 |
-
2013
- 2013-09-03 CN CN201320542456.1U patent/CN20351816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2096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CN106287935A (zh) * | 2015-06-09 | 2017-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6287935B (zh) * | 2015-06-09 | 2018-02-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5605682A (zh) * | 2016-02-24 | 2016-05-25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风管机 |
CN105605682B (zh) * | 2016-02-24 | 2018-08-24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风管机 |
CN107228471A (zh) * | 2017-07-20 | 2017-10-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蜗壳旋转结构与空调器 |
CN107228471B (zh) * | 2017-07-20 | 2023-04-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蜗壳旋转结构与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2096A (zh)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
CN203518160U (zh) | 挡板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574770B (zh) | 立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518161U (zh) |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654540A (zh) | 风道升降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6482315A (zh) | 封闭式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封闭式空调器 | |
CN203687304U (zh) | 风道升降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141266A (zh) | 吸顶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357188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860292U (zh) | 冷暖塔式风扇 | |
CN107131148A (zh) |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 |
CN106500294B (zh) | 冷风扇 | |
CN214746104U (zh) | 空调器 | |
CN203676192U (zh) | 一种太阳能空调衣 | |
CN103016376A (zh) | 一种多向可调式电风扇 | |
CN105673527B (zh) | 正反向吹风的贯流风机组件 | |
CN203223391U (zh) | 360度垂直旋转风扇 | |
CN203272181U (zh) | 一种便捷式加湿电风扇 | |
CN206903937U (zh) |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 |
CN206131388U (zh) | 封闭式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封闭式空调器 | |
CN201259293Y (zh) | 有动力、非稳态节能空调送风口 | |
CN108302645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气机 | |
CN20281358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9944626U (zh) | 一种多功能冷热空气净化扇 | |
CN203848407U (zh) | 旋转壁挂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