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31398U - 一种rf-id手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rf-id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931398U CN202931398U CN 201220517748 CN201220517748U CN202931398U CN 202931398 U CN202931398 U CN 202931398U CN 201220517748 CN201220517748 CN 201220517748 CN 201220517748 U CN201220517748 U CN 201220517748U CN 202931398 U CN202931398 U CN 2029313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intelligent card
- mobile phone
- interface
- cell ph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RF-ID手机,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数据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与所述通信单元双向连接;还包括RF-ID单元,该RF-ID单元包括相互双向连接的RF-ID标签和RF-ID天线,所述RF-ID标签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本实用新型的RF-ID手机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将RF-ID与手机整合,从而解决了用户不便携带大量的IC卡的问题;将RF-ID模块独立于手机智能卡之外,使得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智能卡便能使用身份识别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进行近距离射频通信的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识别身份的IC卡,如:信用卡、电话IC卡、公交IC卡、考勤IC卡等等。
这些IC卡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接触式卡一般采用磁条或通过接触点连接内部芯片,如银行的储蓄卡(采用磁条)、电话IC卡(点接触)。
非接触式IC卡采用的是射频识别技术,如门禁卡、考勤卡。
接触式IC卡由于使用不如非接触式IC卡方便,势必将在不久的未来完全被非接触式IC卡替代。但随着使用IC卡的场合越来越多,用户往往需要携带数目众多的IC卡,容易造成遗失等问题。
另一方面,手机已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量普及。现代手机,不仅仅具备通信功能,还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储存功能,成为人们手中的信息终端。但现有的手机不能独立提供射频身份识别的功能。
专利号为200410036263.4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带无线射频通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SIM卡、UIM卡或USIM卡),使得使用该手机智能卡的手机具备了射频识别功能。但用户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来更换手机智能卡,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RF-ID手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RF-ID手机,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数据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与所述通信单元双向连接;还包括RF-ID单元,该RF-ID单元包括相互双向连接的RF-ID标签和RF-ID天线,所述RF-ID标签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
所述RF-ID标签为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所述RF-ID天线为电路板上的蚀刻天线。
所述RF-ID单元安装在所述壳体背盖的内壁上。
所述RF-ID标签通过外连接线与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
所述RF-ID手机还设有供手机智能卡插接的卡座,所述卡座内设有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匹配的卡座接口,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可与所述卡座接口接触使得所述手机智能卡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所述RF-ID单元还包括RF-ID单元——手机接口,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与RF-ID标签连接并与所述卡座接口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可与所述卡座接口接触使得RF-ID标签与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
所述RF-ID单元还包括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与RF-ID标签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可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接触使得RF-ID标签与手机智能卡双向连接。
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分别蚀刻于接口电路薄膜的正反两面;所述接口电路薄膜可插入所述卡座并夹置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和卡座接口之间,使得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与所述卡座接口接触、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RF-ID手机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将RF-ID与手机整合,从而解决了用户不便携带大量的IC卡的问题;将RF-ID模块独立于手机智能卡之外,使得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智能卡便能使用身份识别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在现有的普通手机的基础上直接升级为RF-ID手机的技术方案,其内容如下:
一种RF-ID单元电路板,集成有RF-ID标签和RF-ID天线,所述RF-ID标签与RF-ID天线双向连接;所述RF-ID单元电路板还外接有接口电路薄膜,接口电路薄膜的正反两面分别蚀刻有RF-ID单元——手机接口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
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分别与RF-ID标签双向连接;RF-ID单元——手机接口与所述卡座接口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与RF-ID标签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匹配。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RF-ID单元电路板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手机的手机智能卡卡座与手机数据处理单元双向连接,并可以通过该手机的STK功能对RF-ID单元进行控制。
更优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RF-ID手机后盖,该RF-ID手机后盖可拆卸得安装在手机背部,其内壁安装有上述RF-ID单元电路板。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RF-ID手机后盖可以更加方便地将现有的普通手机升级为RF-ID手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普通手机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RF-ID手机的RF-ID单元的电路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RF-ID手机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RF-ID手机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普通手机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数据处理单元1、通信单元2、卡座11,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与所述通信单元2双向连接,所述卡座11可供手机智能卡3插入,卡座11内设有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匹配的卡座接口12。在使用手机时,用户需要将手机智能卡3插入卡座11,使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与所述卡座接口12接触,让所述手机智能卡3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数据处理单元1会读取手机智能卡3中保存的用户身份信息,然后控制通信单元2进行手机通信。
本实用新型的RF-ID手机,在上述普通手机的基础上增加了RF-ID单元4(请参见图3至5),该RF-ID单元4包括相互双向连接的RF-ID标签41和RF-ID天线42,所述RF-ID标签41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
优选的,为节省体积,可将该RF-ID单元4集成到一片电路板上,甚至制成电路薄膜。更优的,该RF-ID单元4的电路薄膜安装在所述壳体背盖的内壁上通过外连接线43与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该电路板的一种布图实例如图2所示,所述的RF-ID标签41为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所述RF-ID天线42为电路板上的蚀刻天线,RF-ID天线42的形状为螺旋型,RF-ID标签41连接有用于连接数据处理单元1的外连接线43。可以理解的,RF-ID天线42还可以设置成偶极子天线、环形天线、鞭状天线等现有技术的其他形状的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RF-ID手机的RF-ID单元4与数据处理单元1连接有多种实现方法。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RF-ID手机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RF-ID单元4直接集成在手机的主电路板上并与同在主电路板上的数据处理单元1双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RF-ID手机集成度高,RF-ID单元4体积小。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RF-ID手机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RF-ID单元4集成在与主电路板分离的RF-ID单元电路板上。RF-ID单元电路板外接有接口薄膜电路45,接口电路薄膜45的正反两面分别蚀刻有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
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分别与RF-ID标签41连接;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所述卡座接口12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RF-ID标签41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匹配。
在使用时,所述接口电路薄膜45插入所述卡座11并夹置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和卡座接口12之间,使得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所述卡座接口12连接、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连接。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所述卡座接口12接触使得RF-ID标签41与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接触使得RF-ID标签41与手机智能卡3双向连接。
本实施例的RF-ID手机可以在现有的普通手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可以直接将RF-ID单元电路板安装在手机后盖内壁,然后再通过普通手机现有的卡座与数据处理单元1和手机智能卡3双向连接,数据处理单元1也可以通过访问RF-ID单元4来访问手机智能卡3,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普通手机内的STK功能管理RF-ID单元4。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等同或实质等同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 一种RF-ID手机,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数据处理单元(1)、通信单元(2),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与所述通信单元(2)双向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RF-ID单元(4),该RF-ID单元(4)包括相互双向连接的RF-ID标签(41)和RF-ID天线(42),所述RF-ID标签(41)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41)为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所述RF-ID天线(42)为电路板上的蚀刻天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单元(4)安装在所述壳体背盖的内壁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41)通过外连接线(43)与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手机还设有供手机智能卡(3)插接的卡座(11),所述卡座(11)内设有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匹配的卡座接口(12),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可与所述卡座接口(12)接触使得所述手机智能卡(3)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
所述RF-ID单元(4)还包括RF-ID单元——手机接口(43),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RF-ID标签(41)连接并与所述卡座接口(12)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可与所述卡座接口(12)接触使得RF-ID标签(41)与数据处理单元(1)双向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单元(4)还包括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RF-ID标签(41)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可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接触使得RF-ID标签(41)与手机智能卡(3)双向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分别蚀刻于接口电路薄膜(45)的正反两面;
所述接口电路薄膜(45)可插入所述卡座(11)并夹置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和卡座接口(12)之间,使得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所述卡座接口(12)接触、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接触。
8. 一种RF-ID单元电路板,其特征在于:集成有RF-ID标签(41)和RF-ID天线(42),所述RF-ID标签(41)与RF-ID天线(42)双向连接;所述RF-ID单元电路板还外接有接口电路薄膜(45),接口电路薄膜(45)的正反两面分别蚀刻有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
所述RF-ID单元——手机接口(43)和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分别与RF-ID标签(41)双向连接;RF-ID单元——手机接口(43)与所述卡座接口(12)匹配;所述RF-ID单元——手机智能卡接口(44)与RF-ID标签(41)连接并与所述手机智能卡接口(31)匹配。
9. 一种RF-ID手机后盖,可拆卸得安装在手机背部,其特征在于:其内壁安装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RF-ID单元电路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17748 CN202931398U (zh) | 2012-10-11 | 2012-10-11 | 一种rf-id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17748 CN202931398U (zh) | 2012-10-11 | 2012-10-11 | 一种rf-id手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931398U true CN202931398U (zh) | 2013-05-08 |
Family
ID=4822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51774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31398U (zh) | 2012-10-11 | 2012-10-11 | 一种rf-id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931398U (zh) |
-
2012
- 2012-10-11 CN CN 201220517748 patent/CN20293139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02196B2 (en) | Radio frequency IC card device with very high frequency | |
CN101174312B (zh) | 具有可拆卸天线的双接口用户识别卡适配器 | |
US20100093412A1 (en) | Protective envelope for a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2404630U (zh) | 用于近场通信的接收端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接收设备 | |
CN203084751U (zh) | 一种rfid移动通信终端 | |
CN201408549Y (zh) | 一种u盘和智能卡的复合设备 | |
KR20150039874A (ko) | 이동 전화와 비접촉식 판독기 사이의 무선 주파수 로컬 통신 인터페이스 | |
CN201654801U (zh) | 一种2.4g/13.56m双频rfid读卡器 | |
CN201298234Y (zh) | 一种用于近场射频通信的读卡装置 | |
CN102832961A (zh) | 一种多频段的信号收发装置 | |
CN101719943B (zh) | 分离式手机卡贴 | |
CN201408439Y (zh) | 一种外置式智能卡 | |
CN102034130B (zh) | 一种射频移动通信终端通信卡及移动通信终端 | |
CN101840486B (zh) | 一种改进的sd卡转换器 | |
CN201425750Y (zh) | 一种Micro SD卡 | |
CN202931398U (zh) | 一种rf-id手机 | |
CN203838734U (zh) | 手持式物联网终端 | |
CN100476857C (zh) | 集成rfid和rfid读写器的终端设备 | |
CN203414989U (zh) | 一种智能存储卡及其系统 | |
CN201629786U (zh) | 带rfid功能的智能一卡通手机 | |
CN202383703U (zh) | 一种无线存储卡读卡器 | |
CN201503594U (zh) | 一种移动通信卡 | |
CN202677443U (zh) | 一种可实现13.56MHz通信的新型智能卡 | |
CN102801848B (zh) | 带nfc功能的手机 | |
CN201654907U (zh) | 具有读写三种卡功能的无线pos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