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01895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01895U CN202601895U CN 201220179664 CN201220179664U CN202601895U CN 202601895 U CN202601895 U CN 202601895U CN 201220179664 CN201220179664 CN 201220179664 CN 201220179664 U CN201220179664 U CN 201220179664U CN 202601895 U CN202601895 U CN 2026018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site
- electric connector
- contact
-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型插入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和突伸入所述凹型插入部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沿第一接触部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每一所述台阶部设有用以在对接连接器插入过程中去除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的刮棱、以及沿第一接触部延伸方向位于刮棱一侧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左右一种各种电子元件之间相互连接的媒介已经深入电子产业当中。现有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一个绝缘本体和若干个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通常设有一个向外开放的收容腔。该收容腔用以插接收容另一电连接器。每一导电端子设有一突伸入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该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另一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相接触,从而达成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使得设置有该两个电连接器的两个电子元件之间得以进行相互之间信号的传输。
如上所述,所述收容腔必须为对外开放,从而某一电子元件未被使用时,因所述电连接器上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均暴露在外界,久而久之会导致该接触部上附上一层灰尘或其他绝缘异物,进而使得该电连接器再次插接使用时,所述接触部上的灰尘或者其他绝缘异物会导致该导电端子与对接的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之间接触不良或者完全被绝缘异物隔离,进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的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不稳定或者无法进行信号的传输。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刮除绝缘异物功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型插入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和突伸入所述凹型插入部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沿第一接触部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每一所述台阶部设有用以在对接连接器插入过程中去除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的刮棱、以及沿第一接触部延伸方向位于刮棱一侧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第一接触部延伸方向位于所述刮棱另一侧的连接面,所述刮棱位于第一接触面和连接面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面和连接面之间呈一钝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第一接触部宽度方向位于两个所述台阶部之间以收容所述刮棱刮掉的绝缘异物的第一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凹槽沿导电端子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中间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两个第一接触面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接触面及形成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的第二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台阶部自第一接触部凹陷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棱沿第一接触部突伸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最高点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为板对板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凹形插入部和位于两个凹形插入部之间的岛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并且在每一台阶部上均设置有刮棱及位于刮棱一侧的第一接触面;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上的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两个第一接触面及两个刮棱,从而不仅可将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刮除,还可与对接端子之间达成双点接触,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效果及稳定性,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将连接器主体与吸取盖分离的立体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4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一板对板连接器,并包括连接器主体1和与该连接器主体1相配合以方便提取连接器主体1的吸取盖5。所述连接器主体1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2和固定在绝缘本体2上的若干导电端子3。
请结合图2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顶壁21、与顶壁21相对的底壁22、连接顶壁21和底壁22两侧端的两侧壁23、自顶壁21向下凹陷且间隔设置以收容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凹形插入部24以及位于两个凹形插入部24之间的岛部25。每一所述侧壁23分别形成有若干位于内侧并与所述凹形插入部24连通的第一收容部231、若干位于第一收容部231外侧的第二收容部232以及自侧壁23顶部凹陷并沿绝缘本体2宽度方向连通第一收容部231和第二收容部232的第一过渡槽233。所述第一收容部231和第二收容部232均自绝缘本体2顶壁21向下凹陷而成。所述第一收容部231未贯穿底壁22并用以收容导电端子3。所述第二收容部 232沿绝缘本体2厚度方向贯穿绝缘本体2上下、并用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3。所述过渡槽233沿绝缘本体2厚度方向凹陷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部231和第二收容部232。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若干位于第二收容部232外侧并向外贯穿所述侧壁23的让位槽234。所述让位槽234沿绝缘本体2厚度方向也贯穿绝缘本体2上下。所述让位槽234沿绝缘本体2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收容部232相连通,并且所述让位槽234沿绝缘本体2纵长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收容部232沿绝缘本体2纵长方向的宽度。所述岛部25与两侧壁2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收容部231相对应的第三收容部251。所述第三收容部251也自顶壁21向下凹陷而成、并且与所述凹形插入部24相连通。所述绝缘本体2还设有自底壁22内侧凹陷、并沿绝缘本体2宽度方向连通第二收容部232和第三收容部251的第二过渡槽221。
请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还设有若干自两侧壁23分别向外突伸而成的定位块26以及自顶部向下凹陷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为设置于两侧壁23上的至少一个所述让位槽23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2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槽,并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定位槽分别为位于所述定位块26两侧且与所述定位块26相邻的两个所述让位槽234。诚然,所述定位槽也可自顶壁21其他部位凹陷而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2两侧分别设有3个向外突伸的所述定位块26。所述定位块26间隔设置于所述让位槽234之间。所述定位块26设有位于上侧且倾斜设置的导引面261。
请结合图2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呈两排设置、并自绝缘本体2顶部向下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2上。每一导电端子3设有一沿绝缘本体2厚度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第二收容部232内的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下端侧向向外延伸出绝缘本体2的焊接脚32、自固定部31顶部侧向向内弯折的弯折部33、自所述弯折部33内侧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4、自第二接触部34侧向向内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5、自第一连接部35内侧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36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36顶部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37。所述弯折部33收容于所述过渡槽233中。所述第二接触部34收容于第一收容部231内并向外抵持第一收容部231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35收容于所述第二过渡槽221内。所述第二连接部36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部25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37突伸入所述凹形插入部24。所述第二接触部34与第一接触部37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34上侧也突伸入所述凹形插入部24中。在将所述导电端子3自上向下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2上时,所述焊接脚32沿着所述让位槽234自上向下移动安装至底壁22下方。所述让位槽234即用以为焊接脚32向下移动而让位。
所述第一接触部37设有一沿第一接触部37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371。每一所述台阶部371设有用以在对接连接器插入过程中去除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未图示)的刮棱372、沿第一接触部37延伸方向位于刮棱372一侧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73以及位于刮棱372另一侧的连接面374。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上的导电端子3具有两个第一接触面373及两个刮棱372,从而不仅可将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刮除,还可与对接端子之间达成双点接触,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效果及稳定性,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所述刮棱37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373和连接面374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接触面373和连接面374之间呈一钝角。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台阶部371是自第一接触部37外表面凹陷而成。所述刮棱372沿第一接触部37突伸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7上的最高点处,从而使得对接连接器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过程中,所述刮棱372可顺利刮除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诚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台阶部371也可自第一接触部37外表面向外突伸而成。
所述第一接触部37还设有沿第一接触部37宽度方向位于两个所述台阶部371之间以收容所述刮棱372刮掉的绝缘异物的第一凹槽375。所述第一凹槽375沿第一接触部373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373的中间位置。
所述第二接触部34也形成有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7上的两个第一接触面37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接触面341以及形成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面341之间的第二凹槽342。
请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吸取盖5设有抵持绝缘本体2上方的平板状吸取板51和自吸取板51向下延伸并与绝缘本体2两侧相固持的固持壁52。所述固持壁52设有收容所述定位块26的收容槽521、位于收容槽521下方以与所述定位块26下侧相抵持的抵持壁522以及抵持所述定位槽234一侧内壁以防止吸取盖5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抵持块523。所述吸取板51设有自吸取板51下表面向下突伸以抵持所述顶壁21的突块511、以及上下贯穿并与所述固持壁52上的收容槽521相对应连通的观察窗512。所述固持壁52设有位于收容槽521两侧的内侧面525。所述抵持块523设有与所述定位槽234一侧内壁相抵持的抵持面5231。所述内侧面525与抵持面5231位于同一面上。所述抵持块523自固持壁52内表面突伸而成。所述固持壁52设有位于下端且倾斜设置以在所述吸取盖5安装过程中沿所述定位块26的导引面261移动的倾斜面524。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在连接器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向外突伸的定位块26和自顶部向下凹陷的定位槽234,而吸取盖5上设置收容定位块26的收容槽521、抵持定位块26下侧的抵持壁522和与定位槽234配合以防止吸取盖5水平移动的抵持块523,从而使得所述吸取盖5安装到连接器主体1上之后沿各方向均不能移动,一方面方便对连接器主体1的提取,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吸取盖5定位后与连接器主体1硬干涉,进而可防止连接器主体1被夹变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在所述第一接触部37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371,并且在每一台阶部371上均设置有所述刮棱372及位于刮棱372一侧的所述第一接触面373;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上的每一导电端子3均具有两个第一接触面373及两个刮棱372,从而不仅可将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刮除,还可与对接端子之间达成双点接触,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效果及稳定性,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型插入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和突伸入所述凹型插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沿第一接触部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台阶部,每一所述台阶部设有用以在对接连接器插入过程中去除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上的绝缘异物的刮棱、以及沿第一接触部延伸方向位于刮棱一侧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第一接触部延伸方向位于所述刮棱另一侧的连接面,所述刮棱位于第一接触面和连接面的连接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连接面之间呈一钝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第一接触部宽度方向位于两个所述台阶部之间以收容所述刮棱刮掉的绝缘异物的第一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沿导电端子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中间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两个第一接触面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接触面及形成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的第二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自第一接触部凹陷而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棱沿第一接触部突伸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最高点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为板对板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凹形插入部和位于两个凹形插入部之间的岛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79664 CN202601895U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79664 CN202601895U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01895U true CN202601895U (zh) | 2012-12-12 |
Family
ID=47319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79664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01895U (zh) | 2012-04-25 | 2012-04-25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60189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1657A (zh) * | 2013-11-01 | 2015-06-10 | 森萨塔科技麻省公司 | 连接器 |
US10517186B2 (en) | 2017-08-23 | 2019-12-24 |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 Socket |
-
2012
- 2012-04-25 CN CN 201220179664 patent/CN20260189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1657A (zh) * | 2013-11-01 | 2015-06-10 | 森萨塔科技麻省公司 | 连接器 |
CN104701657B (zh) * | 2013-11-01 | 2019-01-01 | 森萨塔科技公司 | 连接器 |
US10517186B2 (en) | 2017-08-23 | 2019-12-24 |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 Socke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3030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76788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102064404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260189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601885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6839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693075U (zh) | 电子连接器 | |
CN20260189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45319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3850470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2601961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1285852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6839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712502U (zh) | 线端连接器 | |
CN202906117U (zh) |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 | |
CN105514655A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2601967U (zh) | 卡连接器 | |
CN102683949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0417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34338U (zh) | 电子卡连接装置 | |
CN103794951A (zh) |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 | |
CN202601962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416756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3056153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2601897U (zh) | 卡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