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73388U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73388U CN201473388U CN2009203029453U CN200920302945U CN201473388U CN 201473388 U CN201473388 U CN 201473388U CN 2009203029453 U CN2009203029453 U CN 2009203029453U CN 200920302945 U CN200920302945 U CN 200920302945U CN 201473388 U CN201473388 U CN 2014733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d
- sludge
- return pipe
- reflux
- sludge retu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装置的污泥回流管道下端设有集泥罩,污泥回流管道的上端连通泥路和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有逆止阀,集泥罩上设有环形布气管,集泥罩起集泥作用,将吹起的污泥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同时集泥罩还可以对蠕动泵的抽吸过程起到导流的作用,提高污泥抽取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处理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废水的处理过程当中,其自身的研究还存在较广的空间。一般而言,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都需要进行污泥回流,例如从二沉池回流至处理工艺的起始端,保持污泥的浓度和对所处理废水的适应性,使生物处理工艺整体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率。
但实际运行过程中,污泥较高的粘性使污泥回流的困难程度大为增加。同时,如果污泥回流不均匀且回流流量不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时,本来沉淀的污泥会结块浮出水面,形成二次上浮,直接影响出水的水质(COD等)。
传统的污泥回流工艺是采用固定的回流污泥管道,结合污泥的流动特性和重力作用,从集泥槽中抽取污泥至相应生物处理工艺的前端。如专利号为CN01213872.X公开的无能耗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排污池,其内装有通向外的排污管的,污泥沉淀池内装有过滤器进水管,过滤器进水管插入装有颗料滤料的过滤容器底部,污泥沉淀池下部装有单向污泥阀和污泥回流管、在另一隔墙上部有出水口。该专利结构简单紧凑,制作使用方便,管理简便,安全可靠,清掏周期长,但是由于污泥本身的粘性使得该专利设计在污泥回流这一过程中仍旧无法避免偶然的污泥上浮现象,尤其是对于这些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末端远离初始端),则需要较高的动力,污泥粘性的存在使得回流过程会发生因动力不够而管道回流不顺畅甚至阻塞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由于污泥较高的粘性,引起的污泥结块的二次上浮,以及不均匀的污泥密度使污泥回流困难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管道,污泥池,污泥回流管道安置在该污泥池内,污泥回流管道下端设有集泥罩,污泥回流管道的上端连通泥路和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有逆止阀,所述的集泥罩上设有环形布气管,环形布气管通过若干喷嘴以一定角度连通到集泥罩内部,所述污泥回流管道通过角度调节器与伸缩手柄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集泥罩起集泥作用,将吹起的污泥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同时集泥罩还可以对蠕动泵的抽吸过程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强化抽吸效率,在吸程有限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集泥罩内污泥的下送上吸流动组织作用,提高污泥抽取效率。管道的一支为正常污泥回流管道,另一支则为通过逆止阀与空气联通的气流通道,当管道堵塞污泥管内形成负压时逆止阀打开,引入空气来防止管道的阻塞。针对污泥沉淀部位法向的变化,环形布气管可以动态调整集泥罩中和喷嘴的角度,增强吹吸的效率。根据不同容量装置深度的具体差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装置的手柄部分设置为可手动调节的伸缩型,此外,通过角度调节器能够方便的调节竖直的污泥回流管道和伸缩手柄的角度,让该污泥回流装置能移动到污泥池的任何一个地方。
作为优选,所述的集泥罩底部边缘处设有若干支柱。集泥罩底部边缘装置的支柱可用于防止集泥罩边缘与污泥过于紧密的接触,减小阻力便于集泥罩的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集泥罩为锥型,且下开口截面是污泥回流管道的10倍以上。设计具有足够面积的集泥罩能够有效阻挡污泥分散上浮,同时可起到强化污泥回收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环形布气管通过气管支路连接曝气泵。曝气泵的工作不断通过气管支路向环形布气管供气,而环形布气管通过喷嘴以不同的角度向集泥罩内喷出气流,将粘附在池底的污泥吹起,以便回流,不同的角度能够控制污泥上升的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伸缩手柄中部设有敛管支架。敛管支架可将泥管部分收敛在相应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污泥回流管道通过泥路连接蠕动泵。蠕动泵的工作将污泥不断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回流到前端氧化池。一般不采用连续运行,而采用间歇式运行方法,间歇周期需要根据所处理的废水水质以及所采用的处理工艺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的泥路和气管支路的管路都采用柔性材料。柔性材料能够保证污泥顺畅的回流,也方便污泥回流装置的任意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气流通道外口部设有清液囊。在污泥回流管道内形成负压,并开启逆止阀的时候,清液囊中的润滑剂便可以顺着气流通道吸入污泥回流管道内,帮助顺通管道内的污泥,加快回流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伸缩手柄连接外设动力设备。提高污泥回流装置自动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效的污泥回流装置,它通过锥形集泥罩起集泥作用,将吹起的污泥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同时集泥罩还可以对蠕动泵的抽吸过程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强化抽吸效率,在吸程有限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集泥罩内污泥的下送上吸流动组织作用,提高污泥抽取效率,防止污泥的二次上浮。此外,通过逆止阀与空气联通的气流通道,当管道堵塞污泥管内形成负压时打开,引入空气来防止管道的阻塞,让污泥回流更顺畅,污泥浓度更均匀。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是附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中标号为:1、污泥回流管道,2、污泥池,3、集泥罩,4、支柱,5、泥路,6、气流通道,7、逆止阀,8、清液囊,9、环形布气管,10、气管支路,11、喷嘴,12、角度调节器,13、伸缩手柄,14、敛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高效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管道1,污泥池2,污泥回流管道安置在该污泥池内,污泥回流管道下端设有集泥罩3,集泥罩为圆锥型,且下开口截面是污泥回流管道的10倍以上,集泥罩底部边缘处设有若干支柱4。污泥回流管道的上端连通泥路5和气流通道6,污泥回流管道通过该泥路连接蠕动泵,气流通道内设有逆止阀7,气流通道外口部设有清液囊8,所述的集泥罩上设有环形布气管9,环形布气管通过气管支路10连接曝气泵,环形布气管另一端通过6个均匀分布的喷嘴11以一定角度连通到集泥罩内部,泥路和气管支路的管路都采用柔性材料,所述污泥回流管道通过角度调节器12与伸缩手柄13连接,该伸缩手柄中部设有敛管支架14。
启动电源后,曝气泵和蠕动泵同时工作,曝气泵将空气以一定的压力通过气管支路输入到环形布气管中,而环形布气管通过6个喷嘴将空气以一定角度注射到集泥罩,所述的喷嘴的主干部分为套接的两管道,通过两管道的套接程度控制喷嘴射流的角度,当喷嘴与法线方向夹角较大时候,气流集中,能够对粘性较强的污泥进行吹起;而当喷嘴与法线方向夹角较小时候,气流分散,能够尽大面积的吹起污泥,为污泥的上吸做准备。如果污泥的粘性不高,可以不开启曝气泵,而直接通过蠕动泵吸取污泥,减少能耗。蠕动泵的吸泥具有有限的动力,除了通过环形布气管将污泥吹起的方式以减少污泥回流难度外,污泥回流管上部还设气流通道,在气流通道内设有逆止阀,当由于污泥粘度过高,而使得回流不顺畅甚至堵塞的时候,管内的较高的压力会使逆止阀自动打开,进入污泥回流管内的空气帮助回流速度,同时气流通道外口部设有清液囊会注入一定的润滑剂以帮助污泥回流,当管道压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逆止阀依靠弹性关闭。所有下送上吸过程都在集泥罩与污泥池底之间的空间内进行,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有效起到集泥作用,将吹起的污泥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同时集泥罩还可以对蠕动泵的抽吸过程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强化抽吸效率,在吸程有限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集泥罩内污泥的下送上吸流动组织作用,防止二次上浮的产生,提高污泥抽取效率。所述的角度调节器通过移动支杆在伸缩手柄的滑动槽内移动来调节伸缩手柄与污泥回流管道之间的角度,可以让污泥回流装置移动到污泥池的任何一个位置。伸缩手柄为两柄套接而成,通过固定在不同位置形成不同长度的手柄,以便于人工方式进行操作。伸缩手柄中部设有的敛管支架能够固定污泥回流管道上部延伸出来的泥路。该套装置一般不采用连续运行,而采用间歇式运行方法,间歇周期需要根据所处理的废水水质以及所采用的处理工艺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
Claims (9)
1.一种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管道(1),污泥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回流管道下端设有集泥罩(3),污泥回流管道的上端连通泥路(5)和气流通道(6),气流通道内设有逆止阀(7),所述的集泥罩上设有环形布气管(9),环形布气管通过若干喷嘴(11)以一定角度连通到集泥罩内部,所述污泥回流管道通过角度调节器(12)与伸缩手柄(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泥罩底部边缘处设有若干支柱(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罩为锥型,且下开口截面是污泥回流管道的10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布气管通过气管支路(10)连接曝气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手柄中部设有敛管支架(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回流管道通过泥路连接蠕动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路和气管支路的管路都采用柔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流通道外口部设有清液囊(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手柄连接外设动力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3029453U CN201473388U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3029453U CN201473388U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73388U true CN201473388U (zh) | 2010-05-19 |
Family
ID=42409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30294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73388U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7338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1469A (zh) * | 2011-12-13 | 2012-06-13 | 郑州大学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CN104289014A (zh) * | 2014-09-30 | 2015-01-21 | 天津市联合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用于清理二沉池的便携式小型排泥装置 |
CN105906173A (zh) * | 2016-07-12 | 2016-08-31 | 林映津 | 一种黑臭河水的修复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328726A (zh) * | 2018-01-24 | 2018-07-27 | 同济大学 | 一种循环式egsb反应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污水处理方法 |
-
2009
- 2009-05-08 CN CN2009203029453U patent/CN2014733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1469A (zh) * | 2011-12-13 | 2012-06-13 | 郑州大学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CN104289014A (zh) * | 2014-09-30 | 2015-01-21 | 天津市联合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用于清理二沉池的便携式小型排泥装置 |
CN105906173A (zh) * | 2016-07-12 | 2016-08-31 | 林映津 | 一种黑臭河水的修复方法及其装置 |
CN105906173B (zh) * | 2016-07-12 | 2022-02-22 | 林映津 | 一种处理黑臭河水的修复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328726A (zh) * | 2018-01-24 | 2018-07-27 | 同济大学 | 一种循环式egsb反应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污水处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2050B (zh) | 一种立式内循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1587886U (zh) | 一种复合式mbr污水处理回用装置 | |
CN201473388U (zh)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
CN208340190U (zh) | 一种斜板沉淀池清污装置 | |
CN203333368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生物载体填料无损循环与脱膜一体化装置 | |
CN206607101U (zh) | 污水净化装置 | |
CN108558128B (zh) | 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 | |
CN207581461U (zh) | 一种改进型虹吸式脉冲布水器 | |
CN202465432U (zh) | 新型除铁除锰设备 | |
CN104860486A (zh) | 一种适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组合式模块化生物过滤器 | |
CN205933554U (zh) | 固态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9143944U (zh) | 一种生活污水低耗高效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203159279U (zh) | 一种旋流集污式蛋白质分离器 | |
CN203235298U (zh) | 渣液分离机 | |
CN207918522U (zh) | 精确控制回流比的气提回流装置 | |
CN102976564B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连续处理装置 | |
CN203208740U (zh) | 一种污水池无动力清水装置 | |
CN206384987U (zh) | 河道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4310917U (zh)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6375783U (zh) | 海洋馆水力自动化水处理系统 | |
CN203781904U (zh) | 一种液位变化连续进水的液位差曝气充氧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1473408U (zh) | 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设备 | |
CN207158820U (zh) | 化工生产反应混合物除污净化箱 | |
CN206337121U (zh) | 移动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4702631U (zh) | 一种适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组合式模块化生物过滤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2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