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201385708Y - 履带式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履带式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85708Y
CN201385708Y CN200920127195U CN200920127195U CN201385708Y CN 201385708 Y CN201385708 Y CN 201385708Y CN 200920127195 U CN200920127195 U CN 200920127195U CN 200920127195 U CN200920127195 U CN 200920127195U CN 201385708 Y CN201385708 Y CN 20138570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caterpillar system
endless
driving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27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华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127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8570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8570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8570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转向系统、车架、与变速箱连接的发力机和驱动桥,所述履带系统由一个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组成,前履带系统设置在车架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的前部,前履带系统与转向系统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后部,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分别与驱动桥连接。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的前后履带系统采用全时、全驱动,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狭窄路段的行驶要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

Description

履带式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特别是一种履带式机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履带式的机动车,如履带全地形车、坦克、履带拖拉机、特殊用途车辆等,有的采用扁平结构布局的履带系统,有的采用三角结构布局的履带系统,但都是在车身的两边左右对称地布置两个履带系统,两个履带系统的间距较宽,不能在狭窄的路段上正常通过。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中部非洲、赤道附近的国家和地区,其地理条件复杂,狭窄路段和坑洼路面情况尤为严重。随著社会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资需要运送至上述国家或地区,而运输工具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75531,公开日期1998年3月11日,发明创造名称“履带式机动车”,公开了一种采用扁平状结构布置的履带系统,适用于复杂路况的履带式机动车。但由于只在车身两边设置有两个履带系统,仍不适于崎岖狭窄路段的行驶需要,且操作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地、狭窄路段,操作简单、多履带的全时、全驱动履带式机动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转向系统、车架、与变速箱连接的发力机和驱动桥,所述履带系统由一个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组成,前履带系统设置在车架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的前部,前履带系统与转向系统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后部,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分别与驱动桥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前履带系统布置在机动车的中间轴线上,在其中一个后履带系统悬空的情况下,机动车也不会倾倒,在通过狭窄路段时,利用前履带系统和任一后履带系统正常行驶。
优选的,驱动桥由后驱动桥和前驱动桥组成,后驱动桥的两端轴颈上分别由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的后驱动链轮,后驱动桥的左、右半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位于后驱动桥的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的外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动链轮固定连接,后履带系统的后悬架和后驱动桥均与车架固定连接;后驱动桥上设有向前悬伸的输出轴,输出轴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活动连接,副传动轴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的另一端由万向节与前驱动桥的输入轴活动连接,前驱动桥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设置的前悬架下部,且位于前悬架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的输出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轴的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的前驱动链轮的内孔中,输出轴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的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将输出轴与前驱动链轮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呈哑铃状,前驱动链轮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的固定架前端,固定架与前悬架固定连接;所述前悬架的顶壁位于前履带系统的履带上方,前悬架顶壁中部固定连接有销轴,销轴依次穿过推力轴承、车架上平面,并与固定连接在车架中的衬套内孔滑动配合,销轴上固定连接的螺母位于车架上方,前悬架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转向臂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活动连接,转向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向球销与转向系统的转向输出端活动连接。实现了全时、全驱动,利用转向系统及前履带系统的前悬架实现了转向的目的,利用汽车后桥的差减速器总成满足后履带系统的差速要求,同时,当后履带系统的其中一个因悬空而空转时,利用现有技术的差速器自动锁止功能,实现两个后履带系统自动同步旋转的目的。
优选的,前驱动桥的输入轴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齿轮固定连接,主动齿轮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的箱体上,主动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从动锥齿轮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轴,从动锥齿轮由延伸轴、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的箱体上,从动锥齿轮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活动连接,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优选的,前履带系统布置为扁平状,后履带系统布置为三角状,满足整车平衡和良好的通过性要求。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充分利用汽车技术的原理和结构,其操作系统与现有汽车的驾驶操作基本无差异,全时、全驱动的三履带系统满足复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地、狭窄路段的行驶需要,利用自动锁止差速器的锁止功能实现后履带系统自动同步的传动要求,结合扁平状和三角状布置结构履带系统的优点实现优化布局,充分满足履带式机动车的功能要求。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本技术领域的人员不进行创造性劳动,即可实现多履带系统布置方式的大中型履带式机动车改进和完善,如五履带或五履带以上的履带式机动车,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覆盖范围;同时,各履带系统的驱动可采用同一动力源驱动,也可采用各自独立的动力源驱动,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多履带式机动车的设计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驱动链轮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参见图1、图2,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与变速箱2连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6的前部,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6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参见图2、图3、图4,所述驱动桥4由后驱动桥41和前驱动桥42组成,后驱动桥41的两端轴颈上分别由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32的后驱动链轮322,后驱动桥41的左、右半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位于后驱动桥41的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322的外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动链轮322固定连接,后履带系统32的后悬架321和后驱动桥41均与车架6固定连接;后驱动桥41上设有向前悬伸的输出轴412,输出轴412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413活动连接,副传动轴413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413的另一端由万向节与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活动连接,前驱动桥42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设置的前悬架33下部,且位于前悬架33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42的输出轴425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轴425的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前驱动链轮313的内孔中,输出轴425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313的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将输出轴425与前驱动链轮313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313呈哑铃状,前驱动链轮313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的固定架311前端,固定架311与前悬架33固定连接;所述前悬架33的顶壁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履带上方,前悬架33顶壁中部固定连接有销轴332,销轴332依次穿过推力轴承331、车架6上平面,并与固定连接在车架6中的衬套61内孔滑动配合,销轴332上固定连接的螺母317位于车架6上方,前悬架33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转向臂316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51活动连接,转向拉杆51的另一端通过转向球销与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活动连接。
参见图2、图3,所述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齿轮423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3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主动齿轮423与从动锥齿轮422啮合,从动锥齿轮422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轴424,从动锥齿轮422由延伸轴424、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从动锥齿轮422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425活动连接。
参见图1,所述前履带系统31布置为扁平状,后履带系统32布置为三角状。
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与变速箱2连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6的前部,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6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参见图1、图2、图3,其工作原理如下:发力机1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2、传动轴、输入后驱动桥41,一路经减速、差速变换后,由后驱动桥41的两个半轴齿轮和左、右半轴分别带动后履带系统32的两个后驱动链轮322旋转,后驱动链轮322与后履带啮合,并带动后履带移动,实现后履带系统32的前进或后退运动,并根据具体行驶状况,适时实现差速或等速运动;另一路由后驱动桥41的输出轴412、副传动轴413、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输入前驱动桥42,前驱动桥42的从动锥齿轮422通过花键、前驱动链轮轴425带动前履带系统31前驱动链轮313旋转,前驱动链轮313与前履带啮合,并前动后履带移动,实现前履带系统31的前进或后退运动,且满足前履带系统31与后履带系统32运动同步要求。
参见图2、图3,转向系统5通过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转向拉杆51、前悬架33的转向臂316实现前履带系统31的绕销轴332轴心旋转,结合后履带系统32的差速运动,实现整车转向的目的。
参见图1,车身前部重量依次传递到前悬架33、固定架311、前履带系统31的支重轮、诱导轮和与地面接触的前履带;车身后部重量依次传递后悬架321、后履带系统32的支重轮、诱导轮和与地面接触的后履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后履带系统32的同步或差速运动要求,由后驱动桥41的差减速器总成实现,其中,差减速器总成中的差速器为带自动锁止功能的结构,以保证后履带系统在其中一个产生空转时,能与另一后履带同步的旋转要求,这些都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同时,本实用新型应用的现有技术还有动力系统的离合、制动,动力转向、扁平状履带系统、三角状履带系统内部结构,如履带系统的支重轮、诱导轮与悬架之间的连接关系、诱导轮的张紧等,故也不需赘述。

Claims (4)

1、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与变速箱(2)连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6)的前部,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6)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4)由后驱动桥(41)和前驱动桥(42)组成,后驱动桥(41)的两端轴颈上分别由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32)的后驱动链轮(322),后驱动桥(41)的左、右半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位于后驱动桥(41)的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322)的外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动链轮(322)固定连接,后履带系统(32)的后悬架(321)和后驱动桥(41)均与车架(6)固定连接;后驱动桥(41)上设有向前悬伸的输出轴(412),输出轴(412)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413)活动连接,副传动轴(413)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413)的另一端由万向节与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活动连接,前驱动桥(42)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设置的前悬架(33)下部,且位于前悬架(33)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42)的输出轴(425)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轴(425)的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前驱动链轮(313)的内孔中,输出轴(425)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313)的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将输出轴(425)与前驱动链轮(313)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313)呈哑铃状,前驱动链轮(313)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的固定架(311)前端,固定架(311)与前悬架(33)固定连接;所述前悬架(33)的顶壁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履带上方,前悬架(33)顶壁中部固定连接有销轴(332),销轴(332)依次穿过推力轴承(331)、车架(6)上平面,并与固定连接在车架(6)中的衬套(61)内孔滑动配合,销轴(332)上固定连接的螺母(317)位于车架(6)上方,前悬架(33)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转向臂(316)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51)活动连接,转向拉杆(51)的另一端通过转向球销与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齿轮(423)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3)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主动齿轮(423)与从动锥齿轮(422)啮合,从动锥齿轮(422)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轴(424),从动锥齿轮(422)由延伸轴(424)、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从动锥齿轮(422)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425)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履带系统(31)布置为扁平状,后履带系统(32)布置为三角状。
CN200920127195U 2009-04-30 2009-04-30 履带式机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8570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27195U CN201385708Y (zh) 2009-04-30 2009-04-30 履带式机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27195U CN201385708Y (zh) 2009-04-30 2009-04-30 履带式机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85708Y true CN201385708Y (zh) 2010-01-20

Family

ID=4157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271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85708Y (zh) 2009-04-30 2009-04-30 履带式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8570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477A (zh) * 2016-06-06 2016-10-26 肖雨枫 三角履带轮以及使用该轮的底盘
CN108163065A (zh) * 2017-11-22 2018-06-15 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万向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477A (zh) * 2016-06-06 2016-10-26 肖雨枫 三角履带轮以及使用该轮的底盘
CN106043477B (zh) * 2016-06-06 2018-08-10 泉州台商投资区中栓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三角履带轮以及使用该轮的底盘
CN108163065A (zh) * 2017-11-22 2018-06-15 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万向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0482B2 (en) System for driving the drive wheels of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CN101970256A (zh) 混合动力式电动工程机械
CN103350726B (zh) 一种适于林地作业的机器人底盘
CN100509454C (zh) 一种轻型全地域车的水上推进传动装置
CN201272278Y (zh) 铰接式矿山翻斗车
CN204488496U (zh) 全地形车传动装置
CN219446711U (zh) 电动全地形车
CN102303526B (zh) 一种h型动力底盘
CN201357752Y (zh) 四驱折腰式拖拉机运输车
CN104859733A (zh) 一种带驱动的半挂汽车列车
CN201385708Y (zh) 履带式机动车
CN202011324U (zh) 工程行走作业车辆专用汽车底盘的动力传动装置
CN201046667Y (zh) 一种胶轮梭车的行走转向装置
CN102303497B (zh) 一种具有调整地隙与轮距功能的h型动力底盘
CN202896293U (zh) 低矮型混合驱动无轨胶轮运输车
CN105082997A (zh) 一种组合式拖拉机
CN209257869U (zh) 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CN202480779U (zh) 非断开式电动汽车前驱动桥总成
CN102336127B (zh) 一种具有调整地隙功能的h型动力底盘
CN201045018Y (zh) 一种轻型全地域车的水上推进传动装置
CN214356360U (zh) 基于车辆驱动桥的大型隧道台车
CN204713228U (zh) 一种带驱动的半挂汽车列车
CN102358167B (zh) 履带车辆的电传动装置
CN214689211U (zh) 一种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CN112659825B (zh) 一种履带式装备公铁一体化快速投送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