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3353U -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63353U CN209863353U CN201920451294.8U CN201920451294U CN209863353U CN 209863353 U CN209863353 U CN 209863353U CN 201920451294 U CN201920451294 U CN 201920451294U CN 209863353 U CN209863353 U CN 209863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cover
- plate
- assembly
- cover assembly
- cooking appli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所述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包括外盖和设于所述外盖的内侧的内盖;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安装于所述上盖本体且所述加热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盖的内侧;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在所述加热件的内侧且与所述内盖通过扣位结构可拆卸地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防护件可以遮挡加热件,有效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加热件而烫伤,用户使用更安全,在烹饪过程中,防护件可以间隔加热件和锅体组件的烹饪腔,使烹饪腔内的食材不易粘附于加热件,并且防护件与内盖通过扣位结构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易于拆装,清洗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的上盖设有热源。烹饪完成打开上盖时,热源直接裸露在外,用户存在直接触碰到热源而烫伤的风险。在烹饪过程中,热源与锅体内腔直接连通,污渍容易粘附热源,导致清洗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加热件而烫伤,并且防护件易于拆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上盖组件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包括外盖和设于所述外盖的内侧的内盖;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安装于所述上盖本体且所述加热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盖的内侧;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在所述加热件的内侧且与所述内盖通过扣位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防护件设在加热件的内侧,可以遮挡加热件,有效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加热件而烫伤,用户使用更安全,在烹饪过程中,防护件可以间隔加热件和锅体组件的烹饪腔,使烹饪腔内的食材不易粘附于加热件,并且防护件与内盖通过扣位结构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易于拆装,清洗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所述扣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防护件的扣位部和设于所述内盖的边沿部分的扣位配合部,所述扣位部与所述扣位配合部卡接相连或插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的边沿设有翻边,所述扣位配合部设于所述翻边,所述防护件的边沿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卡板,每个所述卡板设有所述扣位部。
可选地,所述扣位部和所述扣位配合部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凸起,其中另一个形成为卡槽,所述卡板在所述内盖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翻边的外侧,所述翻边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所述扣位配合部,所述卡板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所述扣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卡板包括:第一板段,所述第一板段的下端与所述防护件的边沿圆滑连接,所述第一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第二板段,所述第二板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板段的上端圆滑连接,所述第二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后向内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板段具有所述卡槽;第三板段,所述第三板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板段的上端圆滑连接,所述第三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防护件的周向上,所述扣位部延伸至所述卡板的两端且所述卡板的中部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开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扣位配合部为一个且沿所述内盖的周向延伸成环形,多个所述扣位部与所述扣位配合部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扣位部和所述扣位配合部中的其中一个为插孔,其中另一个为插板,所述插孔和所述插板包括彼此一一对应插接的多个,多个所述插孔在所述内盖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的边沿部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下延伸边,所述插孔设于所述下延伸边,所述下延伸边还设有与所述插孔连通的过孔,所述过孔具有位于所述下延伸边的下端的下侧开口,所述插板由所述下侧开口插入所述过孔后沿所述上盖本体的周向旋转插入所述插孔。
可选地,所述插孔的邻近所述过孔的插孔内壁面设有向所述插孔内凸出的防脱部。
可选地,所述过孔的邻近所述插孔的过孔内壁面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靠近所述插孔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延伸边的下端还设有远离所述内盖的中心延伸的外延伸边,所述外延伸边设有与所述下侧开口连通的避让孔,所述插板穿过所述避让孔以插入所述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件设有向下凸出于其下表面的操作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底板和侧围,所述侧围与所述上盖本体通过所述扣位结构相连,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过风孔,所述底板形成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闭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加热件的上方,所述风扇朝所述加热件吹风以将所述加热件加热的热空气向下吹入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腔而对食物进行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压力锅盖组件,所述压力锅盖组件和所述上盖组件可择一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压力烹饪模式和烘烤模式,在所述压力烹饪模式下,所述压力锅盖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在所述烘烤模式下,所述上盖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圈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圈示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框示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圈示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圈示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内盖和防护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圈示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分解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内盖和防护件的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内盖和防护件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5中框示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300;锅体组件200;烹饪腔210;
上盖组件100;
上盖本体10;外盖11;内盖12;翻边13;凸起131;下延伸边14;插孔141;过孔142;防脱部143;过孔内壁面144;外延伸边15;避让孔151;
加热件20;
防护件30;卡板31;第一板段311;第二板段312;第三板段313;卡槽314;开孔315;插板32;底板33;过风孔331;侧围34;操作部35;
扣位结构40;扣位部41;扣位配合部42;
风扇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和烹饪器具300。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包括锅体组件2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参照图2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可以包括:上盖本体10、加热件20和防护件30。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8所示,上盖本体10可以包括外盖11和内盖12,内盖12设于外盖11的内侧。这里,“外盖11的内侧”可以理解为,上盖组件100盖设于锅体组件200时,外盖11的朝向锅体组件200的一侧,即图2和图8中所示的下侧。加热件20可以安装于上盖本体10,并且加热件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内盖12的内侧,以使上盖组件100盖设于锅体组件200时,加热件20可以对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进行加热,进而实现烹饪腔210内食材的烘烤、煎炸、空气炸、焖煮等处理。
另外,继续参照图2和图8所示,防护件30可以设在加热件20的内侧,即防护件30设在加热件20的朝向锅体组件200的一侧。由此,当烹饪结束,上盖组件100打开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时,防护件30可以对加热件20进行遮挡,使加热件20不直接由内盖12的内侧裸露,用户不易直接接触仍带有较高温度的加热件20,避免出现用户烫伤的危险。
而在烹饪过程中,防护件30可以间隔加热件20与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减少或者避免烹饪腔210内的食材粘附于加热件20,用户无需对加热件20进行清洗,或者可以有效降低加热件20清洗的难度,使烹饪器具300使用更方便。
此外,如图3和图9所示,防护件30可以与内盖12通过扣位结构40可拆卸地连接,在需要对上盖组件100进行清洗时,可以将防护件30与内盖12分离,使防护件30、加热件20和上盖本体10等结构清洗更方便,或者用户可以仅对防护件30进行清洗,减少上盖本体10和加热件20的清洁频率,有利于上盖本体10和加热件20的维护。并且扣位结构40的结构简单,易于拆装,防护件30拆装更方便快捷,扣位结构40的生产成本更低,连接可靠性高,有利于兼顾上盖组件100的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和易拆装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防护件30设在加热件20的内侧,可以遮挡加热件20,有效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加热件20而烫伤,用户使用更安全,在烹饪过程中,防护件30可以间隔加热件20和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使烹饪腔210内的食材不易粘附于加热件20,并且防护件30与内盖12通过扣位结构40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易于拆装,清洗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和图8、图9所示,扣位结构40可以包括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其中,扣位部41设于防护件30,扣位配合部42设于内盖12的边沿部分。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配合,使防护件30与内盖12的边沿部分相连,便于拆装,防护件30固定更稳定,并且可以增大防护件30遮挡加热件20的面积,防止用户接触加热件20的效果更好。
可选地,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的配合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满足不同烹饪器具300的需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卡接相连;再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插接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对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的配合结构进行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实施例,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卡接相连,如图3-图5所示,内盖12的边沿设有翻边13,扣位配合部42可以设于该翻边13。如图6和图7所示,防护件30的边沿可以设有多个卡板31,多个卡板31沿防护件30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每个卡板31可以设有扣位部41。由此,可以由防护件30的周向的多个位置实现防护件30与内盖12的卡接,防护件30固定更牢固可靠。并且在防护件30的周向上,多个卡板31的结构相同,使防护件30的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插装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卡板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示例中,防护件30的边沿设有四个卡板31,四个卡板31沿防护件30的周向间隔设置,使防护件30与内盖12卡接更稳定牢固。当然,卡板31的数量不限于图6所示的四个,还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个,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多个卡板31可以沿防护件30的周向均匀间隔开设置,使防护件30与内盖12卡接时受力更均匀,以提高防护件30与内盖12卡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卡接时,在内盖12的径向上,卡板31可以位于翻边13的外侧。这里,“翻边13的外侧”可以理解为翻边13的背向内盖12的中心的一侧。扣位配合部42可以形成为凸起131,扣位部41可以形成为卡槽314,也就是说,扣位配合部42为翻边13的外表面上向外凸的凸筋,扣位部41为卡板31的内表面上向外凹的凹槽。防护件30与内盖12卡接的过程中,卡板31可以形成为活动扣位向外变形,以便于凸起131卡入卡槽314内,凸起131与卡槽314卡接更容易,防护件30拆装更方便快捷。
当然,凸起131和卡槽314的设置位置也可以发生互换。具体地,扣位配合部42可以形成为卡槽314,扣位部41可以形成为凸起131,也就是说,扣位配合部42为翻边13的外表面上向内凹的凹槽,扣位部41为卡板31的内表面上向内凸的凸筋。这也可以通过凸起131卡入卡槽314实现防护件30与内盖12的卡接。换言之,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凸起131,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中的其中另一个形成为卡槽314。
本实用新型对形成凸起131和卡槽314的结构不做特殊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翻边13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扣位配合部42(凸起131或者卡槽314),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卡板31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扣位部41(卡槽314或者凸起131)。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的形成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生产成本更低,并且在拆装过程中,折弯状的卡板31变形更容易,使拆装更快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31可以由翻边13的外表面或者卡板31的内表面变形形成,而翻边13的内表面和卡板31的外表面不发生变形,卡槽314可以由翻边13的外表面或者卡板31的内表面变形形成,而翻边13的内表面和卡板31的外表面不发生变形。
为提高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卡接和脱离卡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卡板31可以包括:第一板段311、第二板段312和第三板段313。其中,第一板段311的下端与防护件30的边沿圆滑连接,第二板段312的下端与第一板段311的上端圆滑连接,第三板段313的下端与第二板段312的上端圆滑连接。防护件30的边沿、第一板段311、第二板段312和第三板段313连接更牢固可靠,防护件30反复拆装导致卡板31多次变形时,卡板31不易断裂,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7所示,第一板段311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第二板段312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后向内倾斜延伸,第三板段313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并且第二板段312具有卡槽314。这里,“向内”是指向靠近防护件30的中心的方向,“向外”是指向远离防护件30的中心的方向。
由此,凸起131向下卡入卡槽314时,凸起131可以与第一板段311相抵,推动卡板31向外变形,第一板段311起导向作用,凸起131卡入卡槽314更容易,更快捷。凸起131向下移动至与卡槽314位置相对应时,卡板31回复至原状,卡接完成。此时,防护件30通过凸起131与卡槽314配合悬挂于内盖12,第二板段312的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内倾斜延伸的部分与凸起131配合,以防止凸起131向上脱出卡槽314,第二板段312的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的部分和第三板段313与凸起131配合,以防止凸起131向下脱出卡槽314,凸起131与卡槽314连接更可靠。
而需要拆卸防护件30时,凸起131相对于卡板31向上移动,凸起131与第二板段312的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内倾斜延伸的部分相抵,推动卡板31向外变形,第二板段312起导向作用,使防护件30拆卸更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防护件30的周向上,扣合部41延伸至卡板31的两端,并且卡板31的中部设有贯穿卡板31的厚度方向的开孔315。由此,在防护件30的周向上,卡板31的延伸长度可以更大,以提高扣合部41沿防护件30周向的与扣位配合部42的配合跨度,确保安装稳定性。而开孔315则可以在卡板31保持一定延伸长度的情况下,降低扣位配合部42与扣合部41卡接时卡板31的变形难度,使扣位配合部42与扣合部41拆装更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扣位配合部42可以为一个,并且一个扣位配合部42沿内盖12的周向延伸成环形,多个扣位部41可以与环形的扣位配合部42卡接,在防护件30的周向上,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无固定卡接角度,无需进行对位,安装更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扣位部41与扣位配合部42插接相连,如图9和图10所示,扣位部41可以为插板32,扣位配合部42可以为插孔141,插板32与插孔141插接实现防护件30与内盖12的连接。当然,插板32和插孔141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也就是说,扣位部41可以为插孔141,扣位配合部42可以为插板32,换言之,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中的其中一个为插孔141,扣位部41和扣位配合部42中的其中另一个为插板32。
另外,如图13-图15所示,插孔141和插板32可以包括彼此一一对应插接的多个,多个插孔141可以在内盖12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以由防护件30的周向的多个位置实现防护件30与内盖12的插接,防护件30固定更牢固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插孔141和插板32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图13-图15中所示的两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插孔141和插板32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可选地,多个插孔141可以沿内盖12的周向均匀间隔开设置,以使防护件30与内盖12插接时受力更均匀,以提高防护件30与内盖12插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内盖12的边沿部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下延伸边14,插孔141可以设于下延伸边14。下延伸边14还设有与插孔141连通的过孔142,过孔142具有位于下延伸边14的下端的下侧开口。插板32可以由下侧开口插入过孔142后沿上盖本体10的周向旋转插入插孔141,插板32可以支撑于插孔141的下壁面,使防护件30可以通过插板32和插孔141配合悬挂于内盖12,插接结构简单,拆装更容易,并且防护件30不易与内盖12脱离。
再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6所示,插孔141的邻近过孔142的插孔内壁面设有向插孔141内凸出的防脱部143,插板32插入插孔141后,防脱部143可以防止插板32由插孔141脱出滑落到过孔142,导致防护件30跌落,有利于提高防护件30与内盖12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6所示,防脱部143可以为设于插孔141的下壁面且向上凸出的斜凸台。斜凸台的朝向过孔142的侧面相对于防护件30的轴向向上且向远离过孔142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在插板32沿上盖本体10的周向旋转插入插孔141时,对插板32进行导向,使插板32插入插孔141更容易,防护件30安装更容易。斜凸台的背向过孔142的侧面相对于防护件30的轴向向上且向靠近过孔142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在插板32沿上盖本体10的周向旋转与插孔141脱离时,对插板32进行导向,使插板32脱离插孔141更容易,防护件30拆卸更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2和图16所示,过孔142的邻近插孔141的过孔内壁面144可以相对于上盖本体10的轴向向上且向靠近插孔141的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在插板32沿上盖本体10的周向旋转插入插孔141时,可以对插板32进行导向,使插板32插入插孔141更容易,用户无需特意将插板32与插孔141对齐后再旋转插板32,防护件30安装更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所示,下延伸边14的下端还可以设有沿远离内盖12的中心的方向延伸的外延伸边15,以使内盖12与外盖11更匹配,上盖本体10的外观更整洁美观。另外,外延伸边15可以设有与下侧开口连通的避让孔151,插板32可以穿过避让孔151以插入过孔142,防止防护件30拆装过程中,插板32与外延伸边15发生干涉,结构设计更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8所示,防护件30可以设有操作部35,操作部35向下凸出于防护件30的下表面,以形成手持凸部。在拆装防护件30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手持操作部35,以使防护件30相对于内盖12移动实现拆装,防护件30拆装更方便,便于用户单手实现防护件30拆装。并且操作部35与加热件20的间距更大,可以降低加热件20的热量向操作部35传递,用户手持操作部35时更不易被烫伤。
可选地,操作部35可以设于防护件30的中部,防护件30的周沿可以与内盖12通过扣位结构40可拆卸地连接,使用户手持操作部35拆装防护件30时,防护件30的周沿各处受力更均匀,防护件30与内盖12连接更牢固稳定,拆装更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操作部35的结构不做特殊限制。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14和图15所示,防护件30包括底板33,底板33的中部向下折弯变形,以使底板33的下表面向下凸出,并且底板3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操作部35。换言之,底板33的一部分形成为操作部35,防护件30结构更简单牢固。
可选地,防护件30和扣位部4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冲压件,具体地,在防护件30的多个卡板31分别设有扣位部41的实施例中,多个卡板31可以一体形成于防护件30,在扣位部41为设于防护件30的插板32的实施例中,插板32可以一体形成于防护件30,使扣位部41的结构更简单,生产成本更低,更易于加工。可选地,在包括操作部35的实施例中,防护件30、扣位部41和操作部3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冲压件。防护件30与扣位部41和操作部35连接结构简单牢固,无需装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6和图14所示,防护件30可以包括底板33和侧围34,其中,侧围34可以与上盖本体10通过扣位结构40相连。侧围34与扣位结构40的连接结构设置更方便,并且防护件30形成为防护罩,侧围34可以由侧面遮挡加热件20,防止用户触碰加热件20的效果更好,通过调节侧围34沿上盖本体10的轴向的延伸长度,还可以调节底板33与加热件20之间的距离,防止底板33与加热件20距离过近而温度过高。
可选地,底板33和侧围3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有过风孔331,使防护件30形成镂空结构,加热件20加热后的热空气可以通过过风孔331进入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内,以对烹饪腔210进行加热,进而对烹饪腔210内的食材进行烘烤、煎炸、空气炸、焖煮等处理。
本实用新型对过风孔331的数量和位置不做特殊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4所示,底板33设有多个过风孔组,多个过风孔组沿底板33的周向间隔开分布,每个过风孔组包括多个过风孔331,多个过风孔331沿底板33的径向间隔开分布。由此,既有效防止用户直接接触加热件20,又增大了过风面积,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所示,上盖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风扇50,风扇50可以设于加热件20的上方,使风扇50可以向加热件20吹风,以将加热件20加热的热空气向下吹入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内,从而对烹饪腔21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提高烹饪腔210内空气与加热件20周围热空气的对流,提高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
可选地,如图6和图14所示,底板33可以形成为圆形,与大多数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结构更匹配,并且形状简单,易于加工成型。
可选地,如图2和图8所示,上盖组件100盖设于锅体组件200时,防护件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内,以减小烹饪器具300的轴向高度,使烹饪器具300更紧凑,并且有利于减小加热件20与烹饪腔210的距离,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包括:锅体组件2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上盖组件100可开闭地盖设于锅体组件2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的上盖组件10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防护件30可以遮挡加热件20,有效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加热件20而烫伤,用户使用更安全,在烹饪过程中,防护件30可以间隔加热件20和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使烹饪腔210内的食材不易粘附于加热件20,并且防护件30与内盖12通过扣位结构40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易于拆装,清洗方便。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300还可以包括压力锅盖组件,压力锅盖组件和上盖组件100可以择一地盖设于锅体组件200,并且烹饪器具300具有压力烹饪模式和烘烤模式。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压力锅盖组件可以盖设于锅体组件200,压力锅盖组件与锅体组件200配合,可以改变锅体组件200的烹饪腔210内的气压,以形成正压(即烹饪腔210内的压力大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负压(即烹饪腔210内的压力小于外界的压力)。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可以对食材进行焖、煮、炖等处理,食材烹饪效率高,营养萃取效果更好。可选地,锅体组件200可以设有加热组件以从食材的底部和侧部中的至少一处进行加热。
在烘烤模式下,上盖组件100可以盖设于锅体组件200,上盖组件100的加热件20可以由上侧对烹饪腔210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以实现食材的烘烤、煎炸、空气炸等处理,食材受热均匀,烘烤效果好。
由此,烹饪器具300形成为烘烤电压力锅,兼具压力烹饪和烘烤烹饪两种烹饪功能,可以实现焖煮及煎炸一体烹饪,达到焖煮煎炸一锅操作,功能更多样化,实用性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300和上盖组件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包括外盖和设于所述外盖的内侧的内盖;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安装于所述上盖本体且所述加热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盖的内侧;
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在所述加热件的内侧且与所述内盖通过扣位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防护件的扣位部和设于所述内盖的边沿部分的扣位配合部,所述扣位部与所述扣位配合部卡接相连或插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的边沿设有翻边,所述扣位配合部设于所述翻边,所述防护件的边沿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卡板,每个所述卡板设有所述扣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部和所述扣位配合部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凸起,其中另一个形成为卡槽,所述卡板在所述内盖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翻边的外侧,所述翻边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所述扣位配合部,所述卡板形成为折弯状以形成所述扣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包括:
第一板段,所述第一板段的下端与所述防护件的边沿圆滑连接,所述第一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
第二板段,所述第二板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板段的上端圆滑连接,所述第二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后向内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板段具有所述卡槽;
第三板段,所述第三板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板段的上端圆滑连接,所述第三板段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护件的周向上,所述扣位部延伸至所述卡板的两端且所述卡板的中部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开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配合部为一个且沿所述内盖的周向延伸成环形,多个所述扣位部与所述扣位配合部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部和所述扣位配合部中的其中一个为插孔,其中另一个为插板,所述插孔和所述插板包括彼此一一对应插接的多个,多个所述插孔在所述内盖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的边沿部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下延伸边,所述插孔设于所述下延伸边,所述下延伸边还设有与所述插孔连通的过孔,所述过孔具有位于所述下延伸边的下端的下侧开口,所述插板由所述下侧开口插入所述过孔后沿所述上盖本体的周向旋转插入所述插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邻近所述过孔的插孔内壁面设有向所述插孔内凸出的防脱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的邻近所述插孔的过孔内壁面相对于所述上盖本体的轴向向上且向靠近所述插孔的方向倾斜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延伸边的下端还设有远离所述内盖的中心延伸的外延伸边,所述外延伸边设有与所述下侧开口连通的避让孔,所述插板穿过所述避让孔以插入所述过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设有向下凸出于其下表面的操作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底板和侧围,所述侧围与所述上盖本体通过所述扣位结构相连,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过风孔,所述底板形成为圆形。
15.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闭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加热件的上方,所述风扇朝所述加热件吹风以将所述加热件加热的热空气向下吹入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腔而对食物进行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压力锅盖组件,所述压力锅盖组件和所述上盖组件可择一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压力烹饪模式和烘烤模式,在所述压力烹饪模式下,所述压力锅盖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在所述烘烤模式下,所述上盖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51294.8U CN209863353U (zh) | 2019-04-02 | 2019-04-02 |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51294.8U CN209863353U (zh) | 2019-04-02 | 2019-04-02 |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63353U true CN209863353U (zh) | 2019-12-31 |
Family
ID=6895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51294.8U Active CN209863353U (zh) | 2019-04-02 | 2019-04-02 |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63353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07155A (zh) * | 2020-04-18 | 2020-07-14 | 上海涵夏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带旋转炒菜刀头的易装拆型锅盖 |
US11134808B2 (en) | 2020-03-30 | 2021-10-0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US11627834B2 (en) | 2017-08-09 | 2023-04-18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system for cooking food |
US11751710B2 (en) | 2019-02-25 | 2023-09-12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Guard for cooking system |
-
2019
- 2019-04-02 CN CN201920451294.8U patent/CN2098633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27834B2 (en) | 2017-08-09 | 2023-04-18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system for cooking food |
US11751710B2 (en) | 2019-02-25 | 2023-09-12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Guard for cooking system |
US11134808B2 (en) | 2020-03-30 | 2021-10-0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US11647861B2 (en) | 2020-03-30 | 2023-05-16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US11678765B2 (en) | 2020-03-30 | 2023-06-20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US11969118B2 (en) | 2020-03-30 | 2024-04-30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CN111407155A (zh) * | 2020-04-18 | 2020-07-14 | 上海涵夏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带旋转炒菜刀头的易装拆型锅盖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63353U (zh) |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5016355U (zh) | 一种空气炸锅用单锅式炸篮结构 | |
CN210408066U (zh) | 提手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2186155U (zh) | 烹饪器具 | |
AU2017312404A1 (en) | Pressing element and induction hob comprising a pressing element | |
CN21115532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533920U (zh) |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632857U (zh) | 一种家用电器的导风罩安装结构 | |
CN21848435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559707U (zh) |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706603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533880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烘烤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822896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4510700U (zh) | 感温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291290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259052U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868371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631739U (zh) | 一种空气炸锅用炸篮结构 | |
CN217959804U (zh) | 多士炉 | |
CN214048451U (zh) |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2912923U (zh) |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 |
CN221450482U (zh) | 一种双锅空气炸锅内胆结构 | |
CN218419504U (zh) |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 |
CN219479872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13248551U (zh) |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