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衬套及包括有该减震衬套的汽车悬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衬套及包括有该减震衬套的汽车悬置,所述减震衬套的减震效果较佳。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为了对发动机和压缩机等振动设备进行减震,保证车辆驾驶的舒适感,通常需要设置汽车悬置,对于汽车悬置而言,减震衬套是减震的关键部件。参图1,传统的减震衬套100’通常包括管状的内芯1’、外环2’及硫化成型在所述内芯与外环之间的橡胶体3’,由于所述内芯的外侧面和所述外环的内侧面均为直面,因此,所述减震衬套在轴向方向上的刚度较低。
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以满足上述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衬套及包括有该减震衬套的汽车悬置,其轴向刚度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衬套,定义有相互垂直的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所述减震衬套包括内芯、外环及硫化成型在所述内芯与外环之间的橡胶体,沿所述轴向方向上,所述内芯可以向所述外环的两侧活动,所述外环设有向所述内芯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内芯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的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对应设置有相对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橡胶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沿所述外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外环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凸出部。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体对应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内芯的若干连接部,沿所述外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若干连接部之间形成让位空间。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体具有连接所述内芯与外环的至少两个连接部,沿所述外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两个连接部之间形成有让位空间,所述橡胶体设置有沿所述径向方向向内延伸入所述让位空间的减震凸块,所述减震凸块上形成有减震槽。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沿所述轴向方向上,所述减震槽向两侧逐渐增大。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环为塑料材质注塑而成,所述外环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背面形成凹陷结构,且在所述凹陷结构内形成两个相互交叉的加强筋或者形成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加强筋或者形成沿所述外环的周向延伸的加强筋。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具有内底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底面的两侧,所述橡胶体部分设置在所述内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所述内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的橡胶的厚度。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内芯具有两个端面,所述橡胶体侧向包覆于所述内芯且两端内缩于所述两个端面而使得所述内芯在两端部分侧向裸露。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环的两端和/或所述内芯的两端设置有定位槽。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内芯的一端侧向设置有与一震动装置配合的导引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悬置,其包括有如前面所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减振衬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挤压所述橡胶体,在所述内芯沿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相反的方向活动时,均可以提高所述减震衬套的轴向刚度,有助于改善所述减震衬套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减震衬套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衬套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减震衬套的内芯的立体图。
图4为图2所示减震衬套的外环的立体图。
图5为图2所示减震衬套的局部剖切图。
图6为图2所示减震衬套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图2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衬套100,其可以应用于一汽车悬置(未图示)上,用于连接车身与发动机或者压缩机等震动装置,对所述震动装置进行减震。
定义有相互垂直的轴向方向Y和径向方向X,所述减震衬套100包括内芯1、外环2及硫化成型在所述内芯1与外环2之间的橡胶体3。沿所述轴向方向Y上,所述内芯1可以向所述外环2的两侧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芯1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所述外环2的两端,可以使所述内芯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有更大的位移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芯1的两端是否延伸出所述外环2的两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而定。
所述外环2设有向所述内芯1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出部21,所述内芯1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配合的凹槽结构10。所述凹槽结构10具有内底面103及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所述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底面103的两侧。所述橡胶体3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部分设置在所述内底面103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底面103呈弧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底面103也可以呈平面,也有的实施例可以不设置所述内底面103,而是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二配合面102直接相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为倾斜面或者弧形面,所述第一凸出部21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配合的第三配合面211和第四配合面212,所述第三配合面211和第四配合面212被对应设置为倾斜面或者弧形面。
当所述内芯1沿所述轴向方向Y上的两个相反的方向活动时,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第三配合面211之间的橡胶和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四配合面212之间的橡胶会因为所述内芯1的活动而发生挤压,即无论所述内芯1向哪一个方向活动,所述减震衬套100的轴向刚度都会得到提高,有效的改善了所述减震衬套100的减震效果。
重点参图5和图6,所述内底面103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101和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即所述内底面103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与所述三配合面211之间的橡胶的厚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配合面102与所述第四配合面212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如此设置,可以有利于改善所述减震衬套100径向方向上的减震效果。
重点参图3、图5及图6,所述内芯1设有向所述外环2方向延伸的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所述第二凸出部11与所述第三凸出部12之间形成所述凹槽结构10。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来形成所述凹槽结构10,无需增加所述内芯1的整体厚度,可以节省材料的用量。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所述第三凸出部12均埋设在所述橡胶体3内,可以提高所述减震衬套100在轴向方向Y上的刚度,有利于封胶,且硫化模具可以被设计的较为简单,倘若所述橡胶体3只包覆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的一部分,则对应的硫化模具需要设计的比较复杂,且封胶不方便。
重点参图3至图5,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呈连续环状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也可以为若干沿所述内芯1周向间隔设置的凸出结构。当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呈连续环状结构时,所述内芯1比较容易制造,且成型所述橡胶体3时,所述内芯1的安装比较随意。当所述第二凸出部11和第三凸出部12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凸出结构时,可以节省材料用量,且在保证所述减震衬套100的轴向刚度的同时,降低了所述减震衬套100的重量,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
继续参图3、图5及图6,所述内芯1具有两个端面13,所述橡胶体3侧向包覆于所述内芯1且两端内缩于所述两个端面13而使得所述内芯1在两端部分131侧向裸露。如此设置,在硫化成型所述橡胶体3时,模具不仅可以夹持住所述内芯1的两个端面13,还可以夹持住所述内芯1侧向裸露的部分131,以实现对所述内芯1的轴向和径向限位。
重点参图2、图3和图5,所述内芯1的一端侧向设置有与所述震动装置配合的导引部15。所述导引部15具有呈倾斜或者弧形的导引面151。所述导引部15用于导引所述内芯1与所述震动装置配合,防止配合过程中出现偏差而影响降低减震的效果。
重点参图4,所述外环2为塑料材质注塑而成,所述外环2在所述第一凸出部21的背面形成凹陷结构22,且在所述凹陷结构22内形成两个相互交叉的加强筋23。如此设置,可以节省塑料的用量,且可以保证所述第一凸出部21的强度,倘若将所述第一凸出部21设置为实心结构,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容易形成气泡,反而不能保证所述第一凸出部21的强度。优选地,所述两个加强筋23中一个沿所述轴向方向Y延伸,用于保证所述轴向方向Y上的强度,另一个沿所述外环2的周向延伸,用于保证周向上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形成沿所述轴向方向Y延伸的加强筋或者仅形成沿所述外环2的周向延伸的加强筋。将所述加强筋23设置为仅沿所述轴向方向Y延伸,所述减震衬套100在安装于所述悬置的其他部件时,可以有一定的收缩性,即有利于安装。将所述加强筋23设置为仅沿所述外环2的周向方向延伸,方便模具上对其支撑的结构的设置。
重点参图2至图5,沿所述外环2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外环2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凸出部21。所述橡胶体3对应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凸出部21与所述内芯1的若干连接部31,所述若干连接部31之间形成让位空间30。
通过设置若干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凸出部21,来调整所述减震衬套100在所述轴向方向Y上需要的刚度。一方面,与将所述第一凸出部21设置为环形凸出结构以及不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21相比,其可以满足需要一定轴向刚度但又无需太高的轴向刚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将所述第一凸出部21设置为环形凸出结构相比,硫化用的模具的设计更加简单;再者,所述连接部31可以被设置的较薄即可达到所需的刚度,即所述让位空间30可以被制造的较大,保证所述减震衬套100在径向方向上的线性段需求,即能够保证在线性段内所述减震衬套100的静刚度和动刚度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的,所述橡胶体3设置有沿所述径向方向X向内延伸入所述让位空间30的减震凸块32,所述减震凸块32上形成有减震槽321,沿所述轴向方向Y上,所述减震槽321向两侧逐渐增大,该减震结构32、321有利于提高所述减震衬套100径向上的减震效果,且向两侧逐渐增大的减震槽321方便对应设置的模具脱模。更优选地,所述减震槽321沿所述轴向方向上呈对称设置。
重点参图3和图4,所述外环2的两端和所述内芯1的两端还设置有定位槽20、14。在硫化成型所述橡胶体3时,所述定位槽20、14可以与模具配合而将所述外环2和内芯1定位,确保相应的结构位于正确的位置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仅在所述外环2的两端设置所述定位槽20,或者仅在所述内芯1的两端设置所述定位槽14。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结合来获得更多的实施例。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