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36310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36310U CN208936310U CN201821382190.8U CN201821382190U CN208936310U CN 208936310 U CN208936310 U CN 208936310U CN 201821382190 U CN201821382190 U CN 201821382190U CN 208936310 U CN208936310 U CN 208936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conditioner
- counter
- rotating fan
- centrifugal bl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29920003266 Leaf®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及对旋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离心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所述空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器其出风口设置在前面板上部,当空调器送风(冷风或热风)时,通过出风口直接将出风空气向上层空间吹出,出风空气的风速较大。如果用户处于该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内,用户会感觉到风力强劲,从而降低舒适体验感。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采用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打散以提高舒适度的空调器,然而,这种空调器采用单个对旋风机也仅是向上层空间送风,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用户多种送风方式的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所述空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及对旋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壳体内,以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优选地,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离心风机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离心风机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上风道,以及供离心风机安装的下风道;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上风道内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直排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的旋转中心和所述换热器的对角线交叉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背板,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背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接水盘。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下风道,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面向所述下风道的上表面,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对旋风机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离心风机的轴向延伸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并在壳体设置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的离心风机,以及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的对旋风机,以在所述离心风机和对旋风机的驱动下,所述空调器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此外,由于离心风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或两个第一轴流风叶的空调器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噪音更低。由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处高度不同,从而通过控制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向不同的高度层的空间送风,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例如,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送风。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所述空调器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对旋风机与换热器上部对应设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另一种安装方式;
图5为图1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再一种安装方式;
图6为图1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又一种安装方式;
图7为图1中对旋风机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H1=200mm,H2=0mm;
图8为图1中对旋风机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H1=0mm,H2=0mm;
图9为图1中对旋风机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H1=-200mm,H2=0mm。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所述空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所述空调器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或者是壁挂式空调器,在此一落地式空调器为例进行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中,实现箭头指示的是槽、孔或空间等结构,虚线箭头指示的是气流流动方向。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离心风机120、以及对旋风机130。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对旋风机130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旋风机130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离心风机120安装在壳体110内,离心风机120安装在壳体110内,以向第二出风口20b送风。
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背板111和前面板112,壳体110的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形设置,或者多边形。壳体110在其背板111上设有进风口10,进风口10处设有进风格栅;壳体110在其前面板1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设有用以调节出风角度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横百叶150a和纵百叶150b。
对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具体位置,可依据不同的空调器类型尺寸进行相应设计。其中,对于落地式空调器而言,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例如,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可参阅图1至图3);或者,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可参阅图4至图6)。对于壁挂式空调器而言,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横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对于天花机而言,天花机的前面板大多为圆形或者方形,因此,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沿其前面板的宽度或长度方向排布均可。此外,上述任意机型的空调器,其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均可以是间隔设置,也可以是连通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并没有具体限定。具体在此,第一出风口20a呈方形或圆形设置;第二出风口20b呈长条形设置,以与贯流风轮120对应。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0内的换热器140,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10。
在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进入,并从换热器140通过而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出风空气;其中,一部分出风空气则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0a吹向室内,这一部分出风空气被对旋风机130向其周向打散,有效降低风速;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在离心风机120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室内。显然,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并在壳体110内安装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的对旋风机130,以及向第二出风口20b送风的离心风机120,以在离心风机120和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此外,由于离心风机120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130或两个第一轴流风叶的空调器100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噪音更低。由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所处高度不同,从而通过控制离心风机120和对旋风机130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向不同的高度层的空间送风,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例如,离心风机120和对旋风机130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同时送风。或者,离心风机120和对旋风机130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实施例,考虑到空调器100的整机高度较大,如果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位置较高,则制热状态下所产生的暖风不易到达用户的足部,影响其舒适性。在此,为了使空调器100能够达到暖足效果,将第二出风口20b设置在壳体110前面板112的下部,从而在制热状态下时,打开第二出风口20b,使得暖风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用户的足部,达到暖足效果。而在制冷状态下,为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则可通过百叶调节第二出风口20b的送风角度,使得冷风吹不到用户足部;或者,在第二出风口20b活动安装一个风门,通过所述风门关闭第二出风口20b,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足部亦可。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鉴于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壳体110具有供对旋风机130安装的上风道30a,上风道30a连通所述进风口10和第一出风口20a;壳体110还具有供离心风机120安装的下风道30b,下风道30b连通上风道30a和第二出风口20b。换热器140安装在壳体110内,且位于上风道30a。
具体而言,上风道30a大致呈直线形,上风道30a包括位于对旋风机130后侧的后进风段,以及位于对旋风机130后侧的前出风段;下风道30b大致呈L形设置,下风道30b包括与所述后进风段连通的纵向进风段,以及连通所述纵向进风段和第二出风口20b的横向出风段。如此设计,可将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分开一段距离,即第一出风口20a处于空调器100的上部,所处位置较高,可向上层空间远距离送风,达到较大的送风距离;第二出风口20b处于空调器100的下部,所述位置较低,可向下层空间送风,使得热空气可吹向用户,达到较佳的暖足效果。当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的出风空气,进入上风道30a后,一部分出风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上风道30a流向第一出风口20a,并从第一出风口20a向室内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则从上风道30a分流进入到下风道30b,在离心风机120的驱动下,从下风道30b流向第二出风口20b,并从第二出风口20b向室内吹出。
以下将对对旋风机130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对旋风机130的结构,对旋风机130包括安装座131、第一轴流风叶132a、第二第一轴流风叶,以及第一电机133a,其中,第一轴流风叶132a安装于安装座131,并与第一电机133a连接;第二轴流风叶132b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31,且位于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前侧。
具体而言,安装座131包括安装筒、设置在安装筒内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安装筒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可将出风空气聚集向前吹出,延长送风距离;第一轴流风叶132a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二轴流风叶132b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与所述安装筒内一体成型,或者通过螺钉或卡扣等安装结构安装到安装筒内。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任意一者均可以呈一字形设置,也可以是呈十字形设置,或者Y字形设置均可,只需保证其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即可。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中心大致位于同一轴线方向上。
请参阅图1和图2,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32a而言,第一轴流风叶132a由第一电机133a驱动转动。对于第二轴流风叶132b而言,由于第二轴流风叶132b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131上,因此,第一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132b由其他电机驱动旋转,该电机驱动第二轴流风叶132b和第一轴流风叶132a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出风空气沿其轴向向前吹出,如此可延长送风距离。第二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132b通过反向传动结构与第一轴流风叶132a连接,以通过第一轴流风叶132a带动第二轴流风叶132b旋转。第三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132b由第一轴流风叶132a旋转所产生的气流驱动旋转,此时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方向一致。后两种驱动方式可节省电机成本和由电机工作而产生噪音。这三种驱动方式,可依据需求相应选取,具体在后文中还有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和图2,考虑到空调器100在执行送风时,以第一轴流风叶132a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为例,此时,在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穿过换热器140并流向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前方,气流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能和沿第一轴流风叶132a轴向上的轴向动能。如果第二轴流风叶132b在向前主动送风时,其转动方向与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转动方向一致,那么最终由第二轴流风叶132b导出的气流具有较高的旋转动能,如此,会导致送风距离缩短。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叶132a与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第一轴流风叶132a将气流由所述旋转中心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叶132b将气流由所述旋转中心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位于两轴流风轮之间的气流从第二轴流风叶132b流出时,其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如此,送风距离就更远。
请参阅图1和图2,对于驱动第二轴流风叶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在此优选,对旋风机130还包括与第二轴流风叶132b连接的第二电机133b,第二轴流风叶132b通过第二电机133b驱动转动。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工作时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同时控制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工作时,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可以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也可以是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小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也可以是当控制两个电机减速运行时,其中一个电机的转速减速至0。
显然,通过调节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即相当于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来实现对旋风机130的送风距离的增加或降低,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例如,当该空调器100运行时,第一轴流风叶132a旋转,将气流从进风口10导入壳体110内,并导向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前方。此时,如果需要增大送风距离,可以增加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如果需要降低送风距离,可以降低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或者停止第二轴流风叶132b运转,或者控制第二轴流风叶132b反转(相对于第二轴流风叶132b送风时的旋转方向)。当然,为了调整送风距离,还可以同时调节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例如,同时增大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也可以减小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转速,并增加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还可以同时降低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转速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也可以增加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转速,减小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转速。
但是,如果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同,则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会叠加,轴向动能减少,进而使得出风量减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优选地,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异。如此,可避免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叠加,将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大大改善柔风感的送风量,提高的柔风感舒适度。特别地,鉴于第一电机133a作为主要驱动装置,优选地,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
请参阅图1和图2,当然,驱动第二轴流风叶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包括反向传动结构,第一电机133a具有电机轴,电机轴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流风叶132a,电机轴的另一端通过反向驱动结构连接第二轴流风叶132b,以在第一电机133a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32a转动时,通过反向传动结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132b反向转动。通过反向传动结构,可减少电机的使用,进而减小成本以及由电机所产生的噪音。至于反向传动结构具体结构,在机械领域较为常见,在此不一一详举。
还请参阅图1和图2,鉴于换热器140位于对旋风机130的后侧,且遮盖进风口10。所述换热器140优选设置为规则形状;比如,所述换热器140可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或V型结构、或W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C型结构,即所述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如此,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140。且当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当然,换热器140也可设置为不规则形状。
还请参阅图1、图2、图7,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为了提高对旋风机130的送风效果,可将对旋风机130的进风面正对换热器140的换热面。为此优选,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轴线,换热器140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影S0,所述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L1、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L2;定义所述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一均分线L1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L2设置。
在此应当指出:(1)对旋风机130的“轴线”指的是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轴线、或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旋转轴线、或者用于安装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安装座131的中心线。(2)“投影平面”为一虚设的平面,且投影平面具有垂直于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轴线的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清楚、准确的概念;定义该投影平面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3)所述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所述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
当换热器140为规则形状时,换热器14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即换热投影S0一般为矩形或类矩形;此时,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
当换热器140为不规则形状时,所述第一均分线L1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所述第二均分线L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具体的,确定不规则形状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可以参照:以换热投影S0的最长处的连线作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或者,以换热投影S0的最宽处的连线作为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规则形状的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从而确定第一均分线L1和第二均分线L2,这些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而言,第一均分线L1/第二均分线L2既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还请参阅图1、图2、图7,第一轴流风叶132a与第二轴流风叶132b优选为同轴设置。但,本实用新型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际生产(装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也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实用新型允许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轴与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叶132a的旋转轴线、第二轴流风叶132b的旋转轴线以及安装座131的中心线三者共线设置。
经实验可知,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均分线L1设置时,和/或,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均分线L2设置时,不仅可提高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提高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均分线L1设置时,可使得换热器140的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分的两部分的进风速度和进风量趋于相同;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均分线L2设置时,可使得换热器140在其宽度方向上均分的两部分的进风速度和进风量趋于相同。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通过设置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叶132a和第二轴流风叶132b,可以增大对旋风机130和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同时,同时通过将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均分线L1设置,和/或,所述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均分线L2设置,不仅可提高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降低换热器140换热时的噪音、提高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从而可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所述对旋风机130的轴线与第一均分线L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距离H1,所述对旋风机130的轴线与第二均分线L2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距离H2。
对于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评价其性能的参数有噪音、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等,而影响上述参数的因素有第一距离H1和第二距离H2。本实用新型以第二距离H2不变(第二距离H2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变化来解释本实用新型。
如下表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验中,当第二距离H2不变,H2=0毫米,对旋风机130的送风距离约为14米,功率为36W,即其他条件不变,第一距离H1在-300毫米至300毫米之间变化时,换热器140产生的噪音的变化情况。其中“-”是指在第一均分线L1下方。
表1.噪音(dB)关于第一距离H1(毫米)的变化趋势表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H1/mm | -300 | -200 | -150 | -100 | -50 | 0 | 50 | 100 | 150 | 200 | 300 |
噪音/dB | 48.5 | 48 | 47.5 | 47.2 | 46.9 | 46.5 | 47 | 47.3 | 47.6 | 48 | 48.6 |
从表1可以看出,H1的值越小,噪音越小,当H1=0毫米时,噪音最小。所以,应使: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50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还请参阅图1、图7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验中,当第二距离H2等于0毫米,对旋风机130的送风距离约为14米,功率为36W,即其他条件不变;第一距离H1分别为0毫米和200毫米时,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的变化情况。
表2.换热器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m/s)关于第一距离H1(毫米)的变化趋势表
从表2可以看出,H1的值越小,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越高;当H1=0毫米时,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最均匀,此时,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最高。
所以,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知,第一距离H1越小,噪音越小,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越好,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越高。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应使: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50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而当第二距离H2取其他数值,并控制第一距离H1变化时,也可得到上述类似结果,具体数据在此不必详述。
进一步地,当第一距离H1不变,并控制第二距离H2变化时,得到:第二距离H2越小,噪音越小,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越好,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越高;其具体数据在此不必详述。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应使: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定义第一均分线L1与第二均分线L2的交点为换热中心点P1,所述换热中心点P1可表示换热器140的型心。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所述对旋风机130的轴线距离换热中心点P1越近,噪音越小,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越好,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越高;故,在具体实施例中,应使:所述对旋风机130的轴线靠近换热中心点P1设置。且,当换热中心点P1位于对旋风机130的轴线上时,噪音最小,换热器14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最均匀,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最好,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最高。
请参阅图3,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也可以和换热器140的上部处于同一高度位置,这样对旋风机130的位置相对较高,可以想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第一出风口20a的送风距离。
以下将对离心风机120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详细介绍。
对于离心风机120的安装位置,离心风机120可安装在所述纵向进风段的侧壁上,或者安装于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底部。具体可依据需求及安装难易程度进行相应选取,在此不设限定。
请参阅图3,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20可以安装在背板111的下部。也就是,背板111的下端面向所述纵向进风段,并形成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后侧壁。将离心风机120安装在背板111的下部,即是安装在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后侧壁上,如此使得离心风机120的重力作用施加到空调器100的后端;而由于对旋风机130较为靠近前面板112,对旋风机130的重力作用施加到空调器100的前端,如此,对旋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配合使得空调器100保持平衡,稳定性较高。
请参阅图4,对于离心风机120另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的设有位于换热器140下方的接水盘160,离心风机120安装于接水盘160。接水盘160实际安装在背板111上,将离心风机120安装于接水盘160,也可以使得离心风机120的重力作用施加到空调器100的后端,进而与对旋风机130配合使得空调器100保持平衡,稳定性也较高。
请参阅图5,对于离心风机120再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内设有供对旋风机130安装的安装板170,所述安装板170的下端向下延伸至下风道30b,离心风机120安装在所述安装板170的下部。也就是,所述安装板170的下端形成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离心风机120安装在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鉴于对旋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板170上,为避免此两者发生共振,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电机的转速和离心风机120的电机转速相异。
请参阅图6,对于离心风机120又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包括底座113,底座113具有面向下风道30b的上表面,离心风机120安装在底座113的上表面。也就是,底座113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横向出风段的底壁,离心风机120安装在所述横向出风段的底壁上。离心风机120的重力作用施加在空调器100的底座上,使得空调器100整机的重心较靠下,进而使得空调器100能够保持平衡,稳定性也较高。此外,进入所述纵向进风段之后的出风空气,能够直接从离心风机120的中心进入,并从离心风机120的周边直接向第二出风口20b吹出,大大减小了出风空气流动的风阻,同时减小离心风机120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为提高空调器100的平衡性,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位于离心风机120的轴向延伸线上,从而在空调器100竖立放置时,对旋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的重力作用施加在底座113的中心位置,能够确保空调器100保持平衡,不易倾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
对旋风机,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以及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离心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离心风机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离心风机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上风道,以及供离心风机安装的下风道;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上风道内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对旋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叶和第二轴流风叶,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影,所述换热投影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定义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一均分线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下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背板,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背板的下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接水盘。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下风道,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面向所述下风道的上表面,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器、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82190.8U CN208936310U (zh) | 2018-08-24 | 2018-08-24 | 空调器 |
PCT/CN2018/108965 WO2019179076A1 (zh) | 2018-03-20 | 2018-09-30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82190.8U CN208936310U (zh) | 2018-08-24 | 2018-08-24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36310U true CN208936310U (zh) | 2019-06-04 |
Family
ID=66718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382190.8U Active CN208936310U (zh) | 2018-03-20 | 2018-08-24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3631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0151A (zh) * | 2019-06-25 | 2019-08-23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0160149A (zh) * | 2019-06-25 | 2019-08-23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
CN110285487A (zh) * | 2019-06-25 | 2019-09-2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
2018
- 2018-08-24 CN CN201821382190.8U patent/CN2089363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0151A (zh) * | 2019-06-25 | 2019-08-23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0160149A (zh) * | 2019-06-25 | 2019-08-23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
CN110285487A (zh) * | 2019-06-25 | 2019-09-2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0160151B (zh) * | 2019-06-25 | 2024-06-11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10615B (zh) | 空调器 | |
CN108332293B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5091083A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
CN208108306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8936310U (zh) | 空调器 | |
JP5408317B1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107246658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671174U (zh) | 空调器 | |
CN107166514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448024U (zh) | 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5408319B1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20283558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936308U (zh) | 空调器 | |
CN20283558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765087U (zh) | 空调器 | |
CN105864896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EP3722685B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103776095A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566888U (zh) | 壁挂式新风空调 | |
CN111380198A (zh) | 一种导风机构以及空调器 | |
CN206222601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578334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671178U (zh) | 空调器 | |
CN21086138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3776097B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