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97960U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97960U CN208497960U CN201820957270.5U CN201820957270U CN208497960U CN 208497960 U CN208497960 U CN 208497960U CN 201820957270 U CN201820957270 U CN 201820957270U CN 208497960 U CN208497960 U CN 2084979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 spraying
- driver
- character code
- along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7 ips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包括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第二上下料装置、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及第二上下料装置依次排列,第一机械手用于抓取第一上下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板状工件并放置于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上料位置处,第二机械手用于承载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翻板装置及第二字符喷码机构的上料位置处三者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第三机械手用于承载第二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与第二上下料装置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能实现线上板状工件的双面喷码以提高效率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字符喷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线上实现对板状工件如PCB板双面喷码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电子产品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电子产品包含智能手机、普通手机、智能手表、电脑、平板电脑或导航仪等等。对于电子产品来说,都离不开板状工件如PCB板(又称电路板)的使用。其中,在PCB板的制造工艺过程中,为了满足PCB板的工艺需要,需要在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上进行双面喷码的处理,因此,在PCB板的制造过程中,喷码机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而在现有的喷码机中,同一台(也称为单台)的喷码机只能对PCB板的正面或背面进行喷码,当PCB板的正面或背面被喷出字符后,需要工人将该PCB板搬运至另一台的喷码机处,在由另一台的喷码机对PCB板的背面或正面进行喷码;且在另一台喷码机对PCB板的背面或正面喷码前,还需要工人将PCB板翻转180度以实现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位置的对换,因此使得现有的喷码机对PCB板进行双面喷码过程中存在生产效率低的缺陷,因而无法满足自动化的生产场合。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线上实现对板状工件如PCB板双面喷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适应自动化程度高场合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线上实现对板状工件如PCB板双面喷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适应自动化程度高场合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适用对板状工件的正面和背面喷码,包括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第二上下料装置、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及第二上下料装置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列而构成系统主线,所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系统主线的一侧;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抓取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板状工件并将板状工件放置于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上料位置处,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承载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翻板装置及第二字符喷码机构的上料位置处三者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所述第三机械手用于承载所述第二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与第二上下料装置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还包括第一推料小车和第二推料小车,所述第一推料小车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内以供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将层叠堆放在所述第一推料小车内的待喷码的板状工件托起并有序地向上输送,所述第二推料小车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所述第二上下料装置内以供层叠堆放在所述第二上下料装置内的已双面喷码的板状工件承托在所述第二推料小车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及第二字码喷机均包含机台、龙门架、送料平台、字符喷码装置、第一驱动器及第二驱动器,所述龙门架安装在所述机台上以使所述龙门架的横梁悬置于所述机台对应的上方,所述横梁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送料平台位于所述横梁的下方并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机台上,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机台上并用于驱使所述送料平台前后滑移,所述字符喷码装置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横梁上并位于所述送料平台对应上方,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龙门架并用于驱使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左右滑移。
较佳地,所述机台及送料平台中的一者设有呈一左一右间隔开布置的前后导轨,所述机台及送料平台中的另一者设有滑套于所述前后导轨上的前后滑块,所述前后导轨的前端和后端各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伸出所述横梁,所述第一驱动器为位于左方的前后导轨和右方的前后导轨之间的直线电机;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及横梁中的一者设有呈一上一下间隔开布置的左右导轨,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及横梁中的另一者设有滑套于所述左右导轨上的左右滑块,所述第二驱动器为位于上方的左右导轨和下方的左右导轨之间的直线电机。
较佳地,所述送料平台包含底板、立臂、真空吸附板、上下滑板、左滑板块、右滑板块、前滑板块、后滑板块、上下驱动器、左右驱动器及前后驱动器,所述底板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机台上,所述真空吸附板呈间隔开地位于所述底板对应上方,所述立臂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支撑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真空吸附板之间,所述上下滑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真空吸附板之间,所述上下驱动器安装于所述底板上并用于驱使所述上下滑板在所述底板与真空吸附板之间上下滑移,所述左滑板块和右滑板块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上下滑板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的下方,所述左右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板处并用于驱使所述左滑板块和右滑板块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所述前滑板块及后滑板块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上下滑板上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的下方,所述前后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板处并用于驱使所述前滑板块和后滑板块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所述左滑板块、右滑板块、前滑板块及后滑板块各安装有至少两个排列成行的定位下压件,所述定位下压件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向上穿过所述真空吸附板。
较佳地,所述定位下压件包含穿置于所述真空吸附板内的定位柱及由所述定位柱向外延伸出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上方的下压片,所述真空吸附板开设有供所述定位柱穿置及滑移的避让长槽。
较佳地,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上下滑座、字符喷码头、UV固化灯、CCD检测器及升降驱动器,所述装置本体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上下滑座的后侧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呈滑动地组装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字符喷码头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布置并安装在所述上下滑座的前侧处,所述CCD检测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座的左侧或右侧处并与所述字符喷码头邻设,所述UV固化灯位于所述字符喷码头对应的前方并与所述上下滑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装置本体上并驱使所述上下滑座相对所述装置本体上下滑移。
较佳地,所述翻板装置包括装置架体、翻转框架、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及各相对所述板状工件具有承托位置和避让位置的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所述翻转框架与所述装置架体枢接,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装置架体并用于驱使所述翻转框架相对所述装置架体翻转,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相对两边框处各具有所述第一夹块、第二夹块、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同一边框上的所述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边框上,所述第二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一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所述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三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边框上,所述第三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所述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较佳地,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一夹块及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沿所述翻转框架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二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一夹块及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二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及第二上下料装置均包含装置框架、第一升降座、第二升降座、旋转驱动器、主升降丝杆、主升降丝母、从升降丝杆、从升降丝母、主动轮、从动轮及传送件,所述第一升降座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滑设于所述装置框架的第一侧壁处,所述第二升降座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滑设于所述装置框架的第二侧壁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呈面面的相对布置,所述主升降丝杆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处,所述从升降丝杆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处,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并驱使所述主升降丝杆转动,所述主升降丝母套于所述主升降丝杆上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座处,所述从升降丝母套于所述从升降丝杆并安装于所述第二升降座,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主升降丝杆上并位于所述主升降丝母的下方,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从升降丝杆上并位于所述从升降丝母的下方,所述传送件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藉由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第二上下料装置、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的协调配合,故在板状工件如PCB板的双面喷码过程中,先由第一机械手将第一上下料装置所上料的待喷码的PCB板抓走并放置在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上料位置处,再由第一字符喷码机对待喷码的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中一者喷码;而被第一字符喷码机完成一面喷码后的PCB板输送至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由第二机械手将位于第一字符喷码机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翻板装置处,由翻板装置将PCB板翻转180度以实现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位置对换;接着,第二机械手再将翻板装置上被翻转180度后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第二字符喷码机的上料位置处,由第二字符喷码机往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中另一者喷码,实现PCB板的双面喷码;被第二字符喷码机喷码完成另一面后的PCB板被输送至第二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由第三机械手将位于第二字符喷码机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取并放置于第二上下料装置处,由第二上下料装置将完成双面喷码的PCB板下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能线上实现对PCB板双面喷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适应自动化程度高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中的第一字符喷码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字符喷码机中的送料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送料平台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送料平台在隐藏真空吸附板、底板、立臂及上下驱动器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第一字符喷码机中的字符喷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中的上下料装置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上下料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上下料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中的翻板装置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翻板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100适用对板状工件如PCB板的正面和背面(即双面)喷码,以实现在线对PCB板的双面喷码目的,下面描述用PCB板代替板状工件。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100包括翻板装置10、第一上下料装置20、第一字符喷码机30、第二字符喷码机40、第二上下料装置50、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第一上下料装置20、第一字符喷码机30、翻板装置10、第二字符喷码机40及第二上下料装置50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依次排列而构成系统主线,较优的是,第一上下料装置20、第一字符喷码机30、翻板装置10、第二字符喷码机40及第二上下料装置50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依次排列成行,但不限于此。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位于系统主线的一侧,举例而言,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均位于系统主线的左侧或右侧,以达到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三者呈同侧布置的目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三者中任一者可以与余下者呈异侧布置,故不以此为限。第一机械手60用于抓取第一上下料装置20所输送来的PCB板并将PCB板放置于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上料位置处,第二机械手70用于承载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下料位置处、翻板装置10及第二字符喷码机构40的上料位置处三者之间的PCB板转送,即是,第二机械手70用于将位于第一字符喷码机30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翻板装置10处,再将翻板装置10处被翻转180度后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第二字符喷码机构40的上料位置处;第三机械手80用于承载第二字符喷码机40的下料位置处与第二上下料装置50之间的PCB板转送,实现在线对PCB板的双面进行喷码的目的。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推料小车91和第二推料小车92,较优的是,第一推料小车91位于第一上下料装置20的正前方,第二推料小车92位于第二上下料装置50的正后方,第一推料小车91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第一上下料装置20内,以供第一上下料装置20将层叠堆放在第一推料小车91内的待喷码的PCB板托起并有序地向上输送,第二推料小车92沿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第二上下料装置50内,以供层叠堆放在第二上下料装置50内的已双面喷码的PCB板承托于第二推料小车92内;以藉由第一推料小车91而便于PCB板的批量上料,以及第二推料小车92而便于将已喷码的PCB板批量存放;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将第一推料小车91及第二推料小车92中至少一者删除,故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2至图6,第一字符喷码机30包含机台31、龙门架32、送料平台33、字符喷码装置34、第一驱动器35及第二驱动器36。龙门架32安装在机台31上以使龙门架32的横梁321悬置于机台31对应的上方,较优的是,龙门架32是安装在机台31的顶端处,但不限于此。横梁321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布置,使得横梁321的长度方向与机台31的左右方向相同。送料平台33位于横梁321的下方并沿机台31的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滑设于机台31上,使得送料平台33能相对机台31做前后方向的滑移;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机台31设有呈一左一右间隔开布置的前后导轨311,送料平台33设有滑套于前后导轨311上的前后滑块331,前后导轨311的前端和后端各沿机台31的前后方向伸出横梁321,使得送料平台33相对机台31的前后滑移更平稳,还使得送料平台33在前后滑移过程中通过龙门架321所围空间而滑至机台31的前方或后方,因而更好地满足送料平台33上下料的需要,较优的是,送料平台33的上料位置(又称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上料位置)位于机台31的前方处,送料平台33的下料位置(又称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下料位置)位于机台31的后方处,更好地满足第一字符喷码机30前上后下的上下料方式,从而提高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工作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前后导轨311还可以设于送料平台33上,对应地,前后滑块331设于机台31上,一样达到确保送料平台33平稳滑移的目的,故不限于此。第一驱动器35安装于机台31上并用于驱使送料平台33前后滑移,较优的是,第一驱动器35为位于左方的前后导轨311和右方的前后导轨311之间的直线电机,以使得送料平台33的前后滑移更平稳可靠及前后滑移的定位更精准,当然,第一驱动器35还可以为其它驱动器,故不以此为限。字符喷码装置34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滑设于横梁321上并位于送料平台33对应上方,第二驱动器36安装于龙门架32并用于驱使字符喷码装置34左右滑移。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横梁321设有呈一上一下间隔开布置的左右导轨322,字符喷码装置34设有滑套于左右导轨322上的左右滑块341,使得字符喷码装置34于横梁321上的滑移更平稳可靠;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左右导轨322还可以设于字符喷码装置34上,对应地,左右滑块341设于横梁321上,故不以此为限;第二驱动器36为位于上方的左右导轨322和下方的左右导轨322之间的直线电机,以使得字符喷码装置34的左右滑移更平稳可靠及左右滑移的定位更精准,当然,第二驱动器36还可以为其它驱动器,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3至图5所示,送料平台33包括底板33a、立臂33b、真空吸附板33c、上下滑板33d、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后滑板块33h、上下驱动器33j、左右驱动器33k及前后驱动器33m。底板33a沿机台31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机台31上,真空吸附板33c呈间隔开地位于底板33a对应上方,使得真空吸附板33c与底板33a之间围出空间,且真空吸附板33c的顶面各处开设有真空吸附孔332c。立臂33b沿机台31的上下方向支撑于底板33a与真空吸附板33c之间,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立臂33b呈柱状结构,立臂33b为多个并分别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及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排列成行,增加立臂33b对底板33a和真空吸附板33c的支撑位置处,较优的是,如图4所示,立臂33b均匀地布置于底板33a的四周位置处和中间位置处,以确保立臂33b对底板33a与真空吸附板33c的支撑强度,但不限于此。可理解的是,由于送料平台33包括底板33a、立臂33b、真空吸附板33c、上下滑板33d、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后滑板块33h、上下驱动器33j、左右驱动器33k及前后驱动器33m,故前后滑块341是安装于底板33a处。
如图3至图5所示,上下滑板33d位于底板33a与真空吸附板33c之间,上下驱动器33j安装于底板33a上并用于驱使上下滑板33d在底板33a与真空吸附板33c之间上下滑移;举例而言,上下驱动器33j为一气缸且呈输出端朝上布置,此时,上下驱动器33j的输出端与上下滑板33d连接,由上下驱动器33j带动上下滑板33d做上下滑移,以简化上下驱动器33j与上下滑板33d的连接结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上下驱动器33j还可以为液压缸或直线电机,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3至图5所示,左滑板块33e和右滑板块33f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滑设于上下滑板33d并位于真空吸附板33c的下方,左右驱动器33k安装于上下滑板33d处并用于驱使左滑板块33e和右滑板块33f做协调的张闭配合;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左滑板块33e及右滑板块33f各对应一个左右驱动器33k,使得左滑板块33e由一个左右驱动器33k驱使滑动,同样,右滑板块33f由一个左右驱动器33k驱使滑动,使得左滑板块33e及右滑板块33f是做相互独立的滑移,故灵活性更好;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由同一个左右驱动器33k去驱使左滑板块33e和右滑板块33f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故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左右驱动器33k为一气缸,此时,一个左右驱动器33k的输出端与左滑板块33e连接,另一个左右驱动器33k的输出端与右滑板块33f连接;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左右驱动器33k还可以为液压缸或直线电机,故不限于此。
如图3至图5所示,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沿机台31的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滑设于上下滑板33d上并位于真空吸附板33c的下方,前后驱动器33m安装于上下滑板33d处并用于驱使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做协调的张闭配合;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各对应一个前后驱动器33m,使得前滑板块33g由一个前后驱动器33m驱使滑动,同样,后滑板块33h由一个前后驱动器33m驱使滑动,使得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是做相互独立的滑移,故灵活性更好;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由同一个前后驱动器33m去驱使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故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前后驱动器33m为一气缸,此时,一个前后驱动器33m的输出端与前滑板块33g连接,另一个前后驱动器33m的输出端与后滑板块33h连接;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前后驱动器33m还可以为液压缸或直线电机,故不限于此。
如图3至图5所示,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各安装有至少两个排列成行的定位下压件33n,定位下压件33n沿机台31的上下方向(即双箭头C所指)向上穿过真空吸附板33c;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左滑板块33e及右滑板块33f上的定位下压件33n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排列成行,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上的定位下压件33n沿机台31的前后方向排列成行,使得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从左、右、前及后这四个方向包围置于真空吸附板33c上的PCB板;更具体地,定位下压件33n包含穿置于真空吸附板33c内的定位柱331n及由定位柱331n向外延伸出并位于真空吸附板33c上方的下压片332n,真空吸附板33c开设有供定位柱331n穿置及滑移的避让长槽331c,以藉由定位柱331n及下压片332n的配合,能更精准可靠地对置于真空吸附板33c上的PCB板进行定位及固定;较优的是,下压片332n为圆环片,圆环片的圆心位于定位柱331n的轴心线上,以更好地对PCB板进行压持,但不限于此。
其中,在送料平台33中,藉由左右驱动器33k、左滑板块33e及右滑板块33f三者的配合,以及前后驱动器33m、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的配合,使得置于真空吸附板33c上的PCB板被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从四周方向(即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顶推调节,直到PCB板从四周方向被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定位为止,从而实现对PCB板的精准和快速定位的目的,还能适用不同尺寸的PCB板而提高通用性;在PCB板从四周方向被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及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定位后,此时的真空吸附板33c对PCB板进行真空吸附,使PCB板稳固于真空吸附板33c处,同时,上下驱动器33k带动上下滑板33d及上下滑板33d上的左右驱动器33k、前后驱动器33m、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后滑块板33h及定位下压件33n一起向下滑移,从而使得定位下压件33n在PCB板被真空吸附板33c吸附下相对PCB板向下滑移,进而由定位下压件33n将PCB板压紧,因而确保PCB板固定的可靠性。
结合图3至图5,对送料平台定位及固定PCB板的原理进行说明:首先,先将PCB板置于真空吸附板33c上并被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所包围;接着,左右驱动器33k驱使左滑板块33e和右滑板块33f做靠近彼此方向的滑移,同样,前后驱动器33m驱使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做靠近彼此方向的滑移,从而缩小由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所围成的空间,从而由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顶推PCB板相对真空吸附板33c滑移调节,直到PCB板被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和后滑板块33h四者处的定位下压件33n定位为止;然后,真空吸附板33c将定位好的PCB板吸紧,防止定位好的PCB板乱窜;最后,上下驱动器30k带动上下滑板33d及上下滑板33d上的左右驱动器33k、前后驱动器33m、左滑板块33e、右滑板块33f、前滑板块33g、后滑块板33h及定位下压件33n一起向下滑移,从而使得定位下压件33n在PCB板被真空吸附板33c吸附下还相对PCB板向下滑移,进而使定位下压件33n将PCB板压紧,因而确保PCB板固定的可靠性。
如图2及图6所示,字符喷码装置34包括装置本体34a、上下滑座34b、字符喷码头34c、UV固化灯34d、CCD检测器34e及升降驱动器34f。装置本体34a沿机台31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横梁321上。上下滑座34b的后侧沿机台31的上下方向呈滑动地组装于装置本体34a上,使得上下滑座34b能相对装置本体34a上下滑移。字符喷码头34c沿机台31的上下方向布置,字符喷码头34c安装在上下滑座34b的前侧处,由上下滑座34b支撑固定。CCD检测器34e安装于上下滑座的34b的左侧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安装于上下滑座的34b的右侧处,且CCD检测器34e还与字符喷码头34c邻设,更利于CCD检测器34e对PCB板的位置检测及字符喷码头34c对PCB板的喷码。UV固化灯34d位于字符喷码头34c对应的前方并与上下滑座34b固定连接,由上下滑座34b提供支撑固定。升降驱动器34f安装于装置本体34a上并驱使上下滑座34b相对装置本体34a上下滑移,以通过上下滑座34b去带动上下滑座34b上的字符喷码头34c、UV固化灯34d及CCD检测器34e上下滑移,以满足PCB板的喷码要求。具体地,UV固化灯34d在上下滑座34b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字符喷码头34c位于前方的UV固化灯34d与后方的UV固化灯34d之间,能在双方向上对喷涂于PCB板的字符进行固化,故适应性更好,但不限于此;而升降驱动器34f为步进电机,升降驱动器34f位于上下滑座34b对应上方且输出轴朝下布置,装置本体34a上安装有与输出轴连接的上下丝杆34g,上下滑座34b上安装有上下丝母34h,上下丝母34h滑套于上下丝杆34g上,故在升降驱动器34f驱使上下丝杆34g旋转时,由旋转的上下丝杆34g通过与上下丝母34h的啮合传动而带动上下丝母34h沿上下丝杆34g的轴向滑移,从而由滑移的上下丝母34h带动上下滑座34b上下滑移的目的,从而提高了上下滑座34b上下滑移的精度。可理解的是,升降驱动器34f还可以为直线电机,由直线电机直接带动上下滑座34b上下滑移;同时,由于第二驱动器36用于驱使字符喷码装置34,故此时的第二驱动器36是与字符喷码装置34中的装置本体34a连接,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其中,在字符喷码装置34中,藉由上下滑座34b、字符喷码头34c、UV固化灯34d、CCD检测器34e及升降驱动器34f,故在对PCB板进行字符喷码过程中,先由CCD检测器34e去检测PCB板的位置,再字符喷码头34c对PCB板进行喷码,紧接着由UV固化灯34d对字符喷码头34c喷在PCB板上的字符当即(马上、立即)固化;因此,在CCD检测器34e、字符喷码头34c及UV固化灯34d的协调配合下,一方面确保PCB板喷码位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有效地防止喷于PCB板上的字符因没有及时固化而极易被外界干扰损坏,因而提高了PCB板的字符喷码质量。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上下料装置20包括装置框架21、第一升降座22、第二升降座23、旋转驱动器24、主升降丝杆25、主升降丝母26、从升降丝杆27、从升降丝母28、安装于主升降丝杆25上并位于主升降丝母26下方的主动轮29a、安装于从升降丝杆27上并位于从升降丝母28下方的从动轮29b及套设于主动轮29a和从动轮29b上的传送件29c。第一升降座22沿装置框架21的上下方向滑设于装置框架21的第一侧壁21a处,第二升降座23沿装置框架21的上下方向滑设于装置框架21的第二侧壁21b处,第二侧壁21b与第一侧壁21a呈面面的相对布置;举例而言,如图7及图9所示,第一侧壁21a为装置框架21的左侧壁,第二侧壁21b为装置框架21的右侧壁,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侧壁21a可为装置框架21的前侧壁,第二侧壁21b可为装置框架21的后侧壁,故不以此举例为限。主升降丝杆25沿装置框架21的上下方向安装于第一侧壁21a处,较优的是,主升降丝杆25位于第一侧壁21a的中间部位处,但不限于此。从升降丝杆27沿装置框架21的上下方向安装于第二侧壁21b处,较优的是,从升降丝杆27位于第二侧壁21b的中间部位处,但不限于此。旋转驱动器24安装于第一侧壁21a并驱使主升降丝杆25转动,较优的是,旋转驱动器24选择为一电机以简化其结构,旋转驱动器24沿装置框架21的上下方向布置,以使得旋转驱动器24在装置框架21上的布置更合理紧凑,但不限于此。主升降丝母26套于主升降丝杆25上并安装于第一升降座22处,以在主升降丝杆25被旋转驱动器24带动旋转时,由旋转的主升降丝杆25带动主升降丝母26沿主升降丝杆25的轴向滑移,从而实现第一升降座22上下升降的目的。从升降丝母28套于从升降丝杆27并安装于第二升降座23;故在主升降丝杆25旋转过程中,由旋转的主升降丝杆25通过主动轮29a、从动轮29b及传送件29c去带动从升降丝杆27跟随主升降丝杆25做同步协调的旋转,再由旋转的从升降丝杆27带动从升降丝母26沿从升降丝杆27的轴向滑移,从而实现第一升降座22与第二升降座23的同步升降的目的。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上下料装置20还包含涨紧轮29d,涨紧轮29d沿交错于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的相对方向从外部抵压在传送件29c上,以进一步地确保主升降丝杆25与从升降丝杆27同步旋转的可靠性;举例而言,主动轮29a及从动轮29b各为带轮,传送件29c为皮带,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主动轮29a及从动轮29b各为链轮,传送件29c为链条,故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当第一侧壁21a沿装置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与第二侧壁21b相对布置时,此时的涨紧轮29d沿装置框架21的前后方向从外部抵压在传送件29c上;当第一侧壁21a沿装置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与第二侧壁21b相对布置时,此时的涨紧轮29d沿装置框架21的左右方向从外部抵压在传送件29c上,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侧壁21a安装有与主升降丝杆25平行的主升降导柱211,主升降导柱211位于主升降丝杆25的侧旁,较优的是,主升降导柱211呈一前一后布置而使主升降丝杆25位于一前一后布置的主升降导柱211之间;第一升降座22安装有呈滑动地套设于主升降导柱211上的主升降导套221,以增加第一升降座22上下升降的平稳可靠性;第二侧壁21b安装有与从升降丝杆27平行的从升降导柱221,从升降导柱221位于从升降丝杆27的侧旁,较优的是,从升降导柱221呈一前一后布置而使从升降丝杆27位于一前一后布置的从升降导柱221之间,第二升降座23安装有呈滑动地套设于从升降导柱221上的从升降导套231,以增加第二升降座23上下升降的平稳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为便于PCB板在第一升降座22和第二升降座23处的承放,故第一上下料装置20还包括托料板232,托料板232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升降座22处,托料板232的第二端安装于第二升降座23处,较优的是,托料板232的顶面为平面,以使得PCB板在托料板232上的放置更平稳可靠,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7至图9所示,旋转驱动器24的输出端安装有动力轮241,主升降丝杆25的顶端安装有受动轮251,动力轮241与受动轮251上套设有传动件242,由旋转驱动器24通过动力轮241、受动轮251及传动件242去实现对主升降丝杆25的远离距离驱动的目的;举例而言,动力轮241及受动轮251各为带轮,传动件242为皮带,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动力轮241和受动轮251各为链轮,传动件242为链条,故不以此为限。
其中,在第一上下料装置20中,藉由第一升降座22、第二升降座23、旋转驱动器24、主升降丝杆25、主升降丝母26、从升降丝杆27、从升降丝母28、主动轮29a、从动轮29b及传送件29c的配合,使得旋转驱动器24在驱使主升降丝杆25转动的同时,还由主升降丝杆25通过主动轮29a、从动轮29b及传送件29c去带动从升降丝杆27跟随主升降丝杆25做同步的协调转动,从而由转动的主升降丝杆25通过主升降丝母26带动第一升降座22做上下升降,以及由转动的从升降丝杆27通过从升降丝母28带动第二升降座23做协调的上下升降,实现由同一旋转驱动器24来带动第一升降座22及第二升降座23一起做同步协调上升或下降运动,达到使得同时放托在第一升降座22和第二升降座23处的PCB板之两边在上下料过程中同步性好以确保PCB板升降平稳可靠性的目的。
请参阅图10及图11,翻板装置10包括装置架体11、翻转框架12、第一驱动器13、第二驱动器14、第三驱动器15及各相对PCB板具有承托位置和避让位置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翻转框架12与装置架体11枢接,使得翻转框架12绕枢接中心线C1相对装置架体11翻转;具体地,翻转框架12包含左边框121、右边框122、前边框123及后边框124,左边框121、前边框123、右边框122及后边框124四者依次首尾组接在一起,以简化翻转框架12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驱动器13安装于装置架体11并用于驱使翻转框架12相对装置架体11翻转,翻转框架12在宽度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的左边框121和右边框122处各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左边框121上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左边框121上的第二驱动器14可为气缸、液压缸或直线电线,左边框121上的第二驱动器14安装于左边框121上,左边框121上的第二驱动器14驱使左边框121上的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左边框121上的第三驱动器15可为气缸、液压缸或直线电线,左边框121的第三驱动器15安装于左边框121上,左边框121上的第三驱动器15驱使左边框121上的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同理,右边框122上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右边框122上的第二驱动器14安装于右边框122上,右边框122上的第二驱动器14驱使右边框122上的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右边框122上的第三驱动器15安装于右边框122上,右边框122上的第三驱动器15驱使右边框122上的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使得翻转框架12在长度方向的前边框123和后边框124处各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当前边框123和后边框124处各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时,前边框123上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前边框123上的第二驱动器14安装于前边框123上,前边框123上的第二驱动器14驱使前边框123上的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前边框123上的第三驱动器15安装于前边框123上,前边框123上的第三驱动器15驱使前边框123上的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同理,后边框124上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后边框124上的第二驱动器14安装于后边框124上,后边框124上的第二驱动器14驱使后边框124上的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后边框124上的第三驱动器15安装于后边框124上,后边框124上的第三驱动器15驱使后边框124上的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可理解的是,当翻转框架12在长度方向的边框上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时,此时第二驱动器14驱使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滑移,以及第三驱动器15驱使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滑移;当翻转框架12在宽度方向的边框上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时,此时第二驱动器14驱使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滑移,以及第三驱动器15驱使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滑,故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0及图11所示,左边框121或右边框122中的第一夹块16及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左边框121或右边框122中的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左边框121或右边框122中的每个第一夹块16对应一个第二驱动器14,左边框121或右边框122中的每个第二夹块17对应一个第三驱动器15,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增加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对PCB板的夹抱作用处,从而提高夹抱的可靠性;具体地,所有第一夹块16各具有用于承托PCB板的承托面161,所有承托面161位于同一高度;所有第二夹块17各具有用于承托PCB板的承托面171,所有承托面171位于同一高度,使得PCB板更可靠地放置于第一夹块16或第二夹块17处,但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使前边框123或后边框124中的第一夹块16及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以及使前边框123或后边框124中的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前边框123或后边框124中的每个第一夹块16对应一个第二驱动器14,前边框123或后边框124中的每个第二夹块17对应一个第三驱动器15,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如图10及图11所示,翻转框架12与装置架体11的枢接中心线C1沿翻转框架12的宽度方向布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使得枢接中心线C1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布置,故不以此为限。具体地,装置架体11包含底座11a及站立于底座11a上且呈相间开的并排布置的第一立臂11b和第二立臂11c,翻转框架12位于第一立臂11b和第二立臂11c之间,且翻转框架12分别与第一立臂11b和第二立臂11c枢接,第一驱动器13安装于第一立臂11b;以藉由第一立臂11b和第二立臂11c而将翻转框架12悬置于底座11a上方,为翻转框架12的翻转提供空间,并简化装置架体11的结构;举例而言,前边框123的中部与第一立臂11b枢接,后边框124的中部与第二立臂11c枢接;而第一驱动器13为电机且输出轴与翻转框架12连接,具体是与翻转框架12的前边框123连接,但不限于此。其中,为防止翻转框架12在正向翻转或反向翻转中过渡翻转,故第二立臂11c安装有相间开的第一限位块111和第二限位块112,翻转框架12上安装有配挡块125,具体地,配挡块125位于后边框124处;配挡块125在翻转框架12正向(即图10或图11的顺时针方向)翻转至预设角度后与第一限位块111相抵挡,从而阻挡翻转到位后的翻转框架12继续向下翻转;配挡块125在翻转框架12反向(即图10或图11中逆时针方向)翻转至预设角度后与第二限位块112相抵挡,以阻挡翻转到位后的翻转框架12继续向下翻转,但不以此为限。
其中,在翻板装置10中,由于翻转框架12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相对两边框(如左边框121与右边框122,或者前边框123与后边框124)处各具有第一夹块16、第二夹块17、第二驱动器14及第三驱动器15,同一边框(如左边框121、右边框122、前边框123或后边框124)上的第一夹块16和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第二驱动器14安装于边框上,第二驱动器14驱使第一夹块16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第三驱动器15安装于边框上,第三驱动器15驱使第二夹块17沿翻转框架12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故在对PCB板进行翻转过程中,当第一驱动器13驱使翻转框架12翻转而使第一夹块16位于第二夹块17的下方,此时第二驱动器14驱使第一夹块16由避让位置切换至承托位置的同时,第三驱动器15还驱使第二夹块17由承托位置切换至避让位置,从而十分方便地第二机械手70将位于第一字符喷码机30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走并放置在处于承托位置时的第一夹块16上,由处于承托位置时的所有第一夹块16承托PCB板;接着,由第三驱动器15驱使第二夹块17由避让位置切换至承托位置,从而由共同处于承托位置的第一夹块16和第一夹块17一起夹抱PCB板;然后,由第一驱动器13驱使翻转框架12翻转预设角度,例如180度,从而使得PCB板对应地翻转180度;当翻转框架12翻转180度时,使得第一夹块16与第二夹块17之间的位置对调,以及第二驱动器14与第三驱动器15之间的位置对调,因而使得第一夹块16位于第二夹块17的上方;最后,由第二驱动器14驱使第一夹块16由承托位置转切换至避让位置,从而使第一夹块16脱离与第二夹块17的夹抱配合而允许对承托在第二夹块17上的PCB板抓取,从而允许第二机械手70将翻转180度后的PCB板抓走再放置于第二字符喷码机40的上料位置处。因此,翻板装置10便于PCB板的取放及翻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藉由第一上下料装置20、第一字符喷码机30、翻板装置10、第二字符喷码机40、第二上下料装置50、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的协调配合,故在PCB板的双面喷码过程中,先由第一机械手60将第一上下料装置20所上料的待喷码的PCB板抓走并放置在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上料位置处,再由第一字符喷码机30对待喷码的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中一者喷码;而被第一字符喷码机30完成一面喷码后的PCB板输送至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下料位置处,由第二机械手70将位于第一字符喷码机30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翻板装置10处,由翻板装置10将PCB板翻转180度以实现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位置对换;接着,第二机械手70再将翻板装置30上被翻转180度后的PCB板抓走并放置于第二字符喷码机40的上料位置处,由第二字符喷码机40往PCB板的正面和背面中另一者喷码,实现PCB板的双面喷码;被第二字符喷码机40喷码完成另一面后的PCB板被输送至第二字符喷码机40的下料位置处,由第三机械手80将位于第二字符喷码机40之下料位置处的PCB板抓取并放置于第二上下料装置50处,由第二上下料装置50将完成双面喷码的PCB板下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100能线上实现对PCB板双面喷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适应自动化程度高场合。
值得注意者,CCD检测器34e及UV固化灯34d的工作原理及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所公知,且第二上下料装置50的结构与第一上下料装置20的结构相同,第二字符喷码机40与第一字符喷码机30的结构相同,第一机械手60、第二机械手70及第三机械手80的结构为本领域所公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适用对板状工件的正面和背面喷码,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包括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第二上下料装置、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第一字符喷码机、翻板装置、第二字符喷码机及第二上下料装置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列而构成系统主线,所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第三机械手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系统主线的一侧,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抓取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板状工件并将板状工件放置于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上料位置处,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承载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翻板装置及第二字符喷码机构的上料位置处三者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所述第三机械手用于承载所述第二字符喷码机的下料位置处与第二上下料装置之间的板状工件转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推料小车和第二推料小车,所述第一推料小车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内以供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将层叠堆放在所述第一推料小车内的待喷码的板状工件托起并有序地向上输送,所述第二推料小车沿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的前后方向选择性地滑入所述第二上下料装置内以供层叠堆放在所述第二上下料装置内的已双面喷码的板状工件承托在所述第二推料小车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字符喷码机及第二字码喷机均包含机台、龙门架、送料平台、字符喷码装置、第一驱动器及第二驱动器,所述龙门架安装在所述机台上以使所述龙门架的横梁悬置于所述机台对应的上方,所述横梁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送料平台位于所述横梁的下方并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机台上,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机台上并用于驱使所述送料平台前后滑移,所述字符喷码装置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横梁上并位于所述送料平台对应上方,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龙门架并用于驱使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左右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及送料平台中的一者设有呈一左一右间隔开布置的前后导轨,所述机台及送料平台中的另一者设有滑套于所述前后导轨上的前后滑块,所述前后导轨的前端和后端各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伸出所述横梁,所述第一驱动器为位于左方的前后导轨和右方的前后导轨之间的直线电机;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及横梁中的一者设有呈一上一下间隔开布置的左右导轨,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及横梁中的另一者设有滑套于所述左右导轨上的左右滑块,所述第二驱动器为位于上方的左右导轨和下方的左右导轨之间的直线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平台包含底板、立臂、真空吸附板、上下滑板、左滑板块、右滑板块、前滑板块、后滑板块、上下驱动器、左右驱动器及前后驱动器,所述底板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机台上,所述真空吸附板呈间隔开地位于所述底板对应上方,所述立臂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支撑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真空吸附板之间,所述上下滑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真空吸附板之间,所述上下驱动器安装于所述底板上并用于驱使所述上下滑板在所述底板与真空吸附板之间上下滑移,所述左滑板块和右滑板块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上下滑板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的下方,所述左右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板处并用于驱使所述左滑板块和右滑板块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所述前滑板块及后滑板块沿所述机台的前后方向滑设于所述上下滑板上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的下方,所述前后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板处并用于驱使所述前滑板块和后滑板块做协调的张闭配合,所述左滑板块、右滑板块、前滑板块及后滑板块各安装有至少两个排列成行的定位下压件,所述定位下压件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向上穿过所述真空吸附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下压件包含穿置于所述真空吸附板内的定位柱及由所述定位柱向外延伸出并位于所述真空吸附板上方的下压片,所述真空吸附板开设有供所述定位柱穿置及滑移的避让长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字符喷码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上下滑座、字符喷码头、UV固化灯、CCD检测器及升降驱动器,所述装置本体沿所述机台的左右方向滑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上下滑座的后侧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呈滑动地组装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字符喷码头沿所述机台的上下方向布置并安装在所述上下滑座的前侧处,所述CCD检测器安装于所述上下滑座的左侧或右侧处并与所述字符喷码头邻设,所述UV固化灯位于所述字符喷码头对应的前方并与所述上下滑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装置本体上并驱使所述上下滑座相对所述装置本体上下滑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装置包括装置架体、翻转框架、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及各相对所述板状工件具有承托位置和避让位置的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所述翻转框架与所述装置架体枢接,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装置架体并用于驱使所述翻转框架相对所述装置架体翻转,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相对两边框处各具有所述第一夹块、第二夹块、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同一边框上的所述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高度方向相互错开,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边框上,所述第二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一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所述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三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边框上,所述第三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滑移而在所述承托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一夹块及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沿所述翻转框架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长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二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一夹块及第二夹块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所述第二驱动器及第三驱动器沿所述翻转框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翻转框架在宽度方向的同一边框中的每个所述第二夹块对应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下料装置及第二上下料装置均包含装置框架、第一升降座、第二升降座、旋转驱动器、主升降丝杆、主升降丝母、从升降丝杆、从升降丝母、主动轮、从动轮及传送件,所述第一升降座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滑设于所述装置框架的第一侧壁处,所述第二升降座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滑设于所述装置框架的第二侧壁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呈面面的相对布置,所述主升降丝杆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处,所述从升降丝杆沿所述装置框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处,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并驱使所述主升降丝杆转动,所述主升降丝母套于所述主升降丝杆上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座处,所述从升降丝母套于所述从升降丝杆并安装于所述第二升降座,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主升降丝杆上并位于所述主升降丝母的下方,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从升降丝杆上并位于所述从升降丝母的下方,所述传送件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57270.5U CN208497960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57270.5U CN208497960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97960U true CN208497960U (zh) | 2019-02-15 |
Family
ID=65287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95727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97960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9796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38663A (zh) * | 2018-06-20 | 2018-10-12 | 东莞三润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
2018
- 2018-06-20 CN CN201820957270.5U patent/CN20849796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38663A (zh) * | 2018-06-20 | 2018-10-12 | 东莞三润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8663A (zh)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
CN108638669A (zh) | 单机式字符喷码机 | |
KR101645623B1 (ko) | 판재 반송 설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판재 가공 시스템 | |
CN208515196U (zh) | 单机式字符喷码机 | |
CN111613826A (zh) | 一种锂电池前段自动生产线 | |
CN108808100A (zh) | 锂电池极耳焊接机 | |
CN208497960U (zh) | 在线式字符喷码系统 | |
CN108480907A (zh) | 一种锂电池极耳焊接机 | |
CN206334886U (zh) | 充电器pcba板自动刷板机 | |
CN108792580A (zh) | 铁芯分解装置 | |
KR101722636B1 (ko) | 금속판재의 수직 양면 자동 가공장치 | |
CN110405309B (zh) | 一种能够连续加工的电子元器件焊线机构 | |
CN208856442U (zh) | 铁芯分解装置 | |
CN217831607U (zh) | 一种物料自动取卸装置及冲压设备 | |
CN214494778U (zh) | 一种移载机构 | |
CN116683258A (zh) | 防水款Type-C内壳组装摆载具机 | |
CN216071975U (zh) | 一种测试设备用上下料机构 | |
CN110181274A (zh) | 一种cv100自动组装设备 | |
CN212230544U (zh) | 一种锂电池前段自动生产线 | |
CN212384867U (zh) | 一种用于电脑零件的自动焊接设备 | |
CN210549996U (zh) | 一种平板电脑后壳表面处理设备 | |
CN209577985U (zh) | 一种自动切引脚机 | |
CN115872135A (zh) | 充电器底盖自动上料装置 | |
CN108747005B (zh) | 锂电池极耳的焊接方法 | |
CN109227362A (zh) | 一种加工下料出料一体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23000 Room 101, No.39, Dali Xinxing 1st Road, Qingxi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sanrunt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Yukui street, Dali Village, Qingxi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SANN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5 |